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红旗下优秀读后感

时间:2022-02-05 16:59:2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正红旗下优秀读后感(通用5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正红旗下优秀读后感(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正红旗下优秀读后感(通用5篇)

  正红旗下优秀读后感1

  《正红旗下》,我之前读过,不过没能读完。所以这次又重头读了一遍。最大感触,不是别的,就是老舍先生那浓重的京腔。虽然以前读过京派作家王朔的书,可是跟老舍的老北京话比,王的新北京话就是“假”的了,那是种饱受革命洗礼的“暴力话语”,而老舍的老北京话则是历经几百年融合积淀的胡同话语。老北京话,听来实在有趣:清脆响亮,短小干脆,插科打诨,互相调侃。

  光看老舍的书,也是能“看”出这些的。而其笔下人物,多是其亲人,从第一笔就可见,他对这些小人物们是有深情的。他们恪守着这几百来积淀下来的传统、风俗,虽然有的旗人已不会骑马射箭,但却不自觉地附庸汉文化的雅。可见,中华文明之同化力是何等绵软深长。不过,这也只能对那些骑马射箭的`民族而论。近代,席卷全球的西方文明,随着各种洋货一来,哪还招架得住呢?更可怜的是,当时很多国人对世界形势,国家大事完全不清楚或是不太清楚。老舍笔下的老北京们依然按照原有的轨迹生活着,而不知山雨欲来。

  其实山雨早就到来,1894年的甲午惨败,更早的鸦片战争,竟然对这些旗人们无甚影响。大概泱泱大国的迷梦做得太久的缘故,国人已失去危机感,忘了“居安思危”的古训。可惜,这书在二哥福海找定大爷帮忙对付洋人那里就戛然而止了,不知道是为什么。是老舍面临的政治形势太严峻了?如果老舍没有自杀,应该能续完此书的吧。

  正红旗下优秀读后感2

  大清朝一副大厦将倾的颓势下,一群底群旗人的生活长卷。基色是灰暗的,氛围是沉重的,里里外外都透着一股子衰亡的气息,一句话:“大清国日薄西山了!”

  唯一的亮色是刚刚出生的我,但也没有未来。当旗兵的'父亲面对现实连梦都不敢做一个。大年三十儿,高龄媳妇生了儿子,奶水严重不足,大女儿遇人不淑年关难过,二女儿乖巧懂事但年纪幼小。家里穷的一点年货也没办,亲姐姐住隔壁尖酸刻薄毫无情份……主要还是没钱,常年寅吃卯粮,钱粮永远支使不够,眼看着一年还不如一年……

  小说开头用墨如泼,大姐婆婆和姑母写尽了人间讨人嫌招人烦让人恨的嘴脸,二哥福海又写活了一个觉醒青年种种可爱可敬,对母亲大姐和二姐却是深深地同情了,及至到大姐夫和大姐公公代表的这一类不会骑马的旗兵们却又让人无可如何……

  十成出现之后,剧情急转直下,渐渐地就没有了开头的味道了,及至写到定大爷请客,戛然而止,这样结束其实挺好。我估计老舍先生写到后来,也是觉得挺不对味才丢下来的吧。

  从一小家说到群生相,用笔轻灵举重若轻,画出的是满清晚年那一种破落衰败。

  十成未出现之前的文字,近五十年无有其匹也!

  正红旗下优秀读后感3

  这是老舍先生的遗憾,似幸又不幸。他的未完成,让我第一次对他有了非教科书式写法的印象。他变得犀利而讽刺,但这种变化以温和的方式表现出来,像是裹在蛤蚌肉里的石子,隐在深处却延绵不息。最值得称道的是老舍的`文字十分俗白,仔细琢磨却又精巧的好处,多一分太腻,少一分无味。没有了《济南的冬天》那种轻快明朗而是释放着阴郁的黑色幽默,看完后有一个新的北京,冷,空气是硬的,好像冬天的阴天里风干的一块蓝色粗布。皇城脚下,各式各样的老北京赚着自己的生活。

  这本小说是一本自传体长篇,主要写了“我”的出生,皇城给孩子洗三的民俗,结结巴巴的过年,贺满月,义和拳的出现,多老大借洋人牧师的势欺压王掌柜,福海哥求助定大爷……

  摘抄:

  1、二百多年记下的历史尘垢,是一般旗人既忘记了自遣,也忘记了自励,我们创造了一种独具风格的生活方式: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生命就沉浮在有讲究的一汪死水里。

  2、是,他们老爷儿俩都有聪明,能力,细心,但都从微不足道的事物中得到享受与刺激。他们在蛐蛐罐子、鸽铃、干炸丸子…。等等上提高了文化,可是对天下大事一无所知。他们一生像做这个细巧的,明白而又有点糊涂的梦。

  3、一个比别的民族都高这一等的旗人若是失去自信,想多老大这样,他便对一切都失去信心。他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可怜的人,因而他干什么都应当得到原谅。

