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06 10:09:1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1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相遇问题是在学习了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一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为基础来探索两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本节课我从“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大胆“舍弃”书本过于知识化、形式化的例题,对教材合理整合,使学生学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我在设计上力求体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这一思想,创设了两个走路的情境,先是一个人走路,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思考,复习速度、时间、路程的有关计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接着是两个人走路,两个人相对而立,同时出发,知道碰到为止。让学生观察后描述他们走路的情况,揭示出同时、相对、相遇等术语的含义。进而探究两个人走路中的实际问题,即相遇问题。根据本班学生特点,我让两名同学演示走1分钟两个人分别走了多少米和两个人共走了多少米,接着演示2、3、4分钟两个人分别走了多少米和两个人共走了多少米,并用线段图表示出两个人所走的路程,在此基础上,学生顺利地列出了求两地距离的两种算式,并比较了两种方法的`不同之处,但此时忽略了让学生选出更为简单的方法,导致练习时学生用速度和乘时间这种方法的人不是很多。另外,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到的情况较多,既相向运动有求路程的,又有求相遇时间的,还有相背运动求路程的,对于后进生来说可能有些应接不暇,如果把求相遇时间的内容放在下一课时,练习再充分些,学生掌握的会更扎实一些。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2

  小学数学西师版(四下)教材《相遇问题》是在学生初步学习时间、速度、路程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以及会解答某单个物体运动的简单问题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本教学内容与以往不同的是有两个物体在运动,即“两个物体同时相对运动相遇”的情况,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相向运动中求路程的解题方法以及理解速度和,同时也为后继学习更复杂的行程问题做好准备,相遇问题(教学反思)。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相遇问题求路程的解题方法。反思整节课,有以下得失:

  一、灵活处理教材,创设生活情景。改编了例题苗苗与余刚在少年宫相遇的情境,变为如何帮助官老师拿到落在办公室的钥匙,通过3种方式的`呈现,复习由一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以此引出两个物体运动的特点,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反思《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二、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两地”、“同时”、“相向(相对)”、“相遇”是相遇应用题的四要素,是解答相遇应用题的关键,为了使学生能够充分地理解它们的含义,请了两位同学在讲台上演示了两人从两地同时相对出发直到相遇的过程,并且对相遇点的确定作追问,让学生充分理解题意,也为后面画线段图作铺垫。

  三、让学生自己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自主整理信息——理清数量关系;借助直观线段图——探明解题思路;明确解题方法,独立列式解答——自主建构应用问题的数学模型。

  四、配合课件演示,加深学生理解。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恰到好处的利用课件演示,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从实物演示中抽象出线段图,由直观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五、练习设计有层次。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练习时,分为了巩固练习,变式练习,以及星级挑战,力求由易到难,形式多样,将简单的相遇问题进行了变式,使学生深刻理解了“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五、倡导合作交流,给学生充分的自我展示机会,力求将讲台交给学生。

  六、存在的不足,课件板书出现了失误,数形结合不够到位,对学生放手不够,提问不够准确,引入花费时间较长。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3

  教学环节设计:教材上直接给出了两人同时相对而行的情境,而我在教学时,先让学生读题充分理解题意,知道题中出现了哪些量,然后理解“相向而行”“相遇”和“同时出发”这几个相遇问题的要素。然后两名学生按相遇问题的要求演示其他学生观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然后师生一起完成例题中的线段图。然后学生看线段图思考独立列数量关系式,把已知条件和问题带入等量关系式尝试列方程解答。

  上述教学过程,通过创设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活动,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感到学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不是与己无关的、枯燥无味的,而是生活中所必需的。从而唤起学生的数学思维,将孩子们带进数学天地。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人只有发现问题才能提出问题,只有提出问题才有可能解决问题。”问题意识、问题能力是创造能力的基础。因此,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数学情境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研究、去探索。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这节课的一大特色,如何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水平是当前一个重要的课题,学生通过活动认识了相遇问题形成的条件和模型,通过对模型特征的探究活动,探究出了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式,用方程解答比较简单,通过合作学习,实现了知识上的互补,从而解决了本课的重点问题。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新课程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构建能力,自我养成对待学习的`积极的情感态度。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教学层面上的三大要素,也是在教学方法上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因此,好的教学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究。课堂上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凡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凡学生能探究得出的决不替代;学生能独立解决的决不示范。给学生多一点表现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发展。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4

