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6-17 10:44:53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语文教案模板汇总10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门】语文教案模板汇总10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俗世奇人》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最后一课,“刷子李”是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的奇人高手,他绝妙的粉刷技艺应该是民间艺术之海中一朵晶莹的浪花。本文写得生动有趣,融方言幽默于一炉,叙事一波三析,人物形象丰满,是一篇艺术性和趣味性都较强的文章。本单元可以说是一幅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画卷,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和民族风情。在本单元教学中应以语言教学为立足点,引导学生揣摩品味重要句子,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加强朗读教学,领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二、思路和方法:

  新课改倡导学生主体,淡化教师的作用,教师只能是课堂教学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实现知识能力建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工具,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所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尤其重要。人的认知规律认为:听了的容易忘记,看了的容易记住,做了的容易学会,这充分说明教学中学生的能力培养还得要“把戏过手”。据此,我确定了以“知——演——悟——练”为主线完成本课教学,并以此突破重难点。在教学中贯穿的“悟精华、巧点拔、重创造”的原则,提高课堂实效。“悟精华”需要学生采用合作讨论的'学法,品味优美句段,透析课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巧点拔”是我在本课中主要使用的教学法,我设计了三种点拔方式,即“问中点拔”、“演中点拔”、“示范中点拔”;重创造就是鼓励学生创造性的表演人物。另外我还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激趣法” “示范法等”。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本剧表演的相关道具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采用“激趣法”。根据教参建议,可采取相声,小品,杂技,魔术等导入。我便自耍了一个小魔术引入:“同学们也许早就看出我魔术中的破绽了,老师的这点小把戏的确不高明,不过我今天倒要领同学们去认识一位有真绝活,有真本事的民间奇人”。多媒体展示课题:俗世奇人——刷子李。这样的开场白奠定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氛围——趣

  (二)学生展开讨论,共同提出学习目标。由于这是一篇趣味性较强的自读课文,学生兴趣浓厚,又因为新大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目标是可行的,老师在学生讨论后进行取舍和归纳。

语文教案 篇2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这节课我们一同学习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故事的主人是谁呢?(生回答,师板书:天鹅、大虾、梭鱼)它们三个打算合伙拉一辆车,(板书:合伙,并引导学生换词理解)结果怎样呢?让我们赶快听听这个故事吧。

  (利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契机进行识字,以力求识字、阅读、思维的整体推进。)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积累词语。

  1.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边认真听,边仔细看课文。

  2.自由读课文,找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不认识的字。

  3.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出示字词,学生认读。

  4.除了刚才我们学习的词语,你还从课文中积累了哪些词语,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来,并读一读。

  5.同桌的两位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抽读生字,看哪一组的同学合作得最好。

  6.识字游戏:老师以词语的形式抽生字(组词不与书相同),学生举出相应的生字卡片,并齐读。(师生合作,在游戏中识字,在识字中积累词语)

  三、细读课文,理解寓意。

  1.四人小组读课文,讨论:它们那么费力地拉,车为什么还是未动分毫呢?

  2.集体交流

  3.它们三个尽管合伙拉车,但由于不合作,大车至今未动分毫。提问:那怎么才能让大车跑起来呢?

  (通过导语巧妙地帮学生区分了"合伙"与"合作"的词义。又通过问题的拓展再一次从正面向学生说明合作之必要。)

  4.小小的寓言故事,却告诉我们这么深刻的道理,就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故事。大家比一比谁读得好。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没有需要合作才能干好的事呢?请大家谈一谈。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三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4、认识阅读课外书籍的重要性,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和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著名作家吗?(叶圣陶、老舍等),那么你们见过这些作家吗?有一位苗苗小同学不但见过很多著名的作家,还采访过他们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有关苗苗同学采访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的内容。让我们去看看他们都谈了些什么。(板书课题)

  2、提出学习目标

  (1)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字词和较长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说说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苗苗同季老交流了哪些问题?他们对读书有哪些见解?

