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07-12 08:00:02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模板8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模板8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用拼音正确读出课文中生字,能查字典,确定带点字在词中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为“我们村”日益繁荣昌盛而喜悦和自豪的感情。

  3.感受我国农村在改革开放春风沐浴下日新月异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交谈揭题。

  你家所在的村子有什么特别的标记吗?当有人问你:你们的村子在哪里?你一定会指着那个村子的标记对他说:“你看,那儿就是我们村”。

  二.揭题读题。

  三.自学课文生字词语。找出疑难问题。

  四.阅读交流:

  1.你认为小作者写“我们村”不同年代的不同标记是想说明什么?

  2.怎样朗读每段课文,才能表达我们同小作者一样的'感情?

  3.课文什么分5个自然段写,说出每段中表示时间的词和人们指点村子的标记。

  五.朗读:

  :是否准确表达了我们和小作者一样为“村子”而自豪的感情。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产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2、能独立识字,喜欢积累词句。

  3、培养听说能力,愿意与同学交流,能把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假期打算用几句话写出来。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句号、问号和吧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并学会积累词句。

  教学难点:交流自己了解到的身边的科学,写一写一学期来的学习收获及假期打算。

  教学类型:复习课。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1、出示句子。板书

  2、读句赏句。

  3、共同发现。

  小结:这三个句子说法不同,但意思一样,你们喜欢读哪一句就读哪句。

  4、出示句子:这么多人,你哪能数准呢?

  请大家用不同的说法把这句话的意思表达出来。

  二、日积月累

  1、选选认认。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字、记字,看谁认得准。

  (2)根据自己的理解,选字连线。注意区别形近字。

  第二课时

  一、日积月累

  1、我会读

  (1)读通句子。

  (2)引导学生发现句子的特点,依照说一个这样的句子。

  (3)它们都是把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

  (4)书中的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呢?

  ①把枝叶比作凉棚。②把立交桥比作彩虹。③把裙子比作花伞。④把花瓣比作地毯。

  2、读读背背。

  (1)读名言,想含义。

  (2)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名言。

  (3)比赛背诵名言。

  第三课时

  一、口语交际

  1、导入

  我们来做个实验,同样的'两个蛋,我们来给它们做旋转表演,你们会看有什么结果出现。结果出来了,一个会转一个不会转,这是什么原因呢?大家想知道吗?

  2、小组讨论。

  3、结论:生蛋不能旋转,只有熟蛋才能旋转。

  4、引出:人们夏天要穿浅色衣服,是因为它们吸收太阳的热比深色少,穿在身上就不会感到太热……

  5、小组交流自己了解到的身边的科学。

  二、写话

  (1)根据提示,想想自己写哪方面的内容。

  (2)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3)把自己想写的内容写下来,并向大家展示、介绍。

  三、展柜

  1、交流阅读收获。

  2、展示手抄报,各小组互相评议,交流了解到的科学知识和见闻。

  四、课后小结:

  五、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一些重点词句的意思,如“路是自己走出来的!”“铺路”

  2.概括三个小故事主要内容,通过学习课文内容感受徐帅朴实无华、平易近人、严格要求子女甘为人民的公仆的崇高品质。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与人合作交流能力

  2.把握人物的角色的形象特点,分角色朗读课文.

  3.通过试换小标题,训练学生从文章中抓出重点句的能力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从徐帅教育子女的话中受到自立自强的思想教育。

  2.通过学习课文内容和观看视频课件,感受徐帅朴实无华,人民公仆的光辉形象,使少先队员增强对老一辈革命家的崇敬和爱戴之情,继承革命前辈的革命传统和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重点研读《看门老人》,《路是自己走出来的》这两个故事,感受徐帅朴实无华,人民公仆的光辉形象。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和体会三个小故事中蕴涵深意的词句,如“路是自己走出来的!”“铺路”等。

  2.使学生体会到徐帅朴实无华、平易近人、严格要求子女的崇高品质皆源于时时用“人民的公仆”来勉励自已, 甘为人民的公仆是这一切品质形成的内在原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座右铭演示导入:

  1. 师板书:人民的公仆。试问生什么是人民的公仆?明确:同学们,人民的公仆就是能够严于律已,平易近人,心系百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

  2.师述;曾经有这样一位共和国的元帅,他亲笔书写了“人民的公仆”5个大字,并把这5个大字悬挂在办公室的墙上,做为自己的座右铭来时刻勉励自己。大家知道他是谁吗?

