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塘连北京》教学反思

时间:2024-03-15 12:20:13 宇涛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巴塘连北京》教学反思(通用10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巴塘连北京》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巴塘连北京》教学反思(通用10篇)

  《巴塘连北京》教学反思 1

  五年级的学生对流行歌曲和距离他们比较近的歌曲最感兴趣,对于象《巴塘连北京》这样的民族歌曲兴趣不大。在上了五(5)、五(4)两个班级之后,我觉得用《珠穆朗玛》这首歌曲导入,学生并不感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用大家熟悉的流行歌曲《天路》导入,很快就吸引住了学生。通过谈话、说藏族话以及看藏族风土人情的图片,增进了学生对藏族的了解。初听歌曲后我简要介绍歌曲的`内容及创作背景,学生又加深了对藏族的了解。通过提问,在聆听中感受起伏的旋律象一条通往北京的金色大道,让学生在演唱时注意旋律的起伏以及一字多音,在师生互动中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藏族,表现歌曲的感情。多种形式的反复演唱帮助学生把握歌曲风格,达到有感情地演唱的目的。欣赏藏族舞蹈,感受藏族舞蹈的魅力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表现力。最后在歌唱、舞蹈和打击乐器的渲染中课堂气氛逐渐达到了高潮,虽然表演不是那么地道,但是同学们兴趣盎然,到下课还意犹未尽。

  这首歌最难的是最后一句“巴塘北京紧相连”的节奏不容易把握。因此前面的铺垫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在学藏族话“巴扎黑”时,顺带说出“唱啊跳啊巴扎黑”,很自然地过渡到“巴塘北京紧相连”这一句,较好地解决了难点。教学中,五(8)班我没有按这样的方式练习逐步推进,结果学生很难唱好,最后又回到前面再次学习,所以突破难点方法很重要。另外,在第一个班学习这首歌时,我的教学时间显得不够,原因是整节课教学节奏慢了一些,经过调整后,课堂紧凑了,也凸现了效果。

  《巴塘连北京》教学反思 2

  这是一首流行于四川巴塘一带藏族聚居地区的民歌。歌曲结构十分简练,曲调短小而又优美,节奏富于舞蹈的律动感,它又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舞形式,由领舞者用牛角胡或二胡在队前领舞伴奏,男女分成两个圈,自右向左载歌载舞,故又称“巴塘弦子”。歌曲为2/4拍、二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

  这首歌曲旋律短小而优美,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多次聆听歌曲,从而感受歌曲的特点,通过划分乐句,感受歌曲优美、连贯的特点,通过认识每一句的开始音与结尾音,启发说出这首歌曲旋律中有每一句的句尾音是下一句的开始音的特点,从而很好的体现了歌名中“连”的含义,正因为歌曲旋律首尾相连的`特点,使得旋律起伏、动感又连贯,教学中,学生通过模唱旋律,很好的感受到了这一特点,这首歌曲还有一个特点是有较多的十六分音符和一字多音,由于十六分音符速度较快,加上一字多音,所以,教学中的还是采用最初的教唱法,掌握了旋律后,大多数孩子能自主填歌词了,通过学唱歌曲,学生们可以很好的感受藏族民歌风格特点。

  《巴塘连北京》教学反思 3

  小学五年级歌曲《巴塘连北京》是一首藏族民歌,学生对藏族歌曲掌握得不太好,而且学习兴趣也不高,在这首歌曲教学时,我首先介绍了歌曲《巴塘连北京》是什么意思。这首歌曲讲的是藏族地区海拔很高,长年冰冻,要想修路十分困难,要是哪个地区的公路修好了,人们就会载歌载舞的庆祝一番,表现了藏族人民向往北京,和热爱中国共产党的心情。

  这首歌曲旋律不长,但是由于具有浓厚的藏族民歌的风格,所以在学习中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学唱初期用慢速视唱,可以更好的把握旋律的准确性。对切分音的掌握是旋律的难点,所以必须单独练习。唱好连线,是表现藏族歌曲风格的重要手段。并要学生分清连音线和圆滑线的区别,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演唱技巧。小学音乐教学反思

