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说课稿

时间:2023-10-28 18:15:12 兴亮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说课稿(精选10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说课稿(精选10篇)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说课稿 1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节内容通过三个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最后列举少数生物只有RNA而没有DNA的事实,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教材不仅按照科学家的探索历程,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进行思考,还较详细地讲述了这两个实验的具体方法。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概念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探究“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和原理是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中,通过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发现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化学组成、蛋白质与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同时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依据新课程标准我制定了以下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②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②通过对感性图文资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③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④学会交流、合作,共同完成一定的任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精神

  ②通过探究实验培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感悟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③认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过程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和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制定了教学的总体思路和方法。以“自主探究、综合渗透、合作活动、创新发展”理念为依据,让学生“重走探究之路”,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领悟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且在课堂上运用“自我效能论”,用发展性评价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发掘学生的潜能,同时促进其自身可持续发展。具体教学计划和策略如下:

  以人类早期对遗传物质的推测为问题源头,通过复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让学生明确染色体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生物必修1已经学习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那么究竟谁在遗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设疑,激发学生求知欲。这时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归纳遗传物质必须具备哪些特征?然后组织学生回忆蛋白质的组成和功能,比较蛋白质哪些方面可能会具有遗传物质的特征,并且我补充背景知识:当时科学家还没有弄清楚DNA的具体结构。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让学生很好的体会为什么早期很多科学家推测遗传物质是蛋白质,而学生先前已经通过各种媒介了解遗传物质是DNA,这样再次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推动沿着前辈探索发现的足迹,去探究怎么知道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实验材料的选择是成功的关键,首先提出问题:生物体中都含有蛋白质和核酸,你觉得选择什么样的生物做实验材料最合适?并引导学生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等生物类群组成结构来进行分析、比较、筛选,探究最佳材料。学生通过对这些生物的结构进行比较,明白既然生物体中都有蛋白质和核酸,那么选病毒等较简单的材料分析起来简便,干扰因素少。同时通过对实验材料的探究,学生对实验的设计思路也进行初步的预测。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是教学的重难点,学生首先边观察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动画课件边学习此实验,然后花3分钟左右时间完成下列图表,体会这几个实验的设计思路,设计的科学性在哪里?实验结论是如何被一步一步证实的?实验的第四步,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无毒的R型细菌混合后,为什么使小鼠死亡?学生不易理解,我补充相关的知识: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加热使蛋白质和DNA变性丧失活性后,降低温度DNA可以恢复活性,但是蛋白质却不能恢复。在完成表格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出疑问,学生提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提到:

  1、为什么不是小白鼠将两者的混合物进行了转化?

  2、为什么“转化因子”不是整个S型细菌而是具体的某种物质?

  对于这两个问题,大家在备课的过程可能也发现了:教材在这个地方的设计不够完善,实际上在格里菲思的实验之后,有些科学家也提出了这两个问题,并且做了相应的实验来排除这两种可能。我并没有简单的介绍科学家是怎样设计实验排除这两种可能。如果只是简单地讲述,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模棱两可,同时也失去了一个启发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的好机会。我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去探究是否有这两种可能,(简单的介绍这两组实验)学生分析不同的实验的现象得出不同的结论,学生通过这两组实验,补充和完善格里菲思的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然后我简单的介绍科学家的实验结果:这两组实验都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学生就明白了确实是S型细菌中的某种物质使R型细菌发生了转化。而S型细菌由多种物质组成,那么“转化因子”究竟是哪种物质?这样就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我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科学家,你用什么方法去探究这“转化因子”是什么物质?将学生分组,让各小组花5分钟左右的时间设计实验探究什么是转化因子。然后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展示自己的实验设计,最后我再通过多媒体展示艾弗里和他的同事的实验,让学生的思维过程与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进行碰撞与比较。让他们在与科学家的思维比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也有些同学发现原来自己的思维与科学家竟这样的相似,树立自信心,自己也能成为科学家。通过“过程式教学”,学生自己主动发现实验的关键设计思路——将蛋白质和DNA分离开来,单独的观察它们的作用。

  有些小组的学生在设计探究实验的过程中,还提出一些问题,例如:1.DNA是大分子物质,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菌中的吗?2.我们也会吃一些生物的细胞,其中也有活性的DNA,那么它是否象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一样影响我们的细胞,使我们的细胞变成其他的东西?3.课本为什么说艾弗里的实验不能使大家信服的原因是因为提取的DNA总是混有2%的蛋白质,但是第三组实验不就很好的证明了DNA被酶催化水解后,蛋白质也不能使其转化吗?对于这些比较好的问题,让学生将它记录下来,课后要求学生查阅有关资料进行解决。在学习“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予探究,很好的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我就不必强制性灌输探究实验的过程,学生真正主动去参与探究的过程,享受探索和发现的乐趣。分组讨论,也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也是教学的重点,向学生交代了有关T2噬菌体的背景知识后,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和观察图3-6来学习该实验,要求学生针对这个实验每人至少提出3个问题,提得越多越好,允许讨论。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踊跃地提出自己的问题,从中选出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将好的问题写上黑板,例如:

  1.研究光合作用时选C和O等同位素作为标记元素,这里为什么选择35S和32P作标记?用C和O等同位素,行吗?

  2.为什么离心后T2噬菌体颗粒位于上清液,而被感染的大肠杆菌位于沉淀物?

  3.为什么第一个实验沉淀物的放射性很低,而不是没有?

  4.为什么第二个实验上清液离心的放射性很低,而不是没有?

  5.为什么第一个实验离心后得到的DNA全是蓝色的,而第二个实验离心后得到的DNA却是既有蓝色又有红色?

