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07 15:32:4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网络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网络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网络教学反思

网络教学反思1

  《小心网络陷阱》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学会拒绝》中的一课。本单元的教学目的旨在告诉学生生活中有阳光灿烂的地方,也有陷阱。要提高警惕,学会拒绝。落实到本课就是要让学生意识到网络在给我们的生活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伤害。同时也要交给学生一些健康、正确上网的方式,避免收到伤害。《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课最注重的是课堂的实效,讲究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真实的需要。上好了课,反过来对预设和实际的教学过程进行一个思考,会让我们有更多的启发。这堂课,我认为比较好地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有效地取舍、重组教材内容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科书应该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新课程的教材给我们教学第一线的老师组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简练的关键词,简短的提示语,丰富的图片资料,既给我们提供了目标制定的依据,又给了我们重组教材的权力。

  那么这个权力我们是不是可以肆无忌惮地滥用呢?肯定不是。前提是:要充分重视教学的针对性。首先,我们在对现行教材进行“再创造”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学生真实的生活,它们是最好的课程资源,要利用、发掘教材以外的这些教育资源,特别是来自学生生活世界的资源:他们的直接经验、感知体验是教育教学中珍贵的课程资源。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基础,儿童只有在自己的真实生活中才能进行有意义、有实效的学习。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了在学生日常生活去捕捉、提取和开发《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增强德育实效。

  其次,发掘了现行教材以外的、更贴进学生实际的教育资源,要把新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完全重新组合——按照学生的实际来组织教学。

  例如:本课教材的编写,主要话题是围绕着痴迷网络的陷阱来谈的——学生很容易不知不觉的沉溺与此。这是教学的重点。但是网络陷阱不仅仅与此,还有购物陷阱、交友陷阱、黄色陷阱、病毒等。这些也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碰见的,且已有意识的东西。我在教学中补充了相关的内容,只是在呈现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了弱处理。

  从儿童的生活中选取教材,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点重组教材,以生活的逻辑而不是以学科知识的逻辑来设计、建构新的德育课程教材,这样我的教学才能更有针对性和指向性。

  二、展现真实、有效的课堂

  真实的课堂是学生喜欢的课堂,也是学生能说真话,流露真情的课堂。怎样让我们的课堂既真实又充满情感的灵动呢?我在一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1、师生之间娓娓平等交流,让学生愿说

  都说高年级的课不好上,我个人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孩子大了,有心理话不说,有自己的想法不交流,更有甚者会揣摩老师的心思——你要什么我讲什么。说真心话,没门。

  我在试教时就遇到过这样的事:当我问询到学生最长上网有多久时,孩子们都说2个小时。有的还说过从不上网。(事实上我课前了解到很多孩子爱上网,而且很多孩子都有上网6小时以上的经历)还有的孩子听到别的孩子在讲网游的经历时,在一旁不停的说“完了,你上当了!”很明显,孩子们就这个话题是敏感的,他们不想说真话。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法,才发现问题主要在自己身上,自己与学生的交流高高在上,所问的问题太有指向性。正是因为这样,学生的防范意识就不由自主的加强了。调整状态之后,就网络的话题,我从自己谈起,娓娓与学生交谈,所问的问题也是在和学生的平等交流中,慢慢深化开来的。有了共同的话题,共同的想法,学生逐步消除了对我的防范意识,也很自然的和我进行探讨和交流了。说到上网的原因,孩子们还说了很多心里话呢!

  2、课前做了很多充足的准备,让学生有话说

  在课前,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曾经经历的、看到的或听到的,调查关于沉溺网络造成的危害的事。而且为了避免内容的重复,我指导学生从身体、心理、性格等不同方面进行调查。由于是亲自参与了调查,好多同学还是自己有过类似的体验,所以课堂上有话可说,回忆起来还是感受很真切。通过交流,孩子们发现生活中类似的事例还真不少,通过教师适时地引导,孩子们总结出了经验。在他们收集的一些触目惊心的案例面前,他们震撼了,心灵受到了触动。所以,接下来想想减少或避免网络陷阱的`方法,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因为这些都是他们的真实生活,与他们息息相关的,对他们每天的生活都具有指导意义的。这样的课堂是朴实的,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的。

  3、创设情景,让学生说得动情、入理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的认识活动是与人的情感活动,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因此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的自觉地参与意识,要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进一步巩固已有认识的同时,强化由接受教育向自我教育扩展。在本课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收集的事例只是泛泛的,让孩子有个大致的影响,可是心灵深处的触动不够。于是,我选择了张潇艺的事例作为一个点,从而进行人物心理的分析,达到情感共鸣的目的。当孩子门看到张潇艺跳楼前在电梯时瘦弱的身影,听到了潇艺的遗书时,他们震撼了。他们发现当人沉溺与网络时是多么可怕——想极力摆脱又无法自拔。他们从潇艺矛盾而痛苦的心中感受到了陷阱的危害。情感的共鸣让他们不得不去思考:怎样才能健康、安全的上网?

  三、 教学设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在本课教学中,我给这堂课设计了几个版块:交流网络经验——感受作用、剖析网络陷阱——了解危害、再现生活情景——寻求方法。其中,剖析网络陷阱,了解危害这一板块中,我又从直观的身体伤害到畅谈其他伤害,在到张潇艺的事例分析,可谓环环相扣,扎实推进。在课的开始,学生兴奋地交流着网络生活给他们提供的方便时,此时突然话题一转,时间不知不觉地上得长了后,我们的身体有哪些感受呢?这是学生的亲身感受,他们有很多话说:如,头晕呀、眼睛发胀,手发麻呀等等。老师这就开始引导学生意识到这是长时间上网给我们生活造成的伤害。接着让学生交流课前调查到的沉溺网络造成的其他方面伤害。在众多事例面前,学生有所触动时,我又补充了张潇艺的事例。这几个环节的安排落实得扎实,所以学生们惊愕了,他们的情感受到了震荡,心灵被震撼了。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危害呢?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探求欲望,并主动探究避免伤害的好方法。

  从《小心网络陷阱》一课的教学过程前后我深深的感到:德育课程要以培养热爱生活、负责任地生活的个体为基本的目标指向;从儿童的生活中取材,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点来设计、建构新的德育课程;围绕生活的主题来展开的德育课程内容,能反映并指导学生生活的现实,才是最有效的德育。

  最后谈谈还需要改进的地方:

  改进之处综观整堂课,较好地体现了上述意图,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但是也发现了新的问题。

  1、是教学的形式比较单一。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比较多,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少了一点,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很多问题的呈现形式比较单一,课堂上就容易出现单调的对话形式。

  2、是课堂的调控有些不尽如人意。有些问题学生的回答很好,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和归类。

  3、是课程资源的选择。面对许多的资源,不能够都用,要有目的地选择对达成本堂课教学目标有利的内容,有时要学会“忍痛割爱”,把一些看似很典型但与这节课关系不大的材料删选除,突出重点,展示亮点。

  4、有些事例——比如张潇艺的事例,挖得很深,但是不能就事论事,还要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引导学生就这个事,谈自己。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不是停在表面,而是真正的对学生的生活有所指导。

