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05 08:08:3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1

  “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内容,涉及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教材例1编排的意图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这与实际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总人数不相符合,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渗透并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由于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因此,本节课设计时我立足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不同的方法中选择最优方案,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初步体会集合思想。

  “重叠问题”以前是属于数学兴趣课的内容,所以学生对它的掌握程度允许有差异性,即学生能掌握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而现在是放在数学教材里,那么如何准确地把握教材,更好地完全教学要求,对我们来说是个挑战。

  在设计教案前,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何使让学生水到渠成地去解决重叠问题,使学生不是在模式上会做,而是在理解上会做。如果学生头脑中没有经历建模的过程,没有很好的直观依托,强塞给学生的东西也就形同如空中楼阁了。

  不足之处:在第二个环节探讨计算方法时,学生在算法时更多的是三部分相加求出总人数,而不是两部分相加再减去重叠部分。再反思地去研读教材,发现对于教材的理解还是不够到位的,抛弃了题目中的数学信息,更多地强调集合圈的作用和理解,才引起了这个问题。在今后把握教材时,应该理解好主次的关系,更准确、到位地把握。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2

  "时、分、秒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我在教学中始终遵循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观念。尽管学生在课上是初步研究有关时间的知识,但生活中学生对于时间已有了相当多的感性知识,切身感受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劳动都与时间息息相关。

  在课刚开始,我将学生原有的关于时间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作为学生的课前测试,两个班有三分之二的学生不能正确读出钟面上的时刻。针对这一现象,我从四个方面的开始教学:

  一是认识种面,知道钟面有哪些部分组成,各表示什么,根据学生的讲述,用媒体随机演示;

  二是认识时间: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在让学生理解时与分的关系时,又用媒体向学生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从而揭示时与分的内在联系。

  三是学习看钟表的方法;

  四是掌握时间的写法,并能用这几种写法写出种面上所反映的时刻。

  引导学生认识钟面上时刻时,不是教师教给学生怎样认,而是指导学生观察,感知要学的知识,让学生自己拨一个时刻,然后说出来,引导大家讨论,最后再有教师归纳总结。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的学习有了实践的基础,另一方面学会学习。在练习时,我出示了一个可以拖动的钟面,随机拨出一个时刻,让学生正确说出所表示的时间,并让学生上来拨钟面,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对于教学难点着重练习,多次比较,找寻克服难点的好办法。

  在课上我改革了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给学生提供了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和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让孩子在活动中获得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向学生介绍从古到今的表示时间的方法,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教育,激励学生在今后学习、生活中科学的安排时间,充分利用时间。

  在教学中我做到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组织教学,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在课后的目标测试中,两个班基本上都能认识钟面上的时间,但还是有学生不能正确算出求经过的时间,这是一个难点,需要一个学习过程,好事多磨吧!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3

  前后经历了两次试教,呈现的这节教研课让我很有收获。

  成功之处:

  一、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数学知识之间联系是很紧密的,计算教学更是如此。

  1.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210=20这个算式,10+10=20;

  2.验证口算方法的过程

  3.知识的迁移:例如:29=18,18+2=20,想到9个2是18,10个2就是20.再如:从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运用到到整百、整千的数乘一位数。 以上的设计使学生自主的借助旧知,解决新知。

  二、关注学生,尊重学生不同的策略。

  二班的学生聪明、思维活跃,很善于提问。在本节课,学生出现了五种解题策略。

  1.用加法算;

  2.竖式计算;

  3.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4.分解法;

  5.运用口算方法 我能够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尤其在解决210=20这个算式时,前两次试教中,在这个环节没有出现用口算方法解题的策略,而这次学生直接提出了用21=2,再在2后面添一个0的口算方法。我大胆的改变了教学环节,设计在例1中的问题二才出现的,引导学生经历并发现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就学生思想的提前而提前处理了。我觉得尽管变动了教材,但是更大限度的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过程。

  三、教学扎实,学生掌握较好

  尽管本节课的习题量很少,还有两道准备的习题没有时间处理,但是,学生对口算方法掌握的很好,所以在练习中以及课后作业的反馈中,都有很好的表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得以体现。

