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

时间:2023-11-01 17:41:05 成语 我要投稿

经典成语故事(实用15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或多或少都用过成语吧,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那么,都有哪些经典成语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经典成语故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经典成语故事(实用15篇)

经典成语故事1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聪明的小男孩,他只有十岁。一天他一个人出去玩,结果他走进了一个森林里迷路了,他走了好久好久都找不到回家的路。

  到傍晚的时候,小男孩很饿很饿了,他很想吃妈妈做的饼,可这时候他找不到回家的路,怎么能吃到妈妈做的.饼呢?于是聪明的小男孩就用树枝在地上画了一个大大的饼,还在饼上点上芝麻。小男孩看着看着,好像就闻到了饼的香味,他想着自己平时吃到的香喷喷的饼,想着想着小男孩就觉得自己不是特别饿了,他又沿着一条小路走。很快小男孩的爸妈就找到了他,于是聪明的小男孩回了家,还吃到了真正香喷喷的饼。

  "画饼充饥"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产生的。现在往往用来比喻用空想来作自我安慰,或者用来说明虚名是没有实际用处的。

经典成语故事2

  【成语名字】藏龙卧虎

  【汉语拼音】cáng lóng wò hǔ

  【近义词】:潜龙伏虎

  【反义词】:野无遗才、藏污纳垢

  【成语出处】北周·庾信《同会河阳公新造山地聊得寓目》诗:“暗石疑藏虎,盘根似卧龙。”

  【成语解释】是指隐藏着未被发现的人才,也指隐藏不露,深藏不露的人才。

  【藏龙卧虎造句】 我们家乡出了不少名人,那可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

  【藏龙卧虎的成语故事】

  庾信与梁朝宗室萧韶有断袖之欢。萧韶还是幼童时,他的.衣食都是庾信供给的。碰到有客人来的时候,萧韶还替庾信传酒。后来萧韶因依附湘东王萧绎(梁元帝)得以担任郢州刺史,当时庾信从建康逃往江陵,路过江夏,萧韶非常薄待他。萧韶自坐在青油幕下,引庾信入宴席,让他坐在旁边的榻上,脸上露出了自负的神色。庾信无法忍受,借着醉意上头,直接爬上萧韶的床榻,踩踏饭菜,直视萧韶的面容,对他说:“你今天的样子与从前大不相同。”当时宴席上宾客满坐,萧韶因而感到非常羞耻。

  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亦提及“至若娈童,本非女质,抱衾荐枕,不过以色为市耳。当其傅粉熏香,含娇流盼,缠头万锦,买笑千金,非不似碧玉多情,回身就抱;迨富者赀尽,贵者权移,或掉臂长辞,或倒戈反噬,翻云覆雨,自古皆然。萧韶之于庾信,慕容冲之于苻坚,载在史册,其尤著者也。”

经典成语故事3

  【拼音】bào bù mào sī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卫国境内淇水边美丽姑娘淇姑爱上一个年轻商人,年轻商人误了约期,但终究与她成婚。婚后他去郑国做买卖,从此一去不返,伤心的淇姑坐着马车回老家,她边走边唱:“氓之蚩蚩,抱布贸丝。非来贸丝,来即我谋。”

  【出处】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诗经·卫风·氓》

  【解释】布:古代一种货币;贸:买卖。带了钱,来买丝。借指和女子接近。亦指进行商品交易。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进行商品交易

  【近义词】以物易物

  【成语举例】今羞无语自沉吟,咫尺相思万里心。抱布贸丝君亦误,知音尽付七弦琴。

  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风月瑞仙亭》

经典成语故事4

  班门弄斧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是明朝一个诗人《题李白墓》。李白是举世闻名的唐代大诗人,死后名传千古。多少文人墨客经过李白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诗抒发内心感受。而他们这种行为只能是附庸风雅,“鲁班门前班门弄斧”,太不自量力了。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实,“班门弄斧”这句成语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雏形了。文学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这样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门,斯颜耳!”意思是说,在鲁班和郢人(也是一个操斧能手)的门前表现用斧子的本事,脸皮也太厚了。

