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时间:2023-08-30 07:06:55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精)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精)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1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教学实验,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平等对话

  新课改改变了以往的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居高临下地问,学生规规矩矩地听,小心翼翼地学。当学生平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满足时,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才会主动探究,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使教学"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这个过程不再是应该使学生处于一种心理放松、精力集中状态,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

  1、给学生机会。比如在教学问题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时,通过“竞选焦作市市长”的情景设计,使学生体会地理学对决策的贡献,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这样的学习,不仅考查了学生收集的资料,培养了学生表达能力。而且变老师枯燥的讲解为学生自主地我想说,我能演。再通过读书,进一步了解煤城焦作。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使师生、生生、生文对话达到融合,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学会了学习。发散学生思维。平等对话使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把自己想说的,能说的都说出来,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2、虚心请教。教师不是万能之人。作为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向学生学习。使学生明白,不管是谁都要学习,不管是谁,只要会就能成为别人的老师。给学生以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平等对话。老师参与学生的合作中。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话。学会合作,增强自信。

  二、 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地理、理解地理,同时把学习到的地理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地理,感到学习地理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三、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地理学科与自然界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

  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那么,就让我们给学生一个探究的天空,让他们用"探究"这一支点去"撬起"整个知识王国吧!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2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1、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体育教学中,以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为出发点,体现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

  2、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体育教学要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实际、学生的需要出发。根据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体育教学不再是以教师为主,而是以学生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经验的重组和重新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自主的学习者。学生来到学校,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要积极主动的进行知识建构。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等得以发挥,情操得到陶冶,个性得到发展。

  3、教学方法要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采用启发式教学、探究教学、情景教学等、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教师对学生学法指导。

  4、改革评价体系,改变以往以期末考试成绩为最终成绩的评价方式。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5、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探索学生喜欢、符合本地区、本校、教师本人特点的教学内容。需要指出的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的集体行为,即在学校校长的统一领导下,在学校教务处的指导下,根据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计划进行。

  二、实践过程。

  1、了解学生。新生入学或者接手一个新班级后,从介绍教师希望达到的目标入手,与学生共同学习课堂常规,然后进行教学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基础,最后制定学习目标。

  2、制定教学计划。根据对学生的调查了解,对照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确定学年、学期教学计划。

  3、初步确定评价方案。根据课改要求,考虑可操作性,初步确定的体育与健康评价方案。例如:阶段性考核,在学生学习完一个新体育技能后,组织学生进行考核,教师进行评分。

  三、对新课程改革实践后的一些体会。

  (1)、“课堂”的观念变了。

  1、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在过去的体育教学中,教师牢牢的主宰着课堂,学生总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课堂气氛很沉闷。而在现在的体育课堂上,你看到的教师是以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学生进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兴趣更浓了,干劲更足了,氛围更好了,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学习的舞台。

  2、课堂不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地方,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地方。

  把训练等同于教学,把训练当成课堂中的主要行为,是以往我们课堂中常见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体差异,体育教学需要练习,但更需要兴趣。以往的体育教学是教师要学生学,新课改后变成了学生要学。

  3、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是时代的发展对学生的期盼。我们体育课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更要注意让学生体会体育锻炼的价值,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2)、教学内容选择余地大。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材处理更加机动灵活,这就有利于体育教学的组织、教学理念的贯彻、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目标的实现。

  (3)、评价方法的改革:新课程理念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评价采用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的点滴进步。通过实践,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意识明显提高,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4)、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通过情景式教学、自主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模式,形成特长,为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打好基础。课堂上重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表现出积极、、主动、认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好。

  (5)、课堂经常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学习的生动局面。现在的课堂形式多样,经常有师生讨论、交流、评价,让大家共同提高,教师多是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学习内容选择余地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比以前提高了很多。

  (6)、加强引导。新课程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引导,防止放而不收或收而不放的教学现象出现。

  四、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1、领导重视不够的问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教学以主科为主,非主科受重视程度不够,领导重视也往往只是喊喊口号而已,很少落实到实处。例如:参加各级各类培训,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经常可以参加省级,国家级培训,而体育学科等非主科以区级培训为主,就算有省级,国家级培训,也会以各种理由推脱,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利于体育学科的发展。

  2、体育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问题。现在很多体育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不注重体育学习,不肯花时间钻研教材教法,体育教学水平停滞不前,不利于自身和学科的发展。

  3、以人为本,多鼓励、多表扬这种氛围培养出来的学生有许多优点,同时不可避免的存在缺少挫败感,眼高手低,自以为是的性格,甚至极不谦虚。而利用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任重而道远。

  4、体育器材、场地不足的问题。现在许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体育器材远远没有达到教学的要求,而城市学校体育器材达到了教学要求,但是场地不够,无法用这些器材。例如:现在学校上体育课一般是四、五个班同时上课,学生占了操场的大部分地方,进行投掷项目教学很难开展。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3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先后召开了“课改的意义”、“课改中教师角色怎样转变”的交流会。使全体教师掌握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并依据这些理论进行课堂教学,实施课程改革的教师也实现了旧教材,新理念、新方法。

