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说课稿

时间:2022-06-10 13:59:0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桥》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桥》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桥》说课稿

《桥》说课稿1

  一、教学内容:讲读小学语文第十册《飞夺泸定桥》(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过,理解红军是怎样抢时间,攻天险的,领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性。

  2、能力目标: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3、情感目标:学习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三、教学重点:

  ① 红军是怎样抢时间、攻天险,夺下泸定桥的;②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说它是重点是因为红军夺下泸定桥的关键是要抢在敌人前头,攻天险又最表示红军那种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本组训练重点是“按一定顺序写”,故在教学中应重点突出这个训练内容。

  四、教材的前后联系:

  本篇课文是对同学进行“按一定的顺序写”这一重点训练项目的第一篇课文,是紧接前面“理清课文的条理”和“注意事物的联系”而编排的,所以教学本篇课文要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弄清作者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并指导同学说写。另本节课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已初读课文,扫清了字词障碍,对课文的脉落已经了一定的认识,所以本节课将着力分析红军是怎样抢时间和攻天险的,同时也将着重引导同学领会作者叙事有顺序的写法。

  五、教学准备:

  录放机、电视机、录相带、投影仪、投影片①②、自制投影片⑴⑵⑶。

  教学方法:

  ① 从中心思想入手,对同学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②运用情景教学法,通过录相,使同学进入情景,体会夺桥的“难”,红军的“勇”;③运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计富有启发生,针对性,层次性的问题;④训练以读为本,以学为主,精心选择运用与读书相关的演示,讲解、提问、议论等方法,使同学以读促写,以读学写。

  六、学习方法:

  ① 充沛运用读、思、议、练的方法学习课文,做到以读的为本,注重读的效果;②通过学习课文的'语言文字,领会桥的“险”,红军的“勇”;③注重课堂交流,做到师生间交流,同学间交流,充沛尊重个体差别,让每一位同学投入到交流中,一起体验胜利的欢乐。

  七、教学设想:

  本节课在上述切实可行的教法和灵活多变的学法下,将精心设计出课堂教学的环节、程序、步聚,摒弃串讲串问,让教学服务于同学的自主学习,做取“以读为本,以学为主”,同时做到教学目标以语言训练为主,教学过程以同学实践为主,教学方法以指导读书为主。使同学通过本课入情入景的学习,能有顺序地讲述课文的内容和领会红军的不怕艰难险阻,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无畏精神。

  八、教学过程:

  首先是新课导入,大约需2分钟,出示投影片①,教师唱《长征》歌,激情创景导入课题和文章中心,(板书:飞夺泸定桥、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然后设置悬念:课文是怎样表示这一中心的?

  接着是讲读课文:

  第一步:放录相,让同学入情入影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中心的,重点记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约6分钟)(板书:抢时间、攻天险)。

  第二步:讲读第一段,同学默读,画出文中说明“天险”的词语,并请同学说说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约2分钟)。

  第三步:重点讲读第二段,先抽同学朗读第2、3小节,让同学考虑讨论①“诡计”的意思,敌人的诡计是什么。②我军决定怎样娄碎敌人的阴谋。③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是什么?为什么(板书:时间紧)然后让同学齐读第4、5小节,读后考虑讨论:①红军怎样同敌人的援年代抢时间?找出书中说明红军速度快如飞的词句作上记号。②在短时间内赶到泸定桥,红四团遇到哪些困难,课文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叙述的,也在书画出并请同学起来读一读,红军是怎样克服的,说明了什么?③当对岸敌人出现援年代时红四团用什么方法对待敌人?这说明什么?④敌人为什么不疑心?⑤我军与敌人赛跑把敌人抛在后面!体会“抛”字的用词准确?一个一个问题解决后,教师小结:红军以勇往直前的精神,用飞一般的速度把敌人援兵远远抛在后面,终于预定时间赶到泸定桥(板书:路程远、速度快)(该环节大约10分钟)

  第四步:重点讲读第三段,首先引读第6小节,读后提问,本自然段分几层意思讲述泸定桥?然后引导同学体会敌人“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这句话的含义(板书:敌守天险)接着抽同学朗读第7、8小节,让同学弄清红军是怎样飞过去的?在这节教学中,要主同学注意体会作者对动词的准确运用和作者叙述的顺序(发起总攻、突击连冲、三连铺桥、桥头激战,(随即板书,发起总攻:桥头激战。)随即让同学考虑:①在夺桥战斗中哪个词最能说明红军英勇顽强,在课文中,画出表示红军“奋不顾身”的语句?②党的号召是什么?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这说明了什么?随后打出投影片(①②)让同学看着灯片结合课文内容讲红军夺桥经过。最后,让同学明确夺桥过程,作者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描写红军的英雄气概?(该环节大约13分钟)。

  第五步:讲读第四段,齐读后,师生小结,与第一段前后呼应,既是对“飞夺泸定桥”的伟大意义的揭示,又是对红军战士飞夺泸桥的原因的补充交代(该环节大约1分钟)。

  然后是总结阶段:该环节大约用3分钟问:①这篇课文按怎样的顺序写?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同时出示投影片(1));②学习了这课后,你学到了什么?一是从写文章要有次序引导,二是从红军的精神方面引导。

  最后检查学习效果,大约用3分钟,出示投影片(3)(4),再次让同学体会红军战斗任务的艰巨性,时间紧迫性和泸定桥的“险”和红军的“勇”。

《桥》说课稿2

  指导思想:

  “仰卧推起成桥”是小学三年级教材中技巧项目。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体会身体倒置的体位感觉和运动感觉,提高控制身体平衡能力,发展腕、臂、肩带和腰腹的力量。本课的教学以“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水平、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此,我改变原有教学内容缺少主线的教学结构,以利用身体摆一座“桥”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完成“仰卧推起成桥”。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的时期,比较乐于参与体育活动,并乐于向同伴展示运动动作,而且绝大多数学生已经学会多种运动基本技能,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所专长,他们模仿能力强、好奇心强、依赖性强,但是自我约束能力差,绝大多数同学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在集体活动中和他人团结合作,完成活动任务。

  教学思路:

  1.导入激趣

  通过让学生回忆各种形式的桥,引导学生利用身体搭一座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课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是主要是根据兴趣来定的,对于他们喜欢的课程他们会乐于学习。而对于他们不喜欢的课程他们则表现得毫无兴趣,甚至置之不理,因而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从而保证学科教学的顺利进行。

  2.热身准备

  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采用学生喜爱的几个小游戏,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做到了以玩促学、以趣带学,使学生提高了学习效率,既达到了热身的效果又为完成用身体造桥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仰卧推起成桥

  通过前面的热身活动,在教学“仰卧推起成桥”时,我注意到将这一技术动作分解成几个层次,通过游戏、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仰卧推起成桥”的`技术。

  首先要解决的是推手的问题:我利用游戏:照镜子,使得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用手支撑起自己的身体,达到推手的目的。其次是让学生仰卧在垫子上完成“仰卧推起成桥”,通过“抽垫子”这个游戏,使学生体验到这个动作的重点和难点在于蹬地、推手、挺髋。在充分准备练习的基础上,在同伴的帮助下,学生完成“仰卧推起成桥”这一技术动作。独立完成“仰卧推起成桥”动作。学生根据要求完成动作,最后进行交流,让学生相互展示自己的“桥”,互评成功的“仰卧推起成桥”。

  4、游戏:携手钻桥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桥的理解,通过游戏,使学生再次体验“仰卧推起成桥”动作,更加巩固刚刚学会的技能。

  5、恢复身心,小结

  放松运动摆造型中,通过俩人合作摆造型,四人合作摆造型,最后的八人合作摆造型以及让学生给自己今天的学习取名字,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桥》说课稿3

