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23 19:28:0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15篇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1

  一、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节课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课文,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培养自学的兴趣。课堂上,教师、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产生了共鸣。我参与学生的讨论,检查他们的正误,与学生共同思考,参与他们的活动,创造了一个师生共同学习的课堂气氛。课堂上有笑声,有掌声,有争论声,书声朗朗议论纷纷。课堂上学生自己解决第一节课自己提出的尚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自读、自想、讨论交流、填写教师设计的表格,自己找重点词句,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等等,这一系列的活动,教师只做问题的'引领者,只起穿针引线,搭桥铺路的作用。

  二、进行了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

  学习第三段时学生读懂了蝙蝠夜间飞行的本领很高这个内容后,启发学生找出表现蝙蝠飞行本领高的词语“夜里”“还能捕捉”“无论怎么……都”“即使……也”。学习第五自然段试验准备的句子中,从重点词语“横七竖八”“许多绳子”“许多铃铛”,体会出科学家工作的细腻。在第六自然段中理解“配合”体会嘴和耳朵的缺一不可。在第七自然段中理解“反复”“终于”,体会科学家工作的艰辛,体会科学家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精神。学生理解后通过有感情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体会到作者语言的准确性,为习作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另外我通过指名读、引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是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训练的表现。

  三、利用多媒体手段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难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这是一个很抽象的问题,因为超声波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利用学生表演和画示意图及多媒体演示的方法恰到好处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课内课外相结合

  学生理解课文后,让学生交流汇报课前搜集的仿生学资料,既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在交流完仿生学资料后,我让学生说说你有没有从周围的动、植物身上得到什么启示?想一想,把你的想法写下来。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为本单元的习作埋下伏笔。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2

  《蝙蝠和雷达》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为了突破难点,使学生便于领会掌握文中所要说明的道理,我通盘考虑,精心设计如下:

  一、自主学习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常识性的文章,课文用“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这个设问句开头,引出一百年前科学家所作的试验,从而揭示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根据文章的内容及写作特点,我通过如下“三步”进行教学。

  课文的四、五小节介绍了科学家做的试验,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我在第一课时设计了下边的表格,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填写:

  试验次数

  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通过填表,学生们一下子理解了蝙蝠飞行靠的是嘴和耳朵,而且印象深刻。

  学生自学后大多数学生得出结论:蝙蝠飞行探路不是靠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有一种成就感。

  二、突破重点

  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我紧紧围绕科学家的三次试验和由蝙蝠受到的启发,发明雷达入手,反复请同学们采用不同的读书方式读课文,再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收获。并激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简笔画。

  三、注重课外延伸

  本课第一次让学生接触到仿生学的知识,该科学领域是极其宽广的,因此在教学本文内容后,我让学生交流所收集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例如,人们根据乌贼喷水的原理,发明了喷水船;根据海蜇的游动,发明了风暴预测仪;根据蝴蝶的外表特征,发明了迷彩伪装……使学生对人类模仿动物进行创造发明有了更深的了解。这一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了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并练习小练笔:从动物获得启示,有所发明。

  所以说课堂的有效教学不光需要教师的精心备课,更需要老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效应机智地进行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一切教学只有围绕着学生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才是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价值。

  《蝙蝠和雷达》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科普文章介绍了仿生学的应用——蝙蝠夜间是凭什么探路飞行的,飞机靠雷达夜间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根据大纲的要求本组课文的教学应注意:要在理解词句,练习给课文分段的基础上学习归纳段落大意,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经过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弄清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2、学会生字新词,练习给课文分段,学习归纳段意,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

  3、利用科学家几次进行科学实验的例子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1、学习归纳段意;理解科学家的实验过程。(重点)

  2、弄清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的联系。(难点)

