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词二首》《草原》《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语文实践活动1》 教学设计 (北京课改版六年级下册)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 2016-05-30 → 手机版

 小学语文实验版教材

    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毛泽东词二首》《草原》,一片略读课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以及“语文实践活动1”。

本单元课文侧重写景,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揣摩描写景物的方法,把作文写具体并写出真情实感。同时,要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并注意加强语言积累。

  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15个生字及新词,认读12个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说《清平乐  六盘山》、《浪淘沙  北戴河》这两首词的主要意思。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要求背诵的段落。

4.学习草原第一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5. 体会《清平乐 六盘山》中表达的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决心以及《浪淘沙 北戴河》中对“换了人间”的慨叹。了解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美丽,感受民族团结友好,产生热爱祖国之情。体会青海湖之所以成为梦幻般的湖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

6. 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

1. 体会《清平乐 六盘山》中表达的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决心以及《浪淘沙 北戴河》中对“换了人间”的慨叹。

2. 了解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美丽,感受民族团结友好,产生热爱祖国之情。

3. 体会青海湖之所以成为梦幻般的湖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

4. 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难点:

1. 理解每首词的意思,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品读重点句和段落,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3.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表达事物的方法,培养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1毛泽东词二首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入毛主席的两首词,其一是《清平乐 六盘山》,其二是《浪淘沙 北戴河》。《清平乐 六盘山》这首词是毛泽东于1935年9月,率中央红军进入甘肃省南部,10月初,突破敌人的封锁线,打垮了敌人的骑兵部队,胜利的越过六盘山而作,表达了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决心。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号。《浪淘沙 北戴河》是1954年夏,毛泽东在北戴河休养时所做。一日,海滨狂风大作,急雨横飞,巨浪汹涌,毛泽东提出要下海游泳。警卫人员认为风浪太大,竭力劝阻。毛泽东豪迈地说,风浪越大越好,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他坚持下海畅游一个多小时。上岸后,欣然挥笔,填就此词。

  二、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理解他们在词中的意思。

  2.能说说每首词的主要意思。

  3.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词。

  4.体会《清平乐 六盘山》中表达的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决心以及《浪淘沙 北戴河》中对“换了人间”的慨叹。

  三、教学重点

  理解每首词的意思,朗读、背诵、默写词二首。

  四、教学难点

  理解每首词的意思,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学情分析

学生以前已经学过诗,对于学习古诗的方法,学生并不陌生。但在小学阶段学生没有接触过“词”,对于“浪淘沙”“清平乐”只告诉学生是词牌就可以了。在这两首词中,有些句子光靠学生自读自悟是悟不出来的,所以,在课前要求教师和学生必须要搜集相关的资料进行补充。

  六、教学方法

   朗读法   想象法

  七、教学理念

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想象意境,体会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理解的基础上,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自读、对读及创设情境等多种形式练习,调动学生朗读和背诵的积极性,加强朗读欣赏,熟读成诵,同时使学生在读、背中加深对词的语言美的感悟。

  八、教学准备 

  有关红军长征的动人故事,毛泽东诗词及毛泽东的相关情况。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课前同学们进行了搜集,谁来说说你了解到毛泽东主席的哪些资料?(学生汇报资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主席的两首词。

  (二)读通词,掌握相关的生字新词。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

  2.教师解释课题:清平乐,浪淘沙是词牌名,是决定音韵和格律的。

  3.学生自由读词,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尽量读出韵律来。

  4.检查学生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

重点指导“缚”“乐”“燕”的读音,“缚”魏、碣的写法。

5.学生齐读生词后正确、流利、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理解词的意思,读懂《清平乐•六盘山》

1.教师简介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注释,自学课文内容,把你的理解或问题写在句子旁边的空白处。自学后以小组为单位说说《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的意思。

3.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词的理解。

4.指名读词额上半阕,想一想,作者都写了哪些景象?

5.指名反馈:上半阕,作者看到了什么?天、云、雁

6.师导:这是词人远眺六盘山所见到的景象,这让他想到了什么?请大家把词中的句子画出来。

7.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行词。

8.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下半阕,说说作者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9.指导有感情朗读,想象当时的画面。

10.再读诗词,边读边想象,结合创作背景及搜集到的资料,想一想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决心。)

11.试着背诵。

(四)拓展延伸,读《长征》。

1.教师:同学们,翻过六盘山,红军长征即将胜利,能不高兴吗?在这漫长的长征路上苦难重重,但是我们的红军战士从未畏难过。你们听――课件配乐朗诵毛泽东的《长征》。

2.引导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诗词,集体交流。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词并背诵词。

2.朗读《浪淘沙  北戴河》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毛泽东主席的《清平乐•六盘山》,你们会背了吗?试着背一背。今天,我们在学一首毛主席的诗词,齐读课题。

