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儿》读后感

时间:2023-07-07 14:53:4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爱弥儿》读后感(集锦3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爱弥儿》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爱弥儿》读后感(集锦3篇)

《爱弥儿》读后感1

  本学期,我读了《爱弥儿》一书,浅尝这本书中的教育谈论,我加深了对生活中有关孩子的教育案例的认识,理解了小事背后所蕴涵的教育意义。《爱弥儿》这本书写的是作者对爱弥儿的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事情及作者的经验体会。它深入浅出,谈到家庭教育和教师的重要性,涵盖了不少平日我们忽视或不知的教育哲理。现在,我结合本书中令我有所启迪的语句,简单地谈谈我的看法。

  “锻炼他们的体格,使他们能够忍受酷烈的季节,气候和风雨。”这句话讲的是母亲对孩子过于保护,让孩子在最舒适的环境下成长,使他们变得娇弱,实则是危害。母亲对孩子的溺爱其实是一种残酷。让孩子在童年时期少受痛苦,却让他们在达到理智的年龄时,遇到更多的痛苦,岂不是愚蠢?

  医药这一学问危害大。“我不知道医生给我们治好了什么样的疾病,但给我们带来的病症是足以害死人的,例如懦弱,胆怯,轻信和对死亡的恐惧。”虽说医生能治好身体,却消灭了勇气。若我们成天将时间消磨于怎样保全自己的生命,那么即使我们拥有不死之身,生命也是没有一点价值的。

  “让孩子把保姆当佣人看待……保姆来看望,就让孩子不要理睬。”养育孩子本是父母的义务,但有些母亲从小把孩子交给保姆抚养,却又怕自己跟孩子不亲,就让孩子将保姆当作佣人对待,并且在后来保姆来看望的时候,不予理睬。这其实是教会了孩子“忘恩负义”!

  孩子远远离开家庭,住在寄宿学校,母亲不愿哺育自己的孩子,孩子则不愿培养孩子。一些父亲用钱雇来一个人替他完成他所担负的责任。这个人就是教师。其实,这个被雇来的人被不能被称为“教师”,更确切地,我们可以称之为“导师”。一个能够被金钱收买的人,一个自己都没有受过培养的人,孩子能放心地交给他吗?这里提到的这个人,与其说是教师,不如说是用钱雇来的.奴仆。如果家长能够真正意识到“父亲”的作用,就不会如此轻易而放心地让别人来担任这个角色了。现今,那些钱财万贯的人,流连于醉酒的娱乐场所和金屋藏娇的温柔乡,却唯独没有亲情,没有家庭感,内心空虚,何尝不是引人深思的问题呢?父母之间,亲子之间缺乏家庭的爱与生活甜蜜,不良道德就来填补这些空缺了。

  孩子的习惯和意识要从婴儿时期就开始培养。为了培养孩子的远近判断能力,当孩子伸手想拿到远处的东西时,却发现够不到,就哭泣。这时,我们应该抱着他一步一步地走到那里,而不是把东西拿过来给他。但若孩子发现自己的哭声可以让他得到东西时,就会不断地以哭泣来“命令”大人帮他做事。这种习惯从小就不能让他养成!所以,当孩子一声不响得使劲伸手的时候,因为他不能估计他和东西的距离,我们可以抱着孩子一步一步地走到东西那;当孩子又哭又闹,又一边伸手时,就是“命令”,我们则采取不理睬,忽视的态度。虽然孩子的大脑还没有发育完全,但在这些生活细节里,他们俨然是“小大人”了。一旦你让他们发觉了哭泣能让他们“为所欲为”,家里就要哭声不断了。

  “身体和手臂都自由的孩子,一定比束缚在襁褓里的孩子哭的次数少。孩子哭,如果可能,马上给予帮助。如果你不能够解除他的痛,就应当镇镇静静的,切不可用抚弄的办法叫他不哭。你的宠爱不仅医不好他的疼痛,反而使他懂得怎样取得你的疼爱。一旦他知道你可以随他摆布,他就变成了你的主人。”

  孩子的哭泣是对疼痛或不适的一种表达,就像我们的说话一样。如果我们慌乱地抚弄,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而让孩子知道哭声可以给他“权利”,就完了。你愈是对孩子的哭不感到厌烦,就愈是不会为了要他们不哭而自找罪受。少去吓他们或者惯他们,他们也就没有如此的胆怯和倔强,也就能更好地保持他们的自然状态了。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家长给孩子的玩意儿,金的,银的铃铛,小水晶片,各种各样的稀奇玩具。多么没有用处却有害的东西啊,让孩子从小就养成奢侈和虚荣的习性。所以,别给他们什么铃铛,稀罕玩具。几根有叶子和果实的树枝,一只可以听到其中颗粒发响的果子,一截可以供他咂,供他嚼的甘草,这些东西,同那些玩具一样,也能够使他玩得挺高兴,并且还没有使他一生下来就习于奢侈的弊害。

  “孩子学说话的时候,不要过于挑剔他语言上的小毛病。”过于挑剔,会让他们讲话变得羞羞答答,说话也变得咬文嚼字,装模作样,整一个无聊讨厌的腔调。孩子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灵动的腔调!

