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说课稿

时间:2023-07-02 09:49:0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优秀说课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优秀说课稿

优秀说课稿1

  一、说教材

  《碧螺春》是小学语文苏教版十二册上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久负盛名的碧螺春茶名字的由来以及采摘、制作和品尝的生动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色、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的喜爱和对勤劳、聪明的劳动人民的热爱。

  课文可分四段。文末引用了外国诗人的诗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这是作者的匠心独运,借此既抒发了感情,又深化了中心。本文条理清楚,内容生动,语言优美,描写细腻,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训练。

  根据本课的特点和所处的位置,针对学生的实际,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认知与技能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情感目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背诵,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

  教学难点:能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二、说教法、学法。

  自主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生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自主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使学生主体真正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本课可以尝试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以优化课堂教学:

  计算机 多媒体 辅助教学法。新大纲规定: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载体,它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只有遵循学生学习的需要,为学生学习提供服务,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现代网络技术能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信息,能极大地丰富课程资源,它为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舞台。鲁迅曾经预言: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碧螺春》这篇课文的内容较生动,也是学生十分兴趣的。学生的兴趣来自对采茶和制作茶叶的兴趣。遵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精心编辑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利用网上相当丰富的有关焙茶的信息资源,创设了一个有美丽风光,轻松活泼的学习课文的良好情境,我想比单一的读文、理解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优秀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推敲》是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课文题目是“推敲”,这其实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点”,教学中我适时鼓励学生自我推敲,学习文本,并设计有关的推敲训练,超越文本,让学生实践“推敲”的方法,体验推敲的快乐,学生从理解到实践,不但“懂了”,而且“会了”。学生的思维、语言、能力、方法得到了发展,他们的语文素养在课堂上得以提升,从而让学生真正领会推敲的涵义,学会推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3、用“即使也”造句。

  教学重点

  会讲述这个故事,理解“推敲”的含义。

  教学难点

  学习贾岛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二、说教法

  合作探究 启发引导

  三、说学法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和学生合作探究。

  四、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依托文本,理解“推敲”的内涵,让学生明白“推敲”不仅仅是一个故事,他更是贾岛做事专注,刻苦钻研的精神体现,从而产生敬佩与学习的感情。

  (一)、导读课文

  第二自然段是故事的开端,写贾岛深夜访友,以诗相赠。“郊外”说明李凝的家离长安城较远、“拜访”是访问的`意思,但包含了对被访问者的敬意,是礼节性的访问。此处的“拜访”可以看出贾岛对朋友充满敬意,并非一般性的访问。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和“访问”做比较。“找了好久”可以看出找了很长时间,“摸到李凝的家”中的“摸”字不仅能看出夜色的深沉,还能看出他不熟悉这条山路,李凝住的地方比较偏僻。由此贾岛对友人的尊重以及执著的精神跃然纸上。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摸”可不可以换成“找”,为什么?“夜深人静、月光皎洁”的美丽景色使贾岛触景生情,写下《题李凝幽居》。同时,这句话写出了李凝居住的地方非常幽静,和诗题中的幽居呼应,这句话也是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所描绘的情境,可以结合课文

  50页的插图来理解。月亮高高地悬挂在天空,将银辉洒向大地,一切都是那样的柔美、和谐。穿着僧衣悄悄地敲门的正是贾岛。门前有颗树,树上栖居着正在沉睡着的小鸟,山上万籁俱寂。突如其来的敲门声打破了宁静,小鸟警惕地睁开了眼睛。从贾岛的动作神态均可以看出贾岛很尊重朋友。

  第三自然段是故事的发展部分。写发展一字斟酌反复推敲。“即兴”可以结合上文贾岛创作《题李凝幽居》的过程来理解,它是指眼前的景物有所感触,临时发生兴致而创作,此处是说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是即景生情、有感而发。“妥帖”可以换成“合适、恰当”联系“不够妥帖”和“更恰当些”可以感受贾岛认真严肃、一丝不苟,追求准确、传神、完美的创作态度。“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这句话是课文49页插图的内容,“吟哦”是吟咏的意思,也就是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演示贾岛“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动作”的情景,感受贾岛为了斟酌字句已经完全沉浸到诗的意境中,简直如痴如醉,因而进了长安城都“不知不觉”。后面一句话些行人的反映,更衬托出贾岛的一丝不苟。

  第四自然段至第六自然段是故事的高潮部分。写冲闯仪仗,请求宽恕。第四自然段写到了韩愈,对韩愈做简介: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仪仗队,学生可能在电视上看过这样的场面,很壮观,人也很多,通过“簇拥”这个词可以看出来。而这时韩愈在京城做大官,他出行时仪仗队是何等微风,何等声势,

  通过“行人车辆纷纷避让”可以看出来。而贾岛却在比比划划,“竟然”是居然,出乎意料的意思,这样声势浩大的仪仗队,贾岛居然闯了进去,感受到贾岛认真的钻研精神。五六自然段是贾岛和韩愈的对话。第五自然段韩愈的问话含有责怪之意,第六自然段是贾岛的回答,“无意间”说明他并不是有意冲撞,“大驾、您”可以看出贾岛对韩愈非常尊敬,“求您宽恕”可以看出贾岛的态度非常诚恳。

  第七自然段是故事的结局部分。写韩愈表态,贾岛赞同。因为“韩愈是很有名的诗人”,所以会“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后面写了用“敲”的三点好处。一是敲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二是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宁静”指很安静,表示静的程度比较深,此处用“宁静”准确地写出月夜特定环境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和“安静”做比较。此处是用有声衬托无声,反衬出月夜的宁静。三是读起来也响亮些。为什么呢?古人很讲究字韵,推的韵母是ui,敲的韵母是ao,当然读起来要响亮些。在教学这部分时,可以让学生想象当时贾岛和韩愈的神态,语言,分角色表演,注意说话的神态和语气。

  (二)、指导讲故事

  1、师:要想讲好这个,先得反课文读熟了。下面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像放电影那样故事中的贾岛和韩愈在你的脑子里活起来。

  2、结合板书提示讲述顺序。

  3、学生练讲:

  (1)各自练讲。

  (2)分小小组练讲。

  (3)各组推派代表讲。

  (4)评选“故事大王”。

  (三)指导造句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教师引导学生用“即使??也??”造句

  五、小结

  至此,学生理解了推敲的含义,了解了推敲的故事,学习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优秀说课稿3

  首先必须明确什么叫说课,所谓说课,就是教师备课之后讲课之前(或者在讲课之后)把教材、教法、学法、授课程序等方面的思路、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及其依据面对面地对同行(同学科教师)或其他听众作全面讲述的一项教研活动或交流活动。

