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

时间:2023-07-07 10:33:3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优秀】三国演义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优秀】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题记

  这个寒假,怀着对悠悠历史的向往,我翻开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主要讲述公元三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读完这本书,我被曹操这个人物形象深深地吸引了。大家一定觉得很奇怪吧!曹操诡计多端、多疑,历史多以“奸雄”而论之,为何我不爱“英雄”而独爱“奸雄”呢?“奸雄”顾名思义奸而雄者。曹操最被大家所诟病的无非两点:一是误杀吕伯奢一家后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二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敝之拙见:第一点可从史书找反驳,第二点曹操之所以那么做是时事所迫,不得已而为之。而且在董卓进京后群雄都无动于衷,只有曹操挺身而出,难道这不是英雄所为吗?曹操为人诚实、亲民、从不阳奉阴违,这样的人在现代也是值得尊敬和学习的。

  看到曹操的这些品质,联想到生活中,我们还好意思说他“奸”吗?马路上老人摔倒了,围拥而观、拍视频、发朋友圈已成常态,扶与不扶早已不是重点,甚至连报警都不愿动动手指。如果我们都能像曹操一样挺身而出,那么社会的`负面新闻会少之又少。工作中领导提出一个并不完善的方案,拍马屁、阿谀奉承声声不断。如果我们能像曹操一样直言进谏,那么公司的业绩会是蒸蒸日上。说到我自己,每次都是能言善辩,却总是不屑于去实践,结果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啊!

  读懂了曹操,就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争做一个现代“英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我们正值治世,让我们做能臣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2

  最近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主要讲了吴、蜀、魏在激烈的征战中争夺天下,许多的英雄人物都不幸战死、病死,最后司马炎、司马昭统一了天下,创立了晋国。

  在这本书中,我认识了很多身经百战和足智多谋的英雄,如刘备、关羽、张飞……,但印象最深刻的是常山赵子龙和诸葛亮。赵子龙是英勇无比,身经百战的大将军,在孙权和曹操十万大军的夹击下还是保护了刘阿斗,杀死了很多敌军,逃回了蜀国。不幸的是他没有和诸葛亮一起“六出祁山”,当时赵子龙病逝后,诸葛亮说了一句话,“子龙病逝就像断了我的一臂”。我也认为子龙的病逝让蜀国没有机会统一天下。

  诸葛孔明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被请出了茅庐,协助刘备统一天下大事,他计谋多端,深谋远虑,他的.病逝让人十分惋惜、悲叹,他的病逝让蜀国不能统一天下,但是人们铭记他的品德、智慧。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话表达出了对诸葛亮深深的追思。

  最后,我觉得这本书非常好看,我还知道一首词,那就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否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首词是这本书的最好写照。

三国演义读后感3

  不久前,我把《三国演义》读完了,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我很佩服他,每个章节都用一个简单的题目进行概括,比如“三顾茅庐”、“赔了夫人又折兵”、“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都是流传至今的名言名词。

  我对诸葛亮和关羽印象最深刻。先说诸葛亮,他总是那么神机妙算,才华横溢,还能夜观星象。著名的有草船借箭、智算华容道、三气周瑜、空城计。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三顾茅庐,诸葛亮用智慧帮刘备赢了很多次胜仗,夺了荆州、四川以及一些进可攻、退可守的地域。“既生瑜,何生亮”是周瑜吐血身亡之前说的话,就连周瑜这文武双全的盖世英雄都能被诸葛亮活活气死,可见他的'嘴是多么巧舌如簧啊!

  再说关羽,我们在语文书中学过关羽是红色脸谱的代表人物,忠勇仁义。书中一开头就写了他和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誓同生死。在一次战役中,关羽左臂受了伤,华佗帮他劈开左肩刮骨疗毒,手下们都不忍直视,可关羽还兀自一边下棋,一边喝酒,谈笑自若。对刘备忠心耿耿,扶持他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温酒后斩华雄,都是关羽英勇善战的故事。但是最后他被江东孙权抓住了,要他投降屈服,关羽誓死不从,孙权无奈之下,一刀劈死了关羽父子俩。一代忠义无双傲视天下的名将,终究还是魂归黄土。看到这里,我不禁热泪盈眶。

  最后,司马炎、司马昭统一了天下,建立了晋国,结束了三足鼎立的时局。死了那么多杰出的英雄,真让人惋惜。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贯穿全篇,认识了那么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又趣味盎然,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