  二、课程改革中应注意的几个客观存在的问题

  1、积极研究探索,实事求是,重实质,少花样

  我国的高中新课程改革是在借鉴西方教育发达国家的课程改革理念、思想和做法的基础上形成和建立起来的。西方取得的成功经验我们应该拿来,但不应盲目照办,引进不是目的,创新才是最终目的,创新就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另立新经。关于这一点,一线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有足够的认识,要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课改模式和方法。

  2、 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有利于课改的社会环境

  课改不单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事情,也不是单靠教育系统内部的调整和自适应就能顺利完成。课改涉及到政府、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教育文化传统以及社会舆论等多方面的因素,只有这些因素都能被很好的调动起来,形成促进课改“合力”,课改才能顺利的推进。因此,必须加强对本次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宣传,寻求各个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形成有利于改革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应借鉴山东课改中存在的问题。

  3、结合升学实际进行设计,选择课程内容

  课改使高中教师有了一定的自主权,也使学生有了一定的选择权,比如新课标只给新课程提供了宏观的指导,在学科内容等细节问题上并没有十分严格的规定,这就给老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留下了不小的空间。比如新课程增加了选修模块,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学生发展丰富自己的个性提供许多可供选择的学习材料和内容。因此,老师在课改实施中,在学科内容的选择方面,除了要考虑学生个人的成长等因素外,还应尽可能的考虑与大学课程的对接,进而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做必要的准备。

  4、要注意处理好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使用问题

  过程性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的评价,旨在确认学生的潜力,改进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形成性评价的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总结性评价“指向更一般的等级评定”。它的直接目的是作出教育效果的判断,从而区别优劣、分出等级或鉴定合格。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二者结合,相互补充,共同承担对学生发展和成长的评价任务。一线教师,一定要根据评价内容和目标,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力求对学生的评价全面准确,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发展动态和学习结果。

  三、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语文采取了尝试“三步”教学法,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动手写作要学习的课文内容,然后进入课文的学习(带着自己碰到的问题),最后可模仿借鉴所学课文内容修改自己的习作。传统的教师泛泛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已被生动活泼的讨论式,合作学习的方式所代替,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准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强调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一个人他要把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他才有动力,有激情,而当他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那就激活他创新,所以在课改中我们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去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去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四、 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 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认识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教师意识到课改形势逼人,教师自身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的提高,掌握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等已迫在眉睫。所以教师的自我学习提高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教师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在职进修,业务培训或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自我训练。教师们能积极地开动脑筋,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如自制课件,集体备课等,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热情。

  3、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掌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4、但强调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下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

  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在获得知识、增加技能的同时,思维活跃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总之,从培训中有很大收获,也解决了不少困惑。教育教学任重而道远,但只要目标明确,向着光明我们一定会达到目标的。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4

  通过几天的学习我对新课程改革有如下认识:

  1.体现了基础性和时代性:改变了过去繁、难、偏、旧的老问题,新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学习物理学最基本的概念和规律,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思想和方法,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同时还拓展了知识与技能的内涵,要求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反映经典物理与近代物理的融合,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以及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应用。

  2.注重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改变过去那种仅重视将物理学知识系统地归纳为简明扼要的知识体系的做法,而将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渗透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挖掘活生生的实例,让学生思考和领悟物理学思想方法的精髓,增强应用科学方法的意识。

  3.体现了课程及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为使教材有利于不同学生的智力潜能开发,且对不同区域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课程标准提出普通高中教育仍属于基础教育,应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应针对学生的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设计供学生选择的物理课程模块,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4.在课程实施上更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其中一个很重突出的特点就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我们现在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再听老师讲课这样的基础上了,更多的需要同学们自己去探索、研究和动手实验,才能再这一过程中学到知识,更能应用知识。强调知识的构建过程,注重培养物理实验、科学探究能力;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物理学核心概念的建立。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保护探索兴趣,学习欲望;体现时代性强调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注重经典物理与近代物理的融合;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关注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渗透。反映选择性综合不同地区课程资源,考虑农村和城市学生认知特点;精心设计栏目,使教学内容丰富,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方便;既重共性,又突出系列特色,为学生发展提供空间。强调可操作性注重继承与发展开发教材辅助资源。

  5.高中物理课程新课改最大的困难是:第一教师的观念要改变;第二现有的教学资源要改变;第三教学制度要改变;第四教学评价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都要跟随课改的变化。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归宿也是人的发展。探究式教学就是从学生出发,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5

  八月份,新课程改革培训在网上展开,通过学习,使我受益匪浅。在专家的讲解以及课改区老师的现身说法中,我第一次感受的了自己对课改的渴望,同时也感受到了一份来自未来的压力,新课程目标向教师提出了根底教育下全面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在知识、经济高度开展的今天,没有知识和能力是不够的,那么如何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应从根底作起,从学生的教育做起,从课改作起。课改不改课就行!

