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时间:2023-04-24 11:59:32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儒林外史》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1

  书中的《范进中举》一文,深深地吸引了我它主要讲述了范进在自己的持续努力和周进的帮助下,相继中了相公与老爷的故事。54岁的范进在考相公时巧遇学识渊博并且富有同情心的学道周进。他一看范进的考卷非常生气;二看,觉得还有玩味之处;三看,不禁拍案赞叹“真乃千古至文也”。于是周进将范进录为第一名,范进在54岁终于进学,做了相公!后来,他又瞒着老丈人胡屠户去考乡试,结果又高中举人,但是出人意料的结果却让他喜极而疯……

  “范进中举”这篇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八股科举制度对古代文人的摧残,《儒林外史》正是通过这样一个个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当时残酷的法律和统治者的无能与虚伪。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篇自身的力量。这与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饭,吸收营养,再促进自身生长。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学子们只注重“食”,即数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却忽视了吸收。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一旦达到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书,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吸收转化成自身力量。这些书,除了造成他们的“营养不良”,别无他用。

  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小就因为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笔。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后人提到王冕时,常常称其为王参军。但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麟角了。

  几百年后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得入木三分。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2

  最近刚读完《儒林外史》我深深感到了清王朝的腐朽与虚伪。

  《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典长篇讽刺小说,他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反动统治的罪恶和虚伪。

  这部小说的作者是吴敬梓,他出生于清代,他从四十岁左右开始用了近十年时间,创作了《儒林外史》,用这部小说表达了他对科举制度旧理学的憎恶而当时一场农民革命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本小说有多个小故事组成而每个故事之间又有一些联系,其中较有名的有《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打秋风》等。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有些情节或事件有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至于可恶。如:在《范进中举》中周进有这样一句话:像你做童生的人,本该用心研读八股文章,学那些杂学有何用处?这段话中说应研读八股文,而八股文起源于明朝是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而八股文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危害极大,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评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可见周进说出此话的错之大。

  作者并非是用玩世不恭的游戏笔墨,而是严肃认真地对社会现实的鞭挞,从而使作品具有浓厚的艺术感染力。

  本书是一本极具有高超的语言艺术技巧的名著,大家应该都去读一读。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3

  清王朝的腐朽与虚伪,《儒林外史》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儒林外史》有多个小故事组成,作为我国一部著名的古典长篇讽刺小说,可以说是古典小说讽刺意味的巅峰之作。通过批判八股科举制度,反映清朝末期社会的腐朽与黑暗,同时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和虚伪。

  这部小说的作者吴敬梓,正出生于清代,他也是想利用这部小说来讽刺罪恶的八股科举制度。利用多个小故事,令人感到可笑、可恶、甚至可恨。

  这部小说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故事,也是最有名的故事之一——《范进中举》其实就将这部小说的中心思想完美的表达了出来。清朝末年,知识分子都想通过科举制度来获取地位,从而读一辈子的死书。因为有了地位,就受人人尊敬,没有地位,就被人人践踏,《范进中举》中就将范进中举前后,各街坊邻居的态度写了出来,讽刺了八股科举制。但是满分作文网这种扼杀人民聪明才智的八股取士,是社会根本不会进步,反而会倒退。

  其实,现代社会这种“拜金拜权”的现象也很严重,尤其是在农村里,有些农村的爸爸妈妈为了改变命运,就算再累,也要供自己的孩子读出书来。在没考上好大学,没有地位之前,穷人家根本没人光顾,反而被人瞧不起。但只要家里有一个人有出息了,街坊邻居啊,亲戚啊,各种人,都会来登门拜访,加上好礼相送,这种虚伪的现象,无非是现在最严重的情况。

  但,这也挺真实,没钱没权,谁理你呀?就是一个社会上的小白,一个无人知晓的蚂蚁罢了!所以呀,这就更加鞭策我们要好好学习,一定要好好学习,一定要让别人瞧得起,一定要在社会上有尊严地活着,长大后一定要有出息!