优秀说课稿4

  一、说文本解读

  《雪地贺卡》是鄂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中的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真诚”,“真诚”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孩子的童年也需要真诚的关怀,被真诚的心灵温暖的童年是多么的幸福!“没有童话的童年,没有幻想的童年,没有秘密的童年不是幸福的童年!”是本文的思想主旨。这篇文章是写给儿童看的,因为儿童的心灵纯真,情感真实,心理上更为好奇,更趋于趣味和幻想,他们往往把神话、童话乃至梦幻当做真实,他们喜欢沉浸在自己的童话世界里,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充满了纯真、美好的孩子气!但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成人,现实的、理性的、功利的东西在人身上不断的增加,在丧失孩子气感受的同时,往往也可能流失一部分纯真、美好和童趣,所以,这篇文章也是写给“长大了的孩子们”看的,希望能唤醒那美好纯真的童子。

  课文从整体来看,以时间为序,以贺卡为线索,展开了具体的故事情节的叙述,语言平实质朴,却处处流露着感动人心的情愫,这情愫来自于小女孩刘玲对雪人的关爱,更来自于“我”对这纯真童心的呵护和珍重。

  二、说教学目标

  ⑴、学会10个字。

  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⑶、理解课文内容,围绕“一个带有秘密的童年是多么幸福”这句话体会童心世界的美好和纯真。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珍爱童心,珍惜童年。

  【教学难点】理解“我”为什么郑重其事替雪人回了一张贺卡,然后又不回了?”理解“一个带有秘密的童年是多么的幸福。”

  三、说教学策略

  1、树立人物形象,使学生融入角色。文章表面来看是一篇叙事的课文,有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有生动有趣、耐人寻味的故事情节,在阅读教学中的主要策略是以故事为依托,激活学生的内心体验,逐步树立刘玲这个人物形象,让学生从这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中感受到通信的可贵与真挚,因此,围绕刘玲写给雪人的和我的两封信来来做文章,通过各种形式的而朗读来引导学生融入“刘玲”这个角色之中,使人物形像在学生心目中逐渐鲜活起来,让学生从刘玲身上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从而喜欢上这个主人公,产生阅读兴趣!

  2、引导学生从重点词句中感受“我”的情感变化。如果说刘玲是文章中的第一主人公,那我就是文章中的第二主人公。在文中3、6、8三个自然段中都非常具体地描写了我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我”对刘玲的童心的珍爱之情以体现童心的可贵。

  3、引导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本文的内容和人物形象都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引导学生制作一些贺卡,并写上几句话,送给他人。这样的活动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从实际出发,用自己的行动去播撒爱心,珍惜自己宝贵的童年时光!

  四、说教学过程

  1、 创情入境,导入新课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确实,好的开头使课堂成功的一半。课堂伊始,利用课件和教师深情地导语创设情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以贺卡为线索,抓住学生自己提出的.两个问题导入新课,学习课文。

  2、 感悟文本,发现童心

  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自主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运用读(课文)——思(问题)——划(重点词句)——悟(感受)学习方法。第一次“我”为什么要给雪人回贺卡?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对关键的词、句,进行反复品味,层层剥笋,逐渐深入,抓住“格外心动”,让学生再读贺卡,是什么让“我”心动呢?通过细读细品引领学生领悟原来是刘玲纯洁的爱心让人心动。抓疑问句反复读,评读,抓重点词理解含义和换词理解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同时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写作中用词要思量。

  3、品味文本,感悟童真

  1、主要让学生读刘玲写给雪人的第二张贺卡,然后设身处地的去想,假如是你看了贺卡之后你会不会再给刘玲回信呢?然后学生的意见也不统一,有的说回,有的说不回,不论是回和不回,都是出于关爱刘玲的美好心愿,也有学生说想回又不想会,犹豫不决,这也正是文中“我”的别样心情啊,再扣住“别样心情”,扣住“两难”心绪,引导学生学生与文本对话,作者最后为什么还是不回呢?由文字而内容,有感受而内心,深深理解作者不回信的美好愿景,也很好地完成了在学生心目中凸显善待呵护一个童年的美梦的心灵与形象的熏陶。

  4、 书写真情,释放童心

  雪地贺卡让我们感受到在寒冷的冬天那份浓浓的暖意,贺卡传递的是一份关爱,一份真情,一片爱心。让学生写贺卡,一方面让学生进行迁移写训练,真正做到让学生读中学写,使语言文字训练扎实到位。另一方面,让学生也去体验传播爱心的快乐与幸福。

  四、 说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中,我想法设法让学生悟出文字的美,领会文字的情,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对于语言文字进行了咀嚼,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他们的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品词析句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培养,三维目标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但由于我个人的调控能力有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挥不够,很多时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被动地学习,这需要我今后不断加强学习与锻炼。

优秀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斑羚飞渡》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篇课文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既是学生迅速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载体,又体现本单元的一个“关注动物世界”的学习重点,课文内容与环保联系紧密,可指导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跨学科专题活动。它的选材非常好,有如下特点:

  (1)课文体现了较强的时代的气息,紧密联系社会实践。文章关注动物世界,也就是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本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

  (2)课文适应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创新精神。

  2、教学目标

  我设计教学目标的依据是: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语言,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根据教学目标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原则,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计。我设计的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通过品味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领会动物之间互助友爱、老斑羚们那种勇于自我牺牲的悲壮的美,启发学生领会文章的深刻主旨。

  能力目标:通过复述斑羚飞渡的主要情节,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保护野生动物”跨学科专题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德育目标:学习动物互助友爱、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我依据贾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既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又形成良好的个性的教学目标,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教学重点:品味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领会动物之间的互助友爱、老斑羚们那种勇于自我牺牲的悲壮的美,启发学生领会文章的深刻主旨。

  教学难点:设计“保护野生动物”跨学科专题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

  4. 教材与学生。

  教材处理要符合教学实际,教学的总体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堂课首先要考虑学生,“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学设计要“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仔细研究教学对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学习的特点,设计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法

  关于教法,魏书生老师的一句话对我的启发很大:“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如果读书的人是正在成长的中学生,而书的作者是民族与世界、人类的大师和巨匠,那么,这样的读书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要能形成作者—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 所以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兴趣领会、认同作者的情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据此,我采用电化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教学的容量;帮助学生走近作者、理解作者、感悟生活;并采用激发兴趣法来激活学生的思想,开拓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

  教师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创设情境,组织教学。把班上学生按照能力强弱搭配分成几个四人学习小组,这样便于同学间的交流和团结互助,共同提高。

