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说课稿

时间:2022-07-26 11:18:0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初中说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说课稿

初中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温度计》。下而,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包括:教材地位及作用、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四个方面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温度计》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温度”是本章知识结构的核心,“温度”和“温度计”不仅仅是本章的预备知识,更重要的是物态变化是围绕“温度是否变化”进行的。学生对温度这个词是非常熟悉的,但对于它的含义的理解却不准确。因此,教材通过图4.1—1的“想想做做”,意在通过实验发现,生活中的对温度的感觉是靠不住的,引导学生关注温度的科学内涵。温度计是学生真正认识的第一个测量工具,温度的测量作为预备性知识和学生学习本章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重,求知欲强,但动手能力较弱,加上刚接触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缺少认识,也缺乏必要的逻辑知识。因此,我以学生常见的现象进行引入,以便使学生能逐步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了解并记住一些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能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学会使用体温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节内容和现在甲流感较为严重的实际情况,我拟订本课的重难点为:

  1、重点: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和学会使用体温计

  2、难点:摄氏温度的理解和体温计的工作原理

  二、教法分析

  结合本人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状态,我选择了如下的教法:在感觉水温的高低与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中我用实验法,在自制温度计中用到了观察法和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

  三、学法分析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因此,本节课通过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使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能合作交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

  首先来我用多媒体幻灯片展示教科书章首图——雾凇,从这幅自然景观,引入学生面对如此神奇的自然景观,它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在别的的地方没有这种景观?树上的白色物质是什么?它是怎样变成这样的?再举例子:冬天从房子把一杯水拿到外边会变成冰,说明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也说明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几种状态之间转化。

  要想弄清楚刚才所提出的这些问题,就得先弄清楚物质有几种状态,它们之间是怎样相互转化的,所以就导入探究的主题第四章:物态变化。由刚才所提出的雾凇,水变成冰的原因是什么呢?都与温度有关,这一章的探究就从学生所熟悉的温度和温度计开始。

  (二)、探索新知

  1、温度

  让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身边的哪些物体温度高?哪些物体温度低?从例子中分析温度高的是我们感觉它热,温度低的物体是我们感觉它冷。从而可以看出用温度可以表物体的冷热程度。

  2、摄氏温度

  我再让学生能否举出某个物体具体的温度,比如某个物体在什么情况下是什么温度。然后叫学生上黑板写出他所举的例子并读出来。从学生写的某物体的温度中分析数值和单位引入摄氏温度的规定,在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为100℃,在0℃和100℃之间有100个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通过举例早晨看到固原日报中说今天最低气温—8℃,写到黑板上引导学生如何读这个温度。说明有比0℃低的温度,所以就读作零下××℃。再引导学生阅读小资料,了解自然界千差万别的物体的温度。

  从这个表中可知自然界各种物体的温度,可是这是怎样得到呢?难到是只凭感觉判断的吗?凭感觉判断温度可靠与准确吗。询问学生冬天用手摸户外的铁块与木块感觉一样冷吗?学生有一点感冒能否知道自己是否发烧到多少度吗?并且现场叫学生体验课本中4.1—1实验说明要准确判断和测量物理的温度,就要选择科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

  3、温度计工作原理

  从我和学生一起设计的温度计开始,先用它比较两个烧杯水温的不同,能比较出来的原因是什么呢?引出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但是我们还不能满意,如何改进能测出水温的值?细管上加刻度,关键是怎么加刻度,结合前面摄氏温度的规定,在这儿得到了应用,并讲述分度值和量程。

  4、温度计结构与种类

  从我们自己设计的`温度计与现实物各种温度计观察,并结合多媒体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具体的认识温度计,了解温度计的构造。

  5、温度计的使用

  在此环节,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讨论课本的两个想想议议了解在使用温度计前要注意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掌握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的方法。

  6、体温计

  由于今年的甲流感,所以学生对体温计也有一定的认识,让学生通过观察体温计,更加深刻地了解体温计的结构特点、基本性能和使用须知,并比较体温计与实验用的温度计的异同,让学生学会使用体温计。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总结。最后从小资料中知道有些物体的温度可达几千摄氏度,那么可以用这些温度计测出来吗?不行,今天所学的是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所以不行。为了测量它们,科学家们又发明了其它的一些温度计,让学生下去阅读科学世界进行了解。

  (四)、布置作业

  为了将知识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必须设计相应的作业。因此,我设计的作业是“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练习题及阅读“科学世界”的内容。

  各位评委、老师,本节课我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初中说课稿2

  优秀初中地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疆域》这一节的第二课时“行政区划”。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说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第一章第一节“疆域”中的第二课时,这节课是八年级学生学习中国地理的第一课中的核心内容。了解中国的行政区划,掌握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分布,是今后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将贯穿于中国地理学习的始终;省级行政区是我国行政管理的基本单位,对社会、经济活动、交往有重要的影响,是中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所必备的知识,因此,在整个中国地理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本节教材分别从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以及各省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位置、行政中心等进行阐述。与老教材相比,新课标教材更加精练,正文字数减少,更多的内容则是以活动教材的形式出现,安排了多种形式的练习,突出了学生动手能力和读图获取地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接下来说一说我对学情的认识。

  二、说学情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该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认识,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现行三级行政区划;

  2.能够说出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3.能够识别一些重要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形状;

  4.在我国空白政区图上准确填出34个省级行政区。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识图、拼图等活动,初步形成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分布的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设立,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心。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能都说出和找出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位置

  教学难点为:34个省级行政区的简称、行政中心及空间分布

  为了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法与学法的选择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力求贯穿直观性、趣味性、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体现乐学乐教的教学思想。在教法上,我会多方面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学歌谣、诵三字经、小组竞赛等,加强师生互动交流,体现乐学乐教的教学思想。为了更好地落实学生作为主人的地位,在学习指导中,我会用问题、游戏竞赛、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他们探究新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任务。

  下面我将重点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和布置作业这四个环节。

  五、说教学过程

  在新课导入这个环节我采用的是温故知新、复习导入的方法。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回顾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在课堂的开始我会先进行一个复习,温故前面所学的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幅员辽阔的大国,并且利用上节课留的课后延伸题目“思考我国疆域辽阔会有什么不足”来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即为了方便管理、为了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而实行的省、县、乡三级行政区划,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中国的行政区划。

  接着进入课堂的第二个环节:活动讨论,新课教学

  首先我会用一个投递包裹的实例来展示行政区划的意义和作用。这个实例是这样的:一位同学在网上买了个东西,地址如下三种写法,哪个能成功投递?(1)回龙观新村小区2号楼1202室;(2)龙域西一路回龙观新村小区2号楼1202室;(3)北京市昌平区龙域西一路回龙观新村小区2号楼1202室。显然只有第三个地址可以投递到。接着以感受行政区划的意义和级别为过渡进行承转。

  以学生生活中的实例入手,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我国三级行政区划及其意义所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接着我会以问题作为引导,让学生阅读教材第7页的正文部分。问题如下:

  (1)我国共有多少个省级行政单位?分为哪几种?各有多少个?

  (2)“自治区”是怎样的的省级行政单位?看图说出我国共有哪几个自治区?

  (3)“直辖市”是什么含义?看图说出我国有哪几个直辖市。

  (4)“特别行政区”是怎样的省级行政区?看图说出我国的特别行政区有哪几个。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并且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得出的答案为:我国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共计34个省级行政区划。省级行政单位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四种。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为了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自治区”以及其下辖的“自治州”及下辖的“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的地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我国共有五个自治区,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直辖市,即中央直接管辖的市,我国有四个直辖市,分别是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可以设立特别行政区”。我国现在有两个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在了解这些后,我接着用学习目标对该部分内容的要求作为承转过渡,即掌握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全称、简称和行政中心的名称及在图上的位置。

  在这里我采用的是活动探究的方式。

  首先是利用歌谣,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二宁福吉安,四市两特藏二岛,陕甘青蒙云贵川。分别找同学说出它们分别代表什么省级行政单位。以此来熟悉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及其全称。

  其次是分片法。让同学们根据课本第7页图1.7“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域”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完成下面的表格。表格的左栏是将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按照地理位置划分的7个片区:分别为东北三省、北部边疆的自治区、黄河中下游的四省二市、长江中下游的六省一市、南部沿海的四省二特别行政区及一个自治区、西南的三省一自治区及一市、西北三省二自治区,需要学生完成的是将这些片区里包含的省级行政单位填写出来。以此来掌握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大致所处的地理位置。

