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说课稿

时间:2023-01-08 19:18:2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最新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新说课稿

最新说课稿1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为德育目标;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为终身目标。并充分发挥体育游戏的魅力,以游戏化、情绪化的教学手段,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帮助、互相合作、体验成功的乐趣;让学生在参与中培养学习能力,在游戏中掌握锻炼方法;在竞争中提高运动技能。

  二、教材、学情分析:

  从以往的实心球教学情况来看,有大多数的同学不喜欢上投掷课,一是嫌器材又脏又重,二是嫌练习的形式单调乏味,如何才能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练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互帮互助的体育品质呢?是我这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首先从安全的的因素考虑,

  三、本课的重点:

  初步了解各种投掷实心球的方法。难点:发力顺序及身体的协调用力。

  四、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各种投球的方法,通过本节课初步掌握一两种投掷方法。

  2、掌握自下而上的发力顺序,蹬地有力、协调;

  3、通过游戏的个性和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竞争意

  识,在游戏中培养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的过程及设计意图:

  1、开始部分:

  首先是课堂常规,整队、集合、报告人数、师生问好、宣布课的内容。

  然后是准备活动的第一小部分慢跑,以蛇形跑代替枯燥乏味的跑圈,并且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和器材,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小部分为拍手操,节奏强,气氛活跃。

  第三小部分紧扣本课教学内容,进行一个小型导入游戏,在基本部分开始之前让学生以游戏的方法让学生提高对实心球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游戏可以对身体各部分进行拉伸运动,一举三得。

  2、基本部分

  基本部分开始是学生自抛自接实心球,为投掷实心球做铺垫,自抛自接体现学生自主运动性,并且多种形式的抛接练习有一定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基本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这部分教学内容。

  在投掷实心球的各种方法教学开始之前先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进行投掷练习,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并提出问题进行投掷练习,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习,在学习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强调发力顺序和身体的协调用力,使学生初步掌握投掷实心球时的发力顺序。

  基本部分第二部分为两个游戏,第一个游戏是穿越雷区,让学生

  用自己手中的实心球组成雷区,充分利用了器材。游戏的形式为集体争先,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通过双脚跳过实心球发展学生的下肢力量,做到一节课中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发展。

  第二个游戏是搬运工,实际是通过此游戏达到回收器材的目的。并且在游戏过程中还涉及到搬运顺序的问题。在游戏开始之前让各组学生集体研究搬运对策,真正体现学生合作学习,在游戏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束部分为放松,模仿海浪,让学生拉手,重点放松四肢。

最新说课稿2

  一、说教材和说设计理念

  本文是浙江美术出版社美术教材第四册的第四课,本课以学习简单的花边图案的基本知识和剪花边的方法为目的,引导和鼓励学生追求花边图案的组合并用剪好的花边纹样美化生活,达成“知识与技能”的统一,并结合我的研究课题《正面评价》,着力培养学生养成正面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习惯。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本文的特点及本组的编排目的,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1.学习简单的花边图案的基本知识和剪花边的方法。

  2.追求花边图案的组合变化,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美的能力,养成刻苦、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3.用剪好的花边纹样美化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三、说学法

  本着“精讲多练”的原则,以启发诱导为主,尽量做到少示范,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剪花边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本堂课,我先对上节课学习的蝴蝶的剪法做一个回顾,为接下来要学习的剪花边这种多个连续图案的剪法做一个铺垫。

  第一部分:认识花边。花边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图案,引导学生发掘身边的花边,便于掌握花边的特点,理解花边的作用,不仅可以培养兴趣,扩大眼界,而且还能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将设计和应用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以致用。构成花边的图案的种类繁多,我列举了几种,并举例说明,抛砖引玉,诱导学生发散思维,构思出更多或美观或新颖的,属于他们自己的花边。

  第二部分:我组织学生自行探讨花边的剪法,并在几个关键的地方加以说明:如,剪花边的步骤重点在三个字“折”、 “画”“剪”,折要折整齐,画要画满,剪要两边有余留。在对二方连续纹样的剪法的回顾的基础上,层层递进,解析多个连续纹样的剪法。花边要怎样才可以不剪断,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我通过分析、尝试、讲解和示范,邀请学生感受成功和失败的区别,加深学生对如何画花边纹样这一技法的印象。最后,我展示了部分学生作品,提示花边的各种不同纹样,和纵横不同方向的排布。

  第三部分:我设置一个服装表演的.情境,让学生每人剪二到三条花边,并装饰在每个小组长的身上,点燃学生的创作热情,增添学习的趣味性。

  五、评价、小结、拓展

  我设计了两种向日葵奖章,一种是“最佳创意奖”,一种是“最佳手工奖”。自评方式:选择自我认为能够获得的奖项贴于身上。互评方式:选择你眼中的最佳奖项获得者,将奖章贴于其身上。

  六、说特色

  对于这堂课,我在两个部分着墨较多。一是花边的剪法,二是学生自评和互评。

  在花边的剪法中,我做到了学习内容承上启下,学习方法自主探索。

  在评价的环节中,我采用的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法。因为本学期,我的研究课题是《正面评价——学会欣赏他人》。评价是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起到积极的作用。谁都想受到表扬,每个学生都想取得他人的认可。这要求学生去发掘生活和学习周围的人,想想他们的好处和优点,并毫不吝啬地称赞他们,这将会在人与人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使学习氛围更温馨可爱,个人的学习水平也能大大提高。因此,在评价的环节,我设计了两个奖项,由学生自己投票决定。同学们在“获奖”的同时增强了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增强了自信心,也学会了欣赏他人。

最新说课稿3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中班主题活动《冬天的讯息》中的一个区域活动。

  一、幼儿情况分析

  幼儿经过一个学年的训练,已非常喜欢参加区域活动,活动秩序还比较好,多数幼儿已有初步的自主学习、自主操作的习惯,结合主题活动《冬天的讯息》,我们在集中活动中已经学习了语言《冬天是什么》,学习了动物、植物过冬的知识,结合圣诞节和新年上了几节手工课,学习了做彩环、圣诞帽等,在数学方面学了空间位置、形状特性,逻辑推理等知识,为巩固所学知识,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专注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我们为幼儿创设了建构区、益智区、语言区、美工区、数学区,让幼儿能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自主地学习,获得有益他们身心健康和各种知识的提炼、升华。

  二、说活动目标

  这次区域活动的总目标是:

  1.鼓励幼儿能按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区域进行游戏,养成良好的分区活动习惯,快乐地游戏。

  2.巩固集中教学活动所学的知识,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专注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培养良好的活动秩序,指导活动后进行收拾整理。

  根据这些大目标及幼儿现阶段的发展水平,我们又制订了具体适

  度的各区目标。

  建构区:引导幼儿与同伴合作进行建构,提高幼儿合作能力,感受合作的快乐。

  益智区:引导幼儿走迷宫游戏,在从起点到终点比较困难时,尝试从终点出发,走向起点,培养幼儿的'方位感和思维的可逆性。

  语言区:说说冬天是什么?说说动物、植物的过冬方式,说说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美工区:提供各种材料,让幼儿做雪人、雪花、彩环、圣诞树、圣诞帽,可以用来装饰教室。

