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读书》读后感

时间:2023-05-23 18:56:3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谈读书》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谈读书》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谈读书》读后感

  《谈读书》读后感 篇1

  五笔法是黄宾虹先生对先辈书画家以毛笔写画的线条质感的阐述的进一步总结。

  “平、留、圆、重、变” 所表达的对线条的审美是基于中国书画使用的特殊材料,毛笔、墨汁、宣纸,水是重要的媒材,水变就如同窑变一样,可以产生有机的偶然性的效果。至于如何控制变化的.效果,那需要经过若干年无数画家的实践,并对经验进行总结,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形成方法论。黄宾虹做到了,并发展了一步,有人就认为他已到了中国书画艺术的顶峰,岂知艺无止境的道理。

  五笔法融汇了中国传统哲学“儒、释、道”三家的观点,各自独立又相互渗透,形成中庸的思想。而中庸也是中国本土文人人生态度的体现。中庸并不是仅仅接近于君学的认知,它是涵盖了君学和民学的大观哲学。

  “平”,笔行于纸需平,如锥画沙。求平不等于不用心智,如何使转、折、顿、措,千变万化的线条能做到不平而平;又如何使一点一画之痕迹作到平而不平。这需要书画家在不倦的实践中去体会行笔的感觉、发现使转发力的奥妙。这对于书画家是一种境界的追求,董其昌为何最终还是自叹不如赵松雪书法境界之高,实际上是感叹自己难得古法,难得平中求奇之妙。奇中求平,不齐之齐正所谓处变不惊、心如止水、大美不露也。这也正是与世无争、退隐山林的魏晋遗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丘”;现如今也有“淡定”一说嘛。人到无求品自高,太多的欲望时常扰乱人的思想,影响真性的发现,阻碍大智慧的生成,使人必然走上重技轻艺的歧途。

  所以,古人有乐贫者,所谓君子固穷是一种人生态度,对于竞争社会占有欲强的人来说,也许不合时宜;而对于甘做十年板凳冷,但求学名留青史的学者来说无疑是积极而有益的态度。

  《谈读书》读后感 篇2

  寒假期间,我读了《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之赵括纸上谈兵》,这个故事主要讲了战国时,著名大将赵奢之子赵括,从小熟读兵书,谈论军事,大家都驳不过他。后来,在长平之战中,赵王让赵括当大将,带军打仗时,他只知道按兵书行事,结果被秦军大败,导致赵国的灭亡。造成这样的惨败,就是因为赵括的纸上谈兵。

  读完这个故事,让我感受到了赵括虽然兵书读得很多,但是缺少实践,不能灵活运用兵法,才会全军覆没。这让我不由地想起了去年学习过程中发生的一件事。那天,妈妈在教我数学单位换算的公式,我听了一遍就不耐烦地说:“这么简单,我会了。您先忙您的,不用管我啦!”妈妈没多说什么,只叫我再练练,我却没当回事。第二天,妈妈问我:”单位换算的`问题都会了吗?”我丝毫不谦虚地答道:“会了!会了!”,然后妈妈就笑着递给我一份专项练习,让我在规定时间完成。才做了一道题,后面的题就无从下手了,我心里叫苦:为什么这么难呀!这时我才知道,光知道理论不去练习是不行的。我拿起练习纸,红着脸走到妈妈跟前,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在妈妈的辅导下,经过很多次练习,终于掌握了数学单位换算。现在又读了纸上谈兵的故事,我恍然大悟,原来以前那样的学习态度,其实就是重蹈了“赵括”的覆辙啊!

  纸上谈兵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只有躬行实践才能实现目标。学习知识也是如此,不能只知道理论知识,更要活学活用,踏踏实实地付诸实践,才能将事情做好!