  然后让各小组讨论这些问题。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适时的介绍离心的原理,是依据密度的不同。学生就通过自己的主动质疑和讨论释疑,复习蛋白质、核酸的组成元素,同位素示踪法,也为后面知识“DNA的半保留复制”做铺垫。文科班的学生对侵染的过程并不容易理解,我就补充多媒体动画,通过这两幅多媒体动画,让学生比较“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实验的设计思路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设计思路,学生自己通过比较发现:其实两者的思路是一样的,只不过采用的方法不同。然后我接着通过一道练习题反馈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最后学生总结得出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中证明了DNA作为遗传物质具备的特征:连续性和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与前面学习的遗传物质的特征相呼应,也为后面学习 DNA复制和基因的表达的埋下伏笔。

  最后对本节课各小组的探究活动予以评价,尤其是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善于假设,多向思维,收集材料进行探究学习的小组给予高度赞许。每个学期我们为每个学生建立了一个学习档案,运用“自我效能论”的理论,将本节课中学生好的探究实验设计和教师的评价收入学生的学习档案中,进行跟踪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掘学生的潜能,同时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课后反馈、拓展

  事先编拟一组富有启发性和探索性的检测题,以学案形式发给学生。让学生课后进行反馈练习和拓展。

  1.课本中只是简单介绍了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的实验,我将这部分内容用下列资料替换,通过这道练习的反馈,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三个实验的设计思路,并让学生得出结论: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2.课后让学生阅读学案资料探究遗传物质是不是都在染色体上?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发挥教材中蕴含的创新、探究的素材,把教材中的“现成结论”,通过多处“设障”、“布惑”,进行活化和优化处理,让学生“重走探索之路”,潜移默化地把科学家的思维过程来感染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学习科学家的严谨态度和合作精神。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较大程度调动,课堂始终处在一种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之中,学生真正把学习的过程演绎成一个主动探究、自动求知的过程。通过对实验选材、实验设计思路及实验结果的假设、预测、分析与综合,在此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科学研究的一丝不苟的精神,更让他们在与科学家的思维比较中,树立自信心。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开拓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说课稿 2

  1.教材分析

  1.1 内容与地位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先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阐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再通过对染色体化学成分分析得知,它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那么,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呢?教材在此埋下伏笔,然后通过两个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最后列举少数生物只有 RNA而没有DNA的事实,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概念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1.2 教学重点

  ①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②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1.3 教学难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学情分析

  2.1 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化学组成、蛋白质与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2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他们的心智还不能有效控制其行为冲动,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3.教学目标设计

  3.1 认知目标

  ① 了解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② 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2 智能目标

  ① 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② 通过对感性图文资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③ 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 情感目标

  ① 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精神

  ② 进一步激发学生唯物辩证观的树立

  4.教学方法设计

  以“自主性(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为课堂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目标,本节课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融合列举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通过列举事例,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基本程序:

  5.教学过程概述

  5.1 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提供感性材料 获得感知 布惑

  ①裕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究竟谁在遗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以课本为学习材料,自己来探究和解决这一问题。

  ②(投影):伞藻的幼体相互嫁接的实验(图略)

  伞藻顶端的形状是由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控制的

  ③回顾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的过程

  染色体在生物遗传中具有重要作用

  5.2 探究活动之一:实验材料的探究

  铺垫: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这是科学研究取得成败的关键。无论是高等的、复杂的,还是低等的、简单的生物,它们共同具有的物质基础都是蛋白质和核酸。

  设疑:既然都含有蛋白质和核酸,你觉得选择什么样的生物做实验材料才合适?

  学生讨论:(略)

  学生探究: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等生物类群来进行分析、比较、筛选最佳材料。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说课稿 3

  一. 说教学理念

  基于新课标提出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我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教学理念,借助多媒体的简洁性.直观性和交互性,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热情,建立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二. 说教材

  (一) 教材地位和作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第六章第一节第一部分的内容。学生在学完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和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等知识后,转入难度较大的遗传学知识的学习,之前知识可为本部分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线索,同时本节内容又为后面遗传的基本规律及生物进化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 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和实验设计思路;理解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质疑、探究的能力。学习经典研究的科学方法,即“现象—问题—假说—设计实验检验假说—获得结论”的研究方法。

  (3) 情感目标 树立生命的物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 重点、难点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原理和过程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原理和过程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确立依据:本部分知识的学习应用了科学的实验设计程序及内容涉及到微观领域,学生刚接触到这方面的知识,属于他们的薄弱环节。

  突破方法:利用图片的新颖性和动画的直观性,通过关键问题的层层设疑顺利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将问题步步分解。

  三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

  (三) 教法和学法

  为了培养高中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等生物学素养,本课以“自主探究法”为设计理念,采用了“过程式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如问题启发、分组讨论、对比归纳等方法。充分体现教师于“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于“学”的主体地位,通过设疑质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得出结论,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基础上强化科学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结合本节课内容,指导学生主要采用了自学法、讨论法、归纳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有目的、有选择的阅读,通过课堂论坛的积极讨论,通过对有关素材的观察、对比、归纳,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 于生活中通过观察发现生物学问题

  为什么狗生的后代是狗,而熊猫的后代是熊猫呢?引导学生答出这是一个遗传现象。

  (2)回顾所学知识,由已知引入未知,进行合理假设

  播放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动画,以提问题的方式复习有关受精作用的知识,引导学生得出在生物的传种接代的过程中,染色体在前后代间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认识到染色体在遗传上起着主要作用,进一步引出本课主题:染色体的化学成分中,究竟哪一种才是遗传物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通过自主观察生物现象,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的能力。建立一种由已知领域出发,自然引入到未知领域的导课模式,符合认知的一般规律。

  (二)传授新知

  (格里菲思) 多媒体展示实验过程,通过设疑,引导学生思考:

  1、 该实验中各组分别能得出什么结论?

