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时间:2023-09-05 10:43:2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3篇(推荐)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3篇(推荐)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

  一、《给教师的建议》揭示了基础教育的奥秘。

  基础教育似乎是十分浅显的,几乎什么人都可以对此评头品足,但它又仿佛是十分神秘的,多少的仁人志士花费毕生的精力都没能把它研究透彻,以至于每一次的教育教学改革都要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动员,进行一番又一番的“”。然而,当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之后,就会给我们一种豁然开朗感觉:

  《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通过具体的教育案例,帮助我们明确如何认识和对待学生的规律和道理,有助于我们的每一个教育和管理工作者全面地看待和处理学生及其所出现的问题。

  《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通过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阅读课外书籍来促使其感悟的方法,对于我们在教育中解决对“后进生”教育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运用作者自己的教育实践,有说服力地解析一个一直困扰着人们的问题:劳动与教育的关系问题。过去一般都是认为劳动可以让孩子们在劳动中培养劳动观念和对劳动人民的感情,而作者在书中则把劳动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智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于我们如何研究和组织劳动实践是有积极意义的。

  《教育和自我教育(上、下)》,揭示了一个被人们长期忽略的教育原则:启发学生自我教育的问题。作者深有感触地说:“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而“在指导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过程中,我想劝告青年老师和学校领导们防止一种最主要的困难,那就是故意地、人为地做出教育别人的样子”则又给我们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时候以方法上的指导;

  《要保持“水源的清洁”》,通过一个被判决死刑而等待末日的十九岁的青年用48页练习本所写成的信以及与其进行交谈的案例,深刻地论述了要保持教育水源清洁的抽象的道理,读来可以让人们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这些能够揭示教育奥秘的篇章,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教育的规律,结合具体的教育对象因材施教,还可以让我们在遇到类似的问题而又没有合适的解决办法时,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

  二、《给教师的建议》探讨了教学艺术的真谛。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主要凭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的人还经常会产生许多的“遗憾”,而把教学说成是一种“遗憾”的艺术。如何把握这门艺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每一位从教的人所追求的一种目标和境界。怎么才能使得这种良好的愿望成为现实呢?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做了许多有益的并且是成功的探讨,不仅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学习的极好教材,也是从事教学工作多年的教师进行研究和探索的依据。

  《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是作者的一篇教学经验总结。“譬如你正准备教一年级。那就请你看看四年级的教学大纲--首先看语文和数学教学大纲,也要看看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大纲。请你看看阅读课本里有关历史、自然、地理的教材,再看看四年级的这些学科的教学大纲。请你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起比较一下。请你想一想,要使学生以后的四年级和五年级顺利地学习,那么他在三年级时应当知道些什么。”这段话具体而又科学地论述了教师在完成某一年级的教学任务时,应该如何处理好钻研教材和了解相关年级和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的关系,怎样在一个全局的体系上来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采用合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而真正做到这一条,在我们今天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不要把学习之母变成后娘》则通过形象化比喻进行阐述:“复习是学习之母。可是,善良的母亲常常会变成凶狠的后娘。“学而时习之”是我国传统的复习方法,在这里与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兴趣的秘密何在》则从多个侧面阐明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学生学习和创造、实践的兴趣,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三、《给教师的建议》是提升自身素养的教材。

  面对信息社会、知识经济、课程改革、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等等因素的挑战,把传统的“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需要有一桶水”的标准提高到至少是一口不断渗出新水的“井”的要求,已经成了人们的共识。那么,如何在完成自己比较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呢?我们也可以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答案:

  作为教师,要提高教育的效果,就必须“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并告诫老师们要达到这种教育目标,“教师要有学习的愿望,要有对知识的渴求和理解智力活动的奥秘的志向,沿着这些小路攀登,才能使你到达教育技巧的顶峰”。教育实践中大量的事实表明:儿童是把我们的老师当作是他们心目中的权威来崇拜的,如果我们不慎重对待,就有可能走向给我们所描绘的那种反面的状况。

  教学业务是教师的最基本的素养,怎么样来提高这方面的素养呢?尽管我们现在有了教师培训的制度和要求,但是真的要取得理想的进修效果,特别是提高教学业务方面的提升,仍然有许多值得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四、《给教师的建议》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参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们教育界的一个艰巨的工程,尽管以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在急速地推进,但是,在深入的过程中仍有不少的问题和困难在制约课改的进程。读了这部著作之后,我发现了作者的建议对于我们解决课改的难题,实现课改的目标是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构建学习化的社会、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本次课程改革要实现的一个目标。教学什么样的知识、培养什么样的技能才是对学生最有价值的问题,也一直是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也是难以统一的问题。阅读《学生应当掌握的最重要的技能和技巧》这一章,从其中的那学生在十年内应当掌握的12种技能和技巧中,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观察世界、会思考、阅读、收集资料、研究能力、写作、写字等等方面的能力,都是作为社会成员都必需要党龄技能,不仅是今天,就是将来也是必不可少的。

  上述只是在阅读《给教师的建议》所获得的一些粗浅的体会,远不能透视这部著作的全部内容,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思想,还有待于广大的同行们通过精心地阅读、细细地品尝,在应用实践中体验、在研究探索中深入地感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2

  英语是世界通用的一种重要的语言交际工具。作为跨文化语言教学的英语课,只有把英语当作交际工具来教来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让语言教学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为生活而用。

  一、探索教学方法,探求生活实践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学者大卫曾通过大量的教改实践提出: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允许学生各抒己见。在美国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整堂课的主流,他们按时(两周一次)变换他们在课堂上的位置,每次为自己找好一个伙伴,这样让学生有充分锻炼听说的机会,学会交际的本领。在课堂交际中不断认识新伙伴,学生的紧张感逐渐消失,学生由惧说-想说-敢说的进步过程,说明学生逐步克服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并在交际过程中学到了新知识。

  得此启迪,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我们也引进了西方的这种课堂模式新、学习体制活的方法,进行了教改实践。例如在学习I like …,I don't like…来表达对各种食品喜好的句型时,让学生学会礼貌地用Would you like…?询问别人对食物的需要,并正确地表达自己的喜好,同时也让学生了解西方人的三餐之食。我从语言功能出发,就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计划地补充了大量的西方食品,如hamburger(汉堡包)、hot dog(热狗)、pizza(比萨)等西餐名称,以及中餐中常见的豆浆、油条、大饼等日常用词,为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我还经常变换座位形式,让学生在新鲜的环境中接触更多的同学,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自然地表达交流。由于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学形式(交际形式)的真实性,在教学中对学生产生了极好的感受效应。

  二、加强交际操练,突破语言难关

  操练是语言教学的主要巩固和反馈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许多语言难点。有时是英语词汇的发音,有时是句子的使用,有时则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此时,如果教师一味地听、讲、读,而让学生只是机械地模仿与跟读,是难以奏效的。于是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好坡度,严密安排各个环节,在师生间充分运用全身反应法,在听、说、读、用的过程中,在师生、生生的互为双向运用及多向交际中激发和发掘学生学习的潜力,从而突破语言难关。

  譬如:在教pencil、 ruler、 bag、 book 等学习用品时,我开展学生在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单词接龙游戏,传话游戏等。结合I have a…句型,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展示自己的学习用品,设计抽奖游戏,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的情景中兴致盎然地学习语言。又如在教完数字1-10后,我让学生带来他们最喜欢的遛遛球,一边玩,一边数,学生们既玩了球,又复习巩固了数字,一举两得。如此将枯燥、机械的单词运用到生活化的语言中,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组织个别-小组-集体三种形式进行交叉训练,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机会,渐渐地把语言难点融化在交际操练中。实践证明,合理吸取西方教学的精华,结合中国儿童的身心特点,在较少的时间内,为学生的英语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是完全可行的。

