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时间:2022-11-01 09:41:3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孔子拜师》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读七个生字,会正确书写十二个字,正确读出“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体会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感悟人物形象。

  2.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借助孔子名言及文中插图,用联系生活实际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人物的品行。

  3.练习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激发学生对孔子与老子的崇敬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孔子拜师的经过部分,带领学生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借助文章插图,用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同时感受人物的品行。

  教学难点:

  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借助文中插图,用联系生活实际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人物的品行。

  三、教学策略

  这篇课文从文题看,直接揭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文章紧紧围绕“拜”字,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了孔子为什么拜师,怎样拜师以及拜师后怎样学习的过程,这是一条贯穿全篇的主线。事情的经过部分又是围绕孔子与老子的对话展开的,这又出现一条辅线。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既要抓住主线体会孔子的品行,又要不放辅线,体会老子的品德。在文章结尾处进行小结,把两条线并拢,让学生体会先人品行的伟大。教学时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沿着作者行文思路,遵循学生阅读的规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文本对话。

  2.借助孔子名言解读人物品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积累这些名言警句,并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用自己的行动实践这些名言警句。真正落实积累与运用的目的,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学习中得以传承。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直插行文思路

  1.同学们,你能依据课件中的提示向大家介绍介绍这位人物吗?

  出示课件:(孔子画像)

  画上人物是( ),名叫( ),字( )。

  他是( )时代的( )家。

  他的代表著作是( )。

  我知道他的一句名言是( )。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于这个伟大人物的故事──孔子拜师。注意把“拜”字写准。

  3.在这个故事里,“拜”字的意思是就是很有礼貌地请对方做老师。

  4.还记得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吗?

  总结:为何拜师、怎么拜师、怎样学习、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回顾整体,并引导学生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运用已知,通过提示,整合对孔子的认知。借助课题中的关键字──“拜”字理清行文思路,既对主要人物有了初步感知,又理清了学习文章的思路。

  (二)品析文本,感悟人物言行

  1.学习第一部分:决意拜师。

  (1)请同学们出声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孔子的行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虚心好学)从哪些内容感受到的?(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远近闻名)

  (2)小结:同学们能够联系上下文进行学习。正因为孔子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才使他走上了拜师之路。你知道孔子名言中的哪句话能体现他的这种行为吗?

  总结:学无止境。

  (3)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决意拜师这段内容。

  【设计意图】强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这一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人物形象。把孔子的语言和孔子的行为这两者进行了紧密的联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名言解读人物言行”的教学策略。

  2.学习第二部分:洛阳拜师。

  (1)请同学们默读这部分,边读边思考:“孔子是怎样拜师的?与老子见面时又是怎样的情景?”

  【设计意图】借助默读思考内容,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读书,既理清叙述层次又帮助学生明确了本段的重点内容。

  (2)孔子的拜师路有着怎样的艰辛?在文中标画出相关词句。这些又让你有怎样的感触呢?(路途之遥,时间之长,行路之艰,求师之切)

  出示课件: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小结:同学们抓住了“上千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终于”这些词语体会到孔子拜师的艰辛。抓住文中重点词语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感悟人物的品行。

  (3)功夫不负有心人,历尽艰辛之后,孔子终于见到了自己的老师。这就是孔子和老子见面时的情景。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观察人物的神态、动作。看看,哪位是孔子?哪位是老子?他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啊?(图中孔子弯腰行礼,态度恭敬;图中老子俯首弯背,态度谦和)

  【设计意图】插图是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学生会先对两位人物有一个初步的感性了解,再引导他们回归到文本,研读对话内容,使学生逐渐明白,只有通过品读作者生动的文字,才能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鲜活的画面。这样图文结合,旨在提升学生对两个人物品行的认识和理解。

  (4)课文中写到了孔子在见到老子时他们之间的两组对话。圈一圈孔子的表现,想一想孔子在拜师时的态度是怎样的?(彬彬有礼:上前行礼、连忙、请、再次行礼;诚心诚意;执着求学)

  (5)在孔子的治学名言中,哪些名言体现出了他这样的言行呢?(学无止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老子迎接孔子言行时,又是怎样的?(谦和有礼:迎候;喜悦)

