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2-04-07 15:16:3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锦集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锦集5篇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本节课内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三角形的面积》。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与意义。

  三角形面积计算是在充分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及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对这一部份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学会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加深对三角形与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理解。

  3、本节课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的教学理念与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要,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方法与过程:引导学生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探索过程,理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

  4、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操作来获得知识。引导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参与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说教法与学法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广泛参与操作实践,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

  本节课运用实验操作法,引导法,讲解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演示、讨论来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小组讨论等方法获取知识,进行总结。然后收集信息并处理信息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这节课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结合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复习与新知识联系紧密的旧知识,让学生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以及复习三角形的特征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索、操作。

  2、小组展示、交流。

  3、讨论问题。

  ①分得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原图形面积的关系?

  ②分得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原图形的底和高的关系?

  4、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解决问题。

  5、教师归纳总结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三)、知识运用

  首先、运用公式解答教材例2,找中、差两名学生上黑板板演计算过程,老师集体订正。其次、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多媒体出示不同等级的练习题,学生练习巩固。

  (四)、教师课后小结。

  (五)、布置作业。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105页106页的《中位数》。

  大家都知道中位数是属于统计学的范畴,以前是放在中学教材中进行教学的。而今统计学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统计观念已成为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对数据的分析以及做出科学推断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平均数,知道用它来描述数据组数据的统计情况,具有直观、简明的`特点。但是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偏大或偏小时,平均数就不适合代表该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中位数便应运而生。它是对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从单一的平均数的评价到多元化的综合评价,更能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说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中位数的统计意义,会求中位数。

  2、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体会中位数的优点及使用范围,会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量。

  3、引导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教学难点:能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所要分析的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

  三、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法:

  1、教法:

  (1)、情景教学法。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新课开始,我设计学生口算成绩为倒数第二名的学生向妈妈索取奖励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揭示课题。

  (2)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及合作去感受中位数的的优点。通过探究,得出数据是奇数个和偶数个的中位数的不同计算方法。

  (3)活动体验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中位数。

  2、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的学法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强调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进行。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二)实例探究,理解感悟

  (三)课堂活动,练习反馈

  (四)课堂总结

  对于教学设计不做更多的详细介绍,想说明一点的是:练习题的设计我选择了上周刚刚进行的立定跳远测试,由这个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让学生再次感受到了统计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之,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在现实素材中、在自主探究中、在讨论交流中感悟中位数的意义、探索中位数的计算方法、体会中位数的应用价值,希望通过努力真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知识、主动发展。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平行四边行面积的计算是苏教版第九册第二单元第一节。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初步掌握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及平行四边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平行四边的面积是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为基础的,把平行四边转化为长方形来计算面积。通过操作、观察、比较、使学生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的面积。这样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辨证观念,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逻辑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以后学习三角形、梯形、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行的面积。

  (2)能力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平行四边时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渗透事物间是相互联系的和实践第一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4)情感和态度:经历猜测,实验验证,作出结论的过程,增强肯于动脑又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因为计算物体的面积在曰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所以本节的重点是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的难点是如何运用迁移的思想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二、说教法:

  根据教材以及四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2)情境教学法:让每个学生都亲自动手制作、演示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实践探究法: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启发学生主动探索规律。

  (4)渗透迁移的思想,把新知转化成旧知解决。

  三、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启发学生探索规律;注重对公式产生的全过程进行探求;让学生在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应用猜想等一环扣一环的情境中,学会观察,学会表述,学会思维。

  教学过程:

  (一)形象导入,唤起感知

  课件显示(方格纸上的平行四边形) 方格纸上画的是什么图形?其有哪些特征?谁能利用三角板作出平行四边形的高?让学生在自己准备的平行四边形上作高,并强调直角三角板的一条边与底边重合,另一条通过顶点向底边作垂线。为新课的教学作好准备。

  (二)实验操作,引导探究

  1:观察数格,提出猜想

  课件显示(P42的图形)谁能利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强调平行四边形在方格纸上不满格的,该怎么数?通过剪拼,渗透转化的思想,为后面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或正方形作铺垫。那么谁来数一数长方形的面积,并比较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启发学生说出底和长,高和宽分别相等,两者的面积也相等。如果不用数格,如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很大你能有更好的方法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提出猜想)

  2:实验操作,验证猜想

  在实际的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用数格得到的,因此我们利用转化的思想,通过学生的操作、探索,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学过的长方形,从而把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为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进行剪拼:

  (1)先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角形。

  (2)左手按住剩下的梯形的右部,右手拿着剪下的直角三角形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

  (3)移动一段后,左手改按梯形的左部。右手再拿着直角三角形继续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到两个斜边重合为止。

  (4)让学生把自已沿着高剪下的直角三角形按以上步骤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3:观察比较,推导公式

  课件显示(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并在让学生在剪拼成的长方形边上放一个原来的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结合自已转化的图形仔细观察、比较。

  (1)这个由平行四边形转化成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较,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2)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样的关系?高有什么样的关系?

  (3)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怎样求?转化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求?