(二)理解词的意思,读懂《浪淘沙 北戴河》

1.学生或教师简介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注释,自学课文内容,把你的理解或问题写在句子旁边的空白处。自学后以小组为单位说说《浪淘沙 北戴河》这首词的意思。

3.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词的理解。

4.指名读上阙,想一想作者的写作地点是哪?你是从哪知道的?(大雨落幽燕)

5.面对着大海,作者都看到了什么?(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6.有感情地读上阙,边读边想象当时的画面。

7.把你想到的画面讲给同学听。

8.同学们,是哪个字让你想象到这样磅礴的气势?(落、白)

师:白浪滔天的大海,雨中的渔船,都隐没在一片汪洋之中。它们去了哪里了呀?诗人在此发出茫茫博大的询问。意不在询问,意在借浩大无涯的风景引出下阕的怀古情怀。

9.指名读下阙,想一想作者面对着大海又想到了什么?(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10.这是一个典故,谁在课前搜集到了相关的资料,讲给大家听?(那时或许是另一个凉风送爽的夏秋之季,曹操慷慨当歌跃马挥鞭率军北征乌桓,途经碣石山,以观沧海;面对秋风萧瑟,洪波涌动,他深感幸甚,以歌言志,写下旷代名篇《观沧海》。)

11.作者写出了自己看的,想到的,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2.作者写这首词是在夏天,为什么却说“萧瑟秋风今又是”呢?(借曹操诗中景物的一端,概括诗中描述景物的全部,包括登碣石观沧海的行动。)

13.有感情的朗读词,想一想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4.试着背诵。

(三)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克服万难、流血牺牲争取来的,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将来建设祖国,为祖国争光。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词并背诵词。

2.开展毛泽东主席诗词朗诵会。

板书:

    

看到        想       情

上半阕:天 云 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清平乐•六盘山                                     对革命的坚定和信心

下半阕:峰 旗 战士 “何时缚住苍龙”  

 

课后小结:

2 草  原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叙事散文。课文着重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课文按照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

二、教学目标

1.学习8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学习第1自然段的写法,写一个片断。

4.了解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美丽,感受民族团结友好,产生热爱祖国之情。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欣赏、品读描写草原美丽景色的语言。

四、教学难点

品读重点句和段落,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五、学情分析

文章写得很美,但对于没有去过草原的孩子来说,想象其中的美景有一定的障碍。因此,在课前,教师有必要搜集草原的相关图片,制作成课件,课上展示给孩子看,这样更能帮助学生了解草原的美丽。

六、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读中想象,  读写结合

七、教学理念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美的教育。除此之外,还要从理解字词入手,同时加强读和写的练习。把默读、朗读、引读、齐读、诵读贯串在教学过程 之中。

八、教学准备:草原的相关图片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你在图画里见到的草原是怎样的?你知道草原上的牧民有什么风俗习惯?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者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情境之中,油然而生了特殊的感受,目睹了草原的蒙族人民接人待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了,让我们随老舍一起走进草原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初读课文,感受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课文 

1.轻声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不懂的字、词查字典解决。 

2.注重指导:勒、骏、迂、涯的读音。

3.注重指导:染,三点水的旁边是“九”,不要写成丸,涩,右上边是“刃”不是“刀”,襟左边是补衣旁

4.读一读:

绿毯 勾勒 骏马 奇丽 柔美 渲染 回味 茫茫 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疾驰 迂回 洒脱 襟飘带舞拘束 羞涩 鄂温克

(四)检查自学情况 

读课文,按照作者进入草原的顺序,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第一节: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第二节: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 

第三节: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 

第四节: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 

第五节:斜阳下的话别。

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五)质疑 

还有什么不懂的字词? 

(六)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草原》这篇文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二)讲读第一节 

1.默读、分层次。

2.出示: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对比着读一读,感受到有什么不同?

3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看到的天空景色是怎样的?

出示: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

 

4.去掉“那么……那么……”好不好?谁能够用上它说一句话?

5..如果你置身于这样一种清鲜、辽阔的环境之中,会产生怎样的感受呢?作者的感受又是怎样的?(板书:“总想高歌一曲”) 

6..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录音,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听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想象回到作者的描写) 

7.出示幻灯图景。重点理解“茫茫、翠色欲流、渲染、勾勒”同时进行朗读训练。

8.如果你置身于这番美景之中,又会产生如何的感受呢?作者又是怎样的感受呢?(板书:惊叹、舒服) 

9.作者为什么会“惊叹”?“既……又……”表示什么意思?谁能用“既……又……”说一句话?

