梅花魂、理想的风筝、为我唱首歌吧、语文实践活动7 教学设计 (北京课改版六年级下册)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 2016-05-30 → 手机版

 小学语文实验版教材

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22个生字(含3个多音字“脏”zāng、“抹” mā 、“咽”yè)及新词,认读11个字。 

2.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理解梅花魂的含义。

3.通过讨论理解为什么课文题目叫“理想的风筝”。

4.了解开头和结尾的联系,体会它们的作用。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6.能用“……因为……”、“……然而……”造句。

7.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中让自己感动的地方,并说明原因。

8.继续巩固汉语拼音的练习,要求学生能够作到正确拼读句子、准确读出易读错的词语。

9.继续进行查字、词典的训练;

10.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对名言警句进行积累。

11.继续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提高学生写的水平。

12.在口语交际中训练学生养成语言美的好习惯,并依据口语交际的情境进行习作。

13. 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感受刘老师对工作、生活强烈的爱与追求,体会作者对他深深的怀念之情。

19 梅花魂

   一、教材分析

  本课以梅花为线索,讲了外祖父的几件事,从中表现了这位老人对梅花的挚爱,表达了身在异国的华侨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文由故乡梅花的开放引出了对挚爱梅花的外祖父的回忆,然后具体叙述了反映外祖父喜爱梅花、思念祖国的几件事,最后又借梅花点明了外祖父的爱国心。

  本课的重点是反映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写爱梅花,是因为梅花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外祖父的心目中,梅花就是祖国的代表,爱梅花和爱祖国是统一的。因此,课文中写的五件事,有的直接写外祖父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如,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大哭起来;有的却是通过写爱梅花而间接反映外祖父的爱国心的,如,对一幅墨梅图的珍爱,在离别前把墨梅图送给外孙女,在快要开船时把绣着梅花的手绢给了外孙女。全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

二、教学目标

1. 学会本单元11个生字(含2个多音字“脏”zāng、“抹” mā )及新词,认读4个字。

2.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理解梅花魂的含义。

3.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13自然段。

5.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

理解“梅花魂”的含义,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1.爱梅花又送梅花图和血色梅花手绢,表达外祖父魂归故里的爱国情怀。

2.理解“梅花魂”的含义;

3.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体会梅花在外祖父心中是祖国的象征,不容玷污。

五、学情分析: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课文中借写梅花来抒发自己对外祖父深深的怀念之情,这一浅层意思的理解和对于文章中首尾照应表达手法的理解学生容易把握;而因为此篇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遥远,学生对作者写这篇文章要表达的更深一层意思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这些难度体现在,对于外祖父思念祖国却又不能回国学生难于理解;对外祖父教我吟诵诗句的真正用意学生难于准确把握;对课文中外祖父由“赞美梅花精神到赞美具有梅花精神的人,最后在表白自己心灵的同时,又对作者提出希望”的深意学生难于感悟到;对于“梅花魂”的真正含义学生难于准确把握。

六、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整体感知;启发点拨、提出问题;讨论交流、升华感情。

七、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教学设计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引领学生自主探究,读中感悟。大力实施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感悟文中至真至纯的爱国深情。

八、教学准备:

1.了解文中涉及的关于梅花的诗句的意思及出处,查阅了解华侨在海外生活经历的相关资料。

2.制作教学课件。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诵读导入,激情启思

⒈(配上《梅花三弄》音乐),引导学生诵读关于梅花的古诗。

⒉交流:听了大家的朗诵,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⒊是呀,梅花,自古以来颇受人们的喜爱和赞颂。“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悠悠的乐曲,传达了对梅花的赞美;“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是林和靖眼中的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这是陆游笔下的梅花。那么,在老华侨的心里,梅花,又是什么呢?