  数学区:能用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和长方形进行图形拼组,感知图形之间的关系。

  三、说活动材料

  区域活动中,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对象,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相适应的材料才能激起幼儿对学习的主动性。

  建构区:建构区里,我准备了很多玩具和积木,这些都是孩子们的最爱,我让孩子们合作进行建构楼房和街道等。

  语言区:我根据近期的教学活动,布置了《冬天的讯息》主题墙,和一些动物、植物过冬的图书。

  益智区:我班的孩子非常喜欢看迷宫书,我准备了几本适合他们的迷宫书。

  数学区:我准备了许多各种大小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

  美工区:我准备了各色手工纸、剪刀、胶水、颜料等,这段时间,又是圣诞节,又是过新年,使寒冷的冬季充满了喜庆,让幼儿在美工区中做雪人、雪花、做彩环、圣诞帽、圣诞树,然后让幼儿自己来装饰教室,即锻炼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有感受了节日的氛围,又使幼儿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四、说活动指导

  在区域活动中,我会给幼儿宽松的活动氛围,给幼儿自主学习、自主操作的机会,我会仔细观察幼儿的兴趣,操作情况及合作交往的情况,随机进行教育和引导。

最新说课稿4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倍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好找因数、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对以后学习约分、通分知识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同时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有很大作用。因此,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对于本单元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说学情

  教材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但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因此,除了对教材理解外还要对所教授的学生很了解。我所教授的五年级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思维还在发展中,好表现,爱思考,对于新的知识感兴趣,但他们自制力差,注意力集中时间段,要在短时间内让他们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有难度,所以老师应该加以正确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学情和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并能够掌握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讨论等方法,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逐步养成类推能力及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结合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为: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

  教学:掌握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将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新课标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我会在多媒体上呈现一些数字,4,6,8,10,15,16,20,25......,紧接着让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倍数概念,找出2、5的倍数。在学生找出来后,我会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这些数字,并看看有什么特点?从而,导入今天的新课。这样设计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巩固以前的旧知识,还可以帮助他们培养思维能力。

  2.新课教学

  待他们讨论结束后,我会出示百数表,以提问的方式请不同的同学说出2的倍数有哪些特征,5的倍数有哪些特征,并对他们的回答加以引导完善,从而总结出2、5的倍数特征:

  2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

  5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和5的数。

  紧接着引导同学观察自然数及其2的倍数,通过观察,2的倍数全是双数,从而引出偶数和奇数的概念。

  这样设计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而且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3.巩固提升

  我会在多媒体上呈现一些数字,让同学们判断哪些是2的倍数,那些事5的倍数。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能够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加以理解掌握,同时突破难点。

  4.小结作业

  我会请一位同学说说本节课的收获,同时给他们留一个小任务,课后探究3的倍数特征。这样不但能提升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还能拓展他们的思维。

  七、说板书

  我的板书注重突出重点,简单明了,便于学生理解本节课知识。

  2、5的倍数的特征

  1.2和5的倍数特征:

  2.奇数和偶数

最新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会变色的报春花》让我们伴随着第一朵红色报春花的绽放,看到了充满奇思妙想的小达尔文。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都透露一种理念,那就是要学会拥有自己的思想,学会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这也是本单元的主旨。

  初见课文时,一看题目,就感觉这是一篇吸引人的小故事。细细品读之后发现文章语言朴实、对话较多,从人物的对话行为中体现人物形象,是本文的特点。第一部分写到了小达尔文想让花变颜色,但是爸爸不赞同。第二部分写到了小达尔文给爸爸送上了第一朵红色的报春花。最后点到了达尔文长大后成为了有名的生物学家。这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好奇是知识的萌芽”,有了好奇才有学习的动力。

  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达尔文是怎样让报春花变成红色的,说一说自己的奇思妙想。

  3、感受小达尔文的敢想、敢说、敢做,并从中受到启迪,学习善于发现,勇于探索的精神。这也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所在。

  三年级的学生处于转型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已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会表现出一种强烈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什么事情都想亲自试一试。

  所以在教学时,我采取看图猜谜激起学生兴趣,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在这节课,我和学生一起阅读、学习、对话,激起学生真实的思维历程,启发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探求真知,以此突破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过程分析:

  围绕以上教学分析,我设计如下课堂结构:猜谜激趣——质疑导向——整体感知——探究体验——拓展延伸。

  (一)猜谜激趣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课堂导入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而以趣激学是学习的有效手段。一上课,我先展示一幅美丽的报春花图画。

  “同学们,你们见过报春花吗?谁能说一说,你见过的报春花是什么颜色的?”

  孩子们兴趣盎然,纷纷发言。

  这时,我指出:“你们见过的报春花和老师展示的一样,是黄、白两种颜色的。可是,你们见过这样的报春花吗?”我把纸片揭去,露出红色的报春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会变色的报春花》。”

  板书课题。

  (二)质疑导向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文章题目发人深省,因此,我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可能会提出:是谁让报春花改变了颜色?报春花究竟变成了什么颜色?为什么会变色呢?它是怎样变色的呀?这也正是课文要了解的相关内容,学生在读课文时也更有目的的去读。这一环节,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多向思维的方法。

  (三)整体感知

  有了这么多问题,孩子们都迫不及待的要走进课文,看一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我马上为他们播放课件,展现故事,并提出要求:就让我们带着心中的疑问一同走进故事中去看一看吧。

  看完之后,请孩子们谈一谈,都知道了什么。

  带着问题看故事,培养了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请学生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又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四)探究体验

  这时,我适时引出中心议题: 小达尔文到底是个怎样的孩子呢?怎么会想到将报春花变色呢。使教学进入探究体验阶段。

  “带着这些问题,请同学们静静地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并在旁边写上批注。然后轻轻地读一读,细细地品一品。”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相关句子,把学习的自主权和乐趣还给学生。而在书上做批注,又培养了孩子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合作学习必须以充分的自主为前提,因此在学生都已画出语句并有了感悟之后,我要求他们与同桌合作,交换看法,这样不但加深拓宽了个人的理解,而且还借机培养了说和听的能力。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后,感受会是多种多样的。这时,我就作为一个参与者,引导者,和孩子一起研读文本,感悟精神。

  小达尔文能从报春花单调的颜色上产生美好的想法,并勇于实践,敢于探索,感悟这种精神并从中受到启迪,应当是这节课的重难点。我从两方面突破。

  1、抓文本,悟重点。

  文章语言朴实,对话较多,从人物的对话行为中体现人物的形象,是本文的特点。

  比如出示这几个句子。

  小达尔文的父亲十分喜爱花草。他精心整理着柔软的花枝,拔掉刚刚冒尖的杂草。小达尔文跟在身边,问这问那。

  “爸爸,报春花就只有黄的和白的两种吗?”