  或许《儒林外史》,除了想痛恨地表达对清王朝腐败的八股科举制度的讽刺,也更想讽刺这种虚伪吧!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4

  几百年后的今天,我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它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

  我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官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作者吴敬梓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极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读书人灵魂的玷污、人格的堕落。

  《儒林外史》开篇描写了诸暨县一个乡村少年王冕,因家境贫寒,自小替秦老放牛,但他却勤奋好学,用每日攒下的点心钱买书看。由于王冕聪明勤勉,又博览群书,还画得一手好荷花,不到二十岁,便成了县内的名人。

  他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之职,他也不接受。王冕怕再有人聘他做官,就逃到会稽山中,过着隐居的'生活。像这样淡泊名利的读书人,在作者生活的年代真是少之又少。

  在今后,我们也应该像王冕一样,不要追求名利,而我们读书是要报效国家,不是去满足自己的野心。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5

  《儒林外史》这本书是吴敬梓爷爷写的,吴敬梓爷爷是安徽全椒人。

  这本书是一本长篇讽刺小说,里面的人物都很吝啬,小气,所以大家读起来肯定都皱着眉头的.吧!

  其中,我最喜欢看《王秀才议立偏房严监生疾终正寝》这篇文章里面的人物很生动。

  文章主要讲了,严贡生亲弟严监生的大妻子王氏卧病不起,次妻赵氏精心待侍奉。一日王氏对赵氏说:"我若死了,就把你扶正做个填房",赵氏听了忙把严监生请来,把奶奶的话说了。

  第二天严监生叫二位舅爷来说定了,并要趁王氏眼见让他俩"同拜天地"。严监生积劳成疾,中秋以后,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一屋人,桌上点盏灯,严监生慢慢的把手从被子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这是什么意思呢?大侄子上前猜没猜中,二侄子上去猜,也没猜中,最后被赵氏猜中了,正因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火,不放心,恐费是不是费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这就是一位吝啬的严监生。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6

  最近刚读完《儒林外史》我深深感到了清王朝的腐朽与虚伪。

  《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典长篇讽刺小说,他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反动统治的`罪恶和虚伪。

  这部小说的作者是吴敬梓,他出生于清代,他从四十岁左右开始用了近十年时间,创作了《儒林外史》,用这部小说表达了他对科举制度旧理学的憎恶而当时一场农民革命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本小说有多个小故事组成而每个故事之间又有一些联系,其中较有名的有《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打秋风》等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有些情节或事件有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至于可恶。如:在《范进中举》中周进有这样一句话:像你做童生的人,本该用心研读八股文章,学那些杂学有何用处?这段话中说应研读八股文,而八股文起源于明朝是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而八股文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危害极大,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评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7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这些话虽然已是老生常谈,可真正能明白的人又有几个?“学而优则仕”,正是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他们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鲁迅先生称封建礼教为吃人的'礼教,那么称封建科举制度为害人的制度也不为过了。

  读书,其实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在我看来,读书就是人不断汲取精神食粮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转化为自身的力量。这与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饭,吸收营养,再促进自身生长。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学子们只注重“食”,即数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却忽视了吸收。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一旦达到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书,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吸收转化成自身力量。这些书,除了造成他们的“营养不良”,别无他用。

  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小就因为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笔。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后人提到王冕时,常常称其为王参军。但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麟角了。

  几百年后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得入木三分。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8

  前几天,妈妈帮我买了一本《儒林外史》,刚读完两三篇就让我爱不释手了。

  书中的《范进中举》一文,深深地吸引了我。它主要讲述了范进在自己的努力和周进的帮助下,相继中了相公与老爷的故事。岁的范进在54考相公时巧遇有同情心的周进。他一看范进的'考卷非常生气;二看,觉得还有玩味之处;三看,不禁拍案赞叹“真乃千古至文也”。

  于是周进将范进录为第一名,范进在54岁终于进学,做了

  相公!后来,他又瞒着老丈人胡屠户去考乡试,结果又高中举人,但是出人意料的结果却让他喜极而疯……“范进中举”这篇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八股科举制度对古代文人的摧残。

  《儒林外史》正是通过这样一个个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9

  《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著名的长典讽刺小说之一,它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败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反动统治的罪恶与虚伪.但让我最感动的是其中《王冕的故事》。

