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教学反思

时间:2023-11-02 08:35:26 志杰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观沧海》教学反思(精选17篇)

  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今天,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那么什么样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沧海》教学反思(精选1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沧海》教学反思(精选17篇)

  《观沧海》教学反思 1

  一直觉得语文的课堂应该是琅琅的书声,在充分的朗读中,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想象力也就丰富了。可是在长期的教学中,却把这一认识给慢慢的忽略了。以赶教学进度为由,诵读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在教学《观沧海》这篇诗歌中,我就留足了时间,让孩子们采用很多种形式去朗读。首先是教师范读,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先入为主。然后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由诵读,体会作者在诗作中表达的感情。第三步让学生通过诵读,想象诗歌中描绘的.场景。另外我又挑了某些重点的句子反复的诵读体味,比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带着学生读,和学生一起读。但是在读的过程中还是有一些问题:

  (1)学生在单个诵读时,读不出来,或者是不敢读,这也是因为对朗读不重视导致的后果。

  (2)有的时候学生的表现不是很活跃,这时不难发现这样的学生思维状态是静止的,更不可能培养想象能力了。

  (3)诵读中,学生投入的感情不够。这也可能是理解上还存在欠缺。

  《观沧海》教学反思 2

  上完《观沧海》这一课后,我觉得自己收获颇多,在反复的修改调整中,我就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总结出如下规律:

  1、讲解知识要从形象到抽象

  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为了解“意象”和“意境”这两个概念,同时学会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一开始我是从抽象到形象来讲授这一知识点的,结果学生丈二和尚 ——摸不着头脑,只知道记笔记,后来在大家的建议下我改动原有方式,授课的效果就大大提高。

  2、要把握好时间

  在上完课后,我感觉这次课最不尽任意的地方就是有点头重脚轻,前松后紧,前半部分花的时间太多,结果到最后该解决的问题没完成,只能放到课后完成。

  3、备课要充分

  充分的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观沧海》这首古诗,从传统的观点看,认为都是抒发作者的雄心壮志,但是我在备课时,在翻阅背景材料时,感觉这种说法有点偏颇,不过我想可能学生不会提到,也没仔细考究,结果在上课时思维活跃的同学却想到了,此时我凭借自己已有的历史知识给了这位学生适当的'合理的引导。

  4、要激发学生积极性

  说的激发学生积极性,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在实际中怎么做,做得如何等等,就又另当别论了。此次开完课后我对这一问题起先也没考虑,直到有一天一位同学气乎乎的跑到我办公室,跟我说那次上课打击了他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当时我莫名其妙,后来才知道原来那天他准备好了问题我没问他,由此事情我得出这样的结论,上课的时候我的眼光应该跟同学进行不时的交流,与学生进行互动,从而及时的收集反馈学生的信息,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5、练习要有针对性

  每一节课都有固定的教学目标,而且这一目标要有可检测性,此次开课中我也设置了一些小练习,但是在上完课后,我才发现我的练习与目标有点距离,练习稍稍高于目标,练习中涉及的内容过宽过多,结果却使的目标有点淡化,在教学中出现了第二个难度高峰。

  此外,整个教学过程还应该讲究结构的完整,重点的突出,难点的强调,内容的连贯。只有这样才能将一节课上好。

  《观沧海》教学反思 3

  《观沧海》一文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第一次接触的一首诗歌。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诗歌教学只要求有初步的感悟,并能结合文句来谈自身读后的感受,用自己的话语来谈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和画面。我在上完本课后,总结了一下问题:

  第一:我们的学生在结合画面表达自身感受的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表达得很笼统,不够具体且不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所感悟到的画面。这使得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先想象再构思,后表达的思维不到位。这一点与学生们的'积累语想想思维的训练不到位也有很大的关系。

  第二:我们的学生对古诗歌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还很粗浅,甚至是基本的律诗、绝句的格式都不知晓。致使在理解诗歌的过程中,理解很不到位。

  第三:通过这节课我们学生的表现,折射出我们的学生对于诗歌的朗读不够深入,朗读缺乏应有的技巧。学生们的个性化朗读与朗读体验表现得不好。

  综合以上几点,如果我再上《观沧海》这节课,我想做这样的改进:

  一、教学上仍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加强朗读的训练。在朗读的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投入个人情感,来品味诗歌。让学生自觉地走入诗歌,理解诗歌。

  二、加强指导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通过寻找诗歌的诗眼、意象,去体味诗歌的意境。做到真正的走入诗歌,走近作者,从而让学生在自己的内心引起共鸣,从而指导他们的行动。去主动思考发言,来谈自己的感悟!