网络教学反思2

  《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是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尝试引入以课程项目为依托,小组合作为基础的体验式教学逻辑。体验式教学逻辑的实施应化整为零,分步进行;充分合作,有序竞争;持续互动,内外兼修。通过转换师生角色,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仅完成了课堂文本知识传递的任务,更重要的是构建了卓越成效的络,并与生活场域相链接,达到技能、智商、情商共同提高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强化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课堂为主要活动场域,依靠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来共同完成知识的文本形态经由教师话语体系向学生话语体系转化的动态过程[1],教学效果直接体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对文本知识传递的成效上。因此,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构建一套能够保证教学活动有序性,提升教学行为指向性的教学逻辑体系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内在要求。《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是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不仅涉及文本知识的掌握,还涉及文本知识向实践知识转化和再加工,由此在文本知识和实践知识之间创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文本转化逻辑便成为摆在授课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从文本到行动:体验式教学逻辑的确立

  《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的授课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教师在授课中需要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达到学中练、练中学的目的。为此,在教学中引入了体验式教学逻辑,力求在授课过程中,尊重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连接课堂和生活两个场域,平衡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达到文本知识转化为具体实践这一终极目标。

  (一)属性复归:师生角色转变

  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共识,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发挥、发挥到何种程度,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实现则成为实际教学中的难点。因此,体验式教学逻辑设计首先就从教师和学生的具体角色入手进行改变。

  无可否认,实际教学操作中,教师作为知识的“垄断者”,教学计划的制订者,课堂的组织者,成绩的评定者,相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先天的优势,在教学中很容易由“主导地位”变为“主体地位”。体验式教学的初衷就是要复归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让渡一部分课堂教学的主动性给学生,使学生由原来的知识接收者变为知识参与者和建构者,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来说,《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体验式教学逻辑借助课程项目来具体实施,即在讲授完社会调查选题的文本知识后组织全体同学进行分组选题,每组同学通过上台演讲的方式说明选题,由教师和全体同学对选题进行评点,而后引入竞争淘汰机制,对学生和选题进行重新整合,直至完成课程所设定的所有步骤。

  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再只是课堂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应用者,教师不再只是文本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基于文本知识和实践知识之上的辅助者、引导者,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碎片链接:知识与生活的有机融入

  教学内容从整体上来看具有完整性和逻辑性特征,但是在教师授课过程中囿于时间限制,不得不将其化约为若干小节进行操作,虽然每一小节也有内在逻辑,结构相对完整,但是作为学生来说,其接受的内容却是一个又一个“知识碎片”,需要将其重新链接。而且,个体知识结构的形成,不仅限于所接受的文本内容,还要经过主体加工的过程,这一过程与个体知识存储转化能力、生活阅历有关[2]。换句话说,个体接收到的知识需要与其基本生活内容相衔接,经过接收、吸纳、转化、升华的过程,最终将统一的文本知识内化为具有个体化特征的社会行动,最终达到理论指导实践之目的。

  就《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的体验式教学来说,学生在选题过程中,遵从社会调查的课程要求,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进行研究,调查题目的形成实际上就是对其生活经历的一种反映,将无序的生活碎片提升为有序的实践行为。在社会调查题目的进一步实施中,随着个体认识程度的不断提高,对生活事件的深入思考,“碎片化”事件逐步转化为“系统性”认识,最终将教材中的文本知识与个体的生活经历有机融合。而且,在体验式教学逻辑实施中,教师将教材中本已“碎片化”了的文本知识附着于学生所选择的课程项目之上进行讲解,用一条具体可见的课程项目红线连接知识,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与整合。

  (三)多维目标:智商与情商同步提高

  1956年,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目标领域[3]。据此,体验式教学逻辑把目标设定为三个层面,即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知识目标无疑是指学生对授课中文本知识的掌握,技能目标承载于课程项目实施文本知识向实践知识的转化之中,而情感目标则是贯穿于课程项目的始终。首先,从知识目标来看,体验式教学不仅强调教师对文本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学生对文本知识的吸收和转化,教学过程不仅强调教师的“教”,更加注重学生的“学”,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其次,从技能目标上看,教学过程被分为几个主要阶段进行实际训练,每一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容,各个阶段之间具有明确的、递进式的先后联系,学生在文本知识向操作技能的转化上着重突出过程性,技能目标实现上具有整体性、全面性、连贯性的特征。与前两个目标不同,情感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学设计,即课程项目实施形式来实现。在《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课程项目实施中本着尊重个体、分工合作、平等互助、有序竞争、奖惩分明、共同提高的原则来组建项目团队,项目实施过程中在给予个人充分的空间发挥自身能力的同时,又通过团队约束来保证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团队荣誉感,引入淘汰机制磨炼团队成员意志力,最终使他们在合作竞争中学会处理自我与他人、个体与团体的关系,学会合作中的妥协与适应,达到提高情商的目的。

  二、主体参与,情境共建:体验式教学逻辑的实施

  社会调查方法分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两大方法论体系,每一方法论内部又可分为若干具体研究方式,在具体授课过程中涉猎所有内容并不现实,因此,在具体操作中,综合考虑理论性、技术性、可操控性等因素后选择定量研究中的问卷调查为主要授课内容,并进行课程项目实训。

  (一)化整为零,分步进行

  风笑天教授认为,社会调查可以分为研究题目选择、研究设计、调查实施、资料分析和研究报告撰写五个阶段[4],据此,在体验式教学课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也按照这五个阶段进行操作。首先,在选题阶段讲授结束后,让学生根据个人意愿进行分组,成员大概控制在2~4人,而后每组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协商选择一个题目进行准备和课堂汇报,每次汇报2~3组同学,教师和其他同学根据汇报内容对其进行提问,最后在每次汇报的同学中选出一组同学晋级,其余组员被整合到胜出的题目团队中。在继续授课、学习过程中,各团队根据课程内容逐步完成问卷设计、调查实施、资料分析、报告撰写等任务。

  通过这种成员分组、项目分步的方法不仅调动了每个同学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还促使学生主动吸纳教师所传递的文本内容,发挥个人创造性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知识,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创造者。而且,将同期上台论证的各组同学组成新团队可以保证每组成员的机会均等,不会因为准备时间长短而影响到入选机会,但也同样面临挑战。其中最大挑战是团队整合,即如何保证题目落选同学顺利整合到胜出团队,并积极参与后续工作。这不仅需要学生自身努力,更需要教学设计者的精心安排。为此,在体验式教学实施中采取了组长负责,成员打分,期终考核的办法来加强项目行动监督,约束成员行为,以保证成员合作的可持续性。

  (二)充分合作,有序竞争

  合作学习发端于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引入中国以来已经逐步成为一种主流倡导的学习模式。合作学习可以归结为四种模式,即师生合作模式、生生合作模式、师师合作模式和全员互动模式[5]。体验式教学逻辑所倡导的是以生生互动模式为主的全员互动,即在课程项目实施中以团队内部的生生互动为主,在项目实施的同时引入教师和其余学生的共同参与,以此来共同完成课程学习。在最初的小组成立时更多的是强调成员同质性,以保证选题协议的顺利达成和团队合作效率最大化。进一步的团队整合过程中,体现了小组的动态运行机制,一方面,团队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先期成员和后期成员的共同努力,需要成员间的相互支持与合作;另一方面,由于竞争机制的引入,后期成员是作为“淘汰者”或“失败者”进入团队,他们对团队任务的认知可能会与先期成员不一致,因此,无论对于先期成员还是后期成员来说他们在团队任务进行中不仅需要着手解决原有竞争的'遗留“问题”,还需要考虑新团队目标的修正与认定以及团队成员的重新整合。实际上,体验式教学逻辑倡导的合作学习过程从初始的课程项目选择,到后期的团队成员整合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既包括项目与项目之间的竞争,还包括成员间对问题理解的竞争,当然还包括团队成员任务分配的竞争,只是所有竞争都是建立在成员合作与互动的基础之上,以竞争促合作。

