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读后感

时间:2023-08-31 16:25:1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围城读后感范文(精品)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围城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围城读后感范文(精品)

围城读后感范文1

  《围城》是上个世纪40年代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其作者是学者型作家钱钟书(1910-1998),江苏无锡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后留学英、法,是位学贯中西而富才情的学者。《围城》动笔于1944年,完稿于1946年,其时,作者正蛰居上海,耳闻身受日本侵略者的蛮横。“两年里忧世伤生”(《围城·序》),同时又“锱铢积累地”把自己对人生、对学术的感悟与思考付诸笔端,完成了小说《围城》。

  “围城”,蕴涵了什么呢?

  围城讲的不仅仅是婚姻之城,它适用于人生中的.每一种境遇。站在城外的人想进来,而呆在城里的人却想出来,没有一个地方是绝对好的,人们想得到什么,同样的也会失去什么。作者就是这样以其高超的讽刺幽默手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围城》中描述着主人公方鸿渐的遭遇。

  《围城》,讲述了什么呢?

  作者以调侃、幽默和极富讽刺意味的笔触,营造了时刻流露悲情色彩但充满喜剧气氛的故事情节,描绘了一群留学生与大学教授在生活、工作和婚姻恋爱等方面,遭遇到的重重纠葛和受西方文化影响知识分子猥琐和灰色的人生,表现了作者对旧中国西式知识分子的无情嘲弄。围城中人在各种背景纠葛下的可怜、痛苦、窘迫、可笑、自私、怯懦、卑劣、狂妄,当然也有快乐——尴尬余缝中的快乐,无一不渗透着作者的悲剧意识,使每个稍有点人生酸甜苦辣体验者亦有同感。

  围城,是感情的坟墓?得到的同时就意味着失去?

  古往今来,君不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缠绵悱恻: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有在感情围城中的两处相思、有在恩爱挽手围城中的一起慢慢变老、但也有《梁祝》中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蝴蝶双飞。

  围城内外的生存哲学,永远是那么精辟!

围城读后感范文2

  有的参考书上,《围城》被列为给初中生的推荐书目,我认为这是不妥的。并不是说《围城》有多么地晦涩难懂,而是因为想要理解《围城》,必须要有一定的阅历,里面的讽刺挖苦,作为中学生就是可以读懂的了,但是想要了解人物在不同场景中的内心感受,就是非常困难的了。

  《围城》的一个特点是整本书中基本没有什么大事件,似乎描述的一直是一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普通知识分子回国后的平常经历,从头读到尾,都没有什么能够让你内心激荡的情节。而故事的主人公方鸿渐,也给人一种没有什么可以赞美的地方的感觉。但是,这恰恰就是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它就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毫不留情地剖析了那个时代的所谓知识分子的冷漠、阴暗、狭隘、软弱并将这些展示到了读者的眼前。尽管钱老在出版这本书的`时候强调过“这不是一本影射小说”,但是无疑,这本书的确给那些当时海外归来的所谓精英当头一棒。

  《围城》中从来没有眼泪,取而代之的是理性的批判;《围城》中从来没有搞笑,取而代之的是诙谐的讽刺。钱老以幽默来书写《围城》并没有使批判失之厚重,反而更能使沉浸在海归一梦的知识分子们惊醒过来。《围城》并没有给我们带来感动或是崇敬,但带给了我们理性的思考。

  《围城》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故事的不完美性,方鸿渐的经历从哪个角度来讲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故事的结尾也并不令人感到满意:方鸿渐与真正懂他知他的唐晓芙失之交臂,却和并没给读者留下什么印象的孙小姐结了婚,这无疑是可惜的,但也揭示了生活的不顺人意是普遍的也是正常的,一定也能让读者加以思考吧。