  四、三维目标的达成,使知识呈现有了深度和广度

  不足之处:

  1.问题处理,还不够灵活

  本节课有几处突发事件真的是我始料不及的。两次试教中从没出现的问题居然接踵而至。例如:在情境导入环节,让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前两名学生提出的问题围绕口诀出现,第三名学生就提出了310=30,我没有抓住机会,遵从学生的认知,而是又回到教材的原点。

  2.对数学知识的'驾驭能力有限,学生的情感态度关注不够

  刚刚提到学生出现的五种解题策略。学生出现用竖式计算,用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其实是激发学生学习情感的有效契机,我简单、生硬的否定不仅仅抹杀了学生的一腔热情,更暴露了我对教材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不能宏观的把握知识点,这也是我今后在教学中要注重并完善的。

  3.难点的突破还有些牵强口算方法的提炼有些突兀,如果分步骤引导,多给学生自主的机会,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会有很好的锻炼。

  我们一直在学习新课程,在第一节试教前,我也在网络上查找了以上关于计算教学,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可是,只有在上课之后,认真反思之后,我才真正对以上标准中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把计算学习活动从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转化成一个生动,主动和富有创造性的过程,这正是我在这节课上真正要体现的。 生成的课堂是灵动的,对教师的要求是高标准的。为此,我还需不懈努力。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4

  数学教学不是一个简单的“告诉”,把内隐在学生口算中的乘法分配律显性化并成为学生的自觉认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要让学生经历“观察——体验——猜想——验证”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探索发现的过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索,获得一些经验和方法,培养进一步学好数学的信心,提升对生活的认识,感受自我生命的价值。由此,我紧紧把住乘法分配律教学的魂,充分挖掘乘法分配律的可探究资源,让学生多次经历有序观察、大胆猜想、小心验证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进行总结、反思、升华,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如下: (在比较从生活实践应用中得到的两个等式(40+3)×25、40×25+3×25和(40-3)×25、40×25-3×25 的不同点后)

  师:由此,你能提出什么猜想?

  生: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是否可以用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减呢?

  师:我们惊喜地看到×××同学在科学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大胆的提出了这样一个猜想。如果把他的猜想用字母表示出来,该怎样表示?

  生:(a-b)×c、 a×c-b×c

  师:这个猜想能成立吗?怎么办? 师:好!那就让我们举例验证一下,开始。 (学生举例后,请 2~3 名同学上台汇报展示)

  师:由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你还会想到什么?

  生 2:三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是否可以用三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呢?

  生 3:很多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是否可以用很多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呢?

  生 4:如果括号里有加有减,是否可以用这些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相减呢?

  师:同学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想,让我们带着这些猜想课后继续探讨,相信还会有许多惊人的发现。

  师:在这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发现乘法分配律的?

  生:首先对几道简单的口算题进行有序的观察,然后大胆地提出猜想,用举例的方法进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发现了乘法分配律。

  师:是啊,几道简单的口算题,让我们发现了一个重要的运算律——乘法分配律。同样,简单的生活现象,也能生发出伟大的发明与发现。(图片配音展示)英国科学家牛顿从苹果落地的生活现象中引发思考,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创立了伟大的经典力学理论体系;美国发明家莱特兄弟,从鸟的飞行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实现了人们翱翔蓝天的梦想。可以这样说,平凡中孕育着伟大。

  师:看了这个短片,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我们要学会用心观察。

  生:我们要对生活充满好奇心,因为好奇心是一切发现的基础。

  生:许多伟大的科学发现都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师:是啊,只要我们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大胆猜想,小心求证,也可能会有许多惊人的发现!让探索成为我们永恒的`追求!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想对老师和同学说的?