  3.(演示徐向前元帅头像)他就是我们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的徐向前元帅,徐向前元帅革命一生,功高盖世,但从不居功自傲,始终保持着革命者朴实无华的本色.,为此人民也亲切的称他为(生答预设:布衣元帅)

  二、新授

  (一)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这篇课文讲了有关布衣元帅的几个小故事,每个小故事的标题是什么?

  2.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三个小故事,去感受一位共和国元帅的布衣情怀和公仆形象!自由朗读课文,思考:结合小标题说一说每个小故事写了件什么事?哪个故事最能体现题目说的“布衣元帅”?

  (二)精读第二个故事《看门老人》

  现在就让我们随一位曾在徐帅身边工作过的干部和他的新娘一起去看望徐帅。

  1.默读“看门老人”这个故事,看看新娘在去见徐帅时想到了什么?令她没想到的是什么?在想到和没想到之间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可以动笔画一画,做下标注.完成自学要求后同桌之间可以交流一下

  2.学生汇报,师相机指导

  (1)不但新娘会这么想,我们每个人都会这么想。

  (2)可是令新娘没想到的是什么?(引导学生从徐帅的住处、衣着、态度几方面去回答,并体会出朴实无华,生活俭朴,平易近人)故事中写新娘用了几个没想到(令学生读读后师引读:新娘怎么也没想到,新娘做梦也没想到,体现引读)

  3.换小标题“比普通人还普通呢!(敬爱的徐帅啊,您的朴实无华,您的生活俭朴,您的平易近人,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您比普通人还普通的布衣情怀,难怪人们会亲切的称您为——布衣元帅,那么通过今天我们的学习,我们也要亲切的称您为-------布衣元帅。)

  (三)学生分角色读第一和第三故事(重点研读故事三)

  1.小组内分角色朗读第一个故事《一块地毯》和第三个故事《路是自已走出来的!“》,从徐帅和秘书,徐帅和女儿的对话中,你又分别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汇报(一心想着国家建设,弃小家,顾大家;对子女严格要求,如“告诫”“审问”“继续追问”“常常”“反复解释”)

  3.换第一个故事的小标题“每元钱都应该用到建设上”

  在故事三的教学中教师相机点拨:

  (1)引导体会“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人生的路是靠自己走出来的!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只要我们有成功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终能在人生这条路上,走出一片灿烂辉煌的成功来!同学们!人生的路是靠自己走的,不是因为别人,学会自立学会自强,自己才是人生的主宰者。徐帅的这句话教育子女,教育身边的人,教育我们)

  (2)“铺路”(文中有:靠着爸爸的名声要房子;搞不正当的活动为个人谋取好处)

  (3)引导体会“审问”分角色读审问对话(教师引导学生读的评价)教师换位与学生延续继续追问(续审)

  三、总结升华

  同学们,今天我们看到了一位不图享乐,心系国家的元帅,他认为每元钱都应该用到建设上,今天我们看到了一位平易近人,朴实无华的'元帅,他比普通人还普通,今天我们看到了一位严格要求子女的元帅,他告诫子女“路是自已走出来的!”,他就是我们敬爱的徐向前元帅,(同学们,老师不仅要问,你认为徐帅能做到这些的根源是什么?因为他的心里时刻牢记,他要做“人民的公仆”)敬爱的徐帅啊!“人民的公仆”是您的座右铭,我们现在可以高声的说,您堪称“人民的公仆”

  四、课件演示结束

  同学们,徐帅虽然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是他生前那平易近人,朴实无华的高大形象却始终在人们的脑海中浮现,大家想看一下徐帅生前的音容笑貌吗?