三国演义读后感4

  “草船借箭”中说的是周瑜嫉妒诸葛亮,他就派鲁肃前去打探,诸葛亮早就明白,周瑜得知后,认为此人不除,日后必为东吴大患。因那时缺箭,便要诸葛亮三日内拿出十万支箭,想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他的神机妙算,不费吹灰之力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

  一个人如果不是真正有道德,就不可能真正有智慧,精明和智慧是不一样的两件事,精明的人是精细研究他自我利益的.人,就像周瑜这样,智慧的人是精细研究他人利益的人,就像诸葛亮这样。研究他人利益,自我也能带来好处,但只研究自我的利益,反而不能带来好处。

  诸葛亮人人都明白他聪明有才干,有一次,诸葛亮率领蜀军北伐中原时,大将马谡刚愎自用,使得魏军司马懿乘机而入,为了避免更大损失,诸葛亮急忙安排大军赶快撤回蜀国,城中只剩下一些老弱残兵,同时下令:把城内所有旗帜藏起来,然后大开城门,并让两个书童跟自我一齐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来后看到这番景象,很是纳闷,忽然他神色紧张,立即下令:立刻撤退。诸葛亮看他走后,长吁了一口气,对大家说:“司马懿一向明白我谨慎,必须以为我是在用计骗他入城,所以反而慌忙退走了。”

  《三国演义》不仅仅资料精彩,还让我明白了许多战略,真是让人难忘!

三国演义读后感5

  《三国演义》中有一个大人物——诸葛亮。他为刘备出谋划策,后来,刘备与周瑜合作,共同对付曹操。其中有一篇《草舟借箭》更是显示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让诸葛亮10天赶制10万枝箭,并说不要推却。诸葛亮允许三天造好十万支箭,并立下了军令状,周瑜告诉鲁肃说,他要故意迟延造箭,好定诸葛亮的罪。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借二十条舟,每条舟要有30名军士,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舟两旁,舟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鲁肃允许了.前两天诸葛亮都没有消息,到了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一起上江上取箭,这时江上雾大,天还没亮,这时诸葛亮把舟靠近曹军水寨,然后擂鼓呐喊,曹操望不见虚实,不敢等闲出动,只好射箭,就这样,不一会儿诸葛亮就得了十万支箭,曹操知道上了当想追也来不及了。

  鲁肃把借箭的`过程告诉周瑜,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

  起初我也担心诸葛亮三日之内造不出箭,但后来望到他的妙计之后才恍然大悟。他之所以推辞了十天的期限,而说只需三天,是由于他算到了第三天江上必定会大雾漫天;算到了鲁肃是个诚实人,会匡助他;算到了曹操在雾中不会派兵来攻,会射箭。诸葛亮不仅神机妙算,而且仍是上知天文,实在诸葛亮能有这么神通,跟他的勤奋学习脱不了干系,所以,只要我们努力学习,便也可以像诸葛亮一样智慧。

三国演义读后感6

  我从小就喜欢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和《三国演义》,但我还是更喜欢《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讲的是刘备的刘氏家庭代表的蜀国和孙权所代表的东吴与曹操的曹氏家庭代表的魏国争夺天下的故事。

  我从《三国演义》中明白了智慧是非常重要的`。刘备现在被误认为是一个没有智慧取得成功、全靠诸葛亮的人。我觉得这是不对的,因为刘备要是没有智慧,就会在青梅煮酒论英雄时就被曹操杀掉;刘备要是没有智慧,周瑜在赤壁之战中难以以少胜多;刘备要是没有智慧,陆逊是难以在猇亭之战中扭转局势,力挽狂澜、反败为胜。一个人要是没有智慧,就会被社会所淘汰,更不可能在社会上立足。反过来说,一个人要是拥有智慧,就可以事半功倍。

  我从中也明白了待人要真诚,要不然不会拥有许多朋友。要是没有刘备的真诚,他如何收到关羽、张飞这两员有万夫不挡之勇的虎将?要是没有刘备的真诚,他如何能从卧龙岗中请出号称卧龙的诸葛亮?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忌妒的危害,在《三国演义》中周瑜十分忌妒诸葛亮的才华,他生前说过“既生瑜,何生亮!”这样的结果就是被诸葛亮在“三气周瑜”中给活活气死了。使得江东有名的大才子周瑜就这样死了,真可惜!

  智慧是重要的,忌妒是有害的,待人要真诚。这就是我读《三国演义》后的感受。

三国演义读后感7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主要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的故事。

  书中讲了许多人物,如尊重人才的刘备,才华横溢的诸葛亮,讲义气的关羽,总沉不住气的张飞,奸诈的.曹操。三个国家之间也发生了很多脍灸人口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失街亭等。还有许多故事,如空城计、收姜维等被改编成了戏剧。更有一些三国人物被改编成了歇后语,可见这本书对人们有多么大的影响啊!