  (4)朗读课文并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

  (5)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要求: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别人在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抽查情况)

  1、小组内学习展示。

  (1)、这节课,我学会了季羡林、水浒传、彭公传、绿林好汉、滚瓜烂熟、三侠五义、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等词语,理解了绿林好汉、滚瓜烂熟的意思。

  (2)、我会用其中的一些词语造句。

  (3)、我能够流利地读通读顺课文。

  (4)、我知道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我知道了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等。

  2、抽查学习情况。

  抽查生字词的.读和说的情况。(主要是针对中差生)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老交流交流了哪些问题?(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他们对读书有哪些见解?(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三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进行古诗文积累)

  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生1: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生2: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不要偏科,要全面发展……)

  生3: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生4: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这里面既有季老自身成长的体验,又有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继承的关注,更是对“古今贯通”的一个注解与落实……)

  3、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

  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

  季老:平易近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

  4、品味题目寓意。

  (与二人名字相关。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5、课文朗读展示,学生进行评价并说出理由。

  生:“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从中可以看出季羡林老先生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说得形象生动,听来如临其境。

  生:“爷爷,我和您太像了,我也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着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从话语中可以感觉出苗苗的童稚与可爱。

  ……

  三、激发知识冲突(可与学习成果展示合为一体)

  “闲书”指什么?谈谈你对闲书的认识。

  四、学习收获展示

  1、通过读《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你有哪些收获?

  2、展示自主收集的资料。

  五、作业

  调查一下本班同学阅读的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语文教案 篇4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实词虚词,疏通文意。

  过程与方法

  1.欣赏晏子作为一个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和机智善辩的才能。

  2. 体会鲜明的人物形象、个性化的语言。

  3.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本文的文言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晏子作为一个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和机智善辩的才能

  【教学重难点】

  体会鲜明的人物形象、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1课时

  【预习导学】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走进春秋时期一位个矮、国弱,在外交史上深受侮辱但能言善辩、不卑不亢的高智商外交家晏子的世界。

  说说你知道的背景?晏子,名婴,齐国的外交家。当时,楚强齐弱,楚国在外交场合处处刁难齐国,在这种情况下晏婴是如何维护祖国的尊严呢?

  2. 注意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⑴熟读

  ⑵对号入座的基础上 留、译、调、增、删

  ⑶整理文言知识

  【合作·探究·展示】

  1. 自己大声朗读,然后根据书下注释理解全文,最后看看下面的翻译哪些地方不准确?

  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去。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学习辞令的人,现在将要来了,我想侮辱他一下,凭什么呢?”手下的人对楚王说:“因为他要来,我们就请人绑一个人从您面前走过。大王您就问,这是做什么的人?我们就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说,做了小偷。”

  晏子来了,楚王请晏子喝酒。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楚王问:“绑着的人是谁呀?”(小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顽固地喜欢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的形状很相像,其实味道不相同。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水土不同呀。现在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盗了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可以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2. 能否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两段内容?

  第一段:楚国国君密谋辱齐

  第二段:晏子机智粉碎楚王阴谋

  3. 思考:

  ①楚王想侮辱晏子的原因是什么?

  ②晏子维护自己和国家的尊严,正气浩然。那么,楚王是否是一个恃强凌弱的昏君呢?你怎么看待?为什么?

  4. 注意积累以下文言知识:

  通假字

  者曷为者也?曷:同“何”,什么

  圣人非所与熙也。熙:同“嬉”,开玩笑

  古今异义词

  何坐 其实味不同 ③寡人反取病焉

  文言实词

  习: 诣: 辞: 视:

  方: 固: 坐: 徒: 赐:

  特殊句式

  判断句: ……是……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齐人也

  圣人非所与熙也

  倒装句:(宾语前置)

  何以也? 以何也? 用什么办法?

  何为者也? 为者何也? 做什么的人?

  何坐? 坐何? 犯了什么罪?

  缚者曷为者也? 缚者为曷者也? 绑着的是什么人?

  固定句式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表揣测反问,“莫非…吗? ”或“难道…吗? ”

  5. 补充一篇鉴赏文章:

  一个智勇双全的外交家形象

  《晏子使楚》中对晏子的描写,虽然只有一个动作(避席)和一段对话,但表现力强,寥寥数语,一个机智沉着、能言善辩、勇于维护国家尊严的外交家形象跃然纸上。

  一、面对挑衅,针锋相对。楚王策划阴谋在前,实施阴谋时更是露骨——“王视晏子曰”,一个“视”,写出了楚王目光的威逼和神态的轻狂。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挑衅,晏子首先想到的是国家的尊严不可辱,他毅然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瞬间思考后,机智地“避席对曰”。“避席”这一动作固然是表示郑重,但如果仔细体会,还能悟出晏子此时特有的一种抗拒侮辱的严肃和正义;“对曰”紧随“避席”之后,不仅凸现晏子反应之敏捷,而且传达着一种毫不退缩、针锋相对的.豪气。

  二、巧设类比,尽显辩才。

  晏子反击时,没有直接说“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这一观点,而是先说人所共知的一个自然现象——“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接着用一个设问句“所以然者何”作一停顿,加强迫问语气,逼出原因——“水土异也”。至此,晏子的反击已有了无可辩驳的前提条件,使结论的出现呈水到渠成之势。由此可见,正是晏子巧设类比的辩才使其在交锋中占尽先机。