  一、说教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专题栏的一篇阅读课文。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文章用深情的笔触讴歌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赞美了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是一篇教育学生感受爱、学会爱的好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与学生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珍贵和爱心的无价。

  2、在阅读中感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教学重点:读中体会,感受真情。教学难点: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深刻含义。

  三、说设计理念:

  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情感淳厚感人,教学设计以爱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体会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教学中重朗读、重感悟、重情感、重创新。在听、说、读、中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说教法学法:

  1、朗读品味法

  2、圈划批注法

  3、想象法

  4、讨论交流法

  五、教学准备:

  1、与台湾有关的资料。

  2、地震的场面录象片。

  六、教学环节设计:

  一、回顾课文,理清脉络这里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回忆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讲述这个故事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整体把握课文,学习叙事文章的写作顺序性特点。

  二、读文体会,感受真情这里我设计了两个环节:

  1、自己读文,找出来。

  2、合作学习,议出来。在学习方式上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在学习形式上体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有自主学习,有同伴互助,有点拨启发;在读文体会中以读为主,读中感悟,以读代讲;运用多种形式的读:“朗读”、“品读”、“想象读”、“体验读”、“对比读”、“情境渲染读”、“走台阶读”、“穿线赏读”、“串红品读法”,其中后三个:“走台阶读”、“穿线赏读”,“串红品读法”,是我尝试着学“哈尔滨复华小学校本研修展示活动”后,学习总结的朗读训练的方法,作为我们校本教研活动的经验和大家探讨,希望能提升为理论,更广泛的推广应用,把“校本教研”晋升为“校本研修”,实现质的飞跃。

  三、歌曲渲染、总结全文:在歌曲《爱的奉献》中,总结全文:“是爱让桂树还没有开花,却在晨风中飘来甜丝丝的香气;是爱挽救了这宝贵的生命;是爱跨越海峡的阻隔;是爱联结了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是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其意在欣赏歌曲,深化爱、升华主题四、在作业布置上,体现多种设计方案:1、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2在平时生活中,你有过被感动的经历吗?也写一写吧!这样,既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又体现因材施教的理念。设计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问题即研究的课题,学习就是一种体验,课堂就是一块基地,研究就是一种提高。学会思想,才会感悟生活;换洗思维,才会激活灵性;思考、钻研,才能有所收获;教学相长,才是教育的快乐,希望同仁们提出宝贵的意见,愿意学习、研究,共同成长。

《桥》说课稿4

  一、说教材

  “生命桥”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18课《生命的壮歌》中的第二个小故事。“生命桥”讲的是一群羚羊在打猎队的追击下,老羚羊用去世亡架起生命之桥,年轻羚羊秩序井然地奔腾悬崖以求生存的故事。歌唱了戋戋弱者在生去世攸关的要害时候所体现出的难得的互助与献身精力。

  全文共3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一群羚羊被打猎队赶到了悬崖边,一只老羚羊带着一只年轻羚羊向悬崖劈面跃去。第二自然段写老羚羊资助年轻羚羊跃过了悬崖,自己却坠入山涧。第三自然段写一队队羚羊照着前面的样子秩序井然地快速奔腾,以老羚羊的去世亡调换了年轻羚羊的生命,那悲壮神圣的局面惊得猎人放下了枪。

  二、说教学目标

  本篇课文是安排在本册中的第四单元组中,其目的是在于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重点句段;在提供的语言材料基础上,培养学生们感悟的能力,理解羚羊们可贵的合作与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献身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重点是:了解重点句段,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领悟课文所赞颂的羚羊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精神,从而懂得爱护动物。

  本文难点:理解老羚羊用身体做桥墩的自我牺牲的过程,理解“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的含义。

  四、说教学过程

  生命桥,一个内涵丰富的词,是一个让读者眼流泪、心滴血的词。那么一篇这样的文章如何让我们小学生在阅读时候,能读懂,能心为所动呢?

  1、巧抓互动点,教师“穿针引线”。

  首先,朗读的牵引。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篇难以理解的文章。很多地方能意会而不会言传。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反复地朗读体验,以读促思,才能获得更深刻的理解。所以,在本文的朗读方式上,我不仅采用了个别朗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等方式,而且还多次采用了师生接读,合作朗读。这样的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激情,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

  其次,理解的牵引。当学生说不出来的时候,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巧妙地引导学生去感悟。备课时,为每一个环节,巧设小问题。如:学生在自己朗读时,读不出“几分钟后,羚羊分成了两群”这话的另一层含义。它们不能用语言商量,却能在危机前,在那么短暂的时间内,做出决定。一群羚羊有着可能连人类都没有的果敢和机智,值得品读。但学生感觉不到。所以,我设问“几分钟后”、“分成两了群”说明了什么?从时间上,引发学生的思考。又如理解羚羊起跳的合作过程时,我设计这些小问题“为什么要‘紧跟’?晚几秒不行吗?为什么‘高度还要低一些’”?这样的提问,一下子促动了学生的思维,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中,大家的理解又会加深一层。总之,恰到好处的点拨,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

  2、巧抓想象点,学生“情感蔓延”。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要给“创造未来”的孩子从小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想象的功能,是推进创造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我在文中设计了两处想象训练:A、假如让那“几分钟”延长,再多些时间让这些羚羊话别,他们分别会说些什么呢?

  B、试跳成功以后,当年轻羚羊到达彼岸,看着一望无底的深渊,它会想些什么呢?这样,学生一下子就进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他们仿佛就看见羚羊的生离死别,仿佛看见那依依话别的场面。情动才涌,学生读到深处,理解到深处,自然就有说不尽的想法。

  3、用课外资料,壮歌“余音绕梁”。

  引导学生延伸阅读。固然,如今提倡学生自己动手获取信息,但究竟上,学生查找资料的本领照旧有限,课前我从网上找了其他动物的资料,包罗《生命桥》的原文《斑羚飞渡》。这些文章阅读起来都有些难度,以是,让感兴趣的同学前来领取。一来使用学生的好奇心自动到场阅读;二来满意程度不等的学生的差别必要。让悲壮的生命之歌继承唱响,让学生的感观扩张。

《桥》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桥》是五年级下学期第四组的讲读课文。本组课文的主题是“感人的故事”。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表达方法。《桥》的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也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多用简短的语句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依据教材特点,制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3、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以及题目的深刻含义。

  二、说教学目标

  作者编排的意图是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和宽大的胸襟。但是文章所描述的真人真事离生活太遥远了,虽然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到许多优秀人物的英雄事迹,但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学生根本没有见过这样的人,他们缺少这样的生活经验。因此本课的教学我确立如下的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积累课文中的特色语言。

  2、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用心触摸文句,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悟洪水肆虐的危机情境,体会老汉的光辉形象。

  4、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5、借助文本唤醒真情,关注生活,感悟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三、说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中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读、写、说的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所以我把本课的重难点定为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

  四、说课时安排:

  这篇课文我安排两个课时,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确立为:1、认识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研读,品位语言,重点学习第一、二部分:桥窄,水猛,人慌。感受洪水之大及当时场面。

  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我确立为:1、品味语言文字,学习第三、四部分,重点感知老汉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和父亲的双重形象,以及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的人格魅力;

  2、初步感受课文布局谋篇的特点;

  3、积淀情感,感情朗读课文,提升语感。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本堂课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朗读感悟法:结合本课的语言特色,以读代讲,以读促学,通过自读自悟、边读边想像,生生评读师生评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并将之内化、沉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2、想象感悟法: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挖掘教材的空白处,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在研读中,通过换位思考,体验人物的内心,使人物的形象更丰满,更高大,真正做到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除了以上方法外,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还穿插了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等等。我力求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内容体会中掌握方法。

  六、说设计理念:

  激发阅读愿望,走进文章的情节

  结合文本内涵,走进老汉的内心

  研究文本外延,走进学生的思考

  七、说教学流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第一课时:谈桥引出课题(有形的桥和无形的桥--------北京奥运会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桥,书籍是知识的桥,为教学难点做好铺垫);初读课文,理请脉络;(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段,

  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书写字词。

  第一环节为

  一、诵读词语,再现场景:

  1、听写描述洪水的词语并感情朗读。

  2、透过这些词语,你感受到什么?