  课件《布衣元帅》

  敬爱的徐帅,您一生金戈铁马,叱咤风云,战功赫赫。然而,您功高不自傲,位高不自矜,德高不自居,您心系百姓,朴实无华,“人民的公仆”就是您一生品质的写照。敬爱的徐帅啊,您是一座巍峨的山,永远耸立在我们心中!请起立少先队员们!敬爱的徐帅啊!请接受少先队员最真挚的敬礼(音乐: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的老师。

  3.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你认为什么样的老师是的老师?

  2.这节课让我们去认识一位的老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请你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制定自己的学习任务。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三、围绕提示,自读自悟

  1.学生围绕阅读提示中的思考题“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的老师?’”来自主学习。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

  四、全班交流,读中点拨

  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学习体会,教师组织学生就重点内容进行全班交流与研讨。

  1.关注作者前后的不同情感变化。抓住了“这算什么老师──我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2.关注对怀特森先生的认识。感受先生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及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是他“的老师?”

  3.关注文章给学生其他方面的的启示。

  五、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1.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学生自由畅谈。

  2.选下面的一个题目写一写。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首先,从汉字的学习意义上讲,我们不能仅仅把汉字当成是一个工具,学习汉字更不能只是简单为了读书,汉字是非常美好的,而且历史很悠久,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已经开设了孔子学院。汉字的意美、形美、音美,这些美好的感受需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孩子能够体会到,并且喜欢上学习汉字,能够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

  其次,从学习内容上讲,李春旺老师指出:要“读好书、说好话、写好字”。对于一年级来说,开学初学习的很多汉字孩子们都能够读准字音,同时也可以组成词语,这就需要老师们在“写”上多下功夫,如何让学生把字写规范、掌握字的间架结构、注意书写的笔画顺序、在田格本中的占位等,这些都需要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做扎实;语文教学实际是一种语言教学,是需要学生交流与表达的,所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李春旺老师着重强调了要引导孩子在课堂上说完整的一句话;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加,好的阅读文本便是孩子拓展眼界,增加知识积累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为孩子提供丰富有趣的阅读资料,让学生体验阅读的乐趣,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养分。

  第三,从教学层面上讲,李春旺提出要注重一年级学生的习惯养成,从语文课的书写习惯,到日常学习中的倾听习惯、举手习惯等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高效学习的基础保障;一定要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高大的皂荚树》,我紧紧围绕课题的“高大”来设计教学过程,“高大”乃全文的主线,顺此下去,穿珠引玉,带动全文。具体做法如下:

  一、紧扣题眼,整体感知

  1.结合课文内容提问:皂荚树长在什么地方?它是什么样的?作者按什么顺序进行观察的.?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皂荚树为同学们了哪些方便?

  2.“高大”体现在皂荚树的哪些方面?教师抓住课文进行点拨、板书,帮助学生理解。

  二、理清思路,抓住特点

  1.细读课文,提问:

  (1)课文是怎样写皂荚树的干、枝、叶的?突出了皂荚树的什么特点?(高大)

  (2)皂荚树为什么能给人们方便?这由它的什么决定的?(特点)

  2.点明顺序,细细品味。作者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着重写了皂荚树哪些部分?(叶子和果实)

  3.借板书理清思路。

  三、析文明理,归纳

  1.默读课文

  思考:课文围绕“高大”重点写了皂荚树的什么?(一年四季给同学们方便)

  2.质疑问难。

  “高大”这里如何理解,是否仅指皂荚树的外表形象?(干、枝、叶)教师点拨、引导:“高大”不仅是说皂荚树的外表形象,更重要的是它的内在——无私奉献的高尚风格令人敬仰、赞美。

  3.析句点题,揭示中心。

  为什么“我的心里,好像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这颗“种子”指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教师让学生讨论后归纳。

  4.引申激励。

  问:我们周围有没有像皂荚树一样的事物?举例品评、体会。

  5.学习章法,模仿运用。

  按《高大的皂荚树》的写法,赞美一样事物,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这种事物的特点,并说清为什么要赞美它。练习说话。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一、揭题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从课本上到桂林去游览一下,好吗?