10.最后一句话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是真的吗?为什么这样写?(骏马、大牛衬托景色的美丽)

运用拟人的手法,也突出了草原的美。 

11.小结:这节写作者初到草原看到的景象,从天空写到地面,置身于美丽的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作者产生了特有的感受,情景交融。祖国的草原是这么美丽,让我们看这图景,听着草原音乐,把课文内容回味一遍,争取背下来。 

(学生看图听音乐,教师随着音乐指点图景,即兴诵读) 

12.指名试背。

(三)过渡:草原的天很可爱,景色也很迷人,草原人民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该怎样理解?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默读课文2─5小节,思考以上问题。

(四)交流点拔

1.读了课文,蒙古族同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很多,拿出笔把每小节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同桌互相说说喜欢的原因?

3.指名说,体会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1)出示

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①看画面。

②学生说。

③男女老少穿着艳丽的服装,骑在马上,衣襟与绸带迎风飘舞,确实像一条七色彩虹。(指图说)

④把“飞”改成“跑”行吗?他们为什么要跑得那么快?

⑤所以在读时要体现这种急切的心情。指名读。

(2)出示:

也不知是谁的手……民族团结互助。

①如果你是访问团的一员或是蒙古族中的一个,当时你会说些什么?

②指名说。

③说着你想说的话,和前后左右的同学握握手,体会一下当时主客相见热闹的场面。

(3)出示:

干部向我们……我们再回敬。

①学生说

②蒙古族同胞还用什么招待我们?读句子。

③他们盛情地招待我们,访问团的每一个成员对他们都充满了感激之情。带着这种感情读读。

④指名读

(4)出示: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这句话怎样理解?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联系《赠汪伦》这首诗互相讨论。)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②理解中有困难吗?

③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五)总结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时,热情欢腾的动态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该印象。

2.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簇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3.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仿照第一自然段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2草原

初到草原————草原的景色动人

受到欢迎————由寂静变热闹

热情相见————气氛热烈

盛情款待————食品丰富,有歌有舞

愉快联欢————载歌载舞,不忍离别

课后小结:

3*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描绘了高原湖泊青海湖神奇而壮丽的风光,表达了作者惊喜和赞美之情。作者着重写了湖水那神奇的蓝,再写从湖边令人陶醉的风光感悟到它那“没有丝毫粉饰和雕琢”的粗犷质朴的美,最后充满激情地介绍了这个“绝妙的世外桃源”和“繁荣昌盛的鸟的王国”,以及那满湖欢快畅游的鱼儿。

二、教学目标

1.认读12个字。

2.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优美的语句,读一读、抄一抄、背一背。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青海湖之所以成为梦幻般的湖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

三、教学重点

理解青海湖景物的描写,体会青海湖梦幻般的美。

四、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表达事物的方法,培养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了很多写景的文章,了解写景文章的方法是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对于青海湖的美景,学生想象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课前,教师一定要搜集一些相关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加以补充,以便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体会青海湖梦幻般的美。

六、教学方法:

图片(幻灯片)演示法、讨论法、问答法。

七、教学理念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怎样描写青海湖的。教学的难点是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句话的意思。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在读书、思考、讨论中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运用激励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教师适当给予点拨。

八、教学准备:

青海湖相关的图片

九、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大自然里到处都有令我们陶醉的美景。在美丽的西部,有一个被世人称为“梦之湖”的湖泊,有一首歌就是赞美这“梦之湖”的,歌名就叫《青海湖》。上周末我让大家去学这首歌,同学们学得怎么样啊?现在就把我们的歌声展示出来好吗?

(二)简介青海湖

这首歌主要表达了人们对青海湖的赞美之情。关于青海湖我让同学们去搜集查阅了资料,现在我就来考考大家。青海湖在哪儿?青海湖有多大?它是淡水湖还是咸水湖?(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作介绍,教师给予适当表扬)

今天我们主要是跟随当代作家冯君莉一道去领略它那梦幻般的美。现在就让我们在音乐的伴随下走进青海,走进青海湖。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青海湖如此之美,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展示青海湖的美?

2.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个人、小组等)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四)合作交流  

1.这篇课文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这篇课文哪部分能激发你读的欲望?为什么?

3.观看课件,领会青海湖的美丽景色。(青海湖不仅充满了粗犷、自然、质朴的美,而且是个鸟儿的世界、鱼儿的乐园。

(五)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为什么喜欢?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青海湖的?