  根据以上的依据,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下面我就分五个方面来谈谈。

  一、巧设悬念,激趣导入

  我采用展示图片、设疑激趣的方法导入新课。一上课,先出示蝙蝠图片,问:“(1)这是什么?它在什么时候才出来活动?(2)在漆黑的晚上,你能安全地进行各种活动吗?那么蝙蝠在夜里是怎样活动的?”然后出示飞机图片问:“它能在夜里飞行吗?靠什么引路?”出示雷达图片问:“它是怎样引路的,它跟蝙蝠有联系吗?”通过层层设疑,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并初步感知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为学习下文打下基础。

  二、扫除障碍,理解文意

  这一节主要完成以下的教学任务:1、通过自学、点拨的方法使学生读准字音、理解生词。学法指导:读准字音:拼查问:理解生词:查问联系上下文。2、概括自然段的意思,用归并法给课文分段和归纳段落大意。这样就使学生通读了课文,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结构,为精读课文打下基础。同时训练了学生的自学、理解、思维、概括能力。

  三、突破重点,弄清联系

  三次科学实验,蝙蝠、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间的联系是这一节的教学要点,为达到要求,我采用“设置悬念、讨论探究、方法指导、观察演示、表演解说”等方法引导学生学文。这样做有三个目的:1、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深入透彻地理解问题。2、化抽象为形象,突破教学重难点。3、训练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的教学具体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由于1——3自然段的内容比较简单,我主要采用读、问、想、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明白飞机安全夜航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感受蝙蝠夜间飞行动作的灵巧。从中引导学生提出疑问: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启示?它为什么能在夜间灵巧飞行?通过引导质疑,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步:指导学生弄清三次科学实验的过程。教学时先让学生在听读4——5自然段中思考:科学家在什么环境下做了多少次实验?从中释词“横七竖八”,并练习造句。然后让学生默读4——5自然段,采用“独立思考、同桌讨论”的方式弄清三次不同实验的方法、结果及结论(表格形式出现)。接着让学生分别说说实验的经过,同时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证明”并练习造句。这样就使学生在多读、多说的基础上深入了解了三次科学实验的过程,明白了蝙蝠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从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和理解、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第三步:指导学生揭开蝙蝠探路的密秘。蝙蝠发出和接收超声波这一内容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易于接受,我采用了观察演示的方法来开展教学。教学中我提出:蝙蝠是怎样利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然后让学生边听读边看有关蝙蝠捉蚊子的影片演示并思考问题,并要求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回答,弄清密秘。由于影片这一辅助手段的运用,使抽象的科学原理生动形象化、显现化,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另外,通过这一段的学习,总结出学法:听朗读、看演示、说原理。以此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自学下文打下基础。这正体现了大纲提出的“阅读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

  第四步:指导学生明白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启示,弄清雷达的工作原理及其跟蝙蝠之间的联系。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前面总结的学法自学课文,并仿照作出雷达的探路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教师做好放录音及影片的工作)。在明白了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之后,让学生根据示意图讨论它们之间的联系,再让学生根据对话提示进行对话,并抽二个学生分别带上头饰进行对话、表演。这样就使学生在分析、比较、联想、对话、表演中明白了蝙蝠与雷达之间的联系,生动化、趣味化了课文内容,突破了教学重难点,且贯彻了大纲要求的“要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至此,本文的教学任务已大部分完成。

  四、课外延伸,扩展思维

  大纲指出:“要注意课内和课外的联系。”因此,学完课文后提问:“雷达是仿照蝙蝠制造出来的,科学家还从哪些生物的身上得到启示,制造了哪些现代化设备?”以此扩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把学习兴趣由课内引向课外。

  五、谈话结束,激励创造

  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科学的征途是无止境的。大家想不想将来也利用仿生学制造出一些有用的设备?只要大家今后多学习知识、多留心生活,做到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研究,充分打开想象的翅膀就一定能够办得到。这样结束课文,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及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3