  “对。”爸爸的`回答很简单,也很肯定。

  “要是红的、黄的、蓝的、白的、黑的都有该有多好哇!”

  “能,我看准能!”小达尔文像是满有把握,他跑到花棚里拿来一把喷水壶,“爸爸,办法就在这里,要它开红花,就浇红水;要它开蓝花,就浇蓝水……”

  我紧紧抓住人物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引导学生:

  爸爸在整理花草的时候,小达尔文在做些什么?他为什么会问这问那?

  小达尔文希望花是什么样子的呢?

  爸爸这么喜爱花草,为什么都没有这样的疑问呢?

  在爸爸的否定中,小达尔文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通过这一系列的追问,孩子们感受到正是由于小达尔文动脑筋,大胆想象,才能从别人视为平常的事情中发现问题,正由于他的勇于实践,这才有了红色报春花的诞生。我在孩子们的回答中,一一板书。

  小 敢想 善于发现

  达

  敢说 勇于实践

  尔

  敢做 敢于创新

  文

  在这一环节中,我还十分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比如强调句子中的感叹号和问号的作用,指名读一读。通过学生反复诵读,使他们体会小达尔文在有新想法时的激动心情。并采用教师范读、同桌互读、配乐分角色朗读等形式,让孩子们深切体会小达尔文敢想、敢说、敢做的精神。

  2、抓体验,悟难点。

  在合作探究中,我着重引导学生读第九自然段,并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现身说法,使教学进入第五个阶段-----学习升华,教学时,我从以下方面引导:

  爸爸制止小达尔文“花怎么能改变颜色呢!小孩子敢想敢说不是坏事,但也不能为所欲为,更不能乱来。"

  听到这样的话,小达尔文是怎样做的?

  生活中,你听到过这样的话吗?

  教育家陶行知曾经提出过“生活教育”的理论。其中,生活即教育是他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他指出,教育要以生活为源,要用生活来教育。

  因此,我在这个环节上给足学生时间,调动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让他们畅所欲言。在谈到自己的想法遭到家长的反对与不理解时,问道“当时,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如果学生也像达尔文一样,不甘心,勇于实践,我会马上追问“事成之后,你是什么样的心情?当时,你感觉自己棒不棒?”这样,那些没有亲自实践的学生,会为自己的放弃而懊悔。

  我还特别注意自己的评价,及时中肯。对敢想、敢做、勇于实践的孩子及时给予肯定与称赞。对那些没有没有坚持,进行尝试的同学,流露惋惜之情后及时鼓励,提出希望。

  (五)拓展延伸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所以,本节课后,我有针对性地留下拓展作业,1、你有哪些奇思妙想,能动手操作的,回家要实践一下,看看花究竟能不能改变颜色。2、课下阅读达尔文的其他小故事,写一写“我眼中的达尔文。”

  这样,就使使学生的学习向课外延伸,不断扩大了语文学习的视野。

  在第三课时中,举办奇思妙想展示会,把作业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会变色的报春花》告诉我: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不让他们背着沉沉的包袱前行,使他们学得愉快而有兴趣,这应该是教育追求的目标,鼓励他们敢想敢做才是真正的课堂,真正的教育。

  板书设计:

  会变色的报春花

  达 敢想 善于发现

  尔 敢说 勇于实践

  文 敢做 敢于创新

最新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材在单元中所处的位置

  《落日的幻觉》是初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中的自读课文。本单元课文全是探索自然奥秘的事理性说明文。从学习的思想情感目标分析,要求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和严谨周密的科学思想方法。从学习语文的知识与技能的角度则要求学生掌握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锻炼学生的默读能力以及筛选信息的能力。

  2、教材在单元中的作用

  本文是单元学习列车的最后一节车厢,有其特别的作用。可以将它当作对前四篇文章学习的一个知识性的总结和巩固练习篇章,从说明文学习的四个重要环节对其进行回顾复习,检验学生是否能明确掌握一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说明语言。其中,根据单元学习目标又以能分析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为重。

  3、教材学习存在的难点

  《落日的幻觉》的说明对象是落日时容易引起人们幻觉的几种现象,文章从物理、天文等角度对现象的原因进行了简要的说明。说理较抽象,对于刚刚接触物理学科的初二学生而言,对这些现象的理解存在知识性的难度。虽然这些常见却不为大家所了解的现象能够极大地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本文出现一些专业性词汇,也会造成学生的阅读困难。因此,教师是否能充分调动学生对本文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就成为了能否上好这堂课的钥匙。

  二、说学情

  初二(11)班是一个很优秀的班级,与其他班级相比,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对于借此班比赛上课的我来说是一个充满激情的挑战。根据我对他们的了解,该班学生的竞争意识强,主动学习的热情高,语文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强,只要能激发起他们的争强好胜之心,让他们作好课前预习,我相信他们能很快地进入到自主学习的状态。

  三、说构思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一堂以知识竞赛为大框架的教学,确定了整堂课的教学构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分析本文的文体特征,了解落日的幻觉的成因。

  (2)理解并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

  (3)分析本文的说明方法。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例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及方法。

  2、从写作的角度学习运用一定的说明顺序来结构全文。

  (三)教学难点:分析本文(事理性说明文)的顺序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掌握生字词。上网查阅资料了解课文相关知识。

  教师:查找图片,设计课件。

  四、说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形象联系法、指导归纳法、拓展思维法进行教学。

  据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形象联系法、指导归纳法、拓展思维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教学目标自主学习课文。

  通过分组知识竞答积极思考讨论问题、回答问题;通过图片联想将课文当中的抽象说理转化为形象思维;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复习梳理学习说明文的整体思路;通过迁移联系把物理所学新知、语文旧课知识熔为一炉,体会语文作为工具性学科的特点;通过看图写文加深对说明顺序在说明文中的重要性的理解,并反馈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深度。

  2、采用多媒体教学平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平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从网络下载了多副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精美图片,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播放舒缓的音乐弥漫于学生自读课文时间段,营造一个愉快的、宽松的课堂氛围,促发思维的生成,并使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创造能力,品尝想象带来的喜悦。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目的地到图书馆和网络世界中去搜寻所需信息材料,丰富拓展文化知识,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3、教师发挥好知识竞赛主持人的作用

  因为整堂课以知识竞赛为大背景,所以教师对课文的讲解要尽量少,让学生担当课堂的主角,我只需要作好主持人的工作,时时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让语言多一些鼓动性和煽动性,就能很好地营造出积极热烈而又公正有序的课堂氛围。

  五、说学法指导

  这篇课文内容抽象生涩,语言虽有文采却多专业术语,会妨碍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预习工作至关重要,上课之前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并查阅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联系新开设的物理学科,进行学科渗透学习,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知识,激发起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学习的重点落脚在对说明文文体知识的掌握上,重点突出在对说明顺序和方法的分析运用上,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前后的迁移练习。指导学生采用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参与自主学习,从学习中收获成功的喜悦,胜利的自豪感。

