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5-21 19:55:41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语文教案模板集合4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门】语文教案模板集合4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熟读诗歌,掌握其主要内容。体味诗歌的内涵以及外国诗歌的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教师对创作背景稍加介绍,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疏通文意,最后通过讨论,探讨诗歌的深层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环保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朗读作品,体味诗歌意境和语言风格以及诗人的感情。

  2、理解诗歌的独特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

  与诗人情感达到共鸣,体会作品深意。

  教学准备

  朗读,解决字音,初步感知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纪弦的诗歌《一片槐树叶》,这片槐树叶触发了作者什么感情?(对祖国的思念)其实,在生活中,也常常有这样的事物触动我们的思绪,比如搁置在箱底的一个布娃娃,一辆玩具车,甚至一本书,一支笔,都可能引起我们的对往事的回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感受一棵老橡树给作者的触动。

  二、听老师范读,注意朗读技巧。

  朗诵技巧:

  ①停顿

  ②重音。强调重音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往往不同

  ③速度。表现激动、愤怒等内容速度较快;悲伤失望、哭泣等内容速度较慢。

  ④语调升降。就是抑、扬、顿、挫的搭配。

  高升调,表示鼓励、号召、反问等感情;

  降抑调,表示果敢、坚决、自信等感情;

  平直调,表示一般叙述、冷淡、庄严;

  曲折调,表示怀疑、讽刺、双关等复杂的感情。

  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

  (第一次齐读)

  情感要充沛:对老树要深情,对樵夫要立场鲜明。

  三、整体感知

  1、通过预习和朗诵,你能不能理解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樵夫,别砍那棵树”的呼喊?

  明确:因为诗人与老橡树有深厚的感情。

  2、诗中哪些句子表现了诗人与老橡树之间的深厚感情?

  在文中圈划句子。

  按诗节可以归纳为4方面

  我和老树关系久远。名扬四海,根深叶茂。

  老树见证美好往昔。我与老树血脉相连。

  (老树是作者往昔生活的一个背景,它承载着作者和亲人温馨生活的记忆)

  3、老橡树在作者心中是什么形象?

  (老橡树成了庇护者,是欢乐的源泉,是美好生活的见证者,朋友、亲人)

  4、为了保护这么一棵意义重大的老橡树,作者在诗歌中多次呼喊“樵夫,别砍那棵树”,作者劝说的态度、语气有什么变化?

  平和真诚,老树和我关系久远。(娓娓叙说)

  动情责问名扬四海,根深叶茂赞美老树,责问樵夫

  苦苦恳求回忆老树见证美好往昔

  严厉警告直诉衷情,血脉相连,情感强烈

  平和劝说——动情责问——苦苦恳求——严厉警告

  随着他对老橡树感情逐渐深入,对樵夫态度就愈加强硬。

  (作者把对老树的深情转化为誓死保卫它的力量)情感逐步升华

  朗读要求:

  你还要将它砍下?(反问)加重语气,高升语调。

  流泪恳求。(语速较慢,语调低沉)

  严厉警告,(语调下降、掷地有声、表明坚决态度)

  展示学习成果,请一生读。

  五、小结

  作者强烈要求保护这棵老橡树,实际上是想要留住些什么东西?

  保留对美好往事和珍贵情感的记忆。(对先祖的记忆,对手足亲情和无忧无虑童年生活记忆。)珍视那些承载了自己情感和记忆的事物!

  六、拓展延伸

  这首诗自1830年发表以来一直很流行。当时美国正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狂飙突进的时期。先进技术带动整个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现代工业社会。工业和城市的扩张破坏了乡村的景象,现代文明强烈冲击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在新事物层出不穷又转瞬即逝的时代,人更加怀念往日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所以人们就特别珍爱这首诗。

  其实我们中国现在也处在类似的历史阶段,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我们在现代化的路上一路狂奔。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有那么一天,

  当门前的`大树被移走之后,你还记得回家的路吗?

  当古街、老房子被拆迁的时候,我们到哪里去寻找往日生活的痕迹呢?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我们享受到了现代化的便捷和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但是许多类似老橡树这样承载这人类情感和记忆的事物正在逐步消失,传统生活和现代化进程是否完全对立呢?我们该如何保护它们呢?