  三、戏中见庄,柔中寓刚。

  晏子的反击由自然现象进至社会现象,将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相似”而“味不同”与齐民入楚变为“盗”相类比,由自然现象之因——“水土异”推出社会现象之因——“楚之水土”(国情民风)不如齐,“使民善盗”。晏子在得出这一使对方无言以对、深感难堪的结论时,用了“得无”这一较为委婉的语气,但读者分明从“戏”中读出了庄,从“柔”中读出了刚,就连晏子的对手楚王也只能自我解嘲说“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四、详笔铺垫,反衬晏婴。

  楚王“欲辱”晏子,先设下计谋而后又导演,笔墨的确较为铺展,这种结构安排正是为主题服务的。楚王与“左右”共同设计了阴谋,时间、场合、人物、对话都预设得很周到,似乎志在必“辱”,可是就是这精心策划的挑衅被晏子一席逻辑严密的推理轻而易举地击得粉碎。其策划过程写得越详细,就越能让读者感到晏子将难以应对,哪里想到最终的结果却是楚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样就能反衬出晏子的巧妙机智和能言善辩。另一处对照性描写——楚王的先“视”后“笑”,也是极妙的衬笔。由咄咄逼人、傲气凌人的“视”转为充满难堪和尴尬的“笑”,分明是一种无奈的自我解嘲,这不正说明晏子雄辩的威力吗?晏子“避席”时的郑重严肃、不畏强权与楚王的苦笑相比,一个智勇双全的外交家形象不就鲜明地站立在我们面前了吗?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复习什么叫字根;

  2、使学生明白怎样写好和字根“主”组合的字;

  3、使学生会书写和字根“主”组合成的字。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怎样写和“主”组合的字

  2、激发兴趣和字根“主”组合的字该怎样写呢?

  二、新授

  (一)复习什么叫字根

  指名回答什么叫字根。

  你知道有哪些字根吗?

  (二)“主”是一个组字能力很强的字。

  哪些字是由“主”组成的`?让学生举例。

  (三)和“主”组合的字举例。

  出示“注”、“驻”、“住”、“蛀”等字。

  (四)“主”字与作为字的部件的“主”在书写上的差别。

  1、出示“主”和“注”字

  2、学生观察分析“主”字与作为字的部件“主”在书写上的差别。

  小组讨论。

  全班讨论。

  教师总结:

  A、独体字“主”的结构特点是左右对称。

  “主”字形体上的另一特点是上窄下宽,重心很稳。

  B、“主”做字的部件多在字右,所以形体变窄。

  (五)字根“主”组合成的字

  这两个字中字根“主”是如何变化的?应注意什么?

  三练习

  写一写

  练习书写和字根“主”组合成的字

  四、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的读音和字形,理解重点词的词义。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根据作者的游览路线,画出故宫的建筑布局图。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结构顺序和说明方法。

  3、 以太和殿为例,认识并学习方位词语的准确运用,找准作者的立足点。学会介绍复杂景观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二)情感目标:

  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大意,了解故宫布局特点。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结构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1、认识并学习方位词语的准确运用,找准作者的立足点。

  2、学会介绍复杂景观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自主掌握生字词。根据作者的游览路线,画出故宫的建筑布局图。

  老师:幻灯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身边常见的建筑物都有哪些呢?同安影视城去过吗?它是模仿北京故宫建成的。里面有什么呢?请去过的同学介绍一下。

  故宫,旧时的故宫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即1406年),历时十四年才竣工。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在这前后五百余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这里生活居住和对全国实行统治。1925年改名为故宫博物院,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院之一。1987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PPT展示,同学朗读)

  事实上,故宫博物院现在中国一共有两处,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两者均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此外,1986年在沈阳故宫的基础上建立了沈阳故宫博物院。本文 具体指的是北京故宫博物院。

  本文可以看作是一篇解说词,原题为“古代艺术的宝库——故宫博物院”(见注解1)而作者正是故宫的研究专家黄传惕先生,现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编辑。下面,我们在他的带领下正式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预习检测

  1、我们早自习大家都预习了本文,相信大家都有不少的收获,下面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填好故宫博物馆的布局示意图的建筑名称。

  (黑板上事先画好示意图框架,同学填好后,其他同学检查更正,然后PPT展示正确的示意图)

  2、什么是建筑?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 —— 雨果;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歌德。

