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补牢》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 2016-05-30 → 手机版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组

主    题:怎样看问题、想问题    

课    时:一课时

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         

设 计 者: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基于识字与写字

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识字能力。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书,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2)基于阅读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交流自己的阅读感悟。

(3)基于习作

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4)基于口语交际:

能清楚明白的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

2.教材分析

《亡羊补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中的一篇寓言故事。故事讲述了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他不听劝告;第二天他的羊又丢了一只,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赶快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故事内容浅显易懂,情节简明有趣。这个寓言告诉我们:遇到问题,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正确识字、写字,能讲故事。教学难点:懂得故事中蕴含的寓意。

3.学情分析

(1)基于识字与写字

学生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但对于学生来说观察生字关键笔在田字格的占位,掌握汉字的间架结构有一定难度。

(2)基于阅读 

学生一般比较喜欢读故事,教材生动、形象、故事性强,便于接受。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或借用文中的话,讲述故事。但课文寓意的理解,并联系实际体会寓意对学生有难度。

(3)基于习作

大部分学生能够说自己想说的话,能够把句子说完整,把意思表达完整。个别学生会出现语句不通、词不达意的情况。

(4)基于口语交际

学生敢说话、爱说话,但很难用生动的语言、简练的讲述故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叼、悔”等7个生字,正确认读“窟窿、街坊、羊圈”等词语,指导书写“窟、窿”等7个字。从而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够用略读的方式了解故事内容,会复述本课的故事。

3.能够概括寓意,能结合生活中的事情理解寓意。

评价任务

1.借助“汉之星”等形式认读生字,指导书写,读通课文。(达成目标一)

2.运用默读、个生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的读,引导学生讲故事。(达成目标二)

3. 通过交流、表达、联系生活等懂得寓意。(达成目标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引出课题

(1')活动一  

1.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

环节二

认识生字

读通课文

(22')活动一 (4') 

1.师范读课文。

2.边听边想“亡”“牢”的意思。

3.借助字典理解“亡”“牢”的意思,题目意思。 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能够说出“亡”“牢”的意思。

活动二(18')

1.学生默读课文。

2.检测生字词、句子。

3.借助“汉之星”指导书写生字“窟、窿”,学生练习。

(完成目标一)通过“汉之星“等形认读生字,指导书写,读通课文。(评价目标一)

环节三

明白过程

讲述故事

(15')活动一(8')

1.默读课文,想一想:养羊人丢了几只羊?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来。

2.默读课文,想一想:丢了一只,为什么还会又丢一只呢?

①检查②出示重点句③引导读重点句。 抓住关键词和重点词句理解文意。

(评价目标二)

活动二  (7分')

说故事 

①学生自己练习讲故事。②学生讲故事。③学生评价

(完成目标二)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清楚。

(评价目标二)

环节四

体会寓意

由事悟理

(2分)活动一

1.说一说从故事中明白的寓意。

2.说一说生活中这样的事。

①学生自己想一想。②表达个人所感。

3..拓展阅读 :课下推荐阅读《伊索寓言》,从中选择两个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分享故事。(完成目标三)联系生活实际说出故事的深刻寓意。

(评价目标三)

附: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丢      破    劝      堵  ?  !

为时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