  文化宣传、立法、实际保护(城市规划时保留他们、修缮、维护)

  1、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它的老城区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由于免受战争的破坏而保存良好,现在保持着古香古色的风格。这里有中世纪建筑物,街道狭窄,一派古城风貌。老城的中央广场还保留着一口古井,据说这是几百年前供居民饮用的惟一一口淡水井。夕阳西下时,夕阳年龄的人们在握手楼下沉思、发呆的生命状态。

  2、台湾路的保护3、欧洲许多城市保留存储了大量历史记忆的老街旧巷,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他们甚至有法律规定,不能随意改变建筑的外观,即使是私人住宅。

  4、桂溪花园里的那座庙。

  文化保护:

  免费开放博物馆,让人们了解过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貌。

  国家把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被设为法定节日,

  这些都是是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尊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我们保护老橡树、保护古街旧巷、重视传统节日,

  实际上是对我们传统生活方式的尊重和关照!

  总结:通过刚才的探讨,我们再回头来看课文里的诗歌,如果还有人把这首诗的主题仅仅理解成宣传环境保护,你有什么看法呢?

  (它唤起了人们对往事的追忆,对先人的怀念,对手足亲情和无忧无虑童年生活的向往。对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的留恋,对乡村生活、传统生活的珍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节家庭聚会,夏夜庭院树下乘凉聊天)

  八、布置作业

  如果说老树是作者美好生活的记忆,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记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记忆,

  那么,有没有什么事物承载着你的情感和记忆呢?请自拟题目,模仿课文写一首小诗,抒发你的感受。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虚”“骄”等9个生字。会写“冷”“淡”等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几组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词语。

  3.初步具有主动积累对子的愿望。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9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句子中的反义词。

  【学习准备】

  课文中5对反义词的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引入,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识字7”是一首对子歌。以前我们学过哪首“对子歌”?谁能背给大家听?

  今天我们走进识字七,了解识字7的对子歌。(点击出示课题)现在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识字7)请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读顺。

  2.反馈。

  (1)勾出文中的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

  (2)同桌交流识字方法,说说自己是怎样认识的。

  (3)出示生字,学生认读生字,注意纠正平翘舌音。

  (4)指名读课文,重点正音:赢、赞、诚。

  (5)出示课文最后一句(诚实赢得千家赞,虚伪招来万户嫌。)

  先读准画线的生字?画好朗读节奏线读好这个句子。

  3.再读课文:自由读?推荐读?挑战读?齐读?去掉拼音读。交流记住生字的方法。在全班交流。

  4.画找反义词。

  (1)读着读着你能发现这些词在意思上的特点吗?(反义词)老师在书中也画了一对,请你也照样子画,画好的与同桌交流一下。

  (2)反馈:教师出示几对反义词(是—非、长—短、虚心—骄傲、热情—冷淡、诚实—虚伪)请学生齐读。

  (3)(出示画出反义词的课文)请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三、创设情境,理解词义

  1.结合情境,理解“是—非”。

  (1)指名读。

  (2)理解词义。

  (播放动画:几个孩子扔垃圾,有的扔在垃圾桶内,有的扔在垃圾桶外)他们谁做得对,谁做得不对?

  教师小结:“对”就是“是”;“不对”就是“非”。今天上课,我们小朋友专心听讲,发言积极,这种做法──是(教师点词卡“是”)。把“是非”合起来也是一个词语,小朋友能分清是非,也就是能分清对错。(再读词语)

  2.展示榜样,理解“长—短”。

  (1)请学生找出两样长短不同的东西。教师出示物品,学生说长短。

  (2)出示班级学生学习生活图片(理解“长短”的另一层意思),教师介绍他们的长处。

  (3)教师小结:这些都是他们的优点也是他们的长处,我们要学习他们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这也叫“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出示并请学生齐读)有个词也是说这个意思,“取长补短”。(出示词语请学生再读)

  (可以请学生说说自己觉得可以取谁之长,补谁之短)

  四、记字积累,指导书写

  课文学得这么就好,生字肯定也难不倒大家,看书第115页,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观察发现(预设:结构、关键笔画)。

  (2)教师板书(上下结构“热”;左右结构的字由学生挑选一个老师板书)。“冷”的最后一点别忘记。

  (3)学生练习,同桌相互评价,好的打上五角星。

  (4)展评(重在字形结构)。

  五、课外积累

  课后我们也去收集、发现各种有趣的对子吧。

  板书设计

  识字7

  是 非

  长 短

  虚心 骄傲

  热情 冷淡

  诚实 虚伪

  第二课时

  一、检查词语

  教师导语:我把课文中的生字搬到这里了,你还认识吗?

