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调查报告

时间:2023-11-08 07:05:51 调查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调查报告

  在人们素养不断提高的今天,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技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报告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调查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调查报告

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调查报告1

  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正在相应发生变化。最近,我们深入溆浦、辰溪、新晃、中方等县(市、区),通过与部分农民、文化专干和县乡(镇)村三级负责人座谈交流、现场问卷、个别走访,实地考察了当前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状况。

  一、当前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新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文化消费不再停留在原来的“看看电影听听戏,天天守台电视机”的低水平、单一的层次上,文化需求发生了六大变化:

  (一)从需求对象看,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农民文化需求旺盛,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农民的文化需求相对较弱。问卷显示,63%的农民表示对文化的需求“很强烈”或“较强烈”;45%的农民认为平时的娱乐活动“单调”;51%的农民表示目前离满足自己的文化需要还“差得远”;79%的农民希望改变这种现状。人均年收入在1800元以上的农民文化需求更为强烈。

  (二)从需求形式看,电视是农民业余时间文化活动最主要的形式,看电影已成为农民参与较少的文化活动形式。在“你最喜爱的业余文化活动”的问卷中,在“看电视”、“打牌”、“读书看报”、“看戏”、“看电影”等选项中,农民选择“看电视”的达95%,只有5%的农民选择了“看电影”。

  (三)从需求内容看,最受农民欢迎的是农业科技类文化,少有人“光顾”中外文学名著。问卷中,89%的农民选择最喜欢和最需要的文化内容是“农业科技文化”;65%的人表示在看电视时经常选择“农业科技频道”;73%的人表示愿意看“科教影片和光碟”。对“你最愿意做出的文化投入选项”,49%的人选择了“订购一些科技致富书刊”。

  (四)从需求供给渠道看,农民最喜欢本地文化活动。在问卷中,57%的农民认为自己的文化消费主要来源是村里婚丧嫁娶时的小型演出活动和节庆活动。他们钟情于这种贴近自己生活的表演方式和表演内容。

  (五)从需求层次看,通俗文化最受农民欢迎,高雅文化或专业性较强的文化农民还不能得到普遍认同。问卷显示,48%的农民表示喜欢“民间文化”,其中46%的农民表示喜欢“看戏”,舞龙、舞狮、霸王鞭、打腰鼓、唱阳戏、民间艺人耍杂技等民间活动最受农民欢迎。他们反映,现在有那么多的电视频道,为什么不能为9亿农民专门开一个“三农”频道?

  (六)从需求趋势看,农民兴办文化、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很高,被动的文化消费越来越少。现在农村活跃的腰鼓队、乐队,农民不但欢迎,而且还热情地参与。辰溪县寺前镇寺前村组织了一个20人的秧歌队,活动刚开展,便吸引了邻近村的农民来参加。在问卷中,42%的农民希望以“村组或乡镇为单位”组织农民自己的业余剧团或腰鼓队、乐队,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二、当前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新特点

  当前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在发生显著变化的同时,表现出四个特点:

  (一)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有内在的渴求。随着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精神文化需求的增强,求知、求美、求乐、求健康、求参与成为广大农民的共同要求,呈现出以广播电视为主,报刊、网络传播为补充,日益现代化、多样化的趋势。但是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仍然单调而贫乏,他们抱怨“活动少,渠道窄,形式旧”,渴望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享受。

  (二)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要求趋于向城市接轨。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要求趋向于向城市接轨的现实条件越来越成熟:即使偏远地区的群众,不出家门也能欣赏到世界一流水平的文艺作品。部分农村劳动力挣脱土地的束缚,外出务工挣钱,吸取大量城市的先进文化,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民整体文化素质提高,也使他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三)农民用于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消费支出在逐年增长。20xx年中方县农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179元,比1996年增长175.4%,年均增长13.5%,文化消费占全部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由1996年的5.4%上升到20xx年的10.4%,8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绝对额增加了114元。到20xx年末,全县电视覆盖率已达96%。彩电、影碟机、照相机等文娱类消费品大量进入农民家庭,促进了农村文化消费的增长。此外,农民对子女的文化教育投资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巨大推动作用,也加大了农民文化消费的力度。