  《观沧海》教学反思 4

  今天我们学习了曹操的《观沧海》一诗,被诗人那种开阔的胸襟深深地感染着。此诗可谓是: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些从文中那些地方可以看出?背诵之后,我让学生进行问题探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立刻找出了文中的诗句。可是分析的不够到位。

  老师分析:

  全诗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诗人丰富的想象,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更加宏伟的境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寥寥16个字,就写出了沧海之大,写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蕴群星的气派。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实在是壮观极了。“星汉”就是天上的`银河。这四句的意思是:太阳和月亮的升起和降落,好象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样。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在天空,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象发源于沧海一样。太阳、月亮和银河可算是自然界最辉煌、最伟大的物象了,可是诗人觉得它们的运行仍然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种博大的境界在古人的诗里是并不多见的。

  “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诗人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境界: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勾画出大海变化万千的特点和波澜壮阔的气势。这不正是诗人那开阔胸襟的体现。

  《观沧海》教学反思 5

  在我要求学生个别诵读的过程中,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我认为:

  (1)长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觉得诵读是一种累赘与负担。

  (2)可能因为有听课老师的存在,原本活泼的'课堂显得比平时要呆板些。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不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

  (3)对诗歌语言的品味不够细致,使学生无法准确地把握诗作中所蕴含的感情。

  最后我原本安排的是五分钟左右的学生自由诵读时间,力争当堂成诵,体会作品的内涵。但由于前面环节安排的不尽合理,使得本环节只能一带而过,错失了我的本意。

  《观沧海》教学反思 6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主要表现出来的问题是:

  一、学生结合画面表达的过程中,多数学生表达得很概括,不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所看到的画面。这使得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先想象,再构思,后表达的思维不到位。这一点与学生们的积累、语感、想象思维的训练不到位也有很大的关系。

  二、学生们对古诗歌的认识还很粗浅,甚至是基本的律诗、绝句的'格式都不知晓。致使不能很好的去理解诗歌的内容。这一点也和学生们刚刚接触到诗歌有很大的关系。

  三、这节教学实践活动中,还表现出学生们对诗歌的朗读不够深入。学生们的个性化朗读与朗读体验表现得不好,没有良好的语感、节奏、韵律对于理解诗句和对联都要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在今后的诗歌教学活动中还应更多的去培养学生们联想和想象的能力——为学生们打开一扇思维的窗,去走近诗人的心田;还应该多朗诵,多学习诗歌的基础知识。

  《观沧海》教学反思 7

  在我讲完了这一节课之后,感觉也不是很好。总体上讲,也许是自己把学生的能力估计得太低了。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学,去读,去理解。但是,我选择这样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基础知识确实很差。所以,在讲解基础知识部分时耗时过多。还有,我也没有对这首诗歌进行翻译,只是在提示学生哪些词语值得我们去掌握,即需要知道它在这句中的.意义是什么。我分析完第一句,明确了这句交代了观察的主体、地点、方位和观察的对象后,就说“接下来的三句写到了哪些景物?那么同学们齐读一遍找出这些景物” 。之后,又提问“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随之就只将里面的字的意义讲解了而没有翻译。接着又提问“这些景物是不是真实的看得见的?也就是说是实景吗?”。最后,再讲写虚景的那两句及附文。另外,我这课的教学目标有:

  1、能读会写“碣、澹、竦峙”等词语。

  2、理解、积累“澹澹、若、次、以”等文言词汇。

  当然,在讲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时间安排上不合理,如太重基础,学生没预习等,所以,就使课文显得支离破碎,感受不到课文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更多的还是应该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分组读、抽读、男女分读等)去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在以后的诗歌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朗读的重要性以及对诗歌的整体把握。

  《观沧海》教学反思 8

  《观沧海》这首诗歌主要表达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文中主要通过描写波澜壮阔的大海的景象以及作者由此产生奇特的想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并由此展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远大抱负,是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和理想教育的好教材。一节课下来,感觉优点寥寥,而问题多多。

  (一)成功之处:

  1.在教学设计上重点突出,方法明确,环节齐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内容也基本落实到位。多数学生能感悟到诗歌的意境及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2.讲解知识要从形象到抽象。引导学生从实景的具体描绘到虚景的想象夸张;从实景中感悟祖国美丽的山河,体验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到虚景中感悟诗人博大的胸怀及统一祖国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循循诱导,水到渠成,从而促进了目标的达成,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3.注重了古诗词的学习必须与背景相结合的原则。开课后我不惜宝贵时间给学生读《导学案》中大篇的背景介绍部分内容,同时还对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作了适当的讲解补充,为学生体验诗歌意境和感悟诗人情怀作了有效的情感铺垫。

  4.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互帮互助的`学习习惯,虽有许多瑕疵效果不明显,但毕竟迈出了最为宝贵的一步。

  (二)存在的问题:

  1.在诗歌朗读环节花时不多,比较仓促,害怕时间不够而取消了原先打算的多种朗读方式,学生个性化朗读和朗读体验明显欠缺,违背了诗歌须从“读中感悟”的原则。

  2.没有逐句进行翻译,基础较差的学生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没有获得大面积丰收。

  3.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往往处于“半成品”就草草收兵,致使气氛不够浓郁,讨论不够深入,在诗句内涵的理解上也不够深刻。

  4.在评价上没有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评价,老师评价居多,表现了对学生不放心不信任的错误思想,从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5.学生发言不够积极主动,一方面反映了农村孩子的胆小淳朴,一方面也反映了小组合作学习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引导训练。

  6.小组代表发言时没有良好的语言习惯,往往直述观点,给人造成似乎是他个人的意见而不是小组的共同意见。

  (三)今后的打算

  通过这次我校举办的公开赛课活动,使我看到了其他年轻教师的优点并努力向他们学习,也看到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同时也看到了我校教学的希望,更看到了我县教学的崛起…….今后,我将在上级的引导下,在同行的大力帮助下,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在课改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归宿点,为我乡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观沧海》教学反思 9

  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也是传统语文教学中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但是,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由于赶教学进度,诵读教学的作用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大多数学生习惯了默读等阅读方式。为激起学生的阅读的热情,在《观沧海》这篇诗歌的教学中,我用诵读贯穿了整节课堂。

  在课前的导入过程中,我重点向学生介绍了曹操的赫赫战功和显赫的军事、文学地位以及本诗创作的背景。接下来就进行诵读教学环节。

  首先教师范读,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先入为主。然后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由诵读本诗,体会作者在诗作中表达的感情。第三步是赏析诗歌。让学生通过诵读,想象诗歌中描绘的场景,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教师根据学生诵读的效果作出适当的指导,使学生在提高朗读水平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内涵。

  《观沧海》教学反思 10

  就语文本身来说,语言文字是形式,思想感情是内容。就语文教学来讲,只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去感受,指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展开思维,使课文描述的人、事、景、物等在头脑中浮现出来,产生真切的感受,进而感知课文的思内容,使情感得到共鸣。感受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诵读,通过诵读,耳朵可以具体感受语言抑扬有致的音韵,缓急合宜的节奏,眼睛可以把语言文字化为生动的画面,鲜明的形象,以实现再造想象,激发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情感。为激起学生阅读的热情,在《观沧海》这篇诗歌的教学中,我用诵读贯穿了整节课堂。

  在课前的.导入过程中,我重点向学生介绍了曹操的赫赫战功和显赫的军事、文学地位以及本诗创作的历史背景,接下来就进行诵读教学环节。

  首先是通过有感情的范读使学生受到感染。然后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由诵读本诗,体会作者在诗作中表达的感情。第三步是赏析诗歌。让学生通过诵读,想象诗歌中描绘的场景,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教师根据学生诵读的效果作出适当的指导,使学生在提高朗读水平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内涵。

  除了整段的诵读外,我特意挑选了某些句子来让学生体味诵读,比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在诵读过程中,有几位学生能够饱含感情地诵读。对于学生读得不够味的地方,我及时加以指点,使学生很快得到了提高。但在这个环节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我要求学生个别诵读的过程中,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我认为。

  1、教师长期讲,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觉得诵读是没多大意义。

  2、对诗歌语言的品味不够细致,使学生无法准确地把握诗作中所蕴含的感情。

  总的来说,通过对这次课的反思,我认为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作品的情感是以语言为依托的,离开语言去分析情感如同隔靴搔痒。