  3、引读水猛的句子。

  4、交流灾难来临时,一百多位村民的表现,用一个词来概括。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本环节即复习了课文的生字新词,扎实了基础,又为导入课文做了铺垫,也为学生在后面的有感情的朗读英雄言行做了热身。

  二.聚焦老汉,品悟党支部书记形象:

  我是这样过度的:同学们,此时此刻,洪水势不可挡,村民惊慌失措,乱作一团,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谁挺身而出,搭建了一座让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1、请同学们读课文相关部分,想想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2、交流汇报,重点研读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①自个儿读读这些文字,老汉在洪水中留给你怎样的形象?板书:一座山

  ②再读,哪些字词让你感觉到此刻的老汉就像一座山?

  (研读“站”和“盯”),回读:他像一座山

  ③老汉默不作声,但是,心中也这么平静吗?此刻,他在担心什么呢?

  3、复沓引读句子(随机指导朗读):“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重点指导好三个感叹号(虽然声音沙哑,但很坚定、有力、威严)

  三、设置矛盾,体会父亲形象

  1、继续关注老汉,读15—23自然段,还有让你刻苦铭心的场面吗?划下来准备读给大家听。

  2、交流,读。(呈现老汉和小伙子相关的几个自然段。)把他们前后各自的动作对照看看,有没有矛盾的地方?

  ①交流后,显红“揪”和“推”:指导朗读揪的句子。老汉这一揪,很可能把儿子从生命线上揪到死亡线上,老汉犹豫了吗?为什么揪他?

  ②学生自由说矛盾的地方,显红“瞪”和“推”。教师出示以下句子并引读,学生想象并交流省略号的部分,说话:

  儿子瞪了父亲一眼——父亲啊

  儿子推了父亲一把——父亲啊

  父亲推了儿子一把——儿子啊

  3、重现父子俩在木桥前的一幕(15——23段),换进“父亲和儿子”,再读句子。 这两部分环节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内容去读、品、议,通过老汉对乡亲、对自己、对儿子的言行的感悟,杂学生心目中树立了一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突破了教学的重点,也为理解课题这一教学的难点作了准备。

  四、升华情感,理解桥

  1、再次出示: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同学们,你们现在明白了全村人为什么都拥戴这为老人了吗?引导学生总结,老汉在生死攸关的险境面前为人们搭建了一座生命桥,他所表现出的英雄言行感天动地:进一步想象以前人们为什么拥戴他?

  2.同学们, 让我们饱涵神情的齐读课题。

  抓住“拥戴”一词,不仅体会洪水面前老汉的行为值得人们拥戴,更进一步想象以前他的所作所为,体会他是:桥的含义,情感上水到渠成。再通过老师的渲染、话外音及齐读,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课题。

  五、学习写法,拓展升华主题

  1、这篇课文感人至深,除了内容的原因之外,还因为作者在表达方法上的独具匠心。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看看作者在表达上都有那些特点。探究作者为什么要到结尾才点明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微型小说,结局出人意料。

  探究句子的特点拟人、比喻。

  2、同学们,文中的老汉虽然没有名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赞美老汉,并尽量使用上“桥”字,如,“老支书,你是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老支书,你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你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远不会坍塌的桥”。

  3、推荐阅读雨果 诺曼底号遇难记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 16桥

  一座山 父爱如山

  党支部书记 一座桥 生命桥

  七、说新课改理念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边苦学为乐学,在课堂上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不断尝到成就感。让学生潜心涵泳、诵读体味。特别是第一课时,要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地读,以诵读体味为主要教学形式,注重诵读中涵泳、意会、体悟。并在读中了解课文大意、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能与文本、作者充分的进行对话,为下一节课学习做好准备。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在上课时要求学生分三个层次的读课文:一读课文,正音,读通课文。二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三读课文,品析文章主要人物。一读课文,正音,读通课文,对一些难理解、难写的字词,重点指导读写,扫除学习课文中的障碍,发挥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作用,使学生能很快进入文本。二读课文,让学生能更流利的读文,更好与文本对话,归纳出文章的大意,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在这个整体认识的基础上,提炼出主要人物——老汉。第三次读文,有感情的读课文重点部分,就是有让学生抓住主要人物老汉的言行,感悟老汉的伟大。

《桥》说课稿6

  本学期我们学校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组开展一次主题为“搭纸桥”的综合实践活动。其中有一个活动为用纸制作桥梁模型,同学们在制作的过程中,除了美观,关注较多的就是做出来的桥是否结实。为了我们组织了全体同学的大讨论“桥梁是否结实与什么有关?”讨论中发现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提出了很多自己的观点。

  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的本质在于活泼的生命,在于火一样的热情,在于探究的兴趣。陶先生的观点实践探究对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而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的是锻炼学生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获得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等。为此,我们决定来上一节探究活动课。

  最初,我们的课题定为“桥的承受力”,我们以为相对于“搭纸桥”来说,“承受力”的研究更有意义,更丰富些。

  桥的承受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建桥的材料、桥墩的数量、桥的外形、桥面剖面形状等好多,其中桥面剖面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最复杂。所以,我们设计老师或学生上台一一操作演示前几种简单的关系。比如,将不同材料的桥面进行试重对比,说明材料不同,承受力不同。用桥墩数量的多少试验承受力的大小不同。最后再让学生分组做实验研究不同剖面形状的桥面,承受力不同。

  每次试讲,总是感觉师生共同演示的过程很别扭。内容简单,让人感觉浪费时间;又干扰本课的重点——剖面形状的改变对承受力的影响;还让更多的学生缺乏操作实践,只是一味地在看。

  各种因素与承受力的关系能否让各组自己选择研究呢?尽管表面上每个组都在实验操作,可是有的太简单,有的太复杂,收获肯定不一样。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舍弃简单的内容,抓住重难点来上呢?所以,最后我们确立了“搭纸桥”这一课题。

  课题的确立,让我们思路清晰了。我们通过魔术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提出问题:为什么桥的承受力改变了?接下来,又对问题进行了大胆地猜测:是不是与桥面的剖面形状的改变有关?然后通过对比试验进行验证并得出结论:桥面剖面形状改变,桥的`承受力改变了。实验后,我们又设计了一个搭纸桥比赛,将实验所得应用于实际操作。比赛完,我们又有一段文字加图片加解说的一段资料,说明桥的承受力与很多的因素有关,既扩大了孩子们的视野,又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为下节课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整堂课,孩子们表现出了很高的学习热情,思维活跃,兴趣盎然,有很多的学生看到自己设计的桥面禁住了那么多的钩码,激动不已。他们积极参与,大胆操作,敢想敢干,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桥》说课稿7

  一、说教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讲述了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钱畅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虽然同学们缺少对于文中提到的白血病、地震等事件的切身体验,但是他们已经具备了借助教师的`引导以及情感迁移等方法来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情感。通过学习本文,同学们也能深切的体会海峡两岸同胞割舍不断的血脉亲情。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够认读生字词,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生命桥”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体会两岸同胞割舍不断的血脉亲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读生字词,并能够体会生命桥的深刻含义。

  2.难点:感受两岸同胞割舍不断的血脉亲情。

  五、说教学方法

  讨论法(展开)、谈话法、情境创设法、多媒体演示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

  使用投影出示1999年台大地震的相关资料,并提问:“遇到地震我们应该怎么办?”同学作答:空地避难、有序离开建筑物。

  教师讲述:但是在地震当时有两位台同胞坚持呆在室内,他们为什么会这么选择,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下。

  2.整体感知

  1)播放范读录音,提示同学们标出文中的生字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并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

  3)请同学们合上课本,回忆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并随机点名请同学回答,回答不完整的会请其他同学补充,并由教师进行总结。

  3.深入研读

  1)随机抽取同学范读第1、2自然段,并提问:“小钱得了什么病?”并与同学们谈话互动分析得出:“小钱是不幸的,更是幸运的。”因为小钱有机会能够得救。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3、4自然段,并从文中找出,为什么李博士和青年都没有离开医院的大楼。

  3)由教师范读第5、6自然段,读后提问:

  a)“针头从肌肤中脱落,青年的反应是什么?”

  b)“一次又一次的努力”说明了什么?

  c)为什么青年一直静静地躺着?

