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26 19:36:3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5篇)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

  兴趣是培智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好数学的最好方法。培智学生如果对数学有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就会愿意学习数学了。我有这样几点体会:

  一、在教学中可以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数学。

  有趣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在玩中轻松学习数学。例如:教《6的组成》时,在主题图讲完后,我请6个同学上台,然后出示食物(橘子和李子),问:同学们,这是什么?喜欢吗?最喜欢什么?请喜欢橘子的站在左边,喜欢李子的站在右边,然后引导学生说一说6由几和几组成,并写出6的组成。还可以提出其它的问题:语文和数学你喜欢哪一门?放学后,你是先做作业,还是先玩等等。这样不仅让学生很快掌握6的组成,还可以进行思想教育。

  二、以游戏为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数学。

  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培养培智学生的思维能力。众所周知,每一个学生都爱游戏,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在教学中可以采取“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教师可以先告诉学生手里拿的是什么,一共有几个?左手有几个,让学生猜猜右手有几个,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在"猜"中掌握了7的组成,加深了对数的认识,为学习得数是7的加法做好铺垫。

  三、在比赛中增长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学生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教师要经常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如:在复习

  6、7的组成时,进行"夺红旗"比赛,先把学生分成两组,比赛写

  6、7的组成,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从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认识钟表》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教材以一个孩子一天的生活场景作为学习线索,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实际教学,感触颇深,反思如下:

  成功之处:

  1、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所以,我一直在思索,怎样从一上课就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马上处于振奋状态呢?于是,我利用课件,伴着音乐欣赏各种各样的表,学生非常感兴趣。学生看到各式各样的钟表发出惊喜的叫声,露出喜悦的神情,通过听觉、视觉走进钟表的世界,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2、抓住学生年龄特征,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小闹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

  3、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围绕问题畅所欲言,这样,同学间也有了相互学习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在仔细观察钟表后,学生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字宝宝,12大格,还有长针和短针。于是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没有到此收兵,乘机追问:“关于钟表的知识,你还知道那些?”我的话音刚落,学生们就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我知道我家钟表的后面有好几个钮,可以开时、定时的”;“我知道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钟。”;“我知道表上除了有分针、时针外,还有秒针。秒针转一圈,分针走一点”……

  本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由于我对新课程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仅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的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这样显然是不够的,数学学习的目的不应该是学生“经验”简单的在再现和累积。

  2、由于学生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学表达出来,学生都无所适从。例如,认识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时,让学生分辨时不够深入,没有让学生放开说,师有代说的地方。再例如:你是怎样知道是8时的,指名说拨钟的方法等等,学生语言组织有问题。

  3、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不够,让学生猜是什么时刻,虽然也请学生交流讨论,但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和观察,就急于和小组内同学去说,有的甚至在玩。结果既没观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好。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千万不能“拔苗助长”。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样才会使学生学会数学、热爱数学。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

  《上下前后》教学反思

  儿童认识空间方位的顺序是先“上、下”,再“前、后”,最后是“左、右”。根据研究,儿童在掌握空间方位的过程中,首先把不同的方位与自己身体的一定部分相对应,建立起以下联系:上边是头,下边是脚,前面是脸,后面是背,左面是左手,右面是右手。一般学生在6岁以前就能完全正确辨认“上、下”、“前、后”,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别并未发展完善。因此,对于“上、下”、“前、后”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从自身为中心过渡到以自然为标志为中心进行辨认

  这节课的教学,我主要设置了三个任务:1、认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2、学会用上下前后完整地表达事物的位置关系;3、体会上下前后位置的相对,而体会相对性是这节课的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整堂课很流畅,但是总感觉这堂课还是欠缺火候,孩子们的积极性虽然高,却表现得有些浮躁。首先谈一谈这节课我的两点做法:

  一、游戏为主,强化主题。

  在教学设计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了一系列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情景,在教学上下的时候,设置了指一指游戏,问学生鼻子的上面是什么,让学生指一指,在教学前后的时候,又让学生排队,激情引趣,烘托气氛,让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手、动口又动脑,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理念。

  二、来源生活,用于生活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植根于现实”,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如:如:教学上下的时候,出示大桥的情景,同时让学生看看教室的上面是什么,教室的下面是什么,当有学生说出有垃圾的时候,又可以进行讲卫生的教育。教学前后,通过排队的情境,既能让学生感受到前后的相对性,又能进行社会公德教育。

  但是,这节课虽然学生说得很好,讲的流畅,学的欢快,却也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

  1、参照物的概念要讲吗?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上,要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位置的相对性,但是这感受是什么程度呢?但教师提问,为什么火车一会在上面一会在下面的时候,学生是很难讲出来参照物不同的,我觉得只能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体会到相对性就可以了,不用加以总结,

  2、为什么上课讲得头头是道,而作业却错误百出呢?在教学前后的时候,巩固练习中,动物游泳比赛,有部分学生填了上下。说明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并没有完全理解。而在楼层问题中,学生的第几层的概念没有发展完善,最高的一层有部分学生会认为是第一层。特别~~~在谁的上面,在谁的下面对学生来说也是难点。

  《左右》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中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使学生获取某一知识或技能而设计的。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集中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注意范围有限的特点,在教学《左右》时,设计以游戏活动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建构知识。这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提取有意义的素材

  我在上新课环节,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进入,找自己身体中的左和右,使学生身不由己地参与到学习新知的过程中,使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感性材料,初步确定左、右观念。接着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创造性地设计了“找邻居”这个游戏活动,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并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精神。

