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平衡》说课稿

时间:2024-04-10 08:57:03 雪桃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化学平衡》说课稿(通用10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化学平衡》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化学平衡》说课稿(通用10篇)

  《化学平衡》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题: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二章第三节《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溶解平衡的化学理论的理解,又为以后学习电离平衡奠定了基础,对学生后续的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学习应用理论分析,研究,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材简析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化学平衡移动;第二部分,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化学平衡移动;第三部分,勒夏特列原理。其中第一部分是基础,第二部分是整节教材的核心,第三部分是对本节课的总结和升华。

  3、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编排意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掌握浓度、压强、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素质教育目标——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4、重点及难点的确定

  重点: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难点:

  1、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2、平衡移动过程的速率——时间图。

  确立依据: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学习很重要,所以讨论“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成为本节课的重点。由于理论付诸实践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平衡移动原理的利用和移动过程中的速率——时间图成为本节的难点。

  二、高学情分析

  二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问题能力,而且思维活跃,掌握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论,以此为契机在教学中变探究为验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法

  由于本节教材地位的重要性,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启发学生总结,归纳出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改变对化学平衡影响。

  2、通过对外界条件对速率影响理论复习,采取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平衡移动规律。

  3、通过典型例题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勒夏特列原理。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式,并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不断设疑,析疑,解疑。

  四、说学法

  结合教材特点,指导学生从温故知新的角度,采用对比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层层第进的方法,使学生发现规律,原理,使教法从实处出发。

  实行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眼的多层次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化难为易。

  五、说教学程序

  1、复习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平衡状态的特征及实质,影响速率的.因素有哪些,从而引出化学平衡的移动的概念

  (这样做起到温故知新的效果,重要是遵循了学生认识事物的由点到面的特点)

  2、设疑导入,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若改变外界条件,平衡会发生什么变化?

  (这样做起到开门见山的效果,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而且一来就可吸引学生思考,提早进入思维的兴奋区)

  在这中情况下由教师演示实验2—4。此时,让学生通过实验讨论得出浓度增大,平衡发生变化,但如何变,可通过学生自由讨论得出结论。

  由以上分析让学生推测如果减少反应物平衡会怎样移动。学生设计实验,加入碱溶液减少反应物浓度,从而证明学生推测是正确的。

  在此基础上讨论改变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抓住机会,深刻讨论

  学生讨论后,抓住时机问“为什么外界条件改变后平衡会变化?,这种变化有无规律可循?”

  教师可提示,也可由学生分组讨论,从而得出外界条件改变使平衡向能削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顺利得出勒夏特列原理。

  (这样做,不仅释疑,而且可激发学生去解决问题,找出规律,得出结论的学法)

  4、注重实际,加深理解

  可通过边讲变练,使速率——时间图象的练习得以贯彻实施,让学生能从数学角度出发解决化学问题,达到综合的目的。

  (这部分内容,可通过计算机来演示,不仅增大课堂容量,而且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5、课堂小结:总结浓度,压强,温度的改变对平衡的影响,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6、巩固练习:课本习题一

  7、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三。

  《化学平衡》说课稿 2

  一、 教材的作用与地位

  本章是以理论知识为主的一章,主要包括四小节: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着重介绍化学反应速率和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这部分内容属于动力学范畴;第二节化学平衡,是在化学反应速率和可逆反应知识的基础上着重介绍化学平衡的建立,以及常识性介绍了化学平衡常数;第三节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着重介绍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第二、第三节内容属于化学热力学的范畴;第四节合成氨条件的选择,本节知识是对前三节知识的综合应用,即以合成氨工业为例,以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等理论为指导,探讨化工生产条件(如温度、压强等)选择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使学生了解化学理论的学习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这四节知识的核心是关于化学平衡的建立以及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而且化学平衡还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核心,对很多知识的学习都起着指导作用。

  同时,化学平衡的相对性、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就可能发生移动等观点的建立,对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观具有重要意义。另外,通过本章的学习还非常有利于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特别是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化学理论解决一些简单的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使学生体会到化学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体会到科学的价值,对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科学价值观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所以本章在高中化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新老教材的比较

  1、大纲的比较

  2、教材内容的比较

  新教材比较轻记忆、重理解,因此在内容上与旧教材相比有以下变化。

  ⑴增加的内容:

  ① 为了更有利于说明问题的本质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增加了活化分子、有效碰撞、平衡常数等概念。

  ② 为了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即增强趣味性,教材还增加了一些紧密联系实际、联系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增加了高炉高度与一氧化碳含量问题的讨论引出本章课题;用生活中人们日益关注的古代艺术珍品在近些年受到腐蚀的速率加快等事实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学习;用投蓝与化学反应进行类比,来说明反应分子的能量和碰撞方向(即取向)与化学反应的关系;用电冰箱保存食物来说明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等。

