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时间:2022-11-23 09:21:09 乐怡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精选28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历史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精选28篇)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1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中又一个学期结束了,经过历史教学,让我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总有让我挖掘不完的东西。下头我对初中历史教学作以下反思,与大家共勉。

  首先,把学生学习历史的进取性调动起来,一个关键性问题,联想式教学方法是更好地结合学生的特点,经过纵向联系及横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进取性和主动性,到达显著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所以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此刻新课程实施以后的资料,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要求教师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其实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到达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所以,我个人是根据教材,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生活海洋里尽情畅游。这种以教师的点拨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教师共同进行探讨、交流的教学方式,我把它叫做联想式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正好适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因为此刻的学生,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理解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杂志、书刊、网络等,所以获取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明白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很多的历史知识,他们明白美国布什再次当选总统和这次“海啸”带来的灾难,明白当今中国“韩流”“肆掠”……他们勤于思考,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本事极大的广阔性,善于独立思考。

  其实我们的历史也是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自然科学等都有历史的影子。历史知识与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如此相似的,那么,历史教学过程应当是多姿多彩的,其中关键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这种联想式教学方法。就是贴合青少年心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力求做到将历史贴近学生,贴近当代,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时刻在我们身边,并不是高不可攀,惶不可及的东西。这种联想式教学法其实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温故知新”。首先温历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讲中国的改革开放,能够先经过商鞅变法的例子来分析。商鞅变法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的史实,使学生体会到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贴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结合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宏伟大业这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措施。这样经过温习以前的旧知识来理解、深化当前新知识,还能够巩固旧知识。

  其次温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联系各学科的知识)。历史包罗万象,涉及中学的所有科目。如关于商鞅变法的例子,还能够联系到语文中的典故:“徙木赏金”、“立木为信”。数学方面,有圆周率的计算者祖冲之等。语文的课文背景是历史,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的发展的历程,是历史;历史的思维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属政治的范畴;地理与历史更是息息相关。再次温课外知识之“故”而知新。这个“故”不是所有学生都了解,但恰恰是这一点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进取性,最让学生有自我实现的空间,并且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讲到英国侵占西藏地就能够提到《红河谷》这部电影,这部电影表现西藏民风的纯朴,武器的落后,但这种武器并没有使他们屈服于列强,而更激起他们捍卫民族,捍卫国土的高尚气节。讲到华盛顿创立美国的赫赫战功,同时谢绝连任,就能够提到当今热点布什再次当选总统,但美国历史上没有连任三任的总统的贯例。讲到《文学艺术》部分,能够提到中央2套的《鉴宝》,让他们明白中国文化遗产的价值,还能够起到保护中华文化遗产,这也是大家不可推卸的职责。

  以上这些是我个人的一些心得。总之,历史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坚持不懈,勇于创新,在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拂下,我们每位历史教师都要抓住时机,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2

  曾记《学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教育学家波斯纳也提出了“经验+反思=成长”的公式,明确强调了反思的作用。

  教师教完一堂课,定有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想感叹,若能对此进行简要的归纳整理,撰写“教学反思”,则能帮我们接受课堂所反馈的信息,克服教学中的干扰因素则有助于找出教学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为教学提供可靠依据,也有助于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改革的力度。能促进我们教师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的提高。

  诚然,教学反思的作用人人皆知----它是教师再次备课的必要补充、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的好办法、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更主要的是:教学反思的内容有哪些呢?怎样撰写教学反思、提高教学能力呢?本人认为主要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以教促学,以学促教,二者相互促进、提高授课的时间内容安排得当

  一、首先,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要使学生感知历史,首先就要狠抓基础知识,正确处理识记与理解、分析、综合等历史思维能力的关系。

  其次,在教学中要重视古今中外历史的纵横联系。历史所反映的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纷繁复杂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等之间彼此并不是孤立的,都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只有纵向贯通、横向联系,揭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外在关系,方能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及总趋

  二、记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陶冶学生情操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像、电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如在教学《太平天国运动》一课的天朝田亩制度中,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布置学生课下查找资料,编写活动剧本——三个农民谈《天朝田亩制度》,把农民获得土地的喜悦、上交剩余产品的`无奈用活动剧的形式展示出来,揭示制度的革命性、空想性、落后性,其直观感受远远超过了教师的平铺直述。

  三、记教学过程中的“败笔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堂课中,无论设计多完善,也会有疏漏,无论教学多么成功,也难免有失误之举。如果每节课后,教师都能对自己或别人的课认真进行反思、探究和剖析,并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补救,取长补短,以避免在以后的教学中重蹈覆辙。

  四、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在课堂上,教师应尊重、信赖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大胆发表。

  总之,不进行教学反思,以后再叫这部分就只能是老方法的简单重复。教师教学水平就会永远停留在原来基础之上,实践证明:反思教学中的得、失、,疑能使我们以后的教学扬长避短,常教常新,不断进步,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3

  马牧池中学是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先行者,从实践中总结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此次孙祖中学之行,既是交流,又是传授。

  听了马牧池中学张老师的一节课后,我发现我的小组合作还仅仅是初级阶段,还仅仅停留在表面。张老师的课堂气氛调动能力令我佩服。从张老师那里,我了解到小组的建立应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重要依据,应使每个小组都同时拥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让学生们实现自主管理,每个人都有应该负责帮助的`同学,都有具体的任务分工,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组合,这一点我体会最深。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4

  《三国鼎立》一课的内容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展示自己历史知识和口才,在讲到“赤壁之战”时,请学生可以根据课外资料、教材来说说赤壁之战,学生们立即炸开了锅,都想试一试,一位学生绘声绘色的讲述了孙权和刘备走上联合的经过,还有同学讲述了黄盖的苦肉计......教室里掌声阵阵。这时一位平常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站起来了,讲述了赤壁大战时的场景以及曹操是如何仓惶出逃的,最后总结:“安徽赤壁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古战场,有机会一定去看看”。听完后我注意到这个同学把赤壁所在地说错了,不是在安徽而是在湖北,但我不忍心泼冷水,还鼓励性的说了声“你真不错”,并没有纠正他的错误。

  下课后我仔细想,总觉得那样处理不对劲儿。自从实施新课改以来,特别是在公开课的课堂上充满着“你真不错”、“你能行”、“你真棒”等表扬的话语。虽然这些表扬话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鼓励,但过度的、甚至不切实际的表扬给孩子带来的就完全是好处吗?我的上述处理方式,让学生接受了错误的知识。作为教师,这是一个不小的错!

  其实,学生听多了赞赏的话,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当学生做得不对的时候,一定要立即指出他的不足。只有发现了不足,改正了不足,才能不断进步,也才能坦然地面对别人善意的批评、提醒,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所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老师一定要给学生一个中肯,公正的评价!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5

  是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探索迈出的第一步,所以在中国近代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在这里主要是分析一下自己在这次上课中的好的一面与不足之处。首先,是整个课堂很有秩序。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习惯比较好,基本上能按照老师的要求一步一步的完成。其次,就是部分课堂展示还算有效。比如说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我设计了不同的方式,有“一帮一”互相检查、同号抽查及抢答等,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加入了竞争机制,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的动起来。再者,就是在基础知识方面,学生都能明确,而且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通过这一课,学生明白了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以及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基础知识,还算是有一点成绩的'。40分钟的讲课,值得一说的优点却只有这些,真是惭愧。看来以后努力的地方还是很多的。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6

  如何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已是一个关键性问题。联想式教学方法是更好地结合学生的特点,通过纵向联系及横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 教学效果。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 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 求老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要求老师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其实教与学是 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 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 共同发展。