  2、注重课堂师生情感的沟通。

  我做遥控器,孩子们当机器人,师生同台表演“机器人游戏”,把自己融入到孩子们的中间,营造一种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

  3、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做活动中学数学。

  数学活动教学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标,明确提出了以“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方式,力求

  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活动促发展”,从而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沸腾的,真实的生活。本课以游戏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左右、记住左右,并能自觉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如在体验左、右相对性时,通过学生相对而立,伸出右手握一握,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对面的同学与自己的方向不一样。初步感知对面同学的左右方向和自己的左右相反。同时又组织学生到课堂外参加实践活动——走楼梯,进一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并训练学生左、右的方向感,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学贵在用,走出教室,开放课堂,既巩固了知识,又指导了日常生活中应遵守的文明规则。以实际行动表达对“左右”的认识,学生兴趣盎然。

  《位置》教学反思

  按行、列x定物体的位置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如教室里的位置、电影院的座位等等。本节课“位置”的教学,教材只要求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从两个维度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如“第几组第几个”(六年级还要学习用数对来表示)。

  这节课我本着“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教学中通过设计让学生描述自己的位置、根据老师的描述找位置、根据同学的描述“猜猜他是谁”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从两个维度描述就可以确定物体的位置。在学生能准确而熟练地确定自己的位置之后,我让学生说出自己和前后左右的同学的位置,并从中找出规律,看看前后的两个同学和左右的两个同学和自己的位置有什么关系,从而让他们发现:左右的同学和自己在同一排,前后的同学和自己在同一组。

  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熟悉的,因此学生很感兴趣,教学效果也较好。但有一点我觉得不好把握:如果提供给你一张确定位置的格子卡片图,哪为第一行呢?到底是从上数往下数,还是从下往上数?我查看了好多教辅资料,“上一行”为第一行的也有,“下一行”为第一行的也有,到底怎么给学生说呢?没办法,我只好告诉学生,先看看题中有没提示的语言,如果有,先根据提示的语言来决定是上一行为第一行还是下一行为第一行,再做题。只能这样了。

  《十几减九》教学反思

  “十几减9”是人教实验版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课本上通过小精灵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元宵节游园会,让学生从这些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再列式计算。我在教学时,也是通过课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探索十几减9的算法多样性。课本上在教学十几减9这一内容时,教材上出现了三种算法:一是用数数的方法,一个一个地减;二是用破十的方法,先从10里减去9,再与剩下的合并;三是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等于13,13减9就等于几。虽然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时为学生之间的数学交流提供较大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都有机会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同时学生思维品质得到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得到提高。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破十法”的算理,我还给学生留出了动手摆小棒的时间,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去感知,去理解。但是在最后就明确了两种计算方法:“破十”的方法和用“想加算减”的方法。这样让学生亲历新知的形成过程,对新知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组织教学,不仅能更好地落实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而且能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

  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体现了“我要学”这一教学新理念。同时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习计算教学,学生能从中感悟到学习计算教学的必要性,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由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以下还有几点做得不足:1、当揭示了想加算减和破十减两种方法之后,应该回过头把复习的内容和新授的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2、每上完一个环节应该给这个部分做个小结,最后还要给整节课做一个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很清晰的思路。3、个别学生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破十法”的算理还不能清晰地表达。在今后的练习中应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关注学困生。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克服不足,发扬优点。争取让学生掌握所学的内容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

  《十几减几》这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十几减9的基础上进行的,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上,通过“小猫钓鱼”这条情景主线把计算教学的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解决的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

  讲完这节课有以下感受:

  1.上课开始以学生熟悉的“小猫钓鱼”的故事引入,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是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同时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问题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适时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2.本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这一知识基础,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学生能将减9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十几减8、7??的计算上来。因此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

  3.在课堂上,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在反馈计算方法时,出现了许多好方法,在备课时预设的方法都出来了。学习减9时,学生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没有进行方法的择优。在本课中,我让学生将这几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发现这几种方法都是好方法。因此,在本课中,我还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能理解的方法进行计算。同时对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让他们能用多种方法来算同一道题,以此来感受几种方法之间不同的思考与转化的思想。同时也让这些学生有一些挑战,而不至于总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

  4.课后的练习创设了“智慧屋”,把各种练习题安排在里面,形式多样,以课件来演示,学生非常感兴趣,都争先恐后的来回答问题。5.算法多样化。6.加强练习,增强运算技能。

  《平面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

  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拼组,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及图形之间的一些关系。这是一节操作性很强的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参加活动来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

  课的设计着重体现平面图形的这样一些特征及图形之间的一些关系:(1)长方形和正方形对边的关系;

  (2)几个相同的图形可以拼组成一些图形;(3)通过学生自己动脑拼组图形,能很好的了解图形之间的变化,并能从图案中得到美的感受。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的导入时,我选择了学生很感兴趣的画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找一找画面里有哪些我们学过的图形,让学生把从画的注意力当中转移到平面图形的知识点上。既复习了一年级学习的旧知,又过渡到正方形、长方形边的特点的认识。

  通过课堂实践,我觉得课的设计要有些改动:

  1、可以启示学生:不一定要拼出有规则的图形。

  2、动手操作,感知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这部分可以删除不上,一方面可减少教学量,缩短教学时间,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动手实践;另一方面,这部分与教学重点“图形间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没有太大的联系。