  (4)让学生明确: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为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它的长、宽分别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相等。

  沟通关系 因为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以上的过程,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按“提出猜想(设疑激趣)——验证猜想(转化探索)——推导公式(分析应用)的过程,遵循了直观——抽象——应用的教学原则,充分展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尝试,激发了其学习的积极性。)

  (5)教学用字母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教师板书:s=a×h,告知s和h读音,并说明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和字母中间乘号可以记作“· ”,写成a·h,也可以省略不写,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或s=ah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练习题的 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1、教学课本第44页例题。

  指导读题后,引导学生思考:根据什么立式?得数应注意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回指导,集体订正时指名说出是根据什么列式的。

  2、完成第44页做一做的题目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共同订正。

  完成本节课教学内容后,让学生看书,质疑问难,及时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3、多层练习,内化新知。

  为了适应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的需要,这节课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础练习。完成练习九的第1、2、3题。(第1题,巩固新学的面积计算公式,三题底与高数值不同,图形中高的位置各不相同,让学生明确底与高必须一一对应。第3题,要求学生会根据底来找高,或根据高来找底,并能正确作高,与引入复习相互应,使整堂课前后呼应,连贯一致)

  (2)联系实际,补充练习。

  (3)动手操作,发展练习:练习十七的第10题。

  (这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渗透变与不变、联系与发展的辩证思想。这样,针对性强,形式多样,难度适中的阶梯练习,使学生的学习由“理解”上升为“掌握”,难度适中的阶梯练习)

  (四)归纳整理,全课总结。

  教师启发学生归纳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目的是强化重点,形成认知结构。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说教材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这节课的学习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因而新课标教材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学情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习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这几节课的学习中,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都有所渗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以往学习等式的性质等知识时,学生对天平的结构、用法以及平衡与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另外,本节课中涉及到的 “可能”、“一定”等知识点学生在此之前都已学过。

  说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过程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方法

  加强学生的试验、操作活动。本节课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先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活动完成后再让学生分组汇报结果。重视培养学生的猜测、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的解决策略。引导学生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转而采用列表、画图等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航天飞机失事视频。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给眼睛和心灵极大震撼的同时,真切体会到次品的危害性,使学生能用一种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下面的学习。]

  出示3瓶口香糖,说明:在这3瓶口香糖中有一瓶少装了几颗,你能帮我找出是哪一瓶少装了吗?学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要引导学生根据次品的特点发现用天平“称”的方法最好,知道并不需要称出每个物品的具体质量,而只要根据天平的平衡原理对托盘两边的物品进行比较就可以了。]

  出示天平。说说怎样利用天平来找出这瓶口香糖呢?

  学生回答后小结:可以把其中的2瓶分别放在天平的两个托盘中,如果天平平衡则没放上去的那一瓶少装了;如果天平不平衡则翘起一端的托盘中所放的那一瓶少装了。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例1前,先以3个待测物品为起点,降低了学生思考的难度,能较顺利地完成初步的逻辑推理:那就是并不需要把每

  个物品都放上去称,3个物品中把2个放到天平上,无论平衡还是不平衡,都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个是次品。只有理解了这些,后面的探究、推理活动才能顺利进行。教学从具体的实物开始,为后面的抽象积累感性经验。]

  二、“找次品”的解决方法

  小组合作:从5瓶钙片中找出少装了的那瓶次品。

  (合作要求:用手模拟天平,用5个学具当钙片。你们是怎样称的?称了几次?组长负责作好记录。)

  指名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用图示法板书学生的.操作步骤:

  平衡:11次

  5(2,2,1)

  不平衡:2(1,1) 2次

  5(1,1,1,1,1)1次或2次

  ……

  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分、称、想的全过程,从不同的方法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但考虑到学生用天平来称在操作上会很麻烦,以前对天平的结构、用法以及平衡与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为了便于学生操作和节省时间,所以让学生用手模拟天平来进行实践探究。图示法较为抽象,对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在这里只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板书,便于学生理解每项数据、每种符号的含义,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观察板书的图示法,思考: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呢?

  [设计意图: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可能会出现提前找到次品的情况,在这里必须引导学生在理解“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 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白:当我们选用一种方法来分析的研究问题时,应注意把可能出现的结果考虑全面,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也为下面的填表、探究优化策略作好准备。]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听了王建峰老师《数字与信息》,一课。我发现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提前知晓,提前参与。因为要在第二天的课上向小组内成员或者老师汇报自己收集的信息,所以,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欲望,并且这种客观也“逼迫”他们必须带着思考去预习。这样的提前介入,使学生让思考的时间得以延伸,空间得以拓展,在课堂上交流的话题变多、思维的碰撞变多,发言时切入主题的能力增强。

  2.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即是“质疑”的外在表现。王老师在课上要求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身份证号码得是18 位?”“怎样通过数字信息辨别身份?”。。。。。。尽管有些是有意义提问、有些是无意义提问,有些问题挖的深、有些浅,但相信,长期下来,学生的质疑意识必会增强,质疑能力必会得到提高,质疑习惯必会渐渐形成。一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3.年龄所致,学生预习达到的知识理解度,大部分还是停留在“鹦鹉学舌、表面模仿”层面。所以老师与学生的交流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王老师通过一组有梯度的'问题作为交流的话题,通过这个环节,对知识进行梳理,会弥补学生脑海中原有的知识断层,接续学生的思维脉络,使之条理的重塑在学生脑海,并且让数字背后的数学意义认识更加深刻。

  4.了解了数字背后的信息,就是为了应用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于是,王老师给学生带来了一系列合适的问题情境:帮饭店编房号、破案等。这个环节即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也是对所学知识的再反思和巩固。 总的来说,这节课很好地对“生活性”和“数学性”进行了融合。学生学得有趣又学得深入!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09-08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11-15

数学乐园说课稿05-14

《数学广角》说课稿05-10

数学说课稿09-08

数学说课稿11-08

数学广角说课稿07-05

数学统计说课稿07-08

初中数学的说课稿02-15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