湖水、草滩、水鸟三方面描写青海湖的。

(五)重点品读、感悟

  1.“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 总结文章值得学习的地方:

(1)丰富的形容词,运用正确,比喻恰当,这些都使语言生动、形象、优美。

(2)观察与想象相结合

(3) 层次清楚。

 (六)探究活动

青海湖目前已成为一处游览胜地,请你根据课文内容或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资料,为导游写一篇解说词,并学做导游。

板书设计:                    湖水蓝而晶莹明澈

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粗犷、自然、质朴的美   

鸟儿的世界、鱼儿的乐园

课后小结:

 

语文实践活动1

一、 单元回顾总结:

1.本单元我们共学习了两篇精读课文《毛泽东诗二首》、《草原》和一篇略读课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2.回忆每篇课文的描写景物的方法和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有什么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毛泽东诗二首》采用了写景、议事、抒情相结合的方法表达了《清平乐 六盘山》中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决心以及《浪淘沙 北戴河》中对“换了人间”的慨叹。 

《草原》采用了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有机结合的方法写出了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美丽,让我们感受到民族团结友好,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之情。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采用了融情于景的方法写出了高原湖泊青海湖神奇而壮丽的风光,表达了作者惊喜和赞美之情。

三篇文章都是侧重写景的文章,通过写景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同之处就是三篇文章的写景方法不同,《毛泽东诗二首》采用了写景、议事、抒情相结合的方法,《草原》采用了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有机结合的方法,《青海湖,梦幻般的湖》采用了融情于景的方法

3.通过这样的比较,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的写作有怎样的启发?

从写作方法、体裁等方面发言讨论。

4.读一读文中优美的句段,回忆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二、独立阅读实践

1.独立默读短文“黄果树瀑布”,完成后面的四个作业。

2.交流

(1)是读准带点字的读音,主要检查学生对多音字、易读错字的读音情况。

在语境中选择正确的读音,检查生字读音的掌握情况及多音字的辨析力。对多音字追问学生:为什么应是读这个读音,而不是那个音,从字义比较中辨析读音。

(2)是抄写短文中的四字词语,目的在于语言积累。

(3)是读下面的句子,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看谁填的最准确、最生动。

这道题主要训练学生准确、生动地运用词语。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样的, 只要准确就可以。答案可以是短文中的,也可以是自己选定的。这里的关键是看谁填的词语最准确、最生动。

(4)是简答:黄果树瀑布的形态和声响各有什么特点?

这道题可以用短文的词句作答,也可以用学生自己的话作答,但都要求用简练的语言回答。

形态的特点是:折为三叠,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声音特点是:瀑布的水声像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瀑布从岩壁上直泻下来,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

三、基础知识练习

1题是字词练习。座提前,应让学生对每组字认真读一读,比一比,看发现了什么。这道题,实际上是字的归类练习,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规律。第一组,一个字是另一个字的一部分;第二组,两个字都有相同的部分;第三组,除有相同的部分之外,读音相同或相近。找到规律后,再组成词语。这样,有利于学生正确使用形近字,有利于减少错别字。

帝(    )     肃(        )       便(       )

蹄(    )     萧(        )       鞭(        )

 

蹈(    )      琴(       )       篇(        )

淘(    )      瑟(       )        遍(       )

骏(      )     跤(       )      竭(        )

俊(      )    校(        )      碣(         )

2题是近义词练习。目的是一方面积累词语,一方面是近义词的辨析。注意:一个词可能有一个或几个近义词,只要意思相近就可以。

3题是成语练习。目的在于了解一些成语知识并积累词语。可以通过以下几步完成:

第一步:读成语,发现规律。

第二步:把不完整的词语补充完整。

第三步:自己再写出两组。

第四步:小组之间相互交流。

第五步: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给予具体指导。

4题是一道判断修辞方法的练习。本题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在修辞方面做些梳理。做本题除了写出修辞手法之外,还要说说理由,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书面表达交流】

一、题目要求

近几年,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自己的家庭、熟悉的校园、周围的居住环境、人们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你围绕“变化”,

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二、指导过程

1.创设情景,引出题目。

 同学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自己的家庭、熟悉的校园、周围的居住环境、人们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天我们就围绕“变化”,写一篇作文。

2.帮助学生拓展习作思路。

(1)想一想:在你生活的周围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拓宽选材面。

(3)想想哪一变化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什么方法来写自己的文章,你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互相借鉴。

  (1)在小组内说说自己打算写什么变化,用什么方法来写自己的文章,你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同学之间互相提出建议。

    (3)教师可说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激发学生的热情。

    (4)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性的交流。

 (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由于选择的内容不同,描写的重点也就不同。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有针对地进行方法指导。)

【修改赏评(习作)】

修改赏评

 1. 自我修改。

 (1)宏观修改:首先看看自己的习作中有没有与题目要求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把这些内容删掉。

 (2)微观修改:再看看自己的习作中有没有错别字、用错的词语、标点或不同的句子进行修改。

2.小组交流。

小组同学互相传看习作,互相修改习作。

3.赏评修改。

(1)欣赏几位同学的习作,提出优点和不足。

(2)针对不足提出修改的意见。

(3)自己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4)在反馈修改阶段,除听取被采访对象的意见进行文章的在修改外,也可以通过其他一些方式,表达自己对长辈的爱与感恩之情。

    (5)认真誊写。

    (6)教师批改学生的习作。

    (7)欣赏学生成功的习作,欣赏教师的评语。

课后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