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

时间:2023-07-05 17:07:5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合集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合集15篇】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1

  一、教材分析

  1、综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是初中生物教学的传统内容,集合了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研究方法为一体的重要内容之一,无论大纲教学还是新课标教学都要求教授的内容。在前面学习了“绿色植物的生理现象------光合作用”之后,又一植物体生理知识,同时也是集重点和难点为一体的一个部分。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又能进一步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同时提升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关系的实质性的认识。

  2、教学目标:

  课标对于此内容的知识要求是:“能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隶属于了解的水平,能够达到识别、回忆、举出实例即可。

  即:“说明呼吸作用的过程。”

  “阐明有机物对于植物体的作用”

  培养学生实验设计以及对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知识的类比能力。

  渗透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引导合作意识。

  3、知识主线:整个教学过程不能偏离以下主线。

  通过《演示实验》观察到种子呼吸的三种表象:呼吸放热、呼吸吸氧、呼吸释放二氧化碳得出呼吸的概念(反应式)

  分析呼吸的意义(实质)阐述呼吸作用在生产和生活的应用《思考》光合与呼吸的关系实践活动。

  4、难点、重点分析:

  实验设计。呼吸的概念和实质。

  光合与呼吸的关系。实际应用的理论依据。

  由表象呼吸的过渡到概念和实质。实验中涵盖的基本思想。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实际应用中的理论依据。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定位: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主体,视教学的达成度要以学生为主要的评价标准,论教学的时效性也应以学生为主要的验证尺码。如不能真正认识和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范围和性情趋向,那么教师的教学就会失去方向而变得徒劳,甚至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准确、科学的对学生进行分析是教师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和必要过程。

  2、知识基础:虽然教材的版本不同,但是这部分内容一般都安排到7年级上册讲述。学习的群体是刚刚跨入初中的学生,小学只是通过实例,较表浅的了解到植物的呼吸现象,前期的知识储备有限。

  3、能力定位:观察力可以,但是对于较为抽象的实质性知识的认知能力有限,从现象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还需要培养,尤其是同类知识的类比能力,内在关系等的分析还需借助教师的指引和帮助。

  4、性情特点:性情趋向活泼、热情、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敏感,但是易被学习中的障碍击退,学习中的依赖情绪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兴趣度,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学生热衷的层面这些都应是教师课前了解的方面。

  5、教师自身分析:由于实际教学经验丰富,善于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和沟通,所以能较好的驾御开放式的课堂。

  三、教学设计

  1、指导思想:基于以上三方面的分析,以及教育学、心理学和新课改的理论依据,将本节课基本定位为:开放性、实践性强、具备一定知识容量的课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学生会做的、能做到的,教师不要包办代替,但决不能由此而淡化教师的指导作用,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的及时引导是关键。

  2、基本方式: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动手操作,引发争论,互助学习。

  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性,生生互平,组祖互评,师生互评。

  3、难、重点的突破:

  借助学生已有知识突破难点,层层深入。由表象引发推测,借助已有经验思考推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而探讨实

  重点以不同的呈现形式多次重复,加以巩固。

  4、几个关键:

  (1)、{导入}的创设要生活化、含一定思维量的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2)、{氛围}的创设要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全体积极参与、轻松和谐的气氛。尽量给学生减少压力,用评价激励学生。

  (3)、{师生交流}要真正的平等、教师对学生态度要充分的尊重。教师和蔼、机智、民主的情愫要感染学生。

  5、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教师在课前带领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装置准备好。

  (一)导入:用一生活实例---------“夜晚,把花草放入卧室内是否科学?”

  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在生活经验或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基本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不科学的原因,逐渐涉及到植物的呼吸作用的现象,引发学生探究的愿望:

  “植物的`呼吸是否与人一样,也是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二)设计实验:渗透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单一变量的对照实验}。

  这个环节要充分放给学生,包括给学生的思维空间要充分、时间要充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填写实验方案设计稿,强调合作意识,注重集体的智慧。结合学生的特点,既可以用文字,也可以画示意图,使学习的形式灵活、多样。为了能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有限时间,每小组自选一个方面进行实验设计即可。这时教师要真正深入到学生之中,了解学生,也可以与他们共同设计,体现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展示、交流、观察、提升、延伸:

  1、依据两个不同的研究内容,用实物投影仪,让学生展示实验方案设计稿,体现生生互动,其他学生就实验的可行性、合理性进行评价。

  预测:学生也许会在以下三个方面遇到困难,而不能考虑周全。

  (1)实验材料的选择。

  实验,当场操作,演示实验结果,其他学生质疑。学生可能会存在以下疑问:

  (1)为什么用“活种子”和“死种子”?