  生: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究,我们就会发现许多没有发现的知识。

  师:这位同学说的太妙了!让我们就以这位同学的至理名言作为本节课的结束语: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究,就会有所收获!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这样教学,巧妙地把数学教学提升到科学教育、生命教育的层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神奇魅力,感受到科学探究的巨大价值,感悟人生哲理,培养学生对数学、对科学、对生活、对自我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因此,我们要以冷静的态度、批判的眼光审视当下的数学教育,研究教材,准确把住数学知识的根,研究学生,从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5

  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快速翻阅教材,熟悉回顾本单元的知识要点。在本节课的整理与复习中发现,学生虽掌握了口算的方法,但计算速度、计算的'准确率并不是很高,过高估计了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掌握,结果导致部分学生在书写第二步乘积时,数位对错。在今后的练习中,应加大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练习,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速度及准确率。由此也提醒我,教师首先要对教材进行钻研,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一个可以跳跃的平台,在教学时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这样才能为学生以后学习新知打下结实的基础。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6

  一、活用教材,内容生活化

  《搭配》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教材中的主情境是“数字搭配”和“配衣服”,内容取材于生活,如衣服的搭配、早餐的搭配、寓教于乐于生活实际,学生学得轻松有趣。

  二、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早餐的搭配、衣服的搭配、是学生身边经常接触到的,通过这两个活动,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摆一摆”、“连一连”、 “猜一猜”等数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合作,感悟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学活动经验,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我利用去“趣味数学王国”玩这条线把整节课串了起来,我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理解搭配的思想方法。然而,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着问题:在衣服搭配环节,虽然我一直在有意识地引领孩子们可以用数字12345代表上装和下装,或者是字母符号,但实践中,孩子还是没有很好说出我所预想的,所以课堂效果一般,没有预想的好。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该学会倾听,在这一点上,我以后会注意。

  在教学中处理教材时,没有直接呈现排列组合原理,而是从排列组合的基本思考方法入手——科学枚举法。因为学生只有恰当的分类,将事情的各种情况能够一一列举出来,就能够保证计数时不重复不遗漏——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所以本节课没有要求学生解决比较复杂的计数问题,也不要求发现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而是要求学生通过科学枚举法,感受计数方法。

  在教学中,为了突破重点,从多方面想办法:一是让学生认识到排列与组合学习是生活中的`必须;二是让学生通过摆、画、列表等活动,学习“不重复、不遗漏”的计数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摆一摆”、“连一连”、 “猜一猜”等数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合作,感悟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学活动经验,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我利用去“趣味数学王国”玩这条线把整节课串了起来,我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理解搭配的思想方法。早餐的搭配、衣服的搭配、是学生身边经常接触到的,通过这两个活动,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7

  1、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最令我烦心的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原因较多,也是比较复杂的,我个人认为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也是很关键的。于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提升自己本身的教学水平,同时我还积极的通过其他途径来完善自己的每一节课堂教学。三年级数学教材采用的是苏教版,课前我钻研教材,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定具体的教学情景,为学生创设了一些现实的情境,学生们顿时兴趣盎然。这样不仅缩短了导入新课的时间而且使学生比较容易的获得知识,从而简化了学习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自身的厌学情绪,我通过与学生聊天来获得具体学生的信息,对症下药,效果比较明显。

  2、学困生比较多:

  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的学生,学习上困难比较大的学生也不算少,我针对这个现象也做了比较多的工作,然后就具体问题具体解决。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

  (1)在班中实行帮教活动,就是让成绩好点的同学去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实现共同提高。

  (2)作为教师每天都做好关于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3)学困生自己制定出具体的学习计划、学习目标,并努力实现。

  3、学生家庭作业质量不够好:

  三年级的学生开始模仿高年级学生的写字风格和写字速度,课堂上有老师监督字写的还比较正规,但是家庭作业在没有家长和老师的情况下,字迹比较潦草。这与学生自身的控制能力有关,同时与监督力度不够有很大关系,因此与家长交流反映是非常及时的,通过一段时间与家长沟通,学生字迹潦草的现象也有了一些改善。

  4、学生不喜欢演算的现象较为严重:

  现在几乎每个数学老师都在说现在的学生计算能力太差了,计算题失分太多,以至于成绩不够理想。我们班的学生也是一样,对于一步的计算题,老师要求用竖式计算,学生就用竖式计算,可是对于教师没有要求的计算题学生不习惯在演算纸上计算,而喜欢口算,这样既浪费时间又容易出错,想了许多的办法都不能很好的纠正这个问题,没办法只好采取了做错一题要罚做五题的措施,不过效果也有一些,这次期末考试两个班的失分率降低了许多,值得欣慰。