  这句成语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小本领。

经典成语故事5

  【注音】jiě jiàn bài chóu

  【成语故事】汉朝时期,许荆的侄子许世曾经杀人,仇家要杀许世,许荆向仇家跪拜求情说:“兄早没,只一子,愿杀身代之。”仇家说:“你是郡中的大贤人,我们怎么敢杀你呢?”于是丢下剑就离去。

  【出处】汉许荆兄子世尝杀人,仇者将杀世,荆乃跪拜仇者曰:“兄早没,只一子,原杀身代之。”仇者曰:“许掾郡中称贤,何敢相侵!”因解剑去。事见《汉书·许荆传》。

  【解释】指息争释怨。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成语示列】公不谋声训,而楚夏移情,故能使解剑拜仇,归田息讼。南朝·梁·任昉《〈王文宪集〉序》

经典成语故事6

  借箸代筹(jiè zhù dài chóu)

  箸:筷子;筹:过去用以计算的工具,引伸为策划。原意是借你前面的的筷子来指画当前的形势。后比喻从旁为人出主意,计划事情。

  出处

  《史记·留侯世家》:"请借前箸以筹之。"

  成语典故

  当年刘邦与项羽相持不下,有个叫郦食其的儒生给刘邦出了个主意,让他分封战国时期六国的后代。刘邦举棋不定,趁吃饭时,询问张良这个主意如何,张良立即表示坚决反对,从刘邦的食案上抓过一把筷子说:"请让我以这把筷子来为大王筹划。"接着条分缕析,从八个方面力驳这种主张的危害,每提出一个理由,都摆出一根筷子。这就是"借箸代筹"这个典故的`由来,亦可称之为"张良借箸"。刘邦接受了张良的意见,收回成命,避免了分裂割据现象的出现,成就了两汉四百年的统一大业。

  后来,明朝的刘基(字伯温)曾有诗形容这一情节。朱元璋问刘基:"能诗乎?"刘答:"儒者末事,何谓不能?"时朱元璋正在进餐,便指面前的斑竹箸(筷子)令刘赋诗。刘即席口占曰:"一对湘江玉并看,二妃曾洒泪痕斑。"朱元璋皱眉不悦道:"秀才气味。"待后两句一出:"汉家四百年天下,尽在留候一借间!"朱元璋听完刘基的诗,大喜。

  举例

  借箸代筹一县策,纳楹闲访百城书。

经典成语故事7

  【注音】huā yán qiǎo yǔ

  【成语故事】张生喜欢莺莺,他写一封情书托莺莺的丫鬟红娘偷偷带给莺莺。莺莺假装生气给张生回信,实际是暗中约他月下偷偷私会。红娘看出其中的破绽,故意装作不愿送信。崔莺莺只好花言巧语骗红娘给她送信。

  【典故】‘巧言’即今所谓花言巧语,如今世举子弄笔端做文字者是也。

  宋·朱熹《朱子语类·论语三》

  【释义】原指铺张修饰、内容空泛的言语或文辞。后多指用来骗人的虚伪动听的话。

  【用法】作主语、定语、宾语;指虚伪动听的话

  【相近词】心口不一、甜言蜜语、巧舌如簧

  【反义词】肺腑之言、心口如一、由衷之言

  【成语例句】

  ◎ 我们搞的`是无产阶级政治,不是资产阶级花言巧语的政治。

  ◎ 她的外甥也在被开除公职后,前来花言巧语地骗取财产,并用高薪引诱拉蒂法。

  ◎ 鸟儿是我给他起的外号,因为他能说会道花言巧语。

  ◎ 刘湘一向迷信,对刘从云的花言巧语十分赏识,竟任命这个不知行军打仗为何事的江湖术士为模范师师长。

经典成语故事8

  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齐桓公。他在旁边立了一会儿对桓公说:“你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的纹理之间,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桓公听了笑着说:“我没有病。”待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对人说:“这些医生就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个当做自己的功劳”

  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中,如果不治,还会加重。桓公不理睬他。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很不高兴。

  再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转到肠胃中去了,再不从速医治,就会更加严重了。桓公仍旧不理睬他。

  又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公时,对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公觉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问扁鹊。扁鹊对使者说:“病在皮肤的纹理间是烫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肤是针石可以治疗的;在肠胃是火剂可以治愈的;病若是到了骨髓中,那是司命所掌管的事了,我也没有办法了。而今在骨髓,我不再请求了。