  (板书课题)

  现在请翻开书,听老师读读课文,看看桂林山水怎样美。

  (范读课文)

  这篇课文你们喜欢吗?

  二、初读课文

  1、请你们认真地读一读。老师有两个要求:

  第一,要弄清每一小节课文写的是什么?

  第二,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小节课文内容。

  (生自学课文)

  2、交流:

  我们先来弄清课文写的顺序,课文先总的写桂林的山和水,然后分别写桂林的水怎样,山怎样,最后又总的写桂林的山水怎样。全文顺序是先总后分再总。谁能用一句话把课文内容概括出来?

  (桂林山水甲天下)

  (板书:甲天下)

  桂林的山水甲天下的“甲”是什么意思?

  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说桂林的山水是最好的,最美的,是第一的。它像美丽的图画。你们看(示放大图),桂林的山水多美!谁说说?

  你们观察得很仔细。你们想想,刚才大家这样认真地看,可以用个什么词来说?(观赏)

  对。欣赏桂林山水,一般都可以换上“观赏”。比如说欣赏水平如镜的西湖,也可以说观赏水平如镜的西湖。但是有时候,可以用“欣赏”的句子却不能用“观赏”代替。比如说我欣赏音乐,不能说我观赏音乐。为什么?

  (因为观赏是看,欣赏可以是看,也可以是听)

  三、教学漓江的水

  现在我们来观赏一下漓江的水。

  1、先看图,再读读书。看看漓江水怎样美,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大家读书的时候,要学会把主要的意思抓住。这一节课文有哪些词语把桂林的水的特点写了出来?找出这些词,画上这样的符号“。。。。”。

  (生自学,教师巡视)

  2、交流:静 、清 、绿

  漓江的水静、清、绿。有谁能用几个词把这三个字连接起来,把写漓江水特点的几个字组成一个句子。

  (交流)

  刚才同学们用一些词,把几个词连起来成为一句话,这句话就是这小节的内容。如果我们告诉人家: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能让人感到漓江水很美吗?假如我们把静、清、绿三个字重叠起来,怎么说漓江的水美?

  把静、清、绿几个字重叠起来,语气加重,就使人觉得漓江的水很静、很清、很绿。

  我们看到漓江的水这么美,感叹起来,该怎么说?

  这三句,大家说得很有感情。现在请你们念课文中的这句话。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念轻声,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

  (示范)

  (再念)

  好多了。第二句漓江的水真清,看得见底,要念出清得见底的意思来。“清”字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

  (师范念)

  绿,是很美,念时要念出美的意思来。

  很好。用感叹句,把我们对漓江的`爱表达出来了。书上就用感叹句来写的。光感叹能把漓江水怎么静、怎么清、怎么绿告诉人吗?

  (不能)

  漓江水静到什么程度,清到什么程度,绿到什么程度,要补充说明。你们看书,我念上半句,你们念下半句。

  (略)

  我们也可以来写几句这样的句子。

  (出示)

  ⑴ 公园里的花香。

  ⑵ 树林里的空气清新。

  ⑶ 校园里干净。

  书上说漓江的水静得(读),漓江的水清得(读)这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来一次遐想旅行,江边有只小船在等我们。我们坐上这只小船荡舟漓江,观赏着漓江的水。现在你们眯着眼,看着漓江的水,想想它怎么静、怎么绿。

  (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曲子)

  你们感觉到怎样?

  漓江的水不光静,不光清,还很绿。你们看这句:绿得像无瑕的翡翠,“翡”字上面是什么字,下面是什么字?

  (上面是“非”字,下面是“羽”字)

  翡翠是什么?

  是玉石。这种玉石是很绿的。玉石上面如果有一个斑,那叫什么?

  (瑕)

  漓江的水像一块玉石,无斑斑点点的叫什么?

  (无瑕的翡翠)

  像无瑕的翡翠,漓江的水就这么美。现在请女同学念,大家体会这种感情。

  现在老师另念几句写漓江水的句子,意思和书上的一样,只是说法不同。你们比比看有什么不同,哪种说法好。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也很清,连江底的沙石也可以看见。

  这里的江水又绿,绿得像无瑕的翡翠。

  这样写美不美?为什么?