  (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投入有所增加。近年来,各级政府大力推动实施电视“村村通”工程,一些县市借助省“基层文化扶持工程”,建设了一批乡镇文化中心,扶持了一批剧团,为部分县市配置了演出车,还为部分乡镇配置了电影机,开展文化活动的条件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三、当前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基层党委、政府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活跃农村文化,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与建设新农村的要求相比较,还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各级对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升华。由于某些领导往往只重视“双文明”考核和拥有一票否决权的工作,不少地方领导对于农民文化需求状况估计严重不足,认识上存有偏见,认为农民文化需求不高,文化工作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

  (二)投入不足导致农村文化阵地脆弱。中央关于“各级政府的文化投入不低于财政支出的'1%”的规定难以落实,造成农村文化事业严重“贫血”。曾经深受农民欢迎的农村广播系统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绝大多数已经瓦解,个别村广播虽然存在,但也基本上是“聋子的耳朵”。

  (三)乡镇文化专干“不专”影响工作效果。乡镇文化站是最基层的文化事业单位,但缺乏相应的人员编制和经费预算,工资待遇和工作经费得不到妥善解决。由于乡镇机构改革,人员精简,文化专干不专职,在精力上、时间上都不能有效地投入到文化工作中。由于缺乏必要的组织指导,农村文化工作有进一步萎缩的可能。

  (四)有关职能部门对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研究不够。农民文化消费群体结构、消费观念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但文化部门对农民文化需求的研究却显得滞后。大部分地方只是在年节期间开展一些活动,完成上级布置下来的任务,群众参与率低。

  四、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现实途径

  调查反映,比较可行的途径是:

  (一)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要有适应农村文化需求的政策和规划导向。当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反映农民生活,为农民所喜爱的文化艺术产品少之又少。有关部门应该制定优惠政策,对从事此类文艺产品生产的予以必要的倾斜,如对在农村进行演出的团体,或以农民为服务对象的文艺作品生产在税收方面给予减免。同时,通过奖项设定等调控手段,如通过评选“当代农民最喜爱的歌曲、电视剧、艺术家”等活动,鼓励农村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

  (二)改革和调整乡镇文化管理体制,扩大乡镇文化机构职能。必须尊重和适应农民文化需求的新变化,进一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健全文化市场体系,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要转变文化工作仅仅依靠宣传文化部门来办的观念,积极引导科技、教育、卫生、广播、政法等部门广泛参与基层文化建设活动。要改变文化活动单纯搞娱乐的做法,将知识性、教育性有机地融为一体,通过举办科技讲座、科普展览、田头恳谈、道德论坛、法制讲座、实用技术培训等多种新颖有效的形式,改单向灌输为互动参与,牢牢吸引农民。

  (三)调整投资方向,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当前,发展农村文化的主要责任在县及县以下政府。但大多数县、乡目前基本上是“吃饭财政”。上级政府,主要是中央和省级政府应认真研究如何在现有的财税体制下,通过必要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转移支付”解决基层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各级政府应将农村文化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每年有计划地办一些农民真正得实惠的文化项目。在资金分配上,对到农村演出场次达一定数量的演艺团体实行以奖代拨,避免撒胡椒面的做法。

  (四)鼓励社会力量兴建农村公益文化设施和提供文化服务。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投入。各级政府应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兴办农村文化事业或捐助公益性文化事业,逐渐建立起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的新体制。

  游仙区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现状调查与思考

  为了切实加强和改进农村群众文化工作,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今年,我们深入到游仙区20个镇乡中的15个镇乡开展了农村文化工作现状调查。

  全区现有镇乡文化站17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2个,业余文化活动团体93个,每个社区建有文化活动室、图书室,按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要求全部达A类标准,每个社区室内活动场所面积达每万人500平方米,并配有相应的活动器材。石马、魏城、新桥、云凤、忠兴、玉河、街子等7个镇乡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文化先进镇乡,其中石马镇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示范性宣传文化服务中心。

  在调查中我们感到,由于农村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的文化工作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体现在:

  1、随着农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的日益增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焕发出巨大的活力。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给农村社会经济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解决了几千年来存在的皇粮国税问题,农民从根本上得到了实惠。据统计,游仙区农民人均收入20xx年为3190元,20xx年1—6月为1873元,同比增加258元,增长15.98%。农民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对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强,求知、求美、求乐、求健康、求参与成为广大农民的共同要求。但目前农民的文化生活仍然比较单调,主要的文化生活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看电视,二是打牌,三是庙宇祭祀。白蝉乡一村民说:“过去我们农民吃不饱,一年四季忙于弄吃的,但经常可以不出钱看到电影和戏。现在国家把我们的皇粮国税免了,日子好过了,空闲的时间多了,电影和戏却少了,如果国家再把我们农民看电影看戏的这些问题也解决了,那就更好了”。这位村民一语道出了农民渴求文化的心声。