⒋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梅花魂》,读课题,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二、整体感知,通读课文

⒈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⒉小组伙伴之间互相读课文,交流自读生字新词的效果,教师重点指导“缕、葬、腮、甚、眷、飕、衰”的读音,指导“幽、衰、葬”的字形。指导易错字“抹”和“眷”。

3.检查读好文中的重点语句:课件出示,学生先进行自读,之后指名读:

(1)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常有一颗两颗冰冷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2)“有生以来,……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3)离别的前一天早上,……郑重地递给我一卷白杭绸包着的东西。

(4)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总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5)想不到泪眼蒙眬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一色雪白的细亚麻上面绣着血色的梅花。

三、对比朗读,感悟情怀

⒈指名读第一段,谈感受。

师:读了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扣住“又”“总让我想起”来感受“我”对外祖父的怀念之情。

(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突出我对外祖父的怀念,以及梅花与外祖父的关系。)

师:都说文字是有图像的,读着“朵朵冷艳、缕缕幽芳”,你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梅花?能结合收集的资料谈谈你的理解吗?

朗读体会:边读边想读出梅花的冷艳与幽芳,感受梅花的清高品格。

⒉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来说说作者回忆了外祖父几件事?哪几件与梅花有关?从这些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五件事:①外祖父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还常流出眼泪。②外祖父对墨梅图分外珍惜,“我”不小心弄脏,他竟大发脾气。还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③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了。④外祖父将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了“我”。⑤分别那天,外祖父又把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我”。生读后交流体会文章是写“莺儿”的外祖父“爱梅”情结。)

⒋读最后一段,谈谈读后感受。

⑴对比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你发现了什么?

⑵谈谈自己的读后感受。

⑶全班交流,感悟外祖父与梅花的关系,那颗眷恋祖国的心。

(第一自然段作者由梅花想到了外祖父,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又由梅花图想到了外祖父那颗眷恋祖国的心。)

四、滞留问题,布置作业

⒈小结:是啊,看到梅花,看到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让作者屡屡忆起已葬身异国的外祖父;外祖父留下的一方梅花图与手绢,让作者永远感受到外祖父那颗眷恋祖国的心。这是怎样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怀呀,我们下节课再来探究体验。

⒉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初步体会句子的含义。

⒊收集热爱祖国的词句、诗文、歌曲,以及具有梅花一样气节中国人。

第二课时:

一、开门见山,整体感知事件 

1.板书课题后,深情朗读一自然段。课件:

故乡的梅花又开了。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总使我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

2.教师设问“想起外祖父哪些事?”

3.作者围绕“梅花”,(板书:梅花)讲了哪几件事?

4.都来品味这三件事,注意:“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请注意外祖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从中感受到什么,可以适当地做些标注。

二、品词品句,体会梅花精神

(一)珍爱墨梅图

古玩与墨梅图的态度不同(师生对读)

外祖父的语言、神态。(引读)

外祖父的动作。对比读,课件出示:                                        

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训罢,便用保险刀片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抹净。

“我”的心理感受。(指读)

语言文字训练,提升认识:一句话,外祖父对待墨梅图就像               。(感悟墨梅图的宝贵、重要)

(二)送我墨梅图

一幅墨梅图,为什么在外祖父心中这样宝贵,这样的重要?

1.梅花是有不畏艰难精神的。

(1)出示课件,教师渲染:

是!还是悬崖百丈冰的时节,风还在呼呼地拍打着花枝;雪还在铺天盖地压来,而梅花早已俏立枝头、她在丛中笑呢,好像在说                             。

这就是梅花的精神,愈是                            。(教师引读)

2.梅花是祖国的象征。

(1)读着读着,你想到了我们中国历史上的哪些人?

(2)说着说着,还是在说梅花的不畏严寒吗?(是在说有气节的中国人,是在说祖国)

(3)为什么这样宝贵,这样重要?(一句话,墨梅图在异国他乡的外祖父心中,就像母亲一样,是在异国他乡的精神寄托)

3.连起来读13自然段。

三、质疑问难,升华爱国深情

(一)在外祖父心中这样宝贵,这样重要,具有特别意义的墨梅图,为什么在我归国的前一天早晨,郑重地递给我?(把对祖国的爱带回祖国去)

(二)也就不难理解外祖父又递给我血色梅花手绢了吧?(唯一对祖国的依恋、所有对祖国的牵挂都带回祖国)

(三)这是你体会到的,其实这也分明是“泪眼朦胧”的外祖父在诉说着话呀。1.“男儿有泪不轻弹”,外祖父落泪了,能找到吗?