  科学家是如何

  证明

  蝙蝠夜里飞行靠的是嘴和耳朵的?学生小组讨论这个问题后

  总结

  出主要靠做试验。三次不同的试验

  证明

  ,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让学生反复读这句话,从而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严谨。借助板书通过简笔画让学生生动形象地理解超声波、反射等学术用语,一目了然地弄懂蝙蝠是怎样嘴和耳朵配合在夜间飞行的。

  从课文中拓展延伸加强写话训练。在学生已经完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扣住课题进行牵引:这是人们在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我们这一单元的`主题就是大自然的启示,请大家读读资料袋的内容,想一想。接着,我又让学生结合课外阅读材料和自己的设想写一写我们还可以从什么身上受到启示?我还从()得到启示,发明(),作用是()。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课外知识也很丰富,很快就有了很多中答案。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语言。学习课文的方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写一写另一个仿生学的小短文,实现了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在这样的迁移训练中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激起了学生阅读文本补充文本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习作欲望。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4

  《蝙蝠和雷达》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讲述科学知识的老课文,本人想通过抓住蝙蝠探路和飞机夜航的秘密及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培养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同时,结合本人的研究课题,我认为如下几方面体会深刻。

  一、激发认识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的老师”。它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执着地去探索。

  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培养强烈的创造欲望。我注意把学生当作认识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例如:学习科学家的三次试验,我放手让学生小组学习,然后创设情景介绍概括。在了解了蝙蝠飞行的秘密后,学习雷达的工作原理时,也注意让学生同桌自学。并时时处处请学生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

  二、开拓知识领域。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入门不等于有了兴趣,就有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往往靠有关事物的启示,触发联想,从而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课前找资料了解蝙蝠,课后多看有关仿生学的知识,想象蝙蝠和雷达之间会有什么对话等练习形式,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我以为)

  三、鼓励学生求异思维。

  广博的知识是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但知识不等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知识转化为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而求异思维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思维形式。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思维方式来训练学生。例:学习段落第3、6节时,我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词语在理解蝙蝠的飞行特点和秘密这一中心。其次,在学习中,我还引导学生质疑、发问,从而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开拓思路,灵活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当然,教学中也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我相信,只有更好,没有。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探索,一定能找到创新思维教学更好的途径。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5

  《蝙蝠和雷达》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为了突破难点,使学生便于领会掌握文中所要说明的道理,我通盘考虑,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我首先创设了实验内容,让学生来当一回科学家的情境,通过三次试验来探究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方面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值得改进。如在学习科学家三次实验的经过,填写表格这一学习环节没有处理好。学生在复述这部分内容时,没有很好地运用到课文中的语言,只是用自己的话来组织语言,没有达到复述课文的真正目的。复述完后,如能带领学生再回到课文中读一读,回味课文语言,感悟课文语言,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的缜密,我相信效果会更好。读的训练还显得较为薄弱。今后,我将再接再厉,不断地探究语文教育教学的艺术和方法,更上一层楼。

  在学生已完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扣住课题进行牵引:“蝙蝠和雷达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在这时提出这一问题,基本上已是水到渠成了。学生都能明白雷达的发明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于是,我因势利导,话题一转讲:科学家研究蝙蝠探路的方法不仅仅发明了雷达,还发明了声纳和扫雷仪。你能够试着说一说声纳和扫雷仪的工作原理吗?进一步考察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基本上能够把它们工作原理说出来,教师再加以适当的补充说明。

  拓展延伸:就这样从动物、植物身上得到启示。他们细心观察,认真思考,不断实验研究,进行发明创造。于是,再问学生:人们还从哪些动物、植物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过什么呢?让学生们联系课内外知识讨论“潜水艇”、“水草和锯”、“蜻蜓和直升飞机”、“人脑和电脑”等,激发学生对仿生科学兴趣。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6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课文,内容相对而言比较枯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我努力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教学。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深入体会课文内容