  (7)分角色朗读这两组对话,再现孔子和老子在相见时的情景。

  【设计意图】联系前期了解到的孔子的治学名言,来解读人物的品行。再次运用“名言解读人物言行”的策略,帮助学生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再次感受到孔子确实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3.学习第三部分:认真求学。

  (1)快速阅读第三自然段,圈画词语并交流在孔子向老子求学的过程中,他们各自有怎样的表现?(孔子很刻苦:每天、不离左右、随时;老子诲人不倦:毫无保留)

  (2)请同学们两人一组配合朗读,读出对他们的敬佩。

  【设计意图】通过圈画词语,使学生感悟到求学者的刻苦,传授者的无私,在孔子与老子身上都有着令人欣赏与敬佩的地方。在交流之后的朗读可以将理解与情感融入其中。引领孩子们读文入境,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悟。

  (三)回归整体,评价人物品行

  1.请同学们朗读最后一段,思考:通过学习孔子拜师的故事,你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谦和有礼、勤奋好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

  2.全班齐读孔子名言。

  出示课件: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小结:先人们的品行见证了他们的语言和思想,他们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后人,使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代代传承。

  【设计意图】借助积累的孔子名言对人物进行评价,从而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悟。让孔子的人物形象走进孩子的心里。

  (四)拓展延伸,引入综合性学习

  1.小结:这篇课文通过一个小故事,让我们认识了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方面。

  2.拓展延伸: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会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去感受其他方面的传统文化。如,精美的民间工艺,古老的民族艺术,独特的风俗习惯……让我们在本单元的课内课外学习中,继续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感受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

  【设计意图】小结语既让学生认识了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又明确了古代名人的故事属于我们宝贵的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拓展延伸的内容则是引导孩子认识到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多姿多彩,激发孩子们对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进行了解的兴趣,实现课内外迁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迁移延伸,再去了解有关传统文化的名人与知识。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2

  《孔子拜师》介绍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两位大师孔子和老子,春秋时代思想家的求学故事在今天仍熠熠生辉,教育学生懂得尊师好学的哲理,并以孔子为榜样,善于学习,乐于学习。

  班里的孩子大部分生在曲阜,长在曲阜,对曲阜比较了解,课前我让孩子们收集孔子、老子的资料,因此课上对于孔子、老子、曲阜的介绍,学生谈得很全面,很生动,大家畅所欲言,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资料,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表现,学生的学习很深刻。这样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益处。我认为做到了灵活掌握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

  在研读课文学习时,我基本上能通过把握一段话中重点句,重点词语来指导学生学习体会。例如第一段抓住 “远近闻名、不够渊博”,第二段抓住“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指导学生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为求学不怕吃苦的精神。在体会之后,再次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这样,既符合三年级重视词句训练的要求,又通过词句的学习,进一步进行朗读的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

  理解“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时,我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的理解,大部分学生能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虽然感觉有些肤浅,不够深刻,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基本上达成学习目标。我还是比较满意的。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3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的治学精神和老子的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

  在教授这一课时,我把重点放在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第一课时让学生掌握好生字词语,第二课时以一个问题贯穿全课: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1、学生先找出句子。2、在旁边写出你认为这个句子体现了孔子或老子的哪些品行?3、同位交流。4、指生说,请生说出是从这个句子中的哪些词语中能够看出孔子或老子的品行的。学生们第一次做这样的批注,所以,我没有催促他们,而是一边巡视,一边指导,发现他们出现了偏颇,立即纠正方向。当最后,请生交流时。我又采取了直接得星的方式,刺激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很好的完成了本节课找出孔子和老子品行的目标。

  在阅读中,我们就孔子的品行的“谦虚好学、孜孜以求”来找到具体的句子进行交流。在句子中找到“相距上千里、风餐露宿、风雨兼程”这几个词语来理解课文。“相距上千里”说明路途遥远;“风餐露宿”说明孔子在路途中吃了很多苦,但是决不放弃;“风雨兼程”说明了孔子求学的迫切。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4

  一、教材简说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课文在叙述孔子拜师这件事时,线索非常清楚。

  第一部分,孔子决意拜师。用简练的语言交待了孔子当时的身份,以及他拜师求学的愿望及原因。虽然当时他已经是远近闻名 的老师了,却还要拜师求学,更可见他对知识的渴望。

  第二部分,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先讲孔子的旅途之苦。作者使用了几个词语:相距上千里,表明路途之遥远;风餐露宿,表明途中生活艰苦;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终于,说明孔子虽然在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但凭着毅力和信心,最终还是来到了洛阳。课文接着详细描写了孔子与老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表现出孔子和老子的谦逊有礼。