  3、整节课的重点应改成研究图形之间的转换。

  4、在剪圆的活动中,应该为学生准备两个圆,第一个圆是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探索尝试,第二个圆是在大家交流得到方法后再实践证实一下,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要先尝试,再得结论,不要把结论硬塞给学生。

  《立体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

  教学“立体图形的拼组”这一内容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和学会表达交流,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这节课时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为空间图形的内容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力争把学生的视野拓宽到他们所熟悉的生活空间中,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去,用数学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生活中问题。

  2.在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在设计“图形的拼组”这一教学内容时,是让学生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作为学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和合作学习的活动过程中,摆出不同的立体图形。

  在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把几个长方体或几个正方体拼摆成不同的立体图形,在拼摆立体图形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对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所认识,在感悟的同时产生对数学的兴趣。为帮助培养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在教学设计,除了充分利用现有教材资源的同时,还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学具,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去操作、去尝试,做他们想做的。如,学生用两个长方体拼成一个立体图形,可以横着摆,可以竖着摆,还可以摞起来摆;用八个正方体可以拼摆成一个长方体,还可以摆成一个正方体。在整个教学中,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边欣赏自己的成果,边体验成功的乐趣,在经历学习的过程中,不但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还增强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不足之处:由于学生拿来的的学具不同,在操作活动中不能摆出不同的立体图形。如,学生用两个长方体拼成一个立体图形,可以横着摆,可以竖着摆,还可以摞起来摆;用八个正方体可以拼摆成一个长方体,还可以摆成一个正方体。

  《数数、数的组成》教学反思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实际的教学中,让数学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l,激活封存的记忆,对学生已有经验进行归纳与引伸。

  “每一位学生并非上学后才接触数学,也不仅仅是在学校中才接触数学,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碰到各种数学问题,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数学认识,这些数学知识虽然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有的概念是模糊的,不清楚的,甚至错误的,但对学生来说是生动有趣和真实的,是学校中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必要基础。”我们不能够把学生看作一张白纸,这就决定了对小学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是对经验现象的归纳与引伸。《数数、数的组成》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学会数数,能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让整个教学过程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

  “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者融通,学生就可能感受到书本知识的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就有可能深深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价值,就有可能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学习就有可能是一项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本节课的教学,从课前数数谈话导入到数生活中的种子,到游戏中的估计糖的数量,无处不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学生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挖掘无尽的教育财富,生活世界也就成了学生最丰富的学习资源。

  《读数写数》教学反思

  《读数写数》这一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2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习了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为今后学习100以内数的计算打下基础,更能为学习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做好准备。

  在教学设计时,我先复习数数,让学生一个一个地数,一十一十地数,紧接着又复习了数的组成。在此基础上出示24支彩色笔,让学生说出几支,几个十和几个一,然后让孩子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24,边拨珠边叙述:2个十在十位上拨2颗珠,4个一在个位上拨4颗珠,师生一起读写24.教师再摆出30支彩色笔,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以上过程,并让学生知道各位上一个也没有的时候用0表示。我让学生通过感受具体的事物(小棒)到半具体半抽象的事物(计数器)到抽象的数这个过程,来学习100以内数的读、写。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加深了他们对不同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教学读法和写法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在体验中学习,在操作中学习,逐步学会自己掌握学习规律,并从中归纳知识.没有了死记硬背,而且学生的学习会更有兴趣.教学时我注意由易到难,逐步引导学生数小棒、拨珠、读数,由直观到抽象,增强学生数感。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给学生“动”起来的机会,通过以“动”促思,以“说”促思,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里需要进一步的让学生去说,拨出数并说一说它的组成。

  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方法,动手、动脑去读数,写数,从直观到抽象,逐步感知十进制记数方法,加强对计数单位“个、十、百”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展,自主构建知识的良好学习态度和习惯。

  《数的顺序》教学反思

  本内容是在读写10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教学100以内数的顺序,孩子前面数数时已经接触到数的顺序问题,明白相邻的数的概念。教材主要通过学生填表复习数数、写数,又更加清楚100以内数的顺序,再通过选数读一读,巩固读数,发现有趣的排列规律。教学主要一个是填表一个是找规律,同时利用规律框数。但是教学实践证明,孩子填表是需要时间的,差异很大,填完大致需要十分钟,如何处理这个矛盾我斟酌再三,还是决定利用课前时间带领孩子填表,把重点放到观察规律,运用规律,拓展思维上,所以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取舍。

  首先改变了百数表数字出现方式,一改冰冷的数字,冠以情境、动画、音乐让死板的百数表活起来,接着选择一些让孩子填数,唤起孩子的回忆(因为课前填表),然后直接完成想想做做2的按顺序填数。第二个环节让孩子横着竖着观察百数表,交流发现,重点引导,然后在斜着、拐着弯等让孩子大胆交流它们的发现,教师预设一些斜排规律,以及重叠数颠倒数等、数位和相等等。然后完成想想做做1,改变想象做做3做成抽奖形式,第二个部分是框数研究规律,除了完成书本上的,我还及时进行了田字格十字格已知数各个不同位置的拓展,最后让孩子欣赏不同的各种魔力框,试着填数,让孩子相互出数考一考,最后自己设计各种魔力框。

  也一直有两个困惑,一个是教学时间如何把握,让孩子课堂填,时间来不及,探究规律无法深入,课前填好像又不妥。二是练习题的设计与取舍,尽管都明白课后的习题不一定都要讲解,但是谁也不敢轻易放弃,生怕没有理解教材意图,另外我的练习呈现方式和时间都进行了改变,不知道是否合理?