  (一)寓教与乐,感知重点

  相遇问题的重点和难点是对于题中关键字眼的理解,如果单纯的从题目出发

  对这些字眼进行讲解,我想教学的效果也不会很差,但是缺少了关键的一点,那就是体验。对于小学生来讲体验过的知识能加深理解与感悟,为后续学习带来极好的知识铺垫,所学的知识印象深刻,自然地知识的运用也会更灵活与正确。在教学教学相遇应用题时,我让同桌两名学生分别扮演甲车司机和乙车司机,在自己的课桌上演示相遇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一次次愉悦的演示过程中,感受理解相遇应用题的规律和特征。

  (二)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在学习过程中我安排同桌小朋友一起演示相遇的过程,对很多学生来讲“合作是一种乐趣”。学生在进行合作演示相遇过程的时候,思维的`火化不断地被点燃。在巡视过程中我发现同学们的争论是多么的有价值。“应该离我近点,我的速度比你快。”“ 不应该在正中间相遇的,他们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正中间相遇肯定是不对的。”“我还没有说开始呢,你自己怎么就先开走了” 。学们在体验该过程的时候引发的思考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比教师强加给他要生动许多、有趣许多,更真实而有效的过程为他们理解相遇问题中的重点和难点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正由于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合作学习,能够积极地推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当然合作学习不仅仅只是为了学习,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一种合作意识,让他们意识到小组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学习伙伴,都是合作者。

  (三)以图为导,学会方法

  我们都知道生活是具体的,数学是抽象的。我们应该把数学抽象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的情境中,这样才能让学生去学习从现实生活中产生、发展的数学。因此当我们进行了演示后,我把重点放在了如何用线段图表示刚才的题意。我们知道线段图使题意更加形象直观,数量关系更清楚,是我们理解和简化行程问题的好办法。多用这样的方法去思考问题,对于提高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大有好处。教学中我首先让同学们看根据例题所画的线段图,让同学们在没有文字提示的情况下看图理解题意,学生通过观察线段图,得到了许多的解题信息。在此基础上再出示例题让学生对比自己通过线段图所找的信息是否有误或者遗漏。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好的线段图能很好的反映出题意,帮助理解题意,所以我们在解决此类问题时也应该画线段图帮助自己理清思路。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5

  “相遇问题”是四年级应用题教学当中的一个难点,所以在讲解此部分知识点的时候,我就仔细对本知识点进行了研究,试图找到一条事半功倍的的解决办法。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结合本班学生情况,我决定用两课时把本知识点教给学生,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课时:这节课主要是基础类型的课。

  课始先带领学生共同复习了“时间、速度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以此为新知做以铺垫。然后重点是引领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相遇、同时、相向(相对)”的概念。主要采用的是实际演示法、游戏法和空间想象法让学生对此部分知识中最关键的词语加以理解。接着来我就开始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例举了一个行程方面的例题,首先是求路程、然后变换题型求时间,再求某一方的速度。在学生解答过程中,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求每种问题的方法。最后再结合练习题加以巩固。

  第二课时:是知识的扩展。

  我主要是先对课后所涉及的知识延伸了行进行了分析,然后引领学生归纳出:

  1、同时,相向,不相遇。

  2、不同时,相向、相遇。

  3、相背。

  行程类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经过大量练习之后,我再把知识面拓展到工作方面,让学生明白这种类型应用题的解答思路大同小异,基本是一样的。这样一来学生对工作方面求时间、求工作效率、求工作量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6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这节课准备的时间不短,期间也跟师傅和其他老师讨论了,经过他们的指点,也修改了很多地方,认为这节课能上成功的,可还是失败了。

  一节课上完,并没有预期中的轻松,反而觉得心情很沉重,觉得好累,自认为准备的很充分,可到头来却一无是处。这节课失败之处在于教学环节详略不得当。本节课是以前学过的'行程问题的延伸,有一定的难度,在推导公式环节,做为基础知识,本应当成重点来讲,我却讲的过于仓促,简单点出就过去了,于是从这里开始,后面学习活动的失败已是注定的了,公式没吃透,不理解,再加上例题与引入的题目有所不同,学生一下子懵了;我心里也犯嘀咕:“前边挺顺的,没讲错呀,学生怎么不会呢?”不会做的学生急在脸上,而我却急在心里,只能硬着头皮再讲,后面的反复讲,完全是弥补前半节课犯下的错误,费时、费力、还低效。