  2、 从最后组小鼠尸体上分离出了S型活菌,是S型菌复活了吗?这些S型菌的后代也是有毒性的S型菌,又说明了什么?

  得出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有能够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的“转化因子”

  教师

  指出:格里菲思并没有弄清谁是遗传物质

  利用图片的直观性,降低问题的起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外转化实验

  (艾弗里及其同事) 多媒体展示实验并引导学生思考:

  1、 各组对比能发现什么,能说明什么?

  2、 加入,DNA水解酶的组有何作用?

  3、 这个实验与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有什么关系?

  得现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和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

  教师指出:其实是S型菌的DNA进入了部分R型菌内,使这些R型菌表达出了S型菌的性状,从而使这部分R型菌转化成了S型菌,但仍有多数还未转化

  通过该实验的学习,使学生感受简洁、合理、巧妙的设计思路

  赫尔希和蔡斯

  通过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思考:

  1、 如何使噬菌体标记上放射性

  2、 S标记的组放射性主要在上清液中,而P标记的组放射性主要在沉淀中,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3、 为何S标记的组在沉淀中有放射性和P标记的组在上清液中有放射性标记?

  4、 细菌裂解后,释放出的大量子代噬菌体中可经测到放射性P标记的DNA,却不能测到放射性S标记的蛋白质,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得出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明确将DNA和蛋白质等物质区分开,直接地、单独地去观察其各自作用的关键思路

  学生自主探究烟草花叶病毒遗传物质的实验:

  教师提示:利用前两个实验的设计思路,进行本次实验的设计

  课题:探究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什么?

  提出问题:烟草花叶病毒不含DNA,只有RNA和蛋白质,如何确定其遗传物质

  作出假设: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是RNA

  设计实验:思路:烟草花叶病毒的RNA和蛋白质区分开,直接地、

  单独地去观察他们各自的作用,从而判断谁才是遗传物质

  预测结果:现象

  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构建系统与联系,并使学生从学习知识本身上升到学会如何学的高度。

  五 巩固练习

  1、 课堂例题:

  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格里菲思转化实验使用了两种肺炎双球菌,其中S型菌有毒,有荚膜,菌体光滑

  B 、艾弗里转化实验中,艾弗里提取的DNA为纯净的DNA

  C、 R型菌之所以转化为S型菌,是由于S型菌的DNA进入R型菌并成功表达

  D 、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课后作业:

  (2)某科研小组对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原理:略

  实验目的:探究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

  材料用具:显微注射器、禽流感病毒核酸提取物、活鸡胚、DNA酶、RNA酶。

  实验步骤:第一步 ;

  第二步 在 的条件下培养;

  第三步 分别从培养后的鸡胚中抽取样品,检测是否产生了禽流感病毒。

  请将与实验相关的内容填入下表:

  注射的物质 实验现象预测(有无禽流感病毒产生) 相关判断(遗传物质)

  第一组 如果

  如果 则 是遗传物质

  则 是遗传物质

  第二组 如果

  如果 则 是遗传物质

  则 是遗传物质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并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实验分析和设计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第六章 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

  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格里菲思实验(体内) 结论:DNA遗传物质

  结论:S型菌具有转化因子 三、 烟草花叶病毒的实验

  2 艾弗里实验(体外) 结论:RNA是遗传物质

  结论:DNA是遗传物质,其他不是 四、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总结:

  以上是我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节教材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创设了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利用了多媒体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认为只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就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成功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说课稿 4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三章,第一节。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遗传的细胞基础(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作用等),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将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确定本节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说出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2) 通过分析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能力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体会到生物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意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体验生物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生物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较顺利用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四、说教法

  众所周知,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者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法上我主要体现“启发式”的理念,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同时我还采取:

  1、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2、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在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这节课我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生参与整个课堂及课下活动,既发挥了集团军的作用,学生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合作和交流。我还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探究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说课稿 5

  学习目标:

  知识:

  1、简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设计思路。

  能力: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中的作用。

  情感:

  1、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2、认同与他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讨论技术的进步在探索遗传物质本质中的作用。

  学习重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学习难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我的课堂:

  自学等级

  一、情境导入:

  二、课前预学:

  1、20世纪20年代,人们认识到蛋白质是由 连接而成的大分子物质,而的多种多样的排列顺序可能蕴藏着 ,因此,许多科学家认为 是遗传物质。

  2、20世纪30年代,人们认识到DNA是由许多 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这一认识使人们意识到 可能是遗传物质。

  3、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包括两个实验:英国科学家 的实验和美国科学家的实验。

  三、合作探究:

  1、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过程。

  ①R型活细菌(菌落粗糙、无荚膜、无毒性) 注射 小鼠→___ __ ;

  ②S型活细菌(菌落光滑、有荚膜、有毒性)注射 小鼠→____ _;

  ③加热杀死S型菌 注射 小鼠→__ ___ ;

  ④R型活菌+灭活S型菌 注射 小鼠→_____ ;

  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初步结论:

  结论:___ __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

  2、艾弗里的实验—教材P44图3-3。

  ①科学家们在证明什么是遗传物质时的一般方法是:设法将 和 等分开,以便 、 去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

  ②实验结果表明: 才是遗传物质, 不是。

  思考:

  1、格里菲斯和艾弗里的转化实验对照是怎样?

  2、格里菲斯和艾弗里的转化实验能否完全证明DNA就是遗传物质,为什么?

  3、格里菲斯的转化实验中,加热杀死的是什么?因此能够说明DNA和蛋白质的稳定性谁更强?