  第三是分类法。

  首先是沿线分布。即以竞赛的方式,分别让学生在图上按照逆时针方向,找出沿陆上疆界分布的省级行政单位;(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然后再按照逆时针方向,找出沿大陆海岸线分布的省级行政单位。(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其次是轮廓想象。即给出我国某些省区的轮廓图,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联想其像什么? 比如:黑龙江像展翅高飞的丹顶鹤、云南像一只美丽的`孔雀、内蒙古像一只翱翔于天空中的雄鹰,这些与该省区的动物有关;台湾岛像香蕉、海南岛像菠萝,这些与该省区盛产的水果有关;陕西省像蹲着的兵马俑,这与该省区的历史文化有关。还有一些仅仅是轮廓形状有特点的情况。比如:广东省像小象的头,山西省像平行四边形,山东省像骆驼等。让同学们进行大胆想象,看看还有哪些省区像什么,从而帮助记忆。

  第四是三字经法——黑吉辽,内蒙古,陕甘宁,青新藏,云贵川,晋冀鲁,豫苏皖,湘鄂渝,琼粤桂,浙闽赣,京津沪,港澳台。并且结合教材第8页表1.2“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以此来掌握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

  然后让学生在表中找出其简称不只一个的省级行政单位,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和甘肃省,并且记住其简称。

  以上这些用这种活动探究、小组竞赛等的方式进行新课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另一方面,学生要完成任务就必须要认真仔细的阅读地理相关地理图片,这也培养了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以及从图中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此外还注重了地理教学的综合性原则及挑战性原则,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习知识,在竞争中掌握知识,把死课本变成“活”课堂。

  在巩固提高这个环节,我采用的是拼图游戏竞赛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最快实现将打乱的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拼完整的组为胜利者。利用儿时常玩的游戏形式,突破难点,让学生灵活巩固所学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不仅能乐学,还能掌握学习的方法,会学地理,爱学地理。

  在课堂的最后,我以让学生课下完成教材第9页“活动”中的第3小题作为作业,即在图中填入省级行政区域的简称和行政中心。以此结束了本节课的全部内容。这样的作业可以考查到学生在这一节课所学的所有知识,起到一个检测、巩固的作用。

初中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蒸发是常见的一种汽化方式。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是解释许多现象的基础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经常用到。学生对于蒸发现象很熟悉,因此,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适当的实验,让学生自己经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并注意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中去。

  2、重点:通过探究活动切实认识到蒸发要吸热这一科学原理。

  难点: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出蒸发要吸热的科学原理。

  二、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水在常温下会慢慢变成水蒸气的现象。

  2、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蒸发现象,并分析出蒸发要吸收热量的科学原理。

  3、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常温下水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能举例说明蒸发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合作能力、绘图能力及分析图表的能力。

  三、说设计理念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四、说教法

  根据以上设计理念,针对本节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确定本节采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设疑激趣 引出课题——分组讨论 解决问题——猜想假设 ---------设计方案——实验验证 得出结论——教师点拨 解疑释惑——创意设计 应用实践——总结评估 交流感受——课后实验 ----巩固强化等一系列探究过程,让学生在自主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找出规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具体教法包括:提问法、谈话法、分组讨论法、实验法等。

  五、说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实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针对本节内容和以上教法,学生主要为实验探究法和讨论归纳法。

  六、教学准备:温水、温度计、脱脂棉、纱布、秒表、酒精灯、蒸发皿、滴管等。

  七、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①课前教给学生表演小魔术“杯里的水哪去了”:三个相同的纸杯,在一个空杯里先倒入水,然后将这个杯里的水分别倒入其余两个杯里(其中一个杯里塞有棉花,水倒进去后被棉花吸了),结果一个纸杯(空杯)里能倒出水来,另一个塞有棉花的纸杯则倒不出水来,学生会感到很奇怪,“水跑到哪里去”?揭开谜底,借此问学生,“如果把这块湿棉花放在空气中,会发生什么现象?(湿棉花会慢慢变干)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自然引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②在黑板上用毛笔蘸着水画“鱼”,让学生仔细观察看它有什么变化?(这使学生获得了充分的视觉体验,体现了科学的真实性。)

  ③学生观察。提问:“鱼”哪去了?你看到画“鱼”的水跑哪去了?闻到了吗?(由此使学生认识到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无色、无味的气体。蒸发就是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

  ④小结:水在常温状态下,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的现象,叫蒸发。(板书课题)并强调水是慢慢变成水蒸气的,而且水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蒸发。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水迹慢慢消失的过程,使学生初步认识蒸发的现象。即:在观察中能够想到跑了的水飞到空气中,认识水是在平常的温度下,变成水蒸气跑的,从而为学生建立蒸发的概念。】

  2、感受蒸发,学习新知。

  ①自由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蒸发的现象?

  学 ②课件出示:洗澡后感觉发冷,问学问学生 “你们在夏天游过泳吗?为什么去游泳?当你从水中上来时,身上会有什么?你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呢?”(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有一定难度)

  ③让学生亲自感受“水的蒸发”:将一只手完全伸进水槽,然后拿出来举起,闭上眼睛,仔细感觉两只手有什么不同?(学生能明显感觉到有水的手会“凉飕飕”)

  如果学生提出手感到凉是因为“水凉”,那就给每个组换温水,再次感受一下,这样,学生就会充分认识到手上有水会感到凉与“水温”没有关系。

  ④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对“手为什么会觉得凉?”这一问题的看法,学生认识到手上有水就感到凉,水干了就不会凉了,可能与水在蒸发过程中要带走热量有关。

  ⑤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以常见的游泳后感觉冷的现象为主,并让学生亲身感受“手上有水会感到凉”,自然过渡到用人相当于温度计进行猜想“手从水中刚刚出来时为什么会感觉到冷?”的模拟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水蒸发会降低温度的科学知识,易于学生理解知识。】

  ⑥汇报实验方案,将温度计放入水中,读取水温,再拿出来观察温度计的温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教师这时提出“温度计从水中拿出后,液泡的水很少,蒸发现象不明显,怎样能使温度计液泡的水保留的多一些呢,”让学生想到并提出“用棉花或棉纱包住液泡,”这样温度计的液泡水就会多一些,蒸发现象就会明显。

  ⑦分组实验,实验前提出实验要求,并讲解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让学生根据观察测得的数据完成实验折线统计图。

  【通过直观的统计图表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水蒸发时会降低温度的性质,还便于学生直观地看到温度的变化,为学生归纳实验结论服务。虽然学生的猜想可能会出现各种情况,但在学生猜想、制作、实验、汇报的学习方式中促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激发学生深入研究的兴趣。】

  ⑧汇报实验结果,提问:通过观察这几张实验记录表你发现了什么?

  1) 温度计拿出水面温度下降了,说明了什么?

  2) 为什么温度会回升呢?

  3) 刚才的实验你明白了什么?

  ⑨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温度计拿出水面后温度会下降,水在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从统计图中,让学生谈发现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不仅让学生认识到蒸发时会降低温度,而且让学生分析温度计的温度为什么会回升,使学生的思维再次提升,理解蒸发的`概念。】

  ⑩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蒸发吸热,降低温度”这一原理,先让学生说一说,课件展示发烧物理降温、在教室的地上洒水、夏天走在森林里会觉得很凉爽等。

  【密切联系生活,使学生能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大胆设想,探究加快蒸发的方法。

  ①比赛:看谁先让黑板上的水蒸发掉。让学生利用各种方法,比如扇风,将水抹开(增大面积)等。

  ②拿出湿衣服,让学生说出怎样晾衣服能干得快些?(太阳晒,风吹等)。学生对于“增大蒸发的表面积有可能想不到,现场找两名学生分别晾同一件衣服,看谁的晾法最好,让学生明白将衣服全部展开(增大蒸发的表面积)可以使衣服上的水蒸发得快一些。

  ③由以上两个活动总结出加快蒸发的方法:温度高、空气流动的快、蒸发表面积大。

  [对于进一步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将在第二课时进行]

  4、联系生活,实际运用。

  ①说出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蒸发快慢的知识,并以课件展示。

  ②蒸发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课件出示仙人掌和旱田。

  5、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①小结。

  ②根据资料卡制作“晴雨计”。

  八、谈教学反思

  本节的内容,从知识上看并不难,但应给予足够重视,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有很丰富的生活经验,要充分利用,为此在课堂上做一些相关的实验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学生在平时有时观察不是很仔细,在课上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体会,最后得出结论,对于训练学生思维是大有好处的。