  第二次在二班讲授这节课,由于已经有了经验,所以在公式推倒方面,比较注意,配上修改过的课件,将这一环节展开了去讲,讲得比较细,但本来5至7题是准备让学生说解法并说依据的公式,但怕时间不够,只让学生简单说了下所用公式,这点处理的不好,应让学生都说出来,这样印象更深,对题目吃得更透。在讲解例题时,本要放手的更多一点,其实有些学生在分析题目、说解决方法环节已经说的很不错了,但我还是过多包揽,讲得多了,引导的少了。

  虽然这一块我已经比较注意了,但总是怕放开后,不好收回来,不觉得就说得多了,没有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在今后的备课过程中,要多与其他教师研讨,毕竟一个人不会将问题考虑的非常全面,要多汲取他人的经验,备课时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就不会在课堂上发生自己无法预料和解决的问题了。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7

  《相遇问题》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类问题,因此本节课我仅仅抓住与生活紧密联系这一主要特点,通过课前对教材的分析,学生的情况分析,以及课件的准备,我顺利的上了这节课。课后,我进行了总结与反思。这节课既有优点,又有不足的地方,现总结如下:

  一、优点

  1、密切联系生活,创设情景。《相遇问题》是在学习了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数学中的相遇问题许多同学们在生活中已经遇到过。在课的开始,我创设了不相碰的无声鼓掌和有声鼓掌对比,得出相遇问题的一些相遇特点,让学生感知相遇。在探究新知过程中,我又出示学生去同学家写作业常犯的错误——遗忘东西这一现象,让学生再次感知相遇问题特点,从而顺利得出等量关系。

  2.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从关注“教”到关注“学”,从而进一步关注“人”的发展。这节课在教学难点突破过程中,我采取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方法,只是在关键之处进行启发和点拨,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3.配合课件演示,加深学生理解。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恰到好处的利用课件演示,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学生仔细看,把看到过程说出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小组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及时点拨,从实物演示中抽象出线段图,由直观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这过程中,尊重了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只是组织引导者,通过组织小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发言意识、合作意识。

  二、不足之处

  1、课前对学生已学的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点复习不到位。在课堂上,学生显然对画线段图很陌生,以至于耽搁了课堂时间,从而导致时间不够。这也是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地方,多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

  2、对新课标不够熟悉,新课标的改革,很多知识发生的一些改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以新课标为准,自己也要多学习,做到自己有一缸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

  3、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在以后的课堂中可以准备一些数学小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克服这些缺点,更要多学习,多交流,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8

  我们都知道,“相遇问题”是四年级应用题教学当中的一个难点,所以在讲解此部分知识点的时候,我就仔细对本知识点进行了研究,试图找到一条事半功倍的的解决办法。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结合本班学生情况,我决定用两课时把本知识点教给学生,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课时:这节课主要是基础类型的课。课始先带领学生共同复习了“时间、速度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以此为新知做以铺垫。然后重点是引领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相遇、同时、相向(相对)”的概念。主要采用的是实际演示法和游戏法让学生对此部分知识中最关键的词语加以理解。等学生对这个基本概念搞清楚之后,第三部我就开始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例举了一个行程方面的例题,首先是求路程、然后变换题型求时间,再求某一方的速度。在学生解答过程中,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动画课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求每种问题的方法。最后再结合练习题加以巩固。

  第二课时:是知识的扩展。我主要是先对课后所涉及的知识延伸了行进行了分析,然后引领学生归纳出:1、同时,相向,不相遇。2、不同时,相向、相遇。3、相背行程类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经过大量练习之后,我再把知识面拓展到工作方面,让学生明白这种类型应用题的解答思路大同小异,基本是一样的'。这样一来学生对工作方面求时间、求工作效率、求工作量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而且,为了使学生提高练习课的效率我还要求学生只列示不计算。

  两节课我都是采用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新知的方法进行教学的,放下权利,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规律,获取新知。在这样的安排下,课上的十分顺畅。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9

  教学片断:

  师:下面请我们班的男生当客车司机,女生当货车司机,好不好?