  总之,我觉得,数学教学是一个最具创造性和灵活性的活动,只有从实际出发,才会收到实效,避免误区。时间可以使我们的经验不断增加,努力学习,不断反思,我相信我们的能力肯定会有所提高。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8

  这节课上得不很理想、原因主要有两点:

  1、算术本身具有枯燥乏味的特点;

  2、我自身的教学方法存在问题、而主要的原因在于我的教学方法上。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课堂设计过于传统、本节课的初衷是在运动会的情景中,通过解决运动会中出现的数学问题来学习估算和连乘、但是在设计过程中,走入了传统教学的误区——以做大量练习题为基础,灌输给学生知识、导致学生学到的仅仅是做题的方法,没有到达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并且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2、我的心态出现了问题、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总是怕学生听不懂,想不明白,试图自己帮助学生解决所有问题。这样就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偏离了新课改的要求,一不小心就走如了自己最痛恨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失败乃成功之母。我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距离成为一名优秀的新型教师还有一定的距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务必使自己以最快的速度成长起来。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9

  一、对试卷的认识:

  本次试题体现了如下几个特点:

  1、试题的难度上,整体偏难,基本题、中等题、拓展题三种试题分数比大致为:6:2.5:1.5。命题综合性较强。

  2、力求体现《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基础知识覆盖面很大,突出教材重点。

  3、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知识覆盖面力求宽泛。

  本次试题以基础知识为主,考查了本册教材的数学概念、数学计算,时间、长度单位及周长,解决问题等,可以说是点多面广。

  4、注意贴近学生实际,体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本试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索取题材,使学生从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如:老师带领学生出游等解决问题中都是学生身边的现实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这样把原来似乎生硬枯燥的知识生活化、活化了解题情境。

  5、注重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

  如:填空、划船等。不仅考查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操作能力和计算能力,同时也考查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对学生考试情况的分析:

  通过对本次试卷的分析,从整体来看,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比较好。基本功扎实,形成了一定的基本技能。从试卷中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部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变通的能力教差,不能熟练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问题。对时、分、秒等时间概念掌握不到位,似是而非,运用不够熟练。

  2、审题时对关键字的把握不准确,说到底还是学习能力的问题。

  3、面对没有做过的题,不敢尝试,主动探索的能力差。

  4、少部分学生计算错误率较高。

  三、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

  1、对基础知识的教学比较扎实,基础题型训练较好。教师比较重视的一些问题,得分率较高。

  2、平时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能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题型训练。

  3、平时教学中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学生有一定的运用能力。

  4、教学中能给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促进了学生能力的提高。

  5、教师教学中对教材有宏观的把握,能注意各领域知识的融合。

  6、平时对有些知识点训练不到位,导致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不强,没有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对解题规范性训练不足,造成有些学生“会而不对,对而不全”。

  7、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培养不足,审题能力训练不够。

  8、期中考试没有复习,知识点不到位,影响考试效果。对学生答题规范性训练不到位。

  9、教师对教材挖掘不够,站的高度不够。

  四、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一)立足教材,落实“三基”

  要特别注意知识方法过程教学,特别是数学定理、公式的推导过程和例题的求解过程,基本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基本的解题思路方法被想到的过程,要敢于、勇于向学生暴露自己的思维、展现自己的思维,让学生了解感悟教师的求解过程的思路方法,避免教师一说就对、一猜就准、一看就会,只给学生现成结论局面的出现。

  (二)注重过程,培养能力

  教学中,要将数学教学作为一种数学思维活动来进行,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问题的提出过程、解决方法的探索过程、方法能力的迁移过程。让学生在参与数学思维活动、经历知识产生发展过程中,逐步提高数学能力。

  1、重视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增强用数学的意识,逐步学会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探索新的数学问题,学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平时教学中多给学生创造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如,对同一个或同一类数学问题赋予不同的数学情景,让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用相同的'思想方法处理问题。