  ③ 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材还增加了合成氨工业的发展前景以及两个阅读材料(勒夏特列简介和化学反应的方向)。

  ④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教材还增加了7个讨论性问题。

  ⑤ 为了使呈现的内容更清楚明了,便于学生理解,还增设了一些图表。如:P33-图2-2,2-3;P37图2-6;P38图2-7;P42图2-9;P43表2-3等。

  ⑵变更的内容:

  ① 浓度、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有关实验均发生了变更:均将硫代硫酸钠与硫酸的实验变更为了大理石与盐酸的实验。

  ② 压强对化学平衡影响的实验也进行了变更:将二氧化氮与四氧化二氮相互转化的针筒实验变更为合成氨反应的实验,且由直接实验事实变更为间接实验事实。

  ⑶删减的内容:

  ① 删减了硫代硫酸钠与稀硫酸的反应。

  ② 删减了合成氨工业的简述。

  3、教材编排顺序的比较

  4、教材编写的比较

  新教材更加注意叙述方法的启发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整章共设置了7个讨论性问题,利用问题来启发学生更进一步的思考。又,教材编入了合成氨的发展前景以事实来启发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去探讨问题、看待事物,从而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培养。

  新教材文字叙述详略得当、深浅适度,且能将一些较难的知识用浅显通俗的方式(形象化的比喻和图画等)表达出来,以利于学生理解这些知识(如用生活中投篮来帮助学生理解活化分子的有效碰撞等)。

  总言之,新教材重理解轻记忆,在内容的呈现上形式更加多样化,更加灵活。整章内容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浅显易懂。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同时还潜在的创建了一种较为活泼的、宽松的学习气氛。另外新教材还比较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如,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时,教材注意联系化学键的有关知识来引出有效碰撞和活化分子等名称。新教材注意到了从旧知识向新知识引入,由熟悉到陌生,这样就很好的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三、教学建议

  由于本章是以理论知识为主的一章,且概念集中,多而抽象,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准确把握教学大纲要求,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化学反应速率及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化学平衡的建立及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合成氨条件的选择,这三部分内容是本章教学的重点。为了更好的理解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新教材引入了有效碰撞、活化分子等概念;为了进一步升华对化学平衡的认识,新教材又引入化学平衡常数。这些新增的内容在大纲中的要求都很低,其中有效碰撞、活化分子等在大纲中无明确要求,仅包含在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这一知识点中;化学平衡常数仅为常识性介绍。这些概念在教材中均是直接引用,对这些概念本身不要深究和扩展,只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通过这些概念能对重点知识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即可。千万不要把甲种本、大学中的知识下放到这里。要尊重大纲的要求,仅以本教材为主,不要发挥太多。如,化学平衡常数仅作为常识性介绍,化学平衡常数K的表达式是以小注的形式出现的,不要求有关平衡常数的计算,对于平衡常数只须掌握2点即可:

  1、K值越大,表示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

  2、K不随浓度的改变而改变,但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简言之,要注意到新教材的变化,准确把握新大纲,分层次把握好教学要求,重点与非重点知识要处理得当,制定好教学的整体计划。

  2、改进教法,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

  本章知识理论性强,难度大,对思维能力要求高。这样就导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容易走老路(满堂灌、填鸭式),也容易在教学过程中重结论轻过程。很显然就难以全面落实好教学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所以,建议大家:

  1、转换观念,角色定位要准确。不要做"先知"、"权威",而是做好"引路人"。我们引路让学生去体会、去感知、去思考、去发现、去获得,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2、教学活动设计精心准备,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多设计一些学生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在活动中学习。但要注意,"放"不是放任不管,必要的点拨、释疑解惑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活动的设计是本章教学活动设计的一个难点,确实需要我们去精心准备,悉心钻研。

  3、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

  实验教学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同时也渗透了思维能力的训练。本章教材中的一些重要原理和规律都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例如,"化学反应速率"一节配有相应的演示实验和相应的学生实验。根据学校的实验条件,教师可将课后为巩固知识、验证知识的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这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得知识,还能引导学生根据实验事实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引导学生从理论上探究原因。

  4、精心设计知识台阶,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化解难点

  通过可逆反应、化学反应的本质-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及与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等内容的教学,为本章教学进行了铺垫。教师在教学中,对本章难度较大的理论

  1、要通过旧知识引入新知识,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分阶段、分层次地逐步深化教学,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运用启发式,精心设计知识台阶,减缓知识坡度。

  2、要合理、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静态的画面转变为动态的画面,将抽象的文字转变为直观生动的图画,定能增强效果。

  四、教学设计(略)

  《化学平衡》说课稿 3

  【设计理念】

  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1、课程的设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2、以学生对新知预言、主动探究为主,以教师引导为辅。