  “凡是你打算给他的东西,他一要就给,不要等到他向你乞求,更不要等到他提出什么条件是才给。”你要给孩子东西,就高高兴兴地给,拒绝的时候,就要表示不喜欢的样子。不过,一旦拒绝,你就不能改变,不过他如何再三纠缠,你也不能动摇。一个“不”字出口,就要像一堵铁墙。他碰个五六次,就会碰得精疲力竭,再也不想来碰了。

  对孩子过于严格,过于束缚孩子,反而会使他们更活泼。他们在你面前愈是拘束,在你看不到的时候就闹得愈凶。

  阅读《爱弥儿》这本书,让我受益的教育话语实在太多,发人深省的语篇也无一一列举。故而,我只能浅谈自己的读书所感,希望同行们多多指正,与我交流!

《爱弥儿》读后感2

  “一切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旦落到人的手中,就全变坏了。”这是卢梭著作《爱弥儿》第一卷的第一句话,是很多人推崇的一句话,也是对我触动很深的一句话。

  很多时候,人类因为自己的需求,不知不觉中就成了破坏者。这是因为人们不愿看到事物自然形成的样子,总是习惯自己的意愿行事,想把事物打造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子,结果大都不遂人愿。由于人类不愿意接受大自然本来的样子,大违背了自然的规律去肆意改造,制造了混乱不堪的状况和面目全非的东西,把一切都变得很糟糕。改造出来的丑陋之物,不接受大自然“不完善的培养”,按照自己的喜好行事,最终泯灭人的天性。

  人是脆弱的,而教育会使得他不至丢失人的本性,回归到自然中去。顺其自然,不是放任不管,更不是消极的放弃与逃避,而是为其提供最适合的成长条件,找到更合适的方式顺其成长,那样才算是自然的。

  另一个让我感触很深的是,作者在谈到对一个12岁孩子的教育时说“要想当好学生的老师,就必须实现当好自己的老师”,要给孩子适度的自由,要让他们从经验中获得教训,要多让他们去探索大自然,要用关心和善意去敞开你的心扉,要有谨言慎行的朴实。还要“让他相信,他不是任何人的主人,也不能毫无顾忌地伤害别人,以致伤害了别人自己却不知道”,要用能让儿童明白的词语教他们,要让孩子萌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作者提出,孩子在12岁之前,可以不去学习。也就是说,对幼年的儿童教育,不学习反而能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学习,这时他运用自己的理智去寻找答案,因而也就不会被他人的意见所摆布。他相信这样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在年幼时进行的所获得的`效果其实是为零的,或者可能是获得教育者相反的学习效果。

  对于这个观点,我深感同意,要让自己对知识的探求去唤醒他沉睡的心,让好奇心去带领他找到他渴求的知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去读万卷书”,坐啃书本的死记硬背远不如去亲身实践。这样的学生是幸福的,他这个懂他的老师。反之,作为他的老师也是幸福的,因为“教师的荣耀不是体现在自己身上,而应该体现在学生身上,要让学生成为和教师并驾齐驱的人”。

  这一篇读后感仅仅是阅读一部经典的最初体验,书中还有很多值得回味的语句,让人受益匪浅。

  “在所有的事情上,你们的教育应该是实际行动多于口头传授;因为儿童很容易忘掉他们曾经说过的和别人曾对他们说过的话,却忘不掉他们做过和别人教他们做过的事情。”实践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走向实践之路的每一步都要扎扎实实。

  “事实明摆着的,我越是为他提供独立而优越的生活条件,使他不受别人意志和判断的干扰,我就越能让他懂得撒谎对他没有任何好处。 ”撒谎是孩子逃避惩罚或指责时对真相的隐瞒,是他对危险的提前预知而对事实的掩盖,正当的谎言也是不符合自然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儿童的许诺和撒谎都是为了从当下的困境中解脱,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做了哪些承诺以及为了遵守这些诺言要做些什么。所以,就算儿童答应了做些什么,他也什么都做不了。为了让儿童说真话,就要用真理去抵御谬误而不是把诺言变成谎言。因此,说真话才能继续让孩子保持天真和纯洁。

  “亨利四世说过:‘他们撒了那么多的谎,直到最后他们才说了实话。’谁要是想讲几句俏皮话,只要他多讲几句傻话就行了 。”作者说这种讲几句俏皮话的人是“没有其他什么长处值得庆贺的赶时髦的人物”,相信他们就像相信一个说了一千句总有一句语言准了的星相学家一样。

