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作文

时间:2024-03-28 16:07:23 考试作文 我要投稿

期末考试作文9篇(热)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期末考试作文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期末考试作文9篇(热)

期末考试作文 篇1

  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作文总结

  本次语文考试的作文题目是“那一刻,我们 ”。这是教研员 武老师经过认真揣摩09年天津市中考作文趋势后精心选择安排的一个作文题目。众所周知,09年天津市中考作文要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考查,而武老师选择安排的“那一刻,我们 ”这个作文题也恰恰突出了对学生审题能力的考查。

  由“我”到“我们”只是多了一个字,看似变化不大,实则难度陡然增加,尤其是因为这是第一次写这样的题目(以前多少年来我们主要写的是“我”)。学生写作的难度增大了,教师阅卷的难度也增大了。我们都知道,只有教师对作文题目的把握和学生对作文题目的把握水平相当,甚至超越学生,教师才有可能相对轻松自如,坦然公正地对学生的作文做出评判。但是就这样一个题目,如果第一次呈现给我们教师,教师如果不好好备备课,恐怕也难以全面、准确、深刻地给进行学生讲解和指导。但是我们所有的老师和学生一样在考试之前都不知道作文题目,这就出现了一个挑战,十几位老师的智慧能不能覆盖、超越全区两千八百多名初三学生的思维。在一天半的阅卷过程中我们认真聆听武老师的指导意见,反复研讨对作文的把握尺度和评分标准,不断交流各种新出现的问题,本着“既要爱惜人才,又要为学生前途着想”的原则,艰难地完成了这一工作。不尽人意的地方也许是有的,实际上历次作文考试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一直在想办法解决它,今后还应继续想办法把它解决地更好。因为这一问题关系到教师作文教学和学生作文写作的动力和导向。

  考试虽然结束,但教学仍在继续。“那一刻,我们 ”这个作文,我们绝对有必要重新指导学生认真审题,修改完善。所以,下面我先讲讲如何理解、把握这个作文题,这也是全体作文阅卷老师经过思考、交流、讨论达成的共识。 “我们”是题目中的第一关键词。这个代词,要求文章表现包括“我”在内的一个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的群体的生活感受,文章须采取第一人称的写法。群体中所包括的这个“我”严格来说就应该是作者自己,就本次考试来说作文中所包括的这个“我”给人的感觉应该是与考生现在的身份(天津市红桥区某中学距离20xx年中考还有不到六个月时间的一名初三学生)能理解得通,否则就会给人胡编乱造的感觉。像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写到初三生活,说“课间我们走出教室跑到山上,到操场玩??”。阅卷老师就给写了批语“操场设在山上吗?”这是空间理解不通;像有的学生写“那一刻,我们毕业了”,回顾初中毕业时的情景,一看就是死搬别人的东西,时间理解不通。这里有三点补充:一、虽说强调作文中包括的这个“我”要与考生现在的身份理解得通,但是要是在中考中也没必要让人把“红桥区”这一身份因素让人理解出来;二、“理解得通”不是说作文中包括的那个“我”一定要完全和现在的自己一样,因为还有“那一刻”这个限定语,既然是“那一刻”,作文中包括的这个“我”可以还没上初中,也可以不在天津市红桥区(要求或倡导初中生写真人真事,但我们都知道,没有哪个老师在阅卷中给派出所打电话查问过有无其人其事,只要符合逻辑规律、人之常情,事之常理,看上去是真的就可以);三、有的作文中包括的这个“我”不是自己也没有绝对地算不扣题,像有的学生把“我”假象成“沙尘暴”这个群体中的一员,有的学生把“我”写成是“一片树叶”,有的学生把“我”写成是“一滴海水”从文学的角度理解还是可以的,扣不扣

  题主要是看写的是“我们”还是“我”。当然有的老师会认为作文中包括的这个“我”如果不是自己就有点擦边,所以个别学生喜欢这样写,也能写好,不必反对,但不宜在班内提倡。

  下面说说如何理解把握“我们”。我们可以是特指,也可以是泛指。所谓特指就是“我们”等于“我”加“你”或“我”加“他”或“我”加“你”再加“他”,即作文中不仅要记叙描写“我”的言行表现,还要记叙描写别人的言行表现。几个人的言行表现要么形成一种互动,要么具有共同的特征。