  《比较大小》教学反思

  “数的顺序,比较大小”这部分内容是在数数、读数、写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填写100以内的数目表,使学生对100以内数的顺序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了解每个数在数目表中的位置、与相邻数的关系,对100以内的数的大小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同时,通过对此表的观察,从中发现一些有趣的排列规律,这样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通过寻找100以内数目表的排列规律,进一步巩固数的含义、数位、数的读与写等知识;难点是帮助学生了解数的顺序,掌握一些排列规律。根据教材的编排思路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为了使学生对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对每个数在数目表中的位置与相邻数的关系更加明确,我安排了“课前准备”和“两观察两利用”来完成教学任务。

  1、课前准备。课前先布置学生阅读课本,进行读、思、划,对课本进行补白,完成例题及“做一做”的练习,让学生模仿学。

  2、“两观察”的第一次观察是没有填完整的数目表,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数去观察,让他们去看、去想、去讨论后,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来发现这些已知数的规律和排列顺序,调动起全体学生获取(转载自第一范文网,请保留此标记。)知识的愿望。有了这种愿望,学生就产生了主动学习的意识,在这种意识的指导下,学生积极思考,在兴奋活跃的气氛中完成表格的填写。第二次观察是在学生填好数目表后,再完整地分析数目表,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小到大??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进行思考,使学生感到在这张小小的表格中,包括了很多数学知识。

  3、“两利用”是在“两观察”之后进行的。一是利用数目表找数,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达到一个共同的目的,知道数目表中的位置。二是利用数在数目表中的位置和数的组成来比较大小,使学生感到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大小,给学生开阔学习思路,教给学习方法。

  4、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本课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一环节采取阶梯式的办法,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掌握方法,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本课重点,尤其在学习例8时,引导学生由“看图→说数→比较数的大小→说比较方法”进行学习,让学生体会比较数的大小方法的多样性,这是阶梯式的第一步。第二步是根据例8设计练习,目的是使学生熟练地运用比较数大小的方法。第三步是猜数游戏。这是阶梯式的最后一步,也是本课知识的延伸,目的在于使学生对学到的知识进行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3

  数学教学的归宿是:教为了不教,学为了会学。会学习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其关键是要让学生理解学习的方法,并在应用方法中感悟学习方法的优越性,进而使学生心里产生“我会学”的成就感,激励学生进一步主动学习。让学生在40分钟里得到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更主要的是数学学习的方法。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悟到:

  一、结合生活进行教学,选取学生身边的教学素材。

  学生学习数学有两种体验:成功体验和生活体验。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见的情景在教学中以不同形式再现时,学生就会有兴趣,有冲动感。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做“风车”,让学生拼摆各种图形、设计地板砖的`花样等,这些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二、让学生亲身经历过程,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关注学习过程,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尊重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时,教师采用先猜测再证明的方法,先用眼看边有什么特点,再用自己已有经验想办法证明自己说的没错。从而是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严谨性。

  三、重视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新课程倡导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教学中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提出具体合作要求,使合作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同时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了合作的技巧。六年级教学反思冀教版一年级教学反思小学二年级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4

  1、 指导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数画中的人或物,一幅幅生活的画面都是学生 熟知的,学生在这样的场景中,不但愿意学,喜欢去学,同时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所感知,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知识。

  2、 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课堂 学习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校园中的人或物的数量,自己去发现身边的数,所有这些活动不但让学生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新知识的建构中,掌握了学习知识的方法。

  3、 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数数方法,引导学生按从上往下数或从左往右数的规律数数,不但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情绪高涨。

  4、 这节课也有不足,一年级学生好动、坐不住,需要不断组织课堂纪律, 这样就影响了课堂效果。今后在教学中要不断反思、总结,进而提高自己。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5

  数学教师,其首要任务是树立正确的数学观,积极促进自己的观念改变,以实现由静态的,片面的、反论的数学观向动态的,辩正的模式论的数学观的转变。特别实现对上述问题的朴素的不自觉的认识向自觉认的转化。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人。眼中有人是指关注现在的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认识并肯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爱护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培养学生自觉自理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主动参与性,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不以同一标准去衡量学生,更不要以学生的分数论英雄。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提出为什么?做什么?怎样做?鼓励学生敢于反驳,挑战权威,挑战课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对于这一学期的初一数学教育教学工作,我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一、课堂教学的思索

  1、因材施教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和特长,都潜藏着许多闪光点和存在各自的薄弱点。教师应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做优生的培养又要照顾中等生,更要注意后进生的转化,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次教学,加强个别辅导、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尽可能给各类学生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

  2、抓好三基

  三基教学是指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基本能力培养。初中数学教学大纲中

  指出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是初中代数、几何中概念、法则、性质、公式以及由内容反映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技能是应用基础知识按照一定程序及步骤来完成的动作、能力,是对思想材料进行加工的活动过程的概括。三基教学是抓好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基石。

  3、发展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素质教育要求注意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而思维是智力的核心,能力的培养又依赖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式,因此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深入教学的重要体现。本人在教学中主要以优化课堂结构,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

  4、思想教育

  良好的个性品质是指正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结合知识的传授,恰当介绍中国古今数学的伟大成就,使学生了解祖国丰富的科学贡献逐步提高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意识到有责任继承民族的光荣传统。 使学生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良好的个性品质以及纯正的思维素质。也只有真正把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落实到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才能适应21世纪人才素质需要的根本要求。