  《谈读书》读后感 篇3

  作为学生,最大的困惑便是读书,它不仅关系到你的未来,还影响着你的一生。

  读书看似简单,却也不简单,但说它难,那就要看你读书认不认真了。一个好的习惯,铸就学习的成功。这句话是毋庸置疑的,习惯代表你的性格,你个人的形象,也能看出你做事是否认真,仔细,沉稳,不浮躁。

  同在一个学校,同处一个班级,同样的老师,同样的作息时间,到了期末,为何成绩的差异让人不堪直视。说智商的问题,家庭背景的`差异,以及不感兴趣等等这些,来弥补掩盖成绩不好的漏洞,这些全部都是借口。既然你能机灵地想到既能欺骗老师,又能哄住家长的借口,为何不能将书读好,提升自己的成绩。

  家长对你娇宠惯了,你要什么就买什么,老师站在讲台上苦口婆心的讲解知识,细心的批改作业,还要为学生的安全担忧等等。这么多能让你奋斗的动力你却不在乎,却为了一个伤脑筋的游戏经常熬夜,为了一部对生活没多大帮助的电影浪费大好的光阴,白天上课你没有精神,晚上该休息时却躲在被窝里看其他东西,把学习没当回事,把父母的辛辛苦苦当作三分钟感动,把老师的讲解认为理所应当。学习只关乎你个人的前途,拿你自己的前途看玩笑,何必呢。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年轻的时候把心用在正当的事上,老了才不会懊悔。不要总找一些听起来很有道理的理由和借口,你若真的问心无愧,认真对待学习,那成功也不会食言,必然离你不远。

  成败就在年轻时,收起你贪玩的心,拿出勇气和决心,做到心无旁念,奋斗吧!

  《谈读书》读后感 篇4

  这几天,我读了冰心奶奶的《谈生命》。冰心奶奶说生命像一江春水,像一棵小树。

  不是每一江春水都能顺当流进大海的,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顺当长成大树。它们在这个过程中要经受多少磨难,但它们从不向命运屈服。当我们为自己一时失意喋喋不休的埋怨时,高举着泡沫横幅的酒杯,向同学和伴侣诉说着命运的不公时,我们是否有想过海伦和霍金的事迹。

  海伦凯勒自幼就因病而成了又盲又聋又哑的重度残疾儿童,但她为什么能出版14部著作,发表一次又一次的演讲,由于她没有向命运屈服。为什么霍金能在难以想象的`病痛中写出《时间简史》这篇科学著作。由于他也像海伦凯勒一样,没有向命运屈服。其实,像古希腊盲诗人荷马、中国汉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他们也都没想要向命运屈服。

  我们不能由于一场球赛输了而不能面对,不能由于班长没选上就感到命运的不公正,不能由于工作上的失败而感到过不去。对于意志薄弱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心灵的痛创、而海伦凯勒没有心灰意冷,反而更喜爱周边的一切。我们面对厄运时,就应当向她一样抛弃命运带给我们的不公,乐观向上的对待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把活着的每一天当做是生命的最终一天,让生命绽放出蓝宝石般的价值。

  当有一天我们醒来,生命中的太阳又升起来了。这时你通过纷繁世界的外表,查找到生命中乐观向上的真谛!

  《谈读书》读后感 篇5

  昨天晚上,我读了一篇课外文章——《小乌龟谈理想》。文章主要讲了四只小乌龟在谈自己的理想。一只乌龟说要当兔子;一只说要当大象;另一只说要当金鱼;最小的一只却说要做一只真正的乌龟,不给先辈丢脸!

  这篇文章用了很多修辞手法,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谁知,这只小乌龟出语惊人,它回答道:“我只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只真正的乌龟,不给我们的先辈丢脸!”读了这句话,我的`体会是:这只小乌龟的理想很切合实际,不像别的乌龟,会想变成一只兔子、大象、金鱼,你们用脑子想想看,一只乌龟可以变成一只威猛的大象吗?没可能。说到这里,我想到了我的理想……

  我的理想是能有一双美丽洁白的翅膀,在蓝蓝的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翔,在柔软的白云上休息,和小鸟门尽情地嬉戏玩耍,和飞机比赛……那样的场面是多么另人兴奋、激动呀!

  我每次和妈妈去游乐场玩一定都要玩很高,很刺激的项目,玩完后,我都会说一句话“飞的感觉真爽!”