  元朝末年,有一个叫王冕的人,家住诸暨县的乡村里。在他七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她母亲靠给别人做针线活来供他到村里的学堂读书。一转眼三年过去了,一天母亲叫王冕不要读书了,因为母亲没有钱给王冕继续读书了,所以让他到秦老家放牛。王冕答应了,王冕第二天早晨放牛时看见,下过雨后的天气,景观十分美丽,就想把它画下来。王冕于是拿着秦老给他的工钱,去买颜料,他画画十分认真,一画就画了三个月,等到十七岁时,他成了著名的画家!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10

  杜少卿是《儒林外史》所着力描写的一个主要人物。有人说透过杜少卿能看到作者吴敬梓的某些身影,对此我没有研究,也不敢妄下结论。然而,杜少卿又确实是我极喜欢的一个人物,其形象丰满而又充满个性,生就一副桀骜不驯之性格、与众不同之言论。

  在小说众多人物之中,无疑是鹤立鸡群的`,令人过目不忘。为此,我很想对此人物写一些读后感,__先写他对“一夫一妻”制的倡导与先行。

  “一夫一妻”制应该是现代文明的产物,是人类进步的结果。在我国,从国家政策层面强制实行“一夫一妻”制,应该是建国之后的事了。

  然而,这并不是说,在此之前,中国没有实践“一夫一妻”制的人物,据说,三国时,大名鼎鼎的蜀国宰相诸葛亮是中国最早实践“一夫一妻”制的名人。

  而《儒林外史》所刻画的杜少卿也是“一夫一妻”制的推崇者和忠实实践者。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11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中国小说史上成就最高的长篇讽刺小说。鲁迅认为,至《儒林外史》问世,“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而且,“是后亦鲜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

  《儒林外史》所写内容,假托明季,实为清朝,而且十之八九的人物都实有其人。它真实地描绘了康雍乾时期知识分子生活的沉浮,境遇的顺逆,功名的得失,仕途的升降,情操的高尚与卑劣,理想的倡导与破灭,出路的探索与追寻,从而揭露和讽刺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和整个封建道德的虚伪。

  《儒林外史》最主要的成就是描写了封建社会中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

  《儒林外史》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其结构也很有特色。鲁迅说它“虽云长篇,颇同短制”,即指整个作品是由很多个可以独立的短篇连环而成。全书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而是以一回或数回写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故事,自成一环;然后,这些人物退居次要地位,新的人物又登场成为主要人物,于是,又构成新的一环。,环环相扣,连成长篇。这种结构形式,使作品兼具短篇与长篇的.特点,既显示着传奇与话本的传统,又体现着作者的整体构思的创新。当然,文木先生是大手笔,大作家,他的艺术造诣使他能够驾驭这种结构形式,而对于别人而言,也许这并不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结构。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12

  这个寒假,老师让我们读一本书——《儒林外史》,并且要写读书笔记,我读了那本书后深受启发。

  《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典长篇讽刺小说,它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反动统治的罪恶和虚伪。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王冕的故事》,它主要讲了在元朝末年,有一个王冕和他的.母亲日子过得很艰难,于是他母亲让他去邻居家放牛,邻居很同情王冕,让他一日二餐在他家吃。在一天,王冕在放牛看到了雨后美丽的荷花,想把荷花画下来,于是他托人去城里买纸和胭脂铅粉之类学画荷花。开始的时候画得不好,画到三个月之后,王冕画荷花画得栩栩如生,然后靠画画赚点钱过日子,后来一位王爷请王冕到他家去,他不肯去,王冕怕那位王爷对他不利,就到外面躲避一阵子。母亲见他性情高傲,当官可能会闯祸,叫他千万不要去做官。后来,时常有人传说,朝廷要征召王冕出来做官,王冕听说后,急忙收拾好行李,连夜逃往会稽山中,最后,王冕因病而死。

  读了这篇课文,让我想到了自己的生活,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有书读,每天好吃好喝,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而王冕小时候却不能这样,只能从小给别人干活、做事情来挣钱养活自己与家人。所以,我要好好读书,将来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13

  《儒林外史》主要说了在旧时代时,各类人士对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不良的.世俗风气。

  在《儒林外史》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吝啬鬼—严监生。他是一个胆小而有钱的人。他最令人深刻的那件事是严监生疾终正寝。这件事充分表现严监生吝啬,爱钱如命,我觉得这样的人不值得我们去学习。