  3、重视实验设计, 设计注重学生的心理与认知水平、认知发展相结合。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苏教版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本节内容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基础理论,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与原教材相比,原教材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知识的接受,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化学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理论性强。

  2.教学目标分析

  1) 知识与技能: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使实验设计能力和探究思维能力得到较大的培养。

  2)过程与方法:采用“以问题为索引、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使学生亲历科学的历程”。

  3)情感态度:

  ①领略实验学习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个人及学科价值。

  ②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研究问题的方法、灵感和智慧,从而获得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③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学习中学会主动意识和合作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平衡移动原理。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选修化学的学生,他们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已经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平衡”等理论, 了解了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本单元的学习,可以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法和学法分析】

  本节课设计“以问题为索引,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探究过程,采用启发诱导法、实验探究法,并与多媒体有机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宜突出情景设置、突出学法指导,培养思维品质,做到“授之以渔”,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接受。

  学生:预言 实验设计 实验观察 实验现象分析 得出结论,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引言投影】教师:播放材料和展示图片:“1898年英国物理学家克鲁克斯发出警告:人口增长,士地变

  得狭小,长此下去,人类将面临饥荒危机。要拯救人类,必须尽快寻找到新的氮肥。” 1914年哈伯运了

  一个原理找到了合成氮肥的新方法,从而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以哈伯运用了一个原理找到了合成氮的

  新方法来创设出问题情景。

  学生:观看思考:哈伯使用了什么高深的原理呢?

  【设计意图】用情境激发兴趣,设疑问激发求知欲,引出本课题:第三单元 化学平衡的移动

  【知识回顾】教师:回顾化学平衡的`几大特征,其中一大特征涉及“变”,“变”——改变外界条件抓住本质:原平衡被破坏 重新建立新平衡

  (V正≠V逆) (V正=V逆)

  教师:研究化学平衡是否“变”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速率(V正与V逆)的相对大小!

  【设计意图】以旧引新,焦点切入抓住本质引出: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二)、重点难点的突破

  1、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学生互动】学生分成4个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进行分析,首先预言浓度、压强、温度分别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4组学生预言】

  ① Fe3++SCN-?[Fe(SCN)]2+

  ② 2H++S2O32-?S+SO2+H2O

  ③ 2CrO42-+2H+?Cr2O72-+H2O

  ④ Br2+H2O?H++Br-+HBrO

  讨论预言影响情况,学生互学、互问、分析

  【比一比】得出最佳实验设计方案,经分析①、③的设计实验现象明显、操作简单,是可行的实验,再用实验验证此实验的正确性,学生上台演示实验,归纳总结。

  【教师】适时点拔评述,介绍教材实验,画V-t图,加深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归纳小结。

  (2)、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学生】分小组抢答:得出最佳设计:2NO2 ? N2O4将NO2和N2O4混合气体装在密封的针筒内,通过压缩或外拉,观察气体颜色变化,得出压强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加压,气体颜色先变深再变浅,说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之,则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对实验设计作适当提示,借助多媒体投影演示2NO2 ? N2O4实验。

  【学生尝试】用平衡常数只受温度影响,解释压强对平衡移动的影响情况

  【教师】适时点拔评述,画V-t、NO2%-P图,归纳小结,加深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学生】设计实验并讨论得出其中的最佳实验设计方案,再用实验验证此实验的正确性,学生上台演示此实验

  2NO2 ? N2O4 △H<0

  红棕色 无色

  升高温度 降低温度

  现象:红棕色变深 现象:红棕色变浅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学生比一比】画出最佳方案中的NO2的物质的量分数与温度的关系图

  【教师】适时评述、分析NO2%-T关系图,介绍分析教材实验

  Co2++4Cl- ? CoCl42- △H>0 加深温度对平衡动影响知识的认识。

  粉红色 蓝色

  升高温度 现象:粉红色变蓝色

  降低温度 现象:蓝色变粉红色

  【设计意图】生生互动,以焦点切入,设疑激发学生尝试探究化学问题的方法和途经,实验设计能力得到培养,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得到加强。

  2、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学生回顾】要求学生分别用最简洁的语言表示外界条件对平衡移动的影响,通过三个外界条件对平衡移动影响情况的学习,尝试概括出一个共同的结果:即平衡移动原理。

  【教师评述】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温度等),平衡将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平衡移动原理,又称勒夏特列原理。也就是哈伯研究合成氨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一个基本原理。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及归纳总结能力,自然轻松中突破了难重点,通过感受前人的研究过程,获取信心和勇气。

  (三)、互动实践

  【要求】注重实际,加深理解,各小组为另三个小组命一题,用平衡移动原理来判断平衡移动。

  【设计意图】用练习巩固新知识,对新知识熟练应用。

  (四)教师总结

  总结:浓度、压强、温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希望同学们学好科学,敢于超越前人,为人类作贡献。