  先说几个人的言行表现怎么形成一种互动。像有的学生写“那一刻,我们手牵手”,在最后写到,“我走过去,拉住他的手说:‘我们永远都是最好的朋友’”这样就没有表现出互动,因而“我们”也没得到落实。如果写成“我走过去,拉住他的手说:‘我们永远都是最好的朋友。’他抬起头用闪着泪花的眼眸看了看我,紧紧地握住了我的手??”这样就好一些了。还有像“那一刻,我们紧紧拥抱”“那一刻,我们彼此理解了”??这样的`作文,因为“我们”只包括两个人,所以都格外强调互动。互动的前提一般是在同一时空下才可以进行,但是不完全具备这个条件有时也可以。如,通过打电话,发短信,网络聊天等手段也能实现不在同一空间下的互动。互动强调的是一种“我有来言,你有去语”“我投之以桃,你报之以李”。即便连这个条件也不具备,依然能写,因为互动除了可以理解为言语、行为上的呼应,还可以理解为心灵和思想的融合、情感体验的分享。像有的学生写“那一刻,我们在一起”,写的是自己和汶川地震中被困在废墟中的一个女孩。他没写好,因为他既没写出言语、行为上的呼应,也没写好心灵思想的融合、情感体验的分享。但是如果他能借助电视直播这个“我”“你”联系点用镜头对照的方式一面描述“你”被困在

  废墟中的情景,一面描述“我”看到每一情景时的对应反应,再加以想象也能给人互动的感觉。如“你在痛苦地呻吟,我在紧张地喘息;断落的水泥板压断了你的腿,却分明从我的心中流出血;你急切地想求得生存,我焦急地想着怎么才能救你;救援队员到来了,你的脸上绽出了笑容,我的心情也随之平静下来??”最后再能从“你的遭遇就是我的遭遇,你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你的希望就是我的希望,我们的心在那一刻紧连在一起,我们永远在一起”来总结一下,也能成为一篇不错的作文。也有写好的例子,像我们印的例文“那一刻,我们沟通于墨香之中”就是借助历史书或文学作品,实现了和不在同一时空下的几位古人的互动,这种互动就是典型的心灵思想的融合、情感体验的分享。所以,无论如何,要写好我们,“我”和别人之间一定要有个联系点。 再说几个人的言行表现怎么具有共同的特征。这样写相对要好操作一些,一般来说可以采用“‘我’怎样,a怎样,b怎样,c怎样”的形式,或者,“有的怎样,有的怎样”这样的表达思路。看似“我们”的言行各不一样,但却具有共同的特征。这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题目后面补充的内容,或者能被题目后边补充的内容统摄起来。比较典型的,像我们在阅卷中读到的一篇《那一刻,我们沸腾了》。

  刚才说的是从特指的角度如何理解、把握“我们”,下面说说如何从泛指的角度如何理解、把握“我们”。所谓泛指,就是说“我们”中除了“我”身份特征明确,其他人都不太明确,也不在行文中交代,只是用“我们”来表述,但是读者能知道这个“我们”说的是“中国人”或者“同龄人”,或者“同班学生”等等。从泛指的角度写“我们”,选材上强调选择众所周知,人人都有感触的事例、情节。如“抗震救灾”“北京奥运”“社会普遍现象”“同龄人都

  有的遭遇”,“同班人都经历的事情”等等。从泛指的角度写“我们” 相对来说好套用原来写“我”的一些素材。但是要善于变化。比如原来写过的片段是某一群体共有的经历感受,现在把文中的“我”变成“我们”就可以了,如原来是“每天早上,妈妈都会来喊我起床??”,可以变为“每天早上,我们的妈妈都会来喊我们起床??”;如果原来写过的片段是针对我个人的,要改变表述句式、内容,使其能反映某一群体共有的经历感受,如“失落时一句关心的话语,得意时一句善意的提醒,运动会上一条拧干的毛巾,考试场上一块小小的橡皮,甚至有时,只是彼此一抹心有灵犀的眼神??”这样的句式和内容用来写我们就比较妥当。