  四、我的疑问:

  五、归纳总结:

  六、自我检测:

  2、若用DNA酶处理S型细菌,使之与活的R型细菌一起感染小鼠,结果或结论错误的是( )

  A、小鼠死亡 B、多糖不是遗传物质

  C、能证明DNA是否为遗传物质 D、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4、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在培养有R型细菌的A、B、C、D四个试管,依次分别放人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 、DNA和DNA酶、蛋白质、多糖,经过培养,检查结果发现有R型细菌转化的是 ( )

  6、格里菲思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身上进行了著名的转化实验,此实验结果( )

  A、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B、证明了RNA是遗传物质

  C、证明了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D、没有具体证明哪一种物质是遗传物质

  2、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不能证实的是

  ①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②DNA是遗传物质

  A B C D ③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重要载体

  ④在不含DNA的生物体中内,RNA就是该生物的遗传物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关键一步是 ( )

  A、区别出肺炎双球菌的类型 B、灭火的有荚膜菌可使无荚膜菌的后代长出荚膜

  C、无荚膜菌不会使小白兔得病 D、有荚膜菌的DNA可使无荚膜菌的'后代长出荚膜

  4、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了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然后分别加入到培养R型的培养基中,结果发现加入了DNA的培养基中,R型细菌转化成了S型细菌,而加入蛋白质和多糖的培养基中,R型细菌不能发生这种变化。这一现象说明

  ①S型细菌的性状是由DNA决定的

  ②在转化过程中,S型细菌的DNA可能加入到R型细菌中

  ③DNA是遗传物质

  ④S型细菌的DNA是遗传物质,R型细菌的DNA不是遗传物质

  ⑤蛋白质和多糖不是遗传物质

  ⑥蛋白质和多糖在转化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A、①②④⑥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⑤⑥ ( )

  5、根据下列有关实验回答问题:

  (1)科学家于1928年完成了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将R型活细菌和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含S—DNA)混合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死亡,且细菌的后代中出现少量的S型细菌,且这些S型细菌的后代均为S型。这一实验证明了 。

  (2)为研究上述转化的物质基础,科学家将S型细菌的DNA、荚膜多糖、蛋白质、RNA等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结果只有DNA使R型细菌完成了转化。这一事实证明了。加入的S—RNA之所以不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是因为 。

  (3)上述实验中,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

  反思与积累: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 二 课 时)

  课型:新授 主备: 同备: 审批:

  课标要求: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学习目标:

  知识:

  1、简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设计思路。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说课稿 6

  教材分析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隶属于生物2《遗传与进化》模块的《遗传的分子基础》。通过学习第一、二章,学生从现象和细胞水平认识基因对性状的作用,本章学生将从分子水平进一步认识基因的本质。本节通过科学发现史引导学生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有关证据,为学生后续学习本章后三节以及本册后续章节打下必要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必修一的学习,掌握了蛋白质和核酸的相关知识。通过必修二前两章的学习,对基因已经不陌生。但遗传物质为什么是DNA而不是蛋白质,学生通过了解科学家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得以认识和掌握。学生对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充满兴趣,但如何挖掘实验背后的逻辑规律及与社会、科技发展的关系,还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和挖掘学生能力的增长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1)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得出D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

  (2)以烟草花叶病毒为例,说明在只有RNA而没有DNA的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

  2.能力目标:评价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中的作用;

  3.情感目标:领悟科学的过程和方法,认同人类对科学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重点难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

  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噬菌体侵染细菌

  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肺炎双球菌转化

  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策略

  (1)采用设疑导入、问题引导、呈现探究过程、讨论归纳总结、反馈运用等教学策略。

  (2)采用插图、多媒体课件、分步演示等教学策略

  教学资源

  教材、教参、多媒体课件

  教学媒体

  计算机、投影仪、黑板、教材、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组织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复习引入

  教师:

  (1)孟德尔用

  进行杂交实验,成功地揭示遗传的两条基本规律:

  遗传因子的和其精髓是:

  (2)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证实在染色体上。

  学生:

  思考回答

  (1)豌豆、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性状、性状;

  (2)基因

  通过复习前两章相关知识,让学生明确现象可以通过细胞和分子水平实验得到验证,科学需要严谨的论证过程。

  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教师:展示染色体结构模式图;

  (1)遗传物质是DNA?蛋白质?

  (2)为什么是DNA?怎么知道?

  (3)20世纪20、30年代,多数科学家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遗传物质?你能否用学过知识解释?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

  学生:(1)蛋白质是生命活动主要承担者,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蛋白质分子结构极其多样。

  (2)对DNA的认识仅到组成,对其结构还没有清晰的了解。

  激发学生认知过程,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学生不仅关注DNA,还关注蛋白质是否是遗传物质的证明过程。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格里菲斯实验

  教师:实验材料?

  教师:介绍肺炎双球菌

  教师:细菌看不见,摸不着,如果想观察它的生长情况,怎么办?

  教师:R型菌和S型菌的区别?

  教师:展示格里菲斯四组实验过程

  (1)实验原理?

  (2)哪些是对照组?实验变量?

  (3)实验推论?

  学生:肺炎双球菌、小鼠

  学生:固体培养基

  学生:从菌落、荚膜、毒性判断

  学生:

  原理:S型细菌可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对照组:1和2、1和4、2和3

  推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内有转化因子。

  学生对实验材料应该有明晰的了解。引导学生回顾微生物培养技术,通过对比,学生明确两种球菌的区别。

  使学生明确实验原理,原则、变量及推论。

  艾弗里实验

  教师:展示艾弗里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设计实验

  教师展示艾弗里实验过程

  (1)哪些是对照组?实验变量?