  生:好(兴趣盎然地)

  师:那我是谁?

  生:你是乘客。(不约而同地)

  师:我坐得了这么多车吗?(亲切的)

  生:(学生笑)你是交通警察。

  师:好主意!如果一辆客车每小时行50千米,3小时行多少千米?请客车司机叔叔回答。

  生:(男生)3小时行150千米。

  师: 货车每小时行40千米,3小时行多少千米?请货车司机阿姨回答。

  生:(女生)3小时行120千米。

  师:这对你们来说太简单了!现在如果有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生:撞车。(不约而同地)

  师:(师笑)能不能换个词?

  生:相遇。

  师:很好!下面听警察叔叔说话,请货车司机和客车司机分别从桌子的两边相对开出,开始

  生:演示过程。(缓慢地)

  师:你们开的不是汽车是牛车,太慢了,重来一次,好不好?

  生:(生笑)再演示。(适当加快了速度)

  师:是不是正好停在桌子的中间?

  生:(想了想)不是!应该停在离货车出发点近的地方。

  师:真棒!回原位再来一遍,看是不是停得合理?

  生:重新演示。

  师:这次不错,下面3小时相遇,我喊1小时,客车司机怎么喊?货车司机怎么喊?

  生:客车司机喊50千米,货车司机喊40千米。

  师:我喊2小时……

  生:(客车司机)100千米,(货车司机)80千米

  ……

  师:有的'同学怎么开的,(师演示一会儿慢,一会快。)最后一次机会,我想信一定会成功的。

  生:演示。(认真地)

  师:真不简单!你们个个是出色的驾驶员。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10

  《相遇问题》是五年级解决问题的重点和难点,是在学习了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一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为基础来探索两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本节课我重视引导学生“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不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努力之处

  1.数量关系,奠定基础。

  现在的数学教材淡化了对数量关系的教学,但是我想相遇问题是涉及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的教学,所以在复习环节我加上了对于数量关系的回忆和复习,由于学完时间较长,有半数孩子比较生疏,所以我将以下三个数量关系板书下来,分别是: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这是学习相遇问题的基础,我加以强调。

  2.利用表演,加深体验理解。

  我通过谈话加以过渡:一般情况下,我们算的路程问题都是向同一个方向走的,那么,想一想,如果两个人同时从一段路的两端出发,相对而行,会怎样?这时揭题:今天我们就利用方程来研究相遇问题。然后出示例题:淘气和笑笑家相距840米,淘气的速度是每分钟80m,笑笑的骑车速度是每分钟75m。两人何时相遇?这时我请两名学生商量后上台表演相遇,通过他们分别扮演淘气和笑笑,学生深刻理解“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这几个相遇问题的要素,学生在进行合作演示相遇过程的时候,他们不断商量如何表演,引发的思考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比教师强加给他们要生动有趣很多,这个环节帮助他们理解相遇问题中的重点,合作表演比较成功。

  3.分析数量,构建模型。

  然后我加以引导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使题意更加形象直观,数量关系更清楚。之后我鼓励学生寻找题目的等量关系,学生发现了在相遇问题中两个重要的等量关系,我将他们的发现板书在黑板上:淘气的路程+笑笑的路程=总路程;(淘气的速度+笑笑的`速度)×相遇时间=路程,然后我并没有将两种方法孤立开来,而是引导学生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沟通了联系,实际上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在学习中感受理解相遇应用题的规律和特征。

  二、改进之处

  1.画线段图是个难点,不少学生不会画线段图时,我有些急于求成,边讲边直接给学生出示了线段图,这时应多些引导,多些耐心,引导他们一点一点地将线段图画出来最好。

  2.解方程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学生基本上通过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但是计算是出现问题不少,应该在计算上再加以细心指导,不断练习,提高正确率。

  生活是具体的,数学是抽象的。在教学中要把抽象的数学内容寓于现实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构建解决问题的模型。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11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已成为共识。。但如何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如何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明确就指出 :“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让男生和女生分别扮演客车司机和货车司机来演示相遇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一次次愉快地操作过程中,很容易地掌握了新知识。