  三、创设良好环境,力求学以致用

  在美国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及其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师生往往注重创造十分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教师边喝咖啡,边坐在书桌上讲课,学生也可以随时提问。取其精华,我也要求学生善于利用语言、表情、动作、体态,并借助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来创设出丰富多彩的语言情景,让学生在情景化的教学氛围中感知-模拟-巩固-反复,最后达到学会交际的目标。如在教学《Happy Birthday!》一课时,我设计了为一个外国小朋友过生日的情景,让学生们先商量要送给外国小朋友什么生日礼物,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的情景中使用语言,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自然地使用和巩固句型What's this in English?及各种表示饮料、水果、食品和文具的单词;接着让学生为生日的外国小朋友送礼物,大家争先恐后地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礼物并说"It's for you.Happy birthday!"。还借助音乐和灯光烘托情景,在美妙的《Happy Birthday!》(生日快乐)的英文歌曲中,唱唱跳跳,轻轻松松地学英语,学习的乐趣不言而喻。尽量将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景中,或者是借助学生喜欢的卡通和科幻人物来学习语言,如在教学低年级的打招呼用语时,设计了向七个小矮人打招呼的情景,请学生带上头饰扮演小矮人,还配上了欢乐的"士兵进行曲",学生见到了童话中熟悉的人物乐不可支,争先恐后地运用学到的英语同他们打招呼。同时,我还鼓励学生自编自创英文短剧,积极地调动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四、教育观点和信念的形成

  (1)每一位教师不仅是教书者,而且是教育者。由于教师和学生集体在精神上的一致性,教学过程不是单单归结为传授知识,而表现现为多方面的关系。

  (2)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当对具体的学生实施个别的影响,用某一件事引起他的兴趣和爱好,鼓励他,激发他的独一无二的个性得到表现。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不是教育思想的抽象的体现者,而是活生生的个性,他不仅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而且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本身。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学生从我们身上看到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对于学生来说,应当成为精神生活极其丰富的榜样,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才有首先上的权利来教育学生。无论什么也比不上一位聪明的、智力丰富的、诲人不倦的教师,使学生感到那样赞叹和具有吸引力,以那样强大的力量激发着他们上进的`愿望。

  (3)深信,只要是一个正常的人,他就能获得智力的财富,就能享受完满的智力生活的幸福。无论课堂上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多么完善,它们都不能保证给人以完备的教养。一个人接受课堂上的科学基础知识越是困难,那么不要把他的智力生活局限于这些基础知识这一点,就越加重要。只有当一个人认识的东西,比要求他知道的东西多得无可比拟的时候,他才能享受到认识的乐趣。

  (4)培养学生对自学的发自内心的需要。学生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认识自己。确立一种信念:他前进了一步,这不仅是因为他学到了一些新东西,而且是因为总的说来他变得更聪明了。

  五、帮助学生掌握合理的识记方法

  一般来说,每一个学生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都会表现出某种才能,这种才能使他能够在某一门学科上取得突出的成绩。就实质上说,我们给予学生的道德刺激,诱发他去从事脑力劳动,就是以此为基础的。学生们以浓厚的兴趣来对待这一要求,因为它是符合他们喜欢思考的这一愿望的。学生们又逐渐地过渡到完成更复杂的要求:

  总之,要求教师不断在教学中总结经验,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来服务于教学。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3

  在这个假期里,我有幸拜读了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导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书籍。全书皆为经验之谈,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读来令人备感亲切、深受启发。阅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之后,对于如何在教师岗位上能够将工作做好,如何能让自己在这份事业上有所发展,我从中总结出几个我首先必须要努力的方向:

  第一、教师要爱自己所选的职业

  在给《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作者提到了一个女教师工作几十年却不热爱教育事业的故事。思考一下这个悲伤的故事:健康、情绪、充实的精神生活、创造性劳动的乐趣、从心爱的事业中得到满足,都是紧密联系、互相制约的。如果对教育事业没有无限度热爱而强迫自己去做这份工作,不仅教育不好孩子,还会给自己带来身心的损害;如果在教育工作中找不到半点的乐趣,那么这份工作简直就是一份煎熬,一份折磨。与此相反,如果是一位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在工作中找到了无穷的乐趣,并且发现了自己的价值,那么这种人生绝不会像那位女教师一样悲哀。这让我想起了曾经听过的一句歌词:因为爱,所以爱。所以说,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确定的是爱自己所选的职业,并愿意为它奉献出自己的一生。 第二、教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面对不同个性的孩子,我们的教育经常处于变化的局面中,有时令人十分激动,有时情绪抑制。因此,善于掌握自己,克制自己,是一种最必要的能力。

  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们一个消除激动和气愤的方法——幽默。他这样说到:如果你具有幽默感,那么,最紧张的,有时能引起很长时间气愤的局面就可以得到缓和。学生们之所以热爱和尊重快乐、不泄气、不悲观失望的教师,是因为他们自己是快乐的、具有幽默感的人。他们会从每一举动中、每一生活现象中看出很小一点可笑的事。善于无恶意地、怀着好心地嘲笑反面的东西,用笑话支持和鼓励正面的东西,是一个好教师和好的学生集体的重要特征。教师只有在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

  第三、教师要学会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这个思想贯穿于苏霍姆林斯基的整个成功教育思想之中,他时刻提醒着我让赏识常驻心田。

  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在做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时,作为教师应该摒弃冷眼和偏见,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育。教师要及时发现,准确把握每个学困生的优点,使他的优点得以升华、特长得到发展,使他感到“我也有比别人强的地方”,“我也有自己的优势”,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如书中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当学生遭到失败时,当学生不敢尝试新事物,缺乏信心时,当学生在做一件似乎不可能做好的事时,教师要给予鼓励。给学生一个微笑,告诉他:“你能做好,老师相信你”

  第四、教师要养成写教育日记的习惯

  从事教学多半年来,我一直满足于做好教师的基本工作,对于学校要求的写教学总结,总是处于一种应付、畏难的状况。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和《我怎样写教育日记》的两条建议,对我触动很大。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我建议每一个教师都要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现在看完这两条建议后再想想:其实我们身边并不缺乏可写的东西。有时候同学间的一次争吵、

  一句话语和家长的一次交流,都可以点燃我们灵感的火花,只是我没有及时记录下来,等到再想写时已不留痕迹了。再有我觉得善于观察也是很重要的`,有时候,同事们在一起互相讨论的问题:哪些课堂效果如何,哪个学生喜欢插嘴,哪个学生能回答比较有创意的问题。我时常看了别人写了以后才发觉,我也有这样的事呀,为什么自己就不知道写下来呢?原来自己太粗心,不善于观察,教育随笔就无从写起,所以我们要写好教育随笔必须做个有心人,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在自己的眼睛里留下痕迹,随时随地记录下来,这样就会拥有很多的宝贵的财富。

  第五、教师要学会挤出时间读书

  当校长要求我们读好某书并且还要写读后感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抱怨:教师哪有那么多的精力?时间从哪里来?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就占用了我们绝大多数的时间:备课、上课、处理学生之间的种种问题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我真是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

  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到这里,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有的特级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谓精心,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 大师让我知道了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要知道作为教师,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学生来?

