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名师课堂实录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 2016-05-30 → 手机版

贾志敏

注:《推敲》选自江苏版教材第九册第九课

执教老师: 贾志敏(上海市特级教师)

记录整理: 叶海雪(浙江省永嘉县瓯北第五小学)

教学日期:2017.12.8,浙江省永嘉县楠溪教育论坛。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

(师在黑板上板书本课12个生字,并一一注上拼音。)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课题导入】

师:有个学生考我:“这个字你认识吗?”(师板书“行”字)我笑了,这个字我还不认识?它是个多音字:银行的“行”(hang),人行道的“行”(xing)都读后鼻音。我还会写呢!(板书“行”字的楷书、行书、草书)这孩子又问:“老师,这个字您认识吗?”“银行”的“行”里面加上三点,啊!这个?我不认识。谁认识?(走向举手的学生)念啥?

生:繁衍的“衍”。(师板书“衍”)

师:真好。念“衍”,第三声,跟我读。(师领读“衍”3次)

师:用它能组成什么词呢?

生:繁衍。

师:有人还用它作名字呢!一个姓夏的杭州人叫夏衍(在“衍”前面板书“夏”)。

生齐读:夏衍。

师:夏衍是浙江杭州人,著名剧作家,写过《上海屋檐下》《包身工》等作品,94岁了,体质越来越差,住进了医院。时儿清醒,时儿昏迷,他需要24小时有人护理。

一天,他的病情突然恶化,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护理人员大声喊:“夏老,我马上去叫医生。”说着(师作跑步状)跑到医生办公室去了……本来,昏迷不醒的夏老突然醒过来了;闭着的眼睛突然睁开了;他举起手大声说:“不是叫——是请!”说完,倒在床上咽气了。(停了停,问学生)什么叫“咽气”?(见学生没反应,幽默一下)哦,你们都没有“咽气”过,所以——

生:就是“去世”的意思。

师:对。说完这句话,夏衍倒在床上死了。活到94岁,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不是叫医生,是请医生!”。改动一个字,感动一幢楼。事后,大家议论纷纷:五楼这个老人真好,临死了还想着“要尊重医生。”(学生点头)

师:(换一个话题)哎,姚明认识吗?(生点头说认识)

师:(故意)踢球的那个?

生:(纠正老师的说法)不,姚明是打篮球的。

师:哦,对!是打篮球的,两米二六的高个儿。

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了。记者招待会上,一个香港记者问:“姚大哥,奥运会结束了,你什么时候回美国啊?”本来笑着的姚明突然严肃起来,站起来说:“在我回答你这个问题之前,先纠正你一个用词。你不该这么问,你应该问:‘姚明,奥运会结束了,你什么时候去美国?’”为什么姚明那么顶真?一定要用将“回”字改成“去”?

生1:如果是“回”的话,说明本来就在美国。如果换成“去”的话,说明姚明本来在中国,后来才去美国。

师:说得不精准,我没有听明白。

生2:美国不是姚明的家乡,姚明的祖国是中国。

师:他的家乡在哪里?

生2:他的家乡是在上海,在中国。

师:“中国”要放在前面。先说大的,再说小的。(生有所思)

师:因为——

生2:因为美国不是他的故乡,他的故乡是中国上海。

师:对啦,清楚、明白。我们汉语特别讲究运用准确,世界上最缜密的语言就是汉语。大家都想学习汉语,我们中国人更要学好它。

【第二板块:字词教学】

师:(转而指着黑板上“斟酌”问)这两个字会念吗?

生1:斟酌。

师:一起念

生齐读:斟-酌(读得拖腔拖调)

师:不要这样读,斟酌。(示范读,节奏明快地念斟酌4次)

师:“斟”,什么意思?(出示道具,示范倒酒)倒酒。倒很少的酒,叫“斟”。酌呢?指“喝”。小口地喝叫“品”,又叫“酌”。(师端起酒杯,作喝酒状)

师:“斟”“酌”两个字放在一起的话,意思又变了,不是“倒酒和品酒”,而是专指“考虑”的意思。

师:(又转话题)我写两个字。第一个字是提手旁的——提手旁的字有哪些?