  书上用了排比句,什么是排比句?书上把写漓江水美的意思的内容,排成一串句子,这些句子的结构是差不多的。这样可以加强语势,给我们很深的印象,这就是排比句。运用排比句的写法,就把这种又静又清的气势写出来了。谁能把这种气势念出来?

  生:(齐念)

  这节写漓江的水,写到这儿,老师有个问题,这段是写漓江的水的,那么从第二节开始就写“我们荡着小船……”可以吗?为什么要写“看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

  (写大海和西湖,可以衬托出漓江水又静又清又绿)

  是这样。这样才使我们知道桂林的水甲天下。现在请大家念这句话。

  “波澜壮阔”就是大海里的波涛很大,一个接一个,气势很大,“水平如镜”的“如”是什么意思?

  水静静的,很平,就像一面镜子。这些句子是衬托的,怎么念?

  这节写什么?(写桂林的水静、清、绿)

  这节写桂林的水的特点。写桂林水甲天下。

  现在请一个同学读一、二两小节课文。

  四、练习

  今天我们学了排比句,我请你们做个小作业:

  示小黑板:

  我爱大海、西湖和漓江的水,这是一个句子,大家把它说成个排比句。可以先说个简单的,比如“我爱大海”……

  我爱波澜壮阔的大海,我爱水平如镜的西湖,我爱又静又清又绿的漓江水。

  这节就学到这里,下课。

  第二课时

  一、揭题

  上一节课,我们观赏了桂林的水,这一节课,我们再游桂林的山。桂林的山怎样美呢?让我们读课文第三小节。请大家读两遍。第一遍读懂,有不懂的做上“?”记号。第二遍要抓住重点。把表示桂林山的特点的词语画下来,记上这样的符号“。。。”,大家在下面学。

  (交流)

  二、教学桂林的山

  1、(出示)桂林的山是一座一座分开不连在一块的叫什么?

  (各不相连)

  你们看,这些山的形状像什么?

  (像老人,像骆驼,像大象)

  (指老人山)

  你看这老人像在干什么?

  我们再看骆驼像在那干什么?

  我看到这骆驼,就会产生一个联想,想到它跪着等人,等我们干什么?

  你们再看这只象在干什么?

  桂林的山的形状有的像老人,有的像骆驼,有的像大象,变化很多,句子中用哪个词来形容?

  (形态万千)

  “万千”什么意思?

  桂林的山拔地而起,形态万千,书上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桂林的山?

  (奇)

  (板书:奇)

  怎么奇呀?就是刚才说的那些。桂林的山奇是一个特点。这里的“奇”字当什么讲?是不是奇怪?

  (很少见的)

  桂林的山的样子,在别的地方很少见到。这里的山就是奇特。这奇特的山峰叫什么峰?(奇峰)

  这样的奇峰一座座的排列着叫什么?

  (奇峰罗列)

  “罗”是什么意思?

  “罗”是散开,“列”是排列。这些山峰散开地排列着,就叫奇峰罗列。

  大家把这句念一下。

  (生齐念)

  桂林的山这么奇特,我们要告诉没去过的人,怎么说呢?

  (用两种不同的语气念让学生比较哪种好后,用手势指导学生朗读)

  在桂林,还有很高很陡的山(画又高又陡的山),这山又高又陡,很险,叫什么山?

  (危山)

  这个“危”在这里怎么说?

  (危险)

  字典上有三个注释:

  出示小黑板:

  ⑴ 不安全。

  ⑵ 损害。

  ⑶ 高的陡的。

  危山兀立中的“危”用哪个注释对?

  又高又陡的山峰就是危峰。又高又陡的山耸立着叫什么?

  (危峰兀立)

  在桂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座座各不相连的山,还可以看到重重叠叠的怪石山(画怪石重叠的山),书上用一个什么词来说山石重重叠叠?