  这篇课文可以拓宽学习领域,开展“保护野生动物”的跨学科学习,这节课我要领学到去微机室去上课,运用微机课学习的`上网技术为语文学习服务,进行“保护野生动物”跨学科专题活动的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语文教师也要指导学生上网,进行资料的搜索。

  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并进行适当点拨。采用了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进行教学。

  三、学法:

  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据新《标准》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教师可适当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具体做法是:

  (1)指导学生用圈点批注法做预习笔记,要用活页纸做,便于整理归类。

  (2)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与交流。体现自学辅导法、主体思维法。

  (3)指导学生上网搜索有关野生动物的资料。

  (4)指导学生完成相关的调查研究的报告和小论文等。

  四、教学程序

  我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认知规律、思维发展规律并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根据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设计科学、合理、艺术的教学环节,就是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逻辑性、综合性。还要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活动。所以确定以下教学步骤:

  课前布置预习:

  (1)朗读课文2-3遍。

  (2)自学文中的生词、解释重点词语并造句,做在预习笔记本上。

  (3)准备复述文中斑羚飞渡的主要情节。

  (4)找出你认为文中的优美生动的语句加以赏析。

  (5)搜集有关斑羚的有关资料。

  课堂教学流程: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动人的故事,那么,在动物界中,当一群斑羚面临种族危险时,它们又会怎样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斑羚飞渡》这篇课文,来领略它们飞崖时的那种悲壮的美。(课件展示课题)

  2. 检查预习,重点检查生词、词语的整理。

  学生的读书卡片用实物投影展示,或教师在屏幕上打出一些词语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检测。其他的预习作业将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检查。

  3.整体感知课文。

  请同学们根据预习时对课文的了解,头脑中快速地组织一下,准备复述主要的故事情节,准备时间2分钟。同学们思考后交流,请 2-3名学生复述。

  4.品味赏析。

  请学生从文中找出他们喜欢的精彩片段、优美生动的语句,进行品味赏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如:(可用课件展示)

  我喜欢文中的句子:——————,理由是:———————。

  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四人学习小组的讨论和交流,四人学习小组要分工:一人组长,一人记录发言,一人准备朗读欣赏的语段,一人整理发言准备交流。

  5、指导学生归纳主旨。讨论如何关爱动物,热爱家园。从而进行思想教育,完成教学重点.并本着发挥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则对学生评价,激励学生进步。

  6、拓展迁移(突破难点)

  教师组织开展一个“保护野生动物”跨学科专题活动。课堂上教师可指导学生上网搜索相关资料。 思索质疑:

  (1) 请搜索有关斑羚的资料,如生活习性等。

  (2) 文中斑羚飞渡是在人类的围捕下发生的事件,由于人类的滥捕滥杀,造成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的事例很多,你能从网上或图书馆等其他地方搜索到相关的资料吗?

  (3)设计一份“保护野生动物”为主题的小报或出版一期墙报,可以是某一种动物的专题介绍,也可以是多种动物的多方面资料的介绍。

  (4)根据搜集的资料,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关于野生动物保护等方面的小论文或简单的调查报告。题目示例:

  如:野生动物的现状调查 谈谈人类对野生动物的保护

  谈“斑羚飞渡”中的美 我要当好绿色温泉城的环保卫士

  以上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先独立搜集资料,然后按学习小组综合,完成小论文或者调查报告,这也是这节课的课后作业。通过一系列语文活动的展开,我相信一定可以解决重点,突破难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6、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7、板书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本着体现教学的重点、难点,清晰、美观、提纲挈领的反映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被逼绝境 舍己为群

  关爱动物

  斑羚飞渡 脱离险境 互助友爱 热爱家园

  保护环境

  走向辉煌 无私奉献

优秀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课文选自人教社五年制教材第十册的第16课《匆匆》。

  《匆匆》一文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作品,文中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喟。紧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的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这篇文章很注意修辞,文中用长短一致,节奏整齐,对仗工整的排比句,描述了显示季节更替的诗意化景物;又用一组长短不一,节奏跳跃,口语色彩很浓的设问句,感叹日子的飞逝无痕。整句与散句的结合,不但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而且显得既典雅又朴实。

  根据课文的类型特点及学生特点,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2、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积累语言。

  3、熟练的、入情入境的朗读课文。

  4、学习本课生字词

  二、教法和学法

  “教师为学服务的`”,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方法,师生、生生互动,创设实践语言的场景,通过配乐朗读,达到情感上的共鸣,通过练笔尝试,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学习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就是读,让学生人人参与到读书中,人人动口,人人动脑,让学生在读中理解,领悟,去品味积累,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

  三、设计理念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以人为本,以学定教”,让学生自主能动的学习,积极的探究体验,在合作中交流,互帮互学,实现生本对话,“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同时穿插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感受、体会、领悟、运用,重视学生的读、说、写,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教师成为参与者,引导者,甚至是旁观者,真正体现“课程标准”提倡的人文精神。

  四、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开门见山释题质疑

  揭题板书后,首先由学生简要介绍朱自清,了解作者的大致情况,然后向学生发问:“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了解学生学情,巧妙的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初读读通

  在这一环节中,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讨论,做到读中知大意,理脉络,读通文章。

  (三)、细读读懂

  好文章要三读,即“初读读通──细读读懂──品读读美”。放手让学生去自主读书,在“放”中让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瑰丽,得到美的感受,情的熏陶。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因此,这一环节,围绕“读”展开,结合情景创设,学法选择,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读为本,指导学生读后悟情。

  1、在MTV中赏读课文

  把学生带入如诗入画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以形象的画面带动学生的思维,为后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2、自由选择学文方式细读读懂

  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或边读边思考,或不动笔墨不读书,或感情朗读,或默读等方式细细研读文章,悟出道理。

  3、合作交流生生对话

  在学生细细读书的基础上,“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心中有话要说,营造一方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一吐为快,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沟通,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4、自主汇报思维碰撞指导朗读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和鼓励评价中学生去体会作者在时光面前的困惑、难过,无奈与最后在时光不复返中的觉醒。并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为美读打好基础。

  (四)、品读读美

  1、自由组合感情朗读

  读中悟情后还应再读,在读中走个来回。“读中悟,悟后读”,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2、配乐朗读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或独诵,或领读,或齐读,或表演等,把作者的感情与自己相融合,实现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对话交流。注重学生评价与教师的鼓励性评价。

  (五)、升华体会

  营造课堂上的空白,让学生静静的聆听时间的飞逝,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悟,谈出自己的感想,拉近时空的距离,激起学生强烈的内心体验,要珍惜时间。

  第二课时

  (一)、读书体会感悟写法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知道作者笔下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体会到作者想珍惜时间的情感,提出新的探究性问题:“那作者为什么表达得如此细腻呢?默读课文,看这篇文章有什么特别之处?”