  并请同学们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时长5min。讨论结束后随机提问,由教师进行总结。

  4)由教师继续追问:“骨髓抽出之后是否就能松一口气呢?”同学寻找答案:“骨髓必须在24小时之内注射给小钱。”

  5)最后,请同学们齐读第7自然段,并提问:“这座生命桥是由哪些人的努力架起来的?”同学们会自然想到:“李博士还有青年。”教师加以引导:文中没提到的人有没有呢?比方说两岸的医护人员。在引导之下,同学们可能会进一步回答出:飞行员,接送的司机等等。再此,我会加以总结:“在这个故事的背后,还有许许多多的无名英雄,他们也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4.拓展延伸

  由教师提出问题:“小钱获得新生的血脉来自于这位无名的台青年,那又是什么让这位青年可以不计得失的付出?”同学们通过思考及回忆文章内容,就会找出:“两岸同胞的心及血脉亲情都是连接海峡两岸的。”由此同学们自然的会感受到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

  5.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同学们齐读课文,再次感受文中的浓浓的血脉之情。

  作业: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想象十年后小钱与台青年两人见面的情景,并分别选人饰演,在下一次的活动课上进行展示。

  七、板书设计

《桥》说课稿8

  人人都向往温情的友谊,如何让友谊之花遍开,让友谊之树常青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友谊桥》这一课吧!

  这篇童话中作者给我们讲述了一群有着不同肤色的蜡笔娃娃的争吵,到后来他们听从了紫娃娃的劝告,联手共同描绘了一道象征友谊的彩虹桥的故事。全文共十三个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的重点是蜡笔娃娃们为炫耀自己的长处而引发的争吵,第二个部分叙述的重点是在紫娃娃的提议下所有的蜡笔娃娃共同合作,画出了令他们惊叹不已的美丽画卷。文中没有空洞的说教,孩子们通过阅读、比较、表演、感悟,就能够照见自己的影子,自然而然的懂得其中蕴藏的道理——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学会与他人合作,追求真挚、美好的友谊,珍爱我们的集体。

  我打算本课分两课时完成,在这里我着重分析第一课时。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意图是通过学习,让孩子们细细品味多彩的童年,感受童年的无限乐趣,并且《新课标》中对低年级阅读提倡让孩子们喜欢阅读,能感受阅读的乐趣。教学时,应抓住蜡笔娃娃们情感、态度、言语、行为的变化,引导学生多方位的朗读二~七个自然段感悟蜡笔娃娃的争吵是因为只看到了自己的本领大,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引发学生迫切地想要去认识友情。将图画与八~九个自然段的学习相结合,让孩子们在看看,说说,演演的形式中去发现友谊,体验友谊,从而激发孩子们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领悟友谊的真谛。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让孩子们建立友谊,感受合作的快乐。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本课的具体情况,我将“通过在研读蜡笔娃娃们的对话和认字、识字中,品味语文学习的乐趣”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而如何让孩子们感悟文中蕴含的道理,学会与他人合作,追求真挚的友谊,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将其作为难点来处理。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结合《友谊桥》一文的具体情况,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图画导入。

  出示CAI课件:蜡笔娃娃们合作画的一幅画,在学生欣赏的同时,请孩子们说说自己对这幅图画的感觉,引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小组合作检查字音。出示CAI课件检查生字和生词的读音,谁读对了就可以过桥。

  三、细读课文。

  品读感悟,认识友谊。

  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与文本对话,如小组读,师生合作读,自由读,指名读,师范读,男女生赛读等等。以教学蓝娃娃的话为例,先老师范读蓝娃娃的话,请学生评价,你听出来了蓝娃娃说话的态度是什么样的?抓住词语“傲慢”,鼓励学生谁还能读出傲慢的语气,并进行现场的表演。男女生再次赛读蓝娃娃的话。

  (设计意图:感受课文的情感美,离不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叶圣陶先生称之谓“美读”。叶老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因此,要想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充分感知,应进一步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在对课文的美读中体会课文的情感。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通过以群体和个体的形式读蜡笔娃娃的争吵,并进行自我评价,引发他们想要去寻找蜡笔们争吵的原因,从而突出了本课教学的重点。)

  创设角色,发现友谊。

  在这部分教学中,创设了一个角色"智慧老人",演演当小蜡笔们争吵的时候,智慧老人会怎样劝说小蜡笔们?过渡到紫娃娃的话,通过读紫娃娃的话,领悟到不能只说自己的本领大,还要看到别人的长处。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把学生变成了一个发现者,首先为他们创设了一个角色"智慧老人",使他们亲身参与到童话中,让他们来劝劝小蜡笔们,接着过渡到紫娃娃的话,通过读紫娃娃的话,领悟到不能只说自己的本领大,还要看到别人的长处。)

  升华情感,体验友谊。

  出示CAI课件,再次欣赏蜡笔娃娃们的画,谈谈当你再看到这幅画时,自己有什么新的感受吗?引导学生带惊叹、欣喜的语气读第八~九自然段,体验小蜡笔的感受。

  (设计意图:本单元教材编写的意图是通过学习,让孩子们细细品味多彩的童年,感受童年的无限乐趣。所以我将"品味乐趣,感悟友谊"作为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在开课时先用CAI图片,让孩子们欣赏蜡笔娃娃们一起画的"蓝天、白云、青山、小溪、麦田……"询问孩子们对图画的第一体会,当学到课文的第九个自然段时,再次将图片拿出,继续引导学生看图,因为在前段学习中学生的情感已经被调动起来,尤其是读蜡笔娃娃争吵的对话中和扮演智慧老人的亲身体验中,加深了对文字的理解和体验,再次看到图画的时候无疑是情感的一次升华。这时他们再聊的不仅仅是图画很美了,他们会谈到自己受到的思想的启迪,即对友谊的自我理解。在此时教学的难点得到了突破。在这个片段教学中,给学生充分和开放的思维空间,珍视学生的独特的体验,学生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都给予认可和鼓励,并利用这种差异进一步推进教学。)

  四、识字、写字。

  合作创新,建立友谊。

  小组合作学认生字"娃、肤",比比哪一小组合作得最愉快,效率最高。师范写,生评价。描红,相互欣赏。

  五、课后练习。(任选一题)

  自由组合创作一幅画,写写感受或收获。或是排演一次课本剧,写写感受或收获。

  (设计意图:当孩子们经历了认识友谊―――发现友谊―――体验友谊这三个过程以后,对于"友谊是什么"有了更深的了解,那么该联系实际来体验一下,友谊的魔力了!于是安排了一次小组合作识字和选作的练习,让学生有了实践的体验。)

  不要只说自己的本领大,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

  2、友谊桥

  板书设计

  我觉得板书是我施教的“蓝图”,是教与学思路的体现。在板书的设计上我抓住低年级孩子喜欢图画的特点,瞧,蜡笔娃娃发生争吵的时候,他们脸上带着难受的表情,当他们听了紫娃娃和智慧老人的劝告后,一起合作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蜡笔娃娃们开心地笑了,合作令人多么的愉快呀!学生通过板书也能直观地感受到友谊给人带来的快乐。

  语文是一个包容性较强的学科,探究、发现和创作的完成,势必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课堂高潮。使人受到情感美和人性美的熏陶感染,我想这就是语文课带给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也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最后愿我们的语文课堂在探究、体验、实践中更加的精彩;愿我们的孩子在创新、合作、个性中更健康的成长!

