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的读后感

时间:2023-11-28 07:33:2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关于史记的读后感(必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史记的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史记的读后感(必备)

关于史记的读后感1

  《史记》诞生于公元前1世纪中国西汉时候,它记载了从中国上古开始到西汉时期,长达3000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史记》是中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它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部划时代的鸿篇巨制。它开创了古代史学的体制和规模,对中国史学及其文学的影响至为深远。

  想要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也就是在探求其心智的源头和演变,观山河所以存,观生民所以养。无数的生命走过他们自己的轨迹,汇成文化的大海。个体生命会消融,而他的影响已留在周围人的生命里,记载在史书里,熔铸在历史遗迹里,遗落在他曾如此热情地生活过的每一寸土地上。这种影响在无限广阔的时空里传播、增长广大,在冥冥中塑造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影响着他们的选择。仁人志士的产生,往往是受了前人的影响。翻开一本发黄的史书,不觉入胜,我祖先之中,竟有如此伟大之人格生活于此土地之上,从而立志奋发,会聚群英,内成就一代豪杰,外开历史之新篇章。对真理的追寻通过历史薪火相传。一个民族真正的进步也常来自于对其历史文化的重新解读。失去了历史的坐标系,发展就失去的方向。

  《史记》不仅是一部史家杰作,而且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鲁迅先生评价其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在一篇篇脍炙人口的纪传文学中,塑造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如完璧归赵的蔺相如,勇刺秦王的荆轲,叱咤风云的项羽,豁达大度的刘邦,用兵如神的韩信,个个形象生动,栩栩如生。读《史记》,里面充溢着人文精神,纯朴的先民用他们的智慧与勤勉开创了后代历史的基业。德行是这里最高的标准,对崇高精神境界的仰望,对至善的探讨追寻,为民族的付出,对生命的尊重构成了先民的精神世界——我们会怀疑,这样一个世界是历史的真实吗?读过《史记》的人们都应该会想这样一个问题。不过也难怪,因为在我们生活的.现实生活中,以及在几百年前的生活社会中,充满了太多勾心斗角、笑里藏刀,无数的文人骚客曾感叹社会的黑暗,批判黑暗的统治;无数革命烈士,用鲜血写下了刻骨铭心的一篇悲壮史。这一切的一切都与书中的描写差了太多了。

  了解历史,回想今世。我们从这些历史书籍中得到的,应该不仅仅是一段历史资料,而更多的是对于今世社会的反思。

关于史记的读后感2

  读《史记》有感从来没有一本史书,将看不见触不到的历史演绎得如此淋漓尽致。

  历史长廊的风云变幻,文化长河的源远流长,人物长幅的千姿百态,战争长卷的硝烟弥漫,尽在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之中。此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

  它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历史学方面的极其宝贵的贡献。经过细心品读,不难发现,《史记》最难能可贵的在于其思想性。它正视当时的社会现实,不满黑暗的统治,揭露罪恶,伸张正义的人民性因素十分丰富:荆轲为了国家的利益,以献逃将人头与地图为名,暗藏匕首,伺机刺杀秦王,可惜功败垂成,只留下易水之滨高渐离反复悲歌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只留下保家卫国的大无畏,以及颂唱千古的友谊;陈涉虽是一名小小庶卒,却身怀鸿鹄之志,振臂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大泽乡的揭竿而起,注定了给予秦的以沉重的打击……为什么说史记会有如此大的人民性因素呢?是因为客观地评价史实,对于任何人,事,物,都评价得恰到好处,不偏不倚,不会因为某人是权利者就惧怕,阿谀奉承,而是勇于揭短,记录最真实的'历史,也不会因为某人出身寒微就不屑一顾。对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待,褒贬一致。史记同时也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因为它字斟句琢,每字每句都经过严格加工整理。三千年的历史,是区区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就能精辟概括的吗?这足以体现其文学功底的深厚。很多历史典故,成语都源于史记,当我们读到“完璧归赵”,请不要忘记蔺相如“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的承诺;当我们有所成就,成为独当一面的人物时,请不要忘记淮阴侯韩信“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的智勇双全……

  当我们旁征博引,娴熟地运用着成语与寓言的时候,其实已经明示《史记》早已经深深植根于我们心中,只是我们不自知罢了。有句名言这样说: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学习历史,了解历史,尊重历史才可以做到古为今用。洋洋五十万字的《史记》,作为我国一部历史巨著,应该大家一起来鉴赏!

关于史记的读后感3

  这个寒假我读了《史记故事》,这本书是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倾其一生心血创作的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共130篇,52万余字,记述了黄帝的传说,商周的史迹,春秋战国的动荡,秦的兴衰,汉的建立与巩固,时间跨越三千多年历史,它可以说是一部血泪凝成的文献,我读后,觉得受益匪浅。

  品味全书,我认为最光彩夺目的是那些充满豪气的悲剧英雄,他们的悲剧命运使他们的事迹更加可歌可泣,令人景仰。

  《史记》中有许许多多的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我最喜爱《卧薪尝胆》和《屈原的故事》这两个典故。

  《卧薪尝胆》主要写的.是: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展开大战,不料越王的军队大败,勾践成为了夫差的阶下囚,后来吴王把勾践放回越国,勾践回国后没有丝毫的大难之后的喜悦,他睡卧薪柴,舔食苦胆,与百姓一起劳作,积蓄国力多年,静静等待着爆发的日子。终于他的机会来了,吴王夫差被他打败。卧薪尝胆的二十年造就了勾践,他忍人所不能忍之辱,受人所不能受之苦,最终一雪前耻。勾践这种坚强的意志和坚持不懈、奋发图强的精神值得我学习,失败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敢于面对,敢于重头再来,学习上也是如此。

  《屈原的故事》:屈原名平,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他从小刻苦学习,有着惊人的记忆力,这使他后来学识渊博,见闻深广。他对国家盛衰兴亡的道理了解透彻,对外交辞令非常熟悉。无论是对外交际,还是内政管理,他都处理的井然有序,楚怀王很赏识他。可是,就是因为屈原的才华,上官大夫靳尚见屈原深受怀王信任,非常嫉妒。为了博得怀王的宠爱,只要一有机会,他就在怀王面前造谣生事,楚怀王听多了,也就信以为真,渐渐疏远了屈原。屈原为人正直,光明磊落,对怀王一片忠心;他才华盖世,尽心竭力,为国为民,却遭小人陷害,为了抒发郁闷悲愤之情,写下了名垂千古的《离骚》。屈原报效祖国的愿望未能实现,最终跳进汨罗江自尽。据说屈原投江的日子是夏历五月五日。现在我们的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划龙船,吃粽子,就是为了纪念这位坚贞不屈、刚正不阿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屈原爱国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

  看《史记》就仿佛在进行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仿佛回顾了那个时代的各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

  看《史记》就仿佛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仿佛在绘声绘色的想你描绘当时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仿佛把你领进了他们的世界。

  看《史记》就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谈话,我仿佛被他生动形象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历史知识,也丰富了头脑。

【史记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史记经典名言02-21

出自史记的成语11-07

《史记》教学反思01-08

《史记》读后感05-01

史记读后感04-28

史记读后感10-19

《史记》读后感12-24

史记经典读后感04-06

史记的读后感02-13

史记读书笔记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