初中说课稿4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如何讲礼貌》是北师大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6课第2站内容。学会如何讲礼貌是文明交往前提,是做一个文明人基本要求。如今中学生在文明礼貌上存在很大欠缺,本课学习会对学生文明礼貌素质形成具有正确引导作用,这将为学生今后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因此这一课在全书思想品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另外,《如何讲礼貌》上一站内容主要向学生说明了礼貌是什么?为什么要讲礼貌?这一站内容则从不同角度说明如何才能做到讲礼貌,承接了上一站内容。同时,讲礼貌也是平等待人,与人为善前提与基础。因此,本站内容在教材编排上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知道如何从态度、语言、行为、仪表方面做到讲礼貌。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讲礼貌中对态度、语言、行为、仪表方面要求,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并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表演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深刻意识到礼貌在人际交往中重要性,从而自觉树立文明礼貌意识,养成文明礼貌行为习惯。

  三、学情分析

  通过前一课内容学习及学校、家庭教育,学生对礼貌知识有一定认识基础;随着年龄和知识增长,七年级学生也具有了一定分析辨别能力;另外,七年级同学正处在身心发展过渡时期,思想行为方面具有极大可塑性。为此,根据七年级同学还具有乐于表现、擅长直观形象思维特点,我将采用合适教学方法让同学较好地掌握本节课内容。

  而七年级同学又存在不定性,所谓不定性包括两方面:

  ①七年级同学还未深刻意识到学习重要性,导致上课时定力不足,容易开小差、走神;

  ②当今社会存在着很多不文明现象,加上家长对礼貌教育忽视,致使一些同学受到不良环境影响,很难自觉养成文明礼貌好习惯。[page]

  四、教学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结合学情,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同学知道如何在语言、行为方面做到讲礼貌。

  确立依据:语言和行为是同学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易受影响,也是能最快从课堂教学上得到实效方面。

  教学难点:针对同学在生活中很难自觉养成文明礼貌习惯情况,我本节课教学难点就确定为:如何让同学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养成文明礼貌好习惯。

  在教学中,我将对同学身边不礼貌案例进行分析,加强教学针对性;开展课堂活动,进行情境表演,让学生获得切身体会;并通过课后作业,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促使学生在课外生活中自觉养成文明礼貌习惯。以此争取突破重、难点。

  五、教学方法

  1.教法:基于本节课内容具有很强实践性,为体现“以学生活动为主,老师讲解为辅”教学原则,结合学情,本节课我将采用以下教法:①案例分析法 ②情境教学法 ③直观教学法。

  2.学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本节课内容,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方面有以下方法:①自主探究法 ②总结反思法。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3-4分钟)

  课堂讨论——《“变质”牛奶》

  一名客户来到餐饮店,要了一杯热牛奶、一杯柠檬汁。他在热牛奶中加进柠檬汁,发现牛奶结了块。他大发雷霆,责问服务员:“怎么是变质牛奶?”服务员很有礼貌地将“变质”牛奶端走,微笑着送上一杯新奶。她对客人说:“热奶加柠檬会起反应,您最好分开喝。”客人听了,面露愧色,连声道歉。

  提问:①这位客人为什么会面露愧色,连声道歉呢?

  ②你喜欢这位服务员吗?为什么?

  ③这位服务员从哪几个方面做到了讲礼貌?

  设计意图:运用有趣故事导入,在课堂一开始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也让学生从故事中感受到礼貌魅力;通过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得出结论:要从态度、语言、行为方面做到讲礼貌;锻炼了学生分析能力,也为后面知识点具体展开做了铺垫。

  (二)讲授新课(约35分钟)

  ☆态度应诚恳(板书)

  案例分析——《志强与志辉故事》

  志辉因为别人误解而郁郁寡欢,为了排解心中烦恼,他向好朋友志强诉说自己苦闷,希望能得到志强帮助,可是志强却态度冷漠,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办法帮助志辉解决问题,还不如对他敷衍了事。志辉见他如此态度,只好黯然离去。以后他不再像从前那样对志强无话不说了。志强也觉得很委屈。

  提问:①志强与志辉两人渐渐疏远,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

  ②如果你是志辉,你能接受志强态度吗?志强应该是什么态度?

  设计意图:这个案例贴近学生生活,易激发学生兴趣;通过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找到问题根源,从而明白态度诚恳重要性,达到对这个知识点理解和掌握。

  ☆语言应文明(板书)(重点)

  1.漫画欣赏——《买书》

  提问:①为什么李明先到书店买不到书,而后到那位同学先买到了书呢?

  ②李明和后面那位同学用称呼有什么不一样?听人感受有什么不同?

  2.小品表演——公交车上芳芳同学踩到另一位乘客脚??

  提问:是什么原因导致两种情况出现?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设计意图:漫画很形象、直观,符合七年级学生思维特点,学生很容易理解;漫画中故事可以引发学生思考,设计问题可以让学生马上意识到语言文明重要性。再用小品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让课堂更加生活化,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及我点拨,达到对知识点巩固与强化。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能力和表演能力。

  ☆行为应得体(板书)(重点)

  1.视频观看——你有过这样行为吗?

  提问:①平时生活中,你是否看到过或自己也有过类似行为?

  ②这些行为对吗?它们会造成什么样影响?

  ③我们应该怎样改正?[page]

  2.情境演示——遇到以下情况怎么办?

  ①遇见同学时,应该?? ②回答老师问题时,应该??

  ③进入别人房间时,应该?? ④家中来了客人时,应该??

  ⑤同学走上颁奖台领取奖品时,应该??

  ⑥上课迟到了,进教室前,应该??

  ⑦在图书馆看书时,应该??

  ⑧立正时,应该?? ⑨坐时,应该??

  ⑩行走时,应该??

  设计意图:这两个活动设计意图在于通过视频可以让学生很直接地看到不得体行为造成不良影响,从而意识到行为得体重要性;情境演示中通过全体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将意识转化为行动,从而规范自己行为。也培养了学生分析能力和表演能力。

  ☆仪表应大方(板书)

  1.案例分析——《有个性》

  初一学生小强自认为有个性,长时间不理发,不洗澡,牛仔裤穿三个月不洗,甚至连每天刷牙洗脸都嫌麻烦,他认为这才是男子汉象征。可是正当他洋洋得意于自己与众不同时,却发现周围朋友开始远离他,班里没人愿意和他同桌。

  提问:①故事中小强是真有个性吗?

  ②我们应该怎样帮助他?

  2.大家来找茬——错在哪?

  用多媒体展示学生仪表规范和不规范图片,让学生对比找出错误,再由学生对自己及班上其他同学仪表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这两个步骤通过一个简单案例分析锻炼学生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生也能从中能得出仪表要大方知识结论;第二个步骤则是对这个知识运用,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找出图片中错误,并引起反思看看自身仪表是否符合规范,不符合要怎么改正,从而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课堂小结:(2-3分钟)

  以学生为主角,让他们说说自己在这堂课学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最后,以一首歌曲《我们从小讲礼貌》结束本课。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梳理课堂知识,同时在总结感悟中使知识在学生心中得到升华。

  (四)作业布置:(1-2分)

  ①请自己爸爸妈妈指出自己身上存在哪些不文明、不礼貌地方,把它们记下来,并思考自己将怎样改正?

  ②观察生活,分别举出两个你所看到讲礼貌例子和不讲礼貌例子。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课后作业,将课堂延伸至课外,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对别人观察,在生活中学习,从而自觉养成文明礼貌习惯。也有利于突破本课难点。

初中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三章《声的世界》第二节《声音的特性》中的内容。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一知识点之后,通过各种各样的声音适时提出声音的特性;并通过实验得出响度与振幅、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通过生活实例指出声音的音色;从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声音,并为后面认识噪声的防治、超声与次声奠定基础。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学习两种基本探究方法:“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

  在新课程标准对于《声音的特性》一节的要求是: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运用。

  二、说学情

  物理是八年级学生新接触的一门学科,学生对物理有着浓厚的兴趣及好奇心;学生前面通过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学习,已经对声音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学生的脑海中对于生活中的声音的现象也有一定的经验积累,这对本节课的学习起着积极的影响;然而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以及在对声音的特性的认识上,学生会由于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错误认识,如声音的高低与响度混淆,不能很好地区分,从而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为此,通过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认识音调与响度的区别,并进行易错巩固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作用及地位的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要求,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目的是要让学生积极地学习物理知识,并通过实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亲身体会获得物理知识的过程,激发物理的学习兴趣,并在这过程只学会观察,归纳、总结。

  知识与技能方面: 了解声音的特性;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调与频率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调与频率有关”两个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并从中体验“转换法”与“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直观方面:从各种活动中激发和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参与和体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我觉得学生在原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对于声音的响度及音色要较容易接受一些。而对于音调的理解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除此之外由于生活中有时所说的“高”“低”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容易与声音的高低(音调)混淆,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响度及其影响因素,音调及其影响因素;难点是响度与音调的区别。