  (三)持续互动,内外兼修

  约翰逊兄弟是最早在美国对合作学习理论进行科学、系统研究并将其运用于课堂实践的研究群体之一,他们在《合作学习》一书中从为达成目标所做出的努力、积极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三个维度衡量合作学习所产生的效用[6]。其中个人努力和心理健康与其个人能力和内在价值有关,而人际关系则归属于社会互动层面。通过合作学习的进行,不仅能够提升个体的实践能力,锤炼个人意志,还能够促进人际交往,增强社会适应性。体验式教学逻辑正是在团队成员的持续互动中达到了约翰逊兄弟所设定的各项目标。首先,课程项目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团队成员的持续互动,也伴随教师和其他同学的积极参与,从客观上增强了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促进相互关系的发展。其次,通过竞争机制的引入促使各项目团队为了获取胜利而积极努力,通过淘汰机制的引入磨炼了学生面对挫折的意志力。再次,在团队的重新整合过程中,团队成员必须合理处理失败情绪,协调相互关系,形成团体凝聚力,共同完成课程目标。最后,通过期末考核的方式规范和引导了成员行为能够朝着既定的方向努力,限制和避免了偏差行为的产生,从而取得内在性格和外在行为同步提高的效果。

  总之,基于课程项目实施,建立在小组合作基础上的体验式教学逻辑从目标设定到过程实施不仅完成了文本知识传递的任务,还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构建了网络型团队学习模式。

  三、从知识传递走向人际交往:体验式教学逻辑的演绎与反思

  从客观效果上看,体验式教学逻辑实施中所取得的积极效果不仅体现在课堂学习上,还延伸于日常生活中,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当属络的形成与延展。

  (一)网络构建:从个体到群体的演绎

  体验式教学逻辑实施中最重要的依托就是学习小组的组建。通过这种方式将学生的学习模式由个体独立学习变为小组合作学习,由此将基本学习单位由个体变为群体,并成功将独立的学习节点发展为络组织。络之所以能够形成首先基于知识不对称原理。所谓知识不对称是指网络成员掌握的信息或知识少于网络所能提供的信息或知识,从而产生网络对成员的吸引力,使得网络得以维持和运转[7]。在社会调查课程项目形成、实施、总结过程中,小组不仅在各成员间架起一座知识交流与碰撞的桥梁,能够丰富和修正成员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加速知识的转化和应用能力,甚至促使网络成员构建和形成新的知识体系。这不仅体现在学生对教师文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上,更重要的是在生生之间互助合作中得以实现,正如伊里奇所言的人人教育意味着人人来教。而生生互助合作的实现则是建立在团队间竞争互补基础之上的正反馈循环圈。如图1所示,课程项目在项目团队外成员的建议下得以进一步完善,在教师的指导下得以修正和提高,二者对项目实施和团队成果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项目团队成员间的互助合作保证课程项目的顺利实施,这样,无论从团队内部还是团队外部来看,各方都具有正向的循环反馈作用。

  (二)成员交流:络到人际网络的延展

  如约翰兄弟所言,合作式学习会产生三个结果,即成就努力、积极的人际关系和健康的心理[8]。事实证明,体验式教学逻辑所运用的小组合作方法也取得了相似成效。首先,学生课程项目实施包括小组讨论、全员决策以及代表汇报等诸多过程,每次结果都离不开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同学和老师对团队成果的评定和对团队成员努力的积极赞誉都会在客观上提升团队成员的自我成就感。持续的成员互动也会增进团队成员间的相互了解,建立友谊,增进同学感情、师生感情。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也表明,小组合作学习的确促进和深化了生生关系和师生关系。并且,团队目标并非个人设定,而是团队成员协商的结果,成员观点在不断地探讨中明辨,各自学会在他人观点和自我观点之间平衡,这本身就是自我成长的过程。

  总之,学习小组组建的最初目的是理论联系实践,实现知识掌握目标,但是客观上却促进了人与人的交往,成员关系由普通意义上的“合作伙伴”上升为相互依赖的“同盟好友”,并且通过成员间、团队间、师生间的观点碰撞激发个体认知活力,健全个体人格。

  (三)课堂组织:基于主体间性的思考

  哈贝马斯认为,人类存在的基础并非是个体,而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之上的个体之间的交往。教育作为社会交往的一种特殊形态,不仅涉及教师和学生,还会涉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和互动,是一个多主体交往的结果,因此也就出现了胡塞尔意义上的主体间性。胡氏否认了主体性的客观存在,认为主体性是通过外在于自身的客体的构造得以实现,因此我们所探讨的也并非实在的“主体”,而是需要在主体间和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中来探寻存在的可能性,这不仅延伸了认识论的内容,而且还有效地解决了主客体矛盾。以往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秉承的是主客观二元对立的哲学基础,暗含“学生客体”的假设,在实际教学操作中限于教师主导性的约束很容易将主客体倒置,陷入主体悖论的泥潭。那么,若要解决这一问题恐怕还要围绕课堂组织过程中的实在主体——教师和学生来思考,问题在于视角的调整。

  教师和学生的存在是相互为证的,其身份本身就是相互构造的结果。按照主体间性理论的理解,教学活动本身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中产生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其中既包括师生关系,又包括生生关系,因此教学活动实际上是依靠关系网的支撑才得以存在。因此,课堂组织要重视“师生关系”,更不能忽视生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存在能够保证教育行动得以实施,文本知识顺利传递,而生生关系的存在则是课堂组织的激励要素,提高知识的实践和转化效率。基于此,无论何种形式的课堂组织,何种方式的教学逻辑实施都有必要从课堂交往关系入手满足课堂需求,解决教学中出现的“主客观矛盾”。

网络教学反思3

  本课收获:本节课主要通过“实话实说、导出主题;课堂调查、体验网络;出谋划策、趋利避害;各抒己见、点评案例;群策群力、制订公约”等环节,运用情景教学、课堂调查、案例分析、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手段和方法,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动活泼的氛围;运用新课程理念,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贯穿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活动中去;以学生活动、自主发展为落脚点,实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以紧扣生活、精选材料为载体,以学生身边事例为内容,循循善诱,力求教育无痕;在最后环节,将《网络交往规则》合订为《班级网络公约》,课堂达到高潮,也为课堂知识在课外得以延伸埋好伏笔。不足之处:因活动较多,时间把握不够到位;这堂课基本运用的`是归纳法,而对归纳得出的结论缺乏演绎,没有进一步拓展和加深;教学中,由于问题的开放性,学生生活体验和掌握资料不够等原因,学生的回答可能较零乱,活动实效性还不够。

  今后,不管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还是主题探究活动课,都要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力争做到全员参与,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活动的实践者,同时要让学生事先有思考,过程有总结,达到过程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目的。

网络教学反思4

  本学期因症情开学晚了大约三周多时间,这段时间我们在家里上网课进行学习,学生返校后进行了考试。我们班的总体成绩和生物成绩都十分不理想,让我陷入了深思。前两个月沉浸于抓学生、补漏洞、提成绩。经过两个月努力终于赶了回来。(马上就联考了,虽然成绩未知,可能也会因近期的篮球赛等活动影响成绩,但班级还算正常发展中)现在细细想来,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管理和要求不够具体,二是落实不够到位。以上只是两个笼统的'说法,具体如下。