  2、农村文化队伍虽然人数在不断增加,但整体素质不高。

  游仙区20xx年乡镇文化站从业人员49人,206年从业人员98人,比20xx年增加了一倍。人数虽然增多了,但真正“撑”台的文化人才却青黄不接。全区乡镇文化站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的49人,占50%,中专、高中学历25人,占25.5%,而高中以下学历的达24人,占24.5%;有文艺专长的25人,仅占25.5%。年龄45—60岁的乡镇文化专职人30人,占30.6%,30岁以下的5人,仅占0.05%。

  农村文化队伍素质不高的主要原因有四个:一是进人标准不高,把关不严。一些文化站进人不问有无文化专长,只要“关系”到位都可以进,致使文化队伍素质不高。二是体制不顺,压力不足。现有文化站的管理体制不顺,条块分割,难以协同。镇乡文化专干归乡镇管理,不受文化部门考核、聘用,造成文化专干不懂业务,不爱业务、专干不专,转岗频繁。区级文化队伍管理有混岗现象,人员不落实,专业人才缺乏。区文化稽查队虽有编制5人,但只有2人(大部分精力在从事文化行政管理工作)在从事行政执法检查工作,现在从事外出检查的2位人员全部不占稽查队编制;区文化馆有编制8人,实际在岗6人,但有专业才能的人员只有4人,极不配套,尚无舞蹈专干;区文管所没有专用人员编制。三是待遇不高,动力不足,缺乏积极性。全区乡镇文化专职人员现人均月工资为800元。四是培训不够,后天不足。因经费困难,对文化专干培训的面和培训的次数都非常有限,每年培训仅2至3次,每次仅30%的人参加培训。

  3、农民群众自发开展的一些文化活动日趋活跃,政府组织的起着引领作用的有意义的送文化下乡活动还满足不了农民群众的文化需要。目前,游仙区农民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在不断的丰富,有狮子、龙灯、采莲船、高跷、皮影戏、舞蹈、腰鼓、川剧等,并且日趋活跃。区委、区政府组织的送文艺下乡和免费送电影活动虽然搞得很有特色,深受农民喜爱,但毕竟次数有限,送文艺下乡每年也就七、八个镇乡,每个镇乡也仅有一次,送电影下乡每个镇乡也不过一、二次;镇乡政府组织的文化活动也非常有限,有教育意义的娱乐性活动很少,根本满足不了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4、农民自发投入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积极性很高,政府对农村文化设施投入力度严重不足,显得力不从心。当前,96%以上的农户都购置了电视机,许多农户还购有音响设备;全区农民积极配合政府实现了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看上了有线电视;镇、村、社农民自发开起了一些农家乐茶园。然而,区、乡(镇)两级政府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则“心有余而力不足”。20xx年以来,区、乡(镇)两级政府对全区乡镇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仅700万元左右,平均每年仅有100多万元,而且设备不齐全,陈旧老化的多。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当前农村文化工作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文化工作的基础还十分薄弱,要改变农村文化工作的被动局面,困难还比较多,要解决这个问题的难度还比较大,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因此,送文化下乡活动仍然是现阶段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切实加强和改进送文化下乡的工作,使之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是我们当前农村文化工作的重要任务。要努力建立良好的农村文化工作运行机制,丰富“送”的内容,活跃“送”的形式,选择“送”的时机,追求最佳效果。政府应将送文化下乡列入年度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将“政府买单,群众看戏”的活动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建立有效的协作机制,相互配合,互相支持,形成合力。