  二、备课的修正

  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之为演奏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备课就是谱曲了。反思一下,着重修正三点:

  1、备教材。进一步花功夫吃透教材,科学处理教材。课本中的例题(习题)往往显得层次不强,对照例题(习题)精心设计一些铺垫或引申的题目,形成例题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各自的成功。做好每节课的理性审视工作,今天的课哪些地方成功了,哪些地方失败了,哪些地方还需改进。不断总结成败得失。

  2、备学生。我感觉备学生是备课的难点,难在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参差不齐的思维体。要做到经常自觉地深入学生,从课内外的每一个环节了解和研究学生,一个重要的工作要做好面批作业。尽最大可能亲自来到每一位学生身边,问: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在交流中展示自己的认识过程,边探讨,边批改。改善师生感情,使学生做作业更具有纠正错误的主动性。

  3、备练习。要从巩固教学成果、检测教学效果的前提出发,精心选择作业。具体做好三点:①与本课密切对应的最能强化教学重点的练习;②要符合本课的练习,需要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在学生脑海里的生疏程度如何,怎样诱导;③针对学生出错的原因,在课堂教学中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反思解题过程中的易错点,给学生提供一个对基础知识重新理解的机会,从而深刻理解基础知识。

  三、数困生的转化

  1. 正确认识学生的差异

  按照多元智力理论,许多数学学困生实际上就是在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方面具有弱势,而在其它某一种或某几种智力方面具有相对优势的学生。如果这些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即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智力来学习,那么他们完全能够像其他学生一样取得好成绩。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适合学生不同特点的`教育方法,有效地因材施教

  2.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针对学生缺乏数学学习策略,不会对信息进行加工储备,不会反思调控自己的数学认知过程与方法。教师应在弥补知识缺陷的过程中,以数学学习和问题解决为载体,让学生认识数学思维活动的特点,尽可能让他们掌握较多的基本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培养善于灵活应用各种方法的能力。例如,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时,学生对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方法感到抽象难掌握。我教给他们两种方法。一是口诀法: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找不了。学生觉得易懂、好记、轻松。二是数形结合法:先通过画线把各不等式的解集表示在数轴上,再看数轴上被各条线都覆盖的那一部分所表示的数,即为不等式组的解集。学生感到这样的方法形象、直观,便于操作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 注重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首先,通过直观教学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理解概念、性质。其次。加强对教学语言的艺术应用,让教学生动、有趣。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观察学困生的学习情绪,应恰当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及相关有趣的事例,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再次,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挖掘数学的美,进行美的创造、美的教育;可以巧妙设障,营造悬念;可以进行教学的再创造,再发现,再探索等等,使得学困生在愉快的教学诱导下激发起对数学的兴趣。教师还应注重情感教育。学困生尤其需要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当他们失败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心理抚慰,主动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和克服困难;当他们有进步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如尽管已经看出学生某道题的计算是错误的,但还是以亲切的话语启发学生,使学生既能感到自己的进步和希望,同时又找到了自己的错误与不足。

  4.分层设计练习和试题

  我在一堂课内安排两次反馈。第一次反馈尝试练习。如发现问题,及时补充讲解,起强化、调节作用;第二次反馈课堂作业,如再发现缺陷,当堂就能补救。精心设计每个练习,做到有的放矢,在反馈基础上,重视讲评,具体地帮助学困生弥补知识缺漏,使之切实掌握所学知识,并在实际运用中,逐渐形成技能技巧。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难易程度,要对学困生辅导、转化,督促他们认真完成。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学困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在出试卷时,要有意识地出一些较易的题目,培养他们的信心,让他们尝到甜头,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学好的,并在考试前对他们提出具体的要求,对知识的薄弱点进行个别辅导,这样就可能使有些学困生经过努力也会得较高分数的机会,让他们感到自己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成功感,逐步改变他们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逐步培养他们,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

  对期末考试的理性审视,我体会到,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指导自己认识自我的过程。我决心大胆探索,用智慧经营教学,用感情去灌溉学生,为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而作出应有的努力。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6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乘车》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和教学中,领悟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意义与运算规律,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我努力立足于新课标的精神,根据一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创设“乘车”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情境中探索,使学生能够通过“上车”、“下车”、“上车又下车”的情境,比较轻松地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我在学生的'表演中间,适时穿插引导:“现在车上的人数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自己发现了问题,提出问题,大家合作解决了问题,从而领悟到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意义和运算规律,突破了教学重点,完成了教学任务。

  兴趣不是天生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对所学科目的加深而产生,也可以通过老师的指导或家长、朋友的影响加以培养,它也可以因为遇到困难无法克服而逐渐消失,也可以通过帮助或辅导解决了困难而恢复。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易教”,学生“乐学”,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喜欢学的东西。他就会认真去学。因此,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是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本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如在引导学生用多种算法计算时,应让学生多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你为什么这样算?”你还能想出像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这样的算式吗?引导学生说出每个数表示什么。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理解;由于我课堂节奏慢导制教学超时;在课堂上我的评价方式单一不利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在课堂练习环节中,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这几点。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7

  回顾这一学期,忙碌,又充实,存在着许多值得总结还有反思的地方。教学工作上,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做好一切教学常规工作。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我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从中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现将本学期的工作做一个小结,借以促进提高。