  第三部分,写孔子认真求学。他虚心向老子请教,老子则毫无保留地把学问传授给他。

  第四部分,写人们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又敬重他们的人品。

  编选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从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中,对我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了解,激发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二、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三、教学建议

  1.建议学生查阅资料或请教长辈,了解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他对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有什么贡献。教师可以搜集关于山东曲阜孔府、孔庙、孔林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或音像资料,以便为学生补充关于孔子的背景知识。

  2.本课要求认识的7个字的指导,可以有机地穿插在课文学习当中,和词语、句子的学习结合起来。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交流读音是否准确,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认记字形。可以通过扩词的方法增加生字的复现,体会生字的用法,如:纳:纳凉,纳税,出纳,吸纳;兼:兼职,兼并,品学兼优;佩:佩带,敬佩,王佩。另外,仆易被误读为三声,在教学时要加以注意。

  要求写的12个字,要重点指导学生写好几个容易写错的字。如,尘 字,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迎 字的里面是,不是卯或印;境字的右半边是竟,不是竞。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并交流观察所得,互相提醒容易写错的笔画。有的字不容易写好,如,等字容易写得过长,中间的几横长短也不一样,学生不易把握,教师可以通过板书示范,引导学生仔细体会汉字的结构和笔画及部件的占位。

  3.整体感悟,理清顺序。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可以把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作为重点思考题目,让学生思考、交流: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提醒学生仔细品读课文,细致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以及课文中重点描写的孔子和老子对话的部分,从课文中找出有哪些具体的语句或事件反映了孔子和老子的崇高品行。

  如果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有一定困难,也可以启发学生用总结归纳的方法,理出课文的叙述顺序:孔子决意拜师--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认真求学--受到人们的敬重,并在了解课文思路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课文后面的资料袋简要介绍了孔子的生平、贡献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有助于学生扩展知识面,激发进一步了解孔子的兴趣。可以在布置预习时建议学生阅读,也可以在课文学习之前阅读这段文字。阅读后,可以请学生谈谈自己从中知道了什么,也可以交流一下各自知道的关于孔子的其他资料。

  4.理解重点词句。课文中有一些词语不太好理解,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的`方法体会词语的意思。如,远近闻名、渊博、拜访、纳闷、佩服、敬重等词语,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并试着在自己的语言表达中运用。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等词语,可以,并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境,体会词语的含义。

  课文中有两对意思相近的词语,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领会。

  (1)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

  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

  拜访是敬辞,访问 的意思。拜见 是拜会,会见的意思,是从客人方面说的。这两个词语意思上有细微的差别,可以通过朗读课文中的句子,细细品味。

  (2)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多谢老师等候。

  迎候和等候都有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个地方等候、迎接,等候则不表达迎接的意思。老子说我就在这儿迎候,表现出他非常谦和、知礼。在这里,如果换成等候,就不能充分体现出老子的美德。多谢老师等候一句中,等候也不宜换成迎候,因为这里是晚辈向长辈致谢。

  以下几个句子对学生加深了解孔子的品行很有帮助,可以重点引导学生交流、体会。

  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这里,可以抓住重点词终于,提醒学生联系上文的描写来体会。文中学习伙伴提出的问题,就是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这句话的意思。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路途十分遥远;风餐露宿,这个词语一般用来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说明孔子一路上的艰辛;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短短的一句话,把孔子对知识如饥似渴的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要引导学生通过这些词句体会孔子的心理和情感,并通过恰当的语气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5

  回顾《孔子拜师》这堂课的教学,觉得有成功更有不足,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基本是按照备课思路进行的,从导入到新授再到重点突破。

  在检查预习环节,我重点检查了词语的朗读。本课有16个词语,量比较大,检查的遍数比较多,对于“风尘仆仆”等易读错的词语,朗读落实的还不够,应当将读不准的多读几遍,能读好的,一带而过。我想对于在今后的教学中,词语的落实也应把时间用在难读词语的教学上,不能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在研读课文学习时,我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切入文章的重点段落。抓住“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品行”让学生提问题: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接着转入第1和2段的学习。