  本节课最大的特点是以“活动”代替教师的讲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全班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课堂气氛愉快、热烈,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牢固,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应多样化,以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很多数学老师经常在“导入、新授”环节 ,就拿几道练习题或者是翻开书本第几页之类的措施。我认为教师应想方设法多为学生创设“内化知识”的情境,把枯燥、令学生恐惧的内容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从而淡化“学”的痕迹,使学生产生学习愉悦。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12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相遇问题的教学内容,通过本节课要让学生学会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并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学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材通过情境图呈现速度、时间、路程等信息,紧扣在何地相遇,相遇时所用的时间,相遇点距遗址公园有多远三个问题开展教学,教学中我紧扣以上三个环节,步步深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相遇”,并能自主地分析并尝试解决问题,本着“从生活入手—抽象成数学问题---尝试解决方案—应用生成的知识解决更多问题“的思路展开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注学习过程,注重方法引导。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的去研究和探索,充分展示学生的创造能力,很好的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有的知识都是由学生自行解决的,教师只是在关键之处进行启发和点拨,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为了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运动特征,我让学生用手势演示了两人从两地同时相对出发直到相遇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加深对相遇问题的理解,感受到所谓“相遇”就是两人或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而行,在途中遇到这样一个过程,在学生脑袋里建立一个清晰的相遇问题的模型。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他们俩所走的路程就是两家之间的距离”、“从出发到相遇两人用的时间一样”,出示路线图让学生根据两人的速度信息估计相遇地点。让学生尝试自己来解决求相遇时间的`问题,通过比较不同解答方法的优劣,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降低思维的难度。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由于本人的教学水平不高,本课时的教学也存在一些遗憾,课后仍有几个值得思考的地方:

  1、语言的表述还需要多练习

  2、在处理每个教学环节时,节奏有点快,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很少,导致在练习中一些细节出现问题

  3、在算法多样化这一环节中时间明显不够,只让少数同学说出自己的想法。

  4、数学课堂应该是一个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课堂,要让学生在实践中交流思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一节课,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我们的应用题教学如何实施和谐发展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如何改变传统应用题教学?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应用题教学充分与学生生活实践相联系,达到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生活问题,进而培养学生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季教学反思说屏教学反思卡通大亮相教学反思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13

  相遇问题是两个物体从两地出发,经过一段时间,必然会在途中相遇,我们就把这种问题叫相遇问题。这节课的重点是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难点是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它和一般的行程问题的区别在于不是一个物体的运动,所以,它的研究的速度包含两个物体的速度,也是速度和。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创设情境,初步理解相遇问题

  请两名同学到台前做一个互动,两人同时从两边到我手里拿笔。随机问:他们现在怎么样了?学生说:相遇了。

  板书:相遇问题。

  接着问:从刚才的互动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说自己的发现,教师随机板书。(不同的地点、同时、相向而行)

  过渡: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相遇问题,大家看:出示“送材料” 情境图。

  二、探索新知。

  1、仔细观察,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估计两辆车在哪里相遇?相遇时,两辆车行驶的时间相同吗?谁愿意把图上的情景给大家再现一遍?

  大家边看演示边思考,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解决问题

  3、为了便于我们观察理解,把这条路线拉直,用一条线段表示遗址公园到天桥的距离,是50千米。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情境图吗?

  学生动手试一试,然后在投影仪展示并解释。

  师出示规范线段图。

  4、那么面包车、小轿车行驶的路程和两地之间的路程有什么关系呢?

  三、自主探究,尝试解决问题:

  1、他们行驶的时间是相同的,那么经过几小时相遇?你会解决吗?

  2、和小组同学交流想法。

  3、汇报小组交流情况

  4、总结:同学们的方法都不错!那我们就选择其中的一种用方程的方法解决相遇中求时间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我们通常先读懂题目;然后找出数量关系式;再设未知数;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最后解答验证。生活中还有许多相遇问题的情况。你能用方程的方法解答吗?

  四、应用新知,扩展练习

  1、教材第57练一练3、4,试一试。

  2、补充拓展。(见幻灯片)

  五、总结:

  谈谈你的收获。(没想到这节课我们的收获真不少,看来学好数学能让我们生活更丰富、更精彩!)