2.课件:

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青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想不到,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

想不到泪眼蒙眬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个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面绣着血色的梅花。           

请选择一处,把外祖父的想说的话写出来吧。

师生对话。  

四:总结全文,感悟文章写法

出示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体会写法。开头讲由梅花想到外祖父,结尾又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心,这样首尾连贯,前后呼应,更加突出了身在异国他乡的华侨老人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再读课题,一定有新的认识。

布置作业。

                    读诗落泪

                    珍惜梅图

 板书:19 梅花魂    思国伤怀       爱国心

            赠墨梅图

      (民族魂)    送梅花绢

课后小结:

20 理想的风筝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课文。以“风筝”为线索,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进而抒发了对老师深深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含1个多音字“咽”)及新词,认读1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了解课文通过几件具体事例,细致描述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及作者感受等表达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3.能用“……因为……”、“……然而……”造句。

4.通过讨论理解为什么课文题目叫“理想的风筝”。

5.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思想事例写人的方法。

6.感受刘老师对工作、生活强烈的爱与追求,体会作者对他深深的怀念之情。

三、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通过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

四、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的题目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2.理解“他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手,放起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滑翔。”的含义,重点体会“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是什么?

3.了解课文通过几件具体事例,细致描述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及作者感受等表达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五、学情分析

课文语言亲切、自然,使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由刘老师想起自己的老师,因而对于课上的刘老师学生很容易由已知感受体会到刘老师的乐观、风趣幽默、待生平等……,但刘老师对生活强烈的爱与追求,以及课题“理想的风筝”的深刻含义,学生则不易理解,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在。

六、教学方法

分层教学、自主探究、共议交流、拓展延伸

七、教学理念

通过“初读定向——自探研讨——共议交流——拓展延伸”四个环节设计教与学,体现了教要立足于学。在第一课时组织学生“初读定向,整合教材依据学生需求拟定学习方案;第二课时,学生按照建议性学案自主探究,做到因需合作;教师因学习重点和学习态势引导共议“刘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通过从课上和课下两方面对刘老师的认识,使学生立体感悟刘老师这个人,为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做好铺垫。

八、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查找阅读苏叔阳的原文《我们爱老师》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春天是个万物季节,到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你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可作者苏叔阳每到春天,就会想起他的刘老师,并写下一篇《理想的风筝》的佳作。

揭示课题  板书

通过预习,看到题目,你产生了怎样的问题?(风筝和刘老师有怎样的关系?刘老师又与理想的风筝有怎样的关系?)

二、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章结构,提出问题

1. 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⒉小组伙伴之间互相读课文,交流自读生字新词的效果,教师重点指导“喇叭、咽、抻、稚”的读音,指导“喇、捏、翱”的字形。

3.检查读好文中的重点语句:课件出示,学生先进行自读,之后指名读:

(1)教室里自然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飘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2)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他却绝不肯放弃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

(3)这时候,他最幸福,笑声朗朗,指着天上的风筝,同看风筝的同学们说笑。

(4) 有一次,他故意撒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5)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到他生命的力量。

4.了解文章结构

(1)通过初读课文,我们对刚才读课题时产生的疑问应该有所了解了,那么课文主要写了刘老师几件事?你能用一句简短的话说一说吗?(笑谈左腿致残;讲课好,对学生耐心;和学生一起放风筝)

(2)如果把这几件事归为一部分,那么全文可分为哪几部分?

5.速读课文,针对文章中的内容进行质疑

(1)了解文章中所写的这几件事后,刘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热爱生活、关爱学生、淳朴)

(2)浏览全文,找出课文中难于让你读懂的语句?(“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已经近三十年了,我为什么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并深深地思念他呢?”)

三、自读全文,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描写刘老师语言、神态、动作的语句

四、作业:

细读全文,结合刚才提出的问题,画出重点语句中的重点词语,并做简单批注。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作者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刘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已经近三十年没有见到刘老师的“我”还这样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他呢? 

二、出示建议性学案, 依据所选择的学习方案自主探究。课件:

学案1:

课文中写道:刘老师“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默读课文,文中哪些语句与这句话有联系,画下来读一读,结合这些语句及自己的理解说一说“理想的风筝”指的是什么?