  建筑往往在造型、色彩、结构与周围的环境的和谐统一等方面,给人音乐般的感受,有的象气势恢弘的交响乐,有的似舒缓幽雅的小夜曲。有的象诙谐生动的变奏曲。好的建筑艺术可以令人震撼,拓展想象力,让你久久的回味……

  我们学过的《中国石拱桥》是关于建筑物说明文,这篇也不例外。前文采用的是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那么,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看图回答)

  提问: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说明介绍故宫的?大体上按照什么路线什么方向逐次介绍的?明确:按照空间顺序,按照游览参观路线沿中轴线由南向北说明的。

  具体来说,以天安门为起点,穿端门,进午门‘过汉白玉石桥’来到前三殿,然后依次介绍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并略提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三大殿和文华殿、武英殿和称“前朝”。然后继续向北,简单介绍了位于中轴线上的“内廷”建筑: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以及御花园,最后出顺贞门而离开故宫。

  3、PPT展示故宫完整的布局结构图。

  三、整体感知

  1、视频跟读(PPT播放故宫视频,学生一边观看一边按照字幕跟读),要求:

  (1)注意难读字词,加深文章印象。

  (2)视觉感受故宫建筑群规模的宏大壮丽,建筑物的精美,体会其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2、观后印象(自由回答):

  建筑规模——宏大壮丽

  建筑物——精致美观

  建筑布局——整齐统一

  3、正音解词,圈出难读字音,班级交流,并解释重点字词。(请2个同学读音,PPT更正错误,然后全班朗读两遍)

  矗立(chù) 鳌头(áo)

  金銮殿(luán) 湛蓝(zhàn)

  琉璃(liú lí) 额枋(fāng)

  蟠龙(pán) 藻井(zǎo)

  中轴线(zhóu) 击磬(qìng)

  檀香(tán) 攒在一起(cuán)

  鎏金(liú) 雍正(yōng)

  乾清宫(qián) 坤宁宫(kūn)

  迥然不同(jiǒng) 水榭(xiè)

  玲珑:形容(物)精巧细致,(人)机灵敏捷。

  横贯:(山脉、河流、道路等)横向贯穿。

  矗立:高耸直立。

  矫健:强健有力。

  缭绕:回环缠绕。

  错综:纵横交叉。

  和谐: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井然有序:整齐而有秩序。井然,整齐的样子。

  迥然不同:形容差得很远,完全不同。迥:指距离很远。

  4、疏通字词后,浏览全文。课文可以分为三大部分,该怎么划分呢?

  第一部分(第1-2段):概括介绍故宫博物院。

  第二部分(第3~15段):具体介绍故宫各宫殿的位置和功能。

  第三部分(第16段):介绍景山并记述从景山回望故宫全貌之所见。

  四、合作探究

  1、浏览1段,回答:

  (1)故宫坐落在什么地方?

  明确:北京中心。我们都知道北京市中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故宫坐落在这样一个象征着国家最高威严和最大权利的城市中心,说明了什么?(地位之高)

  (2)故宫的名称还有哪些?

  明确:紫禁城、故宫博物院。

  (3)为什么叫紫禁城?

  明确:关于“紫”的三种说法,“紫气东来”说;天帝“紫宫说”;星座五宫,紫薇居中,古代帝王自称天之子,所以天子在地上居住的宫殿称紫薇宫,“紫”代指皇帝。而皇帝居住的地方严禁百姓靠近,因此皇宫便称为紫禁城。;

  (4)这段还介绍了故宫哪些方面?

  明确:地位、历史

  2、齐读第二段,思考:

  (1)我们知道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故宫,那么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看谁能又快有准地在文中找出来。

  明确:故宫博物院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2)这些特点之前的那些文字介绍的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故宫的整体布局、外观概貌,体现出规模宏大壮丽的特点。列数字。

  过渡句:这两段概括介绍故宫博物院的位置、历史、建筑地位、总体布局、

  外观概貌、建筑总特点,给游览者留下了一个总体印象。后文主要围绕这三个建筑总特点展开,前面提到了建筑规模宏大,那么接下来我们看看其它特点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下面,我们跟随黄传惕先生的脚步,正式踏上故宫之旅。

  3、请2位同学分别朗读3、4段,同时PPT展示故宫全景示意图。

  说说以下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体现了故宫三大特点的哪些方面?