  “远近闻名、不够渊博”感受孔子的谦虚好学,第二段抓住“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指导学生体会孔子不怕吃苦的精神。在体会之后,再次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这样,既符合三年级重视词句训练的要求,又通过词句的学习,进一步进行朗读的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

  但是在处理对话时,处理得有点琐碎。我先让学生把孔子的话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又让学生找出老子的话,体会老子是什么样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插入了近义词“迎候、等候”的比较练习。接着,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孔子老子的对话,体会孔子老子对话时的语气。对于孔子对学习的态度“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处理得比较简单,仓促。

  整体感觉这堂课,学生是被我牵着鼻子走的,没有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今后在教学中,我一定要多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教学,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根据学生的学,恰当的调整教学策略,灵活掌握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6

  我有八年没上语文课了,今天上的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7课《孔子拜师》,上课前,我先让学生读五单元学习目标,想想看,五单元是让我们学习什么内容,从而引出课题,“孔子”,这时我就问学生我们要学习的是孔子的什么事情,孔子拜师的事情。在这里呢,我就做错了一点,就是板书完课题后,应该马上让学生对课题提出疑问,而不该马上去了解孔子的生平。

  在学生对课题提出疑问后,我马上就让学生去读生字、词语,这里呢我应该马上让学生自读课文,先解决学生提出了疑问,应该对学生的质疑即时解决。

  进入课文学习时,我安排的是从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入手,在读了最后一段后,我们知道了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和敬重他们的高尚品行,那么为什么要敬重他们那种高尚品行呢?就从这个问题入手,让学生自学课文,从课文中找出能够解答这个问题的.重点词句,来体会他们的高尚品行,初步体会作者写作文章时的感情。在这里,读课文最后一段,并提出疑问的任务本来应该由学生自己进行,这样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教师在这里本来只该是作为一个引导者的身份,但是在这里,这个工作我却自己做了,所以学生就机械的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学习课文,而没有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要求。

  由于在学习生字词语时浪费的时间过多,所以本来这节课我预计安排的从重点词语来初步理解课文的任务没有完成。

  总的来说,在这节课中,在“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几个方面中,我基本上注重了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这堂课中,我安排了两个说话,一个是想象孔子在路途中艰辛。另一个拓展是理解孔子的话中“学习是无止境的”这个句子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理解,引导学生归纳出:世上的学问是学不完的,我们要虚心好学,活到老,学到老。不做一个自满的人。

  总之,在教学中,我做得很不够,这是由于自己平时在经验上的积累不够。在整节课上,由于我自己对教材的钻研不够,所以不能够对学生有更好的引导。以后,要从人文观念上去引导学生,要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进行分工合作,指导学生探索课文,自我发现。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7

  课堂需要反思,有反思才有进步,上完《孔子拜师》以后,心中颇多感受。仔细回想自己的课堂,我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反思。首先,这堂课中闪光的有这么两点:

  一、情境中理解词语,帮助体悟情感。

  字、词、句的理解我们提倡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不能脱离语言环境。这也是对学生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本堂课中的“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两个词语的理解。我先请学生展开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联系课文中的孔子说说当时孔子路途中是怎样生活的,碰到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说出来的不是简单的词语解释,呈现的是一种生活场景。这不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更好体会情感,还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

  二、抓住主线来贯穿课堂。

  一篇课文是一个整体,我们要在这个整体中找一条主干,来贯穿全文的`学习。在这堂课中我就抓住课文的最后一节。再回到全文让学生找出哪些言行中看出孔子什么品行。这样以一条线带到整个面上,教学显得清晰、连贯。特别时在处理孔子与老子的对话时,让学生反复进行朗读对话,从孔子和老子的语言中理解他们的品行。其实他们的话是相互的,从一个人的语言中不仅看出某个人的品行,还可以看出另一个人的品行,有种侧面衬托的作用。

  课堂更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堂还存在一些不足:课堂整体把握不够。课堂中虽然我以一条线来贯穿全文,但是在谈论孔子的品行时,没有整体把握。学生逐句找出写孔子品行的句子,我逐句出示,逐句读、理解、再读,缺少与文本语言环境的相结合。

  课堂中还需要我们去斟酌的地方很多。花更多时间去琢磨、思考、实践,让我们的课堂逐步走向成熟。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8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孔子及老子的图片及资料;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了解孔子和老子的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生字的认读及书写。