  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文化工作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适应的状况,必须立足于农村文化的现实土壤,根据农村的实际和农民的需求来加强和改进农村文化工作。第一,要保证农村文化工作有阵地:改造和利用好原有文化阵地,对现有的文化站、茶园、书社、戏台、歌舞厅、礼堂、庙宇等文化场所要添置设施,完善设备,更新内容,规范管理;有条件的地方新开辟文化阵地时,要在文化广场、球场以及其他群众文化场所方面规划项目。第二,要努力培植传统优秀文化品种,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特色文化,如梓绵乡的皮影戏、太平乡和魏城镇的川剧、新桥镇的龙灯狮子高跷,改良民俗民间文化;引进外来积极健康文化;培育新生优秀文化。第三,切实加强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培养一大批深受农民欢迎和喜爱的文艺骨干。第四,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政府要努力加大农村文化工作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鼓励个体、企业等到农村投资文化事业,形成农村文化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切实加强农村文化管理力度,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有效盘活农村文化资源,确保农村文化事业健康、快速、有序发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调查报告2

  按照县走转送活动的安排,我深入到联系点东张孟乡北苏庄村,围绕走转送活动的要求开展调研。通过与走访广大群众、基层干部和党员,了解摸清了该村的基本情况,并就加快该村发展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东张孟乡北苏庄村基本情况

  东张孟乡北苏庄村位于县城东北部,309国道南侧,交通便利,位臵优越。全村共有人口2700人,耕地4300亩,党员43名,两委干部7名。村两委班子凝聚力、战斗力比较强,群众整体素质较高,村风淳朴,各项工作基础不错。近几年来,北苏庄村两委班子带领广大群众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县有关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产业,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村民小农经济意识严重,制约产业发展。在与该村农民谈话中,他们认为现在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就已经很满足了,至于在此基础上怎样追求更高、更好则是茫然的、无所作为的。虽然经过近几年农业种植产业的发展,给群众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增收,但由于他们在思想观念上把自己定位在一个较低层次的需求水平上,不能使

  他们大胆地、勇敢地去搏击市场经济的大潮,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大产业还没有真正形成。

  (二)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投入资金不足。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村发展亟待解决的薄弱环节。近年来,北苏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促进了该村经济的发展。但总体来看,由于受资金等多方面的原因,该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电力设施老化、文化基础设施尚未健全,严重制约该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业产业结构有待优化调整,影响农民增收。该村在农业生产上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业种植业为主,且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养殖业主要是以养鸡、养猪等传统养殖业为主,但规模不大,比较分散,不利于发展。该村还是采用以前的、低层次的农业生产结构,农民无法在其他经济作物生产上增收,农民增收渠道少,增长缓慢。

  三、关于下一步发展的建议

  (一)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动力之源和重要支撑。要充分发挥北苏庄紧邻309国道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立足现有的.沿路贸易和苏庄商贸市场基础,实施规模化发展战略,进一步做大做强,从而带动商贸等相关产业发展。

  (二)围绕新农村建设抓好乡村规划建设。高标准搞好乡村建设规划是形成良好村容村貌的前提。一方面要因地制宜抓好乡村规划。在制订规划时,既要着眼于美化村容村貌,又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既要坚持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的原则,又要便于农民生产生活,体现地方特色。另外,要确保村镇建设规划得到实施。镇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民房舍建设要符合规划要求,对不符合规划的建设行为要及时制止。积极推进农村改水、改灶、改厕、改路、改房,实现雨污分流、人畜分离、垃圾清理,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

  (三)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和设施建设。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要结合村庄建设规划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配套服务。重点搞好道路交通、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破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社会事业进步的“瓶颈”制约,建立起适应群众需求的供水、排水、能源、道路、通讯、环保、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体系,促进农民安居乐业、农村和谐稳定。

  (四)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新型农民。一是抓好新型农民的教育培训。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民居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因此,要以培育新型农民为目标,教育培训好农民。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劳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造就一批既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又有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移风易俗的新型农民。二是鼓励全民创业。大力宣传县委、县政府实施倍增计划、鼓励全民创业的优惠政策,引导有经济头脑的“能人”走出家门,闯市场、办企业、上项目,示范带动,形成全民创业的良好局面,带动经济发展。三是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要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积极组织开展歌舞、球类、棋类等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群众

  文体生活。要大力推进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采取有力措施制止赌博、迷信和计划外生育等行为。加大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营造良好的农村社会治安环境,构建和谐农村。

【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范文10-27

农民收入调查报告07-14

农民工情况调查报告07-05

农民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05-05

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报告01-17

关于农民法律意识社会调查报告11-20

赞美农民的句子02-28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学反思03-14

关于农民的心酸的句子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