《桥》说课稿9

  一、把握大纲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均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展示人民大众创造性智慧,包涵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课文,掌握说明文和小品文的相关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桥之美》为自读课文,位于讲读课文《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课文同是写桥,但《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而《桥之美》的作者吴冠中是画家。他们分别从科学的角度和艺术的角度来写桥。《中国石拱桥》已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桥的历史、形式、结构等知识,本文则重在引导他们以新的审美视角来品味欣赏文中的桥之美。

  (二)教材内容的理解:《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抒情般的感染力。吴冠中先生将桥置于一个个构图框中,发掘出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不同美学效果,给人一种新的审美视角。课文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画上的形式美,再将桥自身的结构美与它的构图美作对比,肯定强调了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接着以诗意的语言具体描绘了不同的桥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优美地融合的几幅画面。得出结论:“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三)学生情况的分析,当今的初中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但是,大量的信息使他们在接收时大块朵颐多过细品慢赏,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用新的审美视角去发掘美、品味美,开阔眼界,提高文化品位。

  (四)教学目标的设定: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三大类,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要求,结合教材依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哪(2)形象优美的语言2、能力目标: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3、情感目标: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五)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根据上述的分析,我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一、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二、品味形象优美的语言。其中第一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

  (六)教学课时的安排:一课时(说明:本文是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为自读篇目)。

  二、说教法

  要把课改真正地落到实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三个原则:(一)教,就是和学生一起学,重视学情的调查和学法的研究,教学相长;(二)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真正地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品味感悟,主动获取知识,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与课文相适应的课堂氛围,并相机给与指导和启发。(三)教师不要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强加于学生。1、比较阅读法:《桥之美》位于《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文章作者的身份不同,写作的角度也不同,通过比较既可以复习上一篇课文又可以自然导入本文,大致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即能有意识地去感知科普说明文与美学小品语言的区别,并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所以我采用比较阅读法来导入课文,具体做法如下:(1)比较两文作者的不同身份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的写作角度。(2)抓住本文中心句比较两文内容上的'不同。(3)比较两文的语言。

  2、语境解读法:《桥之美》的语言画面感很强,修辞灵活,具有抒情般的感染力,是本文学习的重难点。因此在具体赏析课文时我选择采用语境解读法,使学生结合语境,由粗到精,由此及彼,反复诵读,整体把握,最终使学生既欣赏了桥之美又学习了语言之美。具体操作如下:(1)在比较阅读基础上抓住文眼来析读

  文章的开篇部分往往有最简练的文字作文眼来统摄全篇或交代线索以贯穿全文。本文题目中的“美”即为文眼,析读时引导学生顺着“美”字将文中画面一幅幅铺展开来。(2)诵读、赏析、品味、想象。(3)、通过替换、删除描写的词语、或更改修辞方法,细加推敲品读,进一步把握文中语言的魅力3、分组讨论法

  三、说学法

  “最好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笛卡尔)为了提高学生欣赏品味语言的能力,在教读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赏析的几种方法:1、联系:将词放在句中品,将句放在文中悟。2、替换:(1)比较替换字词的不同效果(2)抓住文中修辞,比较更换修辞或不用修辞的不同效果;3、转化:将文字与画面或音乐结合,多角度品味。 4、讨论:互相启发。

  四、说程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追求师生良性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备好课但不事先设定所谓的严格的教学步骤,而是把课堂教给学生,教师要因势利导,艺术地驾驭课堂,良好地把握以下教学节奏:比较阅读、语境解读、讨论品评、迁移拓展

  具体做法如下:

  (一)导课:1、多媒体展示多幅桥的优美画面,创设情境,渲染气氛。2、复习《中国石拱桥》,出示结构示意图,引起学生对比讨论。3、出示《桥之美》中心句。

  (二)解读1、抓住本文文眼及中心句“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讨论:不同的桥是怎样与不同的环境在相互联系对比协调中体现美感的。2、读、赏第四、五两段,品味语言的魅力,同时展示画面

  3、展示音画课件,诵读课文第四、五两段。

  (三)迁移拓展(1)谈谈阅读本文的启示。(2)教师总结: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本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从事物之间的联系中寻求美或新的发现,不仅寻求美如此,做其它事也是如此。

  作业的精心设计

  选题完成作业,要求A与B中选一题完成:

  A、收集有关桥的诗歌、对联、谜语、俗语、谚语成语等。

  B、1、仔细观察一座桥,从桥与不同环境的联系中发观美,完成一篇作文

  桥 环境

  小桥 流水人家

  板书设计: 乌镇石桥 密密的苇丛

  江南石桥 细柳拂丝

  长桥卧龙 湖水苍茫

  风雨桥 飞泉瀑布

  画中桥 街头市集

《桥》说课稿10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桥之思,这是一篇散文诗,文章阐述了人们对桥的直观上的认识和心灵上的联想,图文对照,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的“心桥”的赞誉,也寄托了作者美好的愿望。本课以“桥之思”为题,说明路桥虽不可少,但心桥更为珍贵。课文内涵丰富,从桥的基本要素写到桥与人的关系,联系到人与人,心与心的交流。语言朴实,富有哲理。

  1、所展示的两节课哪些地方侧重体现了那种课型?

  第一节课是预习课,通过练习写摘录笔记,能正确认读6个二类生字,会写会用7个一类生字。利用不同的方法理解文中的词语。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学生自由预习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词,自由学习生字,从书写到认读在同桌、组内过关,并完成本课摘录笔记。利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理解文中重点字词,并能归纳,交流学习方法。初步清除课文朗读障碍,能背诵文中喜欢的句段,体会个别词语、句式在文中的精妙之处,融入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情。

  第二课时是展示课,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桥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理解无形的桥的深刻含义。概括三部分的主要内容。本节课将展示学生对课文的预习结果,通过小组展示课文朗读,从正确、流利度,到感情融入程度,掌握学生的字词预习、句段理解情况,以及是否能恰当概括三节的主要内容。

  2、根据学校高效课改的基本要求、基本模式及教学流程,在每个课型中注重了“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当堂达标课堂教学四环节”教学模式的哪些环节?

  在预习课中,侧重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学习,和巩固练习、当堂达标环节,自学生字,寻找易错处,掌握书写格式,小组内过关认读字词,力求在本节课中解决本课的生字、生词,能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加上适当的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

  在展示课中,则侧重学生展示,在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中,让学生以个人、组队等方式展示朗读表演,互相点评寻找错误和优点,学习别人朗读时的方法,指导自己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对三部分的主要内容的概括是重点,设想能通过上节预习所得在小组内交流后,得到一致的结果并展示,其他各组能积极评价,更正存在的错误和不足,由我点拨、补充,讲解学生未提到、未拓展到的知识点。

  3、在课堂上是如何组织、引导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

  我准备了8张生字卡片,原计划各小组每组一张,分小组学习生字,展示学习结果。上课后我发现学生乏力、气氛死沉,改变计划吧,我想是让大家来争取,抢一抢,基本达到效果,学生精神了许多。为了练习生字的学习结果,在中间环节在一次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让同学们上来贴读音,也还不错,气氛活了不少。

  4、在课堂上是如何组织调动学习小组的活动的?