  一是管理和要求。虽然是网课,我们要求如正常上课一样去管理和要求学生,但因为在家里,思想上不够重视,往往行行动上大打折扣,尤其是要求不够具体,学生的行动往往无从进行。比如打开摄像头一项基本没有执行,很多学生只是开着手机或电脑,然后去玩其他了。

  二是落实不够到位,尤其是检查中监督不到,导致学生不够重视,影响学习效果。虽然也充满了老师的无奈,也反应出我们的自觉性严重缺乏。学生从小就是被一路监督学习到现在,自觉性自律性差也不能是学生自己的错。

  在生物教学方面,准备不可谓不充分,讲课不可谓不细致,结果学生却考得最差。

  问题在哪里?由于上网课经验不足,高估了自己课堂吸引力,虽然自己准备的很充分,讲得很多很细致,但是学生早听烦了,然后就不听课去玩了。实际效果远不如让学生自己认真自学,再认真完成作业,老师认真细致要求和检查作业的效果好。

  例如,一道考试题是检测卷原题,我在网络课堂上讲了两遍,开学后的课堂上又讲了一遍,然而学生还是大量出错。而另一位老师甚至没有讲过此题,只是认真检查了作业,她的学生大部分都作对了,说明什么?说明讲再多,学生不认真学是没用了。

  要少讲多检查,通过检查落实到位。同时多想一些提高检查效率的方法。

网络教学反思5

  本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在“商品交易会”这一大主题下,我有幸能参与其中执教信息技术学科整合的《网络购物》一课。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划备课,终于能够比较顺利完成任务,现反思如下。

  接到任务时,原计划把以前上过的《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拿来再上一次,可备课时发现原来那节课犹如“嚼过的甘蔗渣——淡而无味”,上一节试教课后也感觉再无创新突破之处,与“商品交易会”这一大主题并不合适。经过唐校长和我校综合实践课题组的研究讨论,终于将这一课整体推翻,要重新备一节课。

  “商品交易会”这一主题,与数学、美术、语文等学科都有所关联。然而我所教的是信息技术,怎样与这一主题融合起来呢?在课题组成员的讨论下,发现“商品交易会”是与“购物”相关,而网上就有“网络购物”,似乎能将“网络购物”与“商品交易会”结合起来,给孩子一个认识了解“网络购物”的途径,能够对网络购物有所了解,知道网络购物的基本流程和所需手续。

  既然要教学生去网络购物,那我自己就得先对网络购物有深入的了解和体验。而我自己以前也没有网络购物的经历,所以在定下课以后,马上就去体验网络购物。从申请用户、搜索物品到了解交易规则、实际购买物品,我都去实际体验了一次,对此有了一定认识。

  在备课时,我定的活动目标是:通过学习浏览网络商店的活动,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为商品交易会做准备,会在网上(淘宝网)查找自己所需的物品,了解网络购物的付款方式。重点是要通过网络购物为商品交易会做准备,难点在于网络购物的基本流程和所需手续。

  那么怎么完成既定的活动目标呢?在上课的时候,我先跟孩子们说要通过“网络购物”为“商品交易会”做准备,让孩子们先说说他们了解的“网络购物”,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不足。接着再介绍“淘宝网”给孩子,对五年级的孩子来说,自由浏览网页已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教师要让孩子去浏览什么内容。“淘宝网”上的东西很多,有一些是不适合孩子们去浏览的。在初次试教时,由于教师引导不到位,导致有一些孩子看到了不该看的东西,课堂上一度产生了混乱的局面。后来我改变了方法,由于这是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并非要像信息课那样教授一些相关的技能和操作,所以我直接引导孩子们去搜索需要的物品,了解搜索的结果,查看相关的物品,比较网上的`物品和他们去市场上调查的物品在价格、质量上的区别。

  由于这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网络购物,所以在自由浏览网页,去搜索所需物品的这一环节,就需要教师进行很好的引导。在课前,我要孩子们去市场进行了解考察,自己小组想经营的商品在市场上买个什么价,想从哪里进货,进一些什么货,我都要求孩子们有详细的计划,这样在上课时才能有针对性地去查找物品,对比自己之前的调查和网上的商品有什么区别。然而在这点上教师引导得还不够,再加上前面用的时间太多,导致学生去浏览网站的时间比较少,很多孩子还没有来得及细细浏览对比网上的商品。不过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这只是第一节课,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网络购物,让孩子们初步了解网络购物,至于真要慢慢浏览商品,就只能留到下一节课了。

网络教学反思6

  《太阳》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课文重点介绍了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和人类的关系。

  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了解太阳的有关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研究科学知识的兴趣。

  2、学习作者准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方法,初步掌握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3、初步学会利用现代化网络搜索信息,处理信息,积累信息,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

  根据本课教学需要,我利用网络课件。紧密结合课文而不局限于课文内容,对课文作了准确、生动、详实的说明及补充,较好地突破了教学重点及难点。整个课件信息容量大,内容丰富,富有童趣,富于启发性,操作简便,为学生构建了一个自由探索、自主学习的信息资源平台。

  在此课教学中,我充分发挥网络课件的优势,利用网络课件提供的大量网页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上课伊始:我以亲切的谈话切入课题:同学们,说起太阳,我们一定感到十分熟悉、亲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世间万物在阳光下生活、生长。那么,你对于太阳有哪些了解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稍作小结,直奔课文内容:看来,大家对太阳看似熟悉却又不够了解。想更深地了解太阳吗?在教师富于感情地导入课文之后,我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入课文网页,直奔自学要求(点):1、2、3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教给学生查阅网页理解课文的方法,然后就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由于网络课件提供的资料极为丰富,学生不可能在短短的一节课中一一查阅。所以,我提醒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或有疑问的课文内容,我们可以进入网页细细查阅资料,而对自己已经清楚了解的知识,就只需对网页进行大致地浏览,甚至可以跳过不读。在自学过程中,学生针对自己学习实际,从丰富的网页中各取所需,真正体现了着眼于学生个体差异,进行了因材施教。

  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教师热情洋溢地鼓励学生进行多向讨论交流。学生可以生动地向同学们讲述自己的收获,也可以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扫除学习上的障碍,有效地推进学习进程。在学生充分自学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在全班交流过程中,我不是组织学生按部就班,面面俱到的交流,而是从学生个体实际出发,让学生挑自己最感兴趣的,感触最深的,最有把握的一点、两点课文知识进行交流。此时,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有人会谈风的形成,有的会说太阳和人类生活的关系,有的则会说太阳杀菌的知识。在这过程中,学生谈得尽兴,听得专注,他们在课堂交流中的各展所长以及质疑问难中的思维碰撞,已足以涵盖课文知识的全部。学生对课文的体会是深刻的,所以,随着学生的随机交流,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对课文的有关内容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就显得特别到位。

  从个人自学到互动交流,学生头脑中有关太阳的科学信息陡然增长,这时,我引导学生将这些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借此培养学生利用现代网络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积累信息的能力。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很快就理清了课文的脉络,知道了课文主要讲了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和人类的关系。而在学习本文说明方法的过程中,富有童趣、生动形象的网页资料使学生对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三大说明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

  教材只是一种凭借,通过这堂课的教学使学生对探索太阳的奥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此时,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尽情遨游,为学生打开了更为辽阔的窗口。