  钱老的学识渊博在这本书中完完全全的体现出来,古今中外的典故信手拈来,却又与故事配合得恰到好处。直到现在我还是对将鲍小姐形容成“熟肉铺子”的比喻记忆犹新。更加难能可贵的是,钱老即使是书写婆媳、妯娌之间的猜疑、矛盾、貌合神离也是入木三分,跟现在充斥在屏幕上的各种黄金档婆媳剧比起来,真不知道要高明了多少。

  现在的书中,都是些重口味的剧情,大起大落,爱得死去活来,经不得咀嚼,钱老这样的好作家,已经很少了。

围城读后感范文3

  一本好书是经得起时间的磨砺的,《围城》就是那本经得起时间磨砺的好书,它于一九四七年在上海初印,一九八零年重印,然后到现在,一直受到读者们的喜爱。《围城》这本书我也是刚刚读完不久,但我对这本书的感受特别深。本书以方鸿渐为线索,来表现世间百态。人物的描写十分的精致,不同的群体表现出不一样的为人处世的方法,很具有讽刺意义。我们都是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我们都活在“围城”里,同时又活在“围城”外。永远达不到的是目标,永远满足不了的是欲望。我相信我们每一次读它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五年后看它是新的,十年后看它还是新的,一百年后看依然是新的。《围城》就是如此。

  杨绛先生其实早已概括出了《围城》的精髓: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是啊,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当我们上小学,上中学的时候,我们都盼望着上大学,因为上了大学就没有人逼着我们去做作业了;就没有人阻止我们干着干那了;我们会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可以做我们想做的事情;我们可以光明正大的跟自己喜欢的异性交往;我们还可以去我们想去的地方……太多太多的.诱惑诱使着我们快点长大。可是当我们真正上了大学,我们才领悟到事实不是这样的,入学的新鲜感过后,我们开始变得越来越颓废了,我们开始上课玩手机,逃课,整天把自己关在宿舍里打游戏,宿舍门都不想迈出一步,渐渐地我们迷失了自己。当一个人安静地时候,我们脑海里呈现的都是上大学以前那纯真的,无邪的,美好的回忆。我们开始感叹时间为什么如此的残酷,为什么消逝的如此的快。我们“致青春”、“忆童年”,现在才恍悟儿时的我们是多麽的童真,少年的我们多么的欢快,18岁的我们是多么的快乐。但那都已经成为过去。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一个“围城‘里面,我们总是在抱怨总是在怨天尤人,可当我们真的走出来的时候又开始悔恨,开始追忆。

  同学们,其实生活在再苦的日子里也会有满足的人,生活在再富足的日子里也会有不满足的人。所以无论活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条件下,我们都要有一颗平常的心,享受当下,享受现在美好的时光,不要等我们老了再去蹉跎岁月……

围城读后感范文4

  这是一本睿智的书,因为他的有趣源自一位智者对人性的洞察与调。人这种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人生处境实质上的尴尬与窘迫,人对此的浑然不知、洋洋自得,或者者虽有所知却也无奈,偶尔也被它深深刺痛,作家于此有深刻的洞察,调即触到痛处又有某中宽容理解,如果读进去的话—————这太容易了,在哈哈大笑或含笑、讪笑之时,你会叹为观止,会惊异于作家何以竟能做到这一步。

  小说中三闾大学的学生不好对付,方鸿渐省悟天下古往今来的这个瞧不起那个,“没有学生要瞧不起想生时那样利害”,“眼光准确的可怕”,赞美未必尽然,但毁骂“简直至公至确,等于世界末日的‘最后审判’,毫无上诉重审的余地”。

  《围城》给我们一个真正的聪明人是怎样看人生,又怎样用所有作家都必得使用的文字来表述自己的“观”和“感”的。《围城》的魅力是双重的;一是生活本身被作家展现出来的,一是作家展现出自身的。

  小说的魅力就在于这种既睿智超拔又亲切入人性洞察,在于对此富有个性的智慧传达。小说中的嘲弄与幽默,写人的心态与外貌,语言简洁明快,决不滥情。

  围在城中的人想突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大抵如此。说到幽默,自然是这部小说的显着特色和最迷人之处。它来自洞见、智慧、学识、才华,以及一种观赏的情趣,处处禁不住那自己洞若观火的人性中的确存在的可笑之处开开玩笑。