  通过网络上一些老师具体的课堂案例学习、专家的经典剖析,使我们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怎样才能将一根根主线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之中。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常用方法。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不仅可以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高中数学的主要脉络,而且可以使我们站在更高层次上以一览众山小的姿态来面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高中数学新课程内容的增减与知识的分布;怎样把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即专家们所提醒的在对学生讲解时应该把握的尺度;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使我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要从自身的知识储藏上为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作好充分的'准备。

  一、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

  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时机,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灵活使用挖掘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二、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对于课堂教学,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缺乏,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拟的过程中将知。

  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开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认为,但凡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但凡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时机,让学生多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时机,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总之,21世纪的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是越来越高。数学教师除了在新形势、新环境下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规律外,还应更深入进行体育教学实践,不断自我开展,自我完善,才能成为实施创新教育需要的具有高素质的重新型的教师。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6

  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已经走过几个月的时间了。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其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前瞻性是毋庸置疑,而且深化实施新课程,扎实提高新课程的质量和效益,已经成为每一位老师急需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面对课程改革的热潮,每一位教师都是积极投入,又冷静思考,取得的成果也是显著的。主要的成绩可以归结为以下: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我们首先采用的就是小组模式,在小组中将学生按层次组合到一起,这样就充分利用优学生带中等生,中等生再帮差等生。这样既能让差等生获得知识,也能让优等生和中等生锻炼讲解和管理能力。

  二、小组竞争意识的增强。班内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内部形成一个整体,而小组之间形成浅层次的竞争模式。这样利用打分评价的形式刺激小组去拼搏,去争取,有效提高竞争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

  三、在教师备课方面也有不小的改进。首先由原有的传统的写教案的备课模式,变成现在的导学案模式。这样老师虽然显得辛苦一点,但是却将内容有效的整理到导学案中,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提前做好预习任务,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就可以有法可循,有据可依。不再是盲从的在课堂上跟着教师满堂转,变普遍听为有重点的听,有效提高的课堂效率。

  有成绩当然也有误区和弊端,当前数学课堂中出现的一些不容忽视的认识误区上的问题,确实应该引起我们教师的广泛关注。

  误区一:狭义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自身不知如何定位

  还课堂给学生是新课改的要求,主要是体现以人为本,以学为主的思想,面对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但是我们不能对这一改革精神产生误解,唯恐在课堂上讲多了,影响到学生的领悟,于是谨小慎微起来,结果却大大削弱了教师的主导地位,甚至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忘记了自己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学的研究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忘记了一些必要的教学过程、引导、设计和主题的深化拓展,变成了课堂上的大撒把.恰恰这些必要的教学过程、引导、设计和主题的深化拓展是学生们所不具备的,所以就需要教师的主导作用。如部分教师把精讲理解成少讲,该讲的少讲甚至是不讲,盲目地让学生自学,仅是机械地、生硬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该强调的不强调,怕讲多了占用了学生的自学时间,认为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学讨论就是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结果便出现了放任自流现象,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些肤浅的、支零破碎的知识,这种学生的自主学习便失去了效果。

  例如我们在讲八年级数学下册的勾股定理逆定理时,给定三角形的三边长度(3,4,5)去验证该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如果一开始就直接学出来a2+b2=c2,然后才去写成32+42=52,,随后认为其为直角三角形。这样的过程是错误的,因为要先32+42=52,然后再说a2+b2=c2去判断该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这样的问题,如果不引导学生去理解,那么在解题的过程中就会出现错误;如果有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引导,那么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实新课程贯穿的是民主、和谐的教育理念,反对的是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传统观念,提倡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绝不是要削弱教师的主导地位,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对教材和学情要有更好和更深的把握,明确讲解时机,多设台阶,多作铺设,尽量做到小步快进,讲学生之所需。所以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主导地位不仅不能削弱,而且应当强化。

  误区二:课堂形式追求热烈活泼,忽视了对知识与技能的落实 学生是否真正动起来在某种意义上讲,是评价一节课好坏的标准之一。但真正意义的动起来是指课堂活而不乱,是一个开放活动与注重实效并存的课堂,绝不是不要课堂秩序的热闹纷繁,毫无目的的任马由缰.数学学习是离不开生活的,是现实的。所以我们不能本末倒置,为了追求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出现了侧重于教学形式,而忽略了对知识和技能的`夯实,使得学生对知识产生了一些模糊的认识,导致教师最终讲解时还需费尽心力来澄清这些模糊的认识。如在勾股定理中有这样一道题:一根旗杆,绳子从其顶端垂下时,长度超过旗杆1m,将绳子下端沿地面拉开5m,绳子末端正好位于地面,求绳子的长度。对于这样的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如果单纯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气氛而让学生准备绳子和米尺去实地测量,那这就是为了活动而活动。这样做是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但是却偏离了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思想,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构建而言,没有什么实际的用途。

  所以真正好的课堂氛围应该是活而有序。放时,放的让学生无拘无束,任感情思维驰骋;收时,要收的时宜,收的恰到好处,整个课堂形如散文一般,只有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才能将课堂画龙点睛,真正实现三维目标,以达教学相长,师生共进

  误区三:教法改革追求皇帝的新装,课堂教学华而不实

  在新课程改革中,很多教师都努力改变原有的陈旧的教学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有些教师急于求成,生硬地让课堂多些阳光,让教室多些笑脸,让教学多些掌声.这种机械的掌声、笑脸,未必来自教学实际,有的仅仅是为了让课堂教学赶时髦,为了给自己的课堂教学披上美丽的外衣.只追求趣味,迷失了教学本色;只追求热闹,迷失了教学目标。如在多媒体教学中滥用视听效果,在课件中过度采用与教学内容无直接关系的图象、音乐、动画。使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和兴趣放在精彩的画片和悦耳的音乐中,而无法专心于教学内容,教学效果适得其反。为了让课堂多些掌声,滥用表扬艺术,这种掌声的作秀,仅仅靠教师的发动来点掌声吧,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预想效果,同时也不由让人怀疑:是给回答问题的学生一点掌声呢?还是向学生要一点掌声给自己的课堂教学贴一点金呢?所以我们一定要针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朴素的讲解,简洁的黑板运用,适度的小组讨论,如果可以解决问题,就没有必要兴师动众,小题大做,非得在课堂上秀出什么花来,这种课堂上热热闹闹,而课后学生脑袋一片空空,该记住的没记住,不需要掌握的却记下来,绝对是一种失败的教学。

