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7-30 12:31:35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品1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精品10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充分利用插图学习三个声母,能正确地书写三个声母。练习声母和韵母的拼读。

  2.学习三拼连读音节的拼读方法。

  3.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

  教具准备:

  插图、拼音卡片、汉字卡片、头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声母,你们还记得声母和韵母的不同吗?

  学生背:声母不能独立成音节,韵母可以独立成音节。声母不能标声调,韵母可以标声调。声母本音不响亮,韵母发音响亮。

  二、学习三个声母

  (一)出示图1

  教师启发学生用一句话说出图意。

  例:一只和平鸽叼着一根柳条像个9。学生看图,问:你看到了什么?跟同学们讲一讲图意。下面的字母会读的读一读。教一教不会的同学,告诉他你是怎样发音的。

  教师边板书边与学生:“g”字像个9,尾巴往左扭。

  (二)出示图2

  学生说图意。小组内互相学一学字母的读音。

  例:两只小蝌蚪在水草旁边游玩。

  师生:“k”字一大竖,蝌蚪中间住。

  (三)出示图3

  学生自学。不会的请教老师和同学。

  师生:“h”字一大竖,椅背儿靠左立。

  充分发挥了儿歌的作用,使学生易学,易记,兴趣浓厚。

  三、练习拼读

  (一)教师出示“个”字及音节g-8-g8,读一读字音。想一想,探讨:字的读音与音节读音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出:字与音节想同,拼准音节就等于知道了字的读法。)

  (二)练习拼读

  1.“课”怎么拼?自己试试。

  k-8-k8

  2.小河的“河”怎样拼呢?在小组里拼一拼。

  h-6-h6

  3.我们还可以拼读哪些音节?自己练一练。

  出示:歌、可、湖、哭、古、嘎、库、哈、户

  4.学习三拼连读音节。

  教师谈话导入:同学们,试一试,这样的音节怎样拼?

  教师:通过拼读音节,你有什么发现玛?

  h-u-1-hu1 师生共同出拼读的'要领是“前音轻短后音重,介音一划猛一碰。”告诉学生可以做介母的只有三个:i u {

  练习拼读:

  g-u-$-gu$

  h-u-%-hu%

  g-u-1-gu1

  以上音节分别拼出了:花、国、火、瓜

  通过学生自己练习,出拼读要领。

  四、巩固练习

  学生戴上头饰表演。

  教师请几个学生戴上“g k h”再请几个学生戴上“a e u”教师请学生自己找朋友。

  通过动态的游戏,让学生主动参与,使学习效率提高。

  五、老师指导写字母

  让学生自己发现这三个字母应该怎样写?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动笔书写字母。然后,老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评。

  六、教师

  今天我们学习了“g k h”三个字母,练习了拼读,又学习了三拼连读音节。收获真不少。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史论,而大半篇幅用于叙述秦王朝兴亡的历史过程,实际上是以史实作论据,论证秦的迅速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因此,教学重点应是最后一段。

  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它是高度概括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主观色彩;本文又是用骈体写的,这种色彩就表现得更为明显,要讲清这一点就很难。此外,还要考虑到本文的背诵量较大,要使学生既能背得顺畅,又不增加他们的负担。

  2.教学方法。

  课文练习只要求背诵最后三段,也是出于不增加学生负担的考虑,但从教学的需要来看,背诵全文是大有好处的。为此,拟采用诵读教法。

  背诵应有严格要求,但个别地方可以放宽。如第2段列出九国的顺序是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而第5段则是,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据此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排列方法是以山东六大国置前,三小国置后,至于六大国中孰前孰后并无一定的准则。背诵时就不一定非照原文顺序不可。其次,第2段还列出20个人名,是举例性的,不过是作此随手拈出(例如乐毅是制兵的人,而被列入通意一类),背诵时不一定一一背出,也不必照原文的顺序。总之,要从总体着眼,只要不违背作者本意,就可以不计较个别字眼,当然,关键的字眼决不容许出现错误,这是背诵长文(千字以上)的原则。

  3.课时安排。

  本文拟用3课时诵读。

  第一课时:简介作者及《过秦论》写作意图,分析全文布局,诵读第1、2两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3、4段。

  第三课时:诵读第5段。

  预习安排

  1.朗读课文2-3遍,要求字音准确。

  补充注音如下:殽(xio)函 膏腴(y) 合从(zng)(以下约从从散之从皆读zng)翟景之翟读zhi(凡姓皆如此读)墨翟之翟读d(名) 召(sho)滑之滑、王寥之寥皆依今读。

  镞(z) 笞(chī) 因利乘(chng) 万乘 (shng)之势 将(jing)数百之众

  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是一篇史论,为什么大半篇幅是叙事?作者这样叙事有什么目的?