  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读了这本书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讲述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以上是我的一些心得,这本书我会反复学习,希望能从这位伟大的前辈身上学到更多的东西。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4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在这本书的前言中,苏霍姆林斯基写道:“我在帕夫雷什中学工作的年代里,同刚开始工作的年轻教师进行了无数次交谈,收到过他们成千上万封信,从而促使我不得不写了这本书。”他执著而真诚地对我们提出建议和忠告,写了很多的实例和体会、经验,涉及到了教育的方方面面,各个角落,各个环节。譬如书中谈到教师是儿童心中最权威的人,但这同时又是一把手术刀,可以为孩子敏感的心灵进行最细致、难以察觉的手术,也可以刺痛伤口,所以教师要有勇气理智的对待,做一个有智慧的、热爱儿童的、保护儿童的、值得儿童信任的人;又比如谈到和孩子沟通谈话的时候,他说我们要做到像画家创作水墨画一样,学会留白,话说三分就可以,留下空间让孩子从中自我反省,遗憾的是我们老师总是把话说的太透,太足;还有谈到给孩子推荐阅读书目的时候,他说这些书单不仅要有世界文化宝库的书籍,还要有一个后备书单,列入学生毕业后独立劳动期间应该阅读的书籍…… 读着这本书,我在想,这是一个具有怎样的教育情怀的前辈啊!他对教育的热忱,他细腻的教育智慧,和对儿童童心的珍视和呵护,深深的震撼了我。是啊,孩子们就像春天含苞待放的花蕾,他们纯真善良,却又是娇嫩脆弱的,禁不起刺痛和伤害。面对这一张张天真烂漫的笑脸,我们真的应该保持一份心灵的纯度和柔软。

  。读《给教师一百条建议》有一点是我记忆深刻的。他在第一条建议里就给我们阐述了什么是从事教师工作的才能。他说如果你想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崇高的教师工作,那么我们心中就应该对人、对他身上的良好本质具有无限的信心。教育才能的基础在于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儿童。他说,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要知道,我们面对的这个人才刚刚开始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教师就是要做到使这个幼小的人的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善良的人性的东西不受到压抑、伤害和扼杀。他说如果儿童的么一次淘气都引起你的苦恼和心悸,如果你认为这些孩子已经闹到了极点,应当采取一些特别的“消防”措施;如果你每天都盼望着课快点结束,喧哗声快的消失,可以一个人独处;如果你面前来了四十个小家伙,你一眼望去,他们的外貌特征似乎都是彼此想像的。可是,过了一个月,你依然没有记住他们的外貌和名字,你感到这四十个孩子是一模一样,单调乏味的。那么你就该再三斟酌一下是否适合当一名教师,是不是要选择教师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因为教师应该是快乐、阳光的;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教师不能是一个冷漠无情的人。教师应该是热忱和智慧的结合,同情心和对儿童由衷的关怀同教育才能是血肉相连的。读到这里我沉默了,难道我真的丢失了这些最基础做教师的能力了吗?因为我有时候也真的会出现苏霍姆林斯基老师说的.那些状况,有时候真的也很苦恼和力不从心,这时我想起了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送与大家共勉:生活不是过你所爱的日子,而是爱你所过的日子。当我们真正的走进儿童的世界,相信儿童的世界是一个美好的世界的时候,你就会把这个孩子捅了那个男孩的腰,那个女孩又用尺子打了别人的头看的像鱼儿在水中游一样自然。真的有小混世魔王的话,医治他们也要靠我们的善良、人性以及乐观主义,这就是我们每位教育者都可以拥有的教育才能!

  书中还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就是教师要多读书,教师要用书籍去影响儿童的心灵。书中有这么一个例子: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届公开课,区培训班的学员和区教育局的指导员都来听课。课上的非常出色,听课的老师和指导员本来打算记一些记录,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然连记录都忘记了,就像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这是多么令人惊叹啊!课后有一位教师问他:“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这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我只用了大约15分钟。一辈子都在备课,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我想这就是教师文化底蕴的事了,厚积薄发说的就是这位历史老师吧!

  关于读书,前段时间,我们学校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就是我们这些兄弟姐们读书的时候不太上心,偷了些懒,把我们尊敬的郭校长给惹哭了。在郭校长泣不成声的那一刻,我们大家好多人也都潸然泪下,这泪水里有愧疚和歉意吧。读书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啊,我想我们三小“美学习、美生活”的办学理念,首先就应该是一种书香美吧! “腹有诗书气自华”,为庆祝建校二十周年郭校长为我们安排了十多场讲座 ,说实话听讲座,我最喜欢的就是最后郭校长的总结和点评环节,他常常是一语中的,让我们对讲座的理解升华一个层次,当然她的总结之后随之而来我们中间也总会出现一些热搜词,诸如 须臾不可为,泥沙俱下,还有什么“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等等我都没有听说过的词。上周五,她又在手机报上发表一篇文章,读来真的是清新、雅致,人生的阅历恬淡和内心世界的丰满可见一斑。

  三毛说:读书是最美的,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认为自己的书籍都成为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然是潜藏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他们沉淀在你的精气神中,你的改变谁都可以感受到。”读书的用处我们大家都懂,不是还有一句最幽默时尚的话叫做“体胖人跑步,人丑多读书嘛”,看完我默默地拿着书跑了出去 ……

  不断奔跑,坚持读书,才能更靠近梦想!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值得我们一读的好书,这本书是一位长者送给我们年轻人的一件珍贵的礼物。我邀请大家和我一起捧读这本书,阅读让人生更美丽,让我们一起美丽,一起成长!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5

  推荐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是一本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拜读的教育名著。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有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等。

  书中共有100条,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苏霍姆林斯基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出发,针对教师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不解,把教育好孩子的建议向我们娓娓道来。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书籍,对我们工作在教育岗位第一线的老师来说,受益匪浅。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教育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师而言,丝毫不显过时。看过之后,带给我的是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为我指点迷津。我从中吸取了很多经验,也将许多方法和经验用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22条建议,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一条的感受。

  书中第22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能力、志向才能自愿地建立起来。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个教师都在尽量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但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本科呢?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高尚的人格去感化学生,用积极的智慧去启发学生,而且还要有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在这里,他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说:“我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我们常常希望学生有高昂的学习热情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常常把课堂效果不好的原因归结到学生身上。读了这本书后,我真正意识到,其实解决问题的根源应在教师自身,苏霍姆林斯基就说:“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学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

  在教学实践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快乐的围绕着老师身边,和老师交谈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有关课堂上的问题。这些学生都是对这门学科感兴趣的学生,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会把这门学科当成自己将来从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学生可能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那么,如何才能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充分备课。

  充分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我们必须要做好的一件事。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和大纲,认真领悟新课改的精神,广泛查阅各种资料,精心备好每一堂课。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有经验的教师都在努力做到这样一点:在他的学生热爱的那门学科方面,教师制度的东西要比教学大纲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通过充分、精心的备课,才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妙语连珠,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备课不仅是备教材,更重要的是备学生,要考虑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让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活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的课堂是令人向往的,师生互动的,气氛热烈的,和谐积极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一种愉悦的心情。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乐园,从而调动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

  第二:精心设计课堂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指出了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他说:“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如果教师的语言素养好,那么他上起课来会非常轻松,学生听的也非常明白,课堂效率怎能不高呢?相反,语言能力差,不仅会影响课堂效率,而且也会让学生不喜欢这个老师和这门学科。所以,我们要精心设计课堂语言,争取用准确、轻松、易懂、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

  第三:把学生当成朋友。

  如何才能让学生喜欢你的这门学科?我认为,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要爱学生,用真诚平等的态度,赢得所有学生的爱戴,也就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爱学生,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走进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苏霍姆林斯基说:“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我们应该经常在课后和学生一起相互交流,和学生交朋友,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和学生一起打篮球,踢毽子、玩耍等,慢慢拉近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我们的真诚,让学生喜欢我们,进而喜欢我们的课。

  第四: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

  每个班级都会有学习不用功、成绩比较落后的差生,如何对付这些学生?往往是很多老师头疼的难题。我们应该尝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慢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让所谓的“差生”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我们应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努力去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优点,我们都应去赞扬、鼓励他,试着让他能看到自己的进步。结果会收到很好的成效。我们要记住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我们的话:“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给我们提供了百条“建议”,我不能一一列举,这些建议都是我们在平时所接触的一个个话题。这些建议的背后所展示的或是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或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这些建议也是我们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去实践和思考的。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体会和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教育思想,从中得到许多启迪和教育,通过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使自己的教学得以有效地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给教师的建议》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又仿佛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又像慈祥师长,不断地给我们以指引。站得越高,才能看得更远。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继续学习这100条建议,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工作。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6

  今年已经是我从事小学英语教师这一工作的第九个年头了,工作的前几年教育局和学校一直向我们推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可我似乎没有认真翻开书本来好好的阅读一番。今年换了工作环境,学校仍然向我们推荐这本书,我想:“何不认真的读一读,仔细探索教育界如此推崇这本书的真谛呢”或许会有很多收获。这两周的阅读计划是一到十章,我准备了一本读书笔记,读到有感触,有同感,或引起自己思考的地方就拿出笔记下来。