生说出“打”“推”“扶”“扔”“把”等。

师:提手旁的字都跟手有关,和做动作有关。(师板书“推”)请一个学生演示“推”的动作。

师在“推”字旁边板书“敲”,(范读“推敲”3次。)

师:什么叫敲?握着拳头使劲地在桌子上敲。(生敲桌子)

师:这叫推,这叫敲。(师做动作)“推敲”专指“斟酌”的意思。对文字的讲究、考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第九课推敲,一起读“第9课,《推敲》”。(生跟读)

师:这篇文章一共是618个字,8个小节。12个生字,都注上拼音了(指着黑板上12个写上拼音的生字),请借着拼音读。

(生1读完第一排生字:凝,皎,韩,愈,簇,拥)

师:谁读下面六个字?

(生2读第二行:斟,酌)

师:这两个字是翘舌音,要念准。

(生2继续读第二行生字:闯)

师:“闯”字读第三声。闯——(范读,跟读两次)

(生2继续读完第二行生字:豫,闩,衬)

师:一起读十二个生字,特别是两个第三声。请这个漂亮男孩读。(生3很高兴地读12个生字)

师:大家一起读,一起读的时候要读得轻点,越轻越好。(生齐读生字)

师:字会念了,意思知道吗?比如说这个字(点生字“豫”),中国有很多省份,都有简称,比如上海简称“沪”,北京简称“京”,“豫”是哪个省的简称?(生思考中)

师:(学生猜了几次,最后说到“河南”,老师继续问广东、海南等省份的简称。)

师:汉字中还有独特的多音字。有的一字两读,有的一字三读,甚至一字四读的,这个字“差”就是(指黑板上“差”字),谁来读读它的四个读音,

(生读:ch chà chi ci )

师:什么地方读ch?

生:相差。

师:上海跟我们温州的气温相差不了多少。

师:什么地方读chà?

生:他的成绩差了一点。

师:什么时候读chi?

生:出差。

师:爷爷,你到哪里了?我到温州出差。还有吗?

生:差事。

师:差事就是公务。还有吗?

生:差遣。

生:邮差。

师:解放以前对邮递员的俗称。

生:差人。

师: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指“公务员”。(笑)

(指黑板上差的最后一个读音ci)

师:什么时候用这个字?

生:参差。

师:----后面两个字?

生:不齐。

师:对了,就是不整齐,房子高高低低的,叫“参差不齐”。

【第三板块:朗读训练】

师:咱们中国人非常讲究写字。写字的时候运笔要有力,字的结构要严谨。比如这个字(指着黑板上“避”字)什么偏旁?

生:走之底。

师:走之底的字是半包围结构。里面部分要写紧凑。走之底要写舒展,潇洒。把这三个走之底的字写在本子上。(避、道、连)一般来说,字写得漂亮的,人就漂亮。字写得难看,人就说不上好看了。(边讲边巡视学生写字,请三个学生在黑板上写“避”)

师对着三个字评论,指出问题,表扬写得好的学生。

师:课文会读吗?(请八个学生分别朗读八个小节)

师:(提出朗读的要求)读书,声音要响亮,口齿要清晰,流畅连贯,能读出感情则更好。

师:想读得好。就要有自信、大声地读,不要怕。9时刻序,不读9,要读“第九课,推敲”。读课题不需要有感情,更不能拖腔拿调地读。(示范朗读)第九课,推敲,停顿一下。“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早年因家境贫寒,出家当了和尚。” “尚”字要读地轻一点儿,和尚。

(生读第一段,读得很好)

师:读得好极了。

(生1读第二段“一天……找了好久)

师:哎哟,“好久”这个词读得好。强调的是,找的时间长。找了好久,再读一遍。

(生2接着读第二段: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贾岛就把《题李凝幽居》留了下来)

师:读得真好。如果说,这个同学(指生1)读得“中规中矩”的话,那么,你读得很有个性了。

(生3读第三小节:第二天……都感到十分好笑)

师:读得不错。

(生4、生5分别读第四、五小节)

(生6读读第六小节:贾岛回答道:“我正在斟酌诗里的一个字眼儿,无意间冲撞了大驾,求您宽恕。”)

师:字眼,虽说,“字眼”后面没有“儿”,但是,读的时候要读成儿化音。(话筒递给学生)

生:字眼儿

师:咱南方人儿化音读不好。你是北方来的吧?跟我念“眼儿”。

(生7生8分别读完第七、八小节)

师:八个同学都读得很认真。凭心而论,他读得最好。(让生2站起来上讲台)

师:他读得好,像广播电台的播音员在朗读一样,我们用掌声表示对他的赞扬。(生鼓掌)

师:你们表扬他,我奖励他,奖励什么呢?请他把整篇课文读一遍。

(生读课文,读到:“两个差人将贾岛带到韩愈面前。韩愈问:‘你为何冲撞我的仪仗队?’”)”