  我要介绍的是曹操和刘备。曹操是东汉诗人,政治家。然而,只要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均知道曹操乃奸雄也。曹操看似心胸狭窄,而且侠天子以今诸侯,甚至于说过“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这样的话,但是我认为他是乱世之奸雄,并非那样的恶人。

  再看刘备,论才智,他没有曹操聪明;论谋略,他没有曹操出色;论武功,他也没有曹操高强。但他心胸宽广!三请诸葛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还有,他在长沙诚恳接收降将黄忠,从刀下救下魏廷的命等等。这一个个充满仁义的故事让将士们又惊又喜,不能不说是蜀国从弱小一步步走向强盛的一个原因。

  在生活中,不要为了得到一点小便宜而沾沾自喜,目光短浅;在学习中,不要为了取得一点成绩而骄傲自满,裹足不前;在与人相处方面,不要为了一点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得理不饶人……

三国演义读后感8

  最近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书中主要描写了魏、蜀、吴三国在激烈的征战中争夺天下,许多英雄人物都不幸战死或病死,最后司马炎、司马昭统一天下,创立了晋国。

  在这本书中,我认识了很多身经百战和足智多谋的英雄。刘备手下的大将赵云是个有胆识的人,他英勇无比。有一次,他孤身闯入曹营,救起落入敌营的刘阿斗,一个人把曹军杀个片甲不留,真是有胆量又勇敢。

  关羽是刘备桃园三结义的结拜兄弟之一。他一人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还放水淹死九军,就连刮骨疗毒也不怕。样子十分威武,“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手持青龙偃月刀,再加上战利品—赤免马,几乎天下无敌。”

  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被请出了茅庐,协助刘备统一天下。他足智多谋、深谋远虑,他熟知天文地理、神机妙算,他的品德智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周瑜叫他十天造出十万支箭,可诸葛亮只用了三天就完成了,原来他利用了有利的气象条件,用大雾迷惑了曹军,在鲁肃的`帮助下,用二十六条船,六百名战将,青布稻草人,借了曹操的十几万支箭,这就是著名的草船借箭。他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三气周瑜,智取华容道,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等,都展示了诸葛亮的品德和智慧。

  读了《三国演义》真是让人长知识、长智慧。

三国演义读后感9

  《三国演义》这是一本令人回味无穷、叹为观止的一部巨著,它的作者是罗贯中,明代人。里面的人物多得数不胜数,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乱世奸雄曹操,料事如神的诸葛亮,诚心诚意的刘备……

  在一件事中就能看出诸葛亮的料事如神《草船借箭》《草船借箭》说的是诸葛亮和周瑜比试,周瑜要诸葛亮在10天内造好十万支箭,否则杀头。在10天内造好十万支箭,这是不可能的,周瑜要的`就是杀死诸葛亮这个心头之祸,而诸葛亮呢,早有准备,命令将士造船和稻草人若干个,并且他本人也没有停,他去一个地方测风向,决定何时出发。终于,有一天风向对了,他马上邀周瑜上船,看他如何弄到十万支箭,周瑜便来了兴趣,便想看他如何弄到十万支箭。诸葛亮摆了佳席等着周瑜,在船到达了曹操的领域之时,因为大雾而看不清,曹操不敢推迟进攻,只便提前,命令士兵射箭攻击。这许许多多的箭飞向诸葛亮计定好的船上,不一会儿就见船上的稻草人个个上面插满了箭,才满意地撤了回去,到了岸边,命令将士们数箭,不多不少刚好十万支,周瑜佩服得五体投地,只得放了他。

  从上面的故事可以看得出诸葛亮的聪明过人,善于利用环境,在多次战征方面,他算得上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他不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是一个忠于国家的人。

  我不仅想和诸葛亮一样是一个文质彬彬、聪明的人,还要有一颗报祖报国的心。

三国演义读后感10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东西泛着光芒,犹如沉淀在河里的金子,细小却珍贵,吸引着无数人灼热而坚定的目光。而它们的作者,那些呕心沥血,为自己梦想一路挺进的人,也就这样紧紧地被世人所铭记。他们的灵魂与他们的作品一样万世不朽。这样一本书,它亭亭玉立在文学的巅峰,它的名字是——《三国演义》。