  1、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的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

  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深有感触。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也经常思考,该如何对待班级里的所谓的后进生,作为教师,总是习惯以一把相同标准的尺子来衡量班级里的每一位学生。可是,我们忘了,学生是有不同身心特点的个体,是独特的人。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作为一名老师,应该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2、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还是一个班级的班主任,那么,时间应当是比较紧迫了。我摘抄的是这么一段—“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关于这一点,还得另外再提几条建议。”在校时间是有限的,我身边就有很多同事,早读,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堂练习,个别辅导,放学,与家长沟通占据了所有的时间,连走路都是带着小跑。怎么做一个轻松,负责任,高效的好老师,我想,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3、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相互依存性

  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小学面临着许多重要任务,而其中占据首位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儿童学习。你主要操心的事情之一,就是要在儿童应当掌握的理论知识分量跟实际技能和技巧之间,确定一个正确的相互关系。

  请你记住: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在学业上落伍,这主要是他们不会学习、不会掌握知识的结果。”

  我想,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学习,生活是首要的任务,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这会使孩子们受益匪浅。

  4、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

  这一段,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小学教师们!你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构筑一个牢固的知识的地基。首先要注意基本读写能力。接着,作业就带有游戏的性质,这种游戏里鲜明地表现出自我教育、自我检查的成分。”作为一名小学英语老师,我特别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学生自我检查能力的培养。长久坚持下去,孩子自己就有了检查作业的能力,提高作业的正确率,家长和老师也会大大的减负。

  5、“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

  “在有经验的教师那里,学生都备有专门的本子,用来抄录那些必须熟记和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我在思考,这是不是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学习笔记,在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学生们做笔记是很习以为常的习惯,可以小学阶段,很少有学生有这样的学习习惯,说到底,其实也是老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疏忽了这一学习习惯的培养。

  6、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

  我特别赞同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在“后进生”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从周围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应当经常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在我平常的英语教学中,我特别注重班级里的一些对英语学习感觉有困难孩子的鼓励和表扬。总希望,他们可以在小学阶段,培养起对英语学习浓厚的兴趣,想让他觉得:“其实,英语并不难嘛,我也可以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

  7、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如果词不是作为一种创造的手段而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如果儿童只是记诵别人的思想,而不创造自己的思想并用词把它们表达出来,那么他就会对词采取冷淡、漠不关心和不易接受的态度。”老师的言语如果可以触及孩子的心灵,让他有所感触,产生共鸣,那么孩子学习起来很难得主动的,而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

  8、关于获取知识

  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为了使学生从思考中获取知识,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

  9、怎样把学生从事实引导到抽象真理

  “识记(记熟)应当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你应当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认识)、弄懂大量的事实、事物和现象以后再进行识记。不要让学生去记诵那些还不理解、没有完全弄懂的东西。”在我的英语课堂上,也存在需要学生去记忆,背诵我们称之为语法规律的知识。我发现,死记硬背通常会让大部分学生很快遗忘。所以,在教学中,我常常使用“谐音法”“自然拼读法”“记忆口诀”甚至我不太擅长的“简笔画”,而学生们对以这种方式呈现出来的知识则理解透彻,记忆深刻。

  10、第一次学习新教材

  “我向你建议: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对事实、现象、规律性做出肤浅的理解,不要使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就在语法规则上犯错误,不要使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数学规律性时就解错例题和应用题,等等。”

  重视学生对于知识的“最初的体验”是正确的,清晰的,绝对不要模棱两可,甚至是错误的。我们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原理是“首因效应”,论证了第一次学习的重要性,在我看来它还可以给学生带来获得成功的体验,从来进一步提高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上就是我对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前十章摘抄部分的理解和体会,期待接下来十章的精彩和更多的体会。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7

  年前在网上下载了一本耳熟能详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的电子书,一边读,一边不住地感叹:这样的好书,如何会到快三十岁的时候才与之邂逅呢?

  但无论如何,今生能够相遇,总算幸运且幸福。

  读第一遍,思想和行为得到了切实有效的指引;如今再读再想,还是有无数次的激动!那些渐被世俗淹没的教育理念、信念,再一次油然生长。没有高高在上的理论,没有毋庸置疑的原则,然而无论哪一位一线教师读这本书,都会产生无比亲切的感觉。透过文字我们能够清晰地看见,其中的智慧之源,既不在飘渺的天际,也不在封闭的大脑——”苏老师“的智慧,无一例外的源于实践。

  那本书中所包含的大爱精神与教育科学理念,闪烁着永恒灿烂的智慧之光。循着光芒,我望见了我的导师,他亲切的告诉我:爱,不是空洞的口号!

  许多老师曾在学期小结中写过:”我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然而,”热爱“一词有着怎样丰富的内涵,又有几人做过深刻的反省?在”苏老师“那里,”爱“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体贴入微的了解,是科学有效的施教,是全面的、面向全体的关怀……他了解每一个年龄阶段的儿童特征,了解每一个亲子教过的儿童个体。

  在这里,我不有自主地要摘录他的原文,以此表达我对其语言、思想与行动智慧的深深敬仰。《给老师的建议》开篇便说:”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文中写道:

  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

  这样的话,对于那些严重只有优生、只见集体的老师来说,是多么有力的批判啊。真正满含爱意的老师,心中应该有具体的每一位学生,而且,懂得向每一个不同的个体,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以帮助每一个孩子点燃心中”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他还明确提出,因材施教的首要目的,便是”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这就是我们现在说得很响亮的一个词语:生命化教育。

  在第6篇《谈谈”后进生“的工作》中,他又针对后进生的特点,具体谈了如何有效地对其开展工作:

  对后进生来说……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

  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千百次的观察使我得出结论:在儿童感到惊奇、赞叹的时刻,好像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唤醒着大脑,迫使它加强工作。

  ——如此,就是”苏老师“爱的方式。他不说一个爱字,却实实在在地用行动在爱着。现实中有许多老师,要求孩子反复抄写、死记硬背,课时事实证明,如此做法收效甚微。这正是考验为师者爱的能力的时候。

  在第30篇《谈谈直观性问题》中,他又理智地认识到某种教育理论对不同年龄儿童具有不同的适用性。文中说道:

  低龄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如果不形成发达的、丰富的情绪记忆,就谈不上童年时期的完美的智力发展。小学老师们,要到思维的源泉那里去、到自然界和劳动中去教会儿童思维。

  在这里,”苏老师“认识到了小学与中学的差别,他清晰地阐述了要在小学里强调”直观性“教育的原因——小孩子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进行思维的!但他的理论不是停留在某一种认识上,因为儿童是不断成长变化的个体,所以,他的理论见解也是发展变化的:

  应当逐步地由实物的直观手段向描绘的直观手段过渡……要教会儿童理解符号式的绘画——草图、示意图等……

  这些充满发展观的理论让我们看到,教育真的是一项复杂的科学工程。真理和谬误有时候仅仅一墙之隔:同样是实物的直观性,普遍用在一年级是正确的,普遍用在三年级就成了一种谬误。

  尽管教育十分复杂,”想说爱你不容易“,但是,”苏老师“又用不小的篇幅写出一些操作性极强的建议。让我们明白:教育是触手可及的事情。

  《建议》中,有不下于20条的具体可行的操作性建议,为了使操作指导更有说服力,期间又不乏深刻到位的理论见解,这样使读者能够更加心悦诚服地采纳他的建议。在第10篇《第一次学习新教材》一文中,他写道:

  学生学业落后、成绩不及格的根源之一,就是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没有学好。

  ……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千万别让他光是听别的学生的流利回答,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

  如何设法让每一个孩子独立思考呢?做老师的自然各有各的十八般武艺。”苏老师“提出了他的做法供读者参考:给予较多的事实和较长的实践,亲眼看到的学生是怎样独立完成作业的的,不许学生在课堂书面练习中犯错误,等等。确实,在我们当今的大班化教学当中,缺乏独立思考的学习现象随处可见,尤其是一问几答的课堂模式中,有相当多沉默孩子的思维处于半停滞状态。所以,怎样用多种方法,耐心机智地促使每一个孩子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积极地独立地思考,值得我们不断思索、实践。