  教学难点

  了解孔子和老子,感知背景。

  一、情景导入

  1.谈话:

  通过预习,了解到课文中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课题)

  (板书:孔子,老子,并正音:子读zǐ)

  2.学生展示搜集的孔子和老子的资料,阅读资料袋。(介绍过程中分别出示老聃、孔丘,仲尼并认记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找找孔子拜师的原因。

  2、认读生字和词语。重点指导:

  尘: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

  迎:没有一撇,或一横。

  等:中间几横应长短不一。

  境:右边是竟。

  授:形声字,右边是受,不是爱。

  3、指名分段读课文,评价正音。

  4、同桌读文,相互正音。

  三、交流名言。

  1、书上的名言。

  (1)读一读。最好能简单地说一说,这句名言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2)背一背。

  2、你还知道那些名言?

  四、综合性学习

  布置任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3、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一、研读感悟

  1.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请你用──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2.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3.班级交流读书感受。

  (1)谈孔子

  ①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②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重点词语理解:

  风餐露宿:这个词语一般用来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说明孔子一路上的艰辛。

  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

  终于: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路途十分遥远,因此用终于。)

  ③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

  ④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谦虚礼貌)

  ⑤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⑥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2)谈老子

  ①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谦虚礼貌)

  ②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学词毫无保留、传授。)

  (3)对比理解两组近义词的不同用法。

  学生找出这两组近义词:拜访-拜见,迎候-等候。

  ①通过对比朗读,细细品味:拜访是敬辞,访问的意思,拜见是拜会、会见的意思,是从客人方面说的。

  ②迎候和等候都是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个地方等候,等候则不表示迎接的意思。

  ③这些词互换好不好?为什么?

  (4)学生根据交流综合谈对孔子、老子的印象和感受。(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所以课文最后一段告诉我们(生读):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二、再读全文,再感受。

  三、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2、开始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收集。

  板书设计:

  17

  孔子拜师

  孔子

  老子

  学生

  拜师

  课后反思:

  学生能利用书中的资料和文后的资料来了解人物,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仍然希望能从课外获取更多资料作为补充,这样可以丰富大家的知识。读文谈感受有进步,能找出文中的词句来理解,读懂了课文。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9

  三年级,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很重要的一点是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感悟的能力。什么样的词句是重点?如何抓?怎样感悟?这就需要每篇课文好好琢磨,重点课文认认真真和学生来读。

  《孔子拜师》这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来感悟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初读课文后,抓住课文最后一段作为线索“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引导学生进入文中,展开阅读。

  以第一段作为例子,让学生意识到如何抓重点词,抓重点词的好处。

  师:孔子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品行,大家这样敬重他?请一个同学读第一段,思考这个问题。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师:这段写了——

  生:孔子拜师的原因。

  师:从这部分,你读出孔子是怎样一个人?

  生:我读出孔子是一个谦虚的人。

  师: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孔子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还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这就说明他是一个很谦虚的人。

  师:(板书:谦虚)真好,他读出了文字背后的意思,从这句话中的“已经、远近闻名、不够渊博”读出了孔子是这样的人。这就是抓住了——

  生:重点词句。

  师:对!抓住重点词句,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就深了。我们要掌握这种阅读的方法。你们一起读读这段。

  生:我还发现他是一个很爱学习的人。都三十岁了,还离开自己的家乡去拜老子为师。

  师:(板书:好学)从这短短的一段,你们就读出了这些,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就是在认认真真地读书中培养起来的。孩子们,拿起书,再一起读读这段,你们的读和刚才的肯定不一样。

  生齐读第一段。

  师:你们这次读就突出了这些词语:已经、远近闻名、总、不够、三十岁,这说明你们已经抓住了这些词语来深入理解课文了。下面,你们就用这样的读书方法来读读第二段,再看看孔子和老子有什么样的品行?