  因此,我个人是根据教材,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生活海洋里尽情畅 游。这种以老师的点拨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进行探讨、交流的教学方式, 我把它叫做联想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正好适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因为现在的学生,他们成 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 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杂志、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 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 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知道美国布什再次当选总统和这次“海啸”带来的灾难,知道当今中 国“韩流” “肆掠”……他们勤于思考,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 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 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极大的广阔性,善于独立思考。其实我们的历史也是丰富多彩的, 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自然科学等都有历史的影子。历史知识与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如 此相似的,那么,历史教学过程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其中关键离不开老师的正确引导。

  这种 联想式教学方法,就是符合青少年心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 力求做到将历史贴近学生, 贴近当代, 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时刻在我们身边, 并不是高不可攀, 惶不可及的东西。 这种联想式教学法其实就是我们所熟知的 “温故知新” 首先温历史之 。 “故” 而知新。例如,要讲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先通过商鞅变法的例子来分析。商鞅变法得到多 数人的支持的史实,使学生体会到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 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 古今同理, 结合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宏伟大业这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 拥护、支持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 政策、措施。这样通过温习以前的旧知识来理解、深化当前新知识,还可以巩固旧知识。其 次温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联系各学科的知识) 。历史包罗万象,涉及中学的所有科目。 如关于商鞅变法的例子, 还可以联系到语文中的典故: “徙木赏金” 、 “立木为信” 数学方面, 。 有圆周率的计算者祖冲之等。语文的课文背景是历史,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的发展的历 程,是历史;历史的思维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属政治的范畴;地理与历史更是息息相 关。再次温课外知识之“故”而知新。这个“故”不是所有学生都了解,但恰恰是这一点是 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 最让学生有自我实现的空间, 而且更容易让学生理 解历史与现实的必然的, 不可分割的联系。 例如, 讲到英国侵占西藏地就可以提到 《红河谷》 这部电影,这部电影表现西藏民风的纯朴,武器的落后,但这种武器并没有使他们屈服于列 强,而更激起他们捍卫民族,捍卫国土的高尚气节。利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使课 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还可以利用学生的想象力,补充老师讲述的不足,便于更好地完成教 学任务。使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

  由此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学生的有意注意, 活泼课堂气氛。 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独立思考获取新知并作出判断的能力, 这样 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当代实际问题的能力。 也可以帮助他们疏理已知知识, 而且可以纠正他们掌握的不正确的历史信息。 可以激励他们多渠道的获取新知识,可以巩固旧知识;甚至可以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但利用这种教学 方法,作为老师首先要充分,准备不然有时会无法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还会控制不了 局面。作为老师更要多渠道的了解时代信息。不过不要过多的引用课外知识,要善于引导学 生用可能短的时间回答出要点。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7

  第一:新教材作为一门分科课程注重了知识的相对独立性和逻辑结构,注重了教学的认知功能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概括地讲,分科课程组织的逻辑起点是知识,新教材删减了一些难懂的内容,融合了一些新的时代信息,使学生需要掌握的死知识点大大减少,但是总体上看来知识整合的力度不大,主要是对于历史知识的内部结构进行了重组和改造,缺少了知识的普遍联系性和综合性。如新教材删除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的叙述,确实降低了教学的难度,但是忽略了历史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第二:新教材的编写虽然避免了“繁、难、偏、旧”的问题,但是由于教材时间跨度大,包含了整个中国古代史,知识面面俱到,所以在一些问题上出现了过于简单的现象,使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习的深度也不够。如时间线索不明、教材跳跃性太大等。另外教材的插图也过于平淡,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第三:新教材在编排方面,存在一些知识性的错误,如七年级《历史》教材上册第69页这一章节讲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齐、燕、赵、魏等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状况,其中讲到齐刀币、燕刀币还有赵国和魏国的布币时,教材配了插图。插图里齐刀币是对的,课本插图中齐国刀币的图像和实物是完全一样的。而燕国刀币就不对了,燕刀币印成了齐国的五字币,燕国刀币应该是刀形又薄又小,插图中却把它印成齐国的又厚又大的五字币。而且插图中魏国的布币印成了赵国的布币,赵国的布币却印成了魏国的布币,把魏国货币和赵国货币张冠李戴了。

  第四:就教材内容而言,本套教材的某些章节适合大中城市等各方面比较发达的地区,而不适合小城镇与广大农村。其一,教辅资料缺乏,与教科书配套的教师用书、教学挂图、灯片、光盘、软件等在当地无处购买。其二,学生配套的阅读材料和练习材料没有购买到。因此,“面向全体”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以人为本”也就失去了意义。

  总之,新教材的编排不全如人意,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8

  本周对第二单元试卷进行讲评,讲评课上首先让各小组及各“将兵团”算出平均分,把分值最高的`小组及“将兵团”分别评为“优秀小组”和“星级将兵团”。当各组平均分出现在黑板上时,我发现二组的分值最低,同时我便鼓励道:“你们组要努力,下次要有所超越”。这时,组长李永强心里有些失落感,并向我抱怨道“潘珠峰不听指挥,叫他复习他也不复习”。

  于是我对潘珠峰进行了说教:“你的成绩很重要,既影响到你自己,又影响到将兵团,还影响到本组成绩,你尽最大努力去学习,使自己有所提高好吗”?他点了点头,下节课我故意提问他,结果回答很好,我看到了他的进步。希望在前面,我们在路上。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9

  20xx年X月X日 X天

  从备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本单元主要在于学习史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本单元主要围绕这三个制度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曲折过程,书中对于这三个制度讲的比较详细。所以我在处理这课时首先带领学生理清线索,我先从整个单元的角度,带领学生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划分时间段,让学生有一个整体把握,从而有利于打破两课之间的教材的编排,形成整体的概念。在整个课中主要设计了两个探究问题:

  一、为什么说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

  二、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三权分立体制的比较。

  学生10分钟先看书,先完成自主学习,在带领学生的看书的过程中,第一目人民政协的召开和新中国的诞生,讲政协的背景时强调了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在新中国政治建设中的作用,对于新政协得民主性、参与的广泛性应该点一下,重点讲述了新政协成果中的《共同纲领》“人民民主专政”定义以及纲领的`性质,并结合所看到的题目有可能出的题眼,比如最高权力机关问题、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问题。第二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点我讲述了宪法的内容,对此教材编排不到位,只是点出了国家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却没有材料,如吸取老教材有段宪法原文效果会更好,在这里再次跟学生提到国体、政体,让学生进一步有认识,加深理解。第三目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这里我主要先讲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必然选择,然后引入,这一制度,需要学生记忆的是职能、任务、方针,我给学生补充了统一战线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央为巩固新世纪统一战线发的文件。民族区域制度这一目:主要讲了建立的原因。

  由于10班是普通班,课堂气氛不是很好,虽然一直在引领学生读课文,为防止枯燥,不时地穿插一些小故事如:开国大典的胶片被烧,毛泽东退居二线等这也为下结课讲文革留下话题。

  从新课改角度来看,这节课是感觉效果不是很好,关键是课堂效率低下,看起来课堂热闹,但学生掌握不是很佳,学生讨论少,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应该结合我校学习连云港市建构式生态课堂为抓手,努力大胆进行改革,可以讲课堂分为几步,第一步,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基本事实并进行展示。第二步,史料探究,精选史料提高学生能力。第三部,精讲点拨,第四部,巩固练习。猜你感兴趣: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10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反思。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活虎的青少年,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未实施以前,教师为了应试而教学,因此上课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只是根据讲课的重点,一味地死记硬背,这使得历史课更加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教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越来越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是真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看到的现象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中考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变成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理念、人文精神。

  这一点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引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一人物是爱国的,学生听得似懂非懂,显然,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得还不够。如何在课堂上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地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1、通过学生进行反思。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一课时,让学生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感到不理解。这说明同学们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2、通过教师本身进行反思。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课堂的准备不够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3、通过请同事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做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请同事或教学专家来听课并给予评价和指点,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4、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案例来进行教学反思。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老师。经常阅读中外教育专著和优秀的教学案例,从中汲取营养并经常与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进行对比,不断反思,就能使自己不断提高。