  1.(出示)三字韵文。

  学做人,要诚实。待他人,不冷淡。明是非,知长短。有进步,不骄傲。虚心学,赢人赞。好孩子,招人爱。

  2.自由读?齐读?开火车读?拍手读。

  3.展示诵读课后搜集到的对子。

  随机把搜集比较好的对子歌,领着全班齐读。

  二、温故知新

  1.出示课文,学生自由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男女生读,个别学生比赛读,齐读等等。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4.评价人物,理解“虚心—骄傲”。

  (1)小朋友最爱听故事了,我想讲一个关于小红和小明的.故事。(出示他们的图片)(录音)小红和小明是同桌,小红成绩很好,小明学习不认真。有一天中午,小红正在看书,小明拿着球,说:“小红,快,我们打球去吧。”小红说:“不行,我要看书。”小明说:“你成绩已经很好了,就别看书了。你看我,上次老师不也表扬我成绩进步了吗?”小红说:“可是后来你不是学习退步了吗?”

  (2)你能用这里的词评评他们吗?

  多个学生回答,如果没按课文中的回答,可以逐步引导。

  (3)你想对小明说什么? (指名说)

  听了大家的话,小明想了很多,你听──(录音:谢谢小朋友们,你们说得太好了,我一定马上改掉骄傲的毛病,虚心学习,争取进步,相信我吧。)

  (4)(出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请学生读一读。

  5.联系生活,理解“热情—冷淡”、“诚实—虚伪”。

  (1) 了解了小红、小明的故事,老师也想知道小朋友的故事。平时,家里来了客人,你是怎么做的?随机理解“热情”与“冷淡”。

  (2)同学们都不错,那如果做错事,你会怎么做?请学生说说自己曾经做过错事之后是怎么总结的?小组交流──指名说(老师要送一个词给大家:“诚实”)“诚实”的反义词是什么呀?(虚伪)(读词)

  5.教师小结,回读全文:多好的对子歌呀,让我们再来读读吧。(学生齐读课文)

  三、记字积累,指导书写

  又到了写字时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淡、热、情”

  (1)观察发现(预设:结构、关键笔画)。

  (2)教师板书(上下结构“热”;左右结构的字由学生挑选一个老师板书)。“淡”的三点水要分开,别写成言字旁。

  (3)学生练习,同桌相互评价,好的打上五角星。

  (4)展评(重在字形结构)。

  四、拓展积累

  今天我们学了一首很有意思的对子歌,其实呀,只要你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你会发现许多有趣的对子。(出示)请学生自由读一读。

  少说空话,多做实事。

  人无信不立,天有日方明。

  冬去山清水秀,春来鸟语花香。

  课后我们继续去收集、发现各种有趣的对子,并试着写一写对子歌吧。

  板书设计: 识字

  是 非

  长 短

  虚心 骄傲

  热情 冷淡

  诚实 虚伪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巩固写事方法,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与学生对话交流,恰当选材,突出文章特点。

  3.指导学生如何谋篇布局、将事情记叙具体。

  教学重点、难点:

  1.恰当的选择写作材料。

  2.文章条理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交流写作素材,激发写作情感,初拟作文。

  教学过程:

  一、指导课前预习。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人发现了长着脸谱的南瓜。有一户人家的大花猫和小老鼠竟成了好朋友……像这样有趣的事儿不胜枚举。请大家通过各种途径找一些新奇有趣的事情,然后我们一起交流,好吗?