  (五)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于作业本。

  【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 化学平衡的移动

  “变”:条件改变,原平衡被破坏(V正≠V逆),可逆反应将重新建立新的平衡(V正=V逆)

  条件改变 一、浓度影响 二、压强影响 三、温度影响

  预 言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定)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定)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定)

  实验设计 Fe3++3SCN-?[Fe(SCN)]2+ 2NO2 ? N2O4 Co2++4Cl- ? CoCl42- △H>0

  实验结论 增大Fe3+浓度, 增大压强, 升高温度,平衡向正方向移动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理论解释 增大反应物浓度,V正> V逆 (学生阅读) (学生预计温度影响了平衡常数K)

  收 获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温度等),平衡将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平衡移动原理

  《化学平衡》说课稿 4

  开场白:各位评委好,我是x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题目是《化学平衡(第5课时)》,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根据新课标理论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设计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说教材

  《化学平衡》是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中的第三节。本节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及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知道化学平衡常数并进行相关计算。

  本节说课内容为化学平衡常数。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化学平衡常数的定义、公式、表达时的注意事项、意义、应用以及相关的计算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如何定量描述化学反应进行的限度,引导学生从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来理解化学平衡常数,学会利用数据分析和解决化学平衡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总结规律。学习化学平衡常数,一方面是对化学平衡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另一方面学好化学平衡常数的知识对后续探究溶液中离子平衡的具有指导作用,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过渡:这是对教材的认识,下面我说一下学生的实际情况。

  二、说学情

  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已经学习过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建立、特征等方面的知识,初步掌握了化学平衡中有关反应速率、浓度等的计算方法。在能力方面,该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观察能力、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改理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会有关化学平衡常数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能用化学平衡常数、转化率判断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渡:下面我再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及化学平衡常数的简单计算。

  【难点】理解化学平衡常数与反应进行方向和限度的内在联系。

  过渡: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下面谈一下我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法学法

  基于本节课主要是知识理论性和逻辑思维性,因此我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法、交流讨论法、习题练习法进行教学。问题探究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表格所给信息,教师提出引导问题,自主探究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和意义;交流讨论法: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习题练习法: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检验对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理解、书写和计算过程。

  过渡: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引课提问:任何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是不可能进行完全的,即存在一定的限度,而反应的限度的大小对于生产和生活实际有着直接影响。怎样定量描述化学反应的限度呢?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转化率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洁、直观、清晰的原则,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化学平衡》说课稿 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并通过分析化学平衡的建立,增强学生的归纳和形象思维能力。

  2、使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从而使学生树立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

  教学难点

  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

  教学方法

  1、在教学中通过设置知识台阶,利用教材的章图、本节内的图画以及多媒体手段演示溶解平衡的建立等,启发学生联想从而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2、组织讨论,使学生深刻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教具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电脑。

  教学过程

  [引言]化学反应速率讨论的是化学反应快慢的问题,但是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是不够的,因为我们既希望反应物尽可能快地转化为生成物,同时又希望反应物尽可能多地转化为生成物。例如在合成氨工业中,除了需要考虑如何使N2和H2尽快地转变成NH3外,还需要考虑怎样才能使更多的N2和H2转变为NH3,后者所说的就是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化学平衡。

  [板书] 第二节 化学平衡

  [师]如果对于一个能顺利进行的、彻底的化学反应来说,由于反应物已全部转化为生成物,如酸与碱的中和反应就不存在什么进行程度的问题了,所以,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是可逆反应。

  [板书] 一、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可逆反应

  [师]那么什么是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如何建立的?下面我们就来讨论这一问题。

  [板书] 二、化学平衡的建立

  [师]大家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我现在在一个盛水的水杯中加蔗糖,当加入一定量之后,凭大家的经验,你们觉得会怎么样呢?

  开始加进去的很快就溶解了,加到一定量之后就不溶了。

  [问]不溶了是否就意味着停止溶解了呢?

  回忆所学过的溶解原理,阅读教材,自学思考后回答:没有停止。因为当蔗糖溶于水时,一方面蔗糖分子不断地离开蔗糖表面,扩散到水里去;另一方面溶解在水中的蔗糖分子不断地在未溶解的蔗糖表面聚集成为晶体,当这两个相反过程的速率相等时,蔗糖的溶解达到了最大限度,形成蔗糖的饱和溶液。

  [师]所以说刚才回答说不溶了是不恰当的,只能说从宏观上看到蔗糖的量不变了,溶解并没有停止。我这里把这一过程做成了三维动画效果,以帮助大家理解溶解过程。

  [三维动画演示] 一定量蔗糖分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观看动画效果,进一步理解溶解过程。