  它讲述了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各路勇士舍生忘死,为了国家而拼杀的故事。

  不论是狡猾奸诈的曹操,忠厚老实的刘备还是有勇有谋的.孙权,都被这一本书洋洋洒洒地写出了活力与生命。或许只是寥寥几笔,一个清晰透彻却不失勾心斗角的故事就这样呈现在你眼前。这就是《三国演义》的魅力。

  我曾为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叹服过。每次捧起手中那本轻盈却珍重的书,我的眼前就总飘荡着他的身影。他足智多谋,刚出山就燃起了三把大火。其中,赤壁之战更是使得曹军大败,元气大伤。他能言善辩,曾在江东舌战群儒,连周瑜也略输他一筹。他洞悉敌友,利用敌军多疑的特点,用一招“空城计”避免了全军覆灭的危险,扭转乾坤。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使刘家打下天下,他呕心沥血,写出一篇千古名作《出师表》。这种忠心耿耿的人才怎不叫人叹服!

  我曾被赵云的忠诚折服。我曾向远眺望,想象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穿着金甲,在数以万计的敌军里七进七出,只为保住自己主公的孩子而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那该是多么威武与决绝,那种危难关头毫不犹豫的反应,更是证明了他的一片赤诚。

三国演义读后感11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以东汉末年为历史,小说里介绍了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 ,曹操等几个人物。讲述了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至魏,蜀,吴三国鼎立,到西晋统一为终结。

  这本小说里的人物,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周瑜。他是一个才华出众而又心胸狭窄的人。

  周瑜在和曹操打仗之前,看到曹操的兵力比自己多那么多,如果硬碰硬就不会取胜,只有智取。于是派凤雏先生庞统假装投靠曹操,并向曹操献上一计:让所有的船连在一起,这样战斗力会更强。曹操接受了庞统的建议,周瑜看到用铁环紧紧相连的船,知道自己的计策可以施行了。接着他又让黄盖假意投靠曹操,等刮起东风时,黄盖的船驶向曹军,等靠近时急忙把船上的草点着,火船借着东风迅速冲进敌军阵营,登曹军发现洗时已经晚了,一瞬间,曹军变成了一片火海,死伤惨重。周瑜看到这一幕,十分高兴。这就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赤壁之战,指挥这次战争的是周瑜。他不愧是一个有才能的人。

  如果没有东风这场战争周瑜不会胜利,而东风却是诸葛亮施法借来的`。周瑜应该感谢诸葛亮,可是周瑜却十分嫉妒诸葛的才能,诸葛亮借来东风之后,周瑜却派人杀诸葛亮,可见他的心胸狭窄。后来诸葛亮三气周瑜,让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最后留下一句“既生瑜何生亮"这句话后离开人世。给后人留下许多笑话。

  读完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只要心胸狭窄,几时有很高的才能,也不会有很大的成就”。

三国演义读后感12

  《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在读一年级的时候,我看的是连环画《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个个传奇的故事。这学期假期,我读的是青少版的《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长篇历史小说,它不仅使我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更让我记着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鲜活的.人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胆狭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赤膊上阵的许褚、抬棺上战的庞德、阴险狡诈的曹操、软弱无能的刘禅……

  《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是草船借箭,主要写了周瑜千方百计想谋害诸葛亮,于是逼迫诸葛亮立军令状: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在第三天夜里,诸葛亮上了草船向曹营驶去,不一会儿,船上已经射满了箭。诸葛亮满载而归。这个故事让我们知道了诸葛亮战斗时的足智多谋:借助别人的势力来扩大自己的军队。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凡事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后再做决定,不能果断行事。虽然以前没有什么高科技,但是人们靠智慧和双手战胜了敌人。

  书中的人物多少年来被人们称颂,他的故事让几代人读了又读,如今,已不再是战火硝烟的年代,但他们的智慧、勤劳、民族责任感值得我们学习。它还让我懂得了做人要心胸开阔,做事要顾全大局,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事。还要刻苦学习,立志做一个学识渊博、智勇双全的人,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

三国演义读后感13

  吕布、张飞、马超、黄忠……一位位豪气冲天的英雄人物。官渡之战、火烧赤壁、下邳之战、过五关斩六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一段段荡气回肠的历史片段。就汇成了天下闻名的《三国演义》。

  他,单骑救主,身披银甲,一把寒雪枪,划破苍穹,惊艳了岁月,叱咤了风云。他,七进七出,千里走单骑,在长坂坡助张飞大败曹军,是个让曹军心惊胆战的.风流人物。他,就是——赵云。坐骑夜狮子带着他过山川履如平地,武器寒雪枪带着他杀曹军如探囊中之物。这是何等的雄姿英发,是何等的潇洒。