  在第28篇《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中,”苏老师“又十分明确地指出要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尤其是那种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在这里,他用科学的理论阐述了劳动对智能的促进作用。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学困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不能看见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他离开”事实“就难以思考。劳动的典型特点,就在于它的哥哥步骤和操作之间都有依存性,而且它要求高度的注意力、精神专注和动脑筋思考。

  然而我们的教育现实却与”苏老师“的理想相差甚远!限于条件,学校教育基本上是书斋式的,哪里谈得上多少劳动教育?感到可悲、无奈之后,唯有用”家校联系“进行补救:告诉家长劳动的意义,让他们鼓励孩子参与一切可能参与的手工制作、家务劳动、社区劳动。

  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达到教育家期望的高度呢?这可是值得一辈子去思索、去实践的事情!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8

  每次用心去读书,书中被激发出来的力量也会让我受益匪浅。《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联教育名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这本名著是我第二次学习,一句句看似浅显的话语,是作者数十年的经验积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有些建议是具体的,是可以操作的。

  下面就选几个感受颇深的建议谈自己的收获吧!

  第一,教师要理解学生学习的积极和消极状态。“只要课堂上充满着师生间相互体谅的气氛,有了一种智力受到鼓舞的精神,那么每一个学生都在尽量靠自己的努力去达到目的。”

  第二次担任美术教师,我曾想:又要上课了,希望时间过得快点儿。越是这样想,越是感到时间过得太慢。那时我还在哺乳假中,对孩子有更多的期待。

  教学同一个年级的两个班级,不同的学习氛围让我想了很多。为了训练一个班级的凝聚力,我采用全班拍手表扬的方法。一个学期即将过去,这个班级的课堂注意力有了巨大的改善,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积极起来,他们的默契程度也越来越好。“师生间相互体谅的气氛”也就随之而生。

  当学生感受到一种积极,一种快乐,他们是可以齐心协力的。这真神奇!由一个拍手六次都不整齐的班级,变成了一个拍手22次,节奏明快的班级,我喜欢上在这样的课堂上课的感觉,然而,这样的课堂是需要老师自己去营造的,哪怕这个老师是非班主任。

  “如果学生在学习中感到一切都很容易,那么渐渐地就会养成懒于思考的习惯。”孩子都是乐于挑战困难的。科学学科课本看似简单,文字内容很少。这就需要老师挖掘知识,教师只有备课合适,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也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课堂上,一旦发现学生懒于思考的苗头,我就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是不是有了什么不足之处。

  第二,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兴趣和注意力的问题在我们教育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当孩子们拍完手之后,我笑了,同学们也笑了。我说:“瞧!咱们班的水平多高啊!22次啊,你们不仅拍得整齐,还十分的有节奏。不是单一的节奏,而是由慢到快的节奏。这可不是简单的事情啊!我们班不仅有凝聚力,而且还多了可贵的默契。太好了!”最开始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班级凝聚力,未曾想收获更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注意力,融洽的师生关系……

  第三,非班主任教师要认同自己的价值。“教师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是青年的思想的主宰者。”学生在非班主任的'课堂上,敢于信口开河,敢于破坏课堂纪律......因为非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教育,有时间的限制,有教学模式的限制。

  个别的学生在课堂上窃窃私语。此时,老师需要斩钉截铁的重申课堂纪律要求。放任不管,学生得寸进尺。学生需要的工具没有带齐,影响课堂教学,这是非班主任老师的最大困惑。课程开展后,没有带工具的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倾听、交流制作方法。对学生要进行一堂特别有意思的创意制作,让没有工具的学生体会不到其中的快乐。课堂即将结束的时候,说:“同学们,老师真心的希望你们尽可能的带工具,不是为了为难你们,而是对有的学生难以体会到制作的快乐,而感到惋惜。”真诚的话语,在之后的课堂看到了效果。

  学生听课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漫不经心,老师上课的热情减之大半。那时候,逼迫自己看着曾经让 老师惊奇、感动的学生,强调课堂纪律。以此,让学生在情感上予以触动。否则,课程或许会越来越难上。我还试着在这样的课堂添加故事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一种轻松地学习氛围。

  班级中的“问题学生”,全校老师或许都非常清楚。非班主任老师要想方设法——抓住个别的学生予以管理,给学生以触动,调整学生学习的态度。

  顽固不化的学生,需要老师创造情境,发自心底的表扬,改变学生对自己课堂的态度——爱上美术课,喜欢绘画、手工制作等。当课间里,你们相遇,他快乐的和你打招呼,那么就意味着你成功的改变了他。

  非班主任老师要与班中的“问题学生”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三年级两个调皮的孩子, “你们两个,让老师觉得是不打不相识。通过你们两个的打闹,让老师认识你们,了解你们。你们的活跃,正是美术课堂需要的态度。”这样一说,俩人每次带齐工具,用心制作,甚至创作两幅作品。让我从心底偷着乐。

  当学生喜欢你的课堂了,在课堂上宣布纪律要求。原本的问题学生成了老师的支持者,其它学生很容易感到他们的变化,课堂氛围的营造变得易于驾驭。

  第四,学生的认可是教学开出的最美丽的花。“课上的有趣就是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当老师的付出有了反馈的时候,也是花开的幸福体验。一个学生家长追着我说:“学校给我女儿一份任课教师评价表,女儿说,别忘了给科学老师一个好评,她教给我们学习的方法,上课的时候,让我们感到了一种快乐。”此时,孩子给予老师反思的机会显得更神圣了。

  第五,教学中的任何细节都是教育的闪光点。“生命既是一种强大有力、不可战胜的财富,同时也是一种脆弱的、往往是无助的、极易受到损害的珍品。有时候,会出现这样的一些情况,只消一句冷酷无情的话,一个漠不关心的眼光,就足以扯断一根纤细的生命直线。”“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不知何故,自己不由地想起了这句话。我想用这句话形容我的学生,一生里有一个知心的朋友,恐怕并不容易。朋友之间,能够无话不谈,能够经常的产生共鸣。我们有雷同的观点,我们有相似的思想。处理事情,对待问题,我们有着相似的处理方法。可是,原来师生之间也是可以产生共鸣的。

  一个班里十分聪明的学生,当遇到难题的时候,也会钻进牛角尖,他将所有应该求得的问题都当作已知条件。我判断他是思路不清晰造成的。于是,我点拨:上衣88元、75元,下衣12元、8元、32元,最多、最少的题应该……当我讲完之后,他那明白的一点头的瞬间,眼睛中流露着喜悦。他就像一个研究的学者,我觉得学生的专注也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在仔细的观察与反思中,学生往往会让老师的心有一点震撼。

  “记日记有助于集中思想,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教师的教育随笔和反思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通过四年半经营博客,我学会了从更深层次,更广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了自己的业务水平。我善于反思问题,寻找方法,积累的一篇篇文章,成为论文、写作的素材。通过积累与实践,课堂上能够随机应变的能力增强了,在美术、语文、数学、科学、英语等课堂教学方面,都有自己的积累。每一次接过新的工作,都需要用心去学习,去研究。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9

  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有了深深感触。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读着他的《给老师的建议》一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忧解难,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者,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里的每一篇文章都震撼着我,看了后,我由衷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真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的每一句话是那么实在又那么在理,列举的每个事例是那么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经碰到过的许许多多的问题, 他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不得不让人钦佩。书上说: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接下来,我想借着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你是否做到了教育公平?

  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让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是这些同学们太笨,还是他们上课没有专心听讲,还是应该从我们教师自己身上找某些原因?