  [师]这时候我们就说,蔗糖的溶解达到了平衡状态,此时溶解速率等于结晶速率,是一个动态平衡。

  [板书] 1、溶解平衡的建立

  开始时:ν(溶解)>ν(结晶)。

  平衡时:ν(溶解)=ν(结晶)。

  结论:溶解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师]那么对于可逆反应来说,又是怎样的情形呢?我们以CO和H2O (g)的反应为例来说明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

  《化学平衡》说课稿 6

  知识目标

  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建议

  化学平衡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化学平衡的建立,这是本章教学的重点。第二部分为化学平衡常数,在最新的高中化学教学大纲(2002年版)中,该部分没有要求。

  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采用图画和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材以合成氨工业为例,指出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速率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即化学平衡。建立化学平衡观点的关键,是帮助学生理解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逆反应速率会趋于相等。教材以蔗糖溶解为例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并进而以的可逆反应为例,说明在上述可逆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这样层层引导,通过图画等帮助学生联想,借以

  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教材接着通过对19世纪后期,在英国曾出现的.用建造高大高炉的方法来减少高炉气中 含量的错误做法展开讨论。通过对该史实的讨论,使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化学平衡教法建议

  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充分利用教材的章图、本节内的图画等启发学生联想,借以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学可采取以下步骤:

  1.以合成氨工业为例,引入新课,明确化学平衡研究的课题。

  (1)复习提问,工业上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

  (2)明确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并提问可逆反应的定义,强调“二同”——即正反应、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同时进行;强调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所以对任一可逆反应来讲,都有一个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

  (3)由以上得出合成氨工业中要考虑的两个问题,一是化学反应速率问题,即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合成氨的产量;一是如何使和尽可能多地转变为,即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各种条件对反应进行程度的影响——化学平衡研究的问题。

  2.从具体的化学反应入手,层层引导,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如蔗糖饱和溶液中,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的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

  又如,说明一定温度下,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可逆反应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反应无论进行多长时间,反应混合物中各气体的浓度都不再发生变化。

  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有何特征?让学生讨论。最后得出: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此时化学反应进行到最大限度)。并指出某一化学平衡状态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

  3.为进一步深刻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可以书中的史实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在一定条件下当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增加高炉高度只是增加了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并没有改变化学平衡建立时的条件,所以平衡状态不变,即CO的浓度是相同的。关于CO浓度的变化是一个化学平衡移动的问题,将在下一节教学中主要讨论。从而使学生明白本节的讨论题的涵义。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化学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接受。

  本节重点:浓度、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难点: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因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本书的学习。所以本节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当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就会发生移动。同时指出,研究化学平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平衡状态不变,而是为了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化学平衡向有利的方向移动,如向提高反应物转化率的方向移动,由此说明学习本节的实际意义。

  教材重视由实验引入教学,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结论。反之,则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并在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材中采用对合成氨反应实验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教材在充分肯定平衡移动原理的同时,也指出该原理的局限性,以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

  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化学平衡》说课稿 7

  【学习目标】:

  理解化学图像的意义,能用化学图像分析、解决相关问题。

  【重点、难点】:认识化学图像,能用化学图像解决相关问题

  【学习方法】:自学、探究、训练

  【学习过程】:课堂预习相关理论

  对于化学平衡的有关图象问题,可按以下的方法进行分析:

  (1)认清坐标系,搞清纵、横坐标所代表的意义,并与勒夏特列原理挂钩。

  (2)紧扣可逆反应的特征,看清正反应方向是吸热还是放热、体积增大还是减小、不变、有无固体、纯液体物质参加或生成等。

  (3)抓住变化趋势,分清正、逆反应,吸、放热反应。升高温度时,v(吸)>v(放),在速率一时间图上,要注意看清曲线是连续的还是跳跃的,分清渐变和突变,大变和小变。例如,升高温度时,v(吸)大增,v(放)小增;增大反应物浓度时,v(正)突变,v(逆)渐变。

  (4)看清起点、拐点、终点,看清曲线的变化趋势。

  (5)先拐先平。例如,在转化率一时间图上,先出现拐点的曲线先达到平衡,此时逆向推理可得该变化的温度高、浓度大、压强高。

  (6)定一议二。当图象中有三个量时,先确定一个量不变再讨论另外两个量的关系。

  一、速率-时间图象(V-t图象)

  例1、判断下列图象中时间t2时可能发生了哪一种变化? 分析平衡移动情况。

  (A ) (B) (C)

  例2、下图表示某可逆反应达到平衡过程中某一反应物的v—t图象,我们知道v=Δc/ Δt;反之,Δc= v×Δt。请问下列v—t图象中的阴影面积表示的意义是 A、从反应开始到平衡时,该反应物的消耗浓度 B、从反应开始到平衡时,该反应物的生成浓度 C、从反应开始到平衡时,该反应物实际减小的浓度