  让学生聆听范唱歌曲,听听藏族人民发自内心的声音,感受歌曲情绪,试着想一想,如果你也是当地人民,金色的大路像彩虹一样修道了我们家门口,你会怎样?我让学生畅所欲言,孩子们的话也都能扣住主题,并加深了对歌曲的理解,使学生在演唱时能声情并茂的进行表演,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歌曲学会后,我又教学生学跳简单的藏族舞蹈动作,像典型的藏族弦子步,孩子们学得不亦乐乎,我叫男孩子脱掉一个衣服的袖子,像藏族人民的服装那样,摔着袖子跳舞,把课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孩子们载歌载舞表现得特别认真,真的感觉身临其境了,我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五年级的歌唱教学《巴塘连北京》这节课上,学生不仅仅是学会演唱了本首歌曲,更重要的是通过歌曲,对青藏高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从而在演唱本首歌曲时情绪更加浓厚。

  《巴塘连北京》这首歌曲的走调起伏较大,连音和切分音较多,因此在这节课的备课上我也注重学生对切分音的学习:首先我在范唱曲调时,采用4|2拍的指挥图式划拍,慢速试唱前六个小节,并将歌曲的7—11小节单独板书在黑板上,引领学生一起学唱。起初,学生们对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不了解,歌唱时不能很好地完成歌曲的节奏。这样就对切分音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形式造成学习的难度。于是我将有切分音的连音单独列出,以4|2拍的节奏形式教学生打节奏,感受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的区别,以及在有连线的情况下演唱一共有几拍?学生在打节奏的方式上能初步的完成教学目标,对切分音有了初步的了解。能感知切分音对演唱歌曲时达到的效果。

  有了对切分音的学习,本节课的教学就完成了一大半。为了能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要求,我以地理地貌知识导入,介绍我国青藏高原的地理特征,告诉学生在青藏高原,山高冰封的时间较长,公路的修筑是非常困难的。每当一地的公路修起来,当地的人民心情就非常的激动。人们兴奋,愉悦的心情难以掩饰,就载歌载舞起来。那么这首《巴塘连北京》就是这样的背景反映。学生在有了这样的介绍之后,情绪立即调动起来,将这首歌曲演唱的非常声情并茂。

  《巴塘连北京》教学反思 4

  本周我进行了《巴塘连北京》这首歌的教学。这是一首藏族歌曲,同学们对藏族比较熟悉,我首先让学生说说他们所了解的藏族的生活以及藏族的风土人情,同时播放歌曲作为背景,这样就不知不觉地对本课的歌曲旋律有了一次认识。

  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我让学生唱唱自己会唱的藏族歌曲,比如《北京的`金山上》、《青藏高原》等,在学习当中找找并体会藏族歌曲的音调风格。同时播放了一段藏族舞蹈,还让学生跟着音乐跳跳藏族舞蹈,从而加深印象。

  在聆听歌曲的范唱、歌曲学习、歌曲处理、歌曲演唱、以及后面的歌曲表演音乐实践活动时,我都时时贯穿着音乐。使学生在本节课中始终在音乐的氛围中歌唱、舞蹈、欣赏以及表演,不让每一个环节脱离音乐。

  不足之处:五年级的学生在表演和表现方面有些害羞心理,不像低年级的学生那样敢于表现自己,因此在组织学生表演时效果不是很理想,以后要采取更好的办法激发学生的表现能力和欲望。

  《巴塘连北京》教学反思 5

  《巴塘连北京》是一首流行于四川巴塘一带藏族聚居地区的民歌。歌曲结构十分简练,曲调短小而又优美,节奏富于舞蹈的律动感,它又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舞形式,由领舞者用牛角胡或二胡在対前领舞伴奏,男女分成两个圈,自右向左载歌载舞,故又称“巴塘弦子”。

  此曲大部分为一字多音的歌词,民族风格突出,歌曲旋律也跌宕起伏,学生学唱不容易上口。为了使学生能够唱准歌曲,让学生在多听歌曲范唱的基础上,我觉得有必要逐小节领着学生听唱曲谱,这样对学生唱准歌曲有一定的帮助。我在范唱的这一环节中,着意将歌曲演唱的速度放缓,让学生注意听清哪些字是唱一字两音的,哪些字是唱一字三音的,学生通过此环节可以在心中明确旋律的走向,这对唱准歌曲也很有帮助。