  正红旗下优秀读后感4

  《正红旗下》不是我读的第一本老舍的书,却是最让人放不下的一本。当然,放不下一半因为它传奇的身世:作者还未写完就匆匆谢世,据传当年诺奖曾打算授予本书,正如书最后定大爷家那场没来得及开始的宴会——读者都知道的,一道道菜要流水样上上来,丰盛无比,却偏偏再也看不到分别是几碟几碗,如何精致诱人了。

  另一半的放不下,则是这本书的内容。书本身是很短的,第一次看到是在高中语文课本的选读上,写大姐给大姐婆婆立规矩的一段,当时只觉得目不暇接,大约这个细节写得太细太长,故而没想到书本来的篇幅会这么短。说老舍先生肯下笔墨写细节,由此可见一斑。现在回想起来,印象深刻的细节着实不少,如大姐如何的天天立着规矩,年关母亲的发愁,除夕夜姑母给二姐的古董花糕,甚至于多甫的鸽子,但如要像阅读题一样给出主题,那是办不到的`。故而可能觉得这书主题很轻,无非家长里短,生老病死,人生百态而已。

  另外说这本书轻,来源于它字里行间总不经意流露出来的自嘲:沉重的灵魂不会总是这么顺手的自嘲,给“我”洗三,要用大葱打三下,一打聪明,二打伶俐,这到后来也应验了,我有时候的确和大葱一样聪明。又如两位老旗人听说钱粮没了,学着卖萝卜的吆喝:“赛白梨嘞,辣来换”要是换个人来写,这段段可加些颜色的,如批判封建迷信,批判旗人固步自封,耽于享乐。或者真这样写来,老舍也就不再是老舍。

  本书虽然语言诙谐平时,主题也似乎并不突出。但阅读结束,掩卷沉思,又难免感到一丝沉重。而这大概来源于书中无处不透出的宿命感。在时代的滚滚车轮下,每个人的人生都只能带着时代所赋予的,浓重的剪影。时代的变化不放过任何一个人,保守的旗人“我”的父亲母亲因为老儿子的一场满月酒发着愁,最后还是几乎倾家荡产;向来有办法的海二哥听了十成的话,汗也湿透了脊梁;富贵如定大爷,也在书的最后请洋人吃了一顿饭。那个时代有时代的大悲剧,每个家庭、每个人又有自己的小悲剧。可书里的人们尚且还不至于因为门前的“鸡爪”多起来就过不了年去,老舍本人却究竟也没等到书写完的那一天。

  汪曾祺在写老舍的《太平湖》里说,千古艰难唯一死,老舍则在《骆驼祥子》里说(大意):“这世道,它不让好人有活路。”

  正红旗下优秀读后感5

  此戋戋小册包含老舍先生两部小说。《正红旗下》大约写于一九六一年底至一九六二年,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未完成的长篇小说;而一九六二年正是学界所谓老舍创作的“空白年”,尝闻此书乃是其偷偷写的',也就是说“空白年”并非空白,此中大可一寻老舍先生的创作心路。《小人物自述》则是新近发现的老舍另一部自传体小说,写于一九三七年,因抗战事起而辍笔,曾刊载于三八年天津《方舟》杂志第三十九期。二者均为作者自述身世的,读者除却欣赏作品之外,似也可藉此一窥先生之生平一斑,乃研究先生的重要参考资料。

  寒斋所藏此册,乃为数人题签本。舒乙在扉页题曰:“正红旗下是老舍先生最后一部著作,也是最好的一部。小人物自述也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可惜,两部都没有写完。是个悲剧。像他本人一样。舒乙一九八八。一。二十四于幽州书屋。”下则分别有苏叔阳、梁衡、孙竹的签名;封二则有汪曾祺签曰:“焦尾琴汪曾祺”,按焦尾琴,据《后汉书·蔡邕列传》记载: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初,邕在陈留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已酣焉。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曰:“嘻!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将命者告主人曰:“蔡君向来,至门而去。”邕素为乡邦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汪先生也妙人哉,莫说诉诸长篇大论,便是只言片语,也必有典。猜想大约乃是一次雅集或研究性质的小型座谈会,题签者与会并留此墨宝,而持着竟不知其宝贵或不慎流出,余竟有缘而得矣。只是,到目前为止,尚对那“幽州书屋”屋”所知甚少,据闻乃老舍夫人胡絜青及其子舒乙所办,以销售老舍著作和其他“京味”书籍而名重一时。

  此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零年六月初版,八七年五月二版三印;封面设计王申生,夏葆元、林旭东为《正红旗下》作了六幅插图,夏葆元复为《小人物自述》插图二幅,亦颇可赏。

  补记

  关于“幽州书屋”一事,余寡闻且疏懒;此小文写毕便匆遽贴于网上,并不曾查阅任何参考资料。“吴钩”书友迅即发来关于“幽州书屋”的一条链接,俾增知良多,在此补遗并向原作者及“吴钩”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