  总括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将教学流程分为课文学习和课外延伸两大模块。在课文学习中,基于本课课文的性质以及此次研讨课的主题(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阅读教学),我利用大量网页资料来充实、丰富、阐述课文内容,以帮助学生有效理解课文。在教学方法上,我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学习课文。我力求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则在教学中起到穿针引线、推波助澜的作用。我致力于营造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使其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宝贵的学习经验。而课堂教学的第二部分课外延伸则意在为学生打开更为辽阔的窗口,进一步培养学生查阅信息、处理积累信息的能力,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热情,也借此初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

  虽然,我执教的网络环境下的《太阳》一课效果甚好,但是,这其中,也有着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反思探讨:

  反思一:

  在网络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中,学科的课程价值如何体现?毋容置疑,通过网络环境下《太阳》一课的学习,学生知识能力方面的收获一定比传统课堂来得多,来得广,但未必见得专、深。在信息技术于学科教学的整合中,学科本身的课程价值如何体现?学科价值的成分在一堂课中该占多少,才算恰到好处,这没有一个明确的量化标准,那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如何在课堂上达到最优化的整合,是需要不懈探讨、不懈实践的一大问题。

  反思二:

  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急待提高。要能够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的不熟练也不可避免地给网络课的教学带来了限制。

  反思三:

  要将先进的网络资源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建立系统的丰富的资料库极为重要。

  反思四:

  什么样的课适合上网络课?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阅读教学有着它无可替代的优势,但并非所有的课都有必要借助网络来上课,也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应用得恰到好处,而非多多益善,不能刻意去上网络课。

网络教学反思7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藕塘中心小学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改革要有现代意识,要引进现代教育技术。而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给我们转变教学模式带来了契机,计算机网络在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悄悄地改变着传统的语文学习。

  通过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和手段应用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使计算机与学科课程整合,能把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保持协调一致,产生聚集效应,从而深化学科教学,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性发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丰富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为知识经济时代培养适应科技高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高素质人才。 在《蓝鲸》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们制作了相应的多媒体课件,把局域网引进课堂,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究,充分体现了"教师轻轻松松地教,学生快快乐乐地学"这一教学理论,通过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一、 利用多媒体渲染环境,激活学生的思维课前,准备好音乐、画面同步的大海图,教学时,我首先以“同学们,走进教室你们想说什么”一问让学生进入情境。逼真的画面、丰富的资料、优美的音乐使学生们兴味大增,不时倾吐着自己的真情。这样的教学氛围,不仅有利于实现学生自主化学习,而且能够激发个人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当老师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关于鲸的知识和交流海象知道蓝鲸的其他知识的时候,学生无拘无束,充分交流或发表收集到的信息或自己的见解。

  二、利用网络激发读书兴趣在整体感知课文时,充分利用网络环境这一优势,一改传统的初读方式,,让学生带上耳机自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地方可通过网络请求其他同学的帮助。这样,既避免了其他同学读书带来的不必要的干扰,又充分地利用了网络环境下特有的生生互动方式,激发了学生初读的兴趣高了初读的效果。

  三、 利用专题站延伸学习 课文中对于蓝鲸的大是从它的体长、体重、嘴巴、鲸须等几个方面,并运用列数据、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进行说明的,而这些知识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其中的.说明方法却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因此从学生主体出发,教师课前收集了有关蓝鲸的其他知识,并制作成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网页,在教完这一段时,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有关蓝鲸大的其他知识,并想想网上的资料是通过什么说明方法让你感受到蓝鲸的大的,学生通过查阅,激发起极大的兴趣,对蓝鲸的大有了更深的体会,学到的说明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为运用说明方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再用网络进行拓展学习 在课文学习结束进行“介绍熟悉事物的特征这一练笔时,由于练笔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有一的难度,因而课前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收集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制作成网页,并带领学生熟悉这些事物,练笔时,让学生在网上搜索,查找自己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以唤学生对自己熟悉的事物了解和回忆,结果学生很快找到了相关网页,获取到丰富的资源信息。学生们兴致高涨,不断地交流着自己的搜寻结果。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运用学到的说明方法写自己熟悉的一种事物,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各小组认真选择自己喜爱的写作对象开始练笔,由于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不少小组学生的习作写得相当详细生动。教师因势利导,当堂交流学生的作品,让全班同学共同学习。

  从《蓝鲸》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出,网络语文教学利用校园网和局域网所提供的多媒体环境,以创造性思维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积累、能力提高为目标,再加上教师运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对学科知识的宏观把握指导学生将零星的知识点串接成完整的知识系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达到了语文教学的一个新境界。 结合实践认为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具有以下优势:

  1、 提供丰富多彩的资料。它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为师生双方都提供了很大的选择余地,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语文教学。网络语文教学将教室扩大到了有信息海洋之称的网上,学习时图文声并茂,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吸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网络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一中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语文教学。

  3、充分发挥和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性。网络语文教学选定局域网或校园网的某一资源库作为学生取舍的素材来源,而对素材的选择、组拼、融合、消化、转换则是通过学生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完成的,因而有利于充分发挥和体现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性。

  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的思考:丰富的信息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阅读对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进行阅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培养与发挥,可以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拓宽了“大语文”教育的天地。但信息的丰富对教学来说并不一定是好事。巨量的信息旁斜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容易使学生养成浮躁的心态,这些让很多教师无所适从。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需要语文教学工作者不断探索,尝试,寻找更有效的方法,克服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的弊端,更好地发其优势,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网络教学反思8

  从疫情开始到现在,网络教学有一段时间了,在这段时间内,怎样抓住学生的认知规律,开展更好的教学及辅导工作,是每一个教学工作者都值得反思的地方?

  针对前段工作,简单总结分析如下:

  我们美术组做好了每次的课前提醒预习及工具准备工作,课中和学生一起听电视上名师讲课,课后及时批改学生作业,并进行答疑解惑;在批改完每次作业后总结学生每一次听课后效果如何,并形成文字,以便开学后针对每一课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优点和问题进行回顾和二次教学,这种做法我觉得非常好。开学后我们还会让学生把自己的作业带到学校,进行各班美术作业展评。

  接着我们美术组想对每次上课中名师讲课进行一个切片分析,用几分钟的案例进行分析,学习人家好的'做法,以便以后在教学中使用。

  但是也有不足的地方值得反思,网络教学不能监控到每一个孩子的学习状态,这个问题我想也只有通过多学习才能解决吧!

网络教学反思9

  摘要:

  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向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挑战。“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就曾明确提出,教育要跟上科学和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加快教育的信息化。随着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的全面实施和教学观念的转变,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始应用于中学的课堂教学中,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愿意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课堂教学,那“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课堂教学”就成为中学历史教师比较关心的问题。本文通过亲身经历的一堂优质课教学,结合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就如何实现远程网络教育与现代教育理论的整合,对网络环境下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网络环境 历史教学 反思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兴起与蓬勃发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WEI(Web—Based Instruction基于)正在学校悄然兴起,WBI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样我们就可以将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诸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由此,教学设计主要围绕“教学内容”、“自主学习策略”两方面进行,课程表现形式是通过网页用超链接的方式组织起来的教学表现。

  例如我在参加泸州市现代远程教育基于网络环境下优质课竞赛中选择了教学《红军长征》这一课时,我利用Flash及DW制作的《红军长征》的课件,包括教学目标、思考问题、文本资料、图形资料、媒体播放、课后练习、BBS等,网页之间用超链接的方式链接。并设计大量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资源,促进学生的思维深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资源有:讨论论题、疑问及解答、课程辅助资源、测验试题、自主学习活动、相关链接等。学生可以利用BBS(论坛)、协作(交互性)、意义建构(知识网络),教学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学生。因此,网络技术、超媒体的优势最适合建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通过这次基于网络环境优质课竞赛,我对这一新兴的教学模式有了一些心得与体会,在此提出与同行共勉。