  (2)为什么用四个保温瓶?

  (3)这时学生遇到了学习障碍,教师的点拨要及时到位。

  3、及时渗透实验基本思想-----“单一变量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同时引发学生思考:这个实验的变量?四个装置研究了三个问题,这种设计的巧妙之处?由此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4、关于植物呼吸释放热量是学生不易注意到的,教师在课前准备一些新鲜的绿叶蔬菜,放入黑色塑料袋中密封,课上让学生将手伸到塑料袋中,感觉到微热。为进一步引申实验和理解呼吸的含义打下基础。

  5、让学生总结植物呼吸现象,教师用板书汇总,为下一步出示植物的呼吸作用公式打下基础。切忌在教学中只重过程而轻视结论的总结,学生能力培养与知识掌握同等重要。再回归到导入的实例中,使学生真正明确,夜晚卧室内的植物呼吸会与人争夺氧气,从而影响人体健康。因为以上问题的研究,是由导入的实例引发而来的,所以要前后呼应。

  6、提升、引申-:假如用绿色植物的叶做为实验材料应怎样进行?并且注意什么?引发学生讨论和思考。

  (四)引出概念:

  1、由表象过渡到实质是个难点,虽然初一的学生不一定能真正的从生理的角度去理解透彻,但是如果利用前面光合作用的知识,进一步理解呼吸作用的实质,就可以降低难度。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光合作用的公式入手,分析呼吸释放的热量是能量的一种形式,能量来自于有机物。

  2、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要在氧的参与下,有机物释放能量后,要产生简单的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

  (五)引出实质:教师设问:植物为什么呼吸?学生讨论?

  预测:植物呼吸是为了释放二氧化碳;植物呼吸是为了释放热量;

  教师指导:用实验室的材料“活种子”引导学生分析呼吸是生命活动的具体表现,是生命的特征。生命活动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因此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初呼吸的实质。进而学生就容易明白了是“活细胞呼吸”,呼吸是每时每刻都进行的。这样难点就突破了。

  整节课的主要内容基本完成,但是学生是否能进一步的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还要通过运用来验证和巩固。因此题目的选择要注重培养学生辩证的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植物呼吸作用的实际应用从“促进呼吸和抑制呼吸”两个角度去分析。

  “促进呼吸强调旺盛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的提供,促能够呼吸要为其提供利于呼吸的条件”。

  “抑制呼吸要强调减少有机物的分解以及必要的环境条件”。

  (六)知识内在联系:重点就是理解光合与呼吸作用的关系。还是应从实质入手,从能量进行分析。教学方式以学生分析为主,也许学生只是从浅层面分析,但是教师不要替代,可以逐步的引导,使学生最终理解光合与呼吸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不同,而是植物获取生命活动的动力不可缺少的两个密切象过渡过程。也许此部分的内容在本节课没有时间完成,可以布置学生课后思考。第二课是在进行探讨。

  (七)巩固提升:

  1、设计可行的小实践活动--------选择同样成熟的水果两个,一直只放入冰箱储存,另一只在室温下保存(注意防止腐败)。几天后感受水果的口味变化。

  2、习题的选择要少而精,多层面训练,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

  四、教学反思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虽然增加了学生思考的兴趣,但是对于一般的学生也增加了思考的难度。尽量使学生从生物学的学习中获得知识和研究方法是本节课的贯穿始终的宗旨。