  (3)结果分析?

  (4)得出结论?

  学生:

  (1)谁是转化因子?

  (2)如果是DNA,则提纯后的DNA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蛋白质同上。

  (3)学生尝试设计

  学生:

  1和2、1和3DNA是转化因子,是遗传物质。

  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和预期,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学生进一步明确该实验的变量、原则及结论。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教师:仍有人对艾弗里及同事实验怀疑,原因是?

  教师:赫尔希和蔡斯继续努力,完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这个实验材料?

  教师:介绍噬菌体及侵染细菌动态过程。

  教师:

  (1)研究方法?

  (2)为什么用此法?

  (3)亲代噬菌体如何被标记?

  (4)寄主细胞为何无标记?

  教师:展示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

  a:为什么短时间保温?

  b:搅拌、离心目的?

  教师:实验现象、结论?

  学生:蛋白质和DNA没有完全分离。

  学生:T2噬菌体

  学生:观察、理解

  学生: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学生:蛋白质和DNA组成元素有差异。

  学生: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然后再培养噬菌体。

  学生:另一批大肠杆菌

  学生:保温利于噬菌体增殖;时间过长,子代噬菌体释放。

  搅拌: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离心: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与侵染的大肠杆菌分离。

  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无35S标记,DNA有32P标记;DNA是遗传物质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

  学生适当知识储备,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学生明确实验方法的科学性。

  学生明确实验环节的重要性,以利于更好地掌握实验步骤和方法。

  烟草花叶病毒实验

  教师:DNA是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吗?

  教师:展示烟草花叶病毒对烟叶的感染实验

  (1)对照组、实验变量

  (2)实验结果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观察、分析

  RNA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

  学生学会从特有的现象中挖掘事物的普遍规律。

  反馈总结

  教师:根据有无细胞结构,生物分为?根据有无成形的细胞核,生物分为?

  教师:进行本课知识总结

  教师: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对比

  (1)细菌培养场所?

  (2)实验结论?

  (3)联系?

  教师: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较

  学生:病毒、原核生物、真核生物

  RNA病毒遗传物质是RNA,DNA病毒和原核、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学生:回顾总结

  格——体内,艾——体外

  转化因子,DNA是遗传物质

  研究目的、遵循原则一致

  学生:比较研究者、设计思路、应用技术、实验结论上的异同。

  学生明确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原因。

  将结构与功能、科技与科学整合研讨

  学生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材料、目的、原则、结果更加明确。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判断,对三个实验有了更加明晰的认识。更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技术进步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板书设计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体内、体外)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三、烟草花叶病毒实验

  四、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练习P46

  2、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遗传物质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教学反思

  通过问题串,不断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实验原理、实验变量及实验设计方法与结论。通过多媒体课件及图片展示,变抽象学习为实物观察,加深学生对抽象生物知识的理解。对生物规律的讲解,教师注意情境铺设,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在反馈检测环节中,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效果良好。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说课稿 7

  一、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精神等生物学科学素养。因此,本节课以“自主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切实落实主体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是在前面学习了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阐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分析了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一直把蛋白质作为遗传物质,“那么,遗传物质到底是DNA还是蛋白质呢?”教材在此埋下伏笔,然后通过两个经典实验发现了DNA是遗传物质,最后列举少数生物(某些病毒)只有RNA而没有DNA 的事实,得出“RNA是遗传物质”这一结论。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探究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很好的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并合理利用多媒体将抽象问题形象化,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得出科学的结论。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求新知识和合作的精神。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2.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体会和分析“DNA是遗传物质”实验的科学思维过程。

  (2)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明确实验法是目前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3)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能力目标

  (1)分析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2)用“同位素标记法”来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而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1)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遗传物质主要是DNA,强调了生命的物质性,有利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树立。

  四、教学方法

  根据主体性教学目标,以“自主、探究、合作”作为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侧重科学方法教育;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融合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过程,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引导探究”教学流程:设疑导入→引导探索→归纳总结→拓展升华

  五、教学过程

  俗语引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生来会打洞”,这其中隐藏着什么生命奥秘呢?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及有丝分裂中染色体数目有什么变化?

  染色体在生物的传种接代中,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忆一忆)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呢?(DNA和蛋白质)

  (想一想)哪一种才是生物的遗传物质呢?(DNA)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题目:第一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在探讨什么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做了很多实验,科学家是如何发现DNA是遗传物质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三个著名的实验:)

  (板书)

  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过程探究1]格里菲思的实验:

  (首先认识肺炎双球菌的两种类型:一种是R型细菌(粗糙),无多糖类的荚膜,无毒性,注入小鼠体内后小鼠不死亡。另一种是S型细菌(光滑),有多糖类的荚膜,有毒性,注入到小鼠体内可以使小鼠患病死亡。)

  通过动画向学生展示实验的做法及现象:

  ①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

  ②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提问:

  1.对比①②两组实验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2.如果将R型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一起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会不会死亡呢?

  播放第四组:④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

  3.此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格里菲思从④组实验鼠体内可分离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说明了什么?

  4.该实验能否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实验结论是什么?

  [知识建构1]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能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

  思考:这种转化因子是什么?

  设疑:你认为在确定“转化因子”的实验中,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想一想:S型细菌成分很多,哪种成分可能是转化因子呢?

  [过程探究2]艾弗里的实验:

  动画显示实验的做法及现象:

  第一组:①R+S的DNA——R、S

  提问:第一组中为什么出现S型细菌?