  (二)、小组合作补充启迪

  (三)、汇报交流,感受语言。

  引导学生体会句式的运用,排比的手法,比喻的好处,使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在教师的点拨下明晰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为学生的运用语言奠定基础,在以学定教的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启迪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仿说训练,进一步体会时光的匆匆流逝,既锻炼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四)、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熟,甚至能够背诵。“读”是研究的过程,“诵”是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积累语言。

  (五)、拓宽延伸练笔尝试

  从古至今,人们都在感叹时间的流逝,积淀了不少的名言、警句、诗词,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时间的文章、格言、警句、诗词读给大家听,讲给大家听,说出自己的感受。

  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对时间的流逝也一定有了自己的感觉,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可以是名言、诗歌、散文等),写出自己最想说的话,厚集薄发,实现学语文向用语文的过渡。

  学生练习。全班交流。

  (六)、课下作业。

  1、教师推荐《朱自清散文选》中的《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要求学生认真去读。

  2、继续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故事等,写出自己的体会,组织一次演讲。

  3、同学们也可以自己查询资料,写出《我所了解的朱自清》。

优秀说课稿7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半截蜡烛》。《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是围绕“正义必胜”这个主题而安排的。《半截蜡烛》这篇课文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高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故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课文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在本科的教学中,应当认真指导学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夫人一家从容镇定的动作、语言、神态和紧张激烈的心理活动去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单独阅读理解能力。教学本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从课文描写的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中体会人物的品质。考虑到学生的水平定会参差不齐,为了让全体学生能借助文本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以及感受从文字中流露出的思想。受到情感熏陶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依据教材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拯救这场灾难的。

  3、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感悟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镇定、勇敢和机智。学习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为学服务”这是当前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半截蜡烛》是一篇自读课文,在其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学明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所以我才用了“学-议-练”的教学模式。所谓学就是自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学;议也就是质疑问难,并尽可能的自己解决问题;而练就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因为教为学服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会越俎代庖,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议议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自学能力。

  对于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我认为,任何语文教学的`改革都必须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从小了解善恶,了解历史。适当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所以在上课伊始,我会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描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至今为止规模最大、伤亡最重、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二):复习旧识,温故知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半截蜡烛在本文中的作用,我会先让学生回想上节课所学对着半截蜡烛进行分析,领会这半截蜡烛的特别之处,以及了解课文为何会以半截蜡烛作为叙事主线。同时对课文也有了整体把握。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在这一环节,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自由读3-7自然段。因为阅读是自我探究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为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学习方法,根据本课的特点,指导学生将“抓住文章中心线索”的学习与对课文的学习多次紧密的结合起来,自己观察为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对课文的理解。所以我让他们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这半截蜡烛会成为全家的关注焦点?”这样使学生既有了对事物的整体把握,又激发了兴趣。第三、四、五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落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感悟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深刻内涵,并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勇敢、沉着和机智。首先引导学生感受当时其概况的紧急和气氛的紧张。

  (四)合作探究。重点分析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这一家人是怎样拯救这场灾难的。这一设计的意图是满足学生急于知道故事结局的好奇心,让每个学生课堂上都有独立思维的空间,自主学习的能力,使每位学生都会为了问题有目的的学习。

  (2)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动作,体会人物的心理,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最喜欢谁?这主要是本着在教学方法上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时放手让学生朗读感悟,画重点词句,讨论交流体会,教师适时点拨的学习方式,多渠道接受信息。此外,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个性化的,同时又由于个体对事物的欣赏和理解不同,所以容易引发不同见解的碰撞与融合,我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最佩服的人是谁?为什么会佩服他?就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发现课文细微之处对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从而跟你更好的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感悟他们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智。

  (五)情感升华,自主交流

  首先小结全文,说明本文只是法国人民对抗德国侵略的一个缩影。在对人物进行分析之后,学生的观点肯恩那个会有所改变,此时重提上一阶段的问题“你最佩服谁?”学生可能会有另外的回答以及更升入的深析。并且让他们当着全班同学面前将自己的想法、见解说出来,锻炼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对于作业布置,我让他们试着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的形式,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试着演一演。这主要是旨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六)板书:

  半截蜡烛

  伯诺德夫人沉着、机智

  杰克 镇定、勇敢

  杰奎琳勇敢、机智

  这一板书旨在体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拯救半截蜡烛中体现出的品质。

优秀说课稿8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整数和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借助具体的量和几何直观,直观感受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小数。认识小数都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材首先安排了一组图,从质量、价格、体温、身高四方面说明小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随后以“量身高”为主要情境组织教学,通过人民币、米制系统、面积、数轴这样的直观、半直观来帮助学生体会、认识小数的含义。学好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以后系统学习小数的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会读、写不超过两位的小数。通过具体实例,知道以米为单位,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意义。

  2、借助“米尺”模型,认识0.1米与1分米与十分之一米之间的关系,直观感受小数与十进制分数之间的联系,渗透数形结合的方法。

  3、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会认、读、写一位小数,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小数的含义。

  借助“米尺”模型,认识0.1米与1分米与十分之一米之间的关系,直观感受小数与十进制分数之间的联系。

  二、说学情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都已经见过小数,部分学生会认、读、写简单的小数,但对小数的含义、读写法都没有正确、统一的认识。对小数的含义学生理解起来有还有就一定难度,教学时要借助现实背景和具体的量去认识。

  三、说教法、学法

  本课属于概念教学,较为抽象,所以,本节课我以直观演示法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知识迁移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

  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结合情境,认识小数

  1、激趣导入,引出小数。

  新课开始我创设了数王国运动会的情境,用动画的形式出示3.45,让学生试读,问学生知道他是什么数吗?从而揭示本节课的内容的学习。

  2、认读小数。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在哪见过小数?并出示书中的情景图,让学生感受到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小数和我们原来学过的整数有什么不同,再此基础上指出,像这样的数叫做小数。通过学生熟悉的场景引入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以3.45这个小数为例,放手让学生尝试读小数,并自己总结出小数的读法。

  (二)借助米尺,初识小数

  1、出示例1情境图,提出问题。

  王东身高1米3分米用米做单位怎么表示,学生尝试解决,学生可能会说出1米3分米等于1、3米,但说不清原因。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入学习。

  2、教学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

  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这一部分内容既是全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用米尺直观演示帮助学生回忆分数的知识,告诉学生1分米除了可以用分数表示,还可以写成小数0.1米。学生直观感受到1分米,十分之一米,0.1米之间的.关系。接着让学生在米尺上再找一找哪是0.1米,让学生感受只要把1米平均分成十份,这每一份都是0.1米,加深对小数含义的理解。

