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期考试作文

时间:2023-08-20 17:55:57 考试作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期考试作文(范例4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期考试作文4篇,欢迎大家分享。

中期考试作文(范例4篇)

中期考试作文 篇1

  上课铃响了,语文老师一脸严肃地抱着一沓卷子走进了教室。

  我心里不停地念叨:阿弥陀佛,上天保佑我吧!我再也不看电视、再也不打游戏了。唉,都怪自己在考试的前一天还趁爸爸不在家,偷偷跑到院子里玩到天黑。老师呀!发发慈悲,手下留情,千万不要让我下90分呀!

  教室里静静的,只能听到同学们翻卷子的声音。“咚!”我的心随着教室里的一声异响猛跳了一下,原来是一位同学不小心把文具盒碰到了地上,虚惊一场。同桌的卷子已经发下来了,“90分”,看着同桌哭丧的脸,我心里更紧张了。

  终于,我的卷子发了下来,它静静地合着躺在课桌上。我用颤抖的手轻轻地掀起一角,一个鲜红的“8”字映入我的眼帘。难道是98分?我的手一抖,卷子又掉下来合上了。过了一会儿,我终于鼓起勇气,咬牙找末了卷子,89分。哎,可怜的.“89”,我一下子瘫在了椅子上。我的脑海里仿佛已经看到了爸爸满脸的怒容,听到了妈妈失望的叹气声,还有同学们的嘲笑声……天阴沉沉的,阵阵冷风从窗户的缝隙里刮了进来,我不由自主地打了一个寒战。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只能面对现实的我一边认真地改正错题,一边暗下决心:从今天起,一定要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下次考试一定认真准备,考出好成绩。

中期考试作文 篇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八百字的文章。

  植物也有争地盘的习性,都是成群成群的盘聚,不同群族的植物就会因被包围孤立而枯萎了,植物争地盘的行为是无所不用其极,树枝与藤蔓的蔓延,根的伸展与缠绕。最惊人的是种子,每到夏日宁静的午后,会听到种子爆裂的声音,噼啪!有的种子靠靠自己弹射的力量,可以射出数米之远;有的种子靠着风力,可以翻山越岭。而只有一种树木不成群结队地争地盘,就是那些高大的乔木,他们是单独向天空生长,到最后成为那些族群植物的依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点评:材料中的这一段选自林清玄的《植物的地盘》一文。林清玄文章的意思是:“人也是这样的,小人结党成派,以占取地盘。只有那些人格高超的人,独自使心灵伸展向空中,文明与文化,就是由那些独行又独醒的人创建出来的。我站在雨林中,仰望那些高大的乔木,但愿自己永远保持独醒和独行的心灵。”这段话说的非常清楚。

  “独醒”的意义在于 :在思想上、人格上,面对权力的膜拜、精神的颓废、虚名的追逐、物质的贪婪的'时代大潮,不随波逐流,猥琐卑劣,保持清醒的头脑,修身养性以求人格高尚,独善其身以求心灵纯净,爱己及人以求灵魂高远。

  “独行”的意义在于 :在行动上、事业上,面对现实中残酷的竞争,促使我们放弃幻想,远离懒惰和无聊,选择好自己的目标和奋斗的方向,激发斗志,奋力成长,实现自己的独特的奋斗目标。

  你也可以从 :要想不被包围孤立而枯萎,那就要发展自己,充实自己,使自己强大,依赖别人的帮助只会更容易陷入困境。

  保持独立个性,成就卓越辉煌。艺术家的作品里有了个性,就开创了自己的风格;一个商品只因彰显了个性,才能成为品牌;一个人也只有彰显个性,才能成就卓越的人生!

  成功在于独辟蹊径。大家都在平面空间争地盘,那我就独辟蹊径,在立体空间成就自己。

  尼采告诉世人:“你要成为你自己!”这一哲言启示我们,做人要做“这一个”,而不是“这一类”,就是与某类人相似,这根本体现不出自己的个性。

  文章的落脚点应该在关注自我上,不要总是去谈别人该如何“独醒”如何“独行”。

中期考试作文 篇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当前,不少年轻人都喜欢“独处”。 一个人呆在家里,一个人逛街看电影,一个人旅行 ……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两千多名青年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 :有65.7%的受访者喜欢独处,不喜欢独处的受访者仅占18.1%,62.6%的受访者表示能在独处中受益,独处有利于自身成长;但也有54%的受访者认为过度的独处会使自己与外界脱节,不利于人格的完善。