  二、转化率(或产率、百分含量等)-时间图象

  例3、可逆反应mA(s)+nB(g)

  pC(g)+qD(g)。反应中,当其它条件不变时,C的质量分

  数与温度(T)和压强(P)的关系如上图,根据图中曲线分析,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达到平衡后,若使用催化剂,C的质量分数增大 (B)平衡后,若升高温度,则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平衡后,增大A的量,有利于平衡正向移动 (D)化学方程式中一定有n>p+q

  练习1、图中a曲线表示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 X(g)+Y(g)

  2Z(g)+W(g) ;

  △H =QkJ/mol 的反应过程。若使a曲线变为b曲线, 可采取的措施是

  A、加入催化剂 B、增大Y的浓度 C、降低温度 D、增大体系压强 练习

  2、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反应: M(g)+N(g) 叙述正确的是

  R(g)+2L,在不同条件下R的百分含量R%的变化情况如下图,下列

  A、正反应吸热,L是气体 B、正反应吸热,L是固体 C、正反应放热,L是气体 D、正反应放热,L是固体或液体

  例4、如图所示,反应:X(气)+3Y(气) 2Z(气);△H<0 p1="">P2)下达到平衡时,混合气体中Z的百分含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应为

  分析下列各图,在平衡体系中A的质量分数与温度t℃、压强P关系正确的是

  练习4、mA(s)+nB(g) qC(g);ΔH<0的可逆反应,在一定温度下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平衡时B的体积分数V(B)%与压强(P)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m+n

  B、n>q C、X点时的状态,V正>V逆 D、X点比Y点混和物的正反应速率慢

  练习5:可逆反应:aX(s) + bY(g) cZ(g) +dW(g)达到平衡,混合物中Y的体积分数随

  压强(P)与温度T(T2>T1)的变化关系如图示。 Y1、当压强不变时,升高温度,Y的体积分数变 , 平衡向 方向移动,则正反应是 热反应。

  2、当温度不变时,增大压强,Y的体积分数变 , 平衡向 方向移动,则化学方程式中左 右两边的系数大小关系是 。

  的体积分数

  《化学平衡》说课稿 8

  一、设计思想

  新化学课程标准提出:“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注重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强烈的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的人才。

  化学平衡属于化学热力学知识范畴,是中学化学教材体系中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化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应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要求、学生的发展和认知水平,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重视学生科学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教材分析

  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通过类比、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材以固体溶质溶解为例,分析溶质溶解过程中结晶与溶解速率的变化,并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以此顺势引入化学平衡状态概念,并强调在可逆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这样层层引导,通过熟悉的例子类比帮助学生理解,借此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速率知识的延伸,也是以后学习有关化学平衡的移动等知识的理论基础,是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与核心,因此《化学平衡》是一节承前启后的关键课。化学平衡概念的建立和化学平衡特征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接触化学平衡前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可逆反应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要接受和理解化学平衡这一抽象概念并非易事。因此在学习中应集中注意力,采用自主学习,积极想象等学习方式提高自己观察、理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有效教学。

  四、教学目标、重难点、方法和手段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

  (2)使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3)掌握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能力目标:

  (1)通过回忆比较已学知识,掌握新的知识

  (2)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分析、归纳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习惯

  (2)结合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2. 教学重点、难点

  化学平衡的建立及其特征

  3. 教学方法和手段

  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引导探究、比较发现、推理论证等方法,通过复习联系旧知识,架设探究桥梁,借助多种教学方法,在引导探究、启发讨论中让学生发现规律,形成概念,掌握知识。

  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引发冲突”“引导探究”“讨论交流”“ 答疑点拨强化拓展”“变式探讨体验归纳”“ 联系实际讨论应用”

  五、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讨论

  教师有目的地创设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各种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产生质疑和提出各种假设,并寻求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

  【引入】 大家都喜欢喝糖水,你们知道一块糖投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吗?糖在水里面能无限度溶解吗?为什么会饱和?饱和的实质是什么?

  【探究】实验一:以蔗糖溶解为例(结合flash动画),探究溶解平衡的建立及特征, 微观过程,宏观再现

  [意图:通过简单的实验演示,借助浅近的类比关系,作知识的`填补,以取得学生知识基础与认知水平之间的同步,获得化学平衡的最初认识。]

  【问题】①蔗糖晶体溶解时存在哪两个过程?

  ②随时间推延,两种过程速率如何变化?

  ③当两种过程速率相等时,溶液有何特征?溶液浓度是否发生变化?

  ④用何种实验可以证明饱和溶液两种过程仍然存在?

  ⑤将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或是加入溶剂,原状态有何影响?