  第二组:②R+S的蛋白质或者是荚膜多糖——R

  第三组:③R+S的DNA和DNA酶。

  思考:艾弗里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知识建构2]“转化因子”——DNA,即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

  设疑: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有没有使所有人都认同DNA是遗传物质呢?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有没有比细菌更为简单的实验材料?(病毒)

  (板书: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我们首先介绍一下噬菌体这种病毒。(演示:噬菌体结构。)

  (主要了解T2噬菌体的结构及寄生方式)

  设疑:噬菌体的两种成分中哪一种是遗传物质呢?噬菌体非常小,实验时怎样观察?

  (引出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和测试。)

  引导提问:①从元素组成看,DNA有但多数蛋白质没有的元素是哪种?

  蛋白质有,而DNA没有的元素又是哪种?

  用14C和18O等同位素标记,行吗?

  动画显示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

  小组讨论:1.两组不同元素标记的实验离心后各出现了什么现象?这现象说明了什么?

  2.待细菌裂解后又发现了什么现象?这现象说明了什么?

  3.此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知识建构3]DNA是遗传物质。

  【敢于质疑】DNA是唯一的遗传物质吗?

  提问:烟草花叶病毒中,哪个是遗传物质?

  课件展示烟草花叶病毒侵染实验。

  SARS病毒中,哪个是遗传物质?

  课件展示SARS病毒的结构。

  (让同学们通过观察总结出:在SARS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

  [知识建构4]RNA是遗传物质。

  (由于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因此,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知识建构5]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拓展升华]

  结合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分析DNA作为遗传物质所具备的特点。

  六、课堂总结

  (一)遗传物质的发现过程

  1.格里菲思的实验

  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能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

  2.艾弗里的实验

  结论:“转化因子”——DNA,即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

  3.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

  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涉及的实验,在现有的实验室条件下是不可能完成的,这节课采用了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动画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景、平等融洽的人际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能力。教师由单纯的信息表达者转变成信息的加工者、组织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走进科学家的探究历程,在观察和思考中,愉快、高效率地学习,处于主体地位。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课堂充满了活力,新课改理念得到了落实。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说课稿 8

  一、教材分析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第3章第1节的内容。本节“问题探讨”部分指出当时科学界争论的问题:DNA和蛋白质谁是遗传物质?这个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后续实验的进一步开展。在讲述“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时,教材通过图片加文字介绍的形式,让学生学起来一目了然,很快理解这个实验的精髓所在,明白了要想证明DNA和蛋白质谁是遗传物会,关键是将它们区分开,单独的观察它们的作用,为后续介绍“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奠定了基础,学生理解起来也更容易。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概述DNA分子结构的特点;知道DNA和蛋白质都是生物大分子;

  2、能力目标:会通过实验探究DNA和蛋白质谁是遗传物质。

  3、情感目标: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难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四、教学方法:

  引导法、设疑法、合作讨论归纳法。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问题引入】

  引言:学过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后,我们想一下,亲代把什么传递给子代呢?大家都知道:亲代把染色体遗传给了后代,而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它们两个究竟谁是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还是DNA和蛋白质都可作为遗传物质呢?请大家把书打开到42页,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

  第3章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在20世纪20年代,由于人们已经认识到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连接而成的生物大分子。而氨基酸多种多样的排列顺序,可能蕴涵遗传信息。因此,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但是科学是不断探索与发现的,到了20世纪30年代,人们认识到DNA是由许多脱氧核苷酸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人们看到了DNA 的重要性,认为DNA也有可能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那么,到底蛋白质是遗传物质,还是DNA是遗传物质呢?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实验。

  (一) 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

  1928年,英,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

  1、肺炎双球菌的类型:

  R型细菌—菌落粗糙,无荚膜,无毒

  S型细菌—菌落光滑,有荚膜,有毒

  2、实验过程:

  Q1:对比1、2组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Q2:针对第4组小鼠死亡,我们可以做出什么推断?

  Q3: 与第3组实验比较,第4 组多注射了什么物质?

  Q4:活的R型菌在第4组实验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Q5:活R型细菌为什么会转变成活S型细菌?

  经过这些问题的循循善诱,同学们很快就理解了该实验。

  学生:格里菲思的结论:已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

  引导分析:无毒的R型菌必然向有毒的S型转化了。不但这一代R型菌转化为有毒的了,还发现在死亡的小鼠体内所繁殖的后代也是有毒的,为什么会转化呢?这种转化为什么还能遗传呢?原因就是R型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菌接触时,S型菌体内必然有一种物质促使R型菌向S型菌转化→转化因子。

  3、实验结果:S型菌中有一种转化因子,能使无毒的R型菌转化为有毒的S型菌。

  请思考:如果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确定转化因子是什么,你觉得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由这个思考题引出:

  (一) 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

  1944,美,艾弗里——对S型菌进行了研究,把S型菌体内的物质提取出来,进行分离鉴定后,把它们分成了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

  Q1:这个实验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Q2:这个实验证明了什么问题?

  Q3:该实验的成功之处是什么呢?

  学生:提取S型活细菌体内的各种成分,分别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直接、单独地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学生:“转化因子”是S型菌的DNA,因转化而来的S型菌能将性状传递给子代,说明DNA是遗传物质。(简单一点讲就是: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

  学生:把DNA与蛋白质分开,从而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的作用。

  教师引导:但遗憾的是,艾弗里转化实验所提取的DNA中仍然含有极少量的蛋白质。因此人们认为不能完全排除蛋白质的作用。那怎样才能将蛋白质与DNA彻底分开呢?