  “那一刻”是题目中的第二个关键词。限定了时间和情境,但可以写多个那一刻,所以“三个片段”“若干个排比镜头”这些方式依然可用。可以以小见大、小题大作,如以“我们”关注四川地震灾区为内容——“那一刻,我们在一起”“那一刻,我们手牵手”;如以“我们”用实际行动关注北京奥运会为内容——“那一刻,我们在欢呼”“那一刻,我们哭了”。这样,写作内容具有时代感,大气不俗。但这两个素材都有点“过时”了,可以引导学生看看《时事政治》,新近有什么发生的事可写。此外,还可写凡人小事,如“我们”共同面对困难、承担任务,“我们”共同探索、分享成功。或者让学生想想有没有一篇课文或文章、一节班会课、一次老师的教诲、一首歌、一幅图片、一个情景??让“我们”产生过表现不同而实质共同的东西?——“那一刻,我们低下了头” “那一刻,我们笑了” “那一刻,我们沉默了” “那一刻,我们长大了” 。

期末考试作文 篇2

  过几天就要期末考试了。我进入了既紧张又兴奋的复习阶段,紧张是因为不知道会出什么题,兴奋是因为这样就可以知道自己这个学期学得怎样,真让我期待呀!

  期末考试了,上午考数学、英语,下午考语文。数学老师说了这次又附加题。

  发卷了!我把试卷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全都会,于是我就放心的开始写答卷了。答着答着,我发现附加题也并不难,只要认真想动脑子就可以做出来······收卷了,我把试卷交了上去,希望自己能考个好成绩!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我们又迎来了英语的.期末考试。英语试卷非常简单,我早早地就做完了,检查了好几遍也没有发现有错的地方。跟之前一样,到时间,我就把卷子交了上去,也希望自己考个满分。

  下午,语文考试又向我们走来。语文考试是我的强项,没有我不会的,不过,在写作文的时候浪费了一点时间······

  过了几天,试卷发下来了,我数学99+20分,语文97分,英语100分。平均分是98.6分。虽然有一门功课没有达到平均分,但是我对自己的成绩还算满意,还拿了一张奖状———“三好学生”。今后在学习和考试中要更加仔细,争取更好的成绩!

期末考试作文 篇3

  期末考试,当语文卷发下来的时候,我的心早已经崩溃了,为什么?我就考了这么点。李可馨她考了95.8,可是我就只考了86.9,差9分啊。

  为什么会这样,我翻了翻卷,也仔细的算了五六遍,没算错,我的确考的这么低,连我们组的2号和4号都比我分高,语文分我也只在班级里占第9名,我翻了翻,做出了反思。

  因为没读题,所以我就扣了4分。卷子上说了,赞美了春雨这一场及时雨,所以就应该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而我却写成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小古文,这一题说了根据原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而我压根儿就没有看见后面这几个字,就根据原文说了。因为这些,我整整扣了四分,加上这四分,我就能上90了。还有这古诗,描写元宵节的古诗,当时的《生查子·元夕》,别人背这首诗时,我感觉这首诗没意思,就去背别的诗了。

  现在出了这道题后,我才傻了眼,所以就迷迷茫茫的写上去了我唯一会的.一句话“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而我就没背过,“市”写成了“是”,“如”写成了“庐”,“昼”写成了“骤”,扣了0.6分。

  阅读题那就更别提了,扣分扣得刷刷的,哎呀,光一个课外阅读我就扣了4.5分,还叫不叫人活了。作文题更差劲,我写这种“我和家人”的作文写的本就不好,现在还得用上什么环境描写、细节描写,我就更蒙圈了,还有什么要求,必须是有趣的家庭生活,但我还是写了上去,总共扣了2.5分。其实,我可是有7.1分可以避免的不扣的。加上这些分,我就是94了,这样的话,班级第一就不在话下了。可是,因为语文拉的分,我的数学班级第一,英语班级第一,又有何用呢。语文不是题难,就是我失误了。李可馨考了95分,吕子研考了91分,贾玉龙考了88分,梁飒颖考了87分,连孟恒阳都考了92分,我就考了86分。

  我心里埋怨自己,为什么不看题,为什么没有细细思考,回想原先,六年级其他三次大考,我的语文都是很棒的,可是现在却如此的往下滑,难道我骄傲了吗?总之,虽说这一次我还是反思了,但是我依旧是不明白,下滑的这么快吗,是考砸了吗。