  (整堂课的阅读,都渗透了这样的读书方法的训练,学生能够读进文中,大部分孩子意识到了抓住课文里人物的言、行来理解人物。感受颇深的一点是,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根据孩子们的读书情况和理解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孩子自己抓住了文中的词句,一点点感受人物,孩子们自己读出了孔子和老子的知礼。)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10

  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从而读懂句子,进而读懂课文,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由于这篇课文要掌握的词语较多,因此在教学过程,我注重培养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课前我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工具书、联系生活及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重点词语的意思。

  在学习中,学生是以小组和个人展示的形式汇报词语的理解,这样就陷入了程式化的“说说词语的意思”,显得较枯燥、呆板。

  我认为理解词语应与阅读理解同步进行,做到联系生活及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较合理。比如文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两个词语的.理解。应先请学生展开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联系课文中的孔子说说当时孔子路途中是怎样生活的,碰到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说出来的不是简单的词语解释,呈现的是一种生活场景。这不仅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更好体会情感,还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而且使词语教学变得既有“语文味”,又充满了趣味。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11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对简答的评价。

  一、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了不起的古人,他是谁呢?你们看。 书上的资料袋一句话来评价孔子?

  投影: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我们把这句话读一读。

  二、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揭题: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有关他的故事,更深入地来了解他。

  板书:孔子拜师。生齐读课题。

  2、正音:“子”是古代对有学问的人的尊称,要读第三声。跟老师读 “孔子”。、3、全班齐读生字词。

  指名分段读课文,师正音

  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归纳课文的叙述顺序:决定拜师——不怕艰辛去拜师——认真求学——受到人们敬重

  这样就把孔子拜师的经过说清楚了,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要这样把事情的经过介绍清楚。

  4、那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孔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孔子:谦虚、好学、有礼。

  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孔子的这些品质,并在书上写一写你的感受?

  四、研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研读孔子

  (一)、第一段

  因为孔子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所以才要去拜师。

  师:“渊博”是什么意思? 板书:渊博

  他是不是真的知识还不够渊博呢?谁来说说,你从哪里读懂的?

  和“闻名”意思相近的词有哪些呢?

  小结:是啊,孔子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却还要去拜师,他多么好学啊!

  (二)、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孔子拜师过程中非常不容易,你又是从哪里词语体会到的呢?

  a、“相距上千里”说明路途遥远。(出示地图)讲解长度单位“里”:别看地图上好像不远,实际上孔子要走大约50万米。你们平时在操场上跑一圈两圈有什么感觉?孔子要走的路程相当于学校操场2500圈。

  表示距离很远很远的还有哪些词:遥远、千里迢迢、迢迢千里……

  b、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是什么意思呢?

  c、填补文本空白:想一想,孔子走这么长的路,可能遇到什么困难?如果你是孔子,你又是怎样的克服?

  两个成语都可以让我们想到了丰富的画面,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要学会运用积累的成语。 ⑦ “终于”说明他好不容易才走到了洛阳。

  ⑧想象情景:几个月后,孔子终于走到了洛阳,这时孔子会是什么样呢?用书中的一个成语来说就是(风尘仆仆)

  ⑨有感情朗读:孔子坚持不懈,终于走到了洛阳,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我们把这句话读一读。

  (三)

  1、 孔子说的这一句“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你是怎么理解的?

  概括为“学无止境”。

  可是老师有时明白, 有时不明白, 把老子的知识学完了, 学习就到头了吗? 生:知识很多,永远学不完。 师:现在是三年级—— 生:还要读四年级,三年后读中学,再读大学。 生:还要考博士。 师:学习就完了吗? 生:还要考研究生。 师:是啊,工作了,还要学习,这就叫—— 生(齐) :学无止境。

  能不能联系实际说一说,你身边还有谁也在不断地学习?

  (四)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孔子是怎么学的?

  如果用课后孔子的名言来说,孔子怎么学?

  二、研读老子。

  那作为孔子要拜访的老师——老子,他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谁来说说。

  老子很谦虚?迎候等候,迎候是什么意思呢?迎就是迎接,候就是等候?那老子为什么不等候,而是迎候孔子呢?

  老子也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孔子。

  毫无保留是什么意思呢?

  老子怎么教?真是无私呀,不怕孔子超过他。老子还会怎么教?

  三、总结

  就像孔子的名言说的那样,“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孔子和老子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学习些什么呢?