学案2:

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刘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画出相关语句,可以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也可以写写批注。

学案3:

已经近三十年了,我为什么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并深深地思念他呢?画出相关语句,可以写写批注,也可以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三、共议交流

我们结合课文中对刘老师语言、神态、动作等语句的描写进行交流。

(一)你认为刘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要求:先读出相关语句,再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可能先从刘老师放风筝,撒手追线拐的情景谈起;也可能先从刘老师讲历史课的情景谈起;还可能先从刘老师提问学生的情景谈起……依据学生的汇报,再确定共议交流的顺序,并适时相融其他学案)

1.笑谈身残——乐观、幽默。(刘老师讲女娲补天造人的传说)

  估计学生能从“刘老师笑着谈到自己的身残”谈出他的乐观、幽默。

  但对于学生心中会飘起“酸涩”的感情容易忽视,引导:刘老师是笑着谈到自己残疾的身体,在场的每一名同学听后,他们的情感是怎样的呢?出示:自由读、指名读体会刘老师的乐观精神。

2.倾情讲课——讲课极好。(刘老师讲历史课的情景)

(1)学生可从刘老师的 “慷慨激昂”、“哽咽”和学生的 “激动得落泪”、“沉重地低下头去”谈出刘老师是个讲课极好的老师。

指名读,师生合作读,体会刘老师课讲得极好。

(2)引导:从刘老师的“自豪”、“慷慨激昂”和“哽咽”中,你们还感受到了他的什么?(认识到刘老师的 “爱国”)

3.待生平等——关爱学生。(刘老师课上提问学生的情景)

估计学生能抓住刘老师提问学生时的语言、动作及神态的描写,体会出他对学生的亲切、赞赏、鼓励和理解。

①想象刘老师上课时的情景,请你也做一回刘老师,你是怎样面对学生的回答的。自由练读,指读。

②引导:这情景已经过去了将近30年,为什么作者今天一回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呢?(印象深、影响深……)

过渡:课上刘老师用他的言行影响、感染着每一名学生,那课下的他又是怎样的呢?。

4.放飞风筝——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刘老师放风筝和追线拐的情景)

(1)如果学生先说到刘老师是个喜欢放风筝的人。(读一读相关语句)

 引导深入:刘老师的腿虽然不便于奔跑,但他是怎样放起风筝的呢?从中你还体会到了什么?【继续(2)】

(2)如果学生谈到刘老师是个坚强、乐观的人。

如果学生先谈到“撒手追线拐”,则引导学生补充他总是“不肯放弃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然后出示下面的内容;如果学生按照课文的顺序,先谈到刘老师“绝不肯放弃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则出示第一段内容,体会后,补充出示第二段。

相机出示(或补充后完整出示):

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他却绝不肯放弃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这时候,他最幸福,笑声朗朗,指着天上的风筝,同看风筝的同学们说笑。 

有一次,他故意撒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到他生命的力量。

①学生容易结合“绝不肯放弃……亲手送入”、“总是”……;“故意撒手”“我自己来”、“气喘咻咻”等语句谈出刘老师是个坚强、乐观的人。(谈到哪儿读到哪儿)

②自由读这一部分,你还能体会到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引导学生体会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

抓住“他仰望……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这时候他最幸福……”“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到他生命的力量。” 等处体会。(同时将“他最幸福……”“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点击变为红色)

出示: 

当_____________时,刘老师最幸福,因为他可以_______________。

当_____________时,刘老师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可以____________。

指导朗读:刘老师对生活的这种热爱该怎么读呢?自由读、指名读

【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到这一点,课件展示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情景,引导学生:你从刘老师要亲手放飞风筝和享受放飞风筝、追赶线拐的过程中还体会到了什么呢?(再同上处理)】

 ③看到此情此景,作为刘老师的学生,你最想问刘老师什么呢?想一想他会怎样来回答呢?(情景交际)

 ④指名读 ;评读

 ⑤这情景使“我”深深地感动,出示:(融合学案二)

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泼的少年又该怎么样呢?

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刘老师对生活的态度……刘老师对我们的影响……)

追问:一个活泼泼的少年应该怎样呢?