  一、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教学的优势与成效

  通过对这种崭新的教学模式的初步尝试,产生了较好的成效,现将几点体会与大家共飨,总结如下:

  1、网络资源进入课堂优于以前的单纯的课件进入课堂,更有利于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CAI概念得到教育界的广泛认同,计算机课件被引入课堂教学,许多教师在各种各样的教学大赛中展示出了自己精心设计的精美的教学课件,展示了自己在这方面的水平和能力。但是不管课件作得如何精美,学生基本上还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则不同,老师将学生引入网络知识的海洋,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的选择任务,对网络资源进行筛选,主动的完成任务,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学生个性的发展。所以,从课件进课堂到网络进课堂是课改的一个进步,它体现的是新课改的精神,要实现的是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去索取知识转变。

  2、网络资源引入课堂教学,可以变革学生原来的学习方式。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和开放式的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网络资源浩如烟海,极为丰富。我在著名的搜索引擎google中输入“长征”,只用了0.11秒就搜到274,000 项查询结果。丰富多样的网络资源为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很好的空间和舞台。历史是已经发生过了的人物和事情,单靠老师的讲授并不能够让学生消化理解知识,要引导学生去体验历史、感悟历史,去与历史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正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说:“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是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而网络手段的引入,就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体验历史、探究历史、实现学习方式转变的机会,学生的这种体验和探究历史的过程,就是他获得丰富的理智和情感的体验过程,和发展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与方法的过程以及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的过程。“读史使人明智”,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发展学生的优秀的智慧品质,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

  3、网络资源应用于历史教学,能构建出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课标倡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突出以人为本,把握教育的本质,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都需要更新原有的师生关系,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而网络资源引入历史教学以后,正好能够带来这种可喜的变化,课堂教学结构也将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学生在课堂上不必再按照老师所设计的固定模式去展开,他们可能会根据自己的思考去探究历史。因此,在原来的师生问答的环节中间增加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根据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实际情况,不断的调整和更新自己的教学思路,做到与学生的同步发展,师生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是原来的知识传授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了,教师已经成了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学习上的伙伴和朋友。正因为有了以上的可喜变化,教学质量想不提高恐怕都不行了。

  二、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教学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1、历史网络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行为。

  在网络课堂教学中老师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在我上完《红军长征》一课后,有的老师认为老师只要给学生布置任务以后简直就可以袖手旁观了。其实不然。历史教师在一堂网络课的前前后后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是编导、导演、演员,同时也是导游和技术专家。在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源里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引,学生很有可能会迷失方向;有些学生可能在计算机操作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老师应该给予他们技术上的帮助;网络课堂上不能单单依靠学生们在组内交流、在BBS 论坛上的交流,还应该有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而要充当好这些重要角色,必须要求我们历史老师不断的'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理念来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历史教师在网络教学中的作用,也才能真正发挥网络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2、历史网络课堂的问题设计及课堂学习在课后的延续。

  按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所以,网络教学,必须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在网上探索新的想法,模仿专家在体验中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以学生为中心,面向真实世界,问题要略高于学生目前水平,以便发展学生的高层次的思维能力。所以,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有一个过程,要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到位,老师和学生都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最终才能够实现从一堂课到一门课的整合。

  网络既然可以从课外延伸到课堂,它当然也可以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中去。我在上完《红军长征》一课后,要求有兴趣的同学继续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学习和探究,学生在课后将自己找到的资源放到论坛里,和其他同学一起实现资源共享,和老师、同学作后的进一步的交流。这不但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在无形之中提高了自己的水平和能力。

  3、网络课堂中呈现给学生的教学信息。

  历史网络课堂中呈现给学生的信息是不是越多越好呢?我们都知道,现在已经是信息时代、知识爆炸的时代,所以有些人认为我们在使用网络教学时,应该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经过这堂课的实践后,我认为不一定如此。虽说网络上的资源异常丰富,但是在教学中应该而且只能给学生呈现有效的教学信息。太多、太丰富的教学信息不但不可能提高教学效率,相反,它会使学生出现“信息过载”,学生面对巨大的网络信息资源,思维会处于休眠状态。如果是这样的话,网络教学也就成为了一种新的“注入式教学”,这种新的“注入式教学”的唯一进步只不过是由原来的“人灌”进化成了“机灌”、“电灌”,它同样容易造成学生思维上的惰性和依赖性,又从何谈起启迪学生的思维呢?

  当然,关于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教学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索,这样的课程也不应该有固定的模式,也并不是说每节课都得用网络来教学,教师应该灵活处理。网络技术的发展,是新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网络正日益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敢于实践、勇于探索,网络技术必将会给沉闷的历史教学带来勃勃生机。就让我们积极投身课程改革和教育科研的时代洪流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做当潮而立的弄潮儿吧!

网络教学反思10

  电脑网络——几乎人人皆知。它就像工业革命时期的蒸汽机,带动了时代的变革,影响了一代人,仍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力。没有使用过它的人,对它充满了好奇;天天与它为友的人,却对它又爱又恨。电脑网络像一切事物一样有着两面性:方便、快捷、实用性强等等,它是当今社会生活与工作不可或缺的常用工具;在它巨大优势的背后,却隐藏着无形的“陷阱”。而对新奇事物有着无限好奇却又不具备理智分辨观的青少年来说,能正确地看待并学会合理、安全、有效地使用电脑网络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正是《电脑网络——我的新伙伴》一课的出发点,和它的重要之处。

  一节课上下来,除了让我直接感受到学生们对于电脑网络自始至终都带着饱满的热情和好奇之外,更多的是对这节课从得与失上的收获:

  一、充分了解学生,做足准备

  我执教的是上海道小学四年级四班的学生,对他们不熟悉是我面临的最大难题。因为一节课上得好与坏和学生的发挥有重要关系。课前,我几次去接触学生,对他们对于电脑网络的了解程度,做了调查。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想尽方法,让他们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充分地得到收获。

  虽然我几乎每天接触电脑网络,但我要从学生的眼中看待电脑网络,为他们明确电脑网络的利与弊。所以系统的搜集电脑网络的资料,了解有关电脑网络相关信息就成为的“必修课”。而在课上,我的这些“课前准备”恰恰给我帮了大忙。课后静心反思,这可能就是“要想教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先有一桶水”的道理。

  二、珍惜课堂上的小意外

  课堂上出现了一些“小意外”。我要讲的课是《电脑网络——我的新伙伴》,课上自然而然就要用到电脑网络。可是偏偏一直都很听话的网络,在这个时候断线了,我课前准备的一封电子邮件没有办法打开。这个时候,老师一句话不说会冷场;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讲其他的内容,又感觉太突然。又是平静的心态帮助了我,我半开玩笑地说:“虽然电脑网络好处这么多,但有时候也会闹点小别扭。”学生在淡淡的笑意之后,明白了这个意外的状况,讲课继续进行。最后那封邮件还是没打开,只能算是个小遗憾了,可是这个“小意外”却是我

  这节课后印象最深的部分之一。上好一节课,要做足准备,预想可能会发生的情况。但一节课毕竟有不确定的部分出现,这也是考验教师的时候,我很庆幸这次的“化险为夷”,同时也提醒了我,我还年轻,这种经历是十分宝贵的。课堂上多出现一些这样的“小意外”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三、恰当处理学生的“另类”回答