  相反,我们在生活中学会大方,如果不大方,下场是和严监生一样。而严监生的另外一件事——悼念亡妻中明白,严监生吝啬到连给亲人花一点钱都不肯,充分得体现出严监生爱钱如命。而《儒林外史》开篇词中一个生于乡村的王冕,因家里没钱,就去放牛。但他喜欢读书,所以每天赚的钱都去买书看。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成了县内的名人,许多人聘他做官,他都不接受,他逃到山中,过着隐居的生活。说明他讨厌做官的昏晦的生活。 《儒林外史》教会了我要大方,不能贪小便宜。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14

  作为我国古代讽刺小说的代表,其必有高超的写作手法。

  首先,书中人物形象生动且真实。体现着社会生活的种种方面,更加能打动人。如卖儿子的修乐器老人,牛奶奶操办婚事,都是生活中的日常琐事。这让我们对文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而了解主旨意图。也善于利用人物的矛盾心理来反应其丑态,通过夸张来表现寓意。同时对人物进行了白描的手法,显得客观真实,不经意间就流露出强烈的情感。

  其次,小说还运用了虽云长篇,颇同短制的.结构。巧妙地安排两百多个人物围绕封建科举制度展开叙述。虽然文章缺少主干,比较松散,但反映的内容却和谐而自然。

  而后,语言文字十分的明快、简练。常常几笔就勾勒出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或者一段精彩的情节。读来更加让人兴味盎然,通俗易懂。

  最后,来说一下这篇小说的笔法。它达到了现实讽刺艺术的高度成就。作者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对人物进行鞭挞。也从侧面反映出作者对人物的喜恶,进而推断出作者讽刺的是什么,想要阐述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像对范进与马二先生,既有辛辣的嘲讽也有同情。而对王玉辉则是怜悯,诸如杜少卿之流,为赞赏与向往。使讽刺更加准确有力,直击心灵。但深入浅出,均是围绕封建科举制度下的社会,严谨自然。

  这样一部杰出的著作,每一次读都会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实乃为经典。其狠辣的讽刺,一针见血的语言,使我永远无法忘怀。书中还有一些正面人物,如杜少卿,王冕。正反对比更体现了其鞭挞的力度,增添了一分对科举制度的讽刺,实乃是好书。

  放下书时,还常常回味着他独到的的写作手法。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15

  爱情这种东西,神秘,玄妙,引得众生神魂颠倒,乐此不彼。

  有的一见钟情,轰轰烈烈;有的日久生情,细水长流;有的暗生情愫,讷于无言。有的得意,有的失意。

  无论如何,因为我爱你,你所有的缺点都那么可爱。因为不爱了,你所有的优点都面目可憎。

  所以恋爱容易,婚姻难行。

  两个人一纸婚书,柴米油盐酱醋茶,一地鸡毛的生活里,爱情可有容身之地?

  有,总有些人将爱情进行到底,你不离,我不弃,共白头。

  《儒林外史》中杜少卿和杜娘子的爱情就触动了我,两人之间的举动在明朝属于惊世骇俗,放在今天则是羡煞旁人。

  杜少卿无疑是《儒林外史》中真名士的代表人物。

  他学识渊博,却不肯科举做官,和娘子守着祖上的一点家业逍遥过活,读读书,踏踏青,喝酒作诗,呼朋引伴,你来我往,风雅之极。

  他不在乎金钱,对家里的产业也并不去用心打理,因为太过豪爽,有求必应,也不管对方是真有困难还是坑蒙拐骗,没过几年,几万两银子就败完了,他就开始卖房子生活,然后继续帮助别人,就算知道了别人是骗他的,他也只是一笑置之,并不放在心上。

  眼看没钱待不下去了,就和杜娘子到了南京租房生活,也成了世人眼里的笑话,说他是个败家子,说他没品行,到处卖文混吃。

  但他和杜娘子依旧我行我素,有钱的时候,好吃好喝,没钱的时候,节衣缩食,怡然自乐。

  杜娘子并不曾说过杜少卿一句不是。

  书中虽没有交代,但我猜想,这两人应该是青梅竹马,志趣相投,长大后做成了夫妻。

  后来,朝廷征辟贤才,有人举荐杜少卿入朝为官,杜少卿去推辞致谢,带少了银子,又因为帮助别人,差点回不了家,幸亏遇到旧相识帮衬了十两银子,杜少卿回来后迫不可待的和杜娘子说起来,两人都当做玩笑话。

  两人性格相合可见一斑。

  书中对杜娘子的描写并不多,很多时候都是一语带过,杜少卿和杜娘子之间的对话也只出现了一次,极有意思。

  杜少卿为了推辞做官,装病过关。两人有了一番言语:

  娘子笑道:“朝廷叫你去做官,你为甚么装病不去?”