  今年,我也已经是一名任教三年级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老师,因为班里也有这些让人头疼的学生,所以这更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作为教育者,扪心自问,我们是否都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是否都做到了关爱每一位孩子?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的个人思想和感情,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施恩或者显示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被动等待我们去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份阳光,给那些“无药可救”的“后进生”。 苏霍姆林斯基提到,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应走到这些学生的跟前去,看看他们遇到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好的作业题。有时候在课堂上就能看出,有必要给某个学生布置一点家庭作业,那么有经验的教师通常就当堂布置给他。学习较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千万不要让他光是听别的学生的流利的回答,把黑板上的东西抄下来。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因为在思考的过程中就已经包含着运用知识的因素,要促使他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取得哪怕一点点的进步也好。

  说说容易做做难,我不知道有多少老师,能做到这一点,反正我觉得我还没有很好的做到,仍就成为了“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人”。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虽然有时也想改变,比如在给一些后进生布置作业时,也减少了阅读、写作方面的作业,但这恐怕离苏霍姆林斯基的要求差的太远了。我想,我做不到这些,大概就和我缺少教育素养有关吧? 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到了,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多数时候都忙着批改作业、教育孩子、上课、听课,有多少时间在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在阅读呢?只有在写论文、写计划、总结或上公开课时,才想起找一点书来,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文章,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真是太可悲了。一个成功的老师应该是一个会读书会思考的人,我想今后我要从繁重的教学中抬起头来,多看,多想,多实践。这样,才能有更大的进步。

  二、你是否在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

  书中讲了一个故事,让我记忆犹新: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来听课的人很多,他们本来都打算在课堂教学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像往常一样听完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连记录都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这位历史老师的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学生一样。课后有听课的老师请教他:“您花了多少时间来背这节课?”他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

  初听这句话,我十分诧异,因为很多教师,包括自己在内,每次在上公开课前都已经将一堂课的教案背得滚瓜烂熟,准备的时间,可能是几个星期,几个月,但往往不需要所谓的一辈子的时间。匆匆忙忙,课堂完全按照预设的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却忽视了课堂是一个生成的过程。而这段话向我启开了一个窗口,使我从中获益匪浅,我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真正的优秀的教师哪个不是终生都在准备一节课啊!

  三、你是否缺了时间?

  书中谈到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说。试想:每天都要备课、课前准备、上课、批改作业,教师和所有的人一样,要做家务,也要照顾自己的父母,这些都需要时间。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解决了这个时间问题,答案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多读书。确实,我们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学校所发的那本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原来,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总之,一个合格的老师,应该是不断接受新知识的带头人,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不断用新知识充实自己,他不仅是学生的良师,更是学生的益友;不仅是输送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情感交流的心理学家;不仅能够了解各种社会信息,更是信息知识的应用者,主宰者。我相信,只要我们抱着"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信念,切实地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有效地进行角色转换,那么我们一定会迈着扎实、坚定的步伐走进新课程。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0

  《给教师的建议》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专为中小学教师编写的教育专著。

  相比以前读过的教育专著来说,这本书读来更让人觉得亲切。因为文章不仅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而且用了很多生动的实际事例,深入浅出地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深受启发。书中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像是我慈祥师长,不断地给初入教师岗位的处于茫然中的我以指引;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

  我最喜欢里面一些关于后进生教育的建议。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的一段话:“在‘后进生’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从周围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应当经常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但是,千百次的观察使我们得出结论:在儿童感到惊奇、赞叹的时刻,好像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唤醒着大脑,迫使它加强工作。”

  我是这样理解的,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惊奇、赞叹”就是一种大爱,后进生是更需要爱的,而且是大爱。对后进生不另眼相看的教师,一定是心中有真爱的人。陶行知先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确实,没有诚挚的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

  那是一个课间,办公室突然风风火火冲进一个同学,气喘吁吁地向我报告:“不得了啦!老师,有人在教室里打架。”我马上奔到教室,一看,又是小Z,只见他手拿扫把,满脸怒气,恶狠狠地盯着对方,嘴里不停地吼叫“打死你”,眼里却噙着泪花,对方是平时也表现不太好的小W。而一帮学生在近旁围观,谁也不敢上去劝阻。

  这样的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小Z是我们班一位名气在外的学生。说他有名,那是由于他的脾气和为人。该生脾气暴躁,气量很小,稍有不顺心,马上就会找人发泄,无心向学,很多老师对他只有批评,没有表扬。他也知道老师看不起他,自己得不到大家的理解和应有的尊重,所以自暴自弃,常常故意夸大事情惹人注意,甚至以欺负同学为一种乐趣。

  面对着怒气冲天的小Z,这时如果命令他放下扫把,停止这种无理的举动,估计他会服从,可是能使他心服吗?对待学生产生的激情与冲动,我想做老师的更要注意态度,头脑一定要冷静,切不可感情用事,否则会火上加油,甚至造成师生“顶牛”的局面。因为这种情况下的孩子,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与控制自己的能力显著降低,有时明知自己不对,也不肯当场认错,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教育是无效的,唯一的办法只能是进行“冷处理”。

  于是,我走到他身边,态度温和地对他说:“你有什么委屈,老师帮助你解决,相信我吗?”小Z停了半晌,终于点点头说:“相信。”刚才十几个同学都牵不动的“野马”,被我带走了,到了办公室,我等他情绪安定下来,然后慢慢了解。原来,小Z要回自己的坐位,见位置太窄了,坐不进去,却见到小W的位置宽,就认为故意整他,走过去一把手就推开桌子,碰痛了小W,小W无缘无故挨了痛,不服气打了小Z,就这样互不相让打了起来,看来的确是一场误会。

  下课后,我又找了他们俩谈话:本来,班上人多,桌椅宽了些,占满了整个教室,下课时,大家出去活动,离开位置时,免不了要移动一下桌子,有时无意中谁的位置变宽些窄些有所难免,大家胸怀宽广,同学之间互敬互让就好了,不应该为这桌子伤和气,大动干戈。经过一番细心的开导,两人向我认了错也主动向对方道了歉。

  这次事情是解决了,但是对于像他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学生来说,每天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事情发生,我该如何转化这样的学生呢?我想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这就是:多一点宽容,多一点耐心,多给一点表现的机会,。

  1、多一点宽容。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总有犯错误的时候,尤其是像他这样情绪特别容易激动的后进生,犯错的机会更大。他的理智对情绪的约束力比较差,感情一冲动就不顾一切,忘却已经形成的正确认识,从而产生一些错误的行为。因此我就考虑到他这样的特点,凡事都降低点要求,对于他犯的一些小错误,并不是批评指责,有时甚至只是简单地替他指出即可,给他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灵环境。

  2、多一点耐心。

  后进生的心理活动是十分复杂而又充满矛盾的,所以,转化工作并非一次就可以完成,转化的过程是有反复的`,这就要求我们抓住反复点,促使其飞跃。虽然小Z在一开学的时候表现还不错,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他又恢复故态。我抓住他的这一次反复,多次跟他谈心,鼓励他多参加有益的课外活动,以使他的精神集中到有益的活动上来,减少他调皮捣蛋的机会。所以,无论何时何地,教师看学生的目光一定要变,方法要变,要求要变,否则,即使我们的眼皮底下有了爱因斯坦,我们也只能看到那只难看无比的烂板凳。如果你真的遇到了后进生,那么请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要因此埋怨孩子,相信孩子,尽可能地关心孩子,多给他一点耐心。

  3、多给一点表现的机会。

  每个后进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只有抓住其闪光点,有计划地为他们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才能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取得同学们的信任。这学期开学不久,我就发现小Z有一个优点,就是有时上课较认真,积极举手发言,而且有时的回答甚至非常精彩。根据我的观察和分析,他有一定上进心,也很聪明,只是自小没有养成好习惯。在一次班会上,我特别表扬了他上课认真,积极举手发言这一优点,要求全班同学学习他的优点。这一次的表扬令他兴奋不已。同时,我又不失时机地指出他平时调皮捣蛋、欺负弱小同学的坏行为要不得,以后要努力改正,事实证明他很乐于接受老师的善意指正,而且变得越来越好。

  我很认同这样的话:“阅读是教师成长最有效的方式,有时候读一本书比组织几次培训活动都来得有效。”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对我触动动很大,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把这些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克服自己以前思想上的不合理观念,坚持在上课时积极运用这些知识,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每个孩子幸福的童年。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1

