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 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 2016-05-30 → 手机版

课时安排   2课时

授课班级 五(2)班

主备人 谢玉丽 辅备人  

教材分析

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高歌、绿毯、柔美、渲染、勾勒、低吟、奇丽、回味、洒脱、迂回、疾驰、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天涯、热乎乎、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襟飘带舞”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教学难点 一是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二是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教学准备 课前要求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①在中国版图上找到内蒙古的位置、范围,并初步了解有关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例如,服饰特点、生活特点。②收集古今文人描写大草原的诗词、文章。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一、音乐铺垫、孕育情感

1、出示中国地图,引导认识西部。

2、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学习重点。

3、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说说歌曲中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听着歌曲,在你头脑中呈现了怎样的景象?今天我们将在老舍先生优美文字的引导下走进那美丽的草原。出示课题。

4、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①在中国版图上找到内蒙古的位置、范围,并初步了解有关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例如,服饰特点、生活特点。②收集古今文人描写大草原的诗词、文章。③通过展示图片和请去过草原的同学作介绍,加深对草原的感性认识。

5、介绍作者:老舍,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抗战爆发后,他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从事抗战文学活动。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文联主席等职。由于他的勤奋创作,解放后写了二十多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人民艺术家。1966年去世,终年67岁。

二、自读感悟、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找出生字、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以及课文朗读情况。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出示生字词:骏马 渲染  勾勒  襟飘带舞  拘束 羞涩    鄂温克  高歌  绿毯  柔美 低吟  奇丽  回味  洒脱  迂回  疾驰  马蹄  礼貌   摔跤  天涯  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3、提示多音字:勒   蒙

4、相机理解词语:

鄂温克: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和黑龙江讷河市等地,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少数从事狩猎业。

境界:事物所到达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险。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迂回:回旋,盘绕。文中指河像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词语练习:(      )的小诗(      )的带子(      )的大花 (      )的绿毯 

(      )的衣裳(      )的姑娘  (      )的微笑(      )的帽子

5、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板书:草原风光    迎接远客  亲切相见   草原联欢    依依话别) 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

三、品读优美句子,感受草原风光

1、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自然风光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慨?出示句子: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是怎样的一种景象让作者有了如此的感慨呢?找出描写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段落,自己有感情地朗读,把你喜欢的词句勾画下来,细细品读。

2、天。句子一: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1)“一碧千里” 

“碧”是形容青草很绿。“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一”是“全”和“都”的意思。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这句话也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在你脑海中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2)“茫茫”是什么意思?(视线模糊不清)

还记得这首诗吗?“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同是写草原,为什么一个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好,先不着急回答,看看能不能在接下来读书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

3、句子二: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1)品“翠色欲流”

比较“翠”和“绿”,感觉“翠绿”比一般的绿更鲜亮,更有光泽,绿得更丰富更饱满,绿得好像都快要流淌下来。是呀,这哪里是绿色在流动,这分明是生命的泉水在流淌。

找一找,在第一自然段中有哪几个词都是表示“绿”的意思?( “绿”“翠”“碧”)。你们体会体会这样写的好处。避免总是用一个词,有变化,读起来好听。

2)理解“渲染”和“勾勒”

“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

4、句子三: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1)同学们再反复读读这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字作者用得最为巧妙?  “绣”。羊群本来是因为吃草而随意地走来走去,可在老舍的笔下它们就是一些能工巧匠,在精心为草原这块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这块巨幅地毯上的图案在不断变换,真是美极了。

2)请同学们看着课件,也向老舍先生学习,想象一下羊群在草原上还可以比作什么?

预设: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无边的绿毯上撒上了一把把白色的珍珠。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碧绿的大海上扬起了点点白帆。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碧绿的湖面上飘着朵朵盛开的白莲花。

师:是啊,这样的仙境怎不令人惊叹,令人感到舒服呢?

5、句子四: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回味”:细细的回忆,品味。

2)如果牛马真的会回味,它们可能在回味什么呢?(预设:它们可能在回味这水草丰美的草原,回味青草的甜美,生活得无忧无虑。它们可能在回味这草原明朗的天和清鲜的空气,没有一点污染,真令我们心向往之。它们可能在回味着眼前的美景:羊群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真美啊,而我们就生活在这幅画中!)

6、同学们,当你置身于草原这样的美景之中,你想说点什么呢,你又会做些什么呢?把你最深的感受用一段文字记录下来,好吗?

7、是呀,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音乐想起,稍停开始齐读。(出示课件配乐感情朗读)。 

8、背诵第一自然段。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段。

四、品味练笔

1、通过老舍先生优美的语言描写,让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两句描绘草原美景的句子或小诗。也可以用你手中神奇的画笔画出草原的美景。

2、交流展示。

3、作业:请同学们反复读一读自己画出的句子,并抄写下来。

板书设计  1、草原

草原风光    

迎接远客        事情发展的顺序

草原联欢    

依依话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