  小说前半部分的那些吃饭斗嘴、争风吃醋,调意味是最浓了;而当我们看到三闾大学,辛辣的讽刺味则突出些;小说后半,芳鸿渐回到上海,往日的朋友或冤家都以星散,他的才气也就减了,更多的是谋生艰难。

  读了钱着,包括那些学术着作,尤其是读了这本《围城》,你会觉得自己周围的一切,包括自身,包括自己原来颇为热衷的一些东西,都增添了不小的戏剧色彩。

围城读后感范文5

  初读《围城》,没觉得有多大意思。但是作为一部名作,定有它的独特之处。抱着这样的想法,我接着读下去,果真,越到后面越有意思。尤其是形象的比喻,幽默的语言,几次自己乐得笑出声来。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或曾有过爱慕自己的苏文纨,或曾有过两情相悦却因误会而分开的唐晓芙。我们对爱情充满了幻想,想着某天相亲相爱、心心相印的两个人,走进婚姻,也能举案齐眉、相濡以沫、白头偕老。

  “你的好脾气、大度量,为什么不留点在家里,给我享受享受?见了外面人,低头陪笑;回家对我,一句话不投机,就翻脸吵架。”我们曾经或现在,也是这样,对外人客气,跟家人生气。

  婚姻就像一座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生活,不止有诗和远方,还有眼前的`苟且。以下总结的更有深度:

  从婚姻是“围城”,到最后感慨人生是“围城”。方鸿渐不断渴望冲出“围城”,却又不得不进入另一个“围城”。生活好像故意跟他作对,老是与他自己的想法背道而驰:他不想结婚,但父亲却塞给他一个老婆,却也因“祸”得福,有机会出国留学;他不想得什么学位,在父亲和岳父的催促下,才买了一个假的文凭充数;他不爱对自己一片痴情的苏文纨,爱上了温柔伶俐的唐晓芙,眼看就成了,却因为误会分了手;到了三闾大学,他不愿意在履历表上填上假学历,以求心理上的平衡,却受到同样是“克莱登大学博士”的外文系主任韩学愈的排挤;他害怕自己爱上孙小姐,却糊里糊涂地答应了孙小姐的婚事……有人认为这是一部“探讨人的孤立和彼此无法沟通的小说”;也有人认为阐释了生活是荒谬的这一哲学命题;还有人把人物的命运和现实的斗争生活结合起来,认为这种荒谬性是由于他们精神上的围城造成的,只有面对广阔的生活,才能摆脱各种围城的束缚。每一种理解都有道理,这也正是小说的魅力所在。

围城读后感范文6

  起初读围城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一句话“城里的人想出去而城外的人想进来”,上学听老师讲,周围听朋友言。在孩童年代总觉得是否是这个城有魔力,如今已然是一个即将入社会的成年人了,生活给予了磨练也多了些沉淀,再看这本书就全然不是懵懂的模样了。

  《围城》主要有两大看点,一个是幽默的语言讽刺,一个是深沉的生活阅历。不得不佩服钱老的文字功底与创造力和对生活深刻的观察与剖析。文中那些深沉的思想在幽默的语言下显得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那句被人用滥的“婚姻就像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书中很多经典的话语确实值得回味,“爱情多半是不成功的,要么苦于终成眷属的厌倦,要么苦于未能终成眷属的悲哀”“天下只有两种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却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这些话语总是犀利中又揣着明白,虽然书中的故事让人觉得有些琐碎,过于生活,但这就是最真实的存在。虽然经历得不多但是总在世上活着,看过的听说过的也无非如小说中说的如此,爱情也好生活也罢,总要撞的头破血流才会有真实的感受,曾经大放厥词不信的那些“邪”最终还是信了。

