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参赛说课稿(部编本四年级上册)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 2016-05-30 → 手机版

 各位评委老师,今天我要说的是古诗《题西林壁》

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分别是: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目标、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课后反思。

一、说教材 

《题西林壁》是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古诗。这是一首哲理诗,编排在“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中。《题西林壁》是北宋诗人苏轼在1084年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诗人紧扣游览庐山的独特感受,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读来亲切自然,耐人寻味,不同写景、写人的诗,借景抒理是这首古诗的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有关第二学段学生古诗词教学中要求:学生能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并且能背诵古今优秀诗文。课程标准阅读的要求中也提到: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因此,我根据以上要求制定了本课教学目标:

1、学会“壁、侧、缘”三个字词,注意区分形近字“壁、测、缘”; 

2、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二、说教法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新课标的重要基本理念。

诗歌十分强调节奏韵律,其语言具有极强的形象性、情感性和多样性,同时诗人在创作诗歌时,融入了自己丰富的想象,加入一些意象融入诗人主观的情意,所以我将从抓朗诵、抓语言、抓想象、抓创作几个方面来进行这篇课文的教学。为此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示范朗读,带领学生朗诵古诗;借助图画帮助理解一二两句诗意,引导学生想象和联系生活实际来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三、说学法

古诗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从而热爱古诗词。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本节课我让“读”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悟情悟理,在读中感受古诗优美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所以我总结了一下,学生应该这样学习这首诗:

运用多种不同方式进行朗诵,主要有:一齐朗诵,边想象边朗诵,个别朗诵等

在理解全诗按“方位顺序”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能想到不同的写作顺序描述观景所见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这也符合《课标中》教材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关注自然,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并且紧密联系学生的经验和想象世界的要求。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我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积淀诗语

第一环节是导入,我设计的是复习导入,让学生说说已经学过哪些赞美祖国大好山河的诗篇,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字音、字义、停顿等学习每一首古诗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目标,在评价时我从语音、语调、语气等方面对学生的诵读进行综合考察。并诵读给予示范。

(二)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课标》指出教学古诗词时:学生能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这一环节我将结合图文板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两句,在给学生解释的过程中逐步加入诗人写诗时的使用的一些写作手法,比如“移步换景”;体会诗人看同一座庐山却各有不同的原因其实是因为他站的角度不同。同时能边诵读边想象庐山美景,将自身置入情境之中,能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悟。

(三)品读古诗,把握诗理

这一部分主要教学的是三四两句。因为诗句的表意较简单,所以此处我先让学生根据课文注释,理解大意。引导学生用“之所以...是因为”等关联词说说。再进一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融入了现代生活的元素,比如在解释作者怎样能看清庐山全貌时,我引导学生想象“无人机”、“航空”技术,自然而然地引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诗理。这也符合新课标中所提到的语文教学要联系现代生活的要求。

(四)联系实际,感悟诗里

这一部分我让学生自由地说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与这节课所学的哲理相似的场景,我先举例,唤起学生的想象,接下来就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我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方式,一方面直观地为学生演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两句诗的意思,另一方面展示本诗中蕴含的一些写作特点(移步换景),同时展现诗理。

五、说课后反思

本次说课我认为我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①教态不够轻松自然,面部表情僵硬;

②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教学一二两句诗时,比较匆忙,可以再具体详细一些,结合图文进行讲解时可以边讲解边引导学生说说作者分别是从那几个角度来观看庐山的,比如“横看”时,庐山是什么样的?“侧看”时,庐山又是什么样的?然后自然而然引出“不同事物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也是不一样的”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