  [意图:以蔗糖溶解平衡为例,设计问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

  (2)答疑点拨,强化知识拓展

  教师引导、组织好前述探究活动的讨论交流工作,并进行必要的答疑点拨;学生回忆,讨论,归纳得出溶解平衡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引申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做好知识的强化与拓展。

  【探究讨论】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探究讨论,形成如下共识:

  ①蔗糖晶体溶解时存在溶解和结晶两个过程,是一个可逆过程。

  ②随着溶解进行,溶解速率逐渐减小,结晶速率逐渐增大,最后达到相等。

  ③两种过程速率相等时,此时溶液为饱和溶液,在“外观”上晶体不再溶解也不再析出,溶质的浓度不变,即达到了溶解平衡状态。

  ④(提示:初中CuSO4晶体的制备实验)向饱和溶液中加入一颗不规则形状的晶体,放置一段时间后,晶体的形状变成规则,但质量不变,由此可以说明,溶解平衡时,溶解和结晶并未停止,仍在进行,只是速率相等。因此,溶解平衡不是静止的,是一个动态平衡。

  【flash动画】再现溶解平衡时,V溶解=V结晶≠0

  ⑤将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溶解速率增大,继续溶解;在饱和溶液中加入溶剂,继续有固体溶解。所以,外界条件改变时,溶解平衡会被破坏。

  [意图:以溶解平衡为例,探究溶解平衡的特征;多媒体动画演示晶体的溶解、饱和溶液中晶体形变质不变、晶体溶解微观解释等,使学直观形象的探究、分析问题,并得出溶解平衡特征]

  【板书】化学平衡

  溶解平衡的建立

  1、溶解 ——结晶—— 可逆过程

  2、V溶解=V结晶≠0 →溶解平衡

  (动态平衡、 浓度不变、条件改变,平衡破坏)

  【探究】实验二:对比溶解平衡,探究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

  【投影】下表是CO+H2O(g) CO2+H2反应中起始和反应不同时间时各物质的浓度的变化(催化剂1200℃)。

  《化学平衡》说课稿 9

  【学习目标】

  1.掌握化学平衡图像题的一般分析方法

  2.学会利用“先拐先平”“定一议二”等常用的方法,解决一些常见的化学问题。

  【学习重难点】

  学会利用“先拐先平”“定一议二”解决一些常见的化学问题。

  【课前准备】

  二、学法指导

  (一)化学平衡的图象问题研究

  1.作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有关理论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运用各种图象能直观地反映可逆反应的变化规律及特点,.能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来分析和研究变化的因素、方向和程度.

  2.方法:

  (1)注重纵坐标和横坐标所对应的物理量,只要其中一个物理量改变,就可能导致图象的改变.

  例如 对一可逆反应从起始到达平衡,某反应物的A的百分含量)、A的转化率?A分别

  11

  A的百分含量与时间关系 A的转化率与时间关系

  (2)弄清纵坐标和横坐标两种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作图或析图时要注意变化的方向、趋势、程度,如考虑是直线还是曲线?是上升还是下降?到一定时是否会不再改变?若是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直线,斜率是否相同?若是两曲线,它们的曲率是否相等?这一系列的问题必须思考清楚。.

  (3)抓住关键的点:如原点、最高点、最低点、转折点(拐点)、交点等.。同样有一系列问题值得去好好思考,如该不该通过原点?有没有最高(或最低)点?为何有转折点、交点等?

  3.图象类型

  (1)横坐标——时间(t)

  纵坐标——反应速率(v) 或某物质浓度(C)或某成分的百分含量(A%) 或某反应物的转化率(?A)

  特点:

  ①可逆反应从非平衡到达平衡以前,v、C、A% 、?A均随时间(t)变化,到达平衡后,则不随时间而改变.。图象中一定将出现平行于横坐标的直线,简称“平台”。

  ②出现转折“平台”的先后取决于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而时间的长短又取决于反应

  速率的大小.

  温度(T)一定,压强(P)越大,V正、V逆越大,t越小

  压强(P)一定,温度(T)越大,V正、V逆越大,t越小

  T、P一定,使用正催化剂后V正、V逆均增大,t缩小。

  ③“平台”的相对高低,则由外界条件对平衡的影响来决定.“平台”越高,说明条件越有利于纵坐标对应物理量的提高.反之,则不利。

  C.E

  (2) 特点:

  例6. L

  例7 D.G、H、I三点可能已达平衡状态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 在容积固定的4L密闭容顺中,进行可逆反应:

  X(气)+2Y2Z(气)并达到平衡,在此过

  程中,以Y的浓度改变表示的反应速率(正)、(逆)

  与时间t的关系如右图,如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 )