  误区四:不问效果地追求大容量,忽视教学效果的落实

  新课改要求课堂大容量、高效益、大收获。所以为了让学生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必须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增长见识,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能不问教学效果的追求大容量,这也是与新课改背道而驰的。所以我们在课改过程中,实行精讲多练的模式,让学生多练习,多讲解,哪怕是一节课只掌握一个知识点或者彻底弄懂一道题也好过整堂课下来笔记本上的内容多,却影射不到头脑中,或者干脆就不知道如何去做题。所以新课改不是仅仅简单呆板地广泛占有资料,而是怎样将资料组织、分析、思考、整理,使之与教学实际结合起来,变为有益于课堂的、有益于教学的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广泛占有资料固然重要,要将其为我所用则更重要。这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课堂、创设情境、组织教学,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与技能,所以追求大容量的前提是注重教学效果的落实。

  由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到,伴随新课程改革步伐出现的不只是取得的效果,也有认识误区和弊病之处,毕竟我们的新课程改革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存在不足是正常的。这也为我们今后的课改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只要我们敢于面对这些误区,认清其产生的根源,寻找到解决的办法,我相信我们的课改之路会走向成功的。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7

  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观念,应用新型的教育评价方法,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改革,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和激励功能,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

  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阵地——课堂,如何发挥发展性评价的激励功能呢?教学中的交流式课堂评价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课堂上,教师用充满爱心、饱含真诚的声音,和学生们互动交流;用智慧的语言、适时的点评启迪学生的心智,使课堂充满活力,充满魅力,充满勃勃生机。这样的课堂,就像我们的社会,有爱,才能有效地交流,才能构建出和谐。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其作用。

  一、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帮助学生把握好自身发展方向。

  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智慧,也就是说人人都具有多方面的智慧,但因学生的个性差异,显示出来的智慧方面不一样而已。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长处与不足,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的个性特征时常会显露出来。教学中,教师要成为一个发现者,关注和理解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尊重和认可学生个性化的价值取向,要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特长和兴趣爱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继而适时地对学生有益的内在潜能和外在表现进行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激励性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特点、特长产生特定的态度和价值观等积极的情感倾向。对存在不足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实施纵向评价。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通过激励性评价对其进行鼓舞,让学生产生“我只要努力就能获得成功”的内部归因。这种评价效能的优势是其他评价方法所不具备的,可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所以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特征做到了如指掌,心中有数,适时、适度、适人地对他们的特长、爱好以及不足用激励性评价鼓励,促进其个性的张扬和全面发展,为其今后的成长奠定基础。

  二、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促进学生技能与方法的形成按照评价的.功能区分,课堂评价可分为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发生在具体课堂情境中的评价,往往是为促进学生学习进行的评价。在教学情境中,通过观察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以及分析学生如何回答,可以考查出学生的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对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中的思维、行为表现及时地给予激励性评价,能促进学生学习技能与方法的形成。例如:师生在共同探究问题时,当学生思维开放,积极探索,努力寻求用更合适的方法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时,我们就要及时点拨,归纳总结,肯定学生的思维方式、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再就是当学生们合作探究时,同学们思维灵动,解决问题的方法各不相同,学生们的合作表现也各有不同,我们就要及时点评,不仅对学业目标,也要对学生良好的合作技能与表现给予肯定和激励,促使学生的合作更得法,交流更有效。这种评价为学生今后更加积极地参与活动,主动探究问题,不断提高学习技能和方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通过课堂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的发挥,将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持续发展,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拓宽,参与实践机会不断增多,不论是书本的还是书本以外的理论知识的应用,不论是课内的还是课外的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在多元主体的互动中产生的爆发力,都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课堂评价作为教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能有效的激活课堂,优化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发挥发展性评价激励功能的重要方式。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8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在我校的逐步开展,对于新课改的了解在慢慢增加,对新课改的感受也在丰富的活动和全新的授课理念中转变为渴望,同时也感受到了来自于时代的压力,新课程改革目标向每一位教师都提出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促成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目标。作为教师在积极地参与这场课程改革之中的同时,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以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对此我的体会如下:

  一、教师应定位于资源的开发者;

  新课程倡导的是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发挥主体性作用,不能再只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让多样性的知识成为学生提高认知能力的途径;让学生能从自己所处的周围社会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使教师成为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教师可以尝试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政治。理解政治,同时把学习到的政治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政治,感到学习政治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二、为学生知识更新。亲身体验积极创造条件和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课程内容繁。难。偏。旧,主要表现在内容陈旧,以学科经典内容为主,缺乏反映现代性。课程的难度和深度往往造成部分学生成为学习的失败者。这也是造成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之一。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就是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展要求接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将课程内容生活化,注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的是学生的学习策略的运用,不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目的,而是给学生提供知识平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指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但,同时,要参与学生的各个环节的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准确地了解学情,及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或调整教学计划,从而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这过程中,教师不是统治者或权威者,而是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交流者和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启发学生,与学生一道寻求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最终由学生自己获得解决问题的`答案。这体现了新课程体系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新的学习共同体,倡导合作学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总结来看,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准。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9

  八月份,新课程改革培训在网上展开,通过学习,使我受益匪浅。在专家的讲解以及课改区老师的现身说法中,我第一次感受的了自己对课改的渴望,同时也感受到了一份来自未来的压力,新课程目标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在知识、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没有知识和能力是不够的,那么如何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应从基础作起,从学生的教育做起,从课改作起。课改不改课就行!