期末考试作文 篇4

  7、6、5、4....”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了,期末考试的时间离我也越来越近了。但是,我的生活却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一日三餐,早起晚归也没有发生什么变化。日子依然糊里糊涂地过,该玩的玩,该喝的喝,该吃的吃,日子依然过得那么平平淡淡,只是作业多了,睡眠时间短了,心绷紧了。语数老师霸占了讲台,成了名副其实的“语数全席”。整天唾沫星子到处飞,也不需要担心是否遭到“非典”或核辐射,总之,只要有一个脑细胞还是活的,就要坚持到期末考试那一天。

  进入了期末倒数第5天,“国防部长”对我们加强了抗击,拿出了里应外合的战争策略,定于当天下午5加两点加两个零,召开了比班会恐怖65×1+65×2倍的前生未有的班会。如果以前的班会是核导弹,那么现在的班会可能会转化为生化武器。唉,怕也没用,如今,“伊拉克人民”也不好过了。

  说实在话,我十分,不,是万分佩服老师的口水储存量,真不知道老师的口水是不是可以重生,否则不知道猴年马月就枯竭了。我怎么觉得我越说越像评书的老头儿了,在一个问题上说半天。咦,刚才所老师的口水储存量丰富,自己怎么。不过本人好像是以笔代口,只能说是墨水量丰富了。

  进入了期末最后1天了,如同美国防空一样,警戒线升到了橙色。由于卷子的'消磨,脑细胞已减少N个。老师心慌了,于是发动了“脑细胞战争”,利用口水复生这个特殊本领,疯狂的发动了卷子讲解大赛。语文老师拿出了看家本领,将所有没改的试卷进行统一处置,一个字一个字的讲。讲还是讲,从语数老师那经千年磨炼的可以与纸媲美的一流薄嘴唇中爆发出的口水火焰似乎还沾着阅读、公式等拼命地往我们耳朵里钻,于是只好把手掌摇来摇去,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我们在赶蚊子。

  放学了,几位同学因为激动,站在桌子上,大开唱戒,大显嗓子神功。照此计算,每个大开唱戒的人,之前都遭受过期末大考的磨难哦!

期末考试作文 篇5

  考试就是对我们所学知识的一个检测,查漏补缺,所以,我每次都有做出考试后的反思。20xx年初一期末考试的反思作文文章的结构也很完整,结尾处点明了主题。20xx年初一期末考试的反思作文: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个学期的期末考试已经结束了,成绩也已经出来了,虽然都上了90,但对我而言,考的并不理想。我自己好好的反思了一下,大多都是有马虎引起的`,还有一些则是平时努力程度不够。通过这次考试,我悟出了一个道理:锲而不舍是学习的关键,只有锲而不舍才能真正的掌握知识,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滴水穿石就是锲而不舍的一种体现。我们航行在没有边际的学习海洋上,只有凭借这种精神,才可能到达知识的彼岸。学习是一件苦差事,既不生动,又不美丽,但是学习是有一定的重要性的,只要你懂得学习的重要性,你就会爱上学习,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才能羸得鲜花和掌声。记住,没有不劳而获的美事。幼年的李白因为看到一位老婆婆用铁棒磨绣花针而醒悟,从而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代诗仙。同学们,我们一定要相信“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绣花针。”让我们鼓足勇气,锲而不舍的锁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奋勇前进吧!“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句话充分的说明了在学习上,只有锲而不舍地学习,才能达到金石可镂的地步。同学们,让我们发扬这种精神,在学海上扬帆,奋勇前进吧!考试就是对我们所学知识的一个检测,查漏补缺,所以,我每次都有做出考试后的反思,这样才能达到好的效果,相信下一次的考试,我会考的更加好。

期末考试作文 篇6

  盼星星,盼月亮,20xx年总算开着架超音速飞机,兴高采烈地赶来啦。我对着新年的日历,许下心愿:一定要以“优”的成绩,通过钢琴全国6级考试。

  说起我练琴的经历,那可是一波三折:从简单的`单音开始;反复弹奏练习曲;熟练地让乐曲在指尖下流淌……

  只要有时间,我都会和钢琴来场亲密接触:掀起外套,打开琴盖,一排黑白相间的琴键展现在眼前。还等什么呢?拥有钢琴四级考试证书的我立刻坐在琴凳上,让悦耳动听的音乐快乐地响起来。

  新的一年,当然得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一定要忘记刻苦练习,攀向“6”级这座高峰。

期末考试作文 篇7

  在我们上学的足迹里,每到学期的结束,都要接受一项重大的`考试,那就是期末考试。

  临近期末,就是我们和教师最紧张的时刻,试卷,每天都做试卷,每天一到学校就复习。这是为了什么呀?还不是为了期末考试吗。如果考不好,就会被家长和老师批评,所以只得好好复习,考个好成绩回报爸爸妈妈的教导。

  真的到了期末考试,那不是紧张得要命吗,生怕考不好。如果上午一门功课考好了,接下来的时间就是一直复习下午要考的功课,那才叫累呢。哎!