小结:刘老师是个热爱生活,乐观向上,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他言传身教,在课上教育我们,在生活中影响我们,他用自己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了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

三、整合提升,理解课题的含义(融合学案一)

1.出示:

他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现在,你能说说“理想的风筝”指的是什么了吗?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这句话?(学生感到困难时安排讨论)

2.该怎样读呢? 指名读   齐读

3.整合对刘老师的认识:刘老师放飞的是自己充满理想与乐观精神的风筝,他用自己的言行深深影响着他的学生,在学生的心田播种下一颗颗理想的种子,作者用饱含深情的语句向我们表达了他对老师的无比思念,课文学到这,你们对刘老师都有了哪些认识和了解呢?(用下面的句式说)

出示:

刘老师啊,刘老师,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全课总结,总结写法特点

请同学们浏览全文,思考从这篇课文中你学到了哪些写作方法?(学生能说一点说一点,不要求全面)注:杨老师,我不知道这样说,可不可以,我觉得结合当前初一学生学习语文的状况,小学生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大。

五、积累表达,拓展延伸

 1.从以下两项练习中任选一项完成。

 (1)背诵1、5自然段。

 (2)自由表达。(用几句话表达自己学文后的感受,或以“我们爱老师”为题写一首小诗或小作文)

  2.推荐读苏叔阳的原文《我们爱老师》。

      附板书设计:

                                              22.理想的风筝

                           刘老师        放飞         坚强 乐观

                             学生        埋下          理想种子

课后小结:

21 *为我唱首歌吧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七个身患白血病的孩子用三周的时间,为一个即将失去听力的小女孩组成了一支合唱队并且在她生日那天举行了一场音乐会。而现在,那七个孩子已在地下安睡长眠。当我们为这些逝去的小生命而潸然泪下的时候,耳边仿佛正回荡着那生命之歌,心中正涌动着一股爱的暖流。那七个生命的绝唱,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尽管这七个孩子将不久于人世,但是他们却忘却了自己的不幸,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对那个叫伊丽莎白的小女孩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并为她献上了这世间最动听的声音,献上了这世间最美丽的礼物——那就是爱。正因为有了爱,才使我们有了面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正因为有了爱,世间也就更多了些真善美。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沉浸于文字所营造的氛围中,从中感受孩子们天使般的纯真爱心,并领悟到在生活中要关爱他人,珍惜生命。课文的语言表达朴实自然,无雕琢粉饰之感,但其间的对于人物的描写,特别是人物的神态描写细腻传神,很好地刻画了人物的形象,突出了中心主旨。同时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也值得让学生细细体会。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通过对于相关语句的圈画﹑品读和赏析来加以感悟。

二、教学目标

1.认读6个字;

2.用心聆听那群孩子用生命来歌唱的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借助圈画﹑品读和赏析等方法,把握文中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句,从中感悟人世间的挚爱情怀,并懂得要关爱他人﹑珍惜生命。

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学习运用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

能说出课文中让自己感动的地方,并说明原因。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学习运用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五、学情分析

这是一个充满着爱的故事。伴随着文字,我们感受到了人世间爱的美好和力量。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受到爱的感染并从中获得对于生命和爱的领悟。神态描写较之于学生更为熟悉的语言﹑动作和心理的描写,往往会被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所忽略。而这篇课文中的神态描写虽然用笔不算很多,但是对于表现人物的形象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用心体会它们的表达作用。在那场特殊的音乐会结束之后,文中的最后三个自然段是“我”的抒情性的议论。其间不乏有一些含义深刻的词句,教师可引导学生来加以细细的体会从而加深对于课文中心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方法:自主阅读,在朗读中进行感悟

七、教学理念:   

在教学时,教师可采取让学生自学为主的方法,让学生细读文章并做好圈画,选择那些感动自己的语句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体现阅读课文的特点。然后进行交流和朗读,分享彼此的阅读感受,分享彼此的那份感动,在充满爱的课堂氛围中,让学生领悟生活的真谛,得到人生的启示。

八、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1.在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首曾经感动过你的歌。这些歌或是牵起我们对于世间种种美好的回忆,或是带给我们面对生活的勇气和力量……下面请几位同学来交流一下各自心中那首难忘的歌。

2.伴随着文字,今天我们共同用心来聆听一首歌。那是首怎样的歌呢?引出新课。

3.提问:在未阅读课文之前,看到《为我唱首歌吧》这个课题,你设想:(1)提出这个请求的会是一个怎样的人?(2)他(她)为什么要提出这个请求呢?学生发言交流,用简洁的语言来概述被感动的理由。

学生可以有多种答案,只要合情合理皆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思考:出示课件:

(1)《为我唱首歌吧》中的“我”是谁?