  通过网络上一些老师具体的课堂案例学习、专家的经典剖析,使我们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怎样才能将一根根主线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之中。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常用方法。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不仅可以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高中数学的主要脉络,而且可以使我们站在更高层次上以一览众山小的姿态来面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高中数学新课程内容的增减与知识的分布;怎样把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即专家们所提醒的在对学生讲解时应该把握的尺度;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使我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要从自身的知识储备上为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作好充分的准备。

  一、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

  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灵活使用挖掘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二、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对于课堂教学,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

  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总之,21世纪的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是越来越高。数学教师除了在新形势、新环境下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规律外,还应更深入进行体育教学实践,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才能成为实施创新教育需要的具有高素质的重新型的教师。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10

  1、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产生"我要学习,而不是老师要我学"的意识;学生有了主动学习的想法后,及时给学生具体的方法指导,如阅读方法、写作方法;学生掌握了方法后,紧接着是一系列的自检、互检、他检、师检的检查系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督,起到及时督促学生成为主人的作用。

  二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设一个宽容、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

  三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建立互助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服务,就不能强迫学生适应自己,而应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原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有时为了使学生学有所得,我们可以把教学目标订得低些,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实现。如有一次我接手了一个班级,这个班级的作文能力很差,甚至连句子都写不通顺。为了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我先请学生听念范文,然后写下来,同学们听与写的'过程中,感觉符合自己的实际,愿意写。

  如果不这样,硬逼着连听写都有困难的学生作文,他们便失去兴趣,索性不写,效果反而更糟。等学生学会了写作文后,我们可以再一点点引导他们往高处攀登。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助平等的关系。一方面,教师帮助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帮助教师教学。在辅导后进生时我们应该别忘叮嘱自己:我是在帮助学生学习,我是学生的助手,我要有耐心。我们应该坚信学生脑子里有好学上进的一面,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果我们站在学生的对面,强制、逼迫学生去学习,结果往往和学生搞得很僵,使得师生心里都不愉快。我们应该坚信每位学生不仅能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帮助自己提高教学水平。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应耐心地到学生中去寻找助手,努力与学生建立互助的师生关系。教师作为引导者,一定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个学生同等参与讨论的机会。

  在教学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是关心,是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学生的智力不同,家庭情况也不同,我们不能搞"一刀切",让所有的学生都去够同一高度的桃子。一刀切,切出来的只能是失败和沮丧。要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不可有不同的对待和偏见。对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期望值不能过高。硬要他们考一百分,就等于要求小指长得和中指一样长。这是不现实的。如果十个手指头都一般长,那就不叫手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人们丰富多彩的个性。

  社会的丰富多彩也需要人们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国家需要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80%以上将要成为高素质的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劳动者。这样想来,我们就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他们的特长,就不必逼着100%的学生都去按统一的模式进行高难度训练了。让学生也认识到:升学是人才;当数学家、文学家是人才;当工人、经商搞个体经营,干得踏踏实实,干得出色也是人才。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11

  1、要有开放的胸襟和敢于自以为非的精神。

  在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之间,仿佛是一片不确定性的开阔地,它让因循守旧者困惑,也给真正的改革者释放了智慧的源泉。以往,只要有现成的教材,捧一本教参就可以轻车熟路地传道授业解惑,这是因为课程总是换汤不换药。如今,课程标准不那么具体那么精确了,却多了些弹性空间;而教材,也不再是经典,只是教学使用的材料了。这才让习惯于以教材为目的的教师感到困惑了。因此我们说观念转变是课改成败的关键。

  要想取得课改的成功,就要不断吸收新思想,树立新观念,而要吸收新思想,树立新观念,必须有开放的胸襟和敢于自以为非的精神。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总要触及过去的观念。有些多年积累的"经验"可能要被否定了,习惯的做法可能不宜再用了,甚至连自身的"威风"也要减下去几分了,又没有现成的新方法可以随手拈来。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新课程要求我们要用质疑的目光、否定的态度、发展的思路对教学现状经常进行反思,并进行不断的创新。课程改革呼唤新的教学智慧,新的教学智慧是要改造传统的教师权威。

  近年来讨论的学生主体性、教师角色转换、自主建构性学习、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等问题,如今都将在改革中落实。教师在"死守"或"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上,首先要作出抉择,要适应新课程。就要与旧观念决裂,短时间内,教师的内心或许会有点心慌意乱,行动上也会无所适从,但从长远的方面来看,它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教师的.发展,有利于课程的实施。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教师能否尽快调整自己的思路,能否尽快在新课程占有一席之地,能否站在课程改革的制高点,考验了我们当代教师的学识与智慧。