  在十几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从未间断过写教学反思,我的课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成为了他们最感兴趣的课程之一。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11

  新课程改革进行地如火如荼,教学模式也随之一改再改,日见丰富。新课程、新标准、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如何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课堂中给学生以充分发挥余地,从而得到锻炼,已是一个关键性问题,也是每个新老教师苦苦思索、探索、甚至头疼的事情。通过历史教学,让我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总有让我挖掘不完的东西。下面我对初中历史教学作以下反思,与大家共勉。

  首先,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很多学生认为历史课枯燥、乏味,所以缺少学习兴趣。因此我努力让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中一直保持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就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例如讲到“炮烙之刑”时,我说:“商纣王创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种酷刑,他先叫人将铜柱子放在熊熊燃烧的炭火上,等铜柱烧得通红通红时,就把‘犯人’的身体贴在铜柱上,‘犯人’刚贴在铜柱上,只听到‘哧’的一声,‘犯人’的身体立即冒起缕缕青烟,犯人几乎都是被活活的烫死了。这样,学生仿佛“亲眼看到了”和“亲耳听到了”,产生一种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了对商纣王残暴统治的认识。

  初中学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个小故事,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讲“明朝君权的加强”时给学生讲述“露马脚”故事的由来,这样既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如在学习“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讲到戚继光抗倭时,给学生讲述体育课的口号“稍息、立正”的由来及光头饼的由来等等,使学生听了以后非常感兴趣,由此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更浓了。

  其次,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学中,我认识到不能再同我上学时那样教学了,现在应该教的不是书本上死的东西了,那些学生都能知道,“读史可以明志,学史可以鉴身”现在教给他们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使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在上导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设计了“科举制的创立”这个内容,先由教师接任了一个自己一点也不了解的新班,要选几位品德好、关心集体、办事能力强的班干部,用什么办法选举呢?而引出话题,再结合本课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是古代的封建帝王该如何选拨官吏呢?短时间内便创造出了一个浓厚的学习气氛,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使学生真正做了课堂的主人,享受到了历史课堂的快乐。

  除此之外我还采用我们所熟知的“温故知新”教学法,让学生首先温历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讲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先通过商鞅变法的例子来分析。商鞅变法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的史实,使学生体会到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结合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宏伟大业这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措施。这样通过温习以前的旧知识来理解、深化当前新知识,还可以巩固旧知识。

  以上这些是我个人的一些心得。总之,历史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坚持不懈,勇于创新,在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拂下,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只有把握住新课程的主旋律,向每位学生敞开学史之门,指明知史之路,让每位学生畅所欲言,施展才能。才能增强历史学科的魅力,不断地向课堂注入“活水”,真正“点燃学生思辩的火把”。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12

  1、史料教学是对学生学习方式进一步转变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有力支撑。它使我们改变了传统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树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意识,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思维,不断激发学生的新观点、新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史料教学使历史课堂充满活力,丰富多彩。多种形式的史料呈现给学生,充分调动了他们的感官与思维,培养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课本中的知识与观点掌握更加牢固,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从而提高了历史课堂的容量与效率。

  3、史料教学是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极大考验。教师要想将其作用最大、最好的发挥出来,首先需要对课标和教材有到位的把握,立足课程选取史料;同时要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思维特点有充分的'了解,才能保证学生既能看懂,又感兴趣,且受启发、有收获。另外选取材料时,应首先利用好课本中的史料,让学生养成认真阅读课文的好习惯;课外的史料教师也应对其科学性、准确性加以甄别,尤其在使用影视及文学作品时要考虑它与史实的区别,不要仅仅追求标新立异,以免误导学生。同时在使用时还应考虑是否能很好的为学生解决问题,突破重难点服务,要考虑史料的运用价值,避免为了用史料而用史料,从而增加了学生负担。在文字资料的运用上,尤其是古代史,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功底。

  4、史料选取要有时代性。学生学习历史的目的除了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以史为鉴,学以致用,利用所学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史料要与现实、与生活紧密联系,具有时代感。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13

  本节课以活动为载体,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使学生在活动中既相互竞争(大组之间),又相互合作(四人小组和大组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我作出要求后,学生很快积极进行准备,阅读课文,完成表格,并作讲述民族工业的发展;小组讨论问题热烈;大组对之间质疑问题十分积极。学生参与热情很高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一是活动的形式进行学习,提高了学生兴趣;

  二是竞赛的方式,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满足了学生自我表现的心理。

  在本节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学生在讲述民族工业的发展时,不熟练,与地图结合的`能力较差;

  二是有的学生在活动的具体要求尚不明确的情况下,就匆匆去完成任务,学习目标不很明确;

  三是在学生在质疑时,虽然都很积极,但质疑的质量不高;

  四是落后较大的组参与的积极性明显不如其它组高。我想这是因为: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战役的经过难度较大,给学生的时间不够充分,如果我提前将简表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预习,效果会更好。

  通过本节课,我想今后努力的方向是:在上课前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坚持使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开展多种活动,并对活动过程加强调控;在学生进行活动前一定要强调活动要求,直到每一个学生都明确;在教学中及时做好评价、激励与帮助;在设计活动时,竞争方式可采取更多的办法,使更多的人参与才是最终的目的。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14

  一、创设氛围,激发思维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除遗址遗迹遗物可资证明,大量的保存在文字记述的历史文献中。历史的特点之一是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这可以说是历史教学面临的一大困惑。单纯的文字信息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生动的历史场景靠语言难以再现。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和录音,是一种非常重要且容易获取的历史课程资源。文献记录片更能够真实生动地再现某段历史,刻画某个历史人物,叙述某些重大历史事件,对学生理解和体会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把鲜活的历史信息呈现出来,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在感性上受到强烈刺激,从而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所以根据所授内容,创设情境,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从而使学生产生内心体验,诱发学生思维。如在本课导入时,我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段及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在声画的陶醉声中,设问:“大家知道这是一首什么歌吗?它反映了什么时期的战争场景?”“你想了解一下那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场景究竟是怎么回事吗?让我们一起学习《三国鼎立》这一课。学生听后就会勾起对三国演义历史剧的记忆,三国人物将历历在目,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的形象就会浮现在学生眼前,就会有参与学习的`欲望。

  二、质疑问难,标新立异,掌握思维的钥匙。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则思,无疑则无思。一句话,巧妙质疑可以开启学生心智。教师要创设疑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索,使学生在追根究底中发展个性,强化思维。如“曹操为什么能够在官渡之战中取胜?”、“赤壁之战曹操战败的原因是什么?”、“曹操是奸雄吗?” “诸葛亮是我们沂南人的骄傲,你心目中诸葛亮是什么样的?”学生合作探究问题,最终解决了问题。通过此问题设疑,学生通过自学,然后分组合作讨论得出了完整的、创新的答案。学生争先恐后,答案多而且新,撞出了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了学生多向思维。

  三、鼓励参与实践活动,活跃思维

  把握学生认知规律,提炼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入手,抓住学生疑点,找准历史与现实、与学生实际结合点;再次,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本课教学内容,把枯燥的历史有针对性地变成慷慨激昂的历史诗词、扣人心弦的战场斗争,幽默诙谐的漫画,引人入胜的故事、令人敬佩的英雄人物。每个事件都让学生有新感觉,新发现,新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活跃的思维状态,使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本课中利用《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的故事,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就会对三国的历史的认识有了解的激情。可以写剧本、分配角色并排练,编写历史短剧。学习“官渡之战”时,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还编演了一个“许攸与曹操”的历史短剧呢。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15

  “经验+反思=成长”,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和再学习活动,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反思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我。