  “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 ——打比方 建筑精美

  “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 ——列数字 宏大壮丽

  “每层的边缘都用汉白玉栏杆围绕着,上面刻着龙风流云”—— 建筑精美

  “一千多个圆雕鳌头” ——列数字 宏大壮丽

  五、总结:这两段主要讲午门内外的建筑和三大殿的概况,到此为止,我们初步领略了故宫宏大的规模,下节课,我们将深入故宫,感受故宫的金碧辉煌。

  板书设计

  14、故宫博物院

  一、全文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按照空间顺序来说明,抓住重点有详有略地进行说明。

  二、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2段):概括介绍故宫博物院的总体情况。

  第二部分(第3—15段):具体介绍故宫各宫殿的位置和功能。

  第三部分(第16段):介绍景山并记述从景山回望故宫全貌之所见。

  三、说明方法:第3、4段段运用打比方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形象地说明了金水河的外观与三大殿的高度,以及圆雕鳌头的数量。

  六、布置作业:如下

语文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1、知识目标:

  生字词、运用对比塑造人物、描写景物,闰土、杨二嫂形象的意义 ,小说中议论语句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2、能力目标:

  理解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鲁迅先生通过小说所抒发的希望有新生活的感情。

  4、创新目标:

  抓住故乡人物的变化和景物的变化分析人物,理解主题。

  【学情分析】

  初一和初二年级时各学了几篇鲁迅先生的作品,给学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学习本文较易理解。但文中的议论有难度,因此理解议论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教师应重点讲解。

  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家乡人物和景物的变化,进一步理解课文主题,这是本文的重点,学生已具有初步赏析文章的能力,因此可以鼓励学生赏析,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介绍作者与写作背景。

  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整体感知,分析段落结构。

  教学流程

  师生互动(问题设计、情景创设)

  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介绍作者。(采用提问的形式)

  2、写作背景:

  短篇小说《故乡》的素材,是鲁迅1911年12月初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1919年8月,鲁迅在北京买下了的住宅,于11月21日迁入,结束了长期的会馆生活。12月1日,鲁迅离开北京南返,于4日抵故乡绍兴,在家停留至本月24日,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卖掉故宅后,鲁迅将家中什物“可送的送,可卖的卖”,都处理了,4月24日下午,鲁迅“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属携行李发绍兴”,于29日回到北京。

  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章闰水年纪刚过30,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樵悴,向鲁迅讲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后来,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并以章闰水为原型,塑造了闰土这个朴实的农民形象。 二、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听录音,要求学生画出生字词:

  阴晦(huì) 猹(chá) 五行(xínɡ)缺土 弶(jiànɡ) 脚踝(huái) 潮汛(xùn) 髀(bì) 愕(è)然 嗤(chī)笑 吓(hè) 瑟(sè)索 黛(dài) 恣(zì)睢(suī) 阴晦 萧索 聚族而居 无端 家境 素 如许 潮汛 苏生 愕然 鄙夷 嗤笑 瑟索 打拱 惘然 隔膜 辗转 恣睢 三、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把课文分为 三个部分,并用1~2句话概括出课文内容。 四、自读课文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1~5段)交代“我”回故乡的时节、地点、原因。

  第二部分(6~77段):叙述“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这一部分着重写故乡人物的变化,又可分三层。

  一层(6~33段):写“我”和母亲相见、谈话。

  二层(34~52段):写乡镇小市民杨二嫂的破产和巨大变化。

  三层(53~77段):写闰土的到来,他的变化,使“我”对记忆中的故乡的美好向往彻底破灭。

  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感触,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哲理性的结尾,深化了小说的主要思想。 五、作业 用1~2句话概括你对文中人物的印象。

  第二课时

  一、师生研讨

  1、组织教学,了解学生们的'预习情况。

  很高兴今天能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鲁迅的小说──《故乡》。

  这篇小说的情节其实看这个题目就知道,它是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板书)

  “我”的阅读──以填空“这是一篇(关于)__________的小说。”的形式了解学生们课下阅读情况。

  2、讨论题:

  ⑴ “我”已经有多少年没回过故乡了?

  20多年。

  ⑵ 那么,眼前的故乡还是二十年前的故乡吗?

  不是。

  ⑶ 眼前的故乡什么样呢?

  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⑷ 二十年前的故乡又是什么样?

  美丽的,给“我”许多欢乐、甜蜜的回忆。

  ⑸ 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看出,小说中至少有两个故乡,20年前的故乡和现在的故乡,20多年间,故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生变化的仅仅是故乡吗?还有没有别的?

  ⑹ 师生讨论:故乡的人物、环境、经济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⑺ 请同学们解答老师的疑问:我们都知道,理论上讲,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而实际上,故乡的发展走了下坡路,可以说是历史的倒退,如何理解这种现象?