  再来读读这句话,看来要想赢得人们的敬重,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更要有崇高的品行。让我们以他们为榜样,不断努力,有一天,也能成为受人敬重的人。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孔子拜师》是人教版第五册的17课,本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求学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我着力于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人物品行。 比如:我用查字典的方法让学生理解了“渊博”的意思。而在第二段中的“上千里”我则是利用了课件,先让学生看看地图上曲阜和洛阳的距离仿佛很近,但实际上孔子要走50万米,然后在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50万米换算成学校操场的2500圈,这样就体会了孔子去拜师的路途是多么的遥远。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这两个重点词语,先鼓励学生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其字面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想象孔子在拜师的.遥远路途中都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他又是怎样克服的?这样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学生就准确了理解了这两个词的意思。这样的多种方法的利用,帮助学生更准确的理解了词语的含义,体会了人物的品行。 同时,我在授课中还注意了拓展教学内容,使教学范围更为宽泛。在讲授“学习是没有尽头的”我先帮助学习把这句话概括为“学无止境”四个字,然后再让学生联系课文来说说含义,再向生活拓展,说说身边还有哪些人也是这样学无止境的?在讲孔子求学时,我把课后的孔子关于学习的名言引入到教学中,利用名言说说,孔子还是怎样向老子学习的,这样,不仅处理了课后拓展的内容,而且更丰富了文本内容,加深了理解。

  但这节课的设计上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例如:课堂上朗读的比较少,尤其是孔子和老子见面的对话,更是没有处理,应该把角色朗读和理解相结合,互相促进,这也是这节的硬伤之处。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12

  今天我们学习了17课《孔子拜师》一课。这篇课文是一篇具有较强的人文精神的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

  教学伊始,我从课题入手,从课题中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谁?学生立刻回答孔子,你对孔子有哪些了解?看到学生一无所知的表情,我叫学生打开书看课后资料袋,自己读了解孔子,然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交流后再看课题,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学生问题提的好,“孔子那么有名为什么拜老子为师呢?”学生很会质疑,问题提出以后,学生默读课文寻找答案。学生找得准,我顺势引导理解“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此刻突破了教学难点。

  接下来我尝试训练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默读课文找出文章中描写孔子和老子品行的语句,细读写批注。我先做了指导“从上前行礼”这个词语我们能体会出孔子什么品行?学生说“有礼貌”,请把“有礼貌”写在这个词语旁边,这就是做批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明白了,因此开始默读找句子动笔写。

  虽然学生找到的句子少,但在老师的引领下都找到写上批注。相信在今后教学中继续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一定能提高。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13

  《孔子拜师》这篇课文比较简单,只要让学生从读悟中理解孔子与老子的优良品质。本文我采用了变序的方法进行教学,先从课文的最后一句入手进行解决,让学生先了解孔子与老子的品行,然后让学生根据概括出来的到课文中去找出有关的语句进行理解。不过我在理解课文时,为学习课文作了一个铺垫,从复习入手,针对前一节课出现的容易出错的进行复习,其二是让学生找近义词,为下面的词语区别作好铺垫。

  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运用读书符号进行学习,如找反映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行的用“__”划出有关句子,找反映老子尊重他人、诲人不倦的'句子用“﹋﹋”划出有关句子,而且找到相关句子进行品读、齐读,读悟介乎尚可,但是整堂课下来,发现在教学时方法较单一,读得还不够充分,在区分“等候与迎候”时,还只停留在了表面,不够深入,有点走过场的味道,在概括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质时,有点牵强,学生对这个词语的理解还是不够的,教师过于草率地解释了这个词语的意思。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环节有些拖沓,时间显得较仓促,以至于没有时间进行分角色朗读了。这些不足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引起注意。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14

  还记得去年刚接触三年级,一直教惯低段的我有些不知所措,第一学期时开了节课《赵州桥》,也许同事的印象已经淡忘,但对我真是刻骨铭心。我上课至今还没有一节课得到这样的评价。逆耳的可真是忠言,它像一条鞭子,时时刻刻在鞭策我要钻研文本,深入文本。我想每个人都是在一个个经历中历练并成长起来的。只要努力,总会有进步。今年的自由交流课又开始了,这仿佛是个心理障碍,我对自己没有什么信心,于是我花了更多的时间去读课文,想课文。今年选的课文是《孔子拜师》有同事说不好上,但凭我去年的经验来说,这篇课文还是有东西好挖掘的。