  首先创设了让学生来当一回科学家的情境,通过三次试验来探究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其次,在深入理解课文本内容之后,学生对仿生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又鼓励学生当一回作家,仿照课文1、2、7、8自然段的'写法,以鱼和潜水艇为题指导学生练笔,按照“提出问题──揭示秘密──发明创造”的顺序,以课文为范例,进行读写的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进行语言训练,积累和运用课文语言:

  在本课教学中注重语言训练,我让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完成表格里的内容,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对照板书进行复述,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都能说充分。既注重了面向全体学生,又注意了说的层次性,帮助学生积累课文语言。

  3、利用板书,突破重难点:

  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的工作原理之间的联系是课文的重点,也是课文的难点所在。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采用了简单示意图,直观地显现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然后指导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画出雷达的工作示意图,再借助这两份示意图,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化难为易。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7

  “公开课”常常被教师认为是“作秀课”,而我却不这么认为:“公开课”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公开课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伴随着我们年轻教师成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践行思想的大舞台,也是磨练个性的绝佳途径。

  开学初,我在校“开放日”活动时执教《蝙蝠和雷达》一课。看到那么多家长和教师,也许是太紧张,也许是太兴奋。开始板书就出了差错。我把“蝙蝠和雷达”写成了“蝙蝠与雷达”,这是一个科学性错误,是坚决不容许的。刚写好就被孩子们提出来了,课还没有开始,就卡壳了。我还真的有点不知所措,课堂沉默了几秒钟,不知道哪里来的机敏和智慧,我很快地冷静下来,在“与”下面写了“和”,让孩子们读一读题目,想一想“和”与“与”有什么区别。大概是请了有三个同学读题目,有一个孩子说,我觉得用“和”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比较近,而用“与”显得他们没有什么关系。我惊叹于孩子的'发现,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一个尴尬的场面很快过去了,并成了一个很好的导入。我接下去质疑:那么蝙蝠和雷达这两个风马牛不相接的事物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去读书。就这样很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败笔”却成了课堂的“彩笔”。

  课后,听课老师在评课时问我是不是有意这样设计的,更多的老师是为这样设计赞不绝口。不仅有效地训练了语言基础知识,让孩子深刻地体会到“和”与“与”的区别,还很好地导入到课文内容,激发起学生的读书欲、思考欲。我却没有点明个中原由,暗自庆幸,没有因此而“出丑”,也为自己当时的机敏而窃喜。

  这次公开课就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教师不仅需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敏锐的机智和严谨的作风。课堂是不断变化与生成的,在突如其来的变化当中,教师要以自己丰富的学识,机敏的智慧去一一解决问题。更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有自己的思想,也只有有思想的老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思想是贯穿教学过程的灵魂。课堂是实践思想的载体,公开课是践行思想的最好舞台。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8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可以分为三部分。主要讲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经过反复实验和研究,证明蝙蝠夜间是靠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飞机靠雷达夜间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书中,科学家为了弄清蝙蝠夜行的奥妙,做了三次实验,证明蝙蝠夜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这三次实验就是本文的一个难点,在上这节课时我运用填表法来理清三次实验,以突破难点。

  在填写表格的时候发现很多学生习惯抄长句长句的内容,不够使用自己的简练语言,而在汇报的时候,也有多半同学机械照抄课本内容,在我逐项出示了自己填的内容,与他们的答案比较,学生们终于知道了在表格中该如何简练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后面的环节中设计了让学生以示意图来解释蝙蝠夜里飞行的原理,学生根据文本内容都能较准确地说出来,我给予归纳和板书,但是在学生自主学画雷达工作原理的'时候,由于我在提问题和要求的时候没有说得很清楚详细,导致了学生在上台演示画的时候,无从下手。再在后来的总结归纳中,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很好地让学生结合板书进行对全文的回顾与小结,也没有达到原先预设的目标,按照黑板复述是对文章内容的巩固训练,更是锻炼学生说的极好时间,我却错过了。希望以后能改正课堂结构的领导和驾御能力。