  硝烟四起,风云如晦,血流成河,铮铮铁马,这就是官渡之战——决定百年历史的一场大战。曹操这个奸雄,使出了各式各样的奸计,终于大败袁军,先后收复冀、幽、并、青四州。袁本初被逼得走投无路,大吐一口鲜血,气急攻心而亡。而他的三个儿子,死到临头还在争夺世子之位,这才使袁军兵力大减,不团结一致,哪有不兵败的道理呢?而曹操的势力却因此战更加强大、雄厚,从而取代袁绍的霸主之位。

  《三国演义》不仅使我对历史充满了兴趣,也让我对事情的认知更加深刻。热血张飞,教会我率真;勇猛赵云,教会我忠义;仁义刘备,教会我以德服人;机智孔明,教会我三思而后行。黄忠尚可老当益壮,作为意气风发的我们,又怎能不“抚壮而弃秽兮”?

三国演义读后感14

  我是在看了不知多少遍电视剧《三国演义》之后,实在忍不住才看这本小说的。之后又借了《三国志》,并看了《晋书》中年代较早,与三国相关的一些人物的纪传。感觉《三国志》带给人一个充斥着虚伪与狡诈的乱世,电视剧带给男生们战场杀敌的'遐想,而《三国演义》,是文人的书。很遗憾的是,我一直没能弄到《三国志平话》,来看看什么是老百姓的书。

  《三国演义》吸引了太多的人。我认为,这首先要归功于它的语言。虽然比不上清朝的《三侠五义》《儒林外史》等书口语化,但它的语言介于古白话和文言之间,大家都看的懂。在当时,写小说对于文人们来说,是一件难等大雅之堂的事情,一切正式文体都必须用文言,用白话或者口语来写作,就更会为同行所讥笑。以至于到了乾隆年间,小说以及这种语言都已经发展得颇为成熟,纪昀在写《阅微草堂笔记》,讲故事的时候,还坚持用文言。在这种情况下,《三国演义》能通过通俗的语言展现在读者面前,就更加难能可贵。

  说到语言,我以为这本小说的语言并非尽善尽美,显然缺乏后期的修改和润色。很多地方照抄《三国志》《晋书》或其注解,比如刘备第一次出场一段,比如诸葛亮隆中对一段,又比如张温问秦宓一段……这样的文言文夹在小说之中,未免会给读者生涩、突兀之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15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这一长篇巨著的作者是罗贯中,他从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从桃园结义开始,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内容,讲述了东汉末年至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的战争故事。

  三国有三大角色,分别是刘备、曹操、孙权,刘备有五虎将: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个个身怀高强的武艺,关羽有着“美须公”的称号。张飞性情鲁莽,喜好喝酒。赵云有勇有谋,曾救了阿斗,黄忠箭术精妙,曾杀了夏候惇。马超有“先吕布,后马超。”的美誉。

  不用说,曹操的将领也非常棒,分别是张辽、夏侯惇、许褚、夏侯渊。张辽枪法精奇,深得曹操的器重。夏侯惇跟随曹操多年,立了许多大功。许褚武艺超群,有勇无谋。夏侯渊跟夏侯惇是兄弟,屡建奇功。小

  孙权的将领也很不错,有周瑜、鲁肃、周泰、甘宁。周瑜足智多谋,有“周郎”的称号。鲁肃有卓越的领导才能。周泰武艺高超。甘宁勇猛异常。

  内容有:赤壁之战,曹操败走华容道,黄巾之战等等。我就讲曹操败走华容道吧。曹操被逼到小路,小路由关羽守着,曹操让关羽放了他,关羽说不可。曹操说:“当年我也救过你一命,还请你吃饭呢。”关羽说:“斩颜良、文丑已经报答过你了。”曹操又说:“过关斩将你今天不用还了,但是你得让路。关羽只好乖乖地让路。

  我们虽是新世纪的少年,是祖国的花朵,但是如果没有《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那样渊博的'知识,横溢的才华,没有赵云那浑身是胆的气魄,试问,我们能有“胆”有“识”吗?少年朋友们,让我们携手乘风破浪,继往开来,做一个有“胆”有“识”的世纪少年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读后感05-18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6-24

三国演义读后感05-20

《三国演义》读后感01-14

三国演义读后感01-19

《三国演义》读后感03-10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2-22

三国演义读后感06-16

三国演义读后感06-14

《三国演义》读后感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