  期末考试真不好啊,但“它”也是要检验我们一学期的成果呀。所以我一半喜欢期末考试,一半讨厌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作文 篇8

  下一周就要期末考试了,所以不管是学习不好的还是学习好的都开始安安静静的复习,在这几天,很少有人提及玩儿。

  由于快要考试了,我每天晚上都把英语书、语文书、数学书熟悉一遍,再也不提玩儿电脑了,因为妈妈说要是我考试考好了,就给我买个赛车,由于我的自行车太小了,虽然很轻松就能骑,但是速度有一点点儿慢,所以我很苦恼,一直缠着妈妈让妈妈给我买个赛车,妈妈就说只要考试考好了就行,我一听,把任何玩儿的.事情抛到脑后,开始紧张的复习,还有每天练一张字,争取卷面分,还有每天写一两张口算题卡,把英语书背一遍,把一切都做得好好的,迎接期末考试,也是升级考试。

  大家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就准备好成绩吧!

期末考试作文 篇9

  本次语文考试的作文题目是“那一刻,我们 ”。这是教研员 武老师经过认真揣摩09年天津市中考作文趋势后精心选择安排的一个作文题目。众所周知,09年天津市中考作文要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考查,而武老师选择安排的“那一刻,我们 ”这个作文题也恰恰突出了对学生审题能力的考查。

  由“我”到“我们”只是多了一个字,看似变化不大,实则难度陡然增加,尤其是因为这是第一次写这样的题目(以前多少年来我们主要写的是“我”)。学生写作的难度增大了,教师阅卷的难度也增大了。我们都知道,只有教师对作文题目的把握和学生对作文题目的把握水平相当,甚至超越学生,教师才有可能相对轻松自如,坦然公正地对学生的作文做出评判。但是就这样一个题目,如果第一次呈现给我们教师,教师如果不好好备备课,恐怕也难以全面、准确、深刻地给进行学生讲解和指导。但是我们所有的老师和学生一样在考试之前都不知道作文题目,这就出现了一个挑战,十几位老师的智慧能不能覆盖、超越全区两千八百多名初三学生的思维。在一天半的阅卷过程中我们认真聆听武老师的指导意见,反复研讨对作文的把握尺度和评分标准,不断交流各种新出现的问题,本着“既要爱惜人才,又要为学生前途着想”的原则,艰难地完成了这一工作。不尽人意的地方也许是有的,实际上历次作文考试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一直在想办法解决它,今后还应继续想办法把它解决地更好。因为这一问题关系到教师作文教学和学生作文写作的动力和导向。

  考试虽然结束,但教学仍在继续。“那一刻,我们 ”这个作文,我们绝对有必要重新指导学生认真审题,修改完善。所以,下面我先讲讲如何把握这个作文题,这也是全体作文阅卷老师经过思考、交流、讨论达成的共识。

  “我们”是题目中的第一关键词。这个代词,要求文章表现包括“我”在内的一个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的群体的生活的感受,文章须.取第一人称的写法。群体中所包括的这个“我”严格来说就应该是作者自己,就本次考试来说作文中所包括的这个“我”给人的感觉应该是与考生现在的身份(天津市红桥区某中学距离20xx年中考还有不到六个月时间的一名初三学生)能得通,否则就会给人胡编乱造的感觉。像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写到初三生活的,说“课间我们走出教室跑到山上,到操场玩……”。阅卷老师就给写了批语“操场设在山上吗?”这是空间不通;像有的学生写“那一刻,我们毕业了”,回顾初中毕业时的情景,一看就是死搬别人的东西,时间不通。这里有三点补充:一、虽说强调作文中包括的这个“我”要与考生现在的身份得通,但是要是在中考中也没必要让人把“红桥区”这一身份因素让人出来;二、“得通”不是说作文中包括的那个“我”一定要完全和现在的自己一样,因为还有“那一刻”这个限定语,既然是“那一刻”,作文中包括的这个“我”可以还没上初中,也可以不在天津市红桥区(要求或倡导初中生写真人真事,但我们都知道,没有哪个老师在阅卷中给派出所打电话查问过有无其人其事,只要符合逻辑规律、人之常情,事之常.,看上去是真的就可以);三、有的作文中包括的这个“我”不是自己也没有绝对地算不扣题,像有的学生把“我”假象成“沙尘暴”这个群体中的一员,有的学生把“我”写成是“一片树叶”,有的学生把“我”写成是“一滴海水”从文学的角度还是可以的,扣不扣题主要是看写的是“我们”还是“我”。当然有的老师会认为作文中包括的这个“我”如果不是自己就有点擦边,所以个别学生喜欢这样写,也能写好,不必反对,但不宜在班内提倡。