  然后问学生3分米你能用小数表示吗?请你写在本上,从而教学小数的写法。

  接着让两人一组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到米尺上找小数,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直观感受,进一步理解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

  学到这例1的问题学生会很容易解决了。重点让学生体会1.3米表示的现实意义,加深对小数的认识,然后通过课件演示在尺子上表示1.3米,为数轴上表示小数做铺垫。那老师身高1.6米是多高呢,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巩固练习,运用小数

  1、完成课本92页做一做。

  2、填一填,画一画。

  3、在数轴上写出相应的小数。

  所有的习题设计都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并巩固小数的写法,其中第一题的设计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知识迁移,理解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具体含义,第2题利用正方形使学生内化分数和小数的关系,第3题引入数轴,不仅巩固了小数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4、了解古代小数的表示方法,丰富学生对小数的认识。

  (四)全课总结,分享收获

  学生谈谈本节课有那些收获?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优秀说课稿9

  一、说教材:《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的散文。文章条理晰,以风趣亲切的语言,把大猫的古怪性格和小猫的淘气可爱描述的栩栩如生,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学习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试着比较课文在表达上的不同特点以及和本单元前两篇课文写作手法上的不同之处,其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二是引导学生感受 "语言大师"写作的精妙手法。通过个性解读、多元感悟课文 "人爱猫,猫亲人"的感情主线,从而体会人与猫之间相互信任,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二、说学生:《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根据小学四年级素质教育的要求(着重进行篇的训练,加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理清层次的训练,重视培养观察、分析事物和连段成篇的能力。根据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课文的能力,我要求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老舍笔下猫的特点,并是从哪些方面,用什么写作方法来表现猫的性格的。也使学生感受到主人与猫之间那份和谐、美好。

  三、说目标:

  1、 掌握13个生字,理解"无忧无虑、任凭、丰富多腔、遭殃、责打、枝折花落"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花猫的古怪和它小时候的可爱。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3、 学习作者抓住猫的特点描写的方法,体会对猫的喜爱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抓住猫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从描写中体会对猫的喜爱之情。)

  四、说教法、学法:凭借本课教材特点、教学重难点,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法,展示不同形态的猫,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通过讲读、自读,合作交流等方式,锻炼学生自学和解决疑难的能力;"自读,感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架设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是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桥梁。

  五、说教学流程:

  (一)情趣谈话,揭示课题

  t:同学们,从你们带来的照片来看,大家都非常喜欢小动物,老师也带来了一位动物朋友,你们想见识一下吗?(出示猫的图片)这小朋友,大家一定不陌生吧?来,让我们一起来呼唤它(教师板书课题)(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初读课文,领悟感情t:读过阅读课文后,大家有什么感受,老舍笔下的这只猫有什么特点?和同桌说说。

  (经同学间合作交流后,大致能感受到这只猫淘气可爱,性格古怪,作者喜爱猫的特点。而这些恰好是文章的`中心和重点。)t:今天我们先来走进大花猫,看看它究竟古怪在哪呢?

  (三)重点研读第1——3自然段。

  (通过讲读第一自然段,自学二、三自然段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抓重点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的方法来建构学习。教师通过引导,加强对学生学法的迁移。并在朗读中体会猫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阅读后完成填空练习: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既( )又( );既( )又( );既 ( )又( )。

  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1--3自然段)

  1. 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

  2. 高兴时和不高兴时截然不同的表现;3. 既胆小又"勇猛".

  (除了让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所流露出的对猫的喜爱之情外,还应引导他们注重文中的写作手法的精妙。例如:"说它……吧,可是……;任凭……也……"等等句式,以及对比的写作手法,都是很好的教学素材。)(四)小结:老舍先生的笔墨多么酣畅淋漓,那古怪的大花猫是那么的惹人喜爱,下节课我们将要走进满月的小花猫,去看看它又是怎样的。

优秀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荷叶圆圆》是一篇散文诗。诗中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课文内容虽然浅显易懂,但却洋溢着童真、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想像。

  二、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针对这一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我把本篇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识12个生字,能够正确书写2个生字。

  2、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4、展开想像,学会“( )说:‘荷叶是我的( )’。”的句式表达。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新课标》指出:“识字教学是低年级学段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让学生充分地认识本课生字,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摇篮”、“停机坪”等词语的意思。

  四、说教学方法

  教法:由于课文内容浅显易懂,因此这节课,我基本选用“自主读书、快乐识字、合作学习、快乐朗读”的教学方法。

  学法: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识水平,确定运用“自主尝试读——带问题去读——自我展示读——猜一猜”的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教学前,我先让学生欣赏美丽的荷花图,接着问:“你们瞧,这是什么?”(荷叶)“那你们能说说荷叶长得怎么样?”根据学生的回答切换到课件上出示:“荷叶圆圆的,绿绿的。”紧接着出示课题并板书:14荷叶圆圆

  2、认读课题中的“荷”字并书写“叶”字。认识“荷”字注意引导学生识记的方法,书写“叶”字要强调“口”字要偏上,而且要写小。

  3、让学生美美地把课题读一遍。

  这样一开始就吸引住了学生们的眼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创设了乐学的氛围,让学生一开始就有了一个较好的学习状态,从而自然的导入了新课。

  (二)读课文,随机识字写字。

  《新课标》指出:识字教学是低年级学段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在教学中要做到巧识字、巧读文,以读文为载体,识字为目的,处理好识字与阅读的关系,巧妙地达到以读促识、以识促读、读识互补、文悉字熟的目的,则是低年级阅读课的关键。

  识字读文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理解“摇篮”、“停机坪”词语的意思是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分层次读文,随文识字析词”的方法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主要通过“三读”来完成。

  第一次读——自主尝试读。我先出示自读课文的要求,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生字,达到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画上波浪线。接着四人为小组认读生字,最后老师抽读生字。这样让学生自主尝试读课文,使学生有目的的去学习。

  第二次读——带问题去读。我先出示画面让学生观察:说说荷叶真美啊,它吸引了哪些小伙伴?(在这里贴图板书:小水珠……)接着提出问题:荷叶的小伙伴们会说些什么?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去读课文。最后依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篮。”

