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公开课教案设计 (S版一年级下册)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 2016-05-30 → 手机版

莫秀华

教材与学情分析:

《静夜思》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作品,他的诗想象丰富,风格飘逸豪放。这首诗通俗易懂,家喻户晓,有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倒背如流。但是多数学生在朗读古诗的韵味上缺乏锻炼。所以教学这首诗,应重在吟诵,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人绵绵的思乡之情,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诵读、背诵这首诗文。

2.会认“静、夜、思”等十个生字,会写“乡、头、是”三个字,理解本诗的大致意思。

3.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对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二、教学重点:

1、认读生字,写生字。2、朗读、背诵古诗

三、教学难点:

1、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2、初识平仄(zè),根据平长仄短的规律试读古诗,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课前活动 成语接龙

教学流程:

1、猜谜语导入

师:小朋友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出一个谜语,同学们猜猜是什么?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生:月亮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月亮吗?从古至今,许多诗人、作家和你们一样也很喜欢月亮,望着月亮,诗人、作家会想起许多令他们思念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静夜思》。

2、板书课题,(教师板书,学生齐书空)

【设计理念】 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猜谜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轻声读诗文,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

2.初认平仄[zè]

师:古时候没有声调,古时候的声调看老师写(老师板书平声和仄[zè]声)一起念!

师:现在的声调和古时候的声调是有联系的,现在的一、二声就是古时候的“平声”,会倾听的孩子学得好,三、四声就是“仄声”。

师:为了好记一点,平声用“一”表示,仄声用“I”表示,平声字念得时候要长一点,仄声念得时候要短一点,这个规律就叫平长仄[zè]短。大家跟老师念。

生:平长仄短。

3.生拿起笔给诗词标上平仄声

4.根据平声长仄声短的规律试读古诗。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设计理念】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古诗本身固有的节奏美,非常适合“美读”训练。

三、读拼音,写生字,我能行。

shì xiāng tóu

四、指导书写,比一比,看谁写的生字最漂(piào)亮 (liàng),强调 “头” 的最后一笔是点而不是捺。







五、读词语,我最棒。

床前 明月 低头 故乡 举头 (卡片)

六、再读古诗,感受诗意,深化情感。

1、学习第一行,“明月光”是的指怎样的月光?(明亮的月光)

说第一行诗意。(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床前)

2、学习第二行诗,互相交流,并说说自己在什么时候见过“霜”。

尝试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的床前,好象是铺在地上的白白的霜)

3、学习第三行,理解“举头”的意思(做动作)

说说诗人在干什么?(诗人抬头望着天上的明亮的月亮)

4、学习第四行,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示“低头”的意思。

诗人看着挂在天空中的明月,会想到什么呢?(会想到家乡,想到亲人)

5.模仿练读,想象意境。

角色表演:小朋友,现在请你们就把自己想象成李白,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一个静静的夜晚,站在窗前望着圆月……(生双手合拢放在背后,深情吟诵)

【设计理念】 深入感知课文中的情感,但不是用分析的办法,而是利用诗意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的办法,使学生整体感知,这样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特别是农村里留守儿童感受得会更深。

七、课堂巩固

① 、 一字开花,我能行。







② 、 我会按课文内容填空。

静 夜 思

( )前( )( ) 光,

疑( )地 ( ) 霜。

举( )望( )( ),

低( ) 思 故 ( )。

③、 我能用歌声 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