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手》优秀教学案(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 2016-05-30 → 手机版

姜孟之

一、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脉络,把握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学习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事物的手法。

2.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及作者对为人类创造绿色的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抓住主要特征、多角度细致准确描写张迎善这一人物的手法。

三、教学难点

1.理解张迎善一双“丑”手背后的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精神。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五、课型:讲授课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八: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谁能让荒山成为绿塔?谁能让浊水成为清溪?一双手,改造迹地林、次生林44.5顷;一双手,种树26万多棵!历经千锤百炼,却知难而进; 忍受千辛万苦,却毫无怨言。看到他的手,我仿佛看到一山山碧绿的森林。他是一名普通的育林工人,他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大山,他像一棵青松,屹立在苍山之上;他像一棵小草隐没在山林之中。一双丑陋的手,种下无数棵树,他为祖国,为了后人,留下一片油油树阴……只凭这种敬业精神,让这年仅32岁的年轻育林功臣,创建了一座绿色金库!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张迎善,一位年轻的林业工人。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的一双手。

板书:一双手

姜孟之

(二)初读课文

1.抓住动词,理清脉络

一般而言,描写人物可以从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来表现,但本文别开生面地抓住了一双最具特征的手来表现人物的特征,整篇课文都紧紧围绕张迎善的一双手展开。同学们可以从文中找找作者采访过程的几个主要动词,抓住这几个动词,再加上本文的重点手,我们也就能理清这篇文章的脉络了。现在请大家默读全文,将本文的脉络补充完整。

第4段中“我们见面时先礼节性地握手”——握手;第6段“我低头去察看他的一双手”——看手;第10-16段,作者和张迎善就他的手进行了一些交谈,也就是说手;第17段“我像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量手;最后的两段,作者在通过林业局工会一位负责同志的介绍后,对张迎善的手赞叹不已,这是一双创建绿色宝库的手,也就是赞手。

板书:握手→看手→说手→量手→赞手

抓特征

2.观看图片,初步感知

师:在把握了文章的脉络后,让我们来看几张图片,同学们能找出哪张是张迎善的手吗?

生:第3张。

师:没错,同学们都找对了。这张图片呈现的手有什么样的特点呀?这是一双怎样的手?

生:褶皱、苍老、粗糙。

(三)细读文本

同学们在运用视觉对张迎善的手进行观察后,发现了这双手粗糙、苍老的特点。现在让我们回归到课文,看看本文的作者姜孟之还观察到了什么?是不是比你单从视觉角度出发,更加细腻精准呢。请同学们用原文中的词句来填写这张表格,并说说作者是如何多角度地写这双手的。

板书:多角度

手感 半截老松木

肤色 呈木色

纹络 又粗又深,一道道黑土色

掌面 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

手指 特别粗大肥圆、三节老干蘑

手指细节 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四条裂纹,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手的大小 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1)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生:这句话是从触觉角度写的,还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张迎善的手比作半截老松木,生动形象的突出了手的坚硬、粗糙的特点。nbsp;

师:老松木是指生长年代长的古木,木质硬、粗,大家可以看ppt上的图片,纹理粗糙,十分坚硬,这里把张迎善的手比喻成老松木,是写他的手很硬、很粗。

(2)这双手皮肤呈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

生:这句话是从视觉角度描写的,写出了张迎善手的粗、黑。

(3)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头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

生:这句话运用了两个比喻手法,一个是将掌面比作鼓皮,突出手掌的坚硬,另一个是将手指比作老甘蔗,突出手指的粗。

师:作者与张迎善握手后形容他的手像鼓皮一样硬是运用了什么感官?描写他的手指的形状像老甘蔗又运用了什么感官?

生:触觉、视觉。

板书:硬、粗

师:手上有老茧不稀奇,同学们写字也都写出了不少老茧,同学们可以自己摸摸自己的老茧感受一下,是不是特别硬。文中的张迎善满手都布满了老茧,请大家圈出“每个”一词,可以想象他坚硬和粗糙到什么程度。再看一下,手指头怎么会这么粗大肥圆呢?

生:因为他要用这双手把洞穴中的草根、石块拣出来,要用手把苗根送进土里。

(4)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裂纹,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又黑又深。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生:运用了视觉,写出了他的手的开裂、受伤。

师:左手大拇指为什么没有指甲?是原来就没有的吗?

生:是长期的劳作。

师:长期的劳作使得他的指甲磨掉了,而且长出指甲的地方,都变成了四条裂纹。不仅如此,张迎善的手伤痕累累,得用线缠着。大家看一下ppt上缠着线的手,再看看自己白白嫩嫩的手,是不是有更深的感触了呢。

(5)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真是我今生今世见到的第一号大手。

生:用列数字的方法突出手的大,今生今世见到的第一号大手暗含了夸张。

板书:大

师:现在请同学们伸出你们的手,用直尺量量自己手的尺寸,来和张迎善的手比比看,现在开始。经过了比较后,同学们是不是对张迎善手的大深信不疑了呢。

板书:感官、修辞

师: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分析,我们发现张迎善的手的大、粗、硬、老、厚、色深,可以说,一点都不美,甚至还有些丑陋,为什么唯独这样的一双手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迎善的手到底还有怎样的魅力呢?让我们再来细读文本,探究这双手背后的故事。

师:正常的32岁青年人的手是这样的吗?当然不是,那他的手怎么会变成这样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同学们可以小组讨论,老师一会儿请同学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板书:丑?

生:张迎善要用手拣出穴里的草根、石块,栽一棵苗,手要往土里插三四次,每天要栽1000多棵树,5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他的手是他长期劳动的结果。

师:是的,张迎善以他的手为代价为国家、为后世留下了一片油油树阴,最后第二段林业局工会负责同志的一段话就点出了这双丑手创造的巨大成就。这双手外表虽然丑陋,但实质是美的。张迎善用他的血肉之躯坚守在岗位上,他的一双手甚至战胜了钢铁,请大家翻到第16段,来看最后一句,“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这句话充分突出了张迎善同志手的坚硬和他坚韧不拔的精神,“亏得”一词,含有庆幸、赞叹之情,表现作者对这样一个不畏艰辛、甘于奉献的劳动者的赞叹。大家一起来把这一句读一读,读出一个普通劳动者的默默付出,读出作者对他的赞叹之情。

板书:不畏艰辛、乐于奉献

美!

(四)片段回顾

张迎善同志作为一名林业工人,作者没有全面具体的去介绍他,而是选取了一个表现林业工人的最佳角度,抓住了主人公张迎善同志的一双最具特征的手,从一个典型的侧面来表现这个人物的不畏艰辛、无私奉献,抒发了对为人类创造绿色的普通劳动者的热爱、敬仰和赞颂之情。除了姜孟之的这篇文章,我们之前也学过了不少抓住主要特征、多角度进行描写的课文,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请两位同学来读一读,大家再品一品。

材料一: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故乡》

材料二: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背影》

(五)课后作业

其实,在你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普通而又不普通的人,也许他(她)的眼神、微笑、叮咛……最能体现他(她)的精神风貌。请你选择其一,仔细观察,抓住特征,进行细致的描写,创作一个小片段。下课。

(六)板书设计

一双手

姜孟之

丑? 握手 美!

看手

抓特征 说手 多角度

(大、粗、硬) 量手 (感官、修辞)

赞手

不畏艰辛

乐于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