  由于受教材的限制,一节课完成教学流程的七个过程,相对来说容量较大,往往在个别环节的处理上不是太精细,在衔接上不太从容,感觉较仓促。但是教学的目的性体现较明确,就是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从而进一步感悟和领会生物学的研究方式,通过对知识的内在联系的探讨和分析,同类知识的类比和从新组合,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但是由于学生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一节课的效果不是太明显,但是教师要不断地努力,最终会达到理想的结果。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性非常高,争先恐后地阐述各自的设计方案,显示了极大的探究热情,智慧的火花随处可见。但是,在实验原理的领悟和实验步骤的设计方面暴露出许多的漏洞,表现出初一学生思想的活跃性与思维的局限性并存,同时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待于培养,对实验结果预测的科学性不强,需要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完善设计。逐步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提高实验设计水平,一次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既注重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学习态度,更应注重学生获去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能力培养。

  注重生生参与、师生交流、平等和谐,学生合作学习,共享集体智慧是本节课的重要培养目标。虽然师生间较陌生,由于教学过程较合理的设计,所以学生和教师很快的进入了状态,形成了融洽的课堂分为,但是还是有些学生放不开,较为拘谨,也许与平时缺少此方面的训练有关。

  本节课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又不拘泥于教材,同时对教材也进行了再加工。突出了教材背后隐含的,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虽然学生对于实验的设计较幼稚、分析能力较浮浅,但是教师的教学尝试,学生的学习体验是最重要的。教学永远是件遗憾的事情,绝对没有完美的课堂,但是会有不断创新的课堂,这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2

  教学反思一

  新学期一开始,我校在曹校长的领导下,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实行了课堂改革,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即生生之间相互管理,相互辅导,相互探讨,相互展示,相互评价。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每一位老师都要举行一次公开课,并进行听评课,老师们都兢兢业业,认真钻研教材,仔细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点,以达到课堂改革的`实效性和高效性,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并且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课后反思

  尽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2004年奥运会中国体育健儿获得冠军的图片,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让师生感受到运动的美丽,健康的宝贵,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通过观察动物的关节结构,增进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从而有利于理性认识的建立和提升,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验了知识的产生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3

  教后记昨天我们初一生物组开展了“同课异构”公开课活动,我上的是最后一堂课。对我而言,我上的这堂课极失败。失败原因在哪?我做了深刻反思。

  一、安排的教学内容过多。

  这节课包含了四个知识点,即“花的结构”、“传粉和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人工辅助传粉”。按照课改要求上课,我平时是分两个课时完成。我思虑再三,最终还是很不灵活的处理,老老实实将这节课用一个课时完成。结果没有将课堂交给学生,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知识展示等环节没有组织好,为了完成任务,我老在"赶”,我讲得多,有关知识也没时间去拓展。

  二、没有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用图片资料、模型来代替学生亲自动手观察花的有关结构,这是这堂课的又一败笔。

  我本来是准备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的,也到县城各个花店找了找各种各样的花,还到山上采集了一些野菊花,最后,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还是放弃了。

  三、没有组织好学生的合作探究。

  合作学习能力薄弱,这是我学生现阶段的状态,平时表现也差。这与我平时不注重培养与训练有关。

  四、心里素质差。

  我教了19年的书,仅添了岁月,心理素质依然差。不论是哪位老师在我的课堂上,都会造成压力,会紧张,上课思维会乱。我是一个不会表现自己的`人。去年锦屏中学来访时,我上了一堂公开课,那段时期也是几天几夜失眠,告诉自己没必要紧张,课还没上,心里却老打鼓,最后凭着不要给三中丢脸的坚定信念,出现了奇迹,上课时心里很平静,发挥正常。我也以为自己的心理素质得以提高。结果昨天依旧。上课前,听了两位老师的课,觉得讲的内容太多,大部分都是教师讲,学生听,这些我也会犯。另外,听了罗海东老师的课,觉得自己生物知识不全面。这些使我觉得我的课没准备好,让我丧失上课激情。上课时手忙脚乱,我不知道自己讲了些什么话,思维混乱。一堂课下来,只感觉到对自己学生很内疚。没办法,我就是这样一个人,这么大年纪的人还如此不沉着、冷静,这点让我对自己很不满意。

  本节课没有注重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合作能力的训练,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部分学生都不能与同伴合作探究、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技能,培养其爱护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这是一堂很失败的课。