  在我看来不光是爱情,生活也一样是“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简而言之就是欲望罢了,学不会满足也停不下追逐的'步伐,部分来说欲望也许是好的能够推动你的向前发展,但是过犹不及。在这个时代里我主张的是趁着年轻,用尽全力去看看这座“城”,当你对“城”真的里里外外全都了解透彻了再选择你想要的。但我想说这个“城”之大,可能穷尽一生都没法看完,所以还有一句话就是“人生只有两种东西,一种是你看过的,一种是你没看过的,看过的是得到,没看过的即是遗憾”你选择做得,和你遗憾没有选择做的终究会伴你一生。所以努力去闯,静心选择,保留遗憾,度过这一生,也许是一个最好也最真实的状态了。

围城读后感范文7

  《围城》是我看的第一部名著,兼第一篇长篇小说。那时(初中)只觉得作者语言运用可谓“随心所欲”,对人间百态的描写更称得上运筹帷幄。只有“功力深厚”的人才会写出随意而不空洞、有趣却不浮夸、尖刻然不偏激的文章。而这样的作者,肯定是有一定境界的,其心不为外物左右。

  再看《围城》,已是工作四年。文中语言嬉笑怒骂浑然天成自不必说,剧中人物却更让人感慨。中国人一直讲内心修为,我们现在讲要摆正心态。心态固然重要,但是人的能力、境遇以及凭能力而创造的境遇何尝不重要?方鸿渐如果不是不学无术也不会处处碰壁做一个“无用之人”;不如此,他也不会整天鸡毛蒜皮、牢骚满腹;更不必心气不顺,时常与老婆吵架,去应验那“围城”的咒语。你看那赵辛楣,同样是痛苦失恋——或者他被苏文纨抛弃远比方鸿渐的追求唐晓芙不成更加严重——毕竟赵辛楣追随了苏“二十年”!然而赵辛楣却并无大碍,一是因为他性格更为理性爽快,更重要的是,他才华能力出众、有一技之长、仕途畅顺的缘故。

  正所谓“忙碌的蜜蜂没有时间去苦恼”,同样,经历顺境的人也没有必要去感伤。然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岂能单纯依赖“心态”去一一化解?精神的愉悦是需要现实支撑的,苦中作乐终不是办法。心里幸福感的产生是有条件的'——虽然物质追求绝不是人生的终极意义。

  所以人不能唯利是图,但也绝不可庸常无为;人不能利欲熏心,同时也不必与世无争。“心态”是自己的精神,“追求”决定自己的物质;精神与物质相辅相成,共同化为“生活”,是为“人生”。毕竟庄子的境界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也不是每个人都愿意达到的。

  “围城”围的是心,而心外难以“无物”。积极奋斗、诚实争取,校正心态、胸能容物,人生的幸福,应该有资格去索取了。

围城读后感范文8

  书中的人物虽然是虚构的,但是时过境迁,当今社会的我们仍然有很多人不能逃出这座“围城”。如同方鸿渐,从国外留学归来,虽然在学历上有“些许”的水分,但是在那个时代也算是吃了几天的洋墨水了,他也有他的理想和抱负,但无论是在家乡的学校讲课还是在银行任职,方鸿渐都好像与那个社会那个时代格格不入,他有着一腔热血,却无法适应那个时代的规则和约束。这点在他的爱情上也是如此,我曾不止一次的为方鸿渐感到惋惜,因为苏小姐好像就是我们心中的“白富美”,她也留过学,长的.白净漂亮,知书达理,对方鸿渐也是一往情深,但是就是这么个“教科书”式的美人放在他的面前,他却喜欢上了唐晓芙,可能在方鸿渐的眼中,苏小姐就像是那个时代对于爱情和婚姻的枷锁,她很完美却不适合,而唐晓芙则是他内心对于爱情的追求与向往,是他想冲出这片围城的动力,但是这座围城真的存在么,还是他根本就不了解内心深处需要的是什么。