  一年级的数学教材,就象是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内容、每一道练习题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来把它表达出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但出现了一个问题让我很头痛——如何与学生沟通,曾经出现我在台上讲得嗓子冒烟,部分学生一脸茫然,所以我尝试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生认数和记数时,我采用具体形象的事物和一些有趣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为了让学生记住数字1-9的字形,我教学生背诵顺口溜:“1像粉笔,2像鸭子,3像耳朵,4像小旗,5像钩子,6像口哨,7像镰刀,8像葫芦,9像蝌蚪。另外,我很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本册数学教材的练习题中,有很多题的答案都不是的。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勤思考。刚开始,当我问道:“谁还有不同的方法?”时,很多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这时,只要有学生能通过思考来回答问题,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我讲《分类》这一课中的“做一做”时,大多数学生都分苹果、梨和桃子三类(3个苹果,3个梨,3个桃子),这时,有个学生胆怯怯的举起了小手,她说她是按图形分类的,我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分呢?”她说:“有3个三角形,3个圆,3个正方形,共有9个图形。”我当时借机说:“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棒极了!”并奖给她一个“智慧果”。然后,我对其他孩子说:“其实这幅图还有不同的分法,谁还能做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经过这一启发,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最后一直深挖到根据不同颜色来分类。

  还有就是加强学生的数学体验,例如在学习完加法的有关知识后,我让学生体会加法的含义,让他们自己举例子说一说,在什么情况下用加法进行计算。这是一个再体验的过程,是之前感悟的延伸,它促使了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再体验运用加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体会加法的含义。让学生们明白,数学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更加热爱数学。同时,说的过程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大胆回答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赋予数学内容以一定的感情色彩,将数学的知识渗透到童话的故事中去,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低年级的孩子喜欢受到表扬和鼓励,当孩子获得成功时,把拥抱和鼓励送给孩子,那将是对他的奖励.当孩子遇到挫折时,送给孩子一个拥抱,将是对他的鼓励。把爱抚毫不吝啬地送给孩子,无需太多的言语,孩子会觉得享受到了无尽可的爱与关心,那会是他生活和学习的动力.。

  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孩子们共同进步。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8

  我担任一年级一班数学教学工作。一年级是学生刚刚由幼儿园升入开始接受学校教育,学习习惯还未养成。再加上学生发展阶段的差异,我努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树立自信心、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取得了一定效果。现小结如下:

  备课。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

  上课。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接着,学生练习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最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现在学生普遍对数学课感兴趣,参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及时复习。学生学的`快同时忘得也快,为了牢固掌握学过的知识。,我的做法是:新授知识基本是当天复习或第二天复习,以后再逐渐延长复习时间。这项措施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习的特点。

  努力构建知识网络。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习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注重对后进生的辅导。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有很多,对后进生根据不同因素分层次要求。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和鼓励的方法,学习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寻找发光点的态度,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优点。鼓励发言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

  做好测试评估工作。评估不只是看学生学习成绩如何,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作为教师改进教学的依据。在测试卷中,增加了体现学生思维过程的试题。测试的结果也不再作为评价学生依据,而是看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的努力程度。在评讲试卷时,打破按顺序逐题讲解的模式,尝试采用按类讲解。如:将试卷中错误较多的类型依次进行讲解。希望通过这一改变,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运用知识。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9

  在本节课中,我通过创设童话情景、生活情景、游戏情景三方面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数学学习不再是单调的数字、运算,而在童话世界、游戏和生活中,也可学到许多数学知识。

  一、创设童话情景,给数学插上五彩的双翼

  孩童时代是最富有想象力的时代,在童话中,学生能找到现实中没有的东西,神秘、有趣都吸引着孩子的好奇心,在这里,孩子们的眼里平凡的现象往往会变得非同寻常。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小兔采蘑菇”、“四弟采萝卜”的故事,学生们激情投入。

  1.从“小兔采蘑菇”的故事中,他们初步感知到0的存在,他们也明白到:如果像四弟那样做事三心两意就“一无所有”了,有的学生还联系到学习上,如果学习不专心也会什么知识也学不到了。

  2.故事情景的创设应该贯穿在探究的过程之中,所以在探究有关0的计算时设计了“四弟采萝卜”的故事,学生在情景中深入探究,并通过对具体事例的研究发现数学的内涵。在此,教师进一步渗透思想教育:要有四弟那份知错能改的心。

  这样,运用现代代技术手段,把学生一个学期所学的知识内容,整合到一个连贯的、生动的故事情节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播放出来,学生边看边思考,边捕捉故事中的数学信息,将知识的逻辑发展顺序与故事的发展顺序紧密联系起来,并且在故事中引申出做人的道理,对学生的启发多么大呀。

  二、创设生活情景,让数学走进现实的'生活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除了学生平常无意识的观察、感受以外,有意的生活体验的积累也很必要。在课中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感受生活的机会。因此,在课中我先让学生自己尝试找生活中的0,然后老师利用课件显示生活片断,和大家一起寻找0的足迹。有的找到电话、遥控、住房号码、计算机……,还有同学想到100元、50元、10元上也有0。学生越找越多,像开了锅似的,不愿意停下来学生身临现实情景,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就会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在课堂上,学生就会兴趣盎然,毫无倦意。

  三、创设游戏情景,让数学成为快乐的驿站

  一年级孩子刚入学,对学习目的尚未树立明确的认识,全凭好奇心和新鲜感,他们的欲望往往是从兴趣中产生的,因此创设游戏情景,重在激趣。因此我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创设游戏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在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设计游戏的练习“小猫钓鱼”。老师把得数是0.5.4的小背篓贴在黑板上,把写着算式的小鱼送给上课认真的同学,请他们把小鱼贴在对应得数的小背篓下面。既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又把学习的气氛推向高潮。