  五天以后,桓公浑身疼痛,赶忙派人去请扁鹊,扁鹊却早已经逃到秦国了。桓公不久就死掉了。良医治病,病在表皮时就及时医治。这是为了在刚显露苗头时及时处理。事情的祸福也有开端,所以圣人总是尽可能早地予以处理。

经典成语故事9

  有个人要偷一口钟。钟很大,他抱也抱不动,背也背不走。怎么办呢?他想不如把大钟砸碎了,把碎铜一块一块搬回家去,于是举起铁锤就砸。没想到大钟“当”地一声,把他吓了一大跳。他只怕让别人听见,急忙双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以为自己听不见钟声,别人也就听不见钟声了。

  “掩耳盗铃”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盗”就是“偷”。故事说的“偷钟”,成语说的“偷铃”,意思是一样的.。有人干了坏事,想尽办法遮盖,自以为遮盖得很巧妙,可是别人决不会不知道,这种想瞒过别人结果只是骗了自己的做法,可以说是“掩耳盗铃”。

经典成语故事10

  北宋名臣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

  司马光从小便喜欢学习,看过很多书,并且特别喜欢读史书。那时他就立下宏伟志向,长大后要成为一个历史学家,向人们传播历史经验。宋英宗的时候,司马光终于有修史的机会,奉天子之命编撰《资治通鉴》。

  在刘恕、范祖禹等史学家的帮助下,司马光用了十九年的时光,终于编撰成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编年史——《资治通鉴》。这部书上起战国,下讫五代,将1362年间的大事讲述得清清楚楚,史学价值很强。

  全书共三百多万字,内容极其丰富,称得上浩如烟海。

  司马光在编写史书的过程中刻苦钻研,为辨明真伪,常常工作到深夜才上床休息。他怕睡眠时间过长会耽误工作,特意做了个圆木“警枕”。只要他一睡熟,脑袋就会从“警枕”上滑落下来,人也就苏醒过来。这种措施,使他睡觉不得安稳,以便把时间都用在工作上。

  据说,《资治通鉴》在洛阳存放的废稿、残稿,将两间屋子堆得满满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司马光工作的严谨。

  人们对司马光的治学态度非常欣赏。有一次,司马光问哲学家邵雍:“邵公,您觉得我这个人怎么样?”邵雍笑笑说道:“你这个人,真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

  脚踏在坚实的土地上。比喻做事踏实,认真。

经典成语故事11

  【注音】hóng àn xiāng zhuāng

  【成语故事】东汉书生梁鸿读完太学回家务农,与县上孟财主的30岁女儿孟光结婚,婚后他们抛弃孟家的富裕生活,到霸陵山区隐居,后来帮皋伯通打短工。每次孟光给梁鸿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眉来眼去,夫妻十分恩爱。

  【典故】鸿家贫而有节操。妻孟光,有贤德。每食,光必对鸿举案齐眉,以示敬重。

  据《后汉书·逸民传·梁鸿》载鸿案相庄廿有三年,年愈久而情愈密。

  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

  【解释】①表示夫妻和好相敬。②指结为伉俪。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夫妻间

  【同韵词】无有乡、历尽沧桑、人亲骨肉香、千部一腔、覆军杀将、盂方水方、作嫁衣裳、罪恶昭彰、握炭流汤、泥菩萨过江、......

  【成语举例】仆初日封卿,本思偕老,然以长卿家徒四壁,子敬座剩一毡,而遽欲鸿案相庄,鸩媒是遣,谁其信之哉。

  清·王韬《凇滨琐话·金玉蟾》

经典成语故事12

  出处:《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意思用荆条铺地,说从前的事。形容友人重逢,共叙旧情。班:开展。弄:黄荆,落叶灌木。道:谈说。

  年龄时,楚国的伍参和蔡国的子朝是十分相知的朋友,他们的儿子伍举和声子也从小相识,两代世交,结成了深沉的友情。

  这年,楚国公子王子牟因罪流亡。伍举的妻子是王子牟的女儿。因而,有人中伤伍举,说王子牟逃跑是伍举送的。伍举惧怕被拘捕,急匆忙忙地只身逃到郑国。因为郑国一贯臣服于楚国,伍举觉得不太保险,决议持续北走,到晋国去。

  这天清晨,伍举走到新郑(今河南新郑)郊外,意本地碰见了声子。两人折下路边的荆条铺在地上,绝对而坐,还拿出干粮边吃边谈。伍举把本人的遭受告知了声子。声子听了,抚慰他说:“这次我也要到晋国去,正好跟你同行。先临时在晋国住下来,我必定尽最大的尽力,赞助你重新回到楚国去!”