  (怪石嶙峋)

  (出示)嶙峋本来的意思是山石重重叠叠。石头、山石重重叠叠就叫怪石嶙峋。从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这两个词中,可以看出桂林的山还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真险啊。

  2、指导朗读:

  怎样念才体现出桂林山势险?

  (念课文)

  这句写桂林的山险。这个“险”是危险吗?

  (说山陡)

  刚才我们把不懂的词语学会了,同时也了解到桂林山的奇和险。桂林的山除了奇和险之外,还很秀。秀是什么意思?

  (是美的意思)

  “秀”可以组成哪些词表示美?

  秀就是指美。你们看(指放大图中的山),这山像绿色的屏障,“屏障”就是屏风。一折一折的(做手势助说)打开可遮住后面的东西。这山像屏风一样挡住后面的景物。现在请一个同学指着图说说桂林的山怎样秀,哪些像屏风,哪些像竹笋,色彩怎样明丽,怎样倒映水中。

  我们念念这个句子。

  (师生同念课文)

  学习第二节课文时,我们知道了在写漓江水之前的几句话是衬托的话,写桂林的山之前的这几句也是衬托的话。找出来读一读

  这里有个“峰峦雄伟”怎么讲?

  这节课文,写桂林的山奇、险、秀,写出了山的特点。说明桂林的山──

  (生:甲天下)。

  三、教学最后一小节

  现在我们看课文最后一小节还写了什么景物。谁来念一下课文?

  最后一节课文,还写了哪些景物?

  (写了绿树红花,竹筏小舟、迷蒙的云雾)

  (念课文)就这么简单几笔从空中云雾迷蒙,写到山间绿树红花,再写到江畔竹筏小舟。这样几笔简单的描写,就把桂林点缀得更加美了。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是不是这么(用手势画个方块)一张画?

  画卷是长长的卷起的画。可以展开,展开(用手势演示展开状),再展开,叫什么?

  (连绵不断)

  对。下面还有一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我们坐上小船在碧波上游荡,看到两岸美丽的景色,我们就像在美丽的画中游览一样。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作一次遐想旅游。

  (边欣赏音乐边读课文)

  四、深化课文

  假如我们现在到了桂林,登上拔地而起的奇峰。看到这儿山青水秀,我们想说一句什么话?

  这时你们只想到桂林的山水吗?我们的祖国很大,像桂林这样的山水各地都有。我们的看到桂林山水,就会想到祖国的山山水水。“山水”又可以怎么说?和哪些形容词搭配来表示祖国山河的美?

  (山河秀丽、大好河山、江山多娇、锦绣河山)

  谁能从中选一个词组,说一句话表示祖国山河的美?

  (祖国的河山多壮美!)

  改成感叹句会吗?再加重语气,改成反问句,会吗?

  学习了桂林山水,我们知道祖国山河秀丽,更加深了我们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五、练习

  下面请大家做两个作业:

  1、找出课文中写山写水的词,归好类抄写。

  2、检查你们自学生字的情况,请你们填这几个词。

  (出示小黑板)

  (抽一生上讲台填写,填写完讲评)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

  3、通过朗读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在第五自然段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能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搜集有关《二泉映月》及主人公阿炳的有关资料。

  教学流程:

  一、介绍课题及作者、欣赏名曲《二泉映月》。

  1、板书课题:二泉映月;指名读题。

  2、《二泉映月》是一首的曲子,是谁创作的?你对阿炳有些什么了解?

  3、阿炳是个苦难的人,是一位民间音乐家,是一位盲人音乐家。他的《二泉映月》代表了阿炳的水平,你们想听吗?(板书:听)

  4、师:我们来一起聆听这首不朽的二胡名曲。你准备用什么来听?(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

  5、告诉老师,这悠扬的琴声,让你听到了什么?(板书:苦难、凄凉、抗争、怀念)。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同学们,一首名曲我们用心去感受的时候,我们听到了苦难、凄凉、抗争和怀念。阿炳这位民间艺人为什么能够创作出这样动人的音乐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课文。

  2、师:刚才同学们都用心去朗读了课文,读得非常好。这篇课文有许多生字词。(出示词语灯片,)认识吗,谁来读读?