  1952年科学家赫尔希和蔡斯利用T2噬菌体(一种病毒)作为实验材料完成了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实验。

  (一)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952赫尔希、蔡斯)

  1、细菌(大肠杆菌):单细胞原核生物(有DNA,核糖体等)

  2、T2噬菌体:是由头部和尾部组成的,头部和尾部的外壳是由蛋白质组成,在头部内含有一个DNA分子。它是一种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成分:DNA→C、H、O、N、P;蛋白质→C、H、O、N、S )

  现在我们对T2噬菌体已经有所了解,那请同学们去阅读教材P44—P45的内容,看赫尔希、蔡斯具体是怎么来做噬菌体侵染细菌这个实验的,并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

  Q1:科学家为什么把噬菌体作为研究DNA是遗传物质的材料?

  Q2:病毒看不见摸不着,怎样进行实验呢?科学家是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的?

  Q3:用35S和32P分别标记什么?为什么这样标记?

  Q4:用C、H、O、N等元素标记,行不行?

  学生:T2噬菌体结构组成简单,只有DNA和蛋白质两种化学物质。

  学生: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学生:用32P标记DNA,35S标记蛋白质,分两组分别去侵染大肠杆菌。由于仅蛋白质分子中含有S,而P几乎都存在于DNA中,这样就可以把DNA和蛋白质分离开,单独的观察它们的作用。

  学生:不行。因为DNA和蛋白质中都含有C、H、O、N等元素,用这些元素标记,无法把DNA和蛋白质区分开。

  3、实验过程:

  亲代噬菌体

  侵染后细菌内

  子代噬菌体

  结论

  1、35S(蛋白质)

  无35S

  无35S

  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内;

  2、32P(DNA)

  有32P

  有32P

  DNA进入细菌内,并利用细菌体内的原料合成子代噬菌体

  把这两组实验的结果综合起来看,我们能够得出什么结论呢?

  4、结果:DNA是遗传物质。

  设疑:是不是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呢?

  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生物体内有DNA,但还有一些病毒内没有DNA,仅含有RNA和蛋白质,如烟草花叶病毒。

  烟草花叶病毒:RNA→(侵染)烟草感染病毒

  蛋白质→烟草不感染病毒

  得出结论:在少数没有DNA,只有RNA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

  共同总结:

  由于绝大多数生物既有DNA,也有RNA,此时DNA就充当了遗传物质;只有在没有DNA,只有RNA情况,RNA才充当遗传物质。所以,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板书设计:

  第三章 第一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

  1.肺炎双球菌的'类型

  2.实验过程

  3.实验结果

  (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

  证明:“转化因子”是S型菌的DNA,DNA是遗传物质。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细菌

  2.T2噬菌体

  3.实验过程

  4.结果表明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整体上较完整,创新之处在于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一味地灌输知识的做法,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引导学生探究、分析,掌握课堂的主动权,在探索中求真、在求真中找到喜悦,增加学生学习实验的兴趣与信心。课堂气氛较好,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较大程度调动,课堂始终处在一种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之中,学生真正把学习的过程演绎成一个主动探究、自动求知的过程。不足之处是但此节课较抽象,学生理解需要一定时间,存在一定难度,因此上课时,还得慢讲细讲,留给学生一定的想象和思考时间。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说课稿 9

  教材分析:

  本小节主要讲述了DNA分子的结构,关于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向学生展示DNA分子的结构模型。而且教材在概述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后,安排了一个“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实验,以加深学生对这一结构的感性认识和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DNA分子基本组成单位的化学组成

  2.概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和对DNA分子直观结构模型的观察来提高观察能力、分析和理解能力。

  2.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以问题为导向激发独立思考,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DNA的结构学习,探索生物界丰富多彩的奥秘,从而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

  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教学难点:

  1.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难点突破方案:

  1.用直观模型进行教学。

  2.用多媒体课件显示DNA分子结构组成的动态过程

  3.总结典型碱基计算规律,配合习题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具准备:

  1.DNA分子的直观结构模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前面我们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学习,知道DNA分子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它能使亲代的性状在子代表现出来。

  那么DNA分子为什么能起遗传作用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对DNA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那么我们今天就首先来学习 DNA分子的结构。

  dna分子的结构教案教学目标达成过程:

  一、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

  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首先来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习过的DNA的相关内容。

  1.名称:DNA又叫脱氧核糖核酸,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具有双链结构。

  2.组成元素:C、H、O、N、P

  3.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如下图)

  组成脱氧核苷酸的含N碱基:A、T、G、C,碱基不同则脱氧核苷酸的种类不同

  二、DNA分子的结构(该部分主要通过课件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

  在我们以往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已经知道了DNA是由脱氧核苷酸构成,那么这些脱氧核苷酸具体是怎样组成DNA的呢?组成的DNA又具有怎样的结构呢?

  介绍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提出了著名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简介沃森和克里克的发现过程,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断探求新知识和合作的精神)。这为合理地解释遗传物质的各种功能奠定了基础。

  1.DNA分子的结构

  提出者:沃森和克里克(1953年)

  结构:双螺旋结构

  2.脱氧核苷酸组成DNA分子的过程

  具体过程用PPT展示

  3.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1).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3).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碱基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碱基A与T、G与C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叫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三DNA分子的结构特性

  1.多样性:由于碱基排列顺序不同,所以DNA分子有多样性,由n对碱基组成的DNA分子中,DNA分子的种类为4n.

  2.特异性:不同的DNA分子具有不同的碱基顺序

  3.稳定性: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后用氢键连接两条链,所以具有稳定性。

  教学总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行总结、概况!