  二、指导课堂作文。

  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发生着许多新奇有趣的事。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些有趣的事。

  1.认真交流,共享素材。

  ⑴小组同学交流搜集到的趣事。

  同桌练说(要介绍得知趣事的来源;要突出这件事的有趣;要详细的交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⑵全班同学交流趣事。

  教师指导学生按照上述方法练说。在交流的基础上选择写作的素材。

  2.明确写作要求,初步完成作文。

  ⑴同学们,请你选择在自己身边发生的一件有趣的事写一篇作文。

  ⑵练习写趣事,要明确中心,指导学生在书写行文时要条理清晰,要层次分明,语言要准确、生动,真正写出趣事的“趣”以及自己对趣事的真实感受。

  ⑶学生练习起草,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修改草稿,誊写作文。

  教学过程:

  一、学生完成作文之后,互相阅读,交流。

  引导学生明确重点,该交待哪些方面内容?(或:你认为哪些内容应特别介绍清楚?)

  二、学生自读草稿,各自朗读修改。

  三、小组互读草稿,互相修改。

  四、誊写作文。

  五、教师批改后讲评,生再改,订正错误,并最终誊写在定稿本上。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讲评学生作文。

  教学过程:

  一、点评本次习作情况,给予表扬,肯定成绩,指出问题。

  二、复习习作要求。

  三、优作欣赏。

  四、各自修改,订正。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学习生字,会认5个生字,其中包括多音字“呢”(在课文中读ní);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美和春天的美;感悟诗歌蕴含的丰富联想。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3.留心观察春天景物,激发学生说、写春天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美和春天的美;感悟诗歌蕴含的丰富联想。

  教学难点:

  感悟课文内容,体会诗歌语言与形式的美。

  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自己或教师带领学生观赏春景。

  2.制作春天景象的课件。

  3.配乐朗读带,录音机。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说春天,引入课题。

  1.师:同学们,告别了愉快的寒假,温暖的春风又把我们送入了可爱的校园。祝同学们在新学期里学习快乐!

  这些天来,我们周围的景物一天比一天变得更美丽,一天比一天更有生机。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你都发现了什么景象,能告诉大家吗?

  2.学生畅谈自己观察到的春天的景象。

  3.小结,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发现了许多春的信息。有一位诗人,他也热爱春天。他也像你们一样,看见了多姿多彩的春天的景象,于是,写下了一首非常优美的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一课——《为三月谱曲》。(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学生自由读全诗,用横线标出要求会认的字,用圆圈标出要求会写的字。

  2.指名分小节读诗,注意读音是否准确,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3.出示词卡“呢喃”和字卡“谱”“潺”“萦”,认识生字。

  (1)“呢喃”读准音nínán,“呢”是多音字,它作为语气词读ne。“呢喃”是形容燕子的叫声。“呢喃”是象声词,两个字都是口字旁,字形较好记。

  (2)“谱”字可拆分为“讠”和“普”帮助识字。“潺”字右边较复杂,也可采用拆分法识记。

  (3)“萦”读准后鼻音,从上、中、下三部分认识“萦”的字形。找出“萦”在课文中的组词:萦绕。用自己的话说说“萦绕”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读诗,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为什么用“为三月谱曲”这个课题?(只要求初步感知。)

  讨论:这首诗描写了春天的美景。阳春三月的美景就像一首动人的歌曲,所以作者用“为三月谱曲”这个课题(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初步感受即可)。

  2.既然大家都觉得这首诗很美,我们就要把这种美读出来。先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讨论:怎样才能把课文读得优美动人?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读得流利、有感情,读出节奏,边读边想象,读出韵味。

  3.按同学们讨论出的方法美美地读这首诗吧!

  四、指导写字。

  1.出示字卡,指名读要求会写的字,读准字音。也可以读一个字组一个词,体会字义。

  2.指导写字。

  (1)“芬、鸽、梢”三字较易写,同学们可以自学。“鸽、梢”都是左右结构,写时注意左右靠紧。“芬”笔画要写得匀称、美观。

  (2)重点指导写“谱”“巢”“烁”。

  谱:左边稍窄些,右边上部“丶”“”要注意摆匀称。

  巢:“巢”指鸟儿的窝,所以“巢”字就像鸟儿在树上做的窝。“巢”先写上面的三个“撇点”(每个撇点是一笔),再写下面的“果”,上下都不要写得太长,以免超出格子。

  烁:火字旁笔顺不要写错,注意四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在写字本上将每个字写两遍。