  经常听学生们(包括现在我们学校的高中学生)说:“老师让我们自主学习,觉得方法好,但老师讲得少了,好多知识不懂。”我想,在积极推进课改时,我们如何才能做到既把课堂交给学生,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又能让学生牢牢掌握知识,是我们每位教师应该探索的问题吧。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4

  处理课本七年级下册44页课后练习第4题,说说致病微生物在“旅途”中的“遭遇”,我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病原体,和许多同伴一块往里走,路上遇到哪些困难,特别提醒学生是说“遭遇”,而不是“旅途”的路线。

  以往我都是提问的',这次我鼓励学生自己说,不提问,在2班里有一个男生起来回答了,我觉得不满意,继续鼓励其他同学回答,这时一个女同学起来了,结结巴巴的,有时还自已就笑起来了,不顺畅,我一看这个同学以前的表现是爱表现,但不认真学习,而且成绩还很差,我从心里就不高兴了,但不能打击学生,就让好继续说吧,她说她和谁谁还有谁,我想你扯哪么多干什么,就说有许多同伴不就行了,结果她说在什么地方哪个同学如何了,又有哪个同学如何了,最后自己成功到达肺。听着听着,我惭愧了:她说的虽然不流利,但非常形象生动,我不应该看不起她,举好我没有表达出来。

  我表扬了她,但也在心中告诫自己,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要看到学生的闪光点,不要带着有色眼镜看学生。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5

  教学中不足:

  从课堂练习情况来看部分同学没有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没有积极的动脑思考,小组互动相对少一些,小组合作的默契度不够,信息化技术的利用还可以更广泛,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

  改进措施:

  1、综合能力的培养是重点。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归纳能力,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阅读识图的能力,文字表达的能力。

  2、重视探究实验教学。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资源,积极开展各类生物实验,调查活动,资料搜集等,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达到理论实践的统一,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但由于实际困难,导致我们现在是“老师讲实验,学生记实验、读实验、背实验”。以后要尽力创造条件,保证实验课的'开课率,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以适应课改的要求。

  3、在以后的教学中多鼓励学生思考,课堂上多提出有思考深度的问题。

  4、尽可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的直观教学效应,这样能够很好的挖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培养思维能力,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6

  学生已经通过性健康课,对人类的生殖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的了解仅限于对生理过程的认知。在这样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将认识进行提高和升华,将生理课扩充为感悟生命的诞生,落脚点置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本节课一个突出的亮点。教师的有效引导,使得学生能够以正确的态度来讨论和面对生殖过程中的种种问题,课堂气氛活跃,讨论充分,思维活动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生殖过程本身的顺序,就是上课的思路,脉络清晰,知识落实到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达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比较好地运用了数据资料,给学生较强的冲击,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引发教师深入思考的几个问题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教师在本节课中对此做了一些努力,但是当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教师问:“为什么你想知道这个问题?你这个问题是怎么想出来的?你怎么想出这个问题的?”等,学生不一定要说清楚这些,但是这样可以引发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作深入思考,真正做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新课程倡导探究。探究的方式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也不是每节课都是完整的探究活动,可以在每节课上进行其中的.某些环节的训练。本节课中的探究活动,不但是新发现和再发现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的过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纸上随时记下自己的假设,或者对要探究问题的理解,看完录像或资料后,再解决问题。

  3、教师要适时对学生所做的解答进行一定的梳理和归类,如母亲在孕期所承担的压力可以有来自心理上的、身体上的等等,生活习惯的影响也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过类,这样能带给学生一个比较清晰的印象。

  4、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之一。如为什么要珍惜生命?为什么要爱戴父母?这是学生一生中要不断思索的问题,教师要能够培养学生将这样的思维活动变成一种习惯。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7

  七年级生物下册的教学马上要接近尾声,对此我总结一下今年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教材中所出现的问题。