  为了更好的调动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和组内之间的团结,也便于在课后实施和管理,我将教室内的星级加分站的评定改为从星星到宇宙的升级过程,从学生的平时表现到上课回答问题,作业评价各个方面综合,随时加,换组监督。在课堂上,团结一致,有向上力的小组才能凝聚在一起,并能很快达成共识,也是为了小组能获得升级,获得肯定,课堂上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很快的反应,并投入讨论,大胆展示。

  5、在贯彻学校课改要求的同时,两节课的亮点是什么?

  生字教学时,利用图染生字卡,标注易错处,组内过关认读,学困生重点指导,生字基本过关,完成目标。

  学生积极参加课文朗读表演,基本能做到声音洪亮,感情丰富、正确、流利。

  6、自己是如何准备这节课的?

  在上课之前熟悉了整篇课文,初步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并编写导学案,提前下发指导学生预习课文,并完成部分导学案内容,根据导学案的完成情况,设计教学方案,分解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及破解策略,准备教学用具。再次下发导学案,小组内总结存在的错误,并达成共识,能够上课认真听讲,课后组内完成。

《桥》说课稿11

  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本文作者是画家吴冠中,他以美术工作者独到的视角,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生活中的普通事物。文章所揭示的一些美学原则,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同时,这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与规范的说明文有很大的差异,可以让学生对说明的多样性有充分的认识。

  基于以上分析,我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两个教学目标1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审美技巧,启发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

  通过比较阅读,使学生明白说明的多样性,应尝试不同的说明语言说明结构等。

  学生情况分析及教学方法

  本班学生已经完成了〈中国石拱桥〉,对说明文的基本常识已有所了解,因此我安排了自学环节,让学生自行熟悉文章的说明重点及主要内容,整体把握课文,以缩短课堂教学时间,使教学环节更为紧凑,同时也可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为了让学生有直观印象,我收集了许多相关图片,特别是本地的一些桥梁图片,通过多媒体手段,把它们展示出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同时,针对学生已经开始注重外在形象的心理特点,引导他们运用作者的审美观点,正确评价自我形象,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进行合理的拓展延伸。比较阅读和课堂练习则是为了让学生认识说明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简介

  一、布置预习

  熟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二、导入新课学习

  投影显示以下语句

  1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升

  2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俗语

  3桥,多么美!------吴冠中

  桥,简单实用,无处不在。桥,姿态万千,各具风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它们的无限魅力。板书课题《桥之美》

  三、创设情境

  (桥之美)说课材料,标签:初二语文说课稿,初中语文说课稿,

  投影显示相关图片,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些桥美在何处?

  四、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

  1、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

  指定学生读一读自己所画的相关语句,师生一起修正,并投影显示

  2、作者主要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主要集中在那些段落?按课文顺序一一标出。

  教师投影显示相关内容及图片。

  五、合作探究

  将学生分成8组,每组选择两个例子,运用作者的观点,讨论分析这些桥究竟美在何处?要求学生结合文章中作者的阐述,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分析。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做评价。并总结板书。

  六、能力迁移,拓展延伸

  1、再次展示与桥相关图片,请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座桥,运用作者的审美观点重新评价它们,并模仿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写出自己的感受,以备交流。

  2、请学生观看生活中的一些画面,说说它们是否具有独到的美。

  七、布置作业

  1、以我发现了生活中的美,写一则语文练笔。

  2、预习思考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交流语文练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正确对待自己的外在形象。

  二、对比阅读本文与《中国石拱桥》的异同。

  结合学生预习情况,教师进行总结。

  同都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进行说明

  异语言风格不同,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中》文语言平实,准确简洁。

  结合练习二,具体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课堂练习------发放讲义,学生当堂完成。

  三、布置作业

  以家乡的桥为话题,写一篇说明文。

《桥》说课稿12

  一、设计理念:

  1.创设阅读期待——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新课标提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开课时的“这篇小小说为什么会获得嘉奖”环节,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为后面阅读奠定基础;在品读课文时利用重点问题来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提升阅读的效果。

  2.深化阅读感悟——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新课标强调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语文素养的涵盖面更大,培育情感,理解和运用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而且,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更充分地接触文本。所以教学时注意给足学生阅读时间, 提倡“以读代讲”“以读代解”,让学生充分在阅读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

  3.尊重阅读体验——倡导学生个性化阅读。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新课标也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可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阅读实践。教学中,以生为本设定阅读目标,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人物形象,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鼓励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

  4.运用读写迁移——丰富学生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叶老还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所以语文教学要凭这个例子让学生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学中利用这个“例子”来引导学生读人物。另外课后还设计了 “创编诗歌”环节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这个环节是一个读写结合训练点,涵盖了语言积累的检测(如要求会写的词、文中的好句等),也涵盖了学生对文本的个性阅读体验(读出了什么),同时,也有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更为重要的顺应学生的阅读体验来创作,自然而然,引导学生明确文字来源于心灵,说真话,写真情。

  二、教材分析:

  《桥》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感人的故事“为主题,引导学生在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学生的语感。

  《桥》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支书,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决地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自己和儿子却最终被洪水吞没。

  《桥》在表达上也有突出的特点:1.构思新颖,设置悬念,前后照应;2.多用简短的句、段,渲染紧张气氛;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教学本文既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读与悟中感受人物形象,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在读与思中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三、 学情分析:

  1.学生已接触的文本联系点:学生曾经接触的关于“桥”的课文很多,如一年级的《兰兰过桥》,写了新奇的潜水桥和塑料桥;三年级的《赵州桥》,介绍了桥的坚固美观;四年级的《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描写了海峡两岸联手救人的感人故事。尤其是《跨越喊下两岸的生命桥》,其寓意和本文“桥”的寓意很相似。

  2.学生已有的阅读水平: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速度和能力,能基本把握主要内容,也具备了一定的品读能力,很多学生能抓住关键词句品读其内涵,体会情感。

  3.学生阅读训练要点:引导学生把握文章重点,比较规范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品读文字,读出感情,培养学生的语感。

  四、目标解读:

  年段阅读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的速度。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词句的内涵,体会表达的情感和效果。

  对于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等,说出自己喜欢、崇敬等感受。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能交流自己的看法。”

  单元阅读目标:

  “引导学生在阅读故事的同时,思想受到感染熏陶,情感得到陶冶升华,感受到人物高尚。 培养阅读速度,懂得在阅读时既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情感,又要领悟一些表达方法。”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狞笑、势不可当”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洪水的肆虐,读出老汉的沉稳、威严、果决,读出对老汉的敬仰。

  3.能在读中感受老汉这个人物形象,领悟他的临危不惧、不徇私情得精神,激发对老汉的`敬意!