  2、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够,课堂语言过于书面化,与学生的交流有隔膜。

  今后在教学中我想做这样的改进。

  1、教学上仍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但要以理解、投入感情为基础。

  2、加强指导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让学生主动思考发言。

  《观沧海》教学反思 11

  古典诗词大量引入教材,使学生更多地体会到中国古典文字的韵致,但相比于浩瀚的古诗来说,这些也只是沧海之一粟。因此,突出学法指导,是变“学会”为“会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要著。本堂课在这方面作出了尝试,学生将《观沧海》一诗作为范例,通过探索掌握一种欣赏、领悟诗歌的方法,并借助这种一般方法,独立地进行更广泛的诗歌欣赏。使用范例讲授一种学习内容就像一个物体发出声音使另一个同步频率的.物体也发出声音那样,能让那些在课堂上没有教过的同类内容或课外大量的内容为学生所认识,或者引起学生自发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自主阅读的热情。

  传统教学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尽力让学生掌握一大堆所谓具有系统性的材料,其结果,学生根本不可能在这样的教学中获得系统的认识,反而在头脑中充塞了一大堆杂乱无章的材料。本堂课的教学追求深而不是广,教学突出重点,抓住难点,让某些枝节一带而过,使重点知识能在同学头脑中扎根,达到一课一得的效果。

  在教学中,学生依靠本首诗歌对阅读方法的寻找,一开始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试探,通过老师的启发,经过思考、讨论、明确,一直追踪到问题的实质,并进一步来纠正自己的“误”,实践“正”。这样的“试误学习”,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并获得成功体验。

  课堂情境的精心渲染,把学习带入诗境,多次诵读、背影音乐的烘托、画面的冲击、宽松愉悦的交流氛围,营造了优化的教学情感氛围,学生的认知效率得以提高。

  本人认为这是一堂自我感到满意的一节课,但由于教学手段限制,有些内容没能展示出来。

  《观沧海》教学反思 12

  事实上,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乃至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来实现的,其中课文是载体,审美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我认为《观沧海》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和思想教育的典范作品。

  《观沧海》教学反思 13

  在课前的导入过程中,我向学生介绍了曹操的个人简介以及本诗创作的背景。接下来就进行教学环节。

  首先用录音诵读。然后让同学们,自由诵读本诗,体会作者在诗作中表达的感情。然后是赏析诗歌。最后学生通过我的讲解,想象诗歌中描绘的场景,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总的`来说,我认为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自己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1、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够,课堂语言过于书面化,与学生的交流有隔膜。

  2、本节课是以诵读为纲,但我在教学设计上,安排学生读的时间太少。

  《观沧海》教学反思 14

  1、 整体感悟

  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诗人感到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美好的图画啊!看到太阳、月亮的运行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2、 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开始共同研讨下列问题。

  问: 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理解:“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 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理解: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句 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

  《观沧海》教学反思 15

  诵读教学是语教学中个关重要的环节,也是传统语教学中常使的种教学段。但是,在长期的语教学中,由于赶教学进度,诵读教学的作直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多数学习惯了默读等阅读式。为激起学的阅读的热情,在《观沧海》这篇诗歌的教学中,我诵读贯穿了整节课堂。

  在课前的导过程中,我重点向学介绍了曹操的赫赫战功和显赫的`军事、学地位以及本诗创作的背景。接下来就进诵读教学环节。

  先教师范读,读出感情,读出势,先为主。然后让学结合课下注释,由诵读本诗,体会作者在诗作中表达的感情。第三步是赏析诗歌。让学通过诵读,想象诗歌中描绘的场景,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再让学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教师根据学诵读的效果作出适当的指导,使学在提朗读平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内涵。

  除了整段的诵读外,我特意挑选了某些句来让学体味诵读,如:“东临碣,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之,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在诵读过程中,有位学能够饱含感情地诵读。对于学读得不够味的地,我及时加以指点,使学很快得到了提。但在这个环节中,也出现了些问题,如在我要求学个别诵读的过程中,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我认为:

  (1)长期教师讲学听的教学式,使学觉得诵读是种累赘与负担。

  (2)可能因为有听课师的存在,原本活泼的课堂显得平时要呆板些。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不利于激活学的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