  回顾从20xx开始,吉林市中学历史教学开始使用部编历史教材,作为工作了近20年的教师,我很荣幸地赶上了第一班车。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如何完全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如何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为此,我总结了一些平时教学中的案例以及经验,并渴望寻求更好的对策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去教学

  新课程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设计问题的能力,设计出发散的、扩展的,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方案。

  在备课过程中,首先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来研究教材内容,对符合历史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的内容进行分类和整理,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和对学生进行培养。比如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在备课的过程中结合课程标准的内容,确定了“开通大运河”子目主要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充分利用教材和地图册中的地图进行教学,以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制作示意图。

  二、正确处理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注意利用一个简单的道理,或者一个知识点引出一个知识串,形成一个知识网,让学生能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首先,我要选那些最适用的,最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选择典型材料真实可信,能够逐步展开并深化和升华主题,增强表达效果。例如:在讲授《新中国的外交》这一课时,为了能激发学生学习外交家的远见卓识和为国家利益而努力探索的精神,在课堂上播放了周恩来的外交演讲的视频。他们说外交家真厉害,能一切从国家利益出发来做事情。这次的启示就是:不用讲解,学生就能从真人真事上领悟国家利益是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根本所在。他们还对外交家的演讲和口才惊叹不已,达到了情感和知识教育的双重目的。

  其次,采取生动活泼,学生可以接受的学习方法和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他们乐学爱听。上历史课之前都会提前两分钟进班级,充分利用好预铃打响到正式上课铃打响的两分钟,让他们快速思考上节课的`基础知识,上课后马上提问。我发现两分钟如果利用好,学习的效率也会很高。现在,利用课前两分钟回顾旧知识在我教的班级中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每当正式铃打响之后,不用提问,他们都会主动站起来回答。

  三、重视情感教育,形成大的历史观

  学一门课程首先就要明确学习它的作用和目的。在一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和比较上,经常要"瞻前顾后"、"左顾右盼",联系中国,联系世界,联系古代,联系今天。为的就是能够使学生逐渐形成一个大的历史观和深厚的历史感。

  四、制定学生学业多元化评价方案,教学中持之以恒执行

  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和考虑到实际的可操作性,确定历史学科的评价。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学生的课堂表现。

  班级学生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两个小组。课堂上学生参与讨论、回答问题答对的每人次加一分。以“正”字标记,下课前总结本堂课中的两个小组的各自分数。课代表记录在墙上的表格中。

  (二)学生改正作业情况。

  每天交上来的作业在教师批阅后,学生自行改正。教师记录学生改正的情况。以打对号的方式,依照学生的姓名进行记录。每天每人次加一分,当天统计分数加到两个小组中“改正作业”项目中。

  (三)学生检测成绩情况。

  学生的每次历史学科的检测成绩,按照100分加5分,95分以上加4分,90分以上加3分,85分以上加2分,60分以上加1分。分数不累计。这样的规则进行统计加分。

  (四)学生品德和课堂纪律。

  学生做好人好事和遵守课堂纪律每人次加2分。加到小组分数表格中。

  (五)学生完成当天任务量情况。

  每天历史课上总结归纳的表格和完成作业的都要进行加分统计。

  (六)评价的总结方式

  每周进行周统计、每月进行月总结、每学期进行学期末的汇总,展示给学生知道,评出优胜组,教师给优胜组奖励以示鼓励。

  经过一个学习的具体操作,一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上四大方面是在新教材改革下教学案例和经验方法的总结。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还有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和困惑,准备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问题细化,注重平时的积累,着手解决,具体成文。正像一位老师说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要倾注自己的爱心和激情就能得法!"在新教材改革的背景下,要学会用智慧和爱心打造自己的风格,不断思考!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16

  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新课程标准,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主绘制思维导图,将历史事件串联起来,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时空和历史事件紧密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时空观念,了解时空里的历史事件。例如,在学习人教部编版教材“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程,掌握解放区、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知道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重要意义是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开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历史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分组,让小组搜集和整理人民解放战争的资料,对历史事件建立时间轴。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史实发生的时间脉络,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知识点较多且枯燥,导致学生不能主动探索历史知识。因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设计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历史知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在学习人教部编版教材“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虢国夫人春游图”,展现出一个充满朝气、开放的时代情境,引出唐朝的繁荣盛世。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唐朝建立、李世民登基的基本情况和贞观之治出现的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思考与分析原因,通过多媒体直观展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历史问题的.答案。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升。

  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初中历史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促进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把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突出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搜集和整理教材中的历史史料,培养学生严谨的探究态度,以及史料实证的素养。例如,在学习人教部编版教材“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让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历史问题,全面了解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过程。然后,教师让学生分组探究,搜集并整理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历史史实,自主归纳总结反抗殖民统治战争的主要事迹,并且从历史事件中学习爱国主义的优秀品质,培养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拓展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分析和挖掘历史教材的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对历史的认知。教师要对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历史事件进行拓展延伸,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让历史学习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这样,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敏感性才能得到提升,从而提升历史核心素养。例如,在学习人教部编版教材“鸦片战争”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影片片段,并对教材中鸦片战争的背景进行介绍,拓展鸦片对国家和人民造成的影响和危害。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情怀。

  总而言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采用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并且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拓展延伸教材中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要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使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时空观念、历史价值观得到发展。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17

  在新课改继续深入的形势下,我必须聚焦课堂,反思自身的教学。要讲好历史课,难。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内容的老套和知识点的琐碎,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准确传授知识、把握重难点的同时,把历史课讲的生动有趣。

  讲好历史复习课,更难。首先,内容多而杂。不论是复习一章还是一册书,都需要历史教师在众多的史实中找出一条主线来统领所授知识,理清线索,便于学生记忆。其次,复习课是对所学知识的整理和归纳,相对而言趣味性降低、知识性增加、能力要求提高。第三,需要对学生学习及答题方法进行指导,一般说是比较乏味的。鉴于以上思考,我对历史教学及复习反思如下:

  首先,增加历史课的趣味性。我们的教材是比较枯燥的,缺乏故事性。对于一件历史事件,我们的教材交待得很简单而且不是很连贯,如果我们适当的补充一些历史事件,不但可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而且填补了教材的空缺、增加内容的连贯性。

  其次,复习的时候选取好的.线索。我在进行《屈辱、抗争和探索》的设计时,选择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分中国近代史为平行的两部分,即屈辱史(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和抗争、探索史(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编织一张知识网。纵向看,是战争、条约、民族资本主发展、思想探索等几个专题;横向看,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从民族危机到思变、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等一系列变化的内在联系。

  第三,能力提升与方法指导。学习历史不应该停留在掌握基本的历史史实上,更应该学会评价历史事件,比如新文化运动,首先可以让学生自己随意评价,然后指导学生注意形式上的全面——评价可以分三步:

  (1)是什么;

  (2)积极作用;

  (3)消极作用。

  然后再让学生对某位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比如分析李鸿章,我们应该对学生强调:

  (1)不要受文学作品和影视剧的影响;

  (2)要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评价,不要用今天的尺子去衡量昨天的人。另外,可以布置一些具有趣味性的作业,比如:假设你是某位历史人物,写一篇日记。你应该注意把自己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注意史实、阶级立场和逻辑关系。这样不仅需要学生准确把握史实,而且锻炼他们阶级分析的能力和文字表达的能力。

  教师能否把握好课堂教学,要不断尝试改进,细心体会善于发现问题,潜心研究,勤于调整反思。教师要善于对自己的工作回过头来总结,坐下来反思。教学反思能力并不是一项与生俱来的或是会随时间流逝而自然形成的能力,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有计划地自我培养和自我提升。“实践出真知”教师的反思能力应在自身的反思过程中得以形成和提高。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18

  本人从事初中历史虽已有十余年历史了,但正如美国一名教育学家所言:“经验+反思=成功”所以很有必要进行教学反思,此次教学反思主要从学生和教师这两个层面进行:

  一、学生方面

  1.女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普遍低于男生。按说历史学科属复述性知识,偏重于记忆,女生相对于男生而言会更勤奋,会记得更准确些,但事实却是若干届毕业生的中考成绩女生平均分低于男生,最低分是女生,不及格人数女生占80%左右,而最高分都是男生。我想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情感较为细腻而丰富的女生对血雨腥风的历史战争不感兴趣,对频繁的朝代更换更是一头雾水,学习历史的兴趣不浓。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本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广大女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学生普遍不发问,思考度不够。多年来本人所教的班级中考历史成绩都不错,但客观冷静地思考却发现,学生普遍不发问,思考度不够,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几乎没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请求老师帮助解答。我时常思考:学生这样学习,从历史中真的能学到什么,学历史到底有什么用途。我想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教师日常教学,开启引导不足,没有打开同学们思维的闸门;二是学生误解为历史学习不就是“贝多芬”(背多分),根本不用思考。启发学生思考,激励学生发问将是本人以后教学的重点。

  二、教师方面

  1、本人科班出身又执教初三历史多年,自以为对教材把握较好:无论各课的重难点,课文在单元中的地位与作用,还是各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甚至是中考的热点、重点,本人都揣摩得较为到位。但随着近年来中考历史题注重引进新情景这一现象,本人深感平时备课还是不够到位,主要表现为课文相关资料(包括图片、图表、文字)收集补充不足,不能很好地开拓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

  2、本人一直信奉“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一教学理念。所以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大胆放手让学生淋漓尽致地发挥学习主体的功效,学生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或读或记或写或答或练或议,教师讲授时间很少超过三分之一,甚至更少。

  3、回顾本人长期以来的教学模式,与当前学校所倡导的“三面教学观”和“四步教学流程”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有待改进:

  第一、必须十分重视课前预习,预习环节是议论、导学、练习的基础、前提与关键。它直接决定一节课的成败,为了使课前预习不流于形式具有实效,决定留出每节课的`最后十分钟用于预习下一课内容。同时,要利用班长和课代表落实好课前读。

  第二、让同学们当堂训练的习题由难度较小的的单项选择题变成难度较大的材料分析题,习题难度加大同学们的答案自然有对错之分、片面与完整的不同,这样的结果不仅十分有利于议论的开展与深入,而且使教师的导学更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课后完成选择题,一方面可以有效杜绝抄作业的现象,另一方面让可以及时巩固记忆基础知识点。

  第三、教师的导学由原先系统知识的介绍、完整背景的解说变为思路的点拔:细读材料,寻找材料与历史知识的切入点,捕捉关键词-----历史时间或历史人名或历史地名或事件名称;教师导学一方面要顾及时间,另一方面更要顾及教学内容的实际性,对于同学们的确难于理解的内容一定要讲细,讲透;教师导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历史事件的比较,帮助学生寻找可比度进行对比;教师导学侧重补充历史的相关评论,开拓视野,启迪思维。

  4、本人认为进行初中历史循环教学有两个好处:

  一、可以系统的了解中外历史的全部内容,如果只教初三历史对中国史特别是中国古代史就比较陌生。

  二、课堂教学改革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如果初一、初二、初三由教学风格不同的老师来教,则不利于开展教学改革。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19

  从总体上说,本次历史试卷,注重基础,重视应用,凸显潜力,渗透德育。以新课标为准绳,学科的重点资料为核心,紧跟时代脉搏,设问巧妙,立意高远。以基础立意转向基础、潜力并举,稳中求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的培养,把握了教学的改革方向,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导向鲜明,是一份融综合性、人文性、开放性和时代性于一体的好试题。

  一、基本状况

  1、本次参考人:252及格人数:93人

  2、试题特点

  本试题共两大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容易题约占50%,中档题占30%,稍难题占20%;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潜力的考查,个性是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潜力,适当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潜力,主要考的是学生的概括归纳潜力,适当也涉及了对学生分析潜力的考查,设问跨度小,对分析潜力的考查也只是局限于比较浅的层面上。

  二、试题解题状况

  1、概念把握不准确

  概念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因素,无数个概念支撑了历史长河,历史概念区分了多个历史史实与现象,如果基本的概念模糊,势必影响对历史脉络的'把握和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如第11小题:关于“随唐”的相关叙述,部分学生误选a,就是对概念理解不清造成的。

  2、相关学科知识掌握不牢

  历史学科资料包罗万象,涉及了语数政地等多领域、多门类、多学科知识,若相关学科知识缺乏,定会对学习历史带来务必困难。如2、4、8、12、14、20等,部分学生之所以选错,显然是由于相关学科知识缺乏造成的。

  3、历史思维潜力、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潜力、概括归纳潜力差

  历史学科教学要教会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历史史实,分析历史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要教会学生善于从材料中获取提炼有效信息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学生概括归纳潜力差,在答题时就会出现零乱、嗦或不完整。如第24、25小题第三问,部分学生失分较多,这就是平时历史思维潜力训练太少、分析综合潜力欠缺影响所致。又如23小题:唐太宗和宋太祖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他们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

  列强有力的措施,巩固统治政权。完成下表。此题对学生潜力要求较高,造成很多学生不知所措,思路紊乱,失分极其严重。

  5、审题潜力不强

  审题在考试答题中比较关键,从某种程度上说,题审好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审题出错,就会导致答案不完整或根本抓不到要领,胡乱作答。如第7、21小题,有的学生审题不仔细,把“不正确”看成“正确”,张冠李戴,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三、对今后教学推荐

  1、强化基础知识教学,突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要紧紧依据新课标,以教材为载体,对在整个历史长河中起重要作用、地位明显的资料,我们要重点突出,讲清来笼去脉,浓墨重彩,丰富资料,补充材料,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用心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职责感。不要局限于记住几个零散知识点,如果好处不明,完全机器记忆,很快就会遗忘,构成记忆残缺,知识学习不深入,容易造成学生急功近利,学习不踏实,心态浮躁。教学中我们务必要一环紧扣一环,吃不得夹生饭。

  2、加强技巧性训练

  一是加强学生的审题潜力训练,教会学生审清时间空间,审准关键词的意思,审准答题方向,选取题怎样做,材料题怎样做,问答题怎样做,从哪里入手,如何解剖,如何分解,如何表述,有计划地用相关试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明确回答相关问题的要领,从而增强学生的思维潜力和应试潜力。二是加强养成教育,平时教学中不要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督促学生养成认真阅读、认真答题、认真写字的好习惯。

  3、注重潜力培养

  新课标要求:初中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的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的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潜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潜力。

  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逐步掌握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例如:计算历史年代;阅读历史教科书及有关的历史读物;识别和运用与教学有关的历史地图、图片、图表;搜集和整理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叙述重要的历史事实;解释重要的历史概念;分析和评论重要的历史问题,等等。

  同时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层次、多方位去发掘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史和世界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更好地认识历史。

  历史潜力的培养不是一躇而就的,它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逐渐渗透、潜移默化,彻底抛弃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是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的主角,设置平等的互动交流平台,透过精心设置的课堂提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充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不要照本宣科,要创设新情境,组织精当的材料,引领学生去探究、去实践、去创新。惟有如此,才能发展学生的不同才能,也才能为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积蓄能量和潜力。

  4、要时刻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实现与历史学科教学的联系。

  总之,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关注全体学生,平等善待各类学生,抓好查漏补缺,学会科学的记忆历史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后果、影响、作用等)的方法,初步建立知识体系框架,注意学习潜力培养,适当延伸、迁移,让学生感知历史、积累历史。抓好单元内的综合过关练习。注重克服负面积累,防止两极分化,争取不让每位学生掉队。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20

  在多年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初中生对历史课存在着严重的厌学现象。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认为历史知识容易掌握,只要看书就可了解,用不着听讲,要考高分只要死记硬背即可。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种方法根本不可能把历史学好。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自然就不会厌学。