  教学重点: “读、悟”人物形象;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品悟人物形象。

  五、教法学法:

  教学无定法,但贵在有法。本节课主要运用了下面几种方法。

  1.自主探究法——自主探究人物形象。这样及保证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时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阅读交流的能力。

  2.圈点标注法——学生自主个性化阅读文本,感知人物。“不动笔墨不读书”,同样的,圈点标注也是学生阅读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个性阅读意识和能力。

  3.诵读法——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情感,读出对老汉的敬重。有人说读书是一个从厚到薄再到厚的过程,要注意让学生多读, “以读为本”,强化学生阅读实践,让学生更多地、更充分地接触语言文字,在读中悟、读中思。

  六、教学过程:

  1.直入课题,调动阅读期待 。——“这篇课文它曾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到底有什么魅力获得如此佳绩呢?”利用这个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让学生抓住时间、主要人物、事件来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品读人物形象奠定基础。

  3.学习字词。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疏通生字词语,读正确、读流利,并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为后面的继续品读人物形象奠定基础。

  4.学习环境描写,感受洪水的可怕。让学生找出洪水可怕的句子,试着用朗读读出洪水的可怕,体会语言的情感,培养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受力,从而实现语言感与悟的统一。最后,让学生想象画面,为老汉的出场做了很好的铺垫。

  5.品味言行,感悟人物形象——让学生划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谈体会。引导学生抓住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指导学生读出语感。 充分以生为本,关注学生个性化阅读,深入感受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感。

  6.总结提升。——让学生总结出小小说吸引人的独特魅力。使学生掌握小小说的特点。

  7.以诗结课,升华情感。布置的课后练笔,达到读写结合,检测学生阅读能力和水平。

  教学反思:这一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如:语言表达不够简练,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深入。备课中所设计到的几个教学的切入点,如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放在最后才点明这样写的好处;怎样通过神态、语言、动作、环境描写塑造人物形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对文章所起的作用,等这几点虽然都设计到了,但在教学过程中处理的较粗略。并且这节课 没有做到迁移运用。

《桥》说课稿13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让学生接触美,欣赏美,感受美,培养优良的审美情趣后学会自主的去追寻美。

  (二)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对7-9年级的阅读要求有: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情感价值观方面要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文在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这一单元所选课文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文体类别上侧重于说明文。《桥之美》是自读课文,文章由大量描写与抒情的语句构成,所以我们又难以把它划归说明文。因此本文重在引导学生以审美的视角来欣赏桥之美。

  2、教材内容的理解

  文章从画家的职业特点出发,通过描写生活中各类桥,把各种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表现出来,强调了桥之美美在构图。又通过两座构图不成功的事例说明追寻美的艰难。

  《桥之美》这篇文章内容与写法和本单元其他各篇文章有很大的区别,这不是一篇常规性质的说明文,其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抒情般的感染力。所以我觉得应该让学生在文章中感受美的含义。

  (二)学生情况的分析

  我所面对的初中生思维活跃却缺乏理性思考,视野开阔却无心品味生活,对于传统文化心向往之却不肯下功夫了解。所以教学时需要调动学生在对比中采取新的审美视角去发掘生活中的美。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要求,结合教材并依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把握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哪。

  (2)品析文章的语言美。

  2、过程与方法

  自主探究式学习,掌握分析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审美,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有审美意识的人。

  (二)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1、根据上述的分析,我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把握课文内容,(2)品析文章的语言美。

  2、教学难点确定为:

  掌握分析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品析文章的语言美。

  四、教学方法的选用

  (一)比较阅读法

  《桥之美》位于《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文章作者的身份不同,写作的角度也不同,通过比较既可以复习上一篇课文又可以自然导入本文,大致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即能有意识地去感知科普说明文与美学小品语言的区别,从而启发学生感悟文章的语言美,所以我采用比较阅读法来导入课文,具体做法如下:

  1、比较两文作者的不同身份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的写作角度。

  2、抓住本文中心句比较两文内容上的不同。

  3、比较两文的语言风格的不同。

  (二)分组讨论法

  《桥之美》的语言画面感很强,修辞灵活,具有抒情般的感染力,是本文学习的难点。因此,在赏析文句时很难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完成对重点词句的品读,所以在具体赏析课文时我采用小组讨论法,使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在体味桥之美的同时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具体操作如下:

  1、通过比较阅读发现文章的语言美,从而抓住“美”体味文中语句。

  2、由老师给出例句,通过结合语境和替换或删除描写词的效果分析,展示文章的语言美。

  3、学生分组讨论,以课后习题二作材料,每组分析两句,各组互有交叉,同学间互相启发。

  五、教学过程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追求师生良性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备好课但不事先设定所谓的严格的教学步骤,而是把课堂教给学生,教师要因势利导,艺术地驾驭课堂,良好地把握以下教学节奏。所以我的教学步骤如下:

  1、美图导入,直观感受美

  2、比较阅读,体会构图美

  3、讨论品评,探究语言美

  4、引申质疑,开启美之路

  5、课堂总结,生活追求美

  具体做法如下:

  (一)美图导入,直观感受美

  1、多媒体展示多幅桥的优美画面,创设情境,渲染气氛,直观感受美。

  (二)比较阅读,体会构图美

  引导学生将《中国石拱桥》和《桥之美》从各个方面进行对比讨论。

  (1)作者职业 (2)写作角度(科学和艺术) (3)欣赏角度(结构和构图)

  讨论1:不同的桥是怎样与不同的环境在相互联系对比协调中体现美感的。(主要内容桥之美)

  (4)语言风格 加深说明文准确、周密语言特点的印象,对比出本文语言之美。(语言美)

  (三)分组讨论,探究语言美

  教师示范,运用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语境解读法和替换或删除描写词的效果对比法分析文句

  讨论2:学生分组讨论课后习题二里的四句话(赏析四、五两段)

  (四)引申质疑,开启美之路

  1、引申:通过作者两次构图失败体会追寻美的不易,体悟“美是难的”所蕴含的哲理。

  2、给学生时间对所学内容质疑。

  (五)课堂总结,生活追求美

  教师总结: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了解了桥之美,体会了文章美,学习了语言美,培养了审美,准备去追求美。让我们在这美图、美景、美文中结束这堂课。

  (五)课后作业,发掘身边美

  我们学校临近卢沟桥,而它类属于长桥,那么请你仔细观察卢沟桥,从桥与环境的联系中发观它的美,或者扩展具化文中的美,完成一篇作文。

  六、板书

  桥之美

  吴冠中

  《桥之美》 画家 艺术 构图 语言优美

  乌镇石桥 芦苇丛

  江南石桥 细柳拂丝

  长桥卧龙 苍茫湖水

  风雨桥 飞泉瀑布

  画中桥 街头市集

  《中国石拱桥》 建筑学家 科学 结构 语言质朴、准确

  七、反思

  在设计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我一直希望突破说明文的教学模式,对这种非典型性说明文有一个另类的解读。这篇文章有许多意蕴丰富的句子,在教学过程中必然要给学生进行细致的讲解。但这又并非典型的说明文语言,虽然单元说明的教学建议中提及通过对比教学体悟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但我更想将其中的美趣传达给学生。所以我设计了这么一堂用美图导入,从比较阅读中发现桥之美是构图美,在讲解讨论中体悟语言美、文章美,了解追求美的艰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追求美的课程。

《桥》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教学本组课文要入情入境,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桥》的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沉稳,高风亮节和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篇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上很有特点: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2。多用简短的句、段渲染气氛;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二、说学生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语言感悟的能力。对于本课扣人心弦的故事,学生的阅读主动性,积极性应该很高,但对共产党员面对危险时,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理解恐怕不够深入,也不容易联想到桥的深刻含义。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认知特点和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我准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自主、探究性教学,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悟,从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四、说学法

  学生主要通过自读自悟,换位思考,探究等方法学习本课。

  五、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

  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新词。

  过程与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品位语言,理解内容,深刻感受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2、。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了解课文在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上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课题所蕴涵的深意。

  六、说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和了解生活中优秀共产党员的故事。

  教师:准备洪水暴发的视频及重点句子的课件。

  七、说课时安排

  我准备安排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第二课时抓住文中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八、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同学们,每年的夏季是一年中雨水最多的时候,连续降雨容易造成山洪暴发。桥在这样危急的时刻该是多么重要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桥的扣人心弦的故事。(这一导入让学生感受了课文的氛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遇到不好读的字、句子,多读几遍。

  2、开火车分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重点字、词读音。

  3、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检查学生对字、词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三)课件创设情境,感悟洪水猛烈

  课件播放山洪暴发视频。如果是你面对这样的山洪会怎样?(慌乱、恐惧、不知所措、逃命)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来读读3—6自然段,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