  六、说教学程序

  (一)前言:说明本堂课以知识竞赛的方式进行,用鼓动性语言激发学生的争强好胜心。

  (二)导入:请学生观察四副图片,找出它们的共同点。

  由此联系古文《两小儿辩日》,使学生对两小儿不同结论产生置疑,进而引出落日会造成一些幻觉的话题。展示标题《落日的幻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展示自主学习要求。

  2、根据学习要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明确自读课文时间并按照要求阅读文章。)

  3、检查学生对字词的预习

  4、弄清本文文体。(说明文分类的标准)根据刚刚学到的新知识,分析本文应该属于哪种说明文。

  5、如何引出说明对象。根据以下提示阅读1——3自然段,回答填空题。

  6、作者在第二段描写了日落时的哪些景象?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述他们勾画的语句。

  7、根据图片让学生用科学道理来解释落日中的几种幻觉形成的具体原因。

  (1)图一

  (2)图二

  (3)图三(迁移物理知识,让学生用“色光的混合原理”的物理知识进行解释)

  (4)图四(迁移物理知识,让学生用某个物理实验来举例说明这种现象)

  (5)图五(迁移语文旧课所学知识来解释原因)

  8、以提问引出小结。

  (四)再读课文,实践学习

  1、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1)旧知复习:说明顺序。

  (2)4——7自然段写落日的各种幻觉现象时主要遵循了什么顺序?

  具体来说,属于逻辑顺序中的哪一种?给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发言。

  2、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1)旧知复习:说明方法。

  (2)实践运用,判断下列句子各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五)学以致用,各显其能

  请根据一定的说明顺利介绍这幅图片。要求:

  1、运用1—2种说明方法。

  2、字数200字左右。(交流写作成果)

  (六)结束课堂:盘点各组知识竞赛得分,得分最高组胜出有奖,单项表现突出者有奖。

最新说课稿7

  一、说教材

  《荷叶圆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这篇课文是一篇轻快活泼的散文诗。它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课文语言生动活泼,充满童心童趣,利于启迪学生智慧,丰富情感体验,激发想像力。

  这篇课文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通过多种方法朗读,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任务,引导学生读出画面,读出个性,读出疑问,读出思考,读出情感。以帮助学生学习语言,感悟语言,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结合课文的特点和内容,我设置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荷”等12个生字,会写“朵”等6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中心句“荷叶是我的……”,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初步感受夏天和大自然的美好,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力求做到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美的新熏陶和情感的升华。

  二、说教法

  本课的教学以“突出一个特色,遵循三个原则”为指导思想设计教法、学法及教学流程。一个特色是:培养学生自读、会读。三个原则是:1、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2、是直观性原则,充分利用直观形象,激发兴趣,创设情景。3、是内外联系原则,让学生把课堂知识向课外观察研究,逐一应用上延伸,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又把语言文字的训练,与逻辑思维训练结合起来。

  在这一指导思想下,本课的教法主要采用情境法,朗读式教学。学法是自读、自悟,交流讨论。

  三、说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4种小动物头饰。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教学时安排为二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进行生字教学。下面主要说说第二课时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复习检查

  通过检查生字词的掌握以及课文个别朗读的情况,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第二个环节是:创设情境,理解课文

  通过图画、音乐和文字语言描述,再现教材情境,就会给学生以真实感、轻快地把学生带入智力最近发展区,情境法适合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能唤起他们的形象思维,提高想象能力。

  为达到预期目标,安排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图画展示,创设情景

  (出示多媒体动画课件,并用语言描述)同学们,咱们上堂课认识了四位新朋友,他们都在哪儿?

  看图细读课文指导学生用“谁在哪儿”句型进行说话训练,由浅入深的提问,让学生理解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在荷叶上,小鱼儿在荷叶下。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穿插朗读指导,老师适时纠正读音。

  第二步,用玩捉迷藏游戏,把文中带有“是”的中心句找出来,小组交流讨论,以点带面,引导学生理解这4句中“我”指谁?并采用个别读、分角色读、比赛读、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满足求胜欲望。

  第三步,是表演读

  在熟读的基础上教师可趁热打铁,让学生即兴表演。表演读是一种富有趣味性、形象性的朗读方法,可以再现课文情景,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印象,并受到感染。在这复杂的过程中,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引起情感共鸣。这样学生就不只囿于“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困境,而且出达到了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

  第四个环节,是拓展延伸

  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从发展学生扩散性思维出发,故采用此环节。

  荷叶是小青蛙的歌台,小水珠的摇篮,小蜻蜒的停机坪,小鱼儿的凉伞,那在你眼里荷时是谁的什么呢?在一分钟内哪个小组说得最多,哪一组就获胜,并适时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渗透环保意识。

  五、说板书设计

  为帮助学生熟记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我采用了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板书设计,这种板书既符合低年级小朋友和年龄特点,又能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最新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课时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质数和合数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约数和倍数的意义,了解了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之后学习的又一重要内容,它是学生学习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础,在本章教学内容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①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概念,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②知道自然数还可以分成质数、合数与1三类。

  (2)过程和方法:通过100以内的质数表的制作,使学生学会合理选取学习材料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说学情

  《数的整除》这一单元,概念多,理解难,易混淆。学生通过对约数和倍数以及能被2,5,3整除的数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约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三、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转变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根据本节知识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遵照课标精神,我采取了动手操作,引导探索,发现规律,培养分类归纳的数学意识和品质的教学方法。

  四、说学法

  教师的任务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因此,我在设计这个教学内容时分了这样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

  首先让学生从1到20中随意挑选5个数写出这5个数的约数,然后通过汇总整理归纳,使学生发现自然数还可以按约数的个数分成质数、合数与1。

  第二层次:

  接着通过判断一些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质数与合数的概念以及掌握质数与合数的判断方法。

  第三层次:

  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来制作一张质数表。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就设计了4张数表,让学生通过对数表的选择,来感悟学习材料的选择对方法的应用是有影响的。从而使学生领悟到今后在研究问题时,要注意选择最方便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找2到50中的质数这一环节,我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内互相交换意见,这样学习方式就变得多样化了,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了合作交流的重要性,从而自发地掌握了学习方法。整个过程,从思维的形式上说,是有联系的,有序的,处于“做数学”的水平。促使学生学习和反思“动脑”的方法,真正学会学习。

  第四层次:

  在制作完质数表后,我安排学生用质数表来判断质数和合数,使学生体会到质数表的优越性。

  第五层次:

  最后安排了一个小游戏,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和以前学到的知识来介绍自己的学号。游戏练习、符合小学生的兴趣,学生都乐于积极参与,在收到巩固的最佳效果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最新说课稿9

  一、说教材

  《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桥》的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他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篇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上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多用简短的句、段渲染气氛;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新词。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语言,理解内容,深刻感受共产党员把生的希望留给百姓,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精神。

  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了解课文在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三、说学生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语言感悟的能力。对于本课扣人心弦的故事,学生的阅读主动性,积极性应该很高,但对共产党员面对危险时,把生的希望留给百姓,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精神理解恐怕不够深入。

  四、说教法

  1.针对学生认知特点和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尽量挖掘文本的价值,体会语言的魅力,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媒介,给学生以多方面的感性资料,尽可能多的把课堂交给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的学习

  2.倡导学生个性化阅读,探究文本思想美。

  五、说学法

  学生主要通过自读自悟,思考,探究等方法体会洪水的凶猛与无情。

  六、说课前准备

  准备洪水暴发的图片及重点句子的课件。

  七、说课时安排

  我准备安排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抓住文中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第二课时 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八、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视频资料)。

  看完资料,同学们想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预设:我想到了洪水是多么可怕,洪水又是多么的无情啊。

  2.出示课件(板书:16 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在洪水袭来时人们自救的文章。

  二、自学生字词。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的生字,划出新词。

  2.交流汇报。

  三、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思考:课文写了怎样一件事?