  (3)对诗歌语的品味不够细致,使学法准确地把握诗作中所蕴含的感情。

  最后我原本安排的是五分钟左右的学由诵读时间,争当堂成诵,体会作品的内涵。但由于前环节安排的不尽合理,使得本环节只能带过,错失了我的本意。

  总的来说,通过对这次汇报课的反思,我认为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有以下个需要注意:

  1、作品的情感是以语为依托的,离开语去分析情感如同隔靴搔痒。

  2、师之间的交流不够,课堂语过于书化,与学的交流有隔膜。

  3、虽然本节课是以诵读为纲,但我仍感觉教学设计上,安排学读的时间太少。

  如果我再上《观沧海》这节课,我想做这样的改进:

  、教学上仍以指导学诵读为主,但要以理解、投感情为基础。

  、加强指导学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让学主动思考发。

  《观沧海》教学反思 16

  《观沧海》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代诗歌四首》中的一篇。这首诗歌主要表达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文中主要通过描写波澜壮阔的大海的景象以及作者由此产生奇特的景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并由此展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

  这次教学中我着重做了两点: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感情;

  2、提出问题相互讨论,理解诗歌意思,体味诗词的意境。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主要表现出来的问题是:

  一、学生们接触到诗歌不久,对古诗歌的认识还很粗浅,致使不能很好的去理解诗歌的内容。

  二、朗诵教学中,由于农村学校在小学没有良好的训练,不能很好的把握节奏和重音,影响了对诗歌感情的体会。

  三、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很多同学思维受限,不能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语言表达不够准确、生动。

  因此,在今后的诗歌教学活动中还应该多朗诵,多学习诗歌的基础知识;还应更多的去培养学生们联想和想象的`能力——为学生们打开一扇思维的窗,去走近诗人的心田。

  《观沧海》教学反思 17

  在讲授《观沧海》这首诗时,我首先从作者曹操的简介谈起,由历史人物曹操的简介,过渡到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接着带领学生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人通过虚实结合和动静结合的写法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上完这节课后,我感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总感觉缺少了什么?在教研组集体研讨时我发现,我这节课的失败之处是没能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的维度出发来设计学案,组织教学。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两次提到“鉴赏”一词:“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第四学段,“可通过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鉴于此,我本身的问题,是在于要加强学习,多读多背多积累,进一步提高自己文学鉴赏能力。尤其是古诗词教学时,从鉴赏的维度来把握文本,将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顺利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当然,“诵读”“理解”和“感悟”也是我在教学古诗词赏析中常用的一种较有效的方法,但是,要把一节语文课,上得更有情味,还得要从鉴赏的角度出发。

  “诵读”“理解”和“感悟”的课堂外在模式有了,那么内在的“抓手”又是什么呢?在单元复习时,我做了如下调整:

  一、“歌以咏志”抓主题。联系诗词根据内容上的分类,这首四言乐府诗抒发了诗人豁达的胸襟与统一中原的远大抱负,是一首“咏志诗”。

  二、“登临碣石”观意象。引导学生从诗人所选取的波澜壮阔的`大海、高耸屹立的山岛、丰茂的草木、萧瑟的秋风等意象中,感受营造出的一种慷慨悲壮的氛围。

  三、“临、观、涌、若”析炼字。“临”字写出了诗人立足之高,所看到的景象自然非同一般;“观”是看的意思,“观”字点题,而且是全诗的诗眼,统领全篇,先写实景,再写虚景,引出一系列的壮阔画面,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统一天下的抱负。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若”是好像的意思,表明大海吞吐日月、包容万象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是虚写,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涌”字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气势,营造了壮阔的意境。

  四、动静虚实探写法。动态的“洪波”和静态的“山岛”“草木”,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先写实景,再写“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虚景,引出一系列的壮阔画面,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统一天下的抱负。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感悟诗歌中作者采用的“动静结合”、“实写、虚写”及“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的妙处。

  针对学情,做了侧重于以上的由意象到意境,由内容到主题的调整,使课堂更有“抓手”,希望教给七年级学生日后赏析古典诗词的方法,对学生古诗词赏析能力有一点提高。

【《观沧海》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观沧海》教学反思10-21

《观沧海》教学反思01-17

《观沧海》教学反思10篇02-17

《观沧海》教案(精选11篇)08-08

初中语文《观沧海》教案02-15

教学教学反思03-22

秋天反思教学反思03-04

教学反思03-25

比的教学反思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