  “永远都不能小视学生的思维。”这是一位老师对我说的'。课堂上,如果有学生精彩的发言,说明学生明白了老师的问题,把握住了要点所在。这些往往会成为一节课的亮点,提高课堂效率。但有时老师可从学生回答中看出他还没有理解到位,或是有“奇思妙想”。但只要教师抓住了学生回答的根源所在,恰当指导,坏事就能变好事。

  对于一个教学经验不满三年的我来说,恰当处理课堂上学生的“另类”回答,正是急需锻炼和考验我的部分。这节课前面三分之二的内容已经顺利结束,而重点和难点也集中在了后面这三分之一里,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安全、合理、有效地使用电脑网络。但如果没有前面的知识作铺垫,学生说出使用电脑网络的方法是比较困难的。我用了一个问题,来引导他们想出适合自己的好方法:在使用电脑网络来做这些事情(黑板上已经出现他们经常用电脑网络做的事情)的时候,有没有好方法来避免它给我们带来的伤害?当时前面几个学生都说出了上网玩游戏、的好方法,再请一位学生来说的时候,把他在使用网络时一个方面的陷阱讲了出来。碍于他的表达能力有限,其他同学没能明白。我能理解他的意思,就顺势解释了一下,看其他学生明白了,直接把方法告诉了他们。后来想想,在我已经解释完这位学生要表达的意思之后,马上询问学生,“如果你们在使用电脑网络的时候,遇到了他说的现象,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吗?”,这样就把说方法的机会留给了他们,把思考的权利交给了他们。

  没有一节课是完美无缺的,出现问题再正常不过。有了这次的经验,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把更多思考和锻炼表达的机会留给他们,因为这是他们的权利!

  “学无止境”是适于教师一生的,真正“学以致用”才是更快提高的途径。一节品德与社会课给予我的何止这些,发自内心的感受,却不能用浅白的文字表达。“持之以恒”是我今后自我鞭策,努力进取的动力和方向。

网络教学反思11

  通过这一段的网络教学,让我们都看到网络教学既有优势也有一些弊端。

  一、好处

  1.学生和老师都能听到优秀教师的精彩教学,无论老师还是同学,都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我们要好好利用,及时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不断学习提高。

  2.网络学习,可以反复看回放,方便同学复习要点。

  3.提交作业形式多样,可以音频,可以视频,可以图片,方便老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二、弊端

  1.网络教学对学生的视力可能会造成损伤。

  2.特别是在家长上班时,老师无法了解学生在家学习状态,不知道是抄写还是默写,不知道是读的还是背的。

  3.总有学生不按时完成作业。

  4.网络直播时,学生不连麦,不发语音,老师无法直接连线那些不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背诵和回答,有的学生在直播时还不太会发语音和连麦。

  改进方法:

  1.及时和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学习状态。

  2.在直播答疑时,教给学生发语音条和连麦的方法,尽量让每位学生都学会。

  3.在直播答疑时,尽量也点一些不经常回答问题的.学生发语音和连麦。

  4.因为有的学生家长上班,家里也没有电脑,没有办法进行线上答疑的学生,尽量让他们等家长回家的时候看回放。

网络教学反思1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网络资源愈加丰富,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范围也变得越来越广。在生物学教学中,大量的网络信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有丝分裂的过程时,笔者运用多媒体教学,将抽象的内容动态化、直观化,并受到了学生的赞扬。但是,当笔者在批改作业时,却发现上课时通过多媒体呈现的一道极其简单的题目,竟然只有几位学生做对了。惊讶之余,笔者开始反思:一堂深受学生欢迎的多媒体课堂,为何教学效果会如此不理想?

  一、内容多不等于大容量

  笔者执教的是高二生物,它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全部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不仅内容多、课堂容量大,而且课时有限。多媒体教学可以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这正是教师所需要的。但是,教师不能把内容多与大容量等同起来。首先,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师生之间共同探究,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然后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可以真正参与到教学当中,求得新的发现,从而实现教学相长。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容量。如果一堂课中,教师传授的知识点太多,每个知识点便很难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如在教学“有丝分裂”时,笔者预先设计的教学思路是既讲有丝分裂的内容,又涉及一些相关知识。但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根本消化不了这么多的内容。所以,笔者得出一点体会:真正的课堂大容量就是让学生在整个课堂上不停地思考、探究、总结,不断地有所收获,并不是内容多就好。教师不如选择某一个重点问题,引导学生挖深、吃透,让学生充分领悟,完全掌握。

  二、整合多种课程资源

  虽然教学课件具有表现力强、信息量大等优点,但是从网上下载的课件并不完全符合教师的教学思路,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所以教师应适当地自主开发课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资源。如在教学细胞分裂、光合作用时,教师用动画、录像或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辩证地看待传统和现代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有一个优点,就是呈现板书的速度较快,但是这对学生来说有个缺点,因为幻灯片呈现的时间太短,学生往往来不及记笔记,这容易造成学生只听不记,或只记不听的恶性循环,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放慢速度,多留给学生动脑筋、动笔头的时间,并且开展讨论式教学。笔者发现,在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适当地采用“粉笔+黑板”的模式,让板书发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回忆和识记知识重点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会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答案,充分展现学生独特的见解或者暴露他们在思维过程中的问题,然后引导全班学生一起订正,其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弄懂。经过教学检验,这种教学方式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虽然多媒体在创设问题情境方面有其他教学工具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也有它的弱势。如它完全依赖于前期的教学准备,灵活性较差,无法记录师生互动交流建构的知识结构,而传统教学模式可以弥补这一缺憾。所以,教师应辩证地看待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的来说,虽然现在新的教学工具层出不穷,但教师还是应该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正确指引下,努力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并不断完善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使其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网络教学反思13

  由于疫情原因,我校已经开展了将近两个月的网上教学,学生在家学习也有着种种困难,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家长的监督在这个特殊的假期中显得尤为重要,当然真实效果需要开学进行摸底考试之后,才能知道。

  在这一段的网课学习中,我们美术学科采用了名师课程视频的方式讲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不敢说让我醍醐灌顶,最起码让我有了前进的方向。每节课我都认真的去看和学习,和平时有学生的示范课不同,这次的示范课让我受益匪浅。无论从哪个方面,都有让我学习的地方。每节课的讲授教师更多的是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水平,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更直观的看到绘画的过程。通过这么多节课的欣赏和学习我也感受到了微课在课堂中的作用,让学生更直观的.去学到技能和方法。

  任你下再大的功夫,课前提醒,课后督促,我不看,你有什么办法?一节两节课还可以,时间一长,孩子在上课时的反应速度就不一样了。再这样发展下去,他和其他同学就会拉开距离。从每次的作业提交上也能够看出认真的孩子每节课的作业都按时完成,而有的学生作业一次也没交过,这也是学生拉开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还是需要家长的监督的。每次学生提交的作业教师也可以针对作品进行具体的指导和评价,这样更直观对学生来说也更容易提升。

  经过这近两个月的网课,很匆忙也很充实,同时也看到了我们的老师们呢为了孩子也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行动、探索。

网络教学反思14

  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当今小学英语教学带来了改革的契机。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在谈小学开设英语课的决定和工作部署中明确指出:这次小学英语的开设,一个非常大的特色就是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上有新的突破,特别是要把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小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来。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对未来教育做了如此的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