  A.X的`浓度的减少 B.Y的物质的量的减少

  C.Z的浓度的增加 D.X的物质的量的减少

  2.今有反应X(g)+Y(g) 2Z(g)+ △H<0若反应

  开始经t1秒后达到平衡,又经t2秒后,由于反应条件的

  改变使平衡破坏,则t3时又达到平衡,如图表示,试分

  析,以t2到t3秒曲线变化的原因因是( )

  A.增大了X和Y的浓度

  B.使用了催化剂

  C.增加了反就体系的压强

  D.升高了反应的湿度

  3.可逆反应N2O5

  N2O4+1O2 △H<0在t1时达到 2

  平衡,然后在t2时开始加热,至一定湿度后停止加热并

  增温,到t3时又建立平衡,下列各图解表示上述情况的是( )

  A B C D

  4.可逆反应aX(气)+bY(气) cZ(气)+dW(气) △H=Q

  在压强P1、P2湿度T1、T2下,产物W 的质量与反应时间

  t的关系如图。下列各项正确的是( )

  A.P1>P2

  B.Q<0

  C.T1>T2

  D.c+d>a+b

  5.都符合两个图象的反应是(C%表法反应物质量分数,v表示速率,P表示压强,t表示时间)( )

  A.N2O3NO2(g)+NO(g) △H<0

  B.2NO2(g)+H22HNO3(1)+NO(g)+ △H<0

  C.4NH3(g)+5O2(g) 4NO(g)+6H2O(g) △H<0

  D.CO2(g)+C(s) 2CO(g) △H>0

  (1) (2)

  《化学平衡》说课稿 10

  【学习目标】:

  1、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

  2、运用化学平衡常数对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判断

  3、运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计算,转化率的计算

  【学习过程】:

  [引言]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之间有怎样的定量关系,请完成44页[问题解决],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一、化学平衡常数

  1的乘积与反应物浓度以系数为指数的幂的乘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就是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简称平衡常数)

  2、表达式: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ma(g)+ nb(g)pc(g)+ qd(g) 当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时,k==cpqmn阅读45页表2-7,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平衡常数的意义:

  (1)平衡常数的大小反映了化学反应进行的 程度(也叫 反应的限度 )。

  k值越大,表示反应进行得

  k值越小,表示反应进行得

  (2)判断正在进行的可逆是否平衡及反应向何方向进行:

  qc<k ,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qc=k ,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qc>k ,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

  (3)利用K可判断反应的热效应

  若升高温度,K值增大,则正反应为 吸热 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若升高温度,K值减小,则正反应为 放热 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阅读45页表2-8、2-9,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二、使用平衡常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化学平衡常数只与 有关,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无关。

  2、在平衡常数表达式中:水(液态)的浓度、固体物质的.浓度不写

  c(s)+h2o(g)

  fe(s)+co(g)co(g)+h2(g),fe(s)+co2(g)

  3、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有关

  例如:n2(g)+3h2(g)2nh3(g)的平衡常数为k1,1/2n2(g)+3/2h2(g) 衡常数为k2,nh3(g)1/2n2(g)+3/2h2(g)的平衡常数为k3; 写出k1和k22

  写出k2和k3

  写出k1和k3

  转化率越大,反应越完全!

  四、有关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阅读46页例1和例2。完成47页问题解决。

  【课堂练习】:

  1、设在某温度时,在容积为1l的密闭容器内,把氮气和氢气两种气体混合,反应后生成氨气。实验测得,当达到平衡时,氮气和氢气的浓度各为2mol/l,生成氨气的浓度为3mol/l,求这个反应在该温度下的平衡常数和氮气、氢气在反应开始时的浓度。

  (答案:k=0.5625氮气、氢气在反应开始时的浓度分别为3.5mol/l和6.5mol/l)

  2、现有一定温度下的密闭容器中存在如下反应:

  co(g)+h2o(g)co2(g)+h2(g),知co和h2o的起始浓度均为2mol/l经测定该反应在该温度下的平衡常数k=2.60,试判断,(1)当co转化率为50%时,该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若未达到,哪个方向进行?

  (2)达平衡状态时,co的转化率应为多少?

  (3)当co的起始浓度仍为2mol/l,h2o的起始浓度为6mol/l时,co的转化率为多少? (答案:(1)不平衡,反应向正方向进行,(2)61.7% (3)86.5%)

  3、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

  co2(g)+h2(g)co(g)+h2o(g),其化学平衡常数k和温度t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⑴该反应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⑵该反应为吸热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⑶下列说法中能说明该反应达平衡状态的是 b

  a、容器中压强不变

  b、混合气体中c(co)不变

  c、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d、c(co) = c(co2)

【《化学平衡》说课稿】相关文章: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06-27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5篇04-08

化学平衡常数教学反思04-22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6篇04-18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5篇)04-18

《太阳》说课稿 我的太阳说课稿02-03

背影说课稿09-15

《观潮》说课稿12-16

说课稿范文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