  2.指名学生回答。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3.集体朗读。

  四、再读课文,感受洪水的凶猛。

  1.轻声朗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雨水和山洪凶猛的句子。

  出示课件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雨水非常大?谁来读一读?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2.指导朗读,读出洪水的凶猛与可怕。

  3.出示课件观察画面。

  这就是当时洪水袭来的情景。看了这幅画面,这场洪水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形容吗?

  4.出示课件引导:当洪水突然袭来的时候,村庄里发生了什么?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

  5.引导:人们找到生路了吗?是什么?

  预设:找到了,是一座窄窄的'木桥。

  6.引导:桥是一座窄窄的桥,人是一百多号人,水已没到了腰部,如果人们毫无秩序地抢着过桥,会造成什么后果?

  预设:(桥毁人亡)。

  7.引导:然而惨剧有没有发生?(没有)是谁扭转了局面?是谁挽救了大家的性命?

  指名回答: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五、品读语句,体会人物品质。

  1.出示课件,提问:年迈的老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他是怎样做的?怎么说的呢?请读课文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

  (1)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面临危机时,老汉的神情是怎样的?(沉着镇静)谁能读出老汉的沉着镇静和威严来?

  (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指导朗读。

  (3)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A.找出描写老汉动作的词。(冲、揪、吼)

  B.你从这些动词看出老汉当时的心情怎样?

  C.你能用生气的语气读出来吗?

  问:从“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这句话看出老汉怎样的神情与品质?

  你从这些语句中感受到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领悟了《桥》这篇课文中洪水的凶猛和无情,更加体会到了老支书把生的希望留给百姓,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伟大人格。

  七、思维拓展。

  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对老汉说些什么?或者你想用怎样的语言去赞美老汉?

最新说课稿10

  地位:能量守恒定律及能源这部分知识是机械能守恒的延伸,但不是本章的重点知识。

  特点:本节特点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实例一点点的将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引出,并介绍该定律被总结概括所经历的艰难过程。紧接着介绍了能量耗散,说明能量转化的方向性,也将能量守恒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连,呼吁大家节约能源。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初中学习了能量守恒的概念,在前面学习了什么是功,动能定理及机械能守恒,但知识范围仅限于势能、动能及机械能所做的功,这在现实的生活中是不具备普遍性的,所以要学习能量守恒定律。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知道能源和能量耗散.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生活中能量转化的实例分析,学会用能量的观点分析解决日常物理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能够认识到能源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的作用,体会科学的伟大力量

  2.感知我们周围能源的耗散,树立节能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能量守恒作为本节课的切入点,起到串接整节课的作用,是学生学生的重点,同时,其

  于能量守恒的知识的应用也是教学的侧重点,对于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重要作用。

  2、 难点在于如何形成能量守恒的概念,由于能量的守恒涉及到学生并不熟悉的能量种类如

  内能、生物能、化学能等等,不像机械能那样形象客观,因此,如何通过举证大量的事例,逐步引导学生思考总结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和用具:

  探究:通过两个小实验,同学们自己动手,观察思考发现其中的规律并总结。

  讲授:将学生的回答凝练总结,同学着重分析本节重点内容,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讨论:提问一些小问题,或给出一些材料,学生们讨论得出结果,老师予以适当点评修改。 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下课做巩固所学知识点。

  教学用具

  1、 单摆的实验展示

  2、 永动机的简介、简单的人体的运动PPT

  3、 太阳能的循环的PPT

  五 教学过程

  1、 新课的导入

  由第8节中机械能守恒时的`单摆实验导入,提出问题:考虑单摆在空气中运动受到的摩擦力,如果让摆球长时间摆动,能摆动到的最大高度是不是跟原来一样呢?如果不是,那这说明什么问题?由学生讨论得到由于摩擦力做过机械能不守恒,机械能减小。

  进而提出:减少的机械能到哪里去了呢?如果是转换成了其它类型的能量是什么能量呢?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总结,机械能通过摆球与空气间的摩擦力做功转换成热,减少的机械能转化成了其它形式的能量!

  2. 感悟能量的转化

  请学生举出能量转化的实例并分析转化过程,教师板书转化过程,最后得出结论:做功实现了能量的转化。

  3、追寻能量转化的规律

  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么是不是可以利用这点做源源不断对外做功而不消耗能量的机器呢? PPT展示永动机并分析。得出结论:能量是不可能创造出来的。

  教师总结能量转化的规律即能量守恒定律。并说明:

  1) 能量是个守恒量,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对比初中化学中质量守恒的概念

  2) 能量的守恒并不是只某一种能量始终不变,是指能量的总量不变,各种能量之间是可以转

  换的,一种形式的能量减少了,那么肯定有另一种能量的增加

  3) 机械能守恒是能量守恒的一种特殊形式,而机械能守恒是有条件的

  提问:既然能量是守恒的为什么还要节约能源。我们常见的能源又有哪些呢?思考讨论

  4、领悟节能的意义,了解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1)常规能源

  提问 常用能源?弊端?释放出去的能量能否自动收集起来再供利用?为什么?

  给学生足够时间讨论,最后教师总结:

  虽然能量守恒,但是能源有限,还会带来环境问题;

  能量使用中存在耗散问题,能量转化具有方向性;

  节约能源,只能缓解目前情况,不能根本解决能源短缺问题。

  提出问题:如何根本解决能源短缺问题?你在平时生活中了解到哪些新能源?

  (2)通过视频介绍世界上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师提问:人类可开发利用的新能源主要有哪几种?新能源的优点?

  用PPT展示我国利用新能源的图片和目前的技术问题,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为国家人类做贡献。

  5 、课堂总结

  1) 能量是守恒量,机械能守恒是能量守恒的一种表现。能量守恒没有条件,是自然界的一种基本规律

  2) 能源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在传统能源日趋减少的今天,我们不仅需要节约

  能源也需要开发新的能源

  6.作业布置

  准备了一个关于节约能源的小短片,大家看后下课结合今天所学知识,写一篇简短的观后感言, 另外也布置了教材的课后题。

  六 板书设计

  10.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

  一、能量守恒定律

  1. 能量:一个物体能够功,就说物体具有能量。

  2.内容: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外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和保持不变.