  21世纪是网络信息时代,小学英语也出现了新的教学模式——网络课。目前这种模式也正处于一个探索,完善的阶段。事实上对于网络课也没有一个很清晰的概念和完整的定义,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有人认为必须整堂课都以网络为主,有人认为只要某个教学环节使用了网络就可以算是网络课。根据观摩的几堂市级公开网络课来看,都是整堂课以网络为主,教师事先根据教学内容制作主题网页,然后给出学生学习的主题,赋予充足的时间由学生自主学习,在网上搜索相关的信息,最后通过屏幕转播展现学生学习的成果并用网络邻居实现学生网上互相交流学习成果或者互评。

  那么如何才能上好一堂小学英语网络课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明确网络课对于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首先对于教师的技术要求是比较高的。教师要上好网络课,自己必须对网络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如何在网上搜索有关的信息,并学会如何制作主题网页,知道如何使用网上邻居可以随时切换看到各台电脑的情况,除此之外最好还能熟练地操作一些辅助工具,比如photoshop,flash等制作相关的课件。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的优势,来提高课堂效率,优化教学效果。其次对于学生也是有一定的要求。既然是网络课,那么学生对于网络也要有一定的知识。学会如何简单操作电脑,学会上网搜索和教学主题相关的信息,能够在教师制作的网页上上传自己的练习答案,或者能利用网络邻居和其他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因此,高年级的学生上英语网络课应更有效果,因为他们已有了一定的听说基础。

  第二,选择恰当的主题,搜集丰富的资料。

  要上好英语网络课,选择主题是相当重要的,而且也有一定的难度。小学英语以听说为主,读写为辅,教师可以选择书上某课的教学重点作为主题,也可以脱离书本,另选主题,但所选必须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而且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愿意去学,愉快地学。确定好主题以后,就要搜集丰富的学习资料了。教师应事先搜索与主题有关的网站,然后把这些网站域名归纳出来,以供学生在课上使用。可以搜索的资料也很多,包括儿歌、歌曲、游戏、小测试、单词朗读、场景表演、FLASH动画等等。事实上适合我们中国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站并不多,由于小学生的单词量有限,不可能让他们去国外的一些网站搜索资料,即使是国内的一些少儿英语的网站,他们也是不能完全看懂的,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进行操作。当然有些小游戏和小测试,学生是完全可以自己完成的,他们只需要简单地操作电脑就可以达到教师的预期效果。因此,大量的搜集工作还是需要教师来完成的,学生完成的只是小部分而已。

  第三,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扮演。

  在我们倡导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形势下,我们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也发生了转换。教师应成为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利用情境、协作和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多媒体和网络是学生在主动学习、协作探索时的认知工具,使学生有效地达到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最终达到小学英语课程所要求的各项目标。网络课的特点之一就是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自主学习,一般有20分钟左右。在这段时间里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主题,在网上搜索相关的信息资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人手一台电脑,没有条件的也可以是四人小组之间进行活动,教师在这段时间里就可以走下讲台,巡视各小组的活动情况,同时可以给予指导,学生也可以对不清楚的地方进行提问,或是请教师进行评价。

  第四,充分利用网络共享资源,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网络信息化教学是一种与传统教学有很大差别的全新教学模式。多媒体网络不仅具有各种媒体信息处理和人机交互功能,而且实现了网上多媒体信息的传递和多媒体信息资源的共享,形成了一种理想的网络教学环境或模拟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语言实践;另一方面,利用网上资源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学生不仅要根据教师提供的网址获取信息,更要学会在网上获得信息的技巧,学会搜索引擎的使用。当学生搜索到信息后,如碰到陌生的单词,还可以使用金山词霸之类的软件进行辅助学习。如学校有校园网,那么学生还可以在BBS上进行发贴交流,使信息进行流通,传递。在真实的多媒体网络环境,教师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地整合和建立新的知识库,扩大知识面。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的整合教学,是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环境下,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建构学习的过程。可以使教师通过设计真实任务型活动,让学生在完成真实任务的心理驱动下开展语言实践活动,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让学生接触足够量的语言材料,保证输入量,让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网络教育充分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特征,更多地赋予学习者学习的自由,通过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以及其他软件及硬件的帮助,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学习,自己去探索,获取知识,培养技能。虽然网络对于英语教学有很大的益处,但教师也不能滥用。它只是一种教学手段的改进,并不是常规教学的全部,也并不是每一课都适用。如何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如何根据教学目标更有效地把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运用于教学之中,使之为教学服务,还有待更多的英语教育工作者进行研究和探索。

网络教学反思15

  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课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课文首尾呼应,文章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也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文中图片形象地反映了吉林雾凇的景象,两相对照,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依据三个纬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突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情感,我决定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资源,发挥多媒体的优势,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在网络环境下学习《雾凇》,会理解运用描写雾凇奇观的词句,并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初步能背诵《雾凇》的课文片段。

  2、能力目标:

  ⑴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学会合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⑴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情感。

  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下面我就结合教学流程,说说自己的体会。

  一、谈话导入

  通过交流雾凇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深情讲述雾凇动人的画面,激发学生兴趣。

  二、赏雾凇

  学生自由浏览《雾凇》专题学习网上的“赏雾凇”栏目,感受雾凇的美。

  (让学生浏览有关吉林雾凇的幻灯、图片,以学生为中心,教与学结合,不但画面清晰,而且精美绝伦的图片能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三、品雾凇

  在初步感知雾凇美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品读课文1、3自然段,抓住里面的关键句子和词语体会雾凇的美,引导学生对“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缀满、千资百态、琼枝玉树”等词的感悟,体会雾凇的美不是一般的美,而是一种奇特的美,这是一种奇观了,并结合精美绝伦的图片,在声情并茂的课堂环境中再次体会雾凇的奇美,感情朗读加深体会。

  (多媒体进入课堂,一改过去“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的单调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觉,学生兴趣增浓了,学习投入了。多媒体运用还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没有学习兴趣,学生也就不会积极提出问题,积极回答问题,懒于思考;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就会学而不厌。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雾凇有新的认识,既形象又不枯燥,并能深刻地记住与了解这些内容,初步感受雾凇的美丽和奇特。)

  四、探雾凇

  充分感受到雾凇的美和奇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这时再组织学生探讨雾凇是怎么来的?既是课堂的需要,也迎合了学生此时兴奋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了解雾凇的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借助网页里丰富的雾凇知识,探究吉林雾凇的形成过程。学生自由浏览网页,然后通过合作、交流,彼此分享智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在通过学生浏览网页、自主学习,完成对吉林雾凇的形成过程的了解,,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合作学习注意到各成员间的对等性,有共同的活动和相互交往的技能和意识。所以,总之,只要搭配的好,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有了这样的合作平台,就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优势,小组活动才能生动有效地开展下去。)

  五、赞雾凇

  感悟到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后,学生深深地被雾凇吸引了,他需要一个感情的抒发口,“赞雾凇”不仅能使学生抒发此时的情感,还能积累优秀的诗篇,更把课堂引向了课外,是这一堂的延伸。课堂的40分钟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过程的一小部分的体现,是浓缩的过程。真正的学习研究也是在课外进行的,互联网就给孩子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学习空间。

  总之,我们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出发,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出发,从优化教学过程出发,恰当的时机使用多媒体,突出多媒体的优势,使语文课堂洋溢浓浓的人文气息。

【网络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网络研修教学反思03-27

网络课教学反思08-27

网络安全教学反思03-27

信息技术网络教学反思11-26

《网络里会保护自己》教学反思06-12

教学教学反思03-22

秋天反思教学反思03-04

教学的反思12-09

比的教学反思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