  六、板书设计

  仅从我的设计上看好像没什么问题,我也觉得比较合理,但是在课堂中却让我万分焦急 、束手无策!

  分析原因 :

  1、从创设情境开始,再让学生说发现时,学生只发现了两人是同时去拿笔的。我引导着说出了方向和地点。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相遇 ,我归纳的 (不同的地点、同时、相向而行)有些啰嗦!

  2、我设计的问题可能超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如:在问张叔叔和王阿姨可能在里相遇时,学生其实估计对了。我又问那为什么估计在李庄而不是在郭庄?此时学生真不知道,还是在我的牵引下得出了原因。

  再有,在学生亲身演示感知了张叔叔和王阿姨送材料时的情景之后,我让学生画线段图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出乎我的'想象,同学们根本就不会画我所要求的。

  3、遇到课堂生成,我不会随机应变只是脑子一片空白,蒙了。在学生不会画线段图时,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是引导学生继续画线段图?还是?我在接下来就直接给学生出示了线段图,也许学生有些懂了,也许……在这后面的教学中我把我的教学程序就灌输给了学生,整个课堂是一团糟。更不知道该如何收场,唉!我真的很笨!

  课后我仔细斟酌:这样的灌输也许学生有能接受,但我从课堂上还是找不到学生自己探索的影子,找不到学生真正学会的表情。我想不管是公开课还是平时的教学,视情况应该着手解决学生不会的问题。哪怕是完不成当堂的任务,只要学生有自己的收获,就算是一点点也是可以的。至少能看到一节课的重点,知识都是从点滴积累起来的。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14

  本课的重点是对得出模型的“解释与应用”,核心的环节是“模型变式、深化认知”。第一题的目的是通过改变出发的地点,让学生通过演示认识到实质上还是相遇问题,使学生对“模型”构成的四个前提条件又进一步的认识。

  由于有上节课的教训,本课中我重点让学生读题,理解了条件后,提出了观察的.要求,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作演示,演示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效果比上节课好一些。

  第二题的目的是改变叙述方式隐藏同时条件,并给出时间条件,求相距的路程,实质上是“改变了模型的应用方向”使学生对模型的应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得到线段图和相等关系后,提问:现在已知时间条件,求两家相距的路程,你应该怎么样解。(后面学生独立列式,小组交流思路)而放弃了教案中的探究活动。这样做的原因有两个:1、图和相等关系都是现成的;2、第一个环节耽误了时间。现在反思,原教案中的探究交流活动的确是多余的,因为这里的重点是学生对根据条件和问题灵活的使用模型解决问题,所以采用这种启发式的方法更直接的作用于学生的发展点。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15

  本节课在力求扎实的基础上作一点创新,有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理解概念

  两地、同时、相向、相遇是相遇问题的四要素,如果只是抽象地讲解这些概念既不利学生的理解,又使学生对应用题感到枯燥,缺乏兴趣。因此我在本节课中创设了三种情境。

  1、问题情境问题是引发学生思维的起点。通过实际生活中班干部需要当面商量班级事情引出相遇问题。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增强学生探索动机。

  2、表演情境让两个学生表演“相向而行”其他同学以数学的眼光来观察走路这一平常现象,引出“两地、同时、相向、相遇”的概念,建立起概念的具体表象,为概括出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打下基础。

  3、课件演示情境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关键是要理解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物体的`路程变化。四个要素中,“相遇”既是重点概念又是难点内容,相遇是个动态的概念,是两物体所行路程不断增加,相对距离不断缩小的结果,在数学上表述为“当两物体距离为0时,表明相遇”由相遇引出两个要点:

  1、相遇时两物体所用时间相同;

  2、相遇时两物所行路程和等于总路程。这两点是解决相遇问题的关键。准备题中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同时在演示中又蕴含着“速度和”的含义,为例题的解决作了铺垫。在相遇问题的两种解题思路中,第二种解法较为简便,但理解相对较难些,学生也是通过课件的演示来更好地理解速度和乘以相遇时间等于总路程的含义。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相关文章:

相遇问题数学教学反思03-12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15篇04-06

行程问题教学反思05-13

连除问题教学反思06-12

《烙饼问题》教学反思04-19

《排队问题》教学反思08-25

烙饼问题教学反思10-30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02-17

沏茶问题教学反思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