  ⑻ 鲁迅先生是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他为什么不在美丽的故乡上下功夫,而要为读者描写这样一个破败、萧条的故乡呢?鲁迅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地揭示这一点,他越含蓄,留给读者的空间就越大。那么,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呢? 二、教师小结 鲁迅曾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对自己的创作追求作过说明,说他写小说的目的是要使中国人民觉悟起来,“改良这人生”,因此小说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最关注的是下层社会“不幸的人们”,创作了许多以农民和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故乡》就是其中典型的一篇。 三、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回故乡

  故乡 在故乡====》变

  离故乡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学习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喻今的政治见解;

  (2)掌握对比论证法在全文中的作用;

  (3)学习本文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言特点,处处重复却不给人以累赘之感,句句相似却又没有雷同之嫌;

  (4)着重识记并理解“蒙、因、絜、爱、余烈、弱”等词的'含义;

  (5)理解“制、亡、利、固”4个多义词的不同含义。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

  (2)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教学难点:以叙史来对比论证。

  教学设想:

  (1)以诵读促理解,以理解促诵读。

  (2)本文文言词汇丰富,注意引导学生识辨积累。

  (3)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重点学习1─2节。

  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及课文写作背景、释题、明确文体。

  二.⑴对照注释自读第一节。要求读准字音,先默读,再朗读。

  ⑵指名朗读,学生老师评价。

  ⑶再读课文,划出疑难。

  ⑷质疑,讨论释疑。

  ⑸要学生说出本节活用词、通假字。

  ⑹齐读课文第一节。请同学概括大意,教师板书。

  三.1.用学习第1节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第2节。

  2.解释加点字(出示小黑板,学生口答)

  ⑴蒙故业

  ⑵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⑶宽厚而爱人

  ⑷相与为一

  ⑸赵奢之伦制其兵

  ⑹秦人开关延敌

  ⑺延及孝文公

  四.自读第三节,方法同一、二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3─4节,背诵3─4节。

  教学步骤:

  一.齐读1─2节,体会语言特色,板书1─2节内容。

  二.检查自读第3节情况

  1.指名朗读第3节,要求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蒙)恬藩篱黔(首)隳(名城)

  2.对朗读给予评价。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3.质疑,讨论释疑。

  4.要学生说出本节的通假字、活用字、古今异义词。

  5.解释加点字(出示小黑板,要学生口答)

  ⑴奋六世之余烈

  ⑵铸以为金人十二

  ⑶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⑷因河为池

  ⑸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⑹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注意句式)

  三.指导背诵,概括大意。

  1.结合课后练习二(1),指导背诵,加深课文理解

  2.概括段意,教师板书。

  3.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四.1.对照注释自读第4节,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牖猗蹑氓

  2.指名朗读、评价、教师范读。

  3.质疑,集体释疑。

  4.出示小黑板,请学生口答加点字的用法及意义。

  ⑴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注意句式)

  ⑵赢粮而景从

  ⑶天下云集而响应

  ⑷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5.齐读课文,概括段意教师板书。

  6.根据课后练习二(2)提示,指导背诵,加深理解。

  7.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五.作业(早或晚自修完成)

  1.继续背诵3─4节,(注意心到,口到,耳到)

  2.自读课文第5节。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第5节,总结全文

  教学步骤:

  一.指名背诵3─4节,给予鼓励。

  二.学习第5节

  1.出示小黑板,翻译句子和加点字,口头完成,检查预习情况。

  ⑴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

  ⑵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何也?⑶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根据检查情况,要求学生质疑,释疑。

  3.指名朗读、教师评价、教师指导朗读(参见教参P170有关朗读语气提示)

  4.教师范读

  5.指导背诵

  6.学生概括本节大意,明确结尾句在本文中的地位

  三.1.引导学生看板书,结合课题思考,认识本文“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的特色。

  2.找出课文中的对比,寻找各组对比之间的关系,并用图表示,并分析运用对比对论证中心论点的作用。

  3.朗读课文,找出骈句,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本文“赋体文心”的特色。

  四.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三(多义词)

  板书:

  兴孝公:崛起(前361─前338)第1节

  惠文武昭襄孝文,庄襄:发展

  (一)兴亡过程(前337─前247)第2节

  以史始皇统一全国(前246─前210)第3节

  论证亡二世:灭亡(前209─前207)第4节

  (二)灭亡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第5节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在田字格中写好左中右结构的字。

  2、能结合具体的语境,读准读好多音字。

  3、读一读,比一比,写一写。体会量词叠用可以表示事务的数量多。

  4、背诵古诗《长歌行》。

  5、阅读《特殊的考试》,把短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6、学写《日记》,养成写日记得好习惯。