  爱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为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把数学知识“蕴藏”在生活常见的游戏中,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实际上,创设情景的途径是各种各样的。还有角色扮演情景、电脑模拟情景、图画再现情景等等,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情景创设就在我们的身边。

  《认识物体》教学反思在导入新课的活动中,我并没有局限于课本,而是从学生的认知和生活的实际出发来重新组建。通过猜一猜和摸一摸,充分调动学生认知和情感两方面的积极性。学生在充满趣味和挑战性的活动中,身心参与,思维被激活,充满了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

  《新课程标准》指出:“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转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因此,在课前我设计了一个“收集家中各种形状的物体及包装盒的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这四种立体图形,为学新知识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同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数学知识与生活密不可分。数学学习是发现的过程。通过摸一摸活动,让学生去发现各种物体的特征,而不是直接说出,这样就学生在经历中感悟,在具体中认识,然后,教师归纳出各种物体的特征,学生印象深刻。在这里,学生又一次经历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数学化”的过程。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0

  本周三我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研究课。我讲的是第五单元《左右》。反思整个教学实践过程,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失误的遗憾。

  我在教学中,积极做到以下几点:

  1、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认识左右比认识上下、前后要困难一些,有关的研究表明,学生常常在判断物体的位置时将左右颠倒。对此为了让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物体的左右位置,本课我把知识点的切入口是放在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习惯上。如要发言时你要举那只手,生活中你会用右手做哪些事?因为学生已经有了这些生活的习惯动作,所以一旦与左右的认识结合起来就容易为学生所理解,也利于今后的记忆。

  2、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安排了很多生动有趣的活动,如观察、模拟和游戏等,这些活动的目的是适当的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比较、推理与思考,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如对“左右”的认识,安排摆一摆活动,由于桌上摆放着几种学具,学生在说这些学具位置的时候,就可以有多种语言表达方法,而每一种方法的叙述都将促使学生进行观察与思考。

  3、教学活动中渗透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例如,最后一个环节,判断小朋友上下楼梯都是靠哪边走的?让生示范懂得都是靠右边走,因为存在着相对性,结果都是靠右走的。我又不忘记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就要养成右侧通行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学到的数学要服务于生活,生活中有很多数学。总之,所有教学环节和活动的设计,都是为了更好的`达到拟订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让他们爱上数学。

  但也有让我不满意之处:教完本课觉得还有以下的不足,如学生原有的经验不够一致,甚至差别很大。个别“学困生”还需要教师适时点拨、留给他们更长的时间去思考,但课堂上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难免有时会注意不到,所以我在教学时没有很好的关注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没有把“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真正落实到课堂中来。通过作业反馈,还发现少数学生对于上下楼梯靠右行这一知识点还没把握好。另外本节课在时间安排上还不够合理。

  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注意这些问题,争取讲好每一节课。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1

  教学内容:上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过程与方法: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是重点;

  教学难点: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是难点。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大自然奥妙无穷,发生了许多许多有趣的事情。松树林里有一棵茂盛的`大松树,树上结满了松籽,饱满的松籽引来

  了一只可爱的小松鼠,它来采松籽。这时,从远处飞来一只小鸟,站在树枝上不停地唱歌,树爷爷问小松鼠:“你

  的上面是谁呀?”“你的下面是谁呀?”

  二、掌握新知、合作探究

  活动一:先出现小鸟和小兔图,把松鼠从情境中去掉,重点观察小鸟和小兔的上、下位置关系。

  (学生小组活动,充分自主地说出小鸟和小兔的位置关系)说出谁在谁在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1、再出现三个小动物的位置关系(电脑显示)。(通过小童话剧的情节揭示小动物位置关系的相对性,老师扮演松

  树爷爷说:“小松鼠,你的上边是谁呀?”学生扮演小松鼠说:“我的上边是小鸟”。(在这里老师要强调学生语

  言的完整性)

  “你的下边是谁?”

  “小兔的上面是谁,下面是谁呀?”

  “小兔在小鸟的哪面?”

  “小鸟在小兔的哪面?”

  “小松鼠,你在小兔的哪面?”

  “小松鼠,你在小鸟的哪面?”

  2、大家小组合作,在一起讨论一下,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如果小松鼠和小鸟交换位置,又该怎样呢?

  3、如果森林的医生啄木鸟也落在这棵松树上,该怎样描述这些小动物的位置呢?(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完成)

  活动二:摸鼻子,眼睛游戏

  学生用右手食指指住鼻子尖,老师喊让学生自己摸,喊:“嘴巴!”学生指嘴巴,老师喊“眼睛”学生摸“眼睛”

  ,摸完以后同桌说出“眼睛”“鼻子”“嘴巴”三者的关系。(自由发言)。

  活动三: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生活中的上、下位置关系。

  活动四:请同学们说一说教室中物品的上下位置关系。

  三、巩固练习、扩展思维。

  1、说一说65页3题(投影片)

  2、请你分房子(第65页的4题)(设影片)(要求把确定的位置与简单的推理结合起来)

  3、第59页的5题:小红住在小英楼上,小英住在小兰楼上,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观察”“说一说”“摆一摆”等活动,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小动物及其物体上下的位置关系,也已经