师:这就叫做读得“有声有色。”

(话筒再次递给刚才读课文的学生,生读:韩愈问:“你为何冲撞我的仪仗队?”)

师:鼓掌。对他的评价三个字:棒极了!咱们南方人不容易读正确的“字眼儿”都读对了。好,我们一起读第一段。(生齐读第一段)

师:读得美极了!最后一段,预备读。(生读最后一段)

师:最后倒数第二段一起读,预备起。(生读第七段)

师:读得真好。谁第六小节?(生读第六小节)

【第四板块:提问分析】

师:第六小节里边有一个“斟酌”这个词,为什么用“斟酌”而不用“推敲”呢?

生:因为“推敲”这个词是在这件事情发生以后才有的。人们把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这件事之后?

生读课文最后一段:后来,人们就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师:对了。在这事发生之前没有“推敲”这个词,只用斟酌斟酌,那么,什么叫“推敲”?

生:读课文最末一小节:“就是在写诗和写作文时斟酌文字叫推敲。”

师:谁能不看着书说什么叫推敲?

生:在斟酌词语或句子时用“推敲”。

师:这叫推敲,不是“用推敲”。好,看第一小节,能背的就背,读。

(生读第一段: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早年因家境贫寒,出家当了和尚。)

师:我们推敲推敲这一段话。有毛病吗?我没明确告诉你,这段话是个病句。毛病在哪里?“推敲推敲”。

生:这里说“早年因家境贫寒,出家当了和尚”,却没有说是谁,只说“唐朝有个诗人”,

师:对了,聪敏!改一下。

生:我觉得应该在“早年因家境贫寒……”(犹豫后坐下)

生:贾岛是个唐朝的诗人。

师:把“个”字去掉。

生:贾岛是唐朝的诗人,早年因家境贫寒,出家当了和尚。

师:掌声送给他。应该是“贾岛是唐朝的诗人”,不是“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如果是这样的话,应该在这句话后面加句号,后面加上“他”,“他早年家境贫寒……”。像他这样改“贾岛是唐朝的诗人,早年因家境贫寒,出家当了和尚。”很好,会“推敲”,说明这个人有“学养”。《推敲》这篇课文按出场顺序,一共写了五个人,哪五个?

生:第一个是贾岛,第二个是李凝,第三个是两个差人,第四个是韩愈。

师:第五个是韩愈,第三个第四个是两个差人。你按照顺序,把这件事说一遍,第一个出场的是贾岛,第二个出场的是李凝,可以看书。

生:贾岛是个唐朝的一个诗人。有一天,他去长安城找一个叫李凝的朋友。

师:长安城“郊外”两个字不要忘记:“郊外”。

生:他到长安城郊外找一个叫李凝的朋友,但是李凝不在家

师:不是但是,正巧。

生:正巧,李凝不在家里。贾岛就把一首《题李凝幽居》留了下来,返回长安。他因为想着这首诗,一直做着“推门”和“敲门”的动作,就一头撞进了韩愈的队伍,两个差人把贾岛带到韩愈面前,然后韩愈就批评贾岛……

师:你有困难了。你自己感觉怎么样?很难表述对吧?讲清楚最重要是要连贯,不能含糊。你说冲到了韩愈的队伍,那韩愈是谁呢?韩愈怎么有队伍呢?韩愈是干什么的?你都没有讲清楚。还要讲得简明。

生:唐朝有一个叫贾岛的诗人。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正巧李凝不在家,他就留下了一首《题李凝幽居》的诗返回了。半路上,他想着昨夜那首诗里边的一个“推”字或许用得不够妥帖,也许用“敲”字更好些……他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一头冲进了正在做官的韩愈的仪仗队。韩愈指责贾岛为什么冲撞仪仗队,贾岛说明原因后,韩愈十分感兴趣,并且帮助贾岛的解了难题。

师:最后怎么样?