  先说一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都知道生物是理科而且科学性很强,里面有很多实验,如果不做这些实验学生就像听天书一样困难,但是由于我们自身条件的限制,往往很多实验不能让学生做也不能给他们展示,所以教学中有很多知识学生只学到很浅显的皮毛,真正的科学理论他们只学到很少。学生体验不到科学的乐趣,我觉得这是很失败的。通过一年的相处,我和学生之间还是建立了一定的感情,我很喜欢给学生上课,我也相信大部分学生也是喜欢听我的课的,不过就是有一点我们课本上有些东西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太难理解了,他们有的`时候也是很无奈的,我也一样。课本上很多知识点都是涉及到初中物理和化学的知识,可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物理化学知识,所以有些东西确实很难理解,我又不能深入的跟他们讲那些物理和化学知识,因为我们的生物教学也是要跟上进度的。那些物理和化学知识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讲清楚的,所以我只能让学生知道书上所涉及到的知识,学生听的时候就不是很理解,自然效果就不是很好。不过就算如此我也会尽量的举一些学生能理解的例子来讲述某个知识点,这样学生也是可以理解一些简单知识的,这样就够了。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首先要选择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内容,同时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生活经验,如果一本教材没有把学生这一阶段所掌握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考虑进去,我觉得这本教材就不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并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和自发的经验学习。下面我想说一下关于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材里面一些学生很难理解的内容。

  1、第一节人类的食物这一节里面的实验关于蛋白质和维生素C的检测里面所用到的化学药品学生没见过也没听说过,这个实验讲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2、第九章第一节血液里的红细胞的知识关于静脉血和动脉血与氧结合的这个知识点,学生不知道氧气都有哪些功能,所以这个知识点只能让学生死记硬背。

  3、第九章第二节血液循环整个一节课的内容理解起来都非常的困难,简直就是人体解剖学的知识。没讲这节课之前我就问学生预习过这节课能不能稍微看懂一点,学生给我的回答就是看不懂,都不知道写的是什么。

  4、第十二章人体的自我调节整个一章的知识点都很难理解,无论是神经调节还是激素调节的知识点都很抽象,涉及的知识点都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所以理解起来非常难。这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不知道其他老师有没有这方面的想法。总之,我觉得七年级下册的生物课本不太适合刚刚接触生物学的学生学习,难度太大会打消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会因为太难而对生物失去兴趣。刚刚接触生物学的学生主要就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本教材达不到这个目的。

  总之,我觉得生物学的学习不应该仅仅是给学生讲理论知识,更多的应该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他们自发的想要学习,乐于学习。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8

  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学生较易得到脑主要分为大脑、小脑、脑干三部分。那么各部分有什么作用?因为脑科学内容复杂不适合学生作探究和猜测,为了避免教师单纯作介绍,我主要举例出各种病例,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明白各结构的功能。如:布置学生对照教材的图“人脑不同部分的功能”去理解大脑知识的介绍,再进行理解应用:

  张强是一位建筑工人,在一次外墙粉刷作业中,不小心从3米高的脚手架上摔下来。经此劫难,原来视力正常的他,现在眼睛却看不见任何东西了。经医生检查,知道他的眼睛并没有器质性的损伤。据此你判断一下,张强受损的部位可能是( )

  同理,如:老王脑部有疾病。一天外出时,他看到前面有一条小沟,却迈出了很大的一步,据此可推断老王发生病变的部位可能是( );植物人是指只有呼吸和心跳而没有其他生命活动的'病人,这种病人的脑结构中肯定没有受损的是( );

  进一步,引出学生讨论:在平时的生活中,尤其运动时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头部?科学用脑要注意哪些事项?

  这样通过学生有意识地带着问题阅读,容易进行对照理解,也让学生发现了自己身上的科学。

  2、周围神经系统承担着信息的传导功能。在学生掌握脑和脊髓的结构和功能后,对于脑发出脑神经,脊髓发出脊神经才容易理解,因而这部分知识可列为最后一部分。此时学生已具备相应的一些知识基础,可以利用P112神经系统和神经分布图让学生自主学习,理解周围神经系统的功能。

  本节内容经适当调整教学顺序和增删知识点后,教师教学更加符合逻辑性,学生的学习也顺利地多,而另一方面,利用生理知识与人人息息相关,学生往往容易也乐于联系自己实际进行思考。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教材中列举的为数不多的几个知识点。学生看懂教材了,才便于他们自己的课后巩固复习。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9