  1、再次播放山洪暴发视频。多么可怕的洪水,用自己的话描述你所看到的山洪暴发的情景。

  2、书中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划出突出洪水猛烈的词句,感悟感悟。

  3、交流句子,指导入情入境朗读。

  出示短句子例子,再找找文中还有哪些短句子,让人感受请情况危急。(把学生的`描述和书中的描述形成对比,相机点拨使学生明白用简单句段,用比喻、拟人描述能渲染气氛)

  (四)细读课文,探究人物。

  过渡:同学们刚才初读了课文,已经感受到了洪水的凶猛与人们的恐慌,在这危急时刻,我们看看村民拥戴的党书记留下的感人的故事,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

  1、默读课文7—23自然段,想想老汉是怎样的一个人?划出你有感受的或者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做批注。

  2、学生交流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生可能会汇报:沉着、冷静、勇敢、舍己为人、深受爱戴、尽职尽责、不徇私情)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听别人发言,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

  3、学生交流有感受的或者感动的句子,师相机指导。阅读是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理解代替学生的行为。可学生认知水平有限,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师重点点拨以下句子:

  (1)出示: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盯”是什么样的眼神?坚定、沉着。这么多的人,乱哄哄的,拥向桥,即将失去生命,这多么可怕,我们的老汉此时此刻像一座山一样不说话,心里是多么焦急,多么担心啊!老汉心里会想些什么?)

  (2)出示10自然段(在危急情况下,用短句合乎情理。如果老汉此时不喊,那么窄的桥,那么拥挤的人,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在危险面前,党员要把生的希望留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虽然沙哑,可感叹号表示传出来的声音像大山一样坚定。)

  (3)出示11、12自然段(师质疑党员也是人,为什么党员要排在后,说明党员要保护群众,为群众着想。)

  (4)出示15自然段(为什么凶得像只豹子,“揪”说明形式危急,是党员就该先人后己。再次让学生体会党员就该留在后面,把生的希望留给群众。)

  (5)出示22自然段(想象老汉会喊些什么?)

  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读出感动,教师相机指导。(指导学生研读课文,通过交流促读,读中交流,交流中读,使学生在读悟中探究人物)

  (五)再评老汉,聚焦父子。

  同学们,在抗争中,老汉与小伙子之间发生的一幕一定让大家难以忘怀,老师已将相关自然段呈现,自由读。

  1、师范读24—27自然段。

  2、出示15、20两个自然段,比较,质疑老汉前后举动有什么矛盾吗?老汉爱不爱儿子?从字、词中体会老汉爱儿子,更爱村民,把村民的生命看得比儿子的生命还重,把群众的利益看得至高无上。(通过对老汉的再评,为理解课题含义做铺垫)

  (六)评读课题,升华感情。

  1、桥给人以逃生的希望,是不是有了桥,村民就一定能逃生?

  2、生回答,师总结:对,不是,老支书是真正连接生命的桥,这是党员联系群众的桥。(由于在交流感动的句子时,反复强调党员和群众,使得此时理解含义水道渠成。)

  (七)总结,布置作业。

  总结:作者笔下的老汉感动了乡亲们,也感动了每一个人,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会用崇高的心灵、美好的言行,架起一座爱心桥,友谊桥,成功桥……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你感动的句子。

  3、写一写父亲的揪和推的内心世界或者儿子的瞪和推的内心世界。

  4、进一步搜集优秀党员的故事。

《桥》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材第十册第四单的一篇精读课文,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桥说课稿。面对突如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沉稳,高风亮节和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也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这篇课文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第四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学习课文时要入情入境,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根据单元训练重点、教材特点以及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放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二、说教学方法:

  (1)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一些描写自然环境的词句想像面对死亡威胁的情景,感受当时的情况危急。

  (2)运用朗读法。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范读,品读,对比读,齐读,指名读,自由读等,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

  (3)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

  三、说学法:以学生自学为主,指导学生运用勾画圈点法,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的主旨;采用朗读法、讨论法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教学我安排两课时五个环节完成教学任务。

  一、悬念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有一个村庄,曾经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它和村子里的一百多号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那个黎明究竟发生了什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桥》这篇课文,一起去看个究竟。”上课伊始,我通过设置悬念,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遍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音和字词典,联系上下文扫除字词障碍。

  第二遍读,我请几位学生接读课文,纠正字音,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教案《桥说课稿》。

  在两遍读的基础上,检测本课的生字新词,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放肆”的si是平舌音,“瞪”字还有哪些形近字,字音字义上有什么不同等。检测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接读,把词语放回句子中读等。通过反复认读,使生字新词得以强化记忆,得以巩固。课堂上还要让学生动笔写一写本课要求会写的字,通过观察、相互提醒、教师范写、生生评价等形式指导学生把字写正确,写美观。

  第三遍读,让学生默读,说说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和语言概述能力。

  三、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汇报交流,我只是在疑难困惑处适时点拨,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首先,出示自学提示:

  1.划文中描写大雨和洪水的词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2.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3.课文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三个问题是围绕着课后习题及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提出的。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主读书,思考,勾画圈点,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一)第一个问题在交流时,指导学生抓住一些重点词语谈自己的感受,如“像泼”“像倒”“咆哮”“受惊的野马”“跳舞”“狞笑”“放肆”等,使学生明确这些描写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起到了烘托渲染的作用,让人们感受到洪水的无情与可怕(板书:洪水如魔)。教师适时追问:如果你置身于如此情境,会是什么感受?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同时又加强了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增强了对文本的感受力。然后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因为有了切身的感受,学生定能入情入境地读。

  (二)第二个问题,先请学生谈一谈老汉在自己心中的形象,然后找出文中具体描写描写老汉的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感受老支书忠于职守、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学生会找到这些句子(展示课件)。对这些词句进行品析时,指导学生入境入情地读,读得镇定,干脆,急促和响亮,展现老汉如山的形象。(板书:老汉 如山)

  某些句子可以进行对比阅读加强感悟。如“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把这句中的“冲”、“揪”、“吼”改成“跑”、“拉”,“叫”,并把后面那句改成“老汉凶得很”,让学生在对比读中体会老汉的果断、不容置疑,感受他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品质。

  安排小练笔,课文在写“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时,“老汉似乎要喊什么”,请你发挥想像,想一想老汉要喊什么?用笔写下来,并请几位学生当堂读给大家听,再次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第三个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在讨论交流中达到共识,明白设置悬念的好处是——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洗练增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

  四、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同学们,面对如猛兽般的洪水,我们的老支书像山一样临危不惧,指挥若定,他念念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顾全大局,牺牲了自己和儿子的生命。这种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好好学习!让我们带着对老支书的崇敬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在这里安排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由部分回归到了整体,避免了把课文读得支离破碎。

  学生读课文后,我问道:“同学们,课文主要刻画的是老支书这个形象,那么题目为什么是《桥》而不是《老汉》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再次被点燃,在交流中明确了题目“桥”的双重意义,它既是实实在在的物质上的桥,更是老支书用血肉之躯筑起的生命桥,从而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洪水退了,老汉和他的儿子牺牲了。假如同学们是村民中的一员,想想你会对老支书说些什么?同学们可以自定题目,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文章。这样设置作业既是对课文的延伸,又使学生通过想像和抒写进一步内化了情感。

  最后,我来说说板书。

  好的板书往往就是一份微型教案,本篇课文的板书我力求做到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使学生一看板书便能对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一目了然。

【《桥》说课稿】相关文章:

《桥》说课稿15篇11-13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07-05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12-26

六年级《桥》说课稿11-15

桥话题作文09-19

桥小学作文09-09

《桥》教学反思09-24

桥教学反思04-22

关于桥的谚语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