  五、说教法

  本节课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法以学生为本,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演示实验、实验探究、讲解点拨、归纳总结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同时利用多媒体与常规教学相整合,指导学生从活动中总结得到科学知识。因为声音因学生生活学习紧密相关有助于学习,鼓励学生多动手实验,学会观察、总结,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六、说学法

  本节课采用了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等学习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即: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讨论归纳、基本运用。还应该开始让学生接触“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的思想。因为要从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七、说教具准备

  钢尺、鼓、纸屑、梳子、多媒体课件

  八、说教学过程

  对于教学过程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包括“新课导入”、“探究新知”“课堂小结和巩固”、“作业设计”和“板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儿歌“小白兔乖乖”动漫视频,并提出问题:小白兔是根据声音的什么特性来判断兔妈妈和大灰狼的声音的?从而引入这节课的课题《声音的特性》。(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学生熟悉的故事儿歌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求知欲,并为声音的特性(音色)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

  1.响度与振幅

  学生活动:轻轻拍手两下和用力拍手两下,感知听到的声音的强弱不同,进而引入“响度”的概念。

  教师演示:击鼓,引导学生思考“响鼓需要重锤敲”的道理,深入提问“响度与振动幅度有什么关系?”后学生开始讨论得出自己的猜想的情况下问学生“怎样观察鼓面的振动幅度的大小”从而进行“转换法”这一科学探究方法指导的同时用实验现象验证猜想,得出结论“声音的响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学生动手自主进行实验探究:用刻度尺探究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学生自主实验的过程中巡视实验情况,发现问题后趁机引入科学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如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一定。学生继续实验,交流讨论归纳得出结论。(设计意图:在此安排一个演示实验和一个学生实验,目的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

  提出问题:声音的响度除了与振动的幅度有关以外,还与什么因素有关?举例说明。学生思考并举例,通过分析例子得出还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与声音的分散程度有关”。例:在教学过程中,站在前排减小说话的声音,前排同学听得到说话的内容,而后排同学却听不到;听诊器。

  2.音调与频率

  创设情境并提出问题:合唱社要排练合唱,需要有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这里的“高”和“低”指的是声音的什么特性?从而引出“音调”的概念。

  学生利用自己的梳头发的梳子和刻度尺做实验:用同样的力将刻度尺在梳齿上分别快速的划过和慢慢划过,比较声音的该地有什么不同(要求学生判断出声音的尖细与低沉即可)并观察梳齿振动的快慢;交流讨论然后归纳总结出结论: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在讲到振动快慢的时候简单介绍频率。最后介绍古代打击乐器——编钟。(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感受声音的高低,将其与声音的响度区分开来,而介绍编钟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一下古时对于声音音调的应用,增强民族自豪感)

  让学生及时对生活中的几个现象进行判断:

  ①“男低音高声唱歌,女高音低声伴唱”,“窃窃私语”,“引吭高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分别描述的是声音的什么特性。

  ②老牛叫的声音和蚊子发出的声音相比,谁的响度大,水的音调高。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会区分音调与响度)

  3.了解音色

  开始播放音频:学生欣赏用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音乐,然后提出问题:是根据声音的什么特性判断出各种不同的乐器的?引入音色的概念,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发声体的材料或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设计的意图:让学生在学习中放松一下,并在轻松的氛围下获得新知。)

  学生回答新课导入环节的问题,将学得的新知识“学以致用”,且起到前后呼应的一个作用。

  (三)课堂小结和巩固

  本环节分主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引导学生回忆声音的三要素(声音的特性),二是学生理解具体概念,并讨论影响因素。为了全盘把握,可以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形成知识结构模型及框架,便于理解记忆。

  最后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对“声音洪亮,音高八度”的理解,对“ 向水瓶灌水”的感受等,从而实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并检测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

  (四)作业设计

  制作橡皮筋吉他,并完成课本43页迷你实验室。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学习用具帮助学习理解声音的音调,并在过程中体会学习物理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五)板书设计

  由于有利用多媒体课件结合教学,所以采用的是纲要式板书,目的是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本节课的基本学习内容,也可以在课堂小结环节给与提醒。

  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

  1、响度——振幅 (转换法、控制变量法)、距离声源的远近

  2、音调——频率

  3、音色——结构 材料

初中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评委:您们好!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八)年级第 章第 节: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和地图、区域地理或气温和降水)的相关知识,这为学习本节内容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促于学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为学好(区域地理)高中地理知识,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和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知识:掌握地球与地图的知识,能初步说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的相关知识。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技能: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球仪和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利用文字、图像获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地理观测、实验、调查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感知地理事物,积累地理表象;初步学会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形成自己的见解或成果,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交流表达学习的体会、想法和成果。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好奇心,提高兴趣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全球意识,树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本课的重点: 。

  本课的难点: 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 (注意活动)

  为了突破重难点,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

  我们知道地理是一门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生存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认知和体验,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1)激励竞争教学法(2)问题探究法(3)合作讨论法(4)趣味教学法

  三、说学法

  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生学法的引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到“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我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读图分析法 自主探究法 合作展示法 归纳总结法

  四、下面我重点说的是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内容安排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激情导入2.讲授新课3.课堂小结4.板书设计5.布置作业

  各位评委,本节课,我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采用了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本节课我做到了教师有意沉下去,学生激情浮上来,张扬了学生的个性特长,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水平,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初中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压强是自然科学的重要概念,在科学技术和生产中都经常用到。这一节内容着重学习的是固体的压强。本节共有三个段标,分别是"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什么叫压强""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作为一个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获取相关的知识。在探究活动中允许学生另选器材,给学生的探究活动留有较大的空间,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同时为压强概念的形成做了很好的铺垫。"什么叫压强"是本节的主要知识点,教材根据九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计算能力,编写了应用压强的变形公式进行计算的例题,这样简化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则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应用,教材以"活动"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根据压强公式讨论实例、进行归纳,得出结论,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最后,用"sts"栏目呈现《货车超载,国道不堪重负》一文和图片,旨在教育学生关注社会,同时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这一节内容又是初中自然科学中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学习科学方法的重要环节。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本身特点,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⑴认知目标:理解压力的概念,了解静置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与物重的关系,掌握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单位。

  ⑵技能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3、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是固体压强概念的建立、应用压强公式或变形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压力和重力的区别联系以及压强概念的形成。

  二、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教材特点以及初三学生年龄特点,采取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实验、问题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具体教学过程,学生不但要注重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获得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参与讨论,充分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并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内容学习的认知基础。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所学习的压力,已有了压力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四、说课堂教学设计

  ㈠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将小钩码放在水平放置的橡皮膜上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凹凸情况,并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压力和压强)

  通过演示实验引入课题,形象直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能激发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㈡讲授新课

  1、通过以上的橡皮膜引出压力的概念。

  问题:

  (1)人站在地面上,地面上是否受到力的作用?大小如何?

  (2)压力是否一定由物体的重力产生?压力的方向是否与重力的方向一致呢?

  教师提供一枚图钉,请学生设计一个小实验解决以上第二个问题。

  学生操作后得出结论:压力不一定由重力产生,方向也不一定同重力方向相同,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举出其他例子。通过学生的举例,能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

  对压力和重力教师再从三要素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压力与重力是不同的两种力,并强调只有在水平面时,压力大小与重力相等。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a、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b、提出假设:学生进行大胆猜测

  c、设计实验:教师根据教材图10-3提供的`实验器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自选器材,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该实验提供的仪器较多,因此设计实验方案比较复杂,设计方案时要围绕怎样改变压力、怎样改变受力面积、如何观察和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形变)等来设计。

  d、验证假设: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并观察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这个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操作、设计,自觉主动地去挖掘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环节中,要求学生在方框内写出实验操作步骤和观察到的现象等内容。例如:选用小方桌模型、细沙、砖块进行实验时,实验过程应写出如下内容:

  (a)将小方桌的正面朝上放在沙面上,观察桌脚陷人沙面的深度并测量;

  (b)仍使小方桌正面朝上放在沙面上,在桌面上放砖块,观察桌脚陷人沙面的深度并测量;

  (c)将小方桌反面朝上放在沙面上,观察桌脚陷人的深度并测量;

  (d)仍使小方桌反面朝上放在沙面上,在桌面上放与

  (b)中同样的砖块,观察沙面下陷的深度并测量。

  e、得出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相同受力面积下,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相同压力下,受力面积越小,效果越明显)

  3、什么叫压强

  在以上结论基础上教师设疑:那么如何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呢?

  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密度、速度概念的学习方法,分析概括得出:取相同面积上所受压力来比较,一般是取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结论: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通过层层深入地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分析、归纳中充分体现了主动性,从而更好地突破重难点。

  继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推理方法得出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计算公式可知决定压强大小的条件?