  一、 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讲课生动,课堂气氛活跃,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在历史课上,讲解生动的历史故事恰好能做到这点。如讲商朝历史时结合《封神榜》的故事讲,同学听的津津有味,下课了同学们还意犹未尽。还可提供学生熟悉的历史故事,让学生自己讲解,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对历史人物串联讲解

  如讲韩非时,提到其惨遭陷害的情况,谁害死韩非?是他的`嫉贤妒能的同学李斯;谁害死李斯?是历史上著名的巨奸赵高;谁杀死了赵高呢?是秦王子婴;谁杀死子婴呢?是霸王项羽;项羽结局如何呢……这样一个引出一个,学生自然听得专注入迷。

  三、比较分析法

  对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比较分析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但大多简单雷同,学生听起来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有所延伸效果就大大不同,例如,将郑和、哥伦布进行比较,无论在航行的时间、规模、次数上,郑和都要超过哥伦布,但为什么哥伦布比郑和的影响更大呢?郑和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朝贡贸易违背了经济规律,给明政府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而哥伦布的远航引起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四、从人性角度讲述历史人物

  历史的一些偶然的、主观的因素往往可以改变它应该有的模样。如对“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这一历史现象的解释,其中,固然是由于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压力,但孙中山个人的因素在这里占几分?事实上,当时孙中山虽然对袁世凯不放心,但他对袁世凯还是寄予了很大希望;而且孙中山一生诚信、善良、淡泊名利,“他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官僚的权利欲,他完全是带着对天下难民的博爱而担当起政治使命的”。以孙中山的个性和品格,为了“民主共和”的尽早实现,在中华民国成立后仅两个月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当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运用得恰当,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的。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21

  20xx年11月19日——22日,我有幸到xx参加了xx省历史优质课评选活动,对于这次外出学习的大好机会我非常珍惜。接到通知,我就根据优质课的讲课内容,我自己把这些内容设计了一遍,看看自己与人家有多大差距,差距到底是什么,我们自身的“武功” 到了何种境地,做到心中有数,在短短的四天时间里,我用心去领略了全省各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以及许多教师的教学艺术风采,放眼观看了“不同风格”、“不同版本”的省级历史教学优质课。教师们以创新的教学设计、高效的教学过程以及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受到与会教师的一致好评。我们时常被他们的精彩设计所折服,被课堂的情绪所感染,同时也为学生思维的火花所欣喜。他们的课堂教学,启迪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艺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可以说我得到的是一种回味,一种反思,更是一种提升。下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与大家共享一下:

  先谈收获:

  一、教学理念新

  1.论从史来,历史味更浓。我们的历史课要上成历史,要有历史的特点。如,济南二中,董艺老师设计的《匈奴兴起与汉的合战》,汉初出示了一段材料,学生得出国力弱,被迫和亲,而汉武帝时又出示一段材料,得出结论国力强盛,具备武力解决匈奴关系的资本。这样例子很多,真是口说无凭,有史为证。

  2.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评价。对学生多鼓励,又恰到好处,学生受鼓励,其他学生受激发。鼓励学生的方式也多样。有的老师真的情不自禁给学生鼓掌。

  3.挖掘历史故事,凸显历史课堂的故事性、趣味性。

  二、教学模式值得学习

  整堂课用板块结构,设计合理、科学。例如莱州西城中学吴丽红老师,《汉通西域与丝绸之路》四个板块,第一漫漫丝绸路。第二铮铮英雄行。第三悠悠驼铃声。第四绵绵古道情。聊城莘县一中张玉莹老师的《血肉筑长城》第一民族怒吼,第二东方欲晓,第三凯旋之歌,第四以史为鉴。

  三、教学设计更加科学,注重实效。

  教法的好与差我认为是不是能更好的指导学法,我们的教法最后都要落脚在学生学法上,很多老师都多次利用标注、表格、色彩对比、古诗引进,用实物让学生感受历史,例如枣庄十五中张行雷老师《昌盛的秦汉文化》,抱着一捆竹简,说明纸的发明优越性。

  四、课件制作实效、科学。

  利用课件就是课堂重要的辅助手段,背景用与历史有关的图案。很多老师都能用学生喜欢的动画,不仅仅局限图片,还有影视资料,我们真应该好好学习课件的制作水平,与时俱进。不能光下网站上面的。

  五、地方史能与历史教学有机结合,贴近生活,亲切自然。

  枣庄祈雷老师讲《血肉筑长城》,说到自己的故乡发生铁道游击队,烟台是地雷战的故乡,很多能与当地历史结合。

  六、最后总结,知识框架科学、准确、凸显课堂知识。

  我认为最值得学习的一点就是,各个知识之间关系交代很好,不单纯是知识的罗列。

  七、注重过渡语的设计。

  整节课挥然一体,知识丝丝相扣,听起来就是享受,这就是人家过渡语设计科学,整节课自然和谐、水到渠成。

  八、对知识延伸很到位,能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聊城莘县一中张玉莹老师的《血肉筑长城》,最后,航空母舰,亮剑东海的其他新式武器,歌唱《国歌》表明我们珍爱和平,反对战争,有阐述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九、注重历史人物的分析。

  图文话人物,人物赞美之歌,我心目中的人物,注意挖掘历史的.内涵。

  十、老师的基本功值得学习。

  因为教师使用的学生都不是自己所教的学生,大部分老师的基本功非常扎实,组织调控课堂的能力很强,理论水平高。在每节优质课中,我们都能感受到授课教师的高素质和课堂应变能力和设计的周密细致。就拿“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来说吧,例如莱州西城中学吴丽红老师,播放《昭君出塞》的片首曲导入《匈奴兴起与汉的合战》一课,让我们走进昭君,走进汉朝和匈奴。这样的导入让人感到亲切自然顺理成章。教师的课堂语言精练,富有感染力,语气亲切自然,教师情绪饱满、热情,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思维开阔活跃,积极性和参与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厚。

  再谈建议

  一、问题的设计层次不明。

  有的老师什么问题都讨论,不分层次,应该两个人讨论的别小组都讨论,看问题的设计。

  二、课堂评价缺乏适度性和多样性。

  有的学生回答对了,拔高太大,说错了,一棍子打死。

  三、还出现知识性错误。

  有的老师把“鸣镝”写出“鸣笛”,地动仪是地震发生后预测地震发生方向的,以便能及时救援,不是预测地震发生的,改进造纸术,不是发明造纸术。

  四、还有低效课堂。

  《昌盛的秦汉文化》中,讲完后,我看了一个学生的笔记,张衡、华佗、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麻沸散、五禽戏、蔡侯纸,竟然写错了六个字。

  参加本次省优质课观摩会,可谓大开眼界、受益匪浅,但限于时间和篇幅不能一一道来,还有许多“欲说还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成功之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借助“它山之石”达到攻己之玉的目的,如此也算不枉此行了,最后感谢领导给的这次机会,“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尺刀”我们提升自己,需借助外力,更要在于自己。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22

  本课主要是从传说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印证原始农耕文化的成就与特点,同时通过中华人文始祖、禅让和大禹治水的传说,激发学生探索中华文明之根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关于这一课,我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利用新教材特点,精心设计教案,结合学生实际,认真组织教学。从上课的效果看,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我以为和过去上的课比较而言较为成功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这一课选择了较为恰当的教学形式和进行了有效的教学活动,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

  这一点,印证于课堂上学生发自内心的情感抒发。就本课而言,“情”主要凝结于“中国情”和“民族情”。通过了解华夏族形成的历史和中华民族祖先的传说,激发了学生探索中华文明之根的兴趣,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形成的,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同根同族同源。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同时,又在远古的传说中使学生不断地认识到以黄帝、炎帝、尧舜禹为代表的中华先祖们为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尤其是使学生感受到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宝贵精神和优秀品质。以此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继承发扬中华辉煌文明以及创造灿烂现代文明的“责任感”。