  7、积累并灵活运用象声词。

  8、能说会道中训练孩子的说写能力。

  教学重点:

  1、学写日记,掌握日记的格式,养成写日记得好习惯。

  2、能说会道中训练孩子的说写能力。

  教学难点:

  说写能力。

  教学准备:

  插图、投影。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语海畅游。

  教学目标:

  1、在田字格中写好左中右结构的字。

  2、能结合具体的语境,读准读好多音字。

  3、体会量词叠用可以表示事务的数量多。

  重点难点:

  1、读准读好多音字。

  2、体会量词叠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我们今天这节课学习语文百花园三的“语海畅游”。

  二、我会写。

  1、出示3个生字,指名认读。

  2、说说这几个字的结构。

  3、观察后汇报,各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学生练写,师巡视指导。

  5、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

  三、读词语,辨字音。

  1、出示4组词语,学生认读。

  2、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你还积累了那些多音字。

  四、读一读、比一比、写一写。

  1、说说要求做几件事

  2、出示4组字词,自由读后,指名读,再齐读。

  3、比较上下词组有什么不同。

  4、你会说这样的`词语吗?

  5、学生练写,师巡视指导。

  五、作业。

  1、练习左中右结构的字。

  2、归纳学生学过的多音字并组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背一背、读一读,学写日记。

  教学目标:

  1、读背古诗《长歌行》,体会和珍惜时间。

  2、读一读《特殊的考试》,体会环保的重要性。

  3、学写日记,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学习古诗,阅读和写日记。

  二、背一背。

  1、让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2、指名朗读,师纠正字音。

  3、小组讨论不理解的字词。

  4、试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指导朗读。

  6、同桌互背、指名背、齐背。

  三、读一读

  1、学生自由朗读短文。

  2、指名分段朗读短文。

  3、指名读准生字的读音。

  4、指导朗读。

  5、指几名学生表演课本剧。

  6、小结。

  四、学写日记。

  1、让学生看一位小朋友的日记,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

  2、小组讨论交流。

  ①什么叫日记?②为什么要写日记?③日记该怎么写?

  3、指名说,师归纳总结。

  4、你想写一则什么日记?(同桌说)

  5、学生练写日记,师指导格式。

  6、讲评学生的日记。

  五、作业。

  1、背诵古诗《长歌行》。

  2、写下今天的日记。

  第三、四课时

  教学内容:

  我的采集本,能说会道。

  教学目标:

  1、积累并运用象声词。

  2、训练学生的说、写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百花园中的“我的采集本”及能说会道。

  二、我的采集本

  1、小朋友,你一定知道许多表示声音的词吧,我们把这种词叫做象声词。

  2、让学生自由读文中的采集本。

  3、用笔画出表示声音的词语。

  4、你还能说出象声词吗?能用它们说些句子吗?

  5、读读这位小朋友的话。

  6、小结。

  三、能说会道

  1、投影出示插图,说说图画的内容。

  2、分组说说,怎样才能找到他的妈妈呢?

  3、指名说办法,师列出学生想的办法。

  4、评一评谁的办法好?为什么?

  5、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办法用几句话写下来,师巡视指导。

  6、订正学生的写话。

  四、总结。

  同学们都能认真学习语文百花园三的内容,希望今后也要象现在一样认真学习,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识。

  五、作业。

  写几个表示声音的词。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在情境中学会复韵母ie、ue,特殊韵母er,能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通过故事、游戏等形式,积极主动地学会整体认读音节ye、yue的四声。

  教学重点:

  ieueer的发音及书写。

  教学难点:

  er的发音。

  教学准备:

  课件,拼音卡片,四线格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复习巩固。

  1、创设情境:

  小朋友,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带大家去美丽的字母王国玩一玩,想去吗?

  2、复习旧知:看,谁来欢迎我们了?

  (1)认读复韵母:(出示复韵母uiɑioueiɑoiu)谁来响亮地跟他们打个招呼?(认读)他们都是——(复韵母)复韵母读的时候有什么特点?(口形变化,从前一个音滑到后一个音)

  (2)还有谁呀?(认读整体认读音节richiyishizhiziyusiwuci)他们又是哪个家族的成员?

  (3)我们一起热情地和所有的朋友打个招呼吧!(齐读)

  二、情境引路,学习ieueer。

  过渡:

  别光顾着跟老朋友们打招呼了,我们快来看看美丽的字母王国吧。

  (一)学习ie和整体认读音节ye

  1、你看见了什么?(图片出示椰子树)

  2、自主探究:我们的新朋友从树后露出了小脑袋(出示复韵母ie),你能利用我们学习复韵母的方法,把他的'名字喊出来吗?