  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强越大。

  结合压强计算公式,仍采用数学推理,得出压强的单位:牛/米2(帕),且1帕=1牛/米2,并说明1牛/米2的意义。让学生讨论教材中的图10-4一些物体的压强,知道帕是一个很小的单位。

  4、怎样增大或减小压强

  这个活动安排在压强公式形成以后,先引导学生根据压强公式进行分析归纳。

  增大压强的方法有⑴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⑵当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

  积;⑶在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有⑴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⑵当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⑶在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在上述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讨论教材图10-5,明辨哪些属于增大压强,哪些属于减小压强,进而由学生举出增大或减小压强的其他事例。由于教材图10-6中的三幅图都是与受力面积有关的事例,如果先讨论这三幅图,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会认为只有改变受力面积才能增大或减小压强。

  ㈢小结:

  根据板书小结,并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探究实验应注重探究过程,而不能注重结果,并明确探究的五个步骤。同时对课堂中学生想法与实验设计加以肯定和表扬。

  ㈣布置作业

  请学生回去设计与课本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不同的方案,并与同学交流。这样的作业设计可让学生在课后能将所学知识加以消化,同时又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㈤板书设计

  本节板书我采用提纲挈领式的板书,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明确。

初中说课稿8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一统的汉朝》,它选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三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大板块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三课时,是由秦王朝的学习转到汉朝的学习的过渡课,属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学生梳理了汉朝兴衰的基本脉络。西汉的汉武帝的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一个顶点,也是中国封建的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课标要求:

  内容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活动建议: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那么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我的教学三维目标制定为如下内容: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并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基本史实。

  2、 学会一分为二地全面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谈话法实现师生互动;借助表格归纳法记忆基本史实;利用历史短剧将学习难点简单化。

  4、 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这些目标,则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确立依据:首先,这个重点的设置符合课标要求;其次,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时间跨度较大,涉及的史实较多。所以我根据教材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的范围缩小在西汉的兴盛,而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则成就了这一兴盛,所以,将汉武帝的大一统作为教学重点是比较恰当的初中历史说课稿:《大一统的汉朝》初中历史说课稿:《大一统的汉朝》。

  2、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确立依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在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促成大一统的重要措施。而思想方面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对这一内容的阐述较为简单,不利于学生形成全面清晰的认识,因而这一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至于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我会在后面的说教学过程中具体说明。

  二、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初一学生

  优势: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第一学期的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思维较活跃,具有较强的表现欲,会比较积极地与老师进行互动学习。

  不足:刚刚接触历史不久,还没有积累一定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所以需要老师进行正确的引导。

  根据学生的学情,我运用了下列的教法、学法

  (二)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谈话法和讲解法,对于重点内容将采用表格归纳法、由学生表演历史短剧的方式,加上多媒体的辅助,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历史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新课 (3分钟)

  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大一统”这个名词,所以我会在进入新课的学习之前向学生解释清楚“大一统”这个名词的概念,让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明确学习方向。然后我会用语言过渡到新课的学习:那么,汉朝是如何实现大一统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寻找答案。

  这样的导入简单直接,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并且带着疑问有目的地展开新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34分钟)

  1、文景之治(10分钟)

  这一子目的内容比较简单,首先我会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文景之治的背景,即西汉初的社会环境。然后利用这样一个表格,与学生一同完成对第一子目的学习。这个表格是秦王朝和汉初文景的时期统治政策的对比。我将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所学内容并利用本课教材内容完成这一表格。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复习巩固前两课的内容,还可以在对比中加深对文景之治的认识。另外,表格内容条理清晰,有助于学生记忆。

  在完成这个表格归纳了文景之治的主要内容后,我会让学生试着用一句话定义“文景之治”,让学生提高归纳概括能力的同时对“文景之治”形成明确的概念。

  接着我会用这样一句话过渡到第二子目的学习:汉初文景的时期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的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提供了客观条件。

  2、汉武帝的大一统(17分钟)

  这一子目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首先我会让学生阅读小字部分,回答这一个问题:汉武帝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是什么?――汉武帝年轻有为,善于用人。

  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3分钟分别讨论总结出汉武帝在政治思想两大方面所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至于经济方面的措施,将在后面一课独立单独学习,这一点我会向学生说明。在小组讨论总结出答案后,我会给出我的答案初中历史说课稿:《大一统的汉朝》教学反思。然后对学生较难理解的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进一步讲解。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老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后给出答案,可以让学生在已经思考总结过的前提下发现自己认识的不足之处,加深理解

  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讨论得出的答案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点拨。

  那么,对于推恩令的讲解我将用这样一幅图表,直观清晰,方便学生理解认识。

  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内容,我会让学生表演课前准备好的历史短剧,即由四个学生分别扮演汉武帝,法家、道家和儒家的代表人物,分别说明自己的主张,由汉武帝选择采用,扮演汉武帝的学生要说明为什么这么选择。

  然后我会进行小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家教育,是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利用历史短剧不仅可以重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将教学难点简单化,加上教师的进一步总结,让学生较轻松地进行理解学习。

初中说课稿9

  权利义务有约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第三目的内容,现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依据、教学难点及依据、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基本程序及分析七个方面做一说明。

  【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在权利义务有约这一目里,教材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正确行使权利,二、自觉履行义务。

  2、编写意图

  教材之所以安排这目内容,是因为权利与义务是法律关系的核心内容,它们存在并贯穿于各项法律之中,共

  同构成了法律的大厦。增强权利与义务观念,是法制教育的重要目标。具有权利意识,尊重和维护自己的权利;也具有义务观念,自觉履行自己的义务,这是公民意识的重要内容。

  3、地位

  本目内容不论是从全书来讲,还是从本课书来讲,都具有落脚点和总结的性质。从全书来看,学生在前两个单元了解了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具体权利、义务,很自然地就会落实到什么是公民权利和义务,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以及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上来。从本课书来讲,本课书第一、二目已经在认知方面介绍了什么是公民权利和义务、公民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如何,这一目自然地要落实到行为要求上,即如何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学情分析】

  由于当代中学生绝大多数是家里的独生子女,所以养成了他们很多人中以我为中心的心理,他们中有些人义务意识淡薄,有些人在行使自己权利的时候,不关注国家、集体、社会的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另外,由于中学生是弱势群体,有可能面对侵权受到伤害,而不知道用合法的方法和程序去保护自己。因此,对他们进行权利、义务教育,使之明确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就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

  【教学目标】

  “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是《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在本课学习中学会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的具体要求。

  (2)能力目标:在本课学习中增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增强权利、义务意识,进而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及依据】

  (1)学会正确行使公民权利

  在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中,我们每个公民都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然而我们在明确自身享有的合法权利的同时,还应该懂得如何正确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这样才能拥有安全、美好的生活。

  (2)学会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在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中,我们每个公民都肩负着法律规定的义务,也正是依靠每个公民自觉地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才能建设法治国家和社会。所以,自觉地履行义务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难点及依据】

  如何使学生在本课书的学习中真正树立起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以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真正能做到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是本课书的难点。因为要想发挥思想品德课的思想教育功能,认知、情感、行为三方面缺一不可,而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中往往重知识而轻情感的陶冶和行为的培养,致使思想品德课缺乏应有的实效性,在导致这一现象的众多原因中,情感的陶冶和行为的培养较知识教学来讲要艰巨和复杂的多是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因。这节课我把教学难点确立为权利义务意识的培养和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的行为要求,原因也就在于此。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

  【教学基本程序】

  1、复习提问:什么是公民权利?什么是公民义务?公民权利和公民义务之间的关系如何?

  2、导入:有人说:“既然宪法和法律给了我权利,那么我就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你认为对吗?

  3、讲授新课:

  教学内容

  创设情境

  (出示案例)

  讨论分析

  理论提升

  拓展延伸

  正确行使公民权利

  情景一:在一辆旅游车上,旅途的劳累使绝大部分旅客们正在闭目养神,只有张亮等四个小青年喝着啤酒在旁若无人地高声谈笑。旅客们皱起了眉头。旅客甲站起来拍拍张亮的肩膀说道:“小兄弟,请声音轻点,别影响大家休息”。张亮不耐烦地说道:“言论自由是我的权利,我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你管得着吗?”

  情境二:汽车在继续行驶,张亮四人仍在谈笑,兴致勃勃的张亮边喝着啤酒,边拿出记号笔把刚编的打油诗写在车座背上和车厢上。随行的导游小姐看见了走过来阻止,张亮蛮横地说:“今天怎么都和我过不去,我是掏了钱给旅游公司的,我爱怎么着就怎么着,汽车又不是你的,你管得着吗?”