  杜少卿道:“你好呆!放着南京这样好顽的所在,留着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出去看花吃酒,好不快活!为甚么要送我到京里去?假使连你也带往京里,京里又冷,你身子又弱,一阵风吹得冻死了,也不好。还是不去的妥当。”

  杜娘子对于杜少卿辞官的行径不仅没有恼意,反而觉得很有意思,可见她和杜少卿是一样的心思,并不曾想着做官,过世人眼中最荣耀的生活。

  而杜少卿狠狠地撒了一把狗粮。

  他并不是只拿言语来哄娘子,而是心里真的实实在在放着她,敬着她。

  他对《诗经》中几首诗的理解很有新意,关于《诗经》注解多围绕“淫”或“不淫”,而杜少卿则从中看到了夫妻相处的道理和乐趣。

  甚而他也效仿一二。弹琴饮酒,采兰赠芍的风流。于是有了夫妇同游这一惊世骇俗的'举动。

  杜娘子与几个夫人同游清凉山上的姚园,杜少卿眼巴巴跟了去,坐着轿子,拿着一个赤金杯子,在亭子里喝酒赏景,然后:

  这日杜少卿大醉了,竟携着娘子的手,出了园门,一手拿着金杯,大笑着,在清凉山冈子上走了一里多路。背后三四个妇女嘻嘻笑笑跟着,两边看的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杜少卿夫妇两个上了轿子去了。

  这还不算,后来,他竟:

  日日携着乃眷上酒馆吃酒,手里拿着一个铜盏子,就像讨饭的一般。

  那个时代,大户人家的妇女哪能轻易抛头露面,谁不是日日关在深闺里,家务事做完了,就发发呆,哀叹一声时光易逝,生活往复如旧。而男人们却能呼朋引伴,喝酒畅聊,寻花问柳,不知今夕何夕。

  而杜少卿的举动让他成了南京的笑话,读书人以他为耻,就是相与的朋友里也有很多表示不理解。

  “何不娶一个标致如君,又有才情的,才子佳人,及时行乐?”

  古人三妻四妾本就正常,况且又是个绝世风流之人,像杜少卿的哥哥杜慎卿,哪能不配个小妾,倘若不配个小妾,怎么担得起名士之称?

  况且还有那些停妻再娶的,你道夫妻恩爱两不疑?架不住荣华富贵以及年老色衰满脸皱纹。

  然而杜少卿的回答啪啪打脸这些人。

  杜少卿道:“苇兄,岂不闻晏子云:‘今虽老而丑,我固及见其姣且好也。’况且娶妾的事,小弟觉得最伤天理。天下不过是这些人,一个人占了几个妇人,天下必有几个无妻之客。”

  她现在老了,也丑了,,然而她曾经也有过二八芳华,也是冰肌玉肤,容颜姣好,一颦一笑令人沉醉。

  她嫁为他妇,冠他之姓,主持中馈,孝敬公婆,夫唱妇随。

  他怜她爱她,不肯让她受丝毫委屈。

  爱情不过是你不离,我不弃,共白头。

  这段话即便放在现在也是让人震惊的,走了太多路,有了太多欲望,便忘了初衷,忘了为什么两个人要在一起。

  全忘了当初,你是意气风华的少年,而我,亦是青春靓丽的女孩。

  人生若只如初见,你侬我侬。

  人生不会只若初见,彼此成长,彼此珍惜,才会相携到老。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02-28

《儒林外史》读后感04-06

儒林外史读后感03-17

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03-30

《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03-27

《儒林外史》读后感15篇03-10

读书笔记06-26

童年读书笔记06-10

《定位》读书笔记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