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 》竞赛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 2016-05-30 → 手机版

 【教师简介】

刘珂老师,男,1982年2月出生。在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实验小学任教六年级语文,小教一级。市、区级优秀教师、教学标兵,源汇区名师培训班成员。致力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研究,课堂教学生动、幽默,使学生在快乐中获取知识,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河南省第十届语文优质课比赛、河南省第八届思品优质课比赛均获一等奖。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月光曲  教学设计

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实验小学  刘  珂

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文章熔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充分彰显了单元的主题——“艺术的魅力”。 本课教学承载的主要单元目标,一是让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文字中,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二是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进行恰当的联想,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感情更深刻。这和本册教材“注重学生的语言习得”和重视 “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是高度吻合的。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1.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感受贝多芬高尚的情怀;2. 体会作者通过联想进行表达的好处。

本学段的课标要求“推想课文中有关语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也完全可以在以上两个单元目标中得以实现。但考虑到这篇课文在知识、思想感情、意境等方面同当前六年级学生都有一定的距离,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我们把“感受《月光曲》的内容、意境及表达的情感”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采用多层朗读,以读促思、交流讨论等策略予以重点突破。《致爱丽丝》、《悲怆》与《月光曲》同属贝多芬作品,主题相似,风格相近,对教学可以起到辅助和提升的作用,故,把它们纳入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读写和理解“谱写、茅屋、幽静、霎时间、琴键”等词语。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在质疑理解、感情朗读、想像写话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了解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教学重点: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

教学难点:在体会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了解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1.自学生字新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联想诗句,导入新课

1.板书“月光”,学生联想相关诗句。

2.谈话激趣,完成课题。

月光不仅仅经常被文人墨客借以抒怀,有不少的音乐家也把它融入自己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今天我们来学习《月光曲》,(板书:曲)看看这首曲子中蕴含着音乐家怎样的情感。

二、检查预习,概括大意 

1.指名分段读课文,相机理解:谱写、茅屋、幽静、霎时间、琴键等词语。

2.指导写字:键、霎。

3.自由读课文,想一想围绕这首《月光曲》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自主感悟,汇报交流 

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不朽名曲《月光曲》?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在旁边写下自己的体会。

(一)学生默读课文,圈画相关句子,批注。

(二)汇报交流。教师以学定教,随机指导理解有关内容。

1.清幽的环境激发了创作的灵感。

学生读画描写环境的三个语句并从中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2.兄妹俩的谈话感动了贝多芬。

引领品读对话,体会正是穷兄妹俩的手足情深感动了贝多芬,使得他产生即兴为之演奏的心愿。

3.遇到知音激起了创作的欲望。

抓住文中重点语句,体会盲姑娘知音乐,懂贝多芬,是激发贝多芬创作欲望的原因之一。

四、总结,理清创作过程

贝多芬在这样一个幽静的夜晚散步,听到了从茅屋中传来的钢琴声,使他平静的心有所触动;听到兄妹俩的谈话,他为兄妹俩的相互关怀和体谅所感动,于是走进茅屋为他们弹琴;从盲姑娘对他说的话语中,激动于遇到了知音,触景生情激发了贝多芬创作灵感,非凡的音乐天赋和才能使他创作出了《月光曲》。

五、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书写生字。

2.在下节课的学习中,围绕《月光曲》你还想知道什么?请列出问题。

六、板书设计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C0.tmp.png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读、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感悟文章的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

2.学习作者通过联想进行表达的方法并尝试运用。

3.阅读《致爱丽丝》,聆听《悲怆》,进一步感受贝多芬高尚真挚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通过联想进行表达的好处,并在具体的语境中尝试运用。

难点:感受《月光曲》的内容、意境及表达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读题回顾,梳理质疑,直奔重点

1.板书课题,回顾前课,了解学情。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围绕《月光曲》你已经了解了什么?

2.关于《月光曲》,你还想知道什么?