  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贯穿教学始终,并不断加强、层层推进,在《祭黄帝文》的朗诵中将这样的情感体验推进到了最高峰。这条“情感线”是本课的“魂”之所在。同时,我个人认为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我们历史教学的“魂”。

  其次,本课的教学设计环节简明,自然流畅,将教学三目标自然和谐地构建于教学设计中,紧密生成。

  从新课导入,到教授新课中的“学生讲述传说”、“学生再现传说”、“学生观看传说”,再到师生一起课堂小结,到最后的尾声升华课文,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魂”贯穿教学始终,落实识记与理解目标,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合作、历史情景再现、启发学生分析思考等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较好地实现了对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

  再次,本课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探究发现的引领者、学生学习活动的顾问、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者,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发现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发展方面的主体作用都得到了较好的发挥。教学中展开了经常性的、良性的师生互动,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了一种开放的课堂氛围。

  第四,本课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有效整合。 新课导入时播放的《黄帝颂》,渲染了课堂的现场氛围,营造了本课的情感基调;讲述完华夏族的形成之后播放的“华夏儿女对黄帝

  陵的祭拜”,不仅增强了学生对中华人文始祖的敬仰感恩之情和民族认同感,也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统一、认祖归根是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大禹治水”的动画片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古史传说。最后播放的《祭黄帝》,将整堂课的情感体验推到最高峰。本课较为适时适度地将图、文、声、动画等综合信息穿插于教学中,较好地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去服务和优化历史教学,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有效性。

  值得一提的是,之所以有比较好的效果是与我课前学习历史课程标准,体会新教材的特点,联系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分不开的。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特点,我把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华夏族的形成,“禅让”的含义和实质,传说和史实的区别与联系作为学生识记与理解的目标;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对远古时代历史面貌进行合理想象以及培养学生从传说中提取有效信息及主动探究的能力;同时,将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民族自尊心与民族自豪感作为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我将“华夏族的形成”作为重点,让学生认识到华夏族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同时,将“禅让制”的含义和特征作为难点,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政治文明的起源。

  在上这一课和平时的教学中,我深感,“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上好每一课都是需要自身付出努力和心血的,也要不断学习和吸收别人的长处,在借鉴的基础上创新。由于我教学经验的不足,功底还不够扎实,所以在教学中也反应出了相关的问题,比如说:

  1、我的教学机智有待进一步加强。例如:上课前叫学生将自己收集整理的资料拿出来时,并未逐一检查。上课时,有名学生在讲述阪泉之战的时候实则讲述的是涿鹿之战,我并没有及时的打断学生的讲述,没有及时的做出更正和强调。在课堂中学生的发言,我的点评还不够到位。

  2、我的语言表达的生动丰富性不够。在本课的讲述中,我的形体语言、表情不够丰富,虽然教学设计中用多媒体在声音、图像、音乐等方面来进行了弥补,但是在我以后的教学中还有待加强自身在这方面的修养。

  3、我对学生情绪的有效调动和课堂氛围的调控不够。上课一开始的时候,感觉学生略显拘束,而我并没有及时的调动起学生的热情来改变课堂的氛围。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23

  本周对第二单元试卷进行讲评,讲评课上首先让各小组及各“将兵团”算出平均分,把分值最高的小组及“将兵团”分别评为“优秀小组”和“星级将兵团”。当各组平均分出现在黑板上时,我发现二组的分值最低,同时我便鼓励道:“你们组要努力,下次要有所超越”。

  这时,组长李永强心里有些失落感,并向我抱怨道“潘珠峰不听指挥,叫他复习他也不复习”。于是我对潘珠峰进行了说教:“你的.成绩很重要,既影响到你自己,又影响到将兵团,还影响到本组成绩,你尽最大努力去学习,使自己有所提高好吗”?

  他点了点头,下节课我故意提问他,结果回答很好,我看到了他的进步。希望在前面,我们在路上。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24

  民族融合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由50多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国。中华民族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彼此融合而成的。

  在历史上,各族人民互通有无,平等互利,这是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基本因素。民族融合经历了原始社会末期、西周至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至辽宋夏金元和明清等七个历史阶段,而三国两晋南北朝和五代辽宋夏金元则是两次民族大融合时期。

  民族融合主要有六大途径:一是生产斗争促进融合,二是阶级斗争促进融合,三是社会改革促进融合,四是“和亲”和册封促进融合,五是战争促进融合,六是国家统一促进融合。民族融合的主要特点是:落后民族在征服先进民族后反被先进民族同化,落后的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及文化知识,大都是非强制性的.,汉族也是在不断吸收兄弟民族的长处和人口的过程中发展着。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25

  (一)基本状况

  纵观今年期中考试试题,就全卷资料来看,多角度的考察了学生,试题由易到难,重点突出;考试的资料个性细小,知识点比较碎。但是学生考试的却不是很理想,对此我做出如下分析:

  (二)具体状况分析

  第一题单项选取题大多数中等生失分比较多所以要想提高及格率,就务必提高中等生的做单项选取题的潜力,其中大多数错的是第11小题,中国台湾正式归为中国是在哪个朝代?这个题大多数选的`是三国,三国时是大陆开始和中国台湾交往,答案就应是元朝设立巡检司后。还有错的最多的是第一小题,唐太宗取得人才的途径是什么?就应是科举制,但是因为是按人教版的答案是开科取士,其实就是科举制。

  第二题考查的是填空题,是平时的细小知识点,第一个题没有讲过,学生不会做,被外国誉为中国的第5大发明是什么?就应是科举制。也是人教版资料。还有一个是唐朝的极盛时期是开元盛世。学生失分最多。

  第三题是考查的辽西夏北宋等几个国家建立的状况,基本常识,但是也有一少部分学生答错,这说明了有些学生对基本常识也没有掌握。

  第四题是非选取题,材料分析题,考查了经济重心南移重要知识点,这个题是重点,但是还是有少部分学生没有答对,第二个材料分析是自由发挥题,学生答题状况还能够,最后一个材料分析题是大运河的开凿。

  (三)教学反思

  对于本次考试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将会做出如下改善的措施:

  1.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提高学生做选取题的潜力,多做选取题。

  2.务必注重学生的背诵状况,重点查背,基础知识务必要记忆。

  3.加大非选取题的训练,让学生学会做开放性的题型。

  总之,这次考试较差,争取下次考试能有大的进步。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26

  听了马牧池中学张老师的一节课后,我发现我的小组合作还仅仅是初级阶段,还仅仅停留在表面。张老师的课堂气氛调动能力令我佩服。从张老师那里,我了解到小组的建立应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重要依据,应使每个小组都同时拥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让学生们实现自主管理,每个人都有应该负责帮助的同学,都有具体的任务分工,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组合,这一点我体会最深。

  今天学校领导又给我们提供了一次学习的机会,我听取了一节马牧池张文淑老师的课和薛校长的报告,感触很深,收获也不少:

  1、老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老师要认真指导学生,真独学、实自查,有效地控制学生自主学习内容进度。

  2、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互助的目标要明确、互助的对象要明确、互助的内容要明确、互助的时机要明确、互助的方式要明确。

  3、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把握好展示时间、展示的对象,展示的过程要跟上评价,评价要公正合理。

  通过学习王老师《解放思想、相信学生精心准备、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我明白了: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交流、互动,教师要摆正角色正确引导学生,教师的引领和指导要把我一个度,因为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能喧宾夺主,教师的引导要适时适度,应该说这为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这要求教师能很好的把握和吃透教材,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明确考试的要求,最起码我们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用什么方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记住、理解、应用所学的知识,特别是对理科一些抽象、枯燥的知识更是这样,教师要方方面面的都要考虑到,才能给学生适时适度的指导。