  《巴塘连北京》教学反思 6

  这首歌曲旋律不长,但是由于具有浓厚的藏族民歌的风格,所以在学习中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最后一句“巴塘北京紧相连”的节奏虽然容易掌握,但带字唱的时候歌词打破了常规的排列规律,所以学唱开始一直用慢速视唱,当学生准确地把握旋律后。对这一句的填词演唱作了单独的练习。

  歌曲学会后,我又教学生学跳简单的藏族舞蹈动作,像典型的藏族弦子步,孩子们学得不亦乐乎,特别是一些男孩子认真专注的的.样子真的让人感动,他们有的脱掉一个衣服的袖子,像藏族人民的服装那样,摔着袖子跳舞,孩子们载歌载舞把课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巴塘连北京》教学反思 7

  《巴塘连北京》是一篇富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的课文,主要讲述了四川巴塘地区的孩子们通过一条“天路”与首都北京连接起来,表达出藏族人民对祖国大家庭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教学反思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教学目标实现情况: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藏族儿童对祖国首都北京的深深眷恋和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并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团结意识。反思时要考察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这种情感内涵,以及是否能够通过语言、艺术等形式表达出来。

  2、教学方法运用:在讲解过程中,是否采用了情境创设、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更直观、生动地感受到巴塘与北京的距离不再遥远,以及现代化建设给边远地区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介绍,是否做到深入浅出,寓教于乐。

  3、学生活动参与度: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是否鼓励他们从自身经验和认知出发,思考家乡与首都的关系,从而提升他们的'主体性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4、课程思政融入:作为一篇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文章,如何将“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等思政元素自然融入到教学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历史观,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5、持续改进空间:针对以上各项反思,找出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以便在后续教学中扬长避短,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巴塘连北京》教学反思 8

  教学内容与目标:在讲解课文时,我是否充分挖掘了文章背后的文化内涵,使学生不仅理解了字面意思,也感受到了藏族人民对祖国的深情厚意以及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教学目标是否明确且实际达成?

  教学方法与过程:我在教授过程中,是否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音乐欣赏、图片展示、情境模拟等,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巴塘到北京的距离虽远,但情感却紧密相连?在引导学生理解和体验文本的过程中,是否注重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共鸣?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的良好素材。我是否有效地将这种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树立起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

  学生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我是否尊重并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性,鼓励他们主动探索、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感悟,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

  教学效果反馈:通过对学生课堂表现及课后作业的观察与评价,我能否准确了解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后续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巴塘连北京》教学反思 9

  《巴塘连北京》是一篇富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的课文,通过对巴塘地区的孩子们通过网络与北京进行远程交流的情景描述,展现了现代科技给偏远地区教育带来的巨大变革,以及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

  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教学内容理解与把握:在教授本课时,教师需深入解读教材,明确教学目标,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巴塘与北京的“连线”,更要引导学生感受科技进步对推动边远地区教育公平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各民族间紧密相连、和谐共处的关系。

  教学方法与策略: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巴塘地区的风貌以及现代科技的力量。同时,开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在讲解课文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爱国情怀、民族团结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使学生明白每一个人都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生活,实现梦想,也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教学效果反馈与调整:通过课堂观察、作业反馈等途径,及时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调整,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从中有所收获。

  深度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学生从更广阔的角度思考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启发他们探索如何利用现代科技解决现实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巴塘连北京》教学反思 10

  教材内容把握:本课的教学应深入挖掘文本内涵,让学生理解“巴塘”与“北京”的象征意义,即边远地区与首都、少数民族地区与全国中心的紧密联系,以及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关怀和支持。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利用课文中的实例,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民族团结进步的认同感,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团结意识。

  教学方法运用: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巴塘和北京的风情,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两地的风土人情,使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直观的画面,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课堂互动与实践: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民族团结的理解和感悟,组织小组讨论或者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度,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化对主题的认识。

  教学效果评估:在教学结束后,反思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程度,对民族团结教育目标的达成情况,以及自身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是否有效,以便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

  总之,《巴塘连北京》的'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民族团结的力量,树立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巴塘连北京》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连加连减的教学反思01-20

《连加、 连减》教学反思10-08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10-27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08-13

连加、 连减教学反思05-23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04-17

小学连加连减教学反思04-18

《连加连减》数学教学反思05-18

北京教学反思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