  情境三:汽车在继续行驶,突然张亮捂着口袋大叫起来:“我的钱包不见了,谁偷了我的钱包?”汽车内一阵骚动。稍许,张亮盯着旅客甲说到:“刚才就你靠近过我,肯定是你偷了我的钱包,你那贼眉鼠眼的样子一看就是个小偷,我要搜你的身。”旅客甲急了红着脸答道:“你别侮辱人,我没偷,你凭啥要搜我的身。”这时有其它旅客附和道:既然你没偷就让他搜一搜,以证明你的清白。

  情境四:四个青年围住了旅客甲,局面僵持着,有几个旅客起哄着要下车,这时司机说道:“前面有个派出所,我们去请民警协助调查吧!”征得绝大多数旅客的同意,司机将车开到派出所,寻求警察的帮助。没多久,警察就查出了混在游客中的小偷,帮张亮找回了失窃的钱包,在事实面前,张亮为自己的鲁莽而感到羞愧。

  你认为张亮的行为对吗?为什么?

  你认为张亮的行为对吗?为什么?

  如果你是旅客甲你该怎么做?张亮的说法和做法对吗?为什么?

  司机做法的'启示?我们在行使权利时还应注意什么?

  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尊重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公民在行使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

  公民行使权利时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公民行使权利时要采用合法的方式,按照法律程序

  大家回忆一下,在我们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有没有类似不正确行使权利的行为?如果有,今后该怎样努力?

  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情景一:我校为家境贫困、生病的同学捐款(用欣赏、赞扬的语气描述这件事情)

  情景二:京华时报xxxx年5月24日报道:昨天,市地税局举行了“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先进单位和荣誉个人座谈会”,市地税局局长王纪平为600户先进代扣代缴单位中的联想控股等10名代表,以及387位个人所得税荣誉纳税人代表中的潘石屹、唐国强、范曾等10人,颁发了荣誉证书。

  情景三:因原始身份证模糊不清,考研女生小青(化名)为自己办了一张和原证件相同信息的假身份证。xxxx年1月14日,考试期间,小青因伪造证件被所报考的清华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取消考试资格。

  我校师生的行为体现了宪法提倡的什么公德?你还知道哪些法律提倡和鼓励公民去做的义务?

  你如何看待这件事情?如果这些人不纳税的话会有什么结果?你还知道哪些法律提要求公民去做的义务?

  你如何看待这件事情?你还知道哪些法律提要求公民去做的义务?

初中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电功率》是新版物理九年级第十八章第二节的内容,是继电流、电阻、电压、电能之后学生学习的又一个电学基本概念。本节内容,既是对电能知识学习的深化和具体化,又为本章第三节实验"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学习作理论上的准备,而且它是生活中用电器铭牌上一个重要的指标,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对学生今后体验生活意义重大。本节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了部分的电学知识,电流和电路,电阻及其影响因素,掌握了一些解决电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具有一定了的电学基础,学生感性思维能力较强,同时通过对前面功率的学习,也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单本节内容学生理解起来也相对较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电功率定义、公式、单位,会用电功率公式P=w/t进行简单的计算,能初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率问题。

  2.过程和方法:观察体验电能表铝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电功率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使学生懂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关心日常生活中各种用电器功率的大小,形成节约用电的意识和习惯。

  四、教学准备

  电风扇(有铭牌),电吹风,学校用的电子计时器,空调机的铭牌图片、灯泡。

  五、教法分析

  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合作探究,学习新知→例题讲解,巩固体验→学生总结,体验心得→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教法学法

  教法:谈话法、讲解法

  学法:观察法、合作交流法

  六、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本环节教学大约5分钟)

  引导学生观察演示实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电能表转动的快慢情况,发现电能表上的铝盘转动有时急匆匆,有时慢悠悠。细心的同学可能会发现,在使用一只普通灯泡时,铝盘转的慢,而使用大功率灯泡时,铝盘转得快!让学生交流,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用演示实验引起学生的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铸就良好的开端。)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学习新知(本环节教学大约25分钟)

  活动一:自主讨论,认识定义

  1、通过看课本讨论和引导学生得出电功率的定义和公式及单位进率:

  板书:电功率是表示用电器消耗电能快慢的物理量。

  启发:如何来比较不同用电器做功的快慢呢?(应引导学生得出:可以让时间相等,看消耗电能多少;或者让其消耗电能相等,看所用时间的多少;只要说出大体意思即可,关键是让学生真正理解使用控制变量法。)

  得出:电功率大小等于用电器在1秒时间内所消耗的电能。(类比于功率的定义)

  2、提问:如何计算电功率的大小?

  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各小组推荐同学回答,由学生导出电功率的计算公式。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归纳能力。)

  活动二:解决问题。

  板书: 消耗功率100W中的100就是电功率是100W,它的意义是此灯

  泡在1s内消耗的电能是100J.学生回答25W的意义。

  谈话:正是因为100W的灯泡比25W的灯泡在相同的时间内消耗的电能

  多,所以转化为内能(光能)的能量也就多,这就是为什么100W的灯泡比25W的灯泡亮的原因。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活动三:阅读资料,理解概念

  让学生看书本上92页的小资料,并观察教师带来的用电器上的铭牌,请学生读出某个用电器的功率,并回答:①各家用电器的电功率相同吗?②谁的电功率最小?③谁的电功率最大?引导出单位 千瓦(KW)指出 1kW=103W

  (设计意图:从现象中认识意义,讨论问题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初学者常常会认为电功率大的用电器消耗的电能一定多,这样设计可让学生在纠正错误中深刻理解电功率的概念。并为下面千瓦时学习做铺垫。)

  活动四:单位比较,明确概念

  <讨论>:(1)功率为1千瓦的电热水壶,正常工作1小时,它消耗的电能是多少?

  (2)如果P用千瓦作单位,t用小时作单位,则W的单位是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推导能力,理顺各单位的关系,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并且明确所求的是W电能!)

  引导得出:"千瓦时" 的`来历

  活动五:自主学习,教师引导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P.95的电功率的测量。教师归纳总结

  第三环节:典例剖析,归纳总结 (本环节教学大约7分钟) 板书典型例题,学生分析剖析,教师分析讲解并总结。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巩固提高(本环节教学大约3分钟)

  在完成第四个环节的教学后,本节课的新课教学任务基本完成。学生可以根据小习题练习检查本节课的收获,体验学习的快乐。之后老师动员学生收集家里的电冰箱、 电熨斗、 电视机、 电风扇、 微波炉、 洗衣机等用电器的铭牌,了解它们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STS活动),再一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附:板书设计

  电功率

  1.电功率: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电功率。

  2.计算公式:P=UI P= 导出公式:P=U2/R,P=I2R.

  3.功率的单位:国际制单位:瓦(W),常用的还有千瓦(KW),1KW=103W.

  4.电功率表示的意义:用来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5.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

  U实

  U实>U额时,P实>P额,用电器容易被大电流烧毁

  U实=U额时,P实=P额,用电器发挥其额定功率

  灯炮亮度由灯泡消耗的实际电功率决定,灯泡的亮度越大,消耗的功率越大。

  6.电功率的测量

初中说课稿11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 号,我说课的题目《 》,是人教版的 年级物理 册第 章第 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教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七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所以本课( )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2.教学难点重点

  ①难点:

  ②重点:

  3.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②过程与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直观:

  4.教具与学具

  电教器材:

  教师演示用:

  学生每组器材:

  二.说学情

  八年级上册

  初二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但是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在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八年级下册

  经过一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初二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个科学探究的素养,他们从事物的对立统一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乐于独立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解释和论证事物或现象间较为复杂的因果关系,在学习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后也期望继续研究并且去解决一定的生活问题。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再通过猜、想、分析、实验、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入,最后通过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还会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物理、运用物理的自信心。

  九年级上册

  初三学生是初中的毕业年级,心智较为成熟,通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加进步。

  但是初三的学生往往是不爱发言,不主动表现自我,课堂气氛比起初二的学生沉闷。需要教师的积极、灵活的调动。初三年级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要求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他们的激情。他们不喜欢枯燥的理论分析和教条式的计算,但乐于参与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了解与物理规律有关的图片。在玩中学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他们喜欢探索自己熟悉的或与所学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科学事件。这样才更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九年级下册

  经过之前三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初三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掌握了一定学习物理的方法。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归纳、分析、推理等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所以在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过程之后,学生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但我面对的是农村初中生,相对来说知识面窄,知识信息不丰富,要多给他们提供一些高科技、较前沿的东西,激发其求知欲。

  三.说学法

  1.设计理念: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通过实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交流得出沸腾现象及规律”。通过媒体展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效果。

  2.学法指导

  以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分析事例发现问题——动手实验——分析归纳——巩固练习。运用了讨论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讨法。在课堂上着力开发学生的三个空间