  2、重视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平时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熟悉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逻辑语言、图形语言和数表,培养他们阅读理解和表述数学问题的能力,因为只有具备了较强阅读理解能力、熟练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才能把自己的真才实学反映在答卷上,才能取得较客观的较好的数学成绩。

  3、重视对学生联想能力的培养

  联想在解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谓联想解题,就是根据题意展开联想,从自己的知识仓库中找到与题目接近或很相似的原理、方法或结论,变通使用这些知识,使问题得以解决。

  (三)变式训练,提高素养

  教学中,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善于将学生从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养成多角度、多侧面分析问题的习惯,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缜密性和创新性。对例题、习题、练习题、复习题等,不能就题做题,要以题论法,以题为载体,阐述试题的条件加强、条件弱化、结论开放、变换结论、多种解法、与其他试题的联系与区别、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等,将试题的知识价值、教育价值一一解剖,达到“做一题,会一片,懂一法,长一智”。

  (四)开发教材,拓展课程资源

  我们常常谈教学基本功,也往往提到处理教材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堂调控能力,以及板书、情感、教态等。其实,最关键的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准确不准确、深刻不深刻。

  联系实际,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似真发展,还原知识的生长过程,

  民主教学,促进教材动态生成。改编习题,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拓展教材,促进课程资源有效开发。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10

  这次期末考试考察知识面比较全面,比较广,难度也比较适中,符合三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现在我具体分析一下今次期末考试我班的得与失。总的来说,8班还是有进步的。从分数段来看,90-100分的有19个。有一个不及格的。60分到80分这个段的有8个。将本班的平均分拉了很多分。下面对试题进行分析:

  这次测验卷计算题部分分两类,第一是填空,学生普遍都有几题出错,说明学生理解力不强。第二是选择题,七巧板那题学生错误多。说明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第三题学生完成情况较好。第四题是判断题,这题里面四个题目都是平常教学中讲过的。而且反复讲过的。但是学生完成情况不好。说明学生概念性的知识还是掌握很差。第五题分三类,第一类口算,第二类是脱式计算,第三类是列竖式。这两道题得分比较高,但也有很多同学在计算过程中由于不仔细,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是中间带零的题失分较多。

  解决问题部分。

  这一部分共有四道题,考察的比较全面,而且难易程度也适中,不但很好的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也能够通过这几道题,看出学生的智力水平,以及考虑问题是否全面。

  这几道题中,第一四小题比较简单,学生得分率较高,只有少数同学计算过程中有失分现象。毛病最大的是第二道题,题并不难,但是学生没有仔细读题、审题,有很多的同学没有按照题目要求,计算出了错。第三小题,部分学生还是不能准确理解题意,不知道是求两问。只答了一题。

  针对以上问题,采用改进措施:

  1、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任何一类新知的学习都要力争在第一遍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探索等活动中充分地感知,使他们在经历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活用”知识,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水平。同时利用课堂教学及课上练习巩固后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

  2、加强学习习惯和策略的培养

  教师要精选精编灵活多变的针对性练习、发展性练习、综合性练习,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的培养,一方面要注意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如:读题、审题、验算等方法;另一方面,要做到长抓不懈,因为任何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出来的,而是要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因审题不清、看错题目、漏写结果、计算不细心等原因所产生的错误减少到最低程度。

  总的来说,今次期末考试,取得的成绩也比较理想。复习工作也比较到位,很多类似的题型都在复习中提到。但部分知识也不较扎实,尤其是后进生还没有完全转化,这是下阶段要努力的。下一学年,我们将再接再厉,争取有更大的突破。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11

  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减法的难点。几节课下来,我就有点发愁了,计算错误五花八门,而且速度很慢,很多孩子20以内的加减法还不够熟练,也有个别孩子得不停地掰着手指。总体感受,效率很差。而后的几节课,我在教学设计上又下了功夫,针对计算难点,容易混淆的地方,特别作了个详细的对比并进行了重点强调。对计算的注意点,每节课伊始都让学生反复强调。整个单元上完,经过考查,还是让我大失所望。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计算教学这么失败呢?认真地回忆、细细地分析,我想可能应该归因于以下三方面吧。