  这节课令我认识到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在备课时要重点考虑的是如何“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有效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少走弯路,在有限的时间内尝试、验证、进而掌握尽可能多的方法。倘若教师不能发挥主导作用,课堂活动就会出现杂乱无章,漫无目的的局面。我的这节课所运用的填表法学生是初次接触,毫无经验可言。如果我在备课时考虑到这个实际情况,在布置任务之前向学生们说明注意事项或把第一次实验作为例子带领学生完成第一行表格,待有了前面的经验,再让学生独立完成下面的表格,难度自然会降低,也就不会延误过多的时间了。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9

  今天上了《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上课形式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也就是先让学生自学,然后老师再教。时间安排是:自学19分钟,小组讨论5分钟,讲授10分钟,当堂测验5分钟,布置作业1分钟。整个流程的各个环节感觉流畅,学生在整个课堂的学习中,基本能达到预期目标。但在处理“后教”一环节中,时间把握得不够好,10分钟的讲授感觉有点仓促。反思原因主要是解决自学部分第1题,“三次试验”填表这一环节中,提问和板书时间过长,提问中学生没有答出标准答案或近似标准答案时出现重复提问;板书时间在备课时就有矛盾:板书详细,花时间;板书简单,可能对学生日后做习题有所影响。

  从本当堂测验来看,绝大部分同学达到预期目标,个人感觉本节课教学目的已达到。其中本节课本人认为最大的亮点是:

  1、通过学生完成自学任务,迫使每个学生动笔,从而动脑,解决了一般授课形式中部分学生人在心不在的问题;

  2、老师课堂上讲课时间少,只讲重难点,则有更多的`时间对中下生进行即时指导;

  3、整节课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多,充分体现其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由于初步尝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体会到一点益处,但也遇到很多困惑,有待进一步实践摸索与提高,也愿同行一起交流。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10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可以分为三部分。主要讲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经过反复实验和研究,证明蝙蝠夜间是靠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飞机靠雷达夜间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为了突破难点,使学生便于领会掌握文中所要说明的道理,反思我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从质疑中引发探究心理

  学习贵在生疑,有疑才能有问,有问才能激发更深地探究。在课堂开始,我首先问学生有没有见过蝙蝠,知不知道什么是雷达,然后介绍什么是蝙蝠什么是雷达,并问学生蝙蝠是一种动物,而雷达是一种仪器,那课题用“和”字连接是为什么呢?继而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关于描写蝙蝠和雷达的句子,为概括全文内容做铺垫。

  二、开展活动,回归文本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活动的主要阵地,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好实践活动,对于密切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发展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积极的意义。小学生接受新鲜事物快,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容易遗忘又是孩子的缺点。让小学生牢固地记住学过的知识,就必须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进入自我探索的角色。

  在课堂中我设计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么,并完成表格。在阅读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达探路方法后,我又让学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摆一摆整个过程。激发了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同时让他们在众人面前勇于展现自我。通过活动,通过玩中学,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识,了解了蝙蝠和雷达探路方法,而且使学生得到了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

  三、拓展延伸

  从动物、植物身上得到启示,人们细心观察,认真思考,不断实验研究,进行发明创造。那么,人们还从哪些动物、植物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过什么呢?让学生们联系课内外知识讨论“潜水艇”、“水草和锯”、“蜻蜓和直升飞机”、“人脑和电脑”等,激发学生对仿生科学兴趣。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11

  《蝙蝠和雷达》是篇科普文章,介绍了仿生学的应用——蝙蝠夜间是凭什么探路飞行的,飞机靠雷达夜间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三次科学实验,蝙蝠、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间的联系是这一节的教学重点。

  以往我布置预习,一般是读文、标段、注音。这一课,我改变了以往的预习方法。让学生自己在课前解决难点。我在原来预习要求上,要学生填一张表格,如下:

  实验顺序

  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每三次

  为了学生能多了解仿生学,我还要求学生找一些关于仿生学的资料。本以为学生会对这么多的预习要求提出抗议,没想到他们对这别开生面的作业,感到兴趣盎然。全班同学都完成了,而且几乎都能正确填写,除李佳烨外。

  教学时,我分四步进行:

  一、解决问题“为什么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引导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二、分组协作:

  1、2组解决问题“蝙蝠飞行灵巧,表现在哪?”文中找出。从而感受蝙蝠夜间飞行动作的'灵巧。3、4组解决问题“蝙蝠夜间靠什么飞行?”明白蝙蝠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三、展示学生课前预习的表格,根据表格,进一步学习蝙蝠是怎么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四、拓展,学生表述自己收集的关于仿生学的资料。这个部分的学习,学生个个参与,学习兴趣浓厚。

  从这节课中,我觉得应该重视课前预习,并且预习要多样性,有针对。这样学生有疑问,会探究,有自信,上起课来,有兴趣会事半功倍。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12

  《蝙蝠与雷达》,是一篇精读课文,篇幅不长,教参安排讲课时间是两个课时。课前小孙一直担心两课时是不是用不完,时间有剩余怎么办?我说,篇幅虽短,涵盖的信息量是很大的,课堂交流起来你就不觉得时间多了。小孙放心地去备课了。这是一篇老课文,我小学时就学过。课前,我也仔细的研究了一下课文,对于这节课,需要对蝙蝠和雷达的信息了解一下,文章涉及仿生学的一些知识。课前给学生布置预习时,也让学生们自己去查询一些关于仿生学的知识。这样在上课之前让学生对于课文内容详细了解一下,利于课堂教学的进行。

  讲课时,小孙以蝙蝠和雷达的照片开头,导入课题,同学们对于蝙蝠和雷达的兴趣还是很高的。初读课文,小孙采取了齐读的方式。这种朗读方式,不适合思考,也不适合表达感情,大段课文不宜齐读,适合齐读的多是对话或语气情感强烈的。这也是前几位实习生出现的问题。课后我及时点给了他们。

  由于开始的气氛没有烘托起来,接下来的学习不是很顺利。讲到学生感兴趣的.仿生学他们就随意的发表意见,到思考问题时有没了积极性。看得出来,小孙的情绪也很失落。课后,我仍然鼓励他说,这很正常,每个老师都会遇到,别说你初次讲课了。

  教师怎样才能自如地调控课堂呢?首先,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取决于教师教学时的态度与积极性高低。有些时候虽然教师心里想着要高兴的讲课,但是外在表现与具体的语言表达,则体现出一种截然相反的状态。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教学用语主导着课堂氛围。

  教师在讲课中,首先要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兴奋或者说是精力很集中的状态,教师在讲课时不能态度消极;其次,教师用语一定要积极、有力、正向。如一些激励性语言、鼓励性语言,这是带动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索。语言是一种艺术,教师语言更加偏向于技术性。通过一些听课,我发现我们很多实习的同学,在实习中都犯有类似的错误:教师用语不准确、不恰当。不正确的教学语言,作用往往是消极的。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13

  在《蝙蝠和雷达》一文中,我力求创设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主要讲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经过反复实验和研究,证明蝙蝠夜间是靠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飞机靠雷达夜间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在课堂中我设计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么,并完成表格。同桌之间互相合作,两人同时找句子,一人填写,一人作为汇报预备选手。既让同学之间互相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获取深刻的体验,又培养孩子们与他人相处共同生活、共同学习的处世态度和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同时还不忘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课堂过程中散发浓浓语文味。

  看,孩子们学得多认真哪!