  1.学生的活动空间。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试验,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探究过程,得到发展。

  2.学生的思维空间。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体验、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思维碰撞,培养思维能力。

  3.学生的表现空间。通过把自己的想法、结果展示给大家,学习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的愉悦。

  四.说教法

  教法突出以学为本,因学论教。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评价方案,分析讨论,指导实验,归纳结论。

  教学重视三性:生活性、主体性、实践性。即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需要引出测量的实质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尽量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为材料探究长度测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从生活到技术多角度、全方位认识长度的测量,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发展学生探究、分析、归纳、迁移的能力。

  运用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直观法、探究法等。

  五.说教学过程(程序)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合作学习,探究新知------内化提高,实际应用------感悟收获,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第三环节:内化提高,实际应用。

  第四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下这节课的板书设计,为了使学生对 的知识有个系统全面的掌握,板书如下:

  七.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 ”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初中说课稿12

  ▲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贞观之治》是人教版初级中学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的第二节内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一单元讲述了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况。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因此,是我国封建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时候的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国文化对世界特别是亚洲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就是这时候形成。所以,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具体到本课,本课介绍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的景象,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新气象,应该说,学好《贞观之治》是学好这一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的基础。再者,贞观之治上承文景之治、开皇之治,下接开元盛世、康乾盛世,所以学好本课,还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掌握封建社会盛世这个专题知识,为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的知识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学习,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基本史实。

  ②掌握"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通过材料分析和历史故事,加深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认识,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采用多媒体展示影视图片,引导学生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 的道理。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

  (2) 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

  ▲说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生,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说教法

  历史知识的掌握离不开教师的教授,所以讲授法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新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因此,本节课还要采用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材料分析法、练习法等。

  ▲说学情学法

  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思维活跃,所以要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分析资料,培养他们自主获取信息能力。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因为初一学生知识积累较少,还未形成正确史观,所以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约3分钟)采用故事引入法导课。选用"魏征逝世后,他的家人托人给唐太宗送去一个魏征未写完的奏章" 的故事导入。该故事紧扣本课内容,可以实现有效导入,同时因为故事本身趣味性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附故事:魏征逝世后,他的家人托人给唐太宗送去一个魏征未写完的奏章。上面写道:"天下的事情有好事坏事。人,有好人坏人,任用好人,则国家安泰,任用了坏人国家就要大乱;朝中大臣之间有爱有憎。往往对他爱的人,只看见长处,对他憎的人却只能看见短处,这是不正确的。应当是:能看见所爱的人的短处,看到所憎人的长处。如果这样,就能去掉真正的坏人,任用好人,天下就兴旺了。"唐太宗看了这段话以后,非常感动,他对大臣们说:"今后,我难免会遇到这样的事,你们把魏征的语言写在笏上,看到我有错时,随时给我提出来,帮助我改正。"

  然后通过设计过渡语:唐太宗为什么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他统治的时候,唐朝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现在我们来学习本课内容。来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二、教学新课:

  (一)、唐朝的建立(略讲)

  1、通过设计问题:① 隋朝是怎样灭亡的?②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吗?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目的内容,找出答案。让学生掌握唐朝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和都城,(教师板书概括)

  2、让学生发问,师解疑释难。

  (二)、"贞观之治"(重点)

  新课程倡导"用教材教"的理念。我按照"明晰概念――了解表现――探析成因"这样的脉络予以教学该目内容。

  先用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因目睹隋亡过程,前车之鉴,励精图治,成为一代明君,形成"贞观之治"的局面。然后联系借助教材第九页第一段的内容,指导学生理解"贞观之治"的概念及其表现。

  而在探析"贞观之治"的原因时,我拟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共同合作,并在教师的引领下,概括出5点原因,并板书出来。此后,教师可以以史为鉴,联系时政(点到为止)继这个环节结束后,展示《唐朝雨中耕作图》感受经济繁荣景象,让学生认识到治世局面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让学生知道,这也是"贞观之治"得以形成除开明政策外的另一重要原因。

  完成了该目教学任务后,我选取《课课精练》(练习册)和近些年的中考习题中的一些对应题目及时巩固知识,提高效果。同时,也可借助习题弥补完善本课教学,对题目的解答,关注层次教学,因材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有意让差生体验成功,树立信心。

  (三)、教学"女皇武则天"

  (1)放映《大明宫词》有武则天登基场面的电视剧片段,让学生知道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的唯一一位女皇帝,同时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印象中的武则天。教师加以点评,让学生知道"尽管武则天是一个争议很多,众说纷纭的历史人物。她专断、刚烈、爱才、狠心、毒辣等,但她对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武则天的政绩主要有哪些?"由此要求学生让阅读教材后归纳,得出答案。而后教师进一步引用郭沫若对武则天评价:"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这句话的意思是她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弘扬了贞观之治。她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女皇帝,女政治家。)来论证。

  (2)同步巩固:当场完成《课课精练》中的适应题和摘录的中考相关考题予以巩固训练

  (四)、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

  引用范文澜先生的话"唐朝只有两个半明君"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半明君是谁,并说出理由。这样处理,既可以复习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正确认识,也为下课教学设置了悬念。

  三、全课总结 用歌谣进行总结:

  (一)

  唐太宗 李世民,隋亡教训记在心, 轻徭簿赋重生产, 君臣廉洁又勤政,

  "房谋杜断"重贤能,虚心纳谏用魏征,政治清明国强盛, "贞观之治"真繁荣。

  (二)

  唐朝有个武则天, 后宫之中掌大权, 晚年称帝国号周, 唯一女皇她为先,

  弘扬"贞观"有政绩, 引出"盛世"到开元。

  四、课外作业: 设计一张表格,列出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布置下一课的预习提纲。

  ▲说板书设计:

  一、隋亡唐兴

  1.隋炀帝的暴政 2.李渊建唐代隋(618年) 3.李世民登基(626年)

  二、"贞观之治"

  (一)"贞观之治"的局面形成

  (二)"贞观之治"的原因:

  1.以隋为鉴,以民为本 2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3.勤于政事,善于纳谏 4.精兵简政,吏治清明 5.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三、女皇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初中说课稿13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本章讲述的是有关“力”的基础知识,是研究静力学和动力学所必需的预备知识,因此本章具有预备性和基础性。重力是力学学习的起点,对初高中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在前面,学生已经学过了力的概念,对力的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并学习了力的图示,学生的这种储备为这节课的教学带来方便,使教学难度大大降低,因此教学中要抓住这一特点,突出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教育,这样使我们的物理课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

  2.由力的三要素确定重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表示重力。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理解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及其确定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认识重力是怎样产生的.

  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

  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4.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重心的实验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1.重力的产生.

  2.重力的概念及其运算

  3.重心的理解 及确定

  (五)教学难点:

  1.重力的概念及其运算.

  2.重心的概念和位置确定

  三、教法与学法

  (一)说教法:本节课来源于生活,不仅对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使学生感知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采用探究、讲授、讨论、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二)说学法:学生在初中对重力和力的概念已有初步了解,并学习了力的图示,为这节课的教学带来方便,因此教学中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分组讨论,自己总结,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这样使我们的物理课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分析和设计

  【设计思路】本节采用对初中知识复习与深化,从生活出发,通过课堂的演示

  实验和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逐步探索重力的概念、重力的产生、重力的三要素及重心。对本节的设计应突出如下几个特点:

  1 、基础性 、 预备性 、 学生的自主性

  2 、注重科学方法的培养 通过对重心这种理想化模型的研究,体现物理学研究方法对事物的研究;

  3 、互动性:依照本节课自身的特点,教学过程中设计了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形成师生互动,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新课导入]

  由“下落的物体可以有从树上下落的苹果、跳高运动员、飞机投下救援物资等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得出物体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落向地球.我们已经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引导学生得出物体的下落是受到重力的作用.接着讲解知识点“重力”。

  [新课教学]

  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让学生得出研究重力三要素的方法。

  同样一个物体受重力的'大小在地球的不同地方是不同的,根据公式G=mg中的g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高度和纬度有关.当高度增加时,g的值减小;当纬度增加时,g的值增大.”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之后让学生思考物体的重心是如何进行确定的,结合学生的分析,进行总结。给出一个不规则形状的薄木板,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标出这块木板的重心所在.