  其一,练习的量不够。计算毕竟是一种技能,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我觉得还是应该通过大量的练习。新教材的.计算教学全部是贯穿于解决问题中进行的,每节课的巩固练习最多只安排2至4道题目。再加上配套的作业题难度偏大,得由老师在课堂上扶着做,因此,每天光课本和导与练上的作业都弄得师生筋疲力尽,课外也就没有时间好好地补充一些练习,一二年级不布置书写作业,这样,仅仅靠课本和作业本上少得可怜的几道练习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的计算不熟练,导致了在计算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错误。

  其二,缺少良好的计算习惯。我们天天要求自己要“授之以渔”,而实际上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还是很不够的。刚入学,我就非常注重学生作业书写的习惯,要求他们把字写端正,列竖式要用尺划直等,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在这方面还是做得比较好的。但读题的习惯还存在问题。有的孩子对解决问题的题目只读一遍就匆匆动笔,导致方法错误。有的孩子拿到题目就列竖式,导致抄错数字的现象相当严重。再如,对加减法的验算,虽然教师一再强调验算的目的与方法,可绝大部分的孩子还是为了验算而验算,所以验算结果与原题目中的数不同也不会察觉。另外,做完作业后不会检查也是导致计算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三,对学困生的指导还不够。孩子毕竟是有差异的,课堂上老师讲的方法、同学讲的方法,其实有些孩子是听得一知半解,但在课堂上能运用最多只能算一种正迁移,一种短时记忆。于是,例题后的几道对应练习,他们还马马虎虎能应付过去,而在独立练习中,各种题目混为一体,量又相对较多,他们就乱了手脚,虽然孩子经常在强调“相同数位要对齐,连续进位加法不要忘了加进上来的1,计算减法时,个位不够减就要从十位借,别忘了点退位点。十位计算时得减去退掉的1”等等。但在实际练习中,部分学困生往往不能与强调的联系起来,一不注意就问题百出。看来,为学生开小灶是不可避免的,有时教师的提醒还是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可矛盾的是:时间哪儿找?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12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我们经常见到这样一些数学课:有的教师讲得井井有条,知识分析透彻,算理演绎清晰,学生听得轻轻松松,似乎明明白白,但稍遇变式和实际问题却往往束手无策;有的教师设计了许多细碎的问题,师生之间一问一答,频率很高,表面上看十分流畅,但结果检测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却并不理想;有的教师注重精讲知识,留出大量的时间练习各式各样的习题,虽然学生解题能力尚可,但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有的教师让少数优等生在课堂上唱主角,操作、演示、活动、汇报??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多数学生作陪客旁观,个别学困生更如雾里看花,不知其所以然。这些课在平时的听课活动和观摩教学中并不少见,其中有些课甚至还被评为好课。众所周知,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笔者以为,如果不对好课的标准进行重新认识,势必会影响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一堂小学数学好课的评价标准。

  “一个都不少”——面向全体学生

  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以统一化的集体教学为特点,强调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检测等方面的一致性。它以假设的全班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的一致性为前提,教学中就容易“一刀切”。一堂好课,首先应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制约着学习的结果,由此而产生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数学学习倾向。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并不意味着搞“填平补齐”,而是在致力于绝大多数中等水平学生发展的同时,还要使那些在数学方面学有余力的优生脱颖而出,学有困难的学生学有所得,达到基本要求。

  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应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与学生个体或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单一课堂交往模式,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互动的立体结构;应有效地采用活动化、探索性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应在练习层次上“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应对某些特殊学生(特优或学困)给予特殊政策;应使课堂成为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