  2、要学会与他人合作。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我们自己也要学会与其他老师合作。有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叫做《天堂和地狱》。据说,有一个天真的小孩子不知天堂和地狱为何物,便去请教一位哲学家。哲学家把孩子领到一个很深很深的池子旁。小孩子看到,池子旁坐着一群瘦骨嶙峋的老人,老人们用很长很长的勺子在池中舀肉汤喝,从汤中吸取营养以维持生命。哲学家告诉孩子:这便是地狱。

  紧接着,孩子又跟随哲学家来到另一个地方。同样的池子,同样的肉汤,同样的勺子,所不同的是,这里的老人们个个红光满面,神采飞扬。哲学家说,这就是天堂。同样的的池子,同样的肉汤,同样是人,但天堂与地狱有天壤之别,差异何在呢?原来,地狱里的人老死不相往来,自己舀汤自己喝,费时费力,营养不足,精神疲惫。天堂则相反,你舀汤给我喝,我舀汤给你喝。省时又省力,营养充分,身体健康。

  更重要的是,天堂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际关系使人精神愉悦。故事分明地告诉我们:地狱充满自私,天堂充满友爱。恶性的嫉妒源于极端化的自私,而极端化的自私只能通往地狱之门,要想摆脱恶性的嫉妒,走出地狱,就要拥有"合作"这张通往天堂的"绿卡"。应当看到,当今社会不仅是一个竞争的社会,更是一个合作的社会,单打独斗已经难于在社会上立足,强调团结协作是21世纪对每一个人的要求。有专家指出:21世纪的成功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富有开拓精神的人,善于与他人合作的人。我们要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自己也要学会与人合作。因为"交换一个苹果,各得一个苹果;交换一种思想,各得两种思想。"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12

  随着社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教育也为适应新环境对人才的需求,进行着更新层次的改革。我们在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自始至终课改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它是一次革命,一场对话,一座平台,一把迈向未来成功教育的金钥匙。

  课改是一次对传统教育的革命。它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使课堂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它更注重的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性。在本次学习中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深深的知道只有不断地改革,才能不断地进步,因此新一轮的课革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今年我国实行了第八次课改,其根本的目的是促进教育的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了响应课改的号召,真正地做到教书育人,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不管是上级领导,还是身在一线的教师们都尝试着从多方面来进行改革,同时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从响应课改的精神到付诸于实践到理在已有一段时间了,在这段时间里,作为一名小学音乐老师,我已看了新的变化,且有了较深的体会:

  (一)教师地位的转变

  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为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有点唯老师独尊的架式,而且一味地强调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

  而此次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我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窨,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二)学生地位的转变

  变过去传统的被动学习状态的客体地位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

  学生是共同管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这个观点必须牢固地札根于教师的头脑中,切实贯彻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这是培养学生主体的必然要求。因为只认识到这一点,教师传统的一些做法才会相应地改变,才不会像以往那样强迫学生学习,使得大部分的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

  而今,通过课改,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方法也改变了,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如此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变得爱学习了。

  (三)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

  打破过去单一地以“考试”分数为评价手段的一统天下,建立全方面、多角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以往,不管是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还是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是以考试作为手段,从而形成了“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局面。

  而今,按照课改的精神,将不再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我们都知识评价与考试主要是为了发现学生的进步与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如果只在学习期末对学生评价和考试则不能有效地达到这一目的;而且有很多的学业与非学业的内容不适合通过一次评价与考试进行检查,某些考试也要求评价不能局限在很短的时间内,如需要较长时间的任务和活动。因此,现在我们提倡学期末对学生的评价应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期末评价与平时评价相结合,这样既能减轻学生的期末考试的负担,避免出现“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同时也有助于通过不断的日常评价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13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积极地投人到课程改革之中,认真学习钻研,不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且积极创设教学情景,改变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现把一年来的实验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是非常有权威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存在。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一堂课可以有不同的教法,但不管怎么教都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一年级《摸一摸画一画》一课,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色彩、点、线条、肌理等造型语言。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两条弯曲的线条,要求学生想象感觉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感觉像小河,有的说感觉像小路,有的说感觉像山间飘浮的云,还有的说像妈妈做饭飘出的香味,这时教师让学生根据想象去练习,不少学生画出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有创造性的生动的画面。这样为学生提供了独立的思考空间,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同时教师对那些积极参与抽象造型游戏的学生以鼓励和评价。例如: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你的画法很有创造力~tmp0063。txt等。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同时也让学生参与评价,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在评价和被评价中树立自信心。

  二、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在教学中注意安排一些选择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制作方法。例如,在“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中,我在介绍完几种表现方法之后,并不限定学生用哪一种方法,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地选择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感受。在整个练习中学生还可以和小伙伴合作共同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练习,通过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愉悦感和满足感。

  三、团结协作,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

  “很难想象一个不会与人相处的人在当今的社会将如何生存。”美国商界某知名人士的这一感叹,无疑给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题:必须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会交往的人。有分工、有协作的合作练习,不仅增长了学生的技能,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在潜意识里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促进了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唯我独尊。开展合作学习,让他们并肩作战,一起完成任务,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对方的重要性,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从而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好品德,让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如上《花地毯》一课,我把全班分成六个组,每组有一组长,要求全组学生合作绘制花地毯,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评比,选出好的作品拼贴在一张大纸上,形成一张大的花地毯,最后各小组再把自己组的作品贴在一张更大的纸上,这样全班学生作品自然在黑板前形成更大的地毯,组合壮观,色彩鲜艳,达到了很强的视觉效果。全班同学眼前为之一亮,学生不由得在一起讨论,老师适时小结。这样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了合作的力量和集体的智慧,从而热情高涨,一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