  在本次读课文的过程中,识字教学的`重点不是在于拼读字音了,学习的重点应放在识字方法的交流和语言的积累上了,识字要寓于阅读之中。

  比如在这里利用“摇篮图片”引导学生明白以前的“摇篮”是用竹子来做,所以“篮”字是竹字头,以前的摇篮啊,要爸爸妈妈用手不停地摇,躺在里面的小宝宝才睡得香,所以这个“摇”是提手旁的,这样帮助学生记住了“摇和篮”的字形,又让学生理解了“摇篮”的意思,利用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停机坪”的意思,引导学生利用加一加,换一换的方法来记住“珠、停、坪”等生字,同时指导学生书写“机”字。最后让学生连读四个句子。通过这样引导学生进行“识字”与“读文”的学习,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了识字理解,有效地协调处理识字与阅读的关系,巧妙地达到以读促识、以识促读、读识互补的目的,使学生对生字的识记也得到了巩固。

  第三次读——自我展示读(个性化朗读)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指派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本次朗读,是在学生前两次将课文完整自由读两遍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一读,接着有齐读,指名读,比赛读,师生共读等,读后要评价,读的形式丰富多样,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逐步培养起对课文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通过这三层次的朗读,落实了读的训练目标,重视读的实践过程,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主动的个性化的行为。

  (三)拓展练习。

  《新课标》也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就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借助教学难点、重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因此,我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安排了拓展内容:荷叶给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都带来了快乐,荷叶还会给谁带来快乐?利用课件出示画面,引导学生想像,以“()说:‘荷叶是我的()。’”的句式来说说。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四)复习巩固生字

  一年级学生识字的一个特点就是“认得快,忘得快。”因此,在课结束前又进行了一次生字巩固,通过带拼音读生字,去掉拼音再读词组,猜字谜等,通过多种形式地反复训练,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对生字的识记得到了巩固。

  六、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主要采用贴画配文字的“图文式”板书,此板书图文并茂,色彩鲜艳,又突出了课文的重点,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

  七、教学反思:

  对于本课的教学,作为教师把重点放在了引领学生熟悉课文,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走进课文,体味文字的美妙。所以,我在设计板书时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眼前一目了然,不过整体下来,感觉学生的课文朗读把控的不够好,有些顾此失彼,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把朗读的层次考虑周全。

优秀说课稿1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中东》,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适用于七年级学生使用。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谈一下对这节课的设计。

  一、对课程标准要求的理解

  本节课涉及到的标准是在地图上找出中东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中东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及中东丰富的石油资源。

  活动建议:结合地区热点问题,收集有关资料,并展开讨论。

  这充分体现了以下几点:一是新课标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以人为本,从生活实际出发,降低学习难度,减少识记内容,基本技能要求比过去有所提高。二是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把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引入课堂,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实际体验,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动手动脑、快乐学习的过程。三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关注时事和关心世界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长期以来,大多数学生认为地理是非升学科目,不参加中考,学不学无所谓,导致了学生的上课态度不够积极。只有少数爱好地理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因而从整体来看,学生的地理知识基础较差。

  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课前指导学生各种媒体搜集资料,使学生对中东地区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课堂上利用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对本节教材的分析和处理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中东》,是在学生学习了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之后,从重视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的地区和国家出发,从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的热点问题和热点地区出发,选择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半个多世纪里,世界上冲突、战争最频繁的热点地区──中东地区进行突出介绍。教材共包括长期的热点地区、三洲五海之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文化差异五部分内容。本节课我选取了“长期的热点地区”和“三洲五海之地” “丰富的石油资源”三部分内容为一课时进行教学。为了保证知识的整体性和减轻下一课时的压力,在这节课中对下一课时的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渗透。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读图说出中东地区的范围和位置,认识主要的国家和城市。

  2.掌握中东地处“两洋三洲五海之地”,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读图能力。借助相关资料及教材知识,分析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时事和关心世界的意识,理解战争的残酷,明确各国和各民族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和平共处。

  【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要求,确定中东地处“三洲五海之地”的地理位置重要性为教学重点,“中东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的地理背景既是教学重点亦为教学难点。

  四、教学方法分析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教程中着重采用如

  下教学方法。

  1.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2.比较教学法:通过与已知的地理知识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3.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创设直观性教学情境。

  五、课堂教学设计

  主要包括情境导入、新课教学、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和结束语五部分。

  【情境导入】

  采用多媒体展示教材中出现过的与中东地区相关的图片,如死海、麦加、屋顶旅馆等,通过师生谈话导入新课。这种设计不光考虑到精美的图片会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是对以前学过的一些知识的复习与巩固;更主要的是,这与战争给中东地区的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形成强烈的对比,进而突出战争的残酷,突破情感目标。

  【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主要包括“长期的热点地区”和“三洲五海之地”两部分内容。

  首先通过大屏幕展示课题,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中东地区名称的由来。

  关于长期的热点地区的教学,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图片、媒体报道,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战争的无情以及战争给中东地区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课堂上让学生把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展示出来,与同学们一起交流、讨论。在学生情绪极端高涨的时候,用多媒体展示两幅图片:一名巴勒斯坦男子站在已沦为一片废墟的家园前和躲在铁丝网后的巴勒斯坦儿童惊恐地看着走过的以色列士兵。当学生完全沉浸在教学情境中时,教师及时引导:假如你就是一名中东地区的学生,你最想说的一句话会是什么?你最想做的事又是什么?

  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后,教师用过渡语把学生引领到下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当中: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愿意被长期的战争所困扰,那么中东地区为什么会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呢?

  这部分内容的设计主要考虑锻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交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合作、探究与交流的能力。

  关于中东地区地理位置重要性的教学,首先让学生快速浏览教材,从整体上把握中东地区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的原因;紧接着利用多媒体展示“中东在世界中的位置”,初步了解中东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再通过“中东”和“西亚”地区的对比,了解两个地区之间的差别,明确中东的'范围及主要国家。最后,课件展示中东的地形图,通过问题导学的方式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东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中东地区的国家和主要城市等。

  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课件中闪烁等方式演示,形象直观的对比,突破教学重难点。

  【巩固练习】

  我安排了一道必做题和一道选做题,这样做的目的,主要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但使基础稍差的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和答题,而且使能力较强的学生不必浪费较多的时间在简单的问题上。

  【课堂小结】

  总体上讲,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了“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适当借鉴了其他学科的教学长处。以“战争给中东地区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为主线,以中东地区的宗教文化为副线,通过纵向横向的对比,来突显战争的残酷,唤醒学生热爱和平的意识,突破教学重难点。最后,给学生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激发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兴趣。

  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优秀说课稿12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要说的是大班语言活动:三只小猪。现在的幼儿都是父母手里的宝贝,父母都会对自己的孩子宠爱溺爱,导致幼儿不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变得懒惰,针对这一点,我设计了三只小猪盖房子这一课,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教育幼儿勤劳勇敢,做事不图省事,不怕苦不怕累,以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和性格。此外《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因此。我还运用此故事,锻炼幼儿的语言发展能力。

