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堂谈吃》读后感

时间:2021-12-09 08:37:3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知堂谈吃》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知堂谈吃》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知堂谈吃》读后感

  《知堂谈吃》内容概要:该书选编了我国著名文学家周作人的一些精彩随笔、诗歌。这些作品都有关饮食文化的内容。尽管周作人在民族气节上存在很大的缺陷,但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确实是不容我们所忽视。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他到底是如何以独到的眼光的品位来论述我国的饮食文化的……

  《知堂谈吃》读后感,来自亚马逊网友:全是半文言,看起来太不轻松。所说的也没什么趣味。不过是些客观的陈述而已,感觉太过平淡无味,没有美食的感觉。虽然写的是吃,但是还是觉得不应归入美食书一类,归到随笔什么的还算合适。个人还是喜欢《雅舍谈吃》的风格和感觉,比较轻松,生活气息浓些……

  知堂谈吃的读后感,来自京东商城的网友:读了好几本关于写美食方面的书,觉得写得好的有梁实秋、汪曾祺、邓云乡、唐鲁孙,看完让人有垂涎欲滴之感,色香味跃然纸上。不过却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单从食品档次上说,唐鲁孙当列第一,毕竟是贵族出身,吃的好东西多,自然品味高人一头,食品的历史流传变化、做法等等说得头头是道。梁实秋位居中档,他的文章文人气质多,精炼而又幽默,让人回味的时候不禁莞尔,自成一家风格。汪曾祺和邓云乡乡土气息较厚,这和他们的经历有关,汪曾祺少年在家乡高邮,青年求学云南,一个穷学生自然没有多少机会吃得太精,而且他又喜好家常菜和家乡菜,尤其是第一次吃过的食物,多年后仍恋恋难忘,显得富于生活趣味;邓云乡成长与北京,与街头平民食物有不解之缘,吃得多吃的熟,感情深,同样的食物,在别的人眼里感觉一般,在他那里却是无上美味。上面四个人在北京待得时间都不少,他们的文章中关于北京的食物比重很大,由菜及人及事,娓娓道来,让人仿佛看到当年的风物,感慨历史沧桑变化,有京派传统。还有一个写食物的大家是周作人,不过我读过之后,对他写的食物并没有太多感觉,反而觉得他的文字平淡之中多有韵味,好比一杯绿茶,淡淡涩涩。他的文章重点在文字而不在食品本身,文人气质最浓……

【《知堂谈吃》读后感】相关文章:

《陶行知》读后感06-17

《陶行知》读后感04-27

陶行知读后感05-19

谈美读后感03-01

《谈修养》读后感04-30

谈生命读后感04-30

《谈生命》读后感04-22

《谈美》读后感09-01

谈人生的句子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