  月光如银、双目失明、委婉连绵。

  月光似水、卖艺度日、升腾跌宕。

  静影沉璧、经历坎坷、步步高昂。

  月光照水、热爱音乐、舒缓起伏。

  水波映月、向往光明、恬静激荡。

  3、每列词分别写了什么?怎样读?

  4、这些词语中,有不理解的吗?不理解的提出来。(对不理解的词语尽量让学生自己答,最后再次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

  1、拿出笔来,快速浏览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带有“听”的`句子。

  2、课文第二段中有好几句写到了带有听的句子。谁来把第二节来读一读?(出示第二节投影)

  3、小阿炳什么声音也没有听到。师父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 “奇妙”是什么意思?(神奇而美妙)阿炳多么盼望自己快快长大啊!早点儿听到那奇妙的声音。十多年过去了,小阿炳长成大了,他听到了奇妙声音了吗?谁来读第四自然段?(相机板书: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4、你们认为这样的声音奇妙吗?为什么阿炳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反而听到是叹息、哭泣、倾诉、呐喊?这就要联系阿炳这十几年来是怎么过来的。默读第三自然段。从中找出有关词语句子。

  5、“双目失明”对一个人的打击是怎样的打击呀。同学们,你们把眼睛闭起来。(此时师调沉郁地独白:一片黑暗,沉浸在一片黑暗中。阿炳再也看不见了,他看不见美丽富饶的家乡,看不见月光似水、静影沉璧的二泉,看不见照耀清泉的月光,所有的美好的一切阿炳再也看不见了。)

  请同学们睁开眼睛,同学们,你们明白了阿炳为什么听不到奇妙的音乐,而是:渐渐地、渐渐地……

  6、想象感受阿炳卖艺情景是怎样的?

  师:凄惨的琴声传遍了大街小巷!阿炳坐在二泉边,他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却听到了——渐渐地、渐渐地……

  但阿炳被苦难压倒了吗?你从哪儿看到阿炳没有被压倒?

  (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指导有感情地朗读、齐读。

  四、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阿炳不仅听到了叹息、哭泣,还听到了倾诉和呐喊!“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的月夜。”他为什么要把这些通过琴声来倾吐给月夜呢?

  2、我们一起把这一段读出来。(播放《二泉映月》)

  指导朗读,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表达:怀念、思索。

  高潮:升腾跌宕,步步高昂,表达:抗挣、向往。

  3、学生练习朗读。

  五、总结课文。

  1、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惠山的清泉,他爱照耀清泉的月光。是音乐带给了他光明,是音乐带给了他安定幸福,是音乐安抚他孤寂的心灵。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诞生了——这就是经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喜爱,在国际乐坛也享有声誉。

  2、享有怎样的声誉呢?

  (幻灯片打出:1978年,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席间他指挥演奏了弦乐合奏《二泉映月》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呢喃地说:“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

  小泽征尔认为应该怎么听《二泉映月》?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无比崇拜的时候才会朝他跪下。小泽征尔崇拜阿炳什么呢?他要跪阿炳什么精神呢?。

  3、(充满激情地)充满苦难人生的人太多了,度过凄惨人生的人太多了。但是有些人被苦难压倒了,在凄惨中潦倒了,这样的人是不值得被小泽征尔跪的。小泽征尔跪的是对命运抗争、对光明向往(板书)的这种不屈的精神!今天的我们该怎样去听《二泉映月》?用心,让我们用我们整个心灵再一次感受那动人心弦的《二泉映月》。(播放《二泉映月》。

  苦难本来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悲痛、哀伤、哭泣。但是对一个生活的强者,对于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同学们让我们勇敢地面对苦难吧!下课。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12-18

小学语文《翠鸟》教案09-02

小学语文《aoe》的教案09-08

小学语文绝句教案11-14

小学语文荷花教案11-20

小学语文翠鸟教案07-06

小学语文母鸡教案07-11

小学语文教案11-03

小学语文拼音教案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