  给出用悬挂法确定薄板的重心的参考。得出这样实验的原理。随后给出关于重心的课堂训练,巩固重心的知识点。

  [小结]

  1、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物体受到重力。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

  2、重力既然是一种力,它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

  3、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这个关系用G=mg表示,g=9.8牛/千克。

  4、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5、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五、板书设计

  一、重力

  1.重力产生的原因

  2.重力的方向

  3.重力的大小及其运算

  二、重心

  1.重心的概念

  2.重心位置的确定

  六.教学反思:

  本节知识点多以回顾、复习为主,因此知识点的传授所花时间不多;重点部分放在与实际相结合,动手实验及思考讨论,课堂景观丰富,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带动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但将所有学生制作与活动都放在课堂上,时间会有所不足。因此必须要让学生提前准备材料,实验效果未能预料,课堂上较为被动。因此教学中要适当照顾实验能力较差的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分享。

初中说课稿14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水旱灾害和印度农业》,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的第七章第三节《印度》,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习使用。

  首先,对教材进行分析: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本课题教材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印度的地形与人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气候知识,来分析水旱灾害频繁与西南季风的关系;接着讲述了印度农业生产的巨大变化,教材还安排了南亚季风图与印度年降水量、农作物及矿产分布图以及三处学生课堂活动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本节用意在于使学生避免死记硬背,能够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教材的这种安排,也从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工业生产布局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等方面体现了环境-资源-人口这一主线,正确地阐明人地关系。

  据此,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认识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理解有关人地关系、生产布局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达到能够利用孟买气温、降水统计图说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理解南亚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

  情感目标:通过对治理印度水旱的讨论,激发学生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情感,培养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要求,确定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关系为教学重点。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既为教学重点亦为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故确定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为教学难点。

  综上所述,我把本课教学用一课时,关于印度的水旱灾害首先通过媒体报道,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灾害的无情,接着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讨论分析南亚季风对降水的影响。关于印度农业部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演示,形象直观的对比印度的年降水量与农业带的分布等,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方法上,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演示与讲解更为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主要通过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让学生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

  1.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2.分析讲解法:对地理原理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3.比较教学法:通过与已知的地理知识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教学过程

  首先是前提测评:复习印度人口特点及印度的地形特点?

  接着请学生自读课文“水旱灾害频繁”,说说印度气候有何特点?板书。这一部分内容不多,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转变。

  下面师生共同总结: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极不稳定,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水旱灾害频繁。

  多媒体展示印度的水旱灾害,利用图片与新闻,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自然灾害的无情,激发同情心。

  水旱给印度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为了抵御水旱灾害,印度人民是怎样抵御自然灾害的?

  师生总结:印度人民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例如,北部恒河、印度河流域规模庞大的灌溉系统,南部的防旱贮水池等。

  但是面对严重的水旱灾害,印度现有的水利工程依然显得有些不足。是什么因素导致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读课本37页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分析一下受热带季风影响,印度的雨集中在几月份?旱季又集中在几月份?

  那旱季与雨季的降水量,最多的月份和最少的月份相比要差多少?

  请同学们前后桌一组,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讨论一下,雨季来临时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到了旱季农田里又会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呢?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频繁的水旱灾害呢?

  请同学们读南亚季风图,比较分析1月、7月盛行风向有什么不同?西南季风对印度的降水有何影响?完成P38页的表,以说明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变化的关系。

  多媒体辅助教学,师生共同总结:我国也是季风气候,我国也同样是一个水旱灾害频发的国家,请结合我国的国情,讨论该如何治理印度的水旱灾害?大修水利工程,引导从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借鉴经验。

  师生小结

  印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季节变化大。季风活动不稳定,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转承:印度的农业

  1.由于水旱灾害频繁,生产技术落后,人口众多,使得印度在20世纪上半叶粮食生产不能自给自足,每年进口大量的'粮食。20世纪60年代后,印度的粮食生产由不能自足到自给有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什么原因使粮食生产有这么大变化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板书)

  在学生自读课文之后,我通过启发式提问,安排了如下一系列小组讨论活动。

  1.读资料“绿色革命”,说说它有什么意义?它对我们的家乡农业生产有什么启发?

  2.通过对比印度水稻和小麦分布图与地形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说说水稻和小麦分布与地形、降水量有什么关系?(通过展示师生共同总结。)

  3.接着通过讨论棉花、黄麻、茶叶的分布与地形、降水量的关系。在此,我把全班分成五组,请每一组同学讨论一种农作物的分布与地形、降水的关系。学生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通过多媒体展示结果。

  4.看资料剪辑“饮食习惯”,想一想:为什么印度南、北方人民的日常饮食有这么大的差异?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面食。北方以小麦、玉米、豆类等为主,东部和南方沿海地区以大米居多,中部德干高原则以小米和杂粮为主。印度人的副食分肉食和素食两类,但是印度人不吃牛肉。

  印度菜的一大特点就是糊状菜居多,而且还加以各种色素,因此常有黄的汤,绿的糊,红的泥。如果没有一段时间的适应,是很难习惯的。此外,无论在家庭还是餐馆,印度人认为生水是最好的饮料(建议最好煮沸),餐桌上总会有一杯凉水。

  课堂总结

  印度和我国都是人口众多、历史悠久、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压力大,经济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但是发展中国家也不是样样都落后的,大力发展科技、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开拓高科技产品的国际市场,是发展中国家逐步赶上世界经济水平的最佳途径。请大家预习“发展中的工业”。

初中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欧姆定律》是人教版物理义务教育八年级下册第六章"欧姆定律"的第四节内容。

  本节是在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电流、电压、电阻与电压和电压的关系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和"安全用电"打下基础。所以欧姆定律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适合于学生探究学习,同时也适合让学生阅读自学。

  2、说教材目标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及认识能力,确定以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欧姆定律的认识,体会物理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增强对科学和科学探究的兴趣。

  3、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同一段电路中电流与电阻和电压的关系,体验控制变量法在实验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二、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一年多来的实施新课程的经验主要在教法改革中突出以下几方面:一是大胆设计了学生探究同一段电路中电流与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实验,突出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体现新课程"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基本理念,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精神以及创新意识。二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提高法、讲授法、观摩法、阅读法、分析、归纳法等,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引导——启发的教学状态之中,以求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三是注重渗透物理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刺激和反应关系,而是个人借助某种"认知桥梁"或者"同化和异化"不断组织和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应重视学情,突出自主学习。本届初二学生一年半新课程理念的熏陶及半年的物理新教材的学习,已基本领会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也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及操作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观察、阅读等方法获取物理知识。本节课通过阅读三道例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模仿分析、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让学生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物理知识的过程,真正掌握控制变量实验这种科学方法。如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保持电阻阻值不变,而在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则调节变阻器的滑片,保持每次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

  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自己摸索,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出"新"的物理规律。如让学生从实验得到的两组数据进行讨论分析,最终得出"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试电笔是检修电路时必备的'工具,使用它来检查电路时手指必须接触到笔尾的金属体,让电流通过人体,流入大地。

  让一位学生当场检查教室里插座的火线和零线,并说说有没有不良的感觉。

  引导学生分析、提问:通过人体的电流有多小?它与电路的电压和电阻有什么关系? 通过演示,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心向,引导学生提问问题。本节课从试电笔的使用引入新课,试电笔是家庭常备工具,同学大多有使用过,用这个例子引入,目的要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

  探究发现

  提出问题:

  师:如果知道一个导体的电阻,还知道加在它两端的电压,能不能计算通过它的电流呢?

  2、猜想或假设

  允许同桌进行讨论。请学生发言,老师给予肯定、鼓励、引导,对学生的回答加以筛选,如:

  电压越大,电流越大。

  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也许是其中的两个相乘等于第三个?也许是其中的两个相除等于第三个。

  3、设计实验

  学生实验桌上摆着的器材:定值电阻若干个、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学生电源、开头、导线若干。让学生根据以下电路图进行实验:在电路中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U和通过电流I,研究电流I与电阻R和电压U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4、进行实验

  按图连接电路,测量并记下几组电压和电流值。

  电阻R/Ω 电压U/V 电流I/A

  1

  2

  3

  4

  5

  6

  换接另一个电阻,再次记下几组电压和电流值。

  5、分析和论证

  结论:电流I、电阻R、电压U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6、评估与交流

  迁移拓展

  例题分析:我们已经,试电笔内必须有一支很大的电阻,用来限制通过人体的电流。现有一支试电笔,其中的电阻为880KΩ,氖管的电阻和人体的电阻都比这个数值小得多,可以不计。使用时流过人体的电流是多少?

  教师启发指导:

  要求学生读题;

  让学根据题意画出简明电路图,并标出已知量的符号及数值和未知量的符号;

  找学生回答根据的公式。

  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1、4

【初中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说课稿07-29

初中数学的说课稿02-15

初中物理说课稿09-23

初中物理《浮力》说课稿06-02

初中数学说课稿08-25

初中数学优秀说课稿07-29

初中历史说课稿02-14

初中数学说课稿11-26

初中音乐说课稿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