(2)谁为“我”唱歌?

(3)为什么为“我”唱歌又唱了什么歌?

2.和同学们平时所看所听的音乐会不同的是:它没有耀眼的明星,没有盛大的场面……这是一场特殊的音乐会。它的特殊性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加以概括。

3.交流:这场特殊的音乐会给你留下的最初的印象。

(1)“我”是伊丽莎白;

(2)为“我”唱歌的是一群身患白血病的孩子;

(3)因为伊丽莎白即将失去听力但是她非常热爱音乐。为此那群孩子在她生日那天为她献上了动听的歌声。

(4)音乐会的特殊性体现在:课件:

①合唱队员:活不了多久(但满怀同情心) 没有音乐知识和才能

②听众:伊丽莎白(及十位父母和三位护士):热爱音乐 即将丧失听力(但坚强)

③其他:准备时间短只有三周;音乐会在医院的小教堂里举行等。 培养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

三、再读课文,深入感悟(出示课件)

1.这场特殊的音乐会的演出效果如何?你是从哪些方面感受到的?圈画相关的词句来说一说。

2.其间伊丽莎白和约瑟夫这两个孩子在音乐会举行前后的神态变化让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 思考:  

(1)那七个孩子中间,在台上演唱的是六个孩子,而约瑟夫只是一个翻乐谱的孩子。可为什么作者要对于他的神态作较为细腻的描写呢?

(2)约瑟夫在音乐会上一句也没唱,为什么他同样感到非常快乐呢?

4.这场特殊音乐会的成功举办,让我们看到了那七个孩子天使般的纯真爱心。在课文中,你还看到了哪些爱的身影?

随学生汇报板书:伊丽莎白  约瑟夫

伊丽莎白:

(演出前):惊奇 激动 涨得绯红

(演出时):聚精会神

(演出后):欣喜若狂 闪闪发光 闪耀光彩

合唱队:自豪地欢呼 又蹦又跳 

约瑟夫:眉飞色舞﹑异常喜悦

大人们:泪眼朦胧

音乐会举行前:

伊丽莎白:沉默﹑苍白

约瑟夫:  悲哀﹑失望

通过对这两个孩子前后神态的对比,我们不仅从中感受到了音乐会给伊丽莎白带来的莫大快乐:更从中感受到了约瑟夫的纯真善良和挚爱之心。

约瑟夫除了没有音乐知识和才能外,他还是一个既不能说话又不能唱歌的孩子。我们通过对比其前后的神态变化,能从中感受到这场特殊的音乐会不仅仅是用嘴巴来唱,更是要用心,用爱,用生命来歌唱的。同时也应该感受到:在为他人献出爱的同时,自己也能感受到莫大的快乐。

四、领悟中心,总结课文

1.在`初读课文时,我们对于课题《为我唱首歌吧》中的“歌”进行了初步的理解。现在请你们再想一想:那群身患白血病的孩子为伊丽莎白到底唱了一首怎样的歌?

2.交流:学习了课文之后从中所获得的启示。

总结语:这是一个会让人潸然泪下的故事。因为感伤于七个年幼生命的逝去,更因为感动于面对命运的多舛,他们用势不可挡的勇气来和病魔斗争,用那充满爱的心灵唱出了世间最美的旋律。感谢这群孩子,是他们让我们更加懂得: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让我们用心珍惜生命,在生活中撒播爱的种子,让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因为有爱而变得更加美好。通过散读、范读和集体朗读等多种形式,在读的过程中加深体会。

课后作业

1. 给天堂里的那七个孩子写一封信,写下你聆听了他们用爱用生命来歌唱的那场音乐会后的感受。

2.拓展阅读:爱心故事

《千人爱心编织善意谎言 为帮绝症女盲童圆梦》 

收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爱心故事。

课后小结:

 

语文实践活动7

一、单元回顾总结:

本单元两篇精读课文的线索都很明确,表达的情感即细腻,又真挚;在叙述的过程中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均注意到了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细节描写,这些共性向我们提示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既是: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感悟语言,领悟写法,并加以学习和运用。在基础知识方面应关注多音字、易读错字的准确拼读与运用。

二、独立阅读实践:

1.课前布置学生结合课后习题进行预习;

2.课上先回顾本单元重点学习的阅读方法。

3.结合对阅读方法的回顾,再次结合课后习题自读课文,对自己课前的预习进行纠正。

4.师生交流。

三、综合实践活动:

1.课前布置学生调查生活中多有哪些用品属于一次性使用的?这些一次性用品长什么样?有什么功能?使用一次性用品有哪些好处?这些用品中又有哪些对人类有害,有哪些危害?这些危害通过怎样的方法可以改变?

2.在课堂上结合学生课前调查、搜集到的资料,引导学生进行畅所欲言的交谈,并提示学生关注交谈双方的表现(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

3.结合口语交际的情况,及自己搜集到的信息,选择自己最了解的一次性用品,自拟题目进行习作。在习作时,可以先介绍这一用品的样子及用途,再结合生活实际写出它的利和弊;还可以采取猜谜等形式,先谈利和弊或用途,再介绍它的样子。

四、基础知识练习:

一题:

1.要求好学生直接自读书中的句子;对于汉语拼音掌握欠缺的学生建议其先拼拼音,再试着读句子;

2.与就近同学合作,互相检查拼读的情况;

3.能正确拼读后,再边拼读边书写相应的语句;

4.大屏幕出示相应的训练:(课件)

chūn fēng chuī,chūn fēng chuī,chuī lái le yàn zi,chuī xǐng le qīng

wā;chuī lǜ le liǔ shù,chuī hóng le táo huā;chuī de xiǎo yǔ qīng

qīngdixià,wǒ men dōu lái zāi shù zhòng huā

学生自读屏幕上的拼音,然后生生合作检查。

二题:

1.课前布置学生查阅字典,找出这些词语的真正读音,并就“骨、咽、抹、踏”等字的其他读音找出相应的词语。

2.在课堂上师生共同交流这些词语的读音情况,并进行总结:对于多音字,我们要结合它所在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因此在没有字典的情况下,就要学会结合字所在词的意思来准确把握指定字的读音。

3.对于易读错的字“幅、玷”,要找到易读错的根本原因,对于“玷、幅”,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积累字、词的情况,找一找与它长得相象的字,并进行准确组词、拼读。之后组织学生进行汇报组词、拼读。

三题:

1.对于此种训练,重、难点在于结合词语准确选择字义及部首的准确确定,因此可在课前布置学生自查结合查字典的情况,确定这些字的部首和应选释义。

2.课堂上引导学生交流,之后引导学生总结确定部首和选择释义的一般方法。

3.拓宽练习:略

四题: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这些话语的出处,并结合查找到的资料,了解这些话语的意思。

2.课上结合学生课前的查阅,引导学生在读中交流从这些话语中,你读懂了什么?

3.同桌间结合自己对这些话语的理解、诵读情况,试着记一记。

4.静心想一想,平时自己是怎样学习的,由什么好的学习方法,想好后和同桌说一说,再试着写一写。

5.写好后,同学间相互交流,要注意把错别字或啰唆地方改过来。

6.可以结合本班实际办一期有关学习方法名言警句的板报。

五、修改赏评写话:

1.教师在初审时,先依据学生所写用品的种类进行归类;然后把写相同种类用品的学生分为一个小组,让学生分别自读自己的习作,组内进行评议,之后学生结合大家的评议进行自改;

2.改好后,每组推选一篇习作,可以是问题大的,也可以是问题小的,拿到全班同学面前,再进行修改。

3.无论是组内评改还是全班师生共同赏改,都要关注学生以下这几点是否写全:

(1)这些一次性用品长什么样?有什么功能?

(2)使用一次性用品有哪些好处?这些用品中又有哪些对人类有害,有哪些危害?

(3)这些危害通过怎样的方法可以改变?

课后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