  课下作业

  完成学案上相应习题!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说课稿 10

  说教材

  “DNA是遗传物质”是第一节“遗传信息”的第一部分内容。本节课内容主要通过介绍遗传物质特点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得出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结论。课程标准要求这部分教学内容达到B级,所以教材用事实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感悟科学研究的过程,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说学情

  高二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面,对遗传已有所了解。但是学生的这些知识,概念比较模糊,不成系统,对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也并不了解。在能力上,学生通过生命科学第一册的学习,已经对探究性学习有所熟悉,相关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已初步形成。这也为本节课化解难点,进行探究建立了有效的能力保证。但学生的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尚未形成,还需要训练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课堂中也需要教师及时进行引导。如今信息科技日益发达,学生们早已通过多种渠道获悉了DNA是遗传物质,因此会对这一问题不屑一顾。如果碰到这类情况,可以直接问他能否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从而引出作为遗传物质所需具备的特点和实验证明方法。

  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说出遗传物质应具备的基本特点。

  (2)学生知道核酸是生物的遗传物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学生能说出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基本结构,并能描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分析“同位素标记法”来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得出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生由各种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核酸,认识到生物的统一性,培养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2)学生通过学习,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感悟科学家在探究过程中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说设计思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知识的普及,学生对于DNA是遗传物质的概念其实并不陌生。而且,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实验,在现有的实验室条件下是不可能完成的。为了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序,我将教材原先的结构体系稍加修改,摒弃直接的概念灌输,将其转化为进行探究式教学的素材,着重体现出对科学概念的认识过程和方法。通过采用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对实验的假设、分析和讨论,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走上”科学家的探究历程,了解科学的认知方式,学习科学思想的逻辑行程。这样才能增加学生的活动空间,把知识的传递优化为科学的探究,让课堂充满活力,落实生命教育理念。

  说教与学的过程

  1、 情景展示,问题引入

  教师首先播放各种生物亲代与子代的录像,设问录像中的子代为何能表现出与亲代相似的性状?或者说是什么决定的?然后师生共同分析生物在有性生殖过程中亲子代的联系,把目光聚焦在染色体上。通过让学生回顾染色体组成,设问遗传物质究竟是DNA、蛋白质呢?抑或都是?

  2、 特点分析,比较剖析

  为了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学生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作为遗传物质,必须具备哪些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分别将DNA和蛋白质做对比来推断,通过参看书上对应的表格,比较同种生物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不同种生物间的DNA含量特点。学生通过对比推断DNA最有可能是遗传物质,教师指出最后还需要通过实验来直接证明。

  3、 材料探究,过程展示

  进行科学研究时首先遇到的是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这是科学研究成败的关键。教师这时设问生物共同具有的物质基础是什么?既然都含有核酸,你觉得选择什么样的'生物做实验材料合适呢?你能试着说出几种生物吗?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很多,课本上介绍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则是其中最有说服力的实验之一。然后通过图示,教师引导学生讲出噬菌体结构和繁殖过程。

  4、 合作讨论,分组探究

  要想研究DNA和蛋白质谁是遗传物质,就要把他们区分开来。怎样证明只有噬菌体DNA进入而没有蛋白质分子进入细菌呢?在整个探究过程的初始阶段,学生可能无从着手。教师这时可以做出必要的提示或恰当的引导,如教师引导学生找出DNA和蛋白质的特征元素。怎样将DNA和蛋白质区分开?教师可让学生设想一些方法,回顾学习光合作用时用到的同位素示踪法。分别假设两种侵染情况下,用同位素示踪法所得到的结果和结论。设计了一份学生练习,让学生在教师演示的基础上,分别假设三种侵染情况下,用同位素示踪法所得到的结果和结论。逐步带动学生主动进入探究过程。

  5、 反馈运用,归纳整理

  从实验得到: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繁殖过程中,联系亲代和子代噬菌体的物质是什么?子代噬菌体的形态、特征是由什么物质决定的?假设第三种侵染情况,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正确结论。并归纳出噬菌体侵染细菌的5个步骤。(感悟严谨的探究过程)表明噬菌体是通过DNA控制后代性状的,也即证明遗传物质是DNA。

  6、 拓展设计,知识梳理

  是不是所有生物都象噬菌体一样,以DNA作为遗传物质呢?教师介绍几种人类生活中常见的RNA病毒,结合时事介绍甲流病毒。学生认识甲流病毒的结构后,思考能否也用实验来证明RNA是遗传物质。然后通过学生整理,教师归纳,小结本课。

  说教学效果

  这是一堂以学生探究为主的课,与教材原有设计有较大的突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是我这堂课的最大收获。

  课中我花大力引导学生质疑、释疑的环节,让学生们在已有认识基础上,运用科学方法,探索未知,得出结论。这些都让学生很快进入特定的学习状态,可谓非常有效。设计的学生练习纸,既能辅助教学内容,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实验过程,还能体现出学生的学习效果,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从教学目标的完成来看,通过这节课,学生掌握了各个知识点,这能从练习纸中体现出来。在过程和方法上,学生能了解科学家的整个研究过程,对探究性学习有了一定的熟悉,相关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培养,学生的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能力也逐步形成。

  说改进设想 为了达到锻炼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及体验科学思维这一目标,在整堂课的讲授过程中,刻意加重了学生自主分析、不断提出新问题的过程,个人认为这是我这堂课比较成功的部分之一。我认为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改进:

  一、前半部分讲述遗传物质的特点时,教师应放手让学生举例,做好引导,而不是一味平铺直叙,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除了用图示,最后也可以用动画形式,让学生在总结的时候感觉更加直观生动。

  三、在以后教学过程中,面对突发情况应该更灵活一点。比如在课中学生有回答不到点上,要给予适当的引导。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说课稿】相关文章: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反思04-29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反思04-02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说课稿07-25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反思8篇04-19

主要的同义词06-06

主要优缺点自我评价06-18

学期主要的工作总结03-18

《太阳》说课稿 我的太阳说课稿02-03

主要领导离职感言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