  3.定律建立过程.

  二、能源和能量耗散

  1.内容:能量转化具有方向性.

  2.节约能源的重要意义.

最新说课稿11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式》是在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原子结构之后化学内容的延续,它包括“化学式反映物质的组成,如何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共分为2个课时,如何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是学生已学习了元素符号书写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对化学用语内容进一步地认识学习,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工具,掌握好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前提,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又为后面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做铺垫,可见学好这一课题的内容的重要性,它是化学用语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化学用语的学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要正确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过程,必须在较好地掌握化学式书写的基础上,用化学式来表示参加反应的各物质,以及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内容和《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能说出化学式的概念。

  {2}熟记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3}能利用化合价推写物质的化学式,掌握一些简单化学式的书写步骤及注意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指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多练来完成。

  3、情态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化学式的书写,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三、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对教材认识,学生的情况,确定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化学式的正确书写

  重点的依据:作为开始学习化学用语,学生学习上感到困难,学好这部分内容,才能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难点:利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

  难点的依据:由于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确定,化合价法则,学生对教材内容不够透彻,觉得比较抽象。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学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学法

  学习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学习气氛不够活跃,情况虽不乐观,但作为知识传授的主导者,教与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平等互动,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尽量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让学生爱听、爱看、爱做、爱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知识的情感,在化学式书写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进行指导显示→示范与模仿→知道理解与应用→矫正→熟练书写,从而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

  五、说教法

  在教学中根据我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好胜的心理},求学意识和课标的要求,采用师生互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自主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我获得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能力,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适合于他们参与交往的'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课堂氛围。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本节内容的连接性、条理性,教学中尽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导入新课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导入,化学式是全世界一致认同的表示物质的化学符号,国际通用,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它正确表示物质的组成,是物质组成情况的真实反映,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组成,则有不同的化学式,例:氧气O2、碳C、二氧化碳CO2、氧化镁MgO氯化钠NaC1

  由学生观察提出质疑:什么是化学式?

  {提问}这些物质的化学式是如何确定的,为什么这样书写。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一些物质的组成与化学式,联想和启示,交流通过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提问}{一}、什么是单质?单质化学式怎样书写

  固态非金属单质:一般用元素符号表示

  气态非金属单质:一般在元素符号右下

  {小结}单质化学式的书写

  角标2{稀有气体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

  金属:一般用元素符号表示

  {小结升华}一般气体成双对,稀、固、金是单个

  {巩固练习}1、分别写出单质、铁、钠、硫、磷、氦气、氖气、氢气、氮气的化学式。

  由学生上台板演,师生共同矫正和认可。

  {提问}什么是化合物,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化合物,请说出它们的化学式。

  {设问}你知道这些物质的化学式是如何书写出来的吗?我们先来明确一下化合价的概念。

  总结:化合物均有固定的组成,即形成化合物的元素有固定的原子个数比,在化学上用“化合价”来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83识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为了强化学生的识记,对学生进行元素化合价数值表示方法跟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方法比较。

  例:正、负数的写法:在化合物中{1}钠的化合价为+1,氧的化合价为-2

  {2}钠离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标为1+,氧离子带两个负电荷标为2-

  位置的标法:在化合物中,化合价正负数值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例:Na、O

  在离子所带的电荷中,正负数值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数值为1时省略,例:NA+、O2-

  {二}、化合物的化学式书写方法——根据化合价法则来写化学式

  1、一般是正价元素{或原子团}写在左边,负价元素{或原子团}写在右边。

  2、在金属氧化物中,金属元素一般呈正价,非金属显负价,在化合物中氧元素一般呈-2价,氢元素一般呈+1价,在单质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3、在化合物中,各种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化合价法则}。

  以例题为例,指导学生书写化学式,具体步骤为:

  以书写氧化铝化学式为例:

  1、写化学式时,正价写在左边,负价写在右边,如A1、O

  2、查出所需元素的化合价,例A1、O

  3、根据化合物中化合价代数和等于零,确定原子个数{2个A1原子,3个O原子}

  4、写出氧化铝的化学式:AI2O3

  {小结}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课依据如下口诀:要写化学式,先标化合价,约成互质数,后在交叉。

  [模仿]比照老师的讲解,要求学生写出五氧化二磷的化学式:

  在学生的练习中提出问题,相互讨论。

  {说明}化学式只能表示实际存在的物质的组成,只有化合价实际存在时才有意义,不能根据化合价等于零的原则凭空臆造,随意书写化学式。

  巩固练习:写出一氧化碳、氧化铁、氯化亚铁、硫酸铜、碳酸钙的化学式{学生在书写时容易出错}

  {各组派一名学生进行参赛,进行对组及对学生本人的评价}

  布置作业:

  持续学习题:化合物的化学式会写了,在已知的化学式中能标出各组成元素的化合价吗?该物质的名称如何?

  {小结归纳}:单质化学式写法,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步骤。

  板书设计

  二、如何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

  固态非金属单质:一般用元素符号表示

  气态非金属单质:一般在元素符号右下

  1、单质化学式的书写

  角标2{稀有气体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

  金属:一般用元素符号表示

  2、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 氧化物、“氧右”

  由金属与非金属组成的化合物“金左、非右”

最新说课稿12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中班科学活动《颜色变变变》,我将从内容、幼儿、目标、准备、教学法以及活动流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设计意图

  杜威说过“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中班幼儿已开始观察周围生活环境及其变化,对周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探究问题,积极动手、动脑。班上大部分幼儿比较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喜欢问这是什么?为什么图画书会有颜色呢?颜色是怎么来的呢?所以我设计了这个探索各种颜色的活动,来满足幼儿的探究欲望,让他们通过探索和实际操作摆弄,获得切实的生活经验。而他们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操作、表达的能力,已能观察到事物现象的细微之处,也有针对性表达的能力,这些为本次活动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幼儿科学教育对幼儿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想真正开展好科学教育,就要理解什么是幼儿科学教育,幼儿科学教育是什么,其实科学就在幼儿的身边,就是幼儿经常接触到的物质世界,如小鸟为什么能飞?蝌蚪怎么变青蛙?月亮为什么会变化?等等这些都是幼儿乐于学习的科学。颜色是孩子们生活所能经常接触到的,如衣服颜色、图画书、广告等,孩子们经常都会很会发出很多疑问:为了满足孩子好奇和探索的愿望,落实《纲要》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我选择了《颜色变变变》这个科学活动内容,让孩子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让孩子充分探索和感受颜色的变化。

  二、说目标

  为了在幼儿科学教育目标的构成和内涵上更为强调“注重幼儿的乐学和会学”,强调“注重活动的过程”。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内容特点以及中班科学领域目标,我从情感、态度、能力的三维目标上来定位:

  1、幼儿主动参与变色的操作活动,感受三原色两两结合的变化。

  2、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激发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3、乐意与同伴分享自己对颜色变化的发现。

  以上活动目标既有知识经验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又有愉悦情感的体验,融合了各领域的目标要求,体现了目标的整合性。

  三、说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幼儿主动参与变色的操作活动、探索颜色的变化

  活动难点:让幼儿学会自主分配角色,互相合作调配颜色。

  四、说教学法新《纲要》

  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师幼互动。因此,活动中我除了以亲切、饱满的情绪影响孩子,还挖掘此活动价值组织教学,主要采用的教学法是:演示法。幼儿与成人的学习动机是不一样的,他们的理解水平还很肤浅,容易受到兴趣的影响和支配,他们往往对探究对象的感兴趣程度决定了他们在活动中的注意力,所以活动内容设计是否符合幼儿的兴趣,是一节活动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我才用了以下几重学法:观察法、操作实验法、讨论法,这些教学法我将结合以下的活动过程作具体阐述。

  五、说活动准备

  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幼儿以及环境材料的积极互动,中班幼儿的思维还具有具体形象性,他们必须借助丰富的环境材料来获得知识经验。为了更好的完成活动内容和目标,我和幼儿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准备:

  1、经验准备:请家长带幼儿了解三原色,认识常见颜色。

  2、材料准备:给每组幼儿准备一个调色盘,和一支笔。在最后环节给每个幼儿准备了一个制作好的白色风车。

  3、环境准备:收集各种各样的色彩亮丽大画,布置成展示区,供幼儿观察分享交流。

  六、说活动过程

  本活动我将通过紧紧相扣的6个大环节来开展:

  (一)歌曲导入,引发兴趣。--(二)展示欣赏,认识三原色。--(三)教师演示,认识三原色两两结合的变化。--(四)幼儿操作,亲身感受。--(五)讨论交流--(六)结束部分。

  (一)歌曲导入,引发兴趣。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活动之前,我先让孩子欣赏儿歌《小小蜡笔》,引出问题:儿歌里提到了哪几种颜色?小朋友都知道哪些颜色?

  (二)展示欣赏,认识三原色。

  为了落实活动的重点,本环节我将运用演示法来进行:

  1、出三原色图片,让小朋友重新认识三原色:展示拥有三原色色彩的物体图片教师小结:颜色有多种多样的。每种东西都有颜色,小朋友们会调颜色吗?

  (三)教师演示,认识三原色两两结合的变化。

  这个环节中我主要采用操作实验法这种教学法,本环节将进一步加深幼儿对三原色两两混合的了解,是完成活动重点的一个重要环境。我将通过3个小步骤来进行:

  1、介绍操作材料:三原色,水、调色盘、笔等工具。

  2、教师操作,颜色混合会发生什么变化?

  3、引导幼儿观察颜色变化,进行探索,轻声交流实验结果。

  (四)幼儿操作,亲身感受。

  本环节将作为突破活动难点的重要环节,因此我采用了操做实验法,让孩子通过自己操作调色,亲身感受颜色的`变化。

  (五)讨论交流讨论:操作后,请小朋友说一说,变出的是什么颜色?是怎么变出来的?

  (六)结束部分《我的风车转起来》子们利用刚才变出来的颜色给风车上色,这个环节,很多孩子会有意识去寻找漂亮、鲜艳的颜色,有的把三种颜色混在一起的小朋友找不到漂亮的颜色了,他们开始寻求帮助,向别人借自己想要的颜色,所以合作交流再一次体现。而且,通过这一次,他们一定懂得,下次应该怎样操作才能调出漂亮的颜色。最后在愉快的音乐中快速旋转自己制作的风车,让幼儿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

  七、说活动延伸:

  纲要提出:幼儿园教育要渗透在一日生活中。本次活动的结束只是暂时的,我们将充分发挥区域的优势,将活动内容延伸到“各种各样的颜色”主题展示区,继续引导幼儿收集、交流、分享。同时我们也将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区的力量,请家长与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收集各种颜色鲜亮的图片,了解颜色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最新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父爱永恒》。这是一篇以情感人的叙事文,讲述了一位平凡的父亲冒着酷暑卖麻花为孩子攒学费的感人故事,面对坎坷的人生,这位坚强的父亲默默地用行动来诠释了大海般深沉厚重的父爱,歌颂了父爱的伟大。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高年级学生阅读教学目标与要求,本课教学应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特别是细致入微的品味感悟文中的一些细节描写描写中,感受父亲那平淡中见真情,无声中撼人心的那份深沉与伟大,学会感恩。在教学时,力求创设情境,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本的情感,把握的感情基调,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关注人文”。

  三、说教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并设计了“整体感知——精读感悟——升华感情——深化理解”四个教学环节,是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完成教学目标,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说教案:

  环节1、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老师以提问的方式导入课题:你的爸爸爱你吗? 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语文源于生活,这样的导入自然、得体,引人思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接着,便要求学生快速浏览全文,用一两句话来概括文中关于父亲的故事。(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在这样设计是为了训练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课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环节2、精读感悟,体会情感

  老师要求在读课文,画出文中最感人的句子,仔细体会,并在旁边作批注。(再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进而像学生指出了精读的要求与范围,让学生自读自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做批注的要求,目的在于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这一环节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教师巡视指导。在学生充分的.自读自悟后,组织交流。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充分交流阅读体会,珍视学生感悟,及时进行点拨和朗读指导。再如学生在读到第三自然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右手残疾,却能教我写漂亮的钢笔字、劳动时给我讲故事、教我棋如人生的道理,从这些点点滴滴中感受父亲的坚强和对我的教育之恩。还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联想一下这位父亲还为我做了些什么(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与生活相联系,拓宽学生思维,进一步体会父爱的平凡而伟大)

  特级教师高林生老师曾经说过:现在的孩子感情太粗糙,语文课堂上要通过对文本的品读感悟,使孩子的感情细腻起来。一篇课文,抓住重点句段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扎扎实实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的训练,远比面面俱到要有效的多。

  重点句段再如:当学生读到写父亲冒着酷暑卖麻花时的身影时,此处是引导学生体会父爱最典型的一处,也是可引学生抓住“略微弯曲”、“亲手编的”、“黝黑的脸庞”、“紧贴”等关键词来体会父亲那默默无闻的大海般深沉的爱,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读书感想,,并让学生入情入景地去读好这些关键词,感受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人场景,在读中去感受父爱的平凡而伟大。(此环节适时板书:平凡而伟大)(细微之处见真情,要引导学生解读人物内心的感触。)(此环节已进入感情升华的高潮部分,此时教师的情境语言要充满真切的情感)并指名读描写作者当时的表现的句子,并引导思考:那画面指什么画面?“映”说明什么?作者为什么心痛?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贪玩回家后看到此场景的内心想法,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与作者达到情感的共鸣,那画面成了作者心中永恒的回忆,那画面也深深印在了我们的心中。

  此时音乐起,想想你的父母,生活中那些细节、那些画面让你感动?(这一环节的设计,是文本内化的过程,也是创新发展的过程,更是语文回归生活的过程)

  接着出示朱自清的《背影》片段,感受作家对父爱的理解。并布置作业,搜集并阅读表现人间真爱的。(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拓宽了学生视野,遵循了教学原则中的发展性原则)

  以上内容仅仅是我对本科的一种教学预设,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将医学定叫,顺学而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彰显语文教学的无限魅力!