  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时常会和同学聊起工作的问题,其中也不乏进入移动大家庭的同事,他们中有的人很快的适应了现有的工作环境,但有些已经出现了迷茫甚至开始抱怨,出现了很多年轻人不该有的精神状态。而我想说的是,我们内心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当我们工作和生活中出现了挫折和阻碍时,我们就要去否认和逃避么,这种所谓的“洒脱”甚至“佛系”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应该出现在我们的身上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方鸿渐是悲剧的人物,而这种悲剧却不应该发生在我们的身上。我认为在工作上我们唯有脚踏实地的认真做好本职工作,面对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挫折,需要从实际出发,想办法克服和解决问题,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不应该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份闲情逸致,而需要的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宽广胸怀。

  我作为一名移动员工,更应该肩负起公司赋予我的使命,尽职尽责的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将自己的汗水挥洒在自己所热爱的工作中,唯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青春无悔,也只有这种不忘初心的精神,我们才无愧于新时代的选择。

围城读后感范文9

  我并不是读每一本名著都这样,只知道在合上《围城》的那一刹那,内心充满了读完后的成就感和怅然若失的寂寞。在读《围城》时,我总是觉得我和方鸿渐很像,明明只想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却时刻受到时代和社会的束缚;明明不想伤害周围的人,却在无形中伤害了每一个;明明在时代背景下只想混混日子却有时还存在一点点的正义感和良知。常常因为做错事想要忏悔和道歉,却在后来默默骗自己,事情过去了就算了。唐小姐是小说中唯一没有染上被嘲讽调侃意味的人物,他们之间的感情不掺杂任何的世俗的东西,可以说是给人新鲜纯真的感觉,好像让人们想起了年轻时的自己。

  原以为他们可以经历种种挫折然后在一起,但是没有想到他们竟然如此轻松的就放弃了对方,就好像我也不能坚持我的所爱一样,很难将自己喜欢的东西进行到底,最后被别人说成半途而废的人。我很喜欢钱钟书的语言,从不吊书袋子,没有半点浮夸风。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写出最贴近我们内心的东西,用最温柔的话语批判周围的人和社会上的事,有可能他经历的比我们多,所以想到的比我们深刻。方鸿渐的一生就像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生,有些东西是注定的,有些东西是我们错过的,肯能我们最后得到的并不是我们想要的'。

  我们的一生中会遇到太多太多的人,而大部分都是过客,我们想留都留不住。就像是船只,别人在我们的港口停留过,我们也在别人的港口停留过,可是这只是时间长多的问题,船不可能永远停留在一个港口,我们终将离去,驶向远方,虽然没有人知道终点是什么,但我还是前进了。有可能你会认为我这样看待方和唐的爱情太过于庸俗、肤浅和幼稚,可能有些人说作者就是要营造出这样的气氛,让人们感觉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但是我真的希望他们在一起,我不明白,为什么美好永远只属于片刻,而围绕我们周围更多的却是生活的艰辛和无奈。

  也许会有人说这就是生活,但是我觉得这话只是一个世俗的人长期被生活压迫所发出的叹息。至于,为什么美好的东西总是留不住这个问题,没有人能够回答。

围城读后感范文10

  《围城》这本书是我一直放在床头的,钱钟书的这部小说大家都看过,故事内容也不必多说了,只想谈谈我由此想到的一些东西。下班回到家,吃完晚饭,安静的躺在床上,百无聊赖的一遍又一遍的换着电视频道。遇到有兴趣的,就看一看,有广告了就接着换台。当我换完一遍了,想着刚才的广告应该完了吧,却怎么也想不起刚才看的是什么节目了。