  我每次都会对妈妈说:“妈妈,你的梦想是什么?我的梦想是能有一双翅膀,能在天上飞……”而妈妈每次回答都令我感到失望:做一位真正的好母亲。

  读了这篇课外文章后,我知到了:再崇高的理想也必须切合实际。去追求高悬的标准理想,往往因为眼睛被自己的理想所迷,永远不能冷静的观察,得到的只是似是而非的目的。

  《谈读书》读后感 篇6

  喜欢季羡林先生的书,最开始读过他的《永久的悔》,语言简朴情感真实,能深深体会到老先生心中的悔,挥之不去却弥补不了。

  之后,开始寻找老先生的书,最近看了《季羡林谈人生》,体会还是颇深的'。

  篇章分为不圆满才是人生,做人与处世,我们面对的现实,我写我,长寿之道。以自己经历的人生来漫谈人生,不圆满才是人生,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便是老先生的人生感悟。然而所对的现实,便是一寸光阴不可轻。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可有多少人悟到了却做不到无悔?

  看完这本书,老先生的谦逊和认真,无论是处世还是治学,都让我敬佩万分。博学多才,精通各国著作,却谦逊看待自己的功成名就,只是人世间一颗沙子。特别是对学术认真和严谨的态度,从中获得的乐趣也是常人所无法理解的。老先生对生活的乐观和知足,这对于长寿功不可没!

  现在的我,对人生还不敢轻易下定义,渐渐经历了,阅历丰富了,定会有自我的见解。我相信没有圆满的人生,可能都会那么点缺憾,这也是一种美?知足常乐,这是生活的窍门。现在的我,做好时下的工作,争取每个自己想要的小小成就,很重要。

  这个座右铭,印象深刻。

  纵浪大化中,

  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

  无复独多虑。

  没错,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谈读书》读后感 篇7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是啊,在历史的长河中书承载着今天与过去,他是我们最真诚的朋友,也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更是我们受用一生的巨额财富。

  学了培根的短文《谈读书》,使我感悟很大,明白了读书的目的,方法及作用。从而也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学的一篇课文《心声》。它讲述了主人公对于《万卡》故事的情感以及他的内心世界。他多么想在课堂上满怀感情地朗读《万卡》,而老师却说嗓音沙哑,拒绝了他的请求。

  终于他实现了他所想的,满怀感情地高声朗读了它。故事中的万卡有着和主人公相差无几的生活,主人公也正是感触到万卡的那份情感,才会朗读的那么富有感情。这正是读书的.目的啊。一本书及至一篇好的文章会让你了解整个世界,叫你读懂生命的意义,能叫你变得更加聪慧,能叫你成为一位智者,能叫你对人类真理有更深的认识,也能让你感受到那份至高无尚的人间情感。

  与《谈读书》相对的另一篇文章《不求甚解》,它主要讲述了读书的要决——会意和虚心。是啊,想要真正去弄懂一本书时,可能会有困难,但是当你虚心去领悟时,你将会了解到它真正的意境,而对于会意,陶渊明则是有独到之处的见解,那便是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意境,而我们也许不必做到如此,只需深深探究,钻研再加上虚心便可以和书合为一体,想一想人书合一将会是何等境界?

  书是朋友,在你困难的时候帮助你;书是精神家园,在你烦恼的时他是一颗解忧的灵丹妙药;书是财富,是一笔永远赚不完的巨额资产。

  我的同学们,书,在你们生活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谈读书》读后感 篇8

  今夜再读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一文,不由再次感受到钟老的博学与智慧。

  西洋读者认为中国诗的特征是富于暗示,而钟老说他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并引用南宋诗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评论盛唐诗歌的话“言有尽而意无穷”来佐证。又把欧阳修引用同时代诗人梅尧臣的话:“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也引了出来,再举例柳宗元在《晨诣超师院读禅经》中已有“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的心得诗句,借此来阐述中国诗“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意境悠远。

  又谈,中国诗采用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的方式留下了许多荡气回肠,吞言咽理的.美妙诗句。李白用《怨情》一诗表达:“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引得人遥思惆怅。南宋诗人鲍照说“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让人陡生伤感。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诗》中写道:“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叹世事变幻无常。刘希夷在《代悲白头翁》中写出“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的黯淡情怀,而赵嘏也在《江楼感旧》中留下“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的怆然伤感,这些诗句都耐人玩味,静默幽美。