  在阅读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达探路方法后,我又让学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摆一摆整个过程。激发了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同时让他们在众人面前勇于展现自我。通过玩中学,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识,了解了蝙蝠和雷达探路方法,而且使学生得到了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活动,还要回归文本,参照黑板摆出的卡片,用自己的话复述蝙蝠和雷达探路的过程,复述是对文章内容的巩固训练,更是锻炼学生说的极好时间。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14

  一、教学方法呈现语文味

  对于一篇课文学生学习的好与差,关键要看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看教师能否深入课程标准,把握目标教学,使趣味性和听、说、读、写等相结合,从而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率地学习。

  王老师在这节课上出示了三个教学目标即:内容、方法、语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紧紧围绕目标进行导学,在学习课文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三次实验”以学生通过填写表格的形式,直接切入主题,使之向整篇课文延伸,通过小组合作、语句对比,很自然、微妙地说明了蝙蝠与雷达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并说明了字词使用的准确性在说明文中的重要性。所以说,抓住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是我们在备课中应该所备到的,并非常值得学习。

  二、品词吸句表现语文味

  一篇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对字词句进行理解是学习的重点,王老师抓住了课文语句的特点,在“品”和“吸”上体会文章让学生能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句子的对比中通过能够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并体现说明文字词的严谨性。

  三、课件使用体现语文味

  一篇语文课要想与学生之间碰撞出火花,要么就是语文教师独特的魅力与行动,要么就是教学设计的独特性。语文课适时地使用媒体设备,能够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着很强的帮助性,特别对于说明性的文章。

  王老师这节课让学生享受了“一顿丰盛的大餐”。既饱了眼服,又饱了耳服,又让人心服、口服。媒体使用紧凑、合理。在出示课件:蝙蝠在夜里能够及时避开电线,飞机之间能够避免碰撞等,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起到了点睛的作用,更进一步说明了蝙蝠和雷达的关系。

  四、知识搜集突出语文味

  搜集资料也是本节课的亮点,教师充分利用资料袋的作用,不仅使学生了解仿生学的含义,而且通过资料袋中的几个例子扩散了学生视角。在课堂中,教师把学生所搜集到的资料在同学面前展示,然后再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

  给人一种很直观的感觉,同时更增强了学生搜集信息的力量。

  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第一课时中对资料搜集的重视,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知识搜集能力(采集信息能力),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五、板书设计彰显语文味

  通过师生互动配合完成板书,也是王老师的成功之笔。一是考查了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程度;二是板书设计的合理性为学生学习起到了助推的作用,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蝙蝠和雷达的对比,蝙蝠的嘴和天线的关系,蝙蝠的耳朵和荧光屏的微妙联系,超声波与无线电波的相同作用,在板书中把整个课文的重点概括得非常到位。

  回顾整篇课文,王老师能够把这篇课文讲“活”,并使师生在课堂学习中产生共鸣,互动起来,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师生的“导”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相得益彰。如果教师能够走出文本再多一些,通过展示台、资料袋的作用去给学生布置任务,使作业不局限于一种关于写“仿生学”的作文,我认为这节课将会更加语文味十足。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15

  今天我讲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尝试用“我是昼伏夜出的蝙蝠”或“我是引导飞机夜间飞行的雷达”的方式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这是源自于我看了《自主课堂100个精彩片段》中的“嗨,我是爬山虎的脚”一文有感而发设计的。俗话说,“功夫在内”,我们如何在自己有限的时间内设计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这是现今我们每一位老师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今天,我在这课中尝试让学生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来介绍学生比较陌生的动物——蝙蝠,以及蕴含高科技知识的雷达,无疑给我们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供一个借鉴。

  课堂上,看到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生们思维活跃,尽展个人风采。你看,陈杰峰同学展开了翅膀(双手)翩翩起舞地飞来“嗨!还认识我吗?我是大名鼎鼎的蝙蝠,我具有昼伏夜出的本领,我飞行的时候,靠的不是眼睛,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哈哈,我厉害不?”说完,还学着蝙蝠飞行的姿势,扇动一下“翅膀”坐下了。

  我相信,在我们这些一线老师的这样长期培养下,孩子们的言语水平一定会提高的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