  当时,晋楚两国为了争取中原地域的霸权,常常动员战斗。为了调停晋、楚两国的关联,声子被派到晋国去接洽诸侯会盟的事务。声子离别伍举后来到楚国。令尹子木问他:“晋国的大夫中人才多未几?”声子说:“多得很!个个才干出众,楚国事基本比不上的`。”子木问:“他们是怎么物色到的?”“用不着物色,这些人都是从楚国跑过去的。”子木奇异地问:“楚国的人怎么肯为晋国所用呢?”声子说:“楚国用刑太滥,有才干的贤人时常无辜遭罪,都逃亡到晋国去了。比方说伍举吧,他的岳父犯了法,他也受到了连累。假如他假手晋国来报复,楚国就休想太平了!”(参看“楚才晋用”)

  子木听了,心里非常惶恐,立刻去请楚康王赦免伍举,并发布增添他的爵禄,派人到晋国去接他回来。

  伍举终于在声子的辅助下,从新回到了楚国。

经典成语故事13

  【成语名字】不瞽不聋

  【汉语拼音】bù gǔ bù lóng

  【近义词】:不痴不聋、落落大方

  【反义词】:斤斤计较

  【成语出处】《太平御览》卷四九六引《慎子》逸文:“谚云:不聪不明,不能为王;不瞽不聋,不能为公。”

  【成语解释】意为不故作痴呆,不装聋作哑,就不能当好阿公阿婆。形容长辈要宽宏大量。

  【不瞽不聋造句】公婆对儿媳不能太过计较,不瞽不聋才能把日子过的红火。

  【不瞽不聋的成语故事】

  《太平御览》是宋代一部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经典成语故事14

  李白是唐朝有名的诗人。据说他年轻的时候,读书进步得很慢,他心里就不耐烦起来。有一天,他出门去玩儿,看见一个老婆婆蹲在小溪旁边,拿着一根铁棒在石头上磨。李白觉得很奇怪,就问:“老婆婆,你这是干什么?”老婆婆头也不回,一边磨她的.铁棒,一边回答说:“我在磨绣花针!”李白更奇怪了,又问:“这么粗的铁棒,能磨成绣花针吗?”老婆婆说:“我今天磨,明天磨,铁棒只会越磨越细,哪怕它磨不成绣花针!”李白听了老婆婆的话,心里像开了窍。他从此刻苦用功,果然成了一个很有文才的人。

  “磨杵成针”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这个成语说明只要下苦功夫,一定能得到成功。所以常有人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经典成语故事15

  【注音】bào cán shǒu quē

  【成语故事】西汉著名文学家刘向的小儿子刘歆在汉哀帝时任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他向汉哀帝建议派专人研究《左传》,同行十分不满意,他指责他们因循守旧,抱残守缺,最后被同行联合排挤出京城,只好去做河内郡太守。

  【出处】参见“保残守缺”。

  【解释】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形容人守旧

  【相近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故步自封

  【反义词】推陈出新、自我作故、标新立异

  【成语造句】

  ◎这些似乎都是抱残守缺,汇集众说而成。

  ◎ 各族业余演员们创造性的实践证明,他们既不是盲目崇拜洋教条的民族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抱残守缺的民族复古主义者,这是由于他们同劳动人民有着血肉的.联系,最了解和最能反映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因此也最能找到为群众所喜爱的表现形式。

【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经典成语故事04-29

成语故事07-20

经典成语故事11-16

李代桃僵的成语故事02-01

见利忘义成语故事01-18

道听途说成语故事01-18

宜嗔宜喜的成语故事01-18

德高望重成语故事01-18

得陇望蜀成语故事01-18

龙多乃旱的成语故事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