  4.展示、评议写字作业。

  第二课时

  一、体会诗的语言与形式美。

  导入:既然大家都说这首诗很美,那么它美在哪儿呢?我们分小节来朗读、品味它的美。

  (一)学习第一、二小节。

  1.自由读一、二小节。找一找这两节诗中你最喜欢的词语,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些词语。不懂的词语也做上记号,提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

  学生发言,讲一讲自己喜欢的词语。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小溪潺潺的流响”“枝头新绿的芬芳”“燕子呢喃的细语”“河边茸茸的绿草”“晴空萦绕的鸽哨”“悄然无声的小雨”这些语句的意思,感悟词句的优美。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也可以在全班讨论,教师点拨指导。如“潺潺”是象声词,指流水声;“新绿”指树木新长出的嫩叶;“呢喃”是形容燕子的叫声;“茸茸”指草儿刚长出来时像绒毛一样。“萦绕”指声音回响环绕。

  2.指名配乐朗读一、二节,大家闭上眼睛听,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在小组里讨论,讲一讲诗歌描绘的画面,说说自己的感受。

  小结:诗歌的语言十分生动优美。

  3.体会诗歌的形式美。

  师:同学们都认为诗的`语言很美,也有许多同学注意到这首诗还有个特点。看看第一、二小节的表达形式,你发现什么了吗?

  引导学生交流体会:这两节用了“用……用……用……”排比的诗行,上下诗行句式整齐,每节一、二行和三、四行又押韵,读起来节奏感强,优美动听。

  4.试背第一、二小节。

  背诵时,语气应轻松、活泼、愉快,带着喜爱春天的感情,让人听起来感觉优美而有韵味。

  (二)用同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三、四节。

  自由读三、四节,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词语,想象这两小节描绘的画面,在小组交流讨论,谈一谈感受。最后试背这两小节。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鼓励、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第三小节的词语“欢跳”“闪耀”“嬉闹”是从动态上描写“三月的歌曲”,表现出春天生机勃勃、充满希望和活力的特点。然而,这两节诗并没有具体指“三月的歌曲”是什么,学生可以尽情地想象:“三月的歌曲”是孩子们活泼的笑语、是鸟儿婉转的啁啾、是人们欣喜的闪烁的目光……

  以“我仿佛看到了……”开头说说自己想象、体会到的诗歌描绘的画面。

  二、总结点题,升华情感。

  1.说一说自己对题目“为三月谱曲”的理解。

  师:在第一课时我们谈到了这个问题,但是,经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的感受、体会更深了,再来说说你对题目“为三月谱曲”的理解好吗?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从“春天美”(春天的美景像一首三月的歌曲)和“诗美”(这首诗描绘春天、赞美春天,写得十分生动优美,就是一曲春之歌)两方面来体会。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学习了课文,你还有什么感受或想法?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赞美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师总结:春天代表希望与活力,我们都在这盎然春意中学习、工作、生活,是多么美好哇!让我们在享受春天时,不要错过好时光,努力学习吧!

  3.带着感情再读课文。

  三、小小赛诗会。

  1.练习背诵课文。播放春天美景的课件,指名背诵课文,为画面配音。

  2.小小赛诗会。

  课前,已布置同学们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儿歌、儿童诗、短文等。现在,我们来开个小小赛诗会,比赛背诵写春天的诗。有的同学自己创作了一首小诗,很了不起,也欢迎朗诵自己的诗。我们可以给赛诗会取个主题,如“为三月谱曲”或“三月的歌”“春之声”等。

  赛诗会评出“最佳朗诵奖”“最佳表演奖”“希望之星小诗人”等,鼓励学生多背诵、多积累、会运用。

  四、作业。

  1.选择这首诗中你喜欢的一节,摘抄在自己的摘抄本上。

  2.对诗歌创作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创作写一首小诗,与同学、老师、家长交流。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植树》教案06-15

语文《公输》教案08-05

语文穷人教案11-23

语文下册教案12-13

语文优秀教案11-08

语文《咏柳》教案11-09

语文《掌声》教案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