  活动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确立了情感、认知、能力方面的目标,我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知道砖房子最实的道理。

  2、能简单复述故事内容,并进行角色表演。

  3、感知主要人物的不同特点,体验小黑猪的勤劳、聪明和勇敢。

  活动重、难点: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能够简单复述故事内容,难点是幼儿理解做事不要图省事,要不怕苦、不怕累,才能把事情做好的道理。

  说活动准备:

  为了是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我作了如下准备:故事《三只小猪盖房子》视频;猪头饰四个(猪妈妈、小白猪、小花猪、小黑猪);狼头饰一个;多媒体课件。

  说教法:

  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提问法、引导法等来组织我的教学活动。

  说学法:

  我打算帮助幼儿采用观察法、讨论法、复述法等教学方法,让幼儿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充分调动幼儿多种感官,掌握学习的重难点。

  说活动过程:

  整个活动分为五个环节: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教师讲《三只小猪盖房子》的故事;幼儿简单复述故事内容;播放视频《三只小猪盖房子》;表演《三只小猪盖房子》。

  第一环节: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房子是用什么盖的吗?有三只小猪他们也想盖房子,你们想知道他们用什么盖得吗?请听故事《三只小猪盖房子》,听故事,找答案。1、故事里面都有谁?2、三只小猪都用什么盖的房子?3、谁的房子最实?

  第二环节:教师讲《三只小猪盖房子》的故事。

  1、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并生动的讲述故事。

  2、回答问题:故事里面都有谁?三只小猪都用什么盖的房子?谁的房子最实?

  第三环节:幼儿简单复述故事内容。

  请幼儿大胆地讲述故事。

  第四环节:播放视频《三只小猪盖房子》。

  增加幼儿对故事的印象,并讨论:你们觉得故事中的小黑猪是怎么样一只小猪?(是一只勤劳、勇敢、聪明的小猪)如果你盖房子,会选择什么材料盖?建议幼儿盖实的砖房子,要做一个不怕苦、不怕累的孩子。

  第五环节:表演《三只小猪盖房子》。

  选出扮演角色,分发头饰。运用多媒体课件布置故事背景,教师指导。

优秀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1、说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这篇课文通过对翠鸟鲜艳的羽毛、小巧玲珑的外形和活动机敏特点及住处的描写,最后归纳到对翠鸟的喜爱,进而升华为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

  2、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翠鸟的外形和动作特点,让学生受到爱鸟情感的陶冶。

  难点:抓住事物特点,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有顺序的描写。

  二、 说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先概括后具体的描述方法和对自己喜欢的事物进行有序观察和具体描述。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抓住有关描写翠鸟外形和动作的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学生爱护动物的意识。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一)说教法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学习目的和学生实际,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教法:

  1.直观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将学习内容生活化、情景化。

  2.启发式讲读法:引导学生默读、朗读,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读读、划划、议议。

  3、情境创设法:上课初教师戴翠鸟头饰引起学生兴趣,外形学完后奖励给学生由学生扮演翠鸟教师采访的形式完成后面的教学。

  4.读写结合:抓住课文的教材特点,进行仿说,为本单元的写作训练目标的达成做充分准备。

  (二)说学法:

  1.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总分段式的结构和构成(迁移法)。

  2.在讲读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 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美丽的小鸟,你们喜欢吗?喜欢哪种呢?

  2、老师戴翠鸟头饰表演,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质疑,你想了解什么?(翠鸟的外形、住处、动作等)

  3.“那就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翠鸟》”顺势就过渡到第二环节。

  (如此导入新课,学生情绪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并引导学生提出想了解的问题。)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1)、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描写翠鸟的外形的,分别是怎样写的?圈出其中的关键词。

  (2)、画出文中描写翠鸟羽毛的句子,并想想课文是怎样将翠鸟羽毛的特点写清楚出的。

  2、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点拨。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把翠鸟的颜色鲜艳写具体的?学习总分的'写作方法和抓住事物特点按照顺序描写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鲜艳”“小巧玲珑”的意思。

  思考:为什么作者用“头巾”“外衣”“衬衫”来打比方?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感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三) 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虚拟情境,说出情趣。设计此环节的目的:这种采访调动并调节着以情感需要为核心的一切心理、生理因素,把认识与创造,对美的追求与体验统一起来,能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1、翠鸟的叫声有什么特点?(听音乐播放,亲身感受)

  2、它喜欢怎样的活动?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谈谈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

  (指名接受采访) 3、课文第二自然段还写了翠鸟的什么动作?(等鱼) 4、指导朗读

  5、总结学习方法:读—找—谈—再读

  6、按照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

  7、汇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8、思考:翠鸟捉鱼的本领和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

  9、欣赏图片并谈谈你对翠鸟的看法。

  (四) 学习第四、五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说说翠鸟的家在哪里?

  2、思考:听了老渔翁的话我们为什么脸红了?

  (五)、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爱护鸟类,保护动物,爱护大自然,爱护环境。

  (六)课外延伸

  1、翠鸟漂亮吗?把你介绍给大家好吗。

  2、根据词语连句子。

  3、以“我喜欢的动物”为主题,向大家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动物的外形、活动特点、生活习性以及怎样保护动物的常识。

优秀说课稿14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沈从文先生所作的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即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让学生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让学生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2、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三维目标的确定: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基于此,我将三维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师引导,同学间合作学习,体会云南歌会的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品味作者对民间民俗文化的赞美,激发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热情。 (2)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在写法上的不同。

  教学难点:①体会“山路漫歌”这个片段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

  ②感受文中的民俗美。

  【说学情】

  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也有一些知识上的不足,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不是很高;二是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深度不够;三是对美句的品赏往往流于表面而不能够深入挖掘,因而意境的把握不是很到位。此外,学生对云南的民风民俗还存在着一定的陌生感,因此,在课前收集有关云南民间歌舞的文字及音像资料,让学生初步领略一点有关云南的民族风情就显得尤为重要。

  【说教法】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将教法确定如下:

  ①情景烘托法 ②启发式教法 ③合作探究法 ④多媒体教学手段

  【说学法】

  “好老师要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本节课具体的学法就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①读书入境法:让学生在读中入境、感知、感悟,受到熏陶。 ②勾画圈点法:引导学生通过圈点勾画感知文本之美。

  ③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重难点。

  【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由四个环节构成: 一、导入环节,听歌蓄情 二、初读环节,读歌动情 三、精读环节,品歌悟情 四、拓展环节,写歌传情