  体验到:一个物体的上下位置不是绝对真理的,而是相对的,并且还可以变化。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这样上下关系的例子,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我们身边的数学吧!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2

  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让家长了解幼儿中班数学活动的教授方法与孩子的学习表现,为家长在家里教数学提供依据,根据班级数学活动的课程进度选择了这个活动。让孩子“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以及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让幼儿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从而轻松地掌握序数的念。特设计了这次数学活动。俗话说:“玩是幼儿的天性。”在心理学上,这正是幼儿的一个正常年龄特点。特别是对于数学,倘若一味的乏味,只会让幼儿丧失学习的兴趣与各方面的能力。中班的孩子也渐渐开始变得越来越活泼、好动,因此,我结合了幼儿生理、心理的特点,通过数字、数点及各数量的关系等,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乐。”

  活动目标:

  1、按数取物,进一步感知9以内数量的`多少。

  2、将相同种类的物体分类摆放。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水彩笔。

  2、材料袋:二种不同颜色、花瓣数、大小不同的花的卡片。

  3、神秘箱,1—9的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㈠根据要求摸花,能按数取物,进一步感知9以内数量的多少

  1、出示装有花朵图片的神秘箱。请个别幼儿根据教师出示的数字卡片摸出相应数量的花朵图片,并数一数摸得是否正确。如,摸3朵、4朵、5朵。

  2、这些花都一样吗?什么地方不同?你能把一样的花放在一起吗?数数每种花各有多少朵。

  ㈡给花儿分类,将相同种类的物体分类摆放

  1、引导幼儿将花朵分类。

  2、同伴之间交流分类的标准,说说自己把什么样的花放在了一起。

  3、帮助幼儿明确:按不同的标准,就有不同的摆法。如,有的按颜色分,有的按花瓣数分。

  ㈢各色各样的花

  1、出示操作材料《各色各样的花》,引导幼儿数一数有几朵花。

  师:请你把相同的花圈起来,数一数有几朵,然后和圆盘中的一样数量的数字或点子连线。

  2、引导幼儿按花的数量,画出相应数量的圆点,或贴上数字粘纸。

  3、引导幼儿认识具体物体、圆点与抽象数字之间的对应关系,知道它们能表示同样的数量。

  活动结束

  收取活动材料,并逐一检查批改。

  教学反思

  数的组成是数概念教育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整个活动体现了以孩子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和谐师幼关系,绝大多数幼儿能够主动参与学习,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但在活动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的地方。教师在前面展示图片的时候,有一部分孩子被教师遮挡了,教师没有及时发现这个问题,如果教师改变提问策略站在左边提问后马上又站到右边提问照顾到幼儿全体那样活动效果就更好一些。

  小温馨提示:数学源于生活实践也应用于生活实践,只有应用于生活的数学教育内容,才能使孩子真正了解数学的价值,学会用数学思维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3

  《捆小棒》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对于20以内的数绝大多数孩子在入学前已初步会数,但对于建立数位概念却不清楚。因此,这节课的教学,我首先从学生数喜欢的东西入手,力求体现师生间的双向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数一数”“捆一捆”“拨一拨”“说一说”“画一画”,初步体验10个一是1个十,以及11~20各数的`顺序及大小。教师提出“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关于这些数你还知道些什么?”等问题,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帮助学生建立十个一捆的观念,建立 11--20各数的表象。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学数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操作、交流、讨论,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成功之处:

  1. 激趣引入: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便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

  2. 教学形式多样,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3.运用多媒体形象生动的画面,容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学生的回答立即获得反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练习设计:目的明确,有趣味性,符合儿童年龄特点,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渗透了美育、体育、品德教育。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4

  本节数学课,用跳绳比赛这一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引出学习内容,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试一试等教学环节,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新知,勇敢地试,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意识以及学习的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说、画、写等数学实践活动,不仅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还学会如何观察、如何思考以及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而形成初步的数学能力。练习中的数学游戏和数学故事,既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得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前面内容说得较多,以至后面的数学故事时间紧,学生讨论时间少了。今后在时间分配上还需多考虑。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

  在本周四根据学校安排我上了第八单元中的《解决问题》一节,本节课主要解决三个问题:1、从不同的角度,寻找不同的信息,列出不同的算式,解决同一个问题,训练算法多样化。2、落实四能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进行习惯养成教育,有效地去组织课堂,完整的表达。

  解决问题一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解决问题,对题目的题型、格式要求,理解有相当大的难度。根据前一阶段的学习,

  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能从图中提取信息,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选择加法解决问题。让学生具备“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最终让孩子把已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首先,在唤起与生成环节,通过考眼力,训练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为新课做准备。接着出示口算。复习已学过的'计算方法,为后面解题做准备。

  其次,在探究与解决环节,通过对“一共有多少人?”的充分探究,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寻找信息,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引导找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为后面学生自己做题提供了依据。基于此,我在训练与应用环节,就只领着做了第一题,其余的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做,效果还可以。

  最后,回扣板书,回忆本节内容,并总结,教育学生,生活中也是如此,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像在复习口算时用时过多,课件不熟练,检查时只注重了结果,忽视了数据和过程的检查,语言没有激情,忽视了课堂生成等,总之,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总之,我愿虚心学习,做一名优秀的老师。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的教学反思03-18

数学的教学反思10-18

数学教学反思10-02

数学教学反思09-02

数学的教学反思10-10

一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09-08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09-05

一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06-20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07-20

小学数学教学教学反思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