  暑假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一书。我从这本书清新的笔调中读到了很多的东西,这本书没有空洞的理论训导,而是以提“建议”的形式,将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对你娓娓道来。作者不喜欢大而空的说教,而是深入你的内心,联系教育生活的实际,用了很多生动的事例和实际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给我们提出许多饱含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建议。整本书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它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都认为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写反思、批改学生的作业,参加教研活动等,忙忙碌碌的一天时间就过去了,可收获却不大。那老师的时间应该从哪里来呢?《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读书。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在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应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书中所举的那个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了终生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教育技巧。我们只有主动地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研究型的教育工作者。

  其次,“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这条建议也对我帮助很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每一位教师感到头疼的问题,特别是在上课或进行学习活动时,有些学生特别爱开小差,于是在老师他们的评语中都有这样一句:“希望你上课专心听讲,不做小动作。”应该说,注意力不集中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他们特别容易被一些奇异的、刺激的事物所影响,他们的注意力保持不了多长时间,这是他们的天性使然。但如果我们放任自流,不去培养他们的注意力问题,那样的话对他们的学习是一个极大的影响。但如果你去强制,效果肯定是不好的,即使看着他坐得端端正正,说不定这时候正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苏霍姆林斯基究竟给我们提出了怎样好的建议呢?在这里,他说“要能把握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积极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劳动的自豪感。”

  这样的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是有一定的困难。我对这段话的理解是:如果上课时老师单靠知识的本身去吸引儿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很多时候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艰苦的劳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设法让学生的思维与我们所讲的知识发生联系,使他不感到特别的陌生,使他有一种想要了解更多的欲望。我们要想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比较长的注意力,你就要将学的内容与他所掌握的与这一部分有关的知识让他们发生联系,他就会想法去了解其中的前因后果,注意力也就会越集中。

  第三,班主任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育转化每个班几乎都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学习困难的学生指的是:前一样东西还没弄懂,后一样东西就该要学了;刚学完这一样,另一样又忘记了。对于这些孩子,许多老师认为要减轻这些孩子的学习负担,只要把教材上的基本内容掌握好就可以了。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种对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学习越感到困难,他的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就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阅读在“学习困难的学生”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读中提出问题,读中感悟。阅读不仅能使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而且借助阅读发展了孩子的智力。这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维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就越活跃。这也是教师对后进生个别因材施教的重要实践工作。

  第四,《给教师的建议》教会我们做到“爱心、细心、耐心、慧心”。

  “爱心”是为师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感人心者,莫乎先情”。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是爱学生,孔子说:“有教无类”。对全班学生,无论是智商高的还是智商低的,无论是家庭条件好的还是家庭条件差的,无论是安静听话还是调皮捣蛋的,均应一视同仁,爱得公正,爱得让学生信服。

  教师工作是门细活计。教师管的事特别多、但却要求特别细。大至教学工作,小至扫把、粉笔之类鸡毛蒜皮的小事,样样少不了教师操心。因此教师应具有一颗纤细如发的心———细心。为此,我们要认真做好“六个勤”,即“勤观察、勤交流、勤家访、勤鼓励、勤表扬、勤记录”。

  大教育家培根说“无论何人,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灵魂。”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中特别强调耐心在教育中的作用。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用耐心去开导学生,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多给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循循善诱的指导他们,努力让他们明白自己哪儿错了?为什么错?“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这句话说得就是如此。不厌其烦,不厌其细,时时抓,细细抓,是作为一名教师所不可欠缺的。

  耐心——教育永远的希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到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变化,探察他们的心理,重视他们的心灵感受和情感体验,适时调整教育教学策略。

  “智慧意味着以最佳的方式追求最高的目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营造和谐、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创造展示的机会和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抓住每一个细节,关注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提高、发展、成功。

  以上只是我在阅读《给教师的建议》所获得的一些粗浅的体会,远不能透视这部著作的全部内容,然而仅是这点粗浅的认识就已使我受益良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把这些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克服自己以前思想上的不合理观念,坚持在上课时积极运用这些知识,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孩子幸福的童年。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2

  近日,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我觉得这是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书,书中谈论的每一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都会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和精辟的教育理论来加以分析。而这些问题恰恰是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常会遇到的困惑,作为一名新教师,面对着纯净如白纸般的孩子们,如何帮助他们成就自己,书写辉煌的人生,我时常感到迷茫。于是,我就趁着周末空闲,翻开来细细品读,不由得沉浸在书中的一个个故事里,一次次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情怀所折服。

  书中谈到“有许多力量参与人的教育过程,第一是家庭,第二是教师。”由此可见家校配合是如此的重要。这不禁让我想起开学初的第一节课,教室第一排座位坐着个又黑又瘦又小的男生,他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一见我进来,他那一双黑溜溜的眼睛直瞪着我,看着这么瘦小的孩子我还以为是走错班级了呢,一问之下才知道他就是本班的小杰。看着他那么瘦小的个头,我心里莫名地对他升起了一股怜爱之心。可是一节课过后,这股怜爱之情就荡然无存了。课上,小杰就安安静静地坐在座位上,但他不是在认真听课,而是微微仰着头,直愣愣地盯着前面看。从他那迷茫的神情我就知道课堂上讲的`内容他是完全没听进去的,要我多次提醒,他才稍微回神那么一两秒,之后又恢复到原来走神的状态。课后,我把他叫过来办公室,一开始就用训斥的语气批评了他一番,不知是被我吓坏了还是他根本就不说话,接下来我问他问题他都不回答,我跟他说话他也不理会我,甚至几次作业中,他都不能按时完成。这下可真把我急坏了,我连忙跟他妈妈联系,最后才得知原来他是离异家庭的孩子。长时间以来,让小杰一直极度地缺乏安全感,也因为没能得到家人关爱和陪伴,变得内向不愿意与人交流,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是呀!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陪伴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一个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就缺少了与世界交流的窗口,慢慢地便会变得内向孤僻,就想自己躲在黑黢黢的房子里,感受不到世界的温暖与美好。这次与小杰妈妈交流过后,他妈妈也表示要多关爱孩子,有事多跟老师沟通。

  “别人遇到困难或是出现过错的时候,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人们出自内心真诚的帮助而不是教训。”从那以后,我对他的行为也就更加包容了,课堂上一旦发现他有不好的举动,我就会走到他跟前摸摸他的头,课后也会立即请他到办公室交谈。午读时他会静静看书做摘抄,我就会立即表扬他,并将摘抄贴于“学海拾贝”栏,那天我发现到小杰眼角偷偷地瞟了我一眼,嘴角边露出丝丝微笑,我心里特别高兴,因为我知道我的爱奏效了。接下来的几天,小杰虽然还是偶尔会发呆,但是更多时候状态还是不错的,课后帮他辅导作业,他也能配合。“家校合一,创造奇迹”孩子正慢慢地变了……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所言:“如果这些起教育作用的雕塑家,始终行动得像一个组织得很好的交响乐队一样,那么,教育的利剑和长矛往往为之交锋和折断的许多问题,就会非常容易地得到解决。”是啊,在日常教学中,由于每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参差不齐,教师的教学方法受到很大制约,“一刀切”地施教肯定不行。所以,教师必须深入到学生当中,做一个有心人,全面地观察了解他们。既要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又要了解他们的家庭环境,除此之外,还需要尊重学生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这就需要老师用一双慧眼去关注学生,用满怀爱意的目光去看待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还提到“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深有感触。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想必班级里调皮捣蛋的孩子是最令老师头疼的。作为教师,总是习惯以一把相同标准的尺子来衡量班级里的每一位学生,要求孩子都是优秀的。可是,我们忘了,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在孩子发展过程中难免会犯错误,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他们。