  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或体会?请写一篇文章。要求 :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点评:这道题既是“关注社会”,也是“关注自我”,通过对“独处”这一普遍的社会现象分析,联系古今中外的一些事例和自己“独处”的感受,对“独处”作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从给的作文材料看, “独处”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提出来的,你可以辩证地从两个方面分析,也可以抓住一点论证,言之有理即可。

  “独处”其实就是和孤独、寂寞为伴。但我们往往总是喜欢瞧别人怎么活,怎么穷折腾,自己也跟着瞎折腾,不是怎么活好自己,而是怎么活过别人,活给别人看。所以,我们的哲学基本上是“他人哲学”。活在这样一个瞎热闹、穷折腾的社会,“独处”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喜欢热闹和喜欢独处,隔开了人世的肤浅和深刻,低俗和高贵,迷茫与自由,必然呈现两种人生。下面的一些角度就由你任意选了。

  独处的时候,你的身心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枷锁,独处,能减轻压力,给身心更加畅快愉悦地休息,看看书,打打球,听音乐,散散步。

  独处的时候,你可以与自我对话,获得一种顿悟。可以回忆过去、品味现在、遐想将来。可以正视自己的缺点,发现自己的优秀;可以对自己的环境和位置作更透彻的认真地检讨,可以更为理智和客观地判断自己人生道路和生活中的是与非;可以明白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从而调整自己,走向未来。

  独处的时候,你可以对生活独立的思考,成功更远大的目标。独处是成功伟大目标的必要条件。在独处中,寂寞地思考,寂寞地工作,忘我地劳动。你看人家梭罗,孤身只影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的山林中,独处两年有余,写下名著《瓦尔登湖》,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考上理想的大学,是不是也需要这样的独处?

  面对热烈、纷乱、躁动、疯狂的生活,独处是最好的调味品。当你真如一首歌中唱的那样“为了理想,我宁愿忍受寂寞,饮尽那份孤独”,生命便辉煌如泰戈尔的一首诗: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自由在不远处,宁静不在远处,成功在不远处,它们都在你的独处中。

  对材料中提出的“有54%的受访者认为过度的独处会使自己与外界脱节,不利于人格的完善。”我认为应紧紧的抓住“过度的独处”这个词语,说明这54%的受访者也并不反对独处。那么怎么样的人独处多了才算“过度”?科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艺术家以及致力于某种兴趣爱好研究的人,他们的独处肯定不算“过度”;压力、焦虑下的或者某种原因需要独处一段时间的人,即使独处时间长一点也不能算过度,只要他们能够自我调节;我想只能是那些无所事事的人,沉湎于某种电脑游戏,呆在家里的啃老族,因某种打击萎靡不振的,他们的独处才是过度的。才会使他们与外界脱节,不利于人格的完善。

中期考试作文 篇4

  生活的涵义有时难以让人理解透彻,人生在世,追逐的到底是怎样的生活境界?是平平庸庸,碌碌无为?还是大风大浪,荣华富贵?少一些欲望,你就会发现,生活就像穷人家的一杯茶水,永远不换茶叶,一遍遍的冲泡,使它露出本来的颜色,那就是生活的颜色。

  生活是透明的。

  生活像被风吹散的烟,喜怒哀乐的感觉挥之不去。你记得第一天上学时,妈妈眼里流露出了不舍和自己排斥学校的哭喊;你记得被老师表扬时,同学们羡慕的神情;你记得与同学吵了一架,又道歉和好的心情;你记得看到自己的成绩单时爸妈欣慰的表情----,一切一切,你都记得。这就是生活。

  生活像徐徐弥漫的烟,悲欢离合的情感萦绕指间。没忘记小时候和爸爸顶嘴时挨的一记耳光;没忘记与妈妈关于一件衣服的半天的争吵;没忘记得知姥爷患病时心头的一颤;没忘记姥姥回想逝去的大舅时压抑的哭泣-----一切一切,我都没忘记。这就是生活。

  再过几天,小姨的宝宝就要出生了,他也将途经我的旅程,笔尖短暂停留,回想16年前襁褓中的`我,不得不感慨光阴的飞速,曾经钦佩于表间齿轮的执着,一点点,一点点地咬合,让人恨不得帮它拨快步伐,触及之时,又敬畏地缩回指尖,生活的车辙,不会因为一个小齿轮的改变而改变,纵然如烟。

  如果说生活不甘寂寞,就让它痛快的洒脱,谁晓得迟暮之年,不会因幼时的一件傻事苦笑半天?又有谁晓得弥留之际,不会翻出生活中的件件事细细品味,然后含笑而去?

  生活本来是透明的,但却令人无法抛却。

  生活如烟。似逝去,却弥留。

  生活,如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