生:后来人们把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师:合格。大家照她的样子说说看。(生自由练说课文主要内容)

师板书句子:我最喜欢的老鸭汤搬上来了,妈妈扯下两条腿,一条放在我的碗里,另一条放在奶奶碗里。

师:我们请一个同学来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生: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找一个叫李凝的朋友。不巧李凝不在家,贾岛就把一首《题李凝幽居》的诗留了下来。

师:无懈可击。

生:第二天贾岛返回长安时——

师:骑着毛驴返回长安。

生:第二天,贾岛骑着毛驴返回长安,觉得诗里的“推”字用得不恰当,得改为“敲”字更合适些,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还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差人把贾岛带到韩愈面前,韩愈指责他,贾岛这才把自己写诗的事情告诉了韩愈,说自己犹豫不决。韩愈听了,颇有兴致,告诉他用“敲”贴切些。后来人们就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第五板块:迁移运用】

师:“推敲”意思明白了。看黑板上这一句话,我来读。(读板书的句子:我最喜欢的老鸭汤搬上来了,妈妈扯下两条腿,一条放在我的碗里,另一条放在奶奶的碗里。)这是一个有毛病的句子,推敲推敲,怎么修改?我告诉大家,一共有六处毛病。

生:“搬上来了”,我认为应该改成“端上来了”。

师:为什么要用“端”?

生:因为“搬”一般是指大而重的东西,而老鸭汤是放在砂锅里的菜肴,它不很重,所以要用“端”。

师:(说得明白。)大的东西用搬,老鸭汤用得着搬吗?用“扛”更好了,用“吊”还要好了,(师边说边演示动作,生笑)。

生:应该是妈妈扯下两条鸭腿。

师:对。你看这含糊其词,让妈妈扯下两条腿。多恐怖!(生笑)(板书上改“端上来”“鸭腿”)

师:好,两个地方改过来了,还有四个。

生:我觉得“我最喜欢的老鸭汤搬上来了”后面应该是句号。

师:句号。(板书上改逗号为句号)

师:这句讲“老鸭汤端上来了”,意思断了,该断句了。第四个?(提示)第一句话里边漏了一个字,口字旁的。

生:我最喜欢吃的老鸭汤端上来了。

师:用“吃”?

生:用“喝”。我最喜欢喝的老鸭汤端上来了。

师:他喜欢的是滋味儿,不是颜色,也不是香味。(板书插入“喝”)还有两处有问题。(提示:这一户人家好没教养。)

生:应该先放在奶奶的碗里,再放在我的碗里。

师:“奶奶”跟“我”位置要换一下,先要“敬老”,然后再“爱幼”。

(板书上改动“奶奶”和“我”的位置)

师:再看,这里用“放”,那里也用“放”,说明这孩子的词汇不够丰富,只会用一个词:“放”。(请学生演奶奶)

师:拿着碗。妈妈把最好吃的给奶奶,是“放”吗?(师演示夹了一个鸭腿)妈妈把最好吃的给奶奶吃,就怕奶奶不吃。奶奶常说,你们吃,你们吃!我不吃!妈妈说,奶奶,你吃,你吃,你吃。(演示把鸡腿往奶奶碗里塞的动作)这叫“放”吗?放是这样的。(演示放的动作)应该用哪个词?

生:我觉得应该用“塞”。

师:一条塞在奶奶碗里,另一条放在我碗里。(板书改“放”为“塞”)

(请生1朗读原来的病句,生2读修改后的句子)

生1:我最喜欢的老鸭汤搬上来了。

师:搬。幸亏没有用“扛”。

生1:妈妈扯下两条腿。

师:多恐怖呀!

生1:一条放在我的碗里,另一条放在奶奶的碗里。

师:先照顾小的。你看这是中国人的吗?也许是美国人的家,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修改之后得句子就不一样了。

生2:我最喜欢喝的老鸭汤端上来了。

师:最喜欢的是鸭汤的美味。

生2:妈妈扯下两条鸭腿

师:是鸭腿啊,不是妈妈自己的腿。

生2:一条塞在奶奶的碗里。

师:先照顾奶奶

生2:另一条放在我的碗里。

师:再照顾小的。这就是“推敲”带来的好处。再读课题。

生读课题:第九课,推敲。

师:“推敲”文字是写好文章的必须。“推敲”不仅是一种技巧,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品位、学识和修养。你要成为高尚的人吗?那一定要学会“推敲”。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