  这节课我从介绍孔子入手,从孔子生平到其弟子再到其作品《论语》,再背诵及解释论语中的相关语句,让学生对孔子的为人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再由全局入手,让学生通读全文,说说对孔子的初步印象是什么?然后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体会感悟。我的教学是由板块组成,在大的环节上没有环环相扣,步步为营,这样就给我的教学带来灵活、机动。当我的预设与生成发生了矛盾时,我及时做了调整。如:一开始设计是让学生一句一句的`体会孔子的语言。在具体的教学中发现有很多雷同的地方,不外乎孔子的谦逊有礼、求知若渴的品质。期间我索性一起出示孔子的三句话,由学生自己体会,并组成迷你讨论组(受蒋军晶启发),上台交流自己的体会,并互相补充,学生的交流非常到位,既节省了课堂时间,避免了枯燥的重复体会,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另外,在课堂中我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创设的情境,在感悟语言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学“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的时候,我没有急着让学生说说词语的意思而是通过让学生想象:读了这两个词语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让学生融入文本中,当学生说的不够到位,想象不够丰富的时候,我出示句式:烈日炎炎的夏天,孔子在赶路。————,孔子在赶路。此时学生的思维被打开,答案丰富多彩,有“北风呼啸的冬天,孔子在赶路。”、“黑咕隆咚的夜晚,孔子在赶路”、“倾盆大雨的时候,孔子在赶路”等等,不仅对词语的理解水到渠成,而且对感悟孔子求知若渴、迫不及待的心情有了很好的铺垫。同时学生也明白了要想获得大学问,必然要吃得起苦,要有好学的精神和谦逊的品德。

  在学习“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时候,我先让学生用一个词语描述这句话的意思,再用一句名言表达,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身边的关于学无止境的故事,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学生的理解也水到渠成。当然在换词的时候学生也出现了问题,学生感到了困难。这让我体会到教师在问题的提出过程中,语言的引导十分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表现出孩子的积累还不够,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应加强语文的积累。

  在教学中我本着一种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地态度,真实的再现我们的课堂,不是用动感的表演抓住人,而是用一种深层的、人文的、纯语文的精神之美吸引人。力图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反璞归真,创造了一种纯语文的课堂。

  上课是学习,上课也如做人,什么阶段需要怎样的面貌示人。我想,孔子让我学到了很多。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15

  这次上课的题目是《孔子拜师》。选择《孔子拜师》一课,是有一定的原因的。我在曲阜上了四年大学,在那个宁静而温暖的小城里,受到了古朴的传统文化的熏陶。想起学生时代看的那一场舞剧《孔子》,圣人的一幕幕沧桑又浮现在眼前。我暗下决心,一定好好讲一讲孔子,把我所知道的孔子讲给我的学生听。

  11月19日,早上,上课了。按照预先的设计,从介绍孔子导入。原本配乐《破阵》是一首颇有气势的音乐,加上激昂的解说词,本想把学生引入到对孔子的`无限敬仰之中。怎奈,音乐中途“罢工”,正在我兴致刚起之时,戛然而止。我心中一惊,但随即镇定下来,故作镇静地继续解说,想通过自己有感情的朗读,弥补声音缺失的遗憾。但是,诚实的说,心情还是比较受影响的。但是,课还是要继续!我强打精神,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字词、文章大意的梳理。终于,上到了我自认为可以出彩的一个环节——古文识汉字。精心准备的音乐《墨香》响起,我重整旗鼓,打起精神,把我对汉字的热爱透过汉字简介、古文字介绍传达给学生们。不知不觉,我竟投入其中,渐渐把所有负面情绪过滤了出去,与学生一起,走进了古文探秘的神奇。再接再励,小小的故事我也尽量讲的声情并茂,学生和我,都融入了故事的情景之中。

  课结束了,看到学生们脸上带着兴奋的笑容,几位听课老师微笑地看着我,我心里觉得轻松了许多。虽然,课上的并不完美;虽然,一上来就出了那么大的纰漏;虽然,自己的内心经历了小小的波折,但是,一节课完整地上完了,学生学到了知识,我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得到了几位老师的认可,我心里还是挺开心的。吸取的教训就是:准备还要再充分一些,课堂上的心里调试还应再及时一些,课程设计还要再精心一些。每次进步一点点,离精彩就更近些。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09-27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05-25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03-16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15篇04-10

《孔子拜师》语文教学反思07-27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15篇03-01

三年级语文《孔子拜师》教学反思03-22

三年级语文:《孔子拜师》教学反思07-10

《莫泊桑拜师》教学反思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