  四、让学生“玩”得痛快,在玩中增长知识

  儿童最“喜”的莫过于玩了,我抓住他们的这一特性,让他们玩自己亲手制作的东西,在玩中增长知识。如教《会转的玩具》一课时,我让同桌两人分别站到课桌两头吹动刚做好的风轮,和前后桌比一比,谁的风轮转得快,为什么?学生很快发现,风轮越圆,转得越快。于是检查起自己的风轮,看看是否要改进。同时,他们发现,风的大小与吹风的位置和风轮的转速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能究其根源,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知识面。

  五、在欣赏中引导学生学习彼此的长处

  在新课程“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欣赏可以是组织学生看展览,也可以是同学的优秀作业的相互观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欣赏同学的优秀作业更有价值。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模仿同学更胜于模仿老师。这是因为他们的水平接近,更易于模仿。在课堂中巧妙地安排一些欣赏,让他们一起讨论、评价,取长补短,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欣赏可以是课前的,也可以是课后的。我更多的是在课堂中间组织学生观摩,因为这样可以学习到别人的绘制过程和技巧,利于学生及时地对自己的实践进行调整,从而取百家之长,酿自家特酿。

  这对拓宽思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极有意义的。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14

  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一次课程文化的全面而深刻的变化。随着课程功能、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构架、课程实施与课程评语的变化,新课程必须对教学活动提出一定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的课程理念。“学生的发展”指全体学生的发展、终身持续发展、活波主动地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展。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为每位学生的发展创造合适的学习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

  一、促进学生的最佳发展。

  新课程构建了一个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具有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课程体系,这为教学设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以提高全国民族素质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实质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个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基本要求同特殊要求结合起来,把着眼全体同因材施教结合起来。

  二、着眼学生的基本素养的全面提高。

  学生的素养是他内在心理的写照,取决于它的心理结构及其质量水平;提高学生的素养就必须化知识为智慧,积文化为品性。新课程的功能定位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不仅要重视双基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智慧和能力,而且要促进他们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三、引导学生生动活波地活动地学习。

  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的一代新人,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注重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景和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自主的活动中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这充分说明合作学习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否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和终生学习的能力,势必助长学生的依赖心理。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是如此。合作能力提升的能力,能形成集体的智慧,但应以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前提,才能有针对性地讨论,有目的性的讨论,才能达到自主学习的要求。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再出现问题后,不要急于组织或要求学生讨论应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等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这样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才能达到或做学习的最佳效果。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表达独立的观点。合作不是一种顺从,而是一种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合作以独立为基础,如果小组成员盲目听从“优生”,如果学生没有自己的观点,千人一面,合作就没有意义。学生有自己的观点,这个本身就是价值,不管论证结果是实是伪,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多是受益者。

  传统的教学观师生随师转,教师唱主角,学生当听众,可是,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一不留神,合作学习就会变成“优生”挑大梁,“学困生”跑龙套的假合作学习。有的学生思维敏捷语言表达能力强,常乐于表达不倦;有的学生反应较慢,又羞于开口,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习小组车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尊重、互相关心、互相欣赏的和谐氛围。学生学会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就能从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为人民服务意识,也就是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促进知识、技能的迅速掌握。

  新课程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的新角色,不仅使学生的引导和促进者,也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同学一起交流,同学一起讨论,为学生的合作学习起一个榜样效应。

  在学生交流讨论时,教师不能只是积极的旁观,更应积极地参与,在参与中放下“师道尊”、“严权威心理”,和学生一起学习探究,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心声,为学生的合作学习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在参与合作学习时,要注意保护儿文化,呵护学生的理想精神,让学生争辩,让学生质疑,让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要牢记自己是和学生一起学习,只是学习小组中的一员,不能以“传授者”或是可以“首席”的身份自居,更多的是一个学习者的身份,使学生认为教师是在与我们一起学习,认为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产生超越的自豪感。信息时代的发展迅速,学生获取知识的多渠道,常常会让我们自叹不如,学生知道我们未必知道,学生的疑问我们未必能解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她们的不学无术。”在合作学习时,遇到困惑或不懂得事情,教师不能碍于面子,怕难为情,应与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要能够承认自己的不足或失误,留给学生课外思维的空间,也留给自己重新思维的机会。因而让课堂焕发活力,必将是学生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15

  从20xx年起,国家级课程改革在新泰市实施了两年,在这两年里我对物理新课程作了初步的研究与尝试,新教材的使用让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物理学科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在体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认为物理学科更应该站在国家级课改的前沿去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现谈谈我在新课改实施中的点滴体会,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转变教学观念是课改成功的前提