  偶然一瞥,看到了书扉上那两个字,“围城”。我对“城”的印象很好,对“围”字却不甚喜欢。“城”,代表城市,代表一种与时代、世界接轨的生活。而“围”字,意味着自由的缺失。有一天,在重庆的步行街上,看到肯德基门口摆着一副招聘广告,竟然也会驻足仔细看一阵子;看到地下通道里有个弹吉他的小伙子唱歌,心中也会向往一阵子。然后饿了去吃碗面,才想起原来这面啊,得用钱去换。想起大学快毕业的时候,工作迟迟未定,心中焦急难耐,想起老妈期待的`眼神,看到兄弟们找到工作欣喜的表情,都让自己很难过。

  觉得只要能找到工作,就会很快乐。这个时候,自由我一点都不喜欢。小时候的理想都还在吗?记得我们小时候都有各种理想。上大学时,熄灯了,宿舍的兄弟们聊起儿时的理想。我小时候想做一名宇航员,老五想做一名邮递员,老大想做一名包工头。哈哈,没有谁实现了,但也没见谁不快乐。其实人应该怀着围城外的心情在围城内生活,这样幸福才会一直拥有。没错,我每天朝九晚五,不能时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想想三年前围城外的我,是否是这样的心情呢?没有了一份实现自己价值、创造价值的工作,我就连一刻都不能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了。宿舍的兄弟们没有一个实现了自己儿时的梦想,但是同样很快乐。城外的人也要有一颗城内的心。如果我们承认了“围城”,那么就努力让我们的身、心分开,一个在城外,一个在城里。永远都会快乐幸福。

围城读后感范文11

  暑假中,常常捧着一本《围城》,感受一下钱钟书笔下错综复杂的人性百态。《围城》以其幽默的笔触,冷静的批判,悠长的韵味折服了我,让我在掩卷之际口有余甘。

  人们常说《围城》是描写婚姻生活,表现出如同围城一般的婚姻的尴尬。但是在我看来,它更是一本描写人性的书。这世上的一切:婚姻、财富、名誉、地位乃至自由,无一不是“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在冲入一个个“围城”之前,我们应该看清一切,彻悟一切,才不至于为生活所累。

  从前一个渔夫打了半天的鱼后懒洋洋地晒着太阳,一个游客则在慷慨激昂对渔民阐述着如何靠打鱼发家致富。渔民问:“发财能干什么?”游客则有些鄙夷地说:“那时你就可以衣食无忧,享受无限的阳光和美景,什么都不用干。”渔民则微微一笑,说:“我现在不就正在享受这一切吗?”

  在我看来,我们可以说这位渔民不思进取,但是他至少是看破了财富的空虚的智者。多少人在追逐财富,就像猫儿追逐一只老鼠一样拼命。然而那些真正做到腰缠万贯的人,却试图放弃功名的拖累,回到粗茶淡饭,悠闲自在的日子,同时花去无尽的财富想要换回昔日被他们丢弃的安详和健康。于是,在不经意间,财富在普通人和富人之间筑起了一道城墙,只是里面与外面的人在不断地转化着,不断地轮回着。

  我们谁都不想为了那一座城而疲于奔命,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做一个笑看城中风雨的`智者?我认为,婚姻也好,财富也罢,人人都有想进去想出来的理由。有了婚姻便拥有了人生的慰藉,没有婚姻便拥有了自由的快乐;有了财富便拥有了优越的生活,没有财富便拥有了淡薄的心境。所以我们可以在城中驻扎,也可以在城外安家。我们只需一双看清现实的眼睛,辨清自己拥有的一切。不要从“婚姻”的围城中冲出,又钻入了“自由”的藩篱。

  生活就像是一个个围城拼接而成的,长久不动的人会缺失太多,长久奔波的人会身心俱疲。只有那些善于找到城与城之间穿行的节奏的人,才会拥有无限美好的人生。

【围城读后感】相关文章:

围城读后感03-25

《围城》的读后感11-18

《围城》读后感09-01

围城的读后感01-18

《围城》读后感02-06

围城的读后感03-09

《围城》的读后感04-16

《围城》读后感09-26

围城读后感09-27

《围城》的读书笔记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