  “听歌蓄情”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法 学法 时间安排 教师学唱 听歌蓄情 民歌欣赏 个性表达 情景烘托法 情感体验法 5分钟 (口头) (课标解读:让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读歌动情”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法 学法 时间安排 ①生本互 正音识字 动,读歌动情②范读法 朗读法 10分钟 引导归纳 整体感知,精炼启发法 圈点批注法 概括 (课标解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教师配乐朗读全文,学生圈点批注,正音识字 学生高声朗读文章,思考:

  这篇文章写了几个场合的民歌演唱会?在各个场合中勾画关键词。 教师接着问:三种场合下的演唱在内容侧重点上有何不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四方面的能力:朗读能力、信息的把握及提取能力、内容的概括能力、文本比较能力。)

  “品歌悟情”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法 学法 时间安排 ①生生互动,品 引导讨论 歌悟歌②合作合作探究法 自主学习法 20分钟 点拨归纳 探究,感受风情 (课标解读: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全班分为三大组,围绕各自的问题合作探究。 一小组:山野对歌是怎样对的? 二小组:山路漫歌是怎样漫的? 三小组:村寨传歌是怎样传的?

  第一组:山野对歌部分

  引导学生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合作探究,分析讨论,体会人物美。

  第二组:山路对歌部分(本课难点)

  教师深入本小组,启发性地提四个问题,引导学生围绕它们进行合作探究,理解山路对歌所表现的环境美。

  ①“山路漫歌”这个片断几乎没有写所唱的歌,写了些什么内容? ②作者写这些景物运用了哪些手法? ③这个片段与文题是否矛盾?

  ④如果你是这个女孩,你会唱什么歌?

  第三组:村寨传歌部分

  教师引导本组学生围绕传歌方式合作探究,感受歌会的场面美。 教师总结:人物美、环境美、场面美的融合正是民俗美的最好体现!

  (本环节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体会作者通过对歌会的生动描写表达出的美好情感。)

  “写歌传情”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法 学法 时间安排 歌词示范 能力迁移 鼓励点评 个性表达 启发法 模仿法 10分钟 (书面) (课标解读: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板书设计】

  山野对歌 人物美 山路漫歌 环境美 村寨传歌 场面美

  (设计意图:简洁直观,体现出教学重难点。)

  【作业布置】

  课外收集一些襄阳民歌民谣。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本地的民俗民情。)

  【自我评价】

  大理三月好风光 情境入歌 这边唱来那边和 互动读歌 山歌好比春江水 探究赏歌 丢个石头试水深 拓展写歌

  本课的设计过程将新课的学习与阅读、口头表达、写作训练结合起来,注重了学生听、说、读、写的结合。在这堂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动的新课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将得到有效的发展。

优秀说课稿15

  一、教材地位:

  本课内容是苏教版国标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的第一课时《认识分数》。分数的认识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在数学基础理论中,分数的形式定义相当抽象,现有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对分数的理解仅突出它在现实生活中测量与均分的含义。本册认识分数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扩展,是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读、写方法、还是在计数单位以及计算法则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别,并且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又接触得较少,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本单元只是初步,对分数概念的教学仅定位于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初步认识和理解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本课时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继续学习分数和学习小数的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如何在本单元教学时做到到位而不越位?我参照新课标,以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为纬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方面: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在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基础上,初步感知和体验分子、分母的含义;能正确读、写简单的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通过参与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观察探究、动手实践、分析概括等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价值,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是探索和发现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几分之一来表示,认识几分之一,并能正确表示出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能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三、预设教学流程:

  为了使上述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切实落实,我预设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认识分数

  在本步骤教学中,我设想由特殊到一般,从认识1/2迁移至认识几分之一。

  1、认识1/2

  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第一个环节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入郊游时分食品的情境,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和1个蛋糕都平均分成2份。当分到一个蛋糕时,学生发现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整数来表示,这时,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实问题发生了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这里我设计了一个寻找活动,寻找数字王国里的新朋友,这样就转入第二个环节:揭示半个在数学上可以用1/2表示。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强调每份都是它的1/2。并结合1/2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以及各部分的.具体意义,这样教学不仅在发展学生符号感上有意义,而且容易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了对1/2的理解。

  2、认识几分之一

  我设计了又来了两个小朋友,变成四个小朋友分一个蛋糕,问学生应该怎样分?,这里还是要强调平均分,并结合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认识: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份都是它的1/4。在认识1/2的基础上认识1/4。接着出示了一道练习题,让学生判断这些图还可以用1/4来表示吗?主要是对平均分的理解,进一步强调一定要平均分。

  认识几分之一的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利用各种学具纸片长方形、正方形、圆,还有铅丝,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表示出1/4,贴在黑板上,并说说为什么可以用1/4来表示。这时再追问学生:用的东西不一样,折的方法也不同,涂色部分形状更是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1/4来表示呢?让学生思考讨论发现:平均分的图形不同,它们的1/4形状也不一样,但相同的地方都是把一个图形(或物体)平均分成了4份,所以每份都可以用1/4来表示。教师重点指出要讲清是谁的1/4。这里为今后分数应用题中分率与对应单位1埋下伏笔。

  接着是利用课本P99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四幅图,组织学生讨论每个图形是怎样分的,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引导学生完整地叙述几分之一,并学会写分数。因为前面已突出认识了1/2和1/4,学生在此基础上通过直观图形认识几分之一相对来说比较容易。

  (二)在感受几分之一中比较分数的大小

  这个环节分两个层次。首先,我出示了书本第99页第三题,先出示一条红纸条,告诉学生可以用1来表示,再出示涂了一半颜色的纸条,(书本上是没有的,加入这一内容第一为比较分数的大小作准备,第二是为估计1/3做铺垫)让学生估计出1/2。这时再出示涂1/3颜色的纸条,让学生估计出是1/3后,教师问:同一张纸条的1/2和1/3哪一个大?这里只要让学生从图上直观的看出哪个分数大就可以了,简单的说一下为什么。接着再来估计1/6,可能有一些难度,但有了前面的1/3作铺垫,学生应该可以估计出。最后再比较1/6与上面两个分数的大小。这个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让学生在经历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后自主探索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和对数的感觉,也通过直观图形让学生体会了1/2、1/3、1/6和1的关系,为后面学段继续学习分数打下伏笔。

  第二是让学生动手自己解决课本第100页第5题,通过涂出指定的分数,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和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三)面向全体,分层练习

  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在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能有所发展,但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差异,分层练习,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环节我设计了这2个练习:①想想做做第6题,《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哪一部分大些?②播放生活中的一段广告,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广告中的动态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最后一幅图又是两人分蛋糕,每人半个,让学生体会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接着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