  观念的转变是课改的先导。作为课改实施者的教师能否真正领会国家新课程理念,能否转变旧有的教学观念是课改成功的关键。如何转变观念呢?我以为应做到以下几点:1、认识国家级物理新课程理念的内容: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在认识的基础上,去体会、钻研、运用到教学中来;2、认识新教材的优点.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主要优点有:①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有趣。鉴于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新教材采用了大量插图,生动、形象,用学生的话说跟看小画书似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致同学们”这一节用了11幅插图,而第一章用了35幅插图;②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如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的课后作业:2.用刻度尺测量一块普通砖块的长、宽、高,计算出体积,在同学中交流测量结果;3.自来水公司是用水表测量家中的用水量的,你会读出水表上的数据吗?在第一章中还介绍了高压锅、电冰箱、飞船返回舱、记忆合金、纳米技术、绿色能源;九年级物理讲利用内能做功时,提到了“爆米花”的原理等。3、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式的教学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学生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基础上,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物理知识由教师做实验得出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新课程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是学生式的教师,学生是教师式的学生。

  二、抓好课堂教学是课改成功的关键

  众所周知,课堂是实施课改的主阵地。课改之初,我们手中只有教材与课标,没有现成教案及其它教辅材料,因此,只好“摸着石头过河”去摸索、去尝试。在坚持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先进经验,建立了“以学定教,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学案作为一个知识的载体,实现了由已知经可知达未知,在实行学案教学时,我们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学案,教师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写好集体备课准备卡,内容包括:学习目标、重难点及突破方法、易错点、中考链接、教学设想(或教学资源)。其中教学设想这一环节最为重要,要求备课教师提出创造性地设想,可以是一个精彩的引入,也可以是一个有用的习题,或者是本节课的处理方式等。主备课教师将每位教师的准备卡收集起来,结合自己的想法,写出本节课的学案草案,再集体讨论,或删或添,制定出正式学案。

  2、强化学案的导学功能。强化导学功能,是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如:第三章第一节《运动的描述》学案是这样设计的: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运动及参照物;

  2、能根据所选择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3、能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学习过程]通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运动?

  2、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3、如何选择参照物?

  [对应练习]……

  如:4、诗人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中“桥流水不流”,诗人选择的参照物是。

  … …

  当然,教学中肯定会遇到学生理解不准、理解不深甚至理解错误的地方;会遇到限于学生的知识、阅历还不知、不懂且有必要现在就知就懂的内容,这就需要老师的讲解。新课程并非不讲了,一切应从教学的实际出发,该自学时自学,该合作时合作,该讲解时讲解,但讲要少而精,要深入浅出,要强化“导学”功能,用启发式地教包括启发式的讲,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构建新的评价体系是课改成功的保证

  实施课改实验是否成功,对学生的评价也是极其重要的环节。教育评价的功能在于促进,而不仅仅是选择。评价应重视做到:

  1、注重激励性。

  评价最终的目的是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活动,善于运用科学的赞美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不吝惜自己表扬的话语,以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2、突出主体多样性。

  评价文体不再是唯一的教师,学生可以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学生也可以评价老师,学生家长也参与评价。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给与学生评价的机会:“你觉得他讲得怎么样?”“谁来说一下哪个地方好?”等等。让学生参与评价,不仅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还可以使学生懂得尊重别人,学会接纳和吸取。

  3、在评价中讲究批评的艺术。

  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有做错事情,说错话的时候,教师除了要善于正面引导外,还要善于批评,让学生在微笑中接受批评。

  四、在课改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1、内容编排上不是很合理。

  如:八年级上册第二章讲质量和密度,本身密度的概念就不好理解,做计算题时还要有那么多的要求:必须写公式,必须带单位,除号得用分式等等,学生感觉很难。况且,密度的单位kg/m3、 g/cm3又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复合单位,也造成学生的学习困难;而第三章运动的知识,由于学生在小学数学中接触过此类计算题,所以只要稍加注意,就可以把题目做得很好。因此,在教学中,可适当把二者的顺序颠倒一下,先学第三章。

  2、学科之间出现“脱节”现象。

  相对来说,与物理关系最密切的学科当属数学了,可这两科之间的脱节很严重,有些物理上的出错点就是因为数学知识不配套造成的。如:科学记数法。在密度的计算题中,大多数同学不会科学记数法的计算,对于乘以103、除以103不知道怎么做;再有体积单位的换算,m3、dm3、cm3、mm3之间的换算不会或不准,也是造成物理计算题失分的一大原因。还有像繁分式,学生不会化简,如不会把化成,在遇到这些问题时,就要事先给学生讲清楚。

  3、课时安排不太合适

  新教材重视探究过程,主张学生自主探究与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如八年级上册第一个探究实验,熔化和凝固,按照教师用书的说法,本节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要求引导学生按照: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数据这几个环节,说出猜想,作出假设,制定好计划,做出实验,收集出数据;第二课时分析、归纳总结出特点、规律。第一课时的任务一般完不成。另外本节探究的实验效果也不是很理想。

  4、有些消失了的“重点知识”还得再加上。如测密度的实验,Q吸、Q放的计算公式,考试仍然要考,需加上;有些就不必加了,如:I=Q/t,还有浮力的计算题要求也确实降低了。

  总之,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也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只要我们能不断探索“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的思维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的基础教育事业一定会翻开新的篇章。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05-08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01-10

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07-09

新课程改革讲座心得体会(精选6篇)10-19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14篇06-26

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04-04

英语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04-20

新课程改革讲座心得体会范文(精选6篇)10-20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