  “在活动中学数学”——关注学习过程

  “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引自《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只是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许多东西是教师难以教会的,要靠学生在活动中去领会。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学习。一堂好的数学课,教师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参与概念、法则的形成过程,暴露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具体说,教学时应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帮助学生获得新知学习的必要经验和预备知识(奥苏贝尔称之为“先行组织者”),从而为新知学习提供认知固定点,提高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适当观念的可利用性;应启发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准新知的生长点,不仅要考虑学生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基础,而且充分考虑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已了解多少,从而确定新知学习的起点(维果茨基称之为“最近发展区”);应突出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在比较中发现矛盾,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达到“愤悱”的状态,为学习新知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保持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去亲自体验,决不去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亲自动手,决不替他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说的,让学生自己动口,决不代他讲。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点体尝成功的愉快,真正做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的生命在于应用”——注重学用结合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的应用业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少专家指出,数学教学不能“掐头去尾烧中段”,要重视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一堂好课,不仅要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还应使他们懂得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引自《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一方面,数学课本中有许多知识的教学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特别是几何初步知识、统计知识及一些应用题的学习,都是从实际出发,经过分析整理编成数学问题的;另一方面,由于课本的容量有限,使得许多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事例未能进入课本。因此,教师应处理好数学的学与用的关系,注重学用结合,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13

  本节课中以书本中的情景为学习材料,简单呈现,直接入题,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曾一度迷失在热闹的情景教学中。轻易抛弃教材目的就在于让学生掌握学习的 主动权,节省时间以投入到有效学习中。传统教学重结论,轻过程。其实知识的内化必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针对问题主动加以分析和思考,然后产生迁移的过程。但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学生掌握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在本章内容中知识点并不需要教师过多地指导,教师只要提供一个让学生畅所欲言的平台,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然后适时小结,其他的都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

  这主要体现在:

  1.竖式计算时允许从高位算起和从低位算起并存,等学生碰到实际问题时(进为),自己领悟哪一种计算顺序更简便。

  2.学习竖式计算的目的。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不是 简单的用现成的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多位数乘以一位数的计算数据简单,学生的结局是多样化的,而竖式使学生学习的一种新的计算方式。为了后续的学习除了要求书写规范,还要沟通他们与其他算法的相通处,这也是主题中彰显的重要教学思路。

  3.本课主要是解决笔算过程中从哪一位乘起、怎么进位和竖式书写格式问题。现代教育更加重视人的发展,即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通过教育活动,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本本节课我通过制作课件的展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对完成教学目标奠定了好的基础。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作有效迁移,获得解决新问题的多种方法。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学生对多种方法进行评价,然后选择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师力图通过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现活生生的数学知识,而不是死的'数学知识。

  4.新课标提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在探索笔算乘法的过程中,我先同学估一估,培养了学生的估算的能力。接着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计算想,学生积极地投入到交流讨论中,不少同学的口算能力很强,用口算的方法算出了机构,在交流中学生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学生试着用竖式解决这一问题,有了口算的基础,像大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与合作交流得出了笔算乘法的方法。从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到相互交流探索笔算方法,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得出的过程,体会了计算的用处,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14

  本节课我主要以同学为主,力求体现同学的自主性,在新知的探究中,让同学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商是两位数笔算除法方法的过程,培养同学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师在其中只是一个组织者、合作者。通过学习,我觉得以下两方面自身做的还是比较好的。

  一、比较合理的处置教材。教材给我们出现的例题是同学在学校里捡废电池的`情景,考虑到现在我们的学校卫生非常好,不可能在学校里捡到这么多的废电池,何况两个例子的情景是分开的,因此设计了上面打印文章的例题,把两个例子串连在一起,比较贴合同学的生活实际,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同学寻找自身想要的信息,并提出相应的问题,提高同学收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练习的处置上,而是把课后的练习进行整合,有偏重点的进行练习设计,从而使同学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二、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同学为主体,让同学自主去探索除数是两位数笔算除法的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同学的思维完全暴露了出来,思维的积极性相当的高,达到了原先设计的效果。

  但在教学中也有缺乏的地方,觉得难为情,如:在引导计算方法时,叙述:先算18除63够了,在十位上写3,应是先算18除63个十,这样,才干在十位上上3,表示3个十。另外,在同学出题,除数是一位数与除数是两位数的比较时,教师选择同学的素材应充沛一点,如选择同学的例子是:除数是一位数的,商是两位数、商是三位数的各一个;除数是两位数的,商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各一个,这样便于同学的比较。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的教学反思03-18

数学教学反思10-02

数学的教学反思10-18

数学教学反思09-02

数学的教学反思10-10

数学三年级教学反思03-01

小学数学教学教学反思11-10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01-25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03-04

数学概念的教学反思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