  钟老又说中国诗和西洋诗一样也都有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特点,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李白在《独坐敬亭山》中也写:“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最后他借有英国诗人济慈的名句说:“听是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读钱钟书先生的散文真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而后让人“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谈读书》读后感 篇9

  在一段并不短的时间内。我阅读了一本名著,那就是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十日谈》。这本书借助十位年轻男女的十天生活,叙述了一百个关于的人的假丑恶和精神的人的真善美的故事。在这一百个故事中,字里行间所渗透出来的不免是对残暴的人的批判,对善良的人的崇敬。

  在书本的开头所描写的是一八三四年在佛罗伦萨的一场瘟疫,那时候的人民为了不感染上瘟疫,即使是自己的亲人也会置之不理,还有不少人是被误以为患上了瘟疫而被活埋而死。就在这样的景况,七位年轻少女和三位年轻青年走到了一起,一行人朝着一栋远离瘟疫的别墅前进着。他们选出了伯姆皮内娅当他们的女王,就在这样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地方,一个个故事拉开了序幕。

  在书上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切伯雷诺达普拉托的`人,他是一个作恶多端的人,他一生做尽了坏事,他在为穆夏托做事时来到了佛罗伦萨但却病倒了,但他得了不治之症,已病入膏肓。他请来了一为纯洁得修士,他害怕自己的罪行得不到赦免,所以用一大串谎言蒙骗了他,最后,他在临死前受了圣礼和涂油礼,那位纯洁的修士八他所忏悔的谎言信以为真,将他的圣行告诉了人们,他的圣洁也越穿越远。切伯雷诺达普拉托就是这样活着,这样死去,这样成了圣徒。他虽然一生作恶多端,但在临死的一刻良心发现,真心悔罪,获得天主得宽恕,把他收进了天国。从这个故事可见作者薄伽丘对弃恶向善的人也怀有崇尚之心。

  但书中不免也体现出了这样一个真理:好人和坏人的区别在于本质,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那是不容易转化的东西。但所谓好人和坏人,虽然品质不同,可是有相近的人性。因为都是人,都有作为人所应有的需要,只是满足需要时的思想、方法及目的不同才有好坏人的区别。

  《谈读书》读后感 篇10

  今天,我读了《纸上谈兵》一课,主要写了古时后有个人叫赵奢,赵括从小就读兵书,因此,他谈起用兵作战,总是滔滔不绝。可他的父亲却说他只会说空话,没有真本领,不会用兵,更不能当大将。后来,赵奢死了,有一次,秦国攻打赵国,赵王让赵括当大将,代军打仗,有人劝赵王说:“赵括兵书虽然读的熟,但不会灵活运用,会坏事的。”赵王不听,结果,赵括接受兵权后,生搬硬套书上的条文,不久,在两军交战中,令全军覆没,赵括也在交战中阵亡。

  这篇课文让我感受到了赵括虽然兵书读得很多,可是却不会灵活运用,所以才会全军覆没。而赵王做事太鲁莽,用人不当,也是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

  读完了这篇课文,不禁让我想起了我学车的故事。

  去年暑假,爸爸教我学骑车。爸爸首先说了骑车的要领。我一听,原来骑车这样简单,于是,我自信地对爸爸说:“这么简单,我学会了,你就瞧好吧。”说完,我就按照爸爸说得要领去做,谁知,车子到了我的手中却不听指挥,我刚上车,车子就到了,我也重重得被摔在了地上,这时我才知道骑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光知道要领不去练习是不行的。扶起车,我红着脸走到爸爸跟前,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在爸爸的指导下,经过反复练习,我终于学会了骑车。

  我掩卷沉思:不论做什么,都不能只空谈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活学活用,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去,才能将事情做好。