引领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再次质疑,梳理问题并顺承切入课文第九自然段的学习。

二、自悟为主,读出变化,学习写法

(一)自读文段,读出语气变化。

(二)默读文段,交流共享,体会乐曲变化。

1.质疑过渡。

请同学们默读第九自然段,看看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表现这首曲子的,这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圈画出关  键词语,把自己的阅读体会简要批注在旁边。

2.集体交流,以悟促读,以读促思:

(1)舒缓悠扬:“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2)起伏跳跃:“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3)激烈高昂:“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3.抓关  键  词,体会写法。

①月亮升起,海面变幻,这是多么美丽的画面啊!这些画面的变化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你是通过什么来判断这些是兄妹俩听到乐曲产生的联想呢?

②拓展材料,延伸阅读,再悟联想的表达运用。

③随着《月光曲》的旋律从低缓变得高昂,兄妹俩的脑海中形成了一副生动的《海上明月图》,这就是联想的魅力!

(三)乐文赏读,感悟贝多芬高尚真挚的伟大情感。

1.共听《月光曲》,再悟深层变化。

贝多芬的情感变化:平静——激动。

2.梳理贝多芬情感变化原因,感受他高尚的情怀。

3.拓展阅读《致爱丽丝》,再次感受贝多芬高尚的情怀。

4.聆听贝多芬乐曲《悲怆》,尝试运用联想的表达方法,深切感受贝多芬的音乐情感。

5.总括变化,激情促读。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体会到画面以及乐曲旋律的变化与贝多芬的情感变化是一致的,这就是曲为心声。它优美的旋律让我们产生丰富的联想,还让我们感受到音乐家深厚的情感,这也是它成为经典的原因。

(四)配乐引读,熟读成诵。

1.以乐曲旋律变化情境引读。

2.师生互动,引读成诵。

三、回归主题,总结升华,引发思考

从贝多芬的作品、情感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他不平凡的音乐人生,体会他音乐的无穷魅力,以及带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四、板书设计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C1.tmp.png 

《月光曲》  (人教版 六上)实况

执教:河南  刘珂

课前活动:

1.集体朗诵古诗词

2.互相介绍

3.听两两段音乐,比较有何不同?《二泉映月》《》指名说(旋律、乐器、表达情感、节奏),适时板书:情感  

教学过程:

1.齐读课题,想象再读课题,指名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就课题进行质疑,你还想知道什么?(体现什么情感?为什么要创作?什么时候为这个盲姑娘创作的?)好奇这首月光曲吗?它的节奏和旋律如何?引出课文第九段学习,

2.指名读课文第九段,正音,提问: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指名说(月亮、大海)提问:你感受到节奏和绚烂的变化吗?学生自学,找出重点词语,做出批注,自己读一读,品一品节奏和旋律的变化。指名交流分享(通过大海微波粼粼体现音乐柔和、波涛汹涌体现音乐的激昂)

提问:音乐是一下子就发生这样的变化吗?还从哪些词语感受音乐旋律的变化?指名回答并读出。

提问:这些画面都真的发生在茅屋外面吗?(幻想、联想)找出有关联想的句子,体会句子前面的“好像、仿佛”,出示《山中访友》节选文字进一步体会联想,从课文中找出其他联想的句段,指名朗读。

3.小结联想展现画面的魅力。欣赏《月光曲》钢琴弹奏视频。学生分享音乐给自己的感受(平静到激动),提问:是什么引起贝多芬情感的激动,复习昨天学习的内容,指名说。

4.分享贝多芬创作《致爱丽丝》小故事的文字节选,引读文字中联想部分的句子,体会人物内心的想法。

5.教师引读第九自然段,分男女生读联想部分句子。

6.拓展练习。播放贝多芬为自己创作的乐曲,让学生进行听音乐联想,指名说你听出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不平淡的一生;贝多芬在森林里唱歌跳舞;双儿失聪后重新振作起来),出示《悲怆》创作背景文字,阅读后说感受,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回归课文再朗读第九段,体会曲为心声。

7.师生合作配乐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九段,再尝试背诵句段。

8.教师讲述《月光曲》名称的来历。

9.介绍贝多芬创作的作品,激励课后欣赏其优美的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