  班上小涛同学开学初动不动就摆出一张臭脸要跟同学打架,同桌是一个换了一个,课间同学对他的告状也是一波又一波,课上却是无精打采地趴在桌面上,真所谓“课上一条虫,课后一条龙”呀。第一次当班主任的我,新手上路就遇到这么棘手的孩子,还真心力交瘁,我发现每次的批评教育都无济于事,我就想,我是不是该换种方式去对待孩子。于是,我决定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在一次大扫除中,小涛积极主动承担起擦玻璃的责任,他那忙前忙后积极干活的样子,我不禁对他竖起大拇指,过后当着全班孩子的面毫不吝啬地表扬了他一番,一下子那副闷闷不乐的表情不见了,灿烂的笑容立即出现在眼前。我借机找了他谈话,发现到这个孩子其实不是真心想捣乱,而只想引起老师关注,我问他:“如果老师给你一个机会最想干什么?”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要当值日班长。”噢,天助我也,正有此意呀,我总算心里有底了。于是我就让他当周三值日班长,带领同学们早读。从那以后一到周三早上,总能见到他早早来到班级带领同学们早读,还把班级桌椅排列得整整齐齐。每每这一天我都会大力表扬他,不过我也偶尔会发现到他欺负同学,毕竟改掉一个坏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他和其他学生的矛盾依然不断,我也就随时准备着说服教育。因为我坚信,我的付出定会见证一个孩子的成长!当太多的责怪、冷落过后依然得不到我们想要的结果时,我们是否可以换一个角度,真正地把学生看成一个孩子,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成长中难免会犯错误,我们要允许孩子犯错,并且用成长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和解决事件,可能我们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东西。只是很多时候可能需要更漫长的过程,更揪心的等待。好的教育,既要让已经很好的孩子有更好的发展,也要让暂时不好的孩子,找到好的方向,找到变好的信心。

  “一个春天有千万朵玫瑰,可是,对一朵玫瑰而言,却只有一个春天。”每一朵花都有开放的理由,每一朵花都想要开放,只要我们能多一些积极、美好的期待,多一些坚信,或许真的就“一切皆有可能”。

  拥爱满怀,静待花开。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3

  在孩子的大脑里装进“激动”的词汇

  我对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的一个理解

  教师要像防止最大的危险一样防止儿童那种黯然失色的目光,要把生动的、使人激动的词汇装进儿童的意识,并且装进去之后,还得操心,不要使它变成一支干枯的花朵,而要像一只离巢飞去的歌鸟,尽情地欣赏周围世界的美丽。

  在一个阳光和煦的初秋的日子,柔和的阳光温暖着大地,树木穿着各种色彩的鲜艳的盛装。一个外表儒雅而亲切的中年男教师领着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树林中散步。孩子们在听老师讲述金色的秋天,讲述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在准备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然后教师建议孩子们谈谈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孩子们说:“一群白天鹅渐渐在蔚蓝色的天空里消失了”;“啄木鸟敲击着树皮,整棵树都发出响声”;“路边开着一棵孤零零的野菊花”;“鹳鸟站在巢边上,向很远很远的地方眺望,它在想什么呢?”;“一只蝴蝶落在菊花上,它在晒太阳……”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说着,体验着一种无法比拟的思考的乐趣和认识的享受。男教师注意地听着,微微地点头,深邃的眼睛里露出一丝微笑。

  这个人就是苏霍姆林斯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在这个“感悟秋天”的案例中,学生们关于秋天的谈论可谓异彩纷呈。令我感到惊讶的是,在这些优美的语言背后承载的是细腻而鲜明的思想,是孩子们自己的眼睛看到的真实而美好的世界,而且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已经学会了用语言感受并表达自己看到的一切。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得到了一种无与伦比的思维的快乐,得到了莫大的享受。我不禁想起了我所听过的一些课(包括在我的课上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过),很多孩子对老师的讲解抱着无动于衷的态度,怎么也不能打动他,点燃不起他眼睛里的渴求知识的火花,仿佛这些孩子的思维停留在遥远的地方,是教师无论如何也唤不回来的……对于这种现象,相信每一个有良知的教师都曾经深深地困惑过,苦恼过。关于这一点,苏霍姆林斯基作出了明确的回答。他认为,如果词汇不是作为创作的手段而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如果儿童只是背诵、接受别人的思想,而不去创造自己的思想,不用词汇把这些思想表达出来,那么,他就会变得对词汇缺乏领会力,因此儿童对教师的讲解表现出冷漠的态度也就不难理解了。他建议教师要像防止最大的危险一样防止这种冷漠的态度,防止儿童那种黯然失色的目光,要把生动的、使人激动的词汇装进儿童的意识,并且装进去之后,还得操心,不要使它变成一支干枯的花朵,而要像一只离巢飞去的歌鸟,尽情地欣赏周围世界的美丽。

  我想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实际上包括了一个很重要的思想,那就是:知识到底是什么?知识不仅是目的,还是手段,是获取新知识的手段!可是在我们的头脑中,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取知识,而且这种知识的获取数量越多越好,因此教学过程也就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长期以来,这种思想在我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难道教学除了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还会有别的目的吗?“记忆,保持,再现”成了我们一贯遵守的教学原则。但事实却令人不得不深思:许多学生的语言苍白,辞不达意,受过多年的语文教育后还很难写出流利明白的文章。虽然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们没有让孩子头脑中那些积累的词汇活起来,变成自己的思想输出去,的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学生已经获得的知识并没有变成掌握新知识的手段,没有变成思维的工具,具体到那些已经在学生头脑中积存的词汇,并没有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没有变成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那些词汇僵化得如同一潭死水。由此我联想到当今的语文教学,“积累”是被提及最多的词汇之一,连过去的“基础训练”也改成了“积累运用”。但究竟什么是“积累”,怎样“积累”?“积累”后怎样运用?许多老师恐怕没有仔细地考虑过。

  我注意到很多学生在老师的建议下建立了读书笔记,记录自己在读书时的感受和见过的妙词佳句,由老师不定期地进行检查。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五年级女孩的读书笔记本,精美的封面,雅致的页笺,里面被女孩抄满了一个个优美的句子,还有大量的归类成语,可谓妙词佳句大荟萃。我被女孩如此认真的学习态度深深地打动了,心想这个女孩的作文一定很棒吧!但当我打开女孩的`作文本时,一种深深的失望与惊讶的情绪淹没了我。这个女孩的作文成绩平平,随意挑选几篇仔细阅读,发现她在读书笔记本上记下来的那些妙词佳句并没有出现在她的作文中,还有些句子简直连通顺也算不上。这种现象使我百思不得其解。我们总是强调“积累”,这个女孩“积累”了那么多词汇,为什么看不出对她的写作有所帮助呢?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积累”失去了它的作用?

  今日展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终于找到了答案。的确,那些优美的词汇并没有作为一种手段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儿童只是在接受,没有创造。也就是说,积累本身成了目的。那些词汇虽然数量可观,但它们是一只只被困在笼子里的鸟,没有自由,渐渐失去了飞翔的力量;它们是一支支干枯了的花朵,没有颜色,也没有芳香。事实上,学生的思维离不开词汇,我们很难想象离开了词汇我们的思考何在。也许有些思考我们没有觉察到语言的参与,但是当我们在思考逻辑性比较强的问题时,我们就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语言的参与了。多年来,科学家的研究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人类的思考是借助于语言而进行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思考。上文提到的女孩,虽然积累了大量的词汇,但那些词汇并没有深入到她的意识之中,没有成为她思考的工具,没有成为她观察世界、表达思想的手段,那些词汇并没有“活起来”。

  那么应该怎么做才能使这些僵死的知识“活起来”呢?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是:教师要善于在儿童面前打开通往周围世界的窗口,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引导学生借助词汇来思考,进行生动的创作,认识客体、事物、现象和周围世界,并且认识其极细微的差别,深入思考这些差别。比如苏霍姆林斯基带孩子在一个初秋的日子里到树林去,感受大自然的一切,并在老师的引导下把自己真实的思想用合适的词汇表达出来,体味思维的欢乐,享受创造的幸福。

  因此,不是一味地“积累”,而是把知识变成思考的工具和手段,是我们当今的教师应该特别明确的一个很重要的理念。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相关文章: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9-02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2-05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2-07

《给教师建议》的读后感01-31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2-17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9-01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7-08

《对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3-15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3-17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