  3、交流:(指名读)你是怎么知道的?

  4、多种形式练读。

  谁也来喊喊?(指名读)

  来,小火车开起来。(开火车读----齐读)

  5、识记ie,并比较区分ie和ei

  (1)记住新朋友ie的样子了吗?谁能把他的模样给摆出来?

  (2)指名拼,其他小朋友注意看:谁在前,谁在后,拼得对吗?

  (3)小结齐说:i在前,e在后,ieieie

  (4)(调换位置)呢?(齐说:e在前,i在后,eieiei)

  6、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e

  过渡:

  ie看到小朋友们非常高兴,他要给我们讲个故事,你们想听吗?

  (1)讲故事:

  ie的妈妈在外地工作,几年都没回家了,ie很想妈妈,决定一个人去看看妈妈,可是他已经好几年没有见到妈妈了,当年妈妈给他买的那件小衣服已经又小又破,再也穿不下了,于是,他脱下了那件小衣服,穿上了新买的大衣服(课件演示)去看妈妈。当他站在妈妈面前,可妈妈竟然不认识他了。

  (2)小朋友们,妈妈不认识ye了,你们认识吗?谁来喊喊他?(指名读)我们一起喊喊(齐读)。

  (3)谁来说说ie和ye有什么不一样了?比较区分ie——ye

  (4)妈妈终于认出了ye,她高兴地说:“ye,你长这么高了!”后来,妈妈还给他买了四顶漂亮的帽子(出示yēyéyěyè),看,带上

  网

  帽子的ye多神气!谁来喊一喊他(认读四声)相机扩词。

  (二)学习üe和整体认读音节yue

  过渡:

  告别了新朋友ye,我们继续往前走,突然,那边传来了哭泣声,是谁在哭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1、学习üe

  (1)他是谁呀?你是怎么知道的?

  (2)多种形式读。

  (3)记住他的样子了吗?拿出卡片来拼一拼。

  2、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ue

  (1)üe为什么哭呢?原来他迷路了,看,他找不到妈妈多伤心呀!两颗大大的眼泪挂在脸上,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他吗?可是,我们也是出来旅游的,不认识他的家呀!这可怎么办呢?这时,人群中走出一个人来。(出示y)他是谁呀?只见y对üe说:“üe,我知道你住在哪儿,我送你回家吧,不过,你要把眼泪擦干,我才送你回去。”üe一听,赶紧把眼泪擦干(课件演示)就这样,y和üe手拉着手,一起向üe的家走去。

  (2)y和üe手拉着手组成的音节读什么?你知道吗?(指名读)

  (3)告诉学生:yue也是一个整体认读音节,谁再来读读?(再指名读)

  (4)yue有两顶漂亮的帽子(出示),可是yue不知道该戴在什么地方?谁能帮帮他?(指名给yue标上第一声和第四声)

  (5)认读yuēyuè并扩词。

  (6)yue非常感谢大家,送给大家一首好听的儿歌。(课中操《拼音休息操》)

  (三)学习er

  1、这首歌好听吗?我们是通过什么听到的呢?——耳朵!

  2、学会发音:

  (1)下面我们见到的这位朋友就和“耳朵”的“耳”有关的(出示er)。

  (2)指导读法:

  er很特别,跟我们认识的复韵母朋友都不一样。他是由单韵母“e”和声母“r”在一起组成的(引说),r不发音,表示读e的时候把舌头卷起来。(范读)

  3、多种形式练读。

  请大家伸出小手,舌头和小手一样往上卷,跟老师读一读。(领读)开火车读----一起摸着小耳朵读。

  4、学习四声:

  (1)er从来不和声母们交朋友,总是自己单独成为音节,我们把它叫做“特殊韵母”。

  (2)一起伸出小手给er带上四顶帽子,ērérěrèr

  三、游戏巩固。

  四、总结写字。

  1、看,有三位朋友跑到了我们的书上。还认识他们吗?自己读读。

  2、会写吗?对照笔顺图在桌上写一个。

  3、老师还不会写呢?谁来教教老师(指导书写)。

  4、描红仿写。

  5、总结:今天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小,去了字母王国,看到了很多迷人的景色,交了很多的朋友。美丽的字母王国之旅到此结束。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母鸡教案04-26

语文《检阅》教案05-02

语文《植树》教案02-05

《语文园地》教案04-14

语文翠鸟教案03-30

语文《公输》教案03-11

语文的设计教案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