最新说课稿14

  《金色的鱼钩》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本组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通过不断练习,熟能生巧,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得到提高。选择这篇文章的目的我认为有两个:一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二是进行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

  文章记叙了红军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感人故事。透过老班长的神情、动作、语言,映射出老班长闪着金色光芒的崇高的内心世界。

  结合单元训练重点,根据学生实际,围绕新课标的精神和修订教材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力求突破重点:练习快速阅读,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体会作者对老班长的敬爱和怀念之情。

  在教学方法上,为了突破这一重点和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1)、教学前,运用多媒体播放录像,简介时代背景,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课文。(2)、从课题入手,直引课文的最后一段,让学生体会“金色”的含义,抓住中心,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分别找出老班长的两“笑”、我的三“哭”,并以两“笑”三“哭”为突破口,读中感悟,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结合老班长的外貌、行动、语言、神态的词句分析,进一步体会老班长的崇高的内心世界。

  在学法指导上,本课侧重指导快速阅读的方法。课前预习初步感知课文,课中交流呈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态势;重点明确,抓住重点句感悟全文。课前做到学习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胸有成竹。在“快速阅读文章”指导上,借助引导学生勾画两“笑”三“哭”,揣摩体会,悟出方法。通过训练,学生悟出快速阅读的重要性,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教学程序上,我主要分两个步骤进行,一是课前铺垫。了解课文背景,寻找有关长征的历史资料及课件,为课中教学的有效实施打下基础。 二是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即快速阅读——勾画——体会。快速阅读的对象是全文,勾画的对象两“笑”和三“哭”。体会的对象是老班长的崇高品质和作者的敬爱与怀念之情。既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又合理地串联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从知识的层次性看,由浅人深;从儿童心理看,符合认知。

  在教学环节上,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紧扣课题,设置悬念,使快速阅读有目的的进行。

  1、板书课题《金色的鱼钩》,由课题引出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鱼钩?鱼钩隐藏了一个什么故事?为什么以金色的鱼钩为题?”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些问题。

  (二)互动交流,勾画重点,仔细研读,提高快速阅读的质量。

  1、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叙述顺序。

  2、交流初读课文后的感悟,引导提出本课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文章的主要人物是老班长,而题目为什么是“金色的鱼钩”?为什么说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3、引导勾画老班长的.两“笑”和“我”的三“哭”,读中感悟。

  首先让学生快速找到老班长让我们喝鱼汤的前后笑了几次并勾画出来。让学生比较前后两次“笑”有什么不一样,通过读来体会老班长忠于党的事业、舍己为人的内心活动和崇高品质。

  第一次是:他笑着说 :“吃吧,就是少了一点。唉!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钩了,又跑啦!”

  第二次是: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然后让学生勾画出文中“我”的三次“哭”。分析我为什么会哭? 体会“我”的“三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1)、望着他那十分严峻的脸,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竟扑倒在他怀里哭了。

  (2)、我把碗端到嘴边,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

  (3)、我们扑在老班长身上,抽噎着,很久很久。

  4、抓住重点,直奔中心,深入领会。

  教师质疑,“我”为什么小心地把鱼钩保存起来?“我”说生锈的鱼钩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金色的光芒”是指什么?为什么以“金色的鱼钩”为题?让学生进一步通过老班长的神情、动作、语言来体会老班长的精神。

  5、感情朗读,体味情感。让学生找出最使自己感动的部分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加深对老班长的崇敬、爱戴的思想感情,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在板书设计上,主要体现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简洁明了三个特点。

  老班长两“笑”

  板书:

  金色的鱼钩

  “我”三哭

  忠于党,忠于革命,舍己为人

最新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本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的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宪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1、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欣赏并学习本诗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g

  2、古人云:“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针对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二、说学情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说教法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针对这个理念,本文我主要采用了“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适合学生审美的特定情境,培养学生接纳美的胸襟。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元和十年,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赏析这篇课文。

  (二)分析课文

  《高中语文教学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文本梗概,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1、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回答问题:主要写了几个内容?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语、歌女自诉身世苦、曲罢诗人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这样五个内容。

  2、下面我讲讲对内容的分析。

  主要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我就从这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问题教学法”,他认为这个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拓展能力的提高。在对课文的分析中,我主要才用了这个方法。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最后一节。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先分析第一次演奏,即第一节。我设置如下问题:a,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b,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

  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这是对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

  第二次演奏,这是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此部分。然后我准备了以下几个问题:

  1、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

  2、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

  3、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4、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学生通过讨论回答这几个问题。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a,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c,侧面烘托的手法。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最后一节,让学生自己品味通过侧面描写烘托音乐的感人。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说:“文字是一座桥梁。桥的这边站着读者,桥的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座桥,读者与作者见面,不久见面,并与作者的观点相契合。”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体会作者的“三感”来领会诗人的内心世界,深入理解主题的内涵。

  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

  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学生在文中不难找到。

  第一次感悟问题:你从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琴声时怎样的心情?

  这两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通过环境描写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第二次感悟在的第四节,是的难点部分。为了更好理解主题,要联系琵琶女的身世来感知。在这里我打算问这样几个问题:a,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心情?b,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c,为什么诗人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这一部分阐明了的主题,重点分析诗人和琵琶女的四个相似点:都是从京城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都是才华横溢、怀才不遇的人,都有从荣至衰的遭遇,都怀有满腹的“幽愁暗恨”。两个形象心灵沟通,爱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第三次感悟在的最后一节,要学生回答: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三) 在理清课文结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本诗的写作特点,并请学生找出例句加以说明,以加深理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板书归纳:(1)结构严谨。全诗以人物为线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明线从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本质上揭示主题。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明暗相寸虚实相生。情绪表现波澜起伏,过渡自然(2)情景交融。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3)音乐描写出色。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

  (四)课外延伸

  旨在延伸教材内容,拓展课题研究,继续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这类的能力,选取白居易的《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等诗文,分小组讨论它们和《琵琶行》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五)作业

  让学生背诵全文,初步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播放琵琶曲《春江秋月夜》让学生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最新说课稿】相关文章:

最新幼儿园中班说课稿07-11

《太阳》说课稿 我的太阳说课稿02-03

《咕咚》说课稿04-27

《猫》说课稿04-27

《村居》说课稿04-27

《画风》说课稿04-27

《长城》说课稿04-26

欢庆说课稿05-01

《微笑》说课稿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