  在本学期中,我逐步尝试将“目标导向师友互助合作教学”理论应用于我的初中生物教学课堂中。“师友互助合作教学”的大框架是“导标——导学——导练——导评——导结”五段式,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不分对象地、机械地,甚至生搬硬套地将其应用于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去来说。初中生在学习方面有以下几方面的的学习特点:(1)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都比较弱,而学习依赖性强,尤其是七年级学生表现更明显;(2)思维特点上起主导的还是形象思维,随着年级的上升抽象思维迅速发展(3)学习上容易对教师生动形象的事例介绍感兴趣,对严密的理论分析和逻辑推理厌烦。因此,有一部分学生看到分解的许多小目标后,容易产生视觉疲劳,有时还会感到厌烦,就开始慢慢走神、不感兴趣,因此在学习动机不强的情况下,试想一下练习的效果会怎样,达标效果也不言而喻了。针对初中生这些特点,我在教学中可灵活采用这几个环节,即“引趣——尝试——反馈——总结”。

  第一,引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并且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教师可通过生动有趣的生物演示实验或是设计简单的学生实验,讲述生动的生物学史,列举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生物学现象等,多种方式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解释生物现象、探索新问题的求知欲。当学生产生了疑问,有了解问题的需要后,再让他们自学教材,他们才能专心研读,使自学获得好的效果。例如,笔者在讲“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一节时,先课前让学生分组捉鼠妇,分发一系列的讨论题给他们,如“一般在什么地方容易捉到”“什么会影响他们的生活”“你怎么跟别人验证你的结论是对呢?”等问题,通过这样的一个探究实验设置了疑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导入了下一环节。

  第二,尝试——让学生学习自学:教师分发自学提纲,即分解后的学习目标,由学生按自学提纲,个体独自阅读教材,或四个人一组小组讨论的形式,有时用老师将学习目标用问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掌握。教师作巡回点拨,对自学中出现的问题,诱发启导,但不能包办代替,主要在于了解自学情况。比如在介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及影响》这一节时,可简单地将目标呈现给学生:(1)举例说出一些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2)举例说出一些生物影响环境的例子(3)生物适应并影响环境,认同保护生物的观点。接着采用学生依据要求:4人一组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举出许多例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及时纠错与讲解,注意引导学生紧扣讨论题目来进行讨论。对个别学生提出一些超出教材要求的问题,教师应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深度,指导他们在课外去阅读有关书籍,以防讨论漫无边际,影响教学进度。当然,也要注意保证讨论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估计学生讨论没有余力时,再予以指导、启发和补充,切忌匆忙讨论,仓促结束。接着,教师组织全班学生,针对普遍性的问题,结合教材的重点、难点(因为通常重点、难点是不能完全依靠自学解决的)以及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

  第三,反馈——尽可能了解学生

  目标教学是通过教学信息的反馈来实现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检测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定预定

  的教学目标。检测的形式一般采用提问形式或书面练习检测,当然尽量可多用一些书面检测,这样涉及的学生比较多,效果更为有效。在每一个知识点讲解完毕,可适当选择一些“小、精、活”的练习加以检验,以确定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并根据检测中暴露的问题,有针对性进行小组或个别辅导,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教学中反馈的信息,实现了对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控制,这样有利于巩固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四,总结——化零为整以保证教学质量

  三、注重教师在课堂上所起的作用

  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促进者,指导者,应该引导学生针对某些问题进行共同探讨,尽可能地去暴露学生思维过程,做到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结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使学生学习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发展能力的过程。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我受益匪浅,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会使我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10

  心理学研究认为:当人处于积极的情绪时,各方面的机能都处于亢奋状态,教师教学的轻松,学生才学的愉快,创造自然、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去学习,主动去发展,有效地去解决学习中的困惑,开发出更多的潜能。因此,在本节课的进行中,为了解决难点问题,血液循环路线,先重点解决心脏结构问题。我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让学生充分观察,自己总结出记忆的技巧并在小组内交流,而教师只是在旁边做引导者,效果非常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有同学掌握了这一部分内容。

  在此基础上,我把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线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分析。对比这两条循环路线的共性和差异。总结记忆的窍门,即可之记忆一个,根据它们的区别来掌握另一个,这样既降低了记忆的难度,又让学生学会了比较记忆的方法。效果比较显著。《《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学反思》这一教学反思,来自!<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11