  “如果一个人在儿童时期没有养成思考的习惯,那么他这一生都难以具备思考能力 ”,对这句话我深表同意。

  “你如果想培养学生的智慧,就要培养他具有教育智慧的力量 。”这告诉我们: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指挥他的双手,用锻炼身体去利于思想活动,用习惯和服从去取代理性。作者说:“他们的身体越活动,思想就越灵敏;他们的体力和智力都在同步增长,相互促进。”

  “最初你什么也不教他,结果你却创造出了一个教育奇迹 ”,这是一种颇有些难度的教育方法。当你办事不因循守旧,不对你的学生施教的时候,你就把什么都交给他了,还能把事情做得出色,作者甚至说“这是取得成功的唯一方法”。我们常说教是为了不教,我想说这就是不教是为了教吧。

《爱弥儿》读后感3

  读了卢梭的《爱弥儿》,我深深地感受到莎士比亚那句话的含义,"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所以,如果我们想踏入教师这个行业,就要看看卢梭的《爱弥儿》。

  卢梭的《爱弥儿》开篇的第一句话就令人觉得蕴含深刻的哲理。"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句话令我想到人之初性本善也有它的道理。《爱弥儿》一共分为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理、内容和方法,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在第一卷中,卢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的发展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我不得不佩服卢梭,因为他在《爱弥儿》里主要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的方法和内容,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不能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让儿童任性发展。我们应该把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不只是降到教育工作者身上,还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我深深的感受到,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会无形地影响他的一生,而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孟母三迁"成为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而我觉得家长在培育子女的过程中,不要依从孩子要求什么就给什么,而是要给他们所需要的。还要适当地让孩子经受挫折,因为勇于面对挫折将会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课。如果处处对孩子呵护有加,他们只会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永远不会独立成长。

  我决心做未来的'教育工作者,也从《爱弥儿》中得到很多启发。爱弥儿的知识虽然不多,但他所知的东西真正是他自己的,而且其中没有一样是一知半解的。能够很好地理解、掌握自己所学的内容,这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学得再多有什么用呢?我们要学会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求知欲,做到因材施教。

  而事实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天性",如何让孩子顺着其"天性"发展呢?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们所听所见所经历的都会在白纸上留下烙印。我们对他们的教育方式,落在白纸上是永远抹不去的。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慎重对待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我们会经常看到这些例子: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答错了遭到老师的严厉批评或冷语讽刺,这个学生以后再也不敢主动回答问题,性格变得沉默起来。由此可见,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会深深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心理发展。

  建设祖国的重任落在孩子们身上,而培育学生的重任也落在我们教育工作者身上。为了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我将更加用心学习有关学生的教育方法。

  养育孩子和教育孩子都要遵循自然的规则,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会受到自然的锤炼,比如孩子在各个时期都会生病,着同样也会对孩子的成长有益,试想没有胜过任何疾病的孩子会强壮吗?

  有许多父母为了使孩子有一个好的身体,远离疾病,他们把造成孩子伤害的一切都拒之千里,不让孩子从事有危险,但对孩子的将来有利的事情和活动,孩子被禁锢在安全无恙的环境中,孩子不能经受应有的锻炼和适应,这样孩子没有暂时的灾难和危险,但是孩子却缺乏了对大自然的适应能力。因为孩子成人以后必将走向社会,必将遇到他想不到的危险和困难,因此,如果把孩子培养成温室里的花草,就等于害了孩子,违反了正常的自然法则。虽然父母的用心是良苦的,但是却造成了危害孩子的后果。

  如果母亲是孩子的保姆的话,父亲则应承担起教师的职责,父亲不应该因为种种借口而不履行这个职责,因为血缘的关系,父子之间原本是亲近的关系,如果父亲是一个称职的父亲的化,他对自己的孩子的一切是比其他外来得人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因此,教育起来就跟能得心应手。但很多父亲都把这种责任,借口工作忙而不愿履行,而把这一应该履行的工作让其他人代行其责,这样就疏远了父子关系,使孩子对自己的父亲的亲情慢慢淡化了,一个对自己的父亲不亲密的人,怎样才能做一个社会上好的好的合作者和合格的公民呢?

  作为父母对孩子应尽到三个反面的责任,其一是生育孩子,第二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合群的人,第三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社会上合格的公民。

【《爱弥儿》读后感】相关文章:

《爱弥儿》读书笔记12-14

《爱弥儿》读后感01-06

爱弥儿读后感03-08

《爱弥儿》的读后感04-09

爱弥儿读后感03-01

读《爱弥儿》有感03-16

《爱弥儿》读书心得02-18

爱弥儿读书心得02-18

读爱弥儿有感04-16

卢梭爱弥儿读后感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