  《谈读书》读后感 篇11

  花了我近一个寒假的时间才看完一本薄薄的《谈美书简》,不容易啊,先给自己来点掌声鼓励一

  下,毕竟这并非是本人所喜好的文学,更何况本书的内容结构如此严谨,使我在阅读过程中多次自觉力不

  从心,但时间并非是虚耗的,收获暂且不谈质量,就数量而言还是有个数字的。

  《谈美书简》主要是以回答读者的来信为方式,虽不是系统的.美学研究著作,不能从中见识到朱光潜先生的研究成果,但朱光潜先生以一名导游的身份,成功地引领我们步入美学的殿堂,并从一些关键的角度为美学的入门者进行了解说,极富启发性。

  例如在回答”怎样学习美学“这一问题时,说他感触最深的是治学的学风。针对美学是个旁涉很多领域的边缘学科,以及国内”资料太少“这一特殊性,朱光潜先生指出:”研究美学的人如果不学一点文学、艺术、心理学、历史和哲学,那会是一个更在的欠缺,而且会成为‘空头美学家’“;要”学通一二种外语“,直接阅读外文书籍;尤其应下大力气去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但不迷信翻译过来的书籍。

  但时代的变迁,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想法也有所不同了,朱光潜先生即使功绩硕大,但也早在1988年与世长辞了。当然,我在此并非是想否认他老人家的什么,仅想说:”只有不断地创新与改进才能成就更大的成功,否则辉煌也将只能是曾经的。“

  《谈读书》读后感 篇12

  这个作品用书信的方式解决了人们对于美学的疑问,朱光潜先生在八十二岁高龄的情况下创造的“暮年心血”之作,从美学最简单的开始,为读者讲述一些关于美学的知识,我也学到了不少。

  美学必须建立在一个基点上,这个基点就是从现实生活出发,而不是从抽象概念出发,是起源于人们的吃饭穿衣,男婚女嫁,猎获野兽,打群仗来劫掠食物女俘以及劳动和生产之类日常生活实践中极平凡卑微的事物,想起同学在生活中,学习中发现一些事物说它很漂亮,很美,大家都感到的美是真的美,我认为作者有句话说得很好,大概是:“美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感知,你内心的一种认识,并不是根据一些概念来判断的。”我也确实地意识到美是不能给它拟一个定义的`,每个人心中的“美”都是不一样的,不过读了这个作品让我感觉到“美”有些复杂,朱光潜先生分了很多方面来教我们如何学习美学,但不知为什么,我觉得这本书有一部分的内容只要让我们稍加理解就可以了,不过有些我们必须要记住,例如: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都存在不同的美,我们要尊重这些美,而且绝不能把美学看成一门鼓励自足的科学,把门关起来“自力更生”,要在哲学,历史文艺实践等等来学习,我想我现在的认识是极片面的吧!

  人在劳动中开始形成社会,人在改造自然中也改造了自身,美在劳动中才可能体现出来,美在自然中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谈读书》读后感 篇13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遇。”我觉得“善读”不仅仅是指多读书,也在告诉我们读书需要讲求方法。就读了培根的《谈读书》一文后,的确是启迪多多,感到受益匪浅。

  首先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培养一个人的学识气度,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的古典名著有许多都值得品读。文中说道:“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顺畅。”所以说书籍如浩瀚海洋,应取己所需而读,我们应有选择性地去寻找对自己有帮助的某一方面的书籍去读,而其次在其它一些方面的`书籍则应大体涉猎,取其精华去读。不过这也并不代表不去读其它书籍,只是应在读书的比例中能正确分配。

  在读书的过程中应适宜地做一些批注,在读懂全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后,用笔将一些关键性的句子圈点勾画出来也是很好的读书方法。同时培根也说“狡黠都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在读书过程中要明确书是死的,人是活的,不能只是读书中的表面文字,也应将它们与生活实际起来,再将自己从中得到的启示实践于生活,将它们变成自己的东西。

  总之,读书的方法各有不同,像陶渊明认为应“好读书,不求甚解”,朱熹认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说我们应参照前人的读书方法,结合自身实际,用自己的读书方法去“善读书”。

【《谈读书》读后感】相关文章:

谈读书培根读后感05-05

《谈美》读后感09-01

《谈生命》读后感04-22

谈生命读后感04-30

《谈修养》读后感04-30

谈美读后感03-01

《谈美》读书心得02-22

《谈读书》教学反思01-04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09-21

冰心《谈生命》读后感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