  怎样把握教师知道的`时机呢?打个不太恰当地比喻,不能像对到小孩学走路一样,等跌到了再让他自己爬起来,毕竟我们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我们要在他即将倒地的一瞬间就要及时的扶他一把,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例如,某个知识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尽可能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交流讨论的基础上,通盘考虑本节课的课程任务和内容,最多只能给学生10分钟的考虑时间,如果过了15分钟学生还没有思考讨论出结果,还要学生继续思考讨论,我觉着就是教师没有及时发挥指导作用,我觉着如果过了十一二分钟如果还没有思考讨论出结果,我们这是应及时的进行点拨和提示,当然该点拨什么,点拨到什么程度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当然教师一定要明确学生不会的原因到底出在哪里,我们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但是点拨绝对不是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最终还应该让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答案。

  我们一方面要相信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独立思考、交流讨论的时间,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但绝不是让学生乱起来,要使课堂“活而不乱”。能灵活地处理课堂中突发的事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与教案,既放得开又收得拢,有效地创设课堂教学的新境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就一定要做好课前的各种准备工作,特别是把备课落到实处。

  在课堂教学中摆正自己的角色,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27

  要想运用“真问题”进行教学,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样的问题是“真问题”。如果不能对真问题有个明确的概念,就很难组织起真正有效的教学,所以,我们想通过这次培训,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我们历史教学中的真问题;二是如何围绕真问题进行教学。要想给“真问题”下个定义,难度比较大。同时我想不同的学科对真问题的理解也会有所差异,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我想对我们历史教学的真问题提以下几个标准。

  一、判断历史真问题的几个标准

  1、简单地、史实性的问题,不能算是真问题,如: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是什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出土文字证实的王朝是什么?这些从基本史实化出来的问题,很难算是真问题。

  2、简单重复性的问题不是真问题。同样的一个问题,在一节课中反复提问,这样的问题也不应该算是真问题,如前面说官渡之战的特点是什么?第一次提问时算是真问题,但在学习到后面的赤壁之战时,再问赤壁之战的特点是什么?这一问,我认为就变成了一个假问题了,因为它的思维含量降低了,思维的新异性失掉了。因为我们天天强调过程与方法进课堂,就在同一节课中,你提问了两个非常类似的问题,我想这样的问题很难算是一个真问题,也没有起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3、不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不是真问题。一个问题,可能我们老师认为是必要的,但有时可能超过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对这样的问题没有相应生活经验和相应的知识储备,表现在讲课上就是出现“冷场”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是真问题。

  4、真问题应该是从史实中提炼出来的,带有一定的归纳性,提升性,不能是直接从课本中找到答案的问题。

  二、避免出现假问题的策略

  基本史实、基础知识是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必须学习的,怎样来避免出现假问题?怎样来提升课堂的思维含量?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做法:一是可以借助学案,让学生进行自学,自己来完成;二是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完全放手让学生去自学,如学习一个基本历史事件,可以让学生自己从时间、地点、人物、经过、意义等方面来学习,当然具体到某一个历史事件,可能上面的要素不一定全部掌握。举个例子来说,学习官渡之战,学生就可以自己在书上找到时间──200年,地点:官渡,人物:袁绍和曹操,意义: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关于战争的经过,可以不让学生掌握。可能有的教师要问一个问题,在学习官渡之战时,还应该知道这次战争的特点,那你就可以简单地进行一下补充,可以采取检测的办法,通过设计练习题,以检测的方式来让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

  下面我们以一个实际问题,来说明一下,什么是历史教学中的真问题:

  如我们学习“祖国统一大业”一课时,在学习了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等知识后,可以提炼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台湾统一是大势所趋?这个问题的答案就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可以从四个方面引导学生思考:一是有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作为指导,二是香港、澳门的回归和繁荣;三是中华民族同根同祖,有相同的价值取向,维护国家统一是人心所向;四是国际社会承认只有一个中国等。通过这个问题的分析,再去验证我们刚才提出的四个标准,我想这样可以对我们以后运用真问题组织教学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三、真问题设计的三个原则

  1、科学性原则,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问题的设置必须以史实为准绳,决不能任意割舍史实,更不能为尊者讳,要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2、整体性原则,问题设置也有一定的包容性,决不要把问题分成条条框框,以免妨碍学生的思维和从整体上把握历史事件的能力。在进行学案教学的过程中,就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把基本史实划成了条条框框,有些学案分的太细了。

  3、量体裁衣的原则,问题设置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问题既不能过难,也不应过易,应遵循“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以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问题设置是否成功的标准。

  四、真问题的设计应起到的四个作用

  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一个比较开阔的空间,使他们有自由发挥的余地。问题的指向性减弱,教师隐到了幕后,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向“教是为了不教”迈进了一大步。

  2、有助于能力培养,上述问题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原则,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教会学生做人、办事、求知,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做好准备。

  3、增加学生的历史使命感,许多学生上完新课后都在思考。

  4、活跃课堂气氛,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信心。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28

  一、对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认识

  任何一项工作,如果离开了“评价”,就会失去控制、失去导向、失去动力、失去信心。小组合作学习同样也离不开“评价”,如果没有“评价”,小组合作学习就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不会有实效。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出发点在于构建竞争机制,促进组内积极合作,以外在的影响激活学生合作的内驱力

  二、在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方面的具体做法

  1.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表现在课堂上的合作,课外的合作也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由课堂向课外的延伸,才能真正把小组凝聚为一个整体,从而把小组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1)课内评价主要是以教师评价为主

  每节课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参与程度、团结合作、完成任务、学习效果等指标进行评价,让学生认识到小组合作成员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只有每个成员的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合作学习的目标任务。每节课教师要评选出3—4个优胜小组给予小红星奖励,每个组累积到10颗星后就可以换一面小红旗,学期结束时根据小红星和小红旗的数量进行量化考核(2)课外评价主要以学生评价为主

  评价的内容包括每天晚上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每天十分钟练字的情况、每天十分钟古诗诵读的情况、教室外学生作品栏张贴情况、小组内重大违纪或好人好事情况等等。对于每天检查的结果由学习委员汇总,每项检查都要选出2—3个优秀小组,由学习委员负责加星奖励。

  评价时以小组交换检查为主,学生会检查为辅,力求把学生在课外的表现纳入评价体系中来,规范学生的课外行为,督促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常规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相结合

  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如果仅仅局限于算出各小组的分数、排出各小组的名次,是远远不够的,要想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使小组合作学习持续健康地发展,激励性评价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是强化小组学习积极性的长效措施。我校在做好常规性评价的同时,在小组的.激励性评价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具体做法是:对于每学期评选出来的优胜小组,学校都召开大规模的表彰大会,对优秀小组长除佩戴绶带照相在学校宣传栏进行表彰外,学校还购买了书籍进行奖励;对各优秀小组学校进行张榜公布,同时也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另外,学校对评选出的优秀小组进行“有奖游学”活动,至今已组织游学活动5次,让学生在游学过程中增长了见识,学到了许多课内学不到的东西,极大地调动了小组的积极性。

  三、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严密组织,不断反思,不断完善。

  重点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持之以恒,避免虎头蛇尾。

  不要今天搞了,明天就放下了;这学期搞了,下学期就不提了。要坚持经常,要成为课堂管理常态化的必要组成部分。

  2.要客观公正,避免奖罚不明。

  获取观察信息一定要准确,奖罚标准也要全班一致,评价的结果要让所有学生认可。

  3.要及时反馈,避免时过境迁。

  学生的努力得到了及时的、积极的评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继续努力的积极性。当学生的热情已经消失再去表扬、鼓励,就显得很苍白,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所以,评价的信息反馈必须及时。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初中历史的教学反思10-14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0-28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02-04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反思01-05

初中历史个人教学反思03-12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5篇01-13

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反思04-30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通用21篇)12-08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