  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这节课的教学使我与学生都有较多的收获,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发生了改变,教师是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指导者、协助者;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要探究者、开拓者、知识的构建者、愉快的收获者,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思维的碰撞点燃了学生求知的信念,对教学的过程我进行了反思。

  一、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

  课程的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协助者,教师要从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这一角色中解放出来,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也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因此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变得尤为重要,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也把这一点作为我要突破的重点来处理,在教学中我主要进行了如下处理:

  1、帮助学生设定恰切的学习目标

  本节课的探究实验"根的什么部位生长得最快?"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是非

  常有吸引力的,而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要把实验做好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我把这个实验分成了三个小问题:"选用哪种植物的根做实验才好呢?""没有根尖的根还能再生长吗?""应怎样标记根才最好呢?"这样就把难度大的问题按梯度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降低了实验的难度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

  2、为学生提供学习情景

  学生对"芽的发育"这一内容有一定的生活常识,但对"芽的发育"过程不太了解,为了让学生理解"芽的发育"这一动态的过程,教师设计了电脑动画来表现"芽的发育"这一过程,让学生自主获得"枝条是由芽发育的"这一知识。

  3、建立宽松的学习氛围

  在学生完成"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得最快"这一实验后,教师运用了生动的语言和优美的音乐,建立了宽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然地进入到对"枝条的发育"这一内容的学习中去,同时也让学生感悟到自然的和谐与美好。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被动性、依赖性上,使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学习状态,把人的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要把学生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的学习方式。

  1、在主动参与中获取知识

  通过"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得最快"这一探究实验,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实验的过程中,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并统计实验数据之后获得"根生长得最快的部分是伸长区"这一知识;同时还通过分析讨论进一步获得"根的生长一方面要有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另一方面还要有伸长区细胞的长大;"这一知识。

  2、将生活经验和新信息有机结合得出结论

  学生对"枝条是怎样发育的?"这一问题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又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电脑摸拟的芽的发育过程和通过阅读等多种途径,最终得出"枝条是由芽发育的"这一结论。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还使我认识到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创造想象的可塑性都远远超过了原来的想象,教师应在与学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清除"盲点",做新课程教学中的"有心人"和"多心人",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12

  在教学思路上,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一个新兴的教学手段必将走进课堂,如何利用它达到课改的目标,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是我想探讨的问题。通过实践,我发现,学生通过课件来学习部分教学内容确实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学习兴趣、注意力的集中、合作精神方面,包括探究的深度,都有良好的反映。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有帮助的。但是这里必须注意的是,制作的内容要让学生容易理解,要生动形象。同时要能够解决教学问题,还要易于操作,否则制作的东西就没有价值。制作比较实用且效果较好的课件需要的周期较长,因此不适合所有的教学内容,本课就是比较适合的一种,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另外从时间的分配上来看,采取这样的方法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时间的利用更加合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还可以随时通过网络来解决遇到的困难,解决其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从而学生有了成就感,就更加喜欢学习生物学了,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协助者这一新的角色就建立起来了,这是符合课改要求的。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多,如果完全展开,可以利用两节课的时间来完成,会有更好的效果。如果可能,调整一下“观察思考”的内容,或重新设计一番,使之更实用,是我们今后应探讨的问题,另外,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需进一步训练、提高。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13

  本课的成功之处有两点:

  1.利用难点启发思维,在学生积极思维的同时,能力得到了锻炼。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本课始终一环扣一环地贯穿着知识的因果关系,运用逻辑思维抓住了学生的思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如无机物、有机物概念的给出,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以及细胞生活需要能量等。

  (2)本课运用了形象的比喻、举例和谈话的方式进行教学,使“物质”、“能量”这些抽象、枯燥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并与生活联系起来,缩短了抽象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启发学生自己举例,锻炼和培养了学生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的能力。

  (3)本课还通过看图、阅读、讨论、答题等活动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表达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渗透了情感态度和价值的培养。

  本课通过微观知识的教学和一些隐藏的悬念,如:“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细胞膜如何控制物质的进出”等,培养了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