  下面说说如何把握“我们”。我们可以是特指,也可以是泛指。所谓特指就是“我们”等于“我”加“你”或“我”加“他”或“我”加“你”再加“他”,即作文中不仅要记叙描写“我”的言行表现,还要记叙描写别人的言行表现。几个人的言行表现要么形成一种互动,要么具有共同的特征。

  先说几个人的'言行表现怎么形成一种互动。像有的学生写“那一刻,我们手牵手”,在最后写到,“我走过去,拉住他的手说:‘我们永远都是最好的朋友’”这样就没有表现出互动,因而“我们”也没得到落实。如果写成“我走过去,拉住他的手说:‘我们永远都是最好的朋友。’他抬起头用闪着泪花的眼眸看了看我,紧紧地握住了我的手……”这样就好一些了。还有像“那一刻,我们紧紧拥抱”“那一刻,我们彼此了”……这样的作文,因为“我们”只包括两个人,所以都格外强调互动。互动的前提一般是在同一时空下才可以进行,但是不完全具备这个条件有时也可以。如,通过打电话,发短信,网络聊天等手段也能实现不在同一空间下的互动。互动强调的是一种“我有来言,你有去语”“我投之以桃,你报之以李”。即便连这个条件也不具备,依然能写,因为互动除了可以为言语、行为上的呼应,还可以为心灵和思想的融合、情感体验的分享。像有的学生写“那一刻,我们在一起”,写的是自己和汶川地震中被困在废墟中的一个女孩。他没写好,因为他既没写出言语、行为上的呼应,也没写好心灵思想的融合、情感体验的分享。但是如果他能借助电视直播这个“我”“你”联系点用镜头对照的方式一面描述“你”被困在废墟中的情景,一面描述“我”看到每一情景时的对应反应,再加以想象也能给人互动的感觉。如“你在痛苦地呻吟,我在紧张地喘息;断落的水泥板压断了你的腿,却分明从我的心中流出血;你急切地想求得生存,我焦急地想着怎么才能救你;救援队员到来了,你的脸上绽出了笑容,我的心情也随之平静下来……”最后再能从“你的遭遇就是我的遭遇,你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你的希望就是我的希望,我们的心在那一刻紧连在一起,我们永远在一起”来总结一下,也能成为一篇的作文。也有写好的例子,像我们印的例文“那一刻,我们沟通于墨香之中”就是借助历史书或文学作品,实现了和不在同一时空下的几位古人的互动,这种互动就是典型的心灵思想的融合、情感体验的分享。所以,无论如何,要写好我们,“我”和别人之间一定要有个联系点。

  再说几个人的言行表现怎么具有共同的特征。这样写相对要好操作一些,一般来说可以.用“‘我’怎样,A怎样,B怎样,C怎样”的形式,或者,“有的怎样,有的怎样”这样的表达思路。看似“我们”的言行各不一样,但却具有共同的特征。这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题目后面补充的内容,或者能被题目后边补充的内容统摄起来。比较典型的,像我们在阅卷中读到的一篇《那一刻,我们沸腾了》。

【期末考试作文】相关文章:

期末考试随想作文-期末考试作文01-11

期末考试的作文11-22

期末考试的作文04-19

期末考试的作文01-30

期末考试小学作文04-10

期末考试后的作文05-01

期末考试的感想作文04-23

期末考试英语作文04-24

期末考试计划作文05-05

期末考试后的作文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