  本课的抽象知识都是从事实中得来的,如细胞有物质的进出和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都是通过宏观的生命现象推导出的,又如细胞中确实有叶绿体、线粒体这样转换能量的结构等事实都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不足之处是学生活动方式不十分丰富,若有一些动手的活动,效果会更好一些,但这节课动手活动的设计有一定难度,望同行共同商榷。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14

  作为一位生物教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适应新课标的要求。生物新课标要求我们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知识性目标的反思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制定知识目标。扎扎实实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要搞清生物要领的形成过程,讲清生物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等。知识的学习大多是利用问题激发学生的互动学习。例如第五章植物的呼吸作用及其利用,围绕三个问题导入:1.什么是呼吸,请说出你身边的呼吸现象?2.人或动物在呼吸时,吸进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在成分上有什么不同?3.植物有没呼吸?等问题展开互动交流讨论。有位学生提出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氧气或二氧化碳的存在?教学内容就这样自然的延续。

  二、技能性目标的反思

  生物课堂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既是生物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列举身边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要求的分组实验有具备条件,一个个都要开展,实验过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七年级开展的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涂片实验,发现学生动手能力很强,出乎意料,对实验也非常感兴趣,当场给以表扬。当然对学生的'肯定对帮助学生确立自信也是很有帮助。加强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反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必须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在学习七年级植物标本的采集过程中,同学们植物标本可帮助我们认识多种多样的植物,在科学研究中也占有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该为植物做些什么呢?请我们大家一起来爱护花草树木,以后不会再出现有的同学践踏学校的草坪这现象。学生也意识要爱护一草一木。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15

  生态系统是初中生物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而且和我们的生活实际是联系比较紧密的。如说今年年初的南方雪灾,还有五月十二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以及生态农业的建设都不同程度的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也影响到了我们现实的生活。所以说关于生态系统的概念理解以及学习对于学生了解现实有很大的帮助,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发挥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通过现实的例子去掌握新知识。

  一、什么是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在这里要让学生真正明白生态系统的含义,知道它既包括特定区域内的生物,还有这些生物所生活的无机环境。我们可以把学生领到学校的小池塘,在池塘边让学生通过观察来总结什么是生态系统,当然老师要有相应的总结,从而使学生真正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

  关于生态系统的结构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关系。

  1、组成成分

  生态系统有四个主要的组成成分。即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我们可以在池塘边让学生去发现哪些因素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那些属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通过学生的寻找,最后老师总结,像水、空气、温度、湿度,包括池塘里的泥沙、石头、无机盐等等都是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这一范畴的;像绿色植物、浮游藻类等呢我进行光合作用的都是在生态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生产者;而水塘中的`小鱼小虾等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各种动物,包括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和寄生动物都是消费者;当然其中还有像细菌真菌这样的生物都是分解者,还包括蚯蚓、秃鹰等腐食性的动物也是分解者。这样的话既可以让学生联系到现实生活,又让他们学到了知识。

  还有在这里要重点向学生讲解生态系统这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包括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2、营养关系

  所谓营养关系实际上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池塘里自己找出食物链,画出食物网。在这个内容重要重点让学生探究的是什么是食物链,食物链中第几营养级和几级消费者的关系,知道是哪一级的消费者就知道是第几个营养级。还有就是在食物网中人一种生物的消失对其他生物的影响,是增加还是减少。当从不同的路线分析出现不同的结果时,应当遵循一个重要的原则--就近原则。这些都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出答案,最后老师总结。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两个方面: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1、能量流动

  让学生思考“没有人像池塘中投过食物,为什么鱼儿还是能够快乐的活着?”这样学生们就会主动的找出能量的来源,老师可以主动引领他们去寻找能量流动的过程,总结能量流动的特点。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基础,一切生命都存在着能量的流动和转化。没有能量的流动,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流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能量的流动和转化是服从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因为热力学就是研究能量传递规律和能量形式转换规律的科学。

  2、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又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化学元素,从周围的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回到周围环境的周期性循环。这一概念最好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通过提问“为什么这么多年来这个池塘中的物质没有消耗尽?”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最好老师要强调地球上物质循环的过程(碳循环和氮循环)。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06-19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06-20

《生物圈》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12-10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热门】03-27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热】03-27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精】03-27

【荐】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06-22

生物教学反思03-06

生物教学反思10-20

生物教学教学反思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