  2.文章将秦统一全国的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为什么这样划分?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和《过秦论》写作意图。

  贾谊的《过秦论》共有上、中、下三篇。我们学的是上篇,文中概括叙述了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了秦始皇的`暴政,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它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了中篇,作者对这个观点作了分析,并进一步指出秦二世不顾天下之嗷嗷,继续实行暴政,重之以无道,然后从正面提出治理天下的原则: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这是作者为文的本意所在。下篇主要指责秦王朝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

  君主--子婴的过失。

  《过秦论》鲜明地表现了贾谊的政治立场。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人。18岁时以能读诗书、善属文,为郡人所称誉,廷尉吴公荐于汉文帝,被任为博士。不久,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32岁时郁郁而死。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论古是为了说今,这是读本文时首先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

  二、粗略分析全文布局。

  1.先按表达方式将全文分为两部分。

  (一)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

  (二)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

  2.再分析记叙部分的层次,可分两大层。

  (1)兴起的过程(前三段)

  (2)灭亡的过程(第四段)

  可以一边讨论一边板书要点,最后形成下表(表中圆括号的数字表示段落顺序):

  三、诵读第1段。

  在诵读练习中以提问方式明确本段的内容要点:

  ①秦的地理优势;②秦孝公的政治雄心--统一天下;③基本国策(耕战、连衡)及成果。

  史实补充:①外连衡而斗诸侯--这是跟上文内立法度......修守战之具相对应而言,其实这是后来的政策。有些教参上甚至把它跟连衡政策的创立人张仪联在一起,这是不正确的,张仪相秦是在秦孝公死后十年,即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由此可见,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重在会意。

  ②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史记?魏世家》:三十一年(即秦孝公22年,公元前340年),......秦将商君诈我将军公子而袭夺其军,破之。秦用商君,东地至河。东至河。即秦得河西之地。这是秦以诈力夺取诸侯土地的一个突出的例子。按:这是秦取河西地的开始,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魏又献河西地少梁(今陕西韩城南)。

  四、诵读第2段。

  提问:本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庄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间长达90年,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

  讨论后,归纳如下:

  ① 将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这是从总体上看。

  ② 写秦扩大领土,按南、西、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量无比强大;写诸侯,按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的顺序说,并极力渲染其声势,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这是从局部来说的。

  ③ 统观此段叙史,近乎艺术概括方式,本质是真实的,但客观的历史过程并非如此。

  史实补充: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苏秦说六国从亲,约在前334--前332年之间,其时苏秦任从约长,并佩六国相印。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这是第一次合从。前318年,苏秦再次约从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年表》中作五国)。这是第二次合从。此外,前298年,魏、齐、韩三国曾联合攻齐。还有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这已不在上述87年之内了。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所谓九国之师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这也说明史论叙史跟史传的不同。

  背诵要求:①可以从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直接过渡到尝以十倍之地②于是六国之士......制其兵这一段可略读。

  五、留作业。

  背诵第1、2段;准备诵读第3、4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背诵第1、2段。

  用提问过渡:本文题目是过秦,这两段说到秦的过错没有?(没有,虽然也表现了秦的诈力政策,但在斗争中使用诈力是每一方都会有的,只是看谁用得更好。)既然如此,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为下文作铺垫,以统一过程中的强大跟后来的迅速灭亡做对比。)所以,下段就先说秦的过错。

  二、诵读第3段。

  先默读一遍,说说秦始皇的过错是什么。

  找出写过错的那一层(于是废先王之道......陈利兵而谁何)试用几个字来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愚民、弱民、以民为敌。)

  划分全段层次并答问:

  ① 首句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只有一个意思,却连用四句来表达,为什么?(这是中国空前的统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铺排;极言秦王朝的无比强大。)

  ② 次写扩大版图,有什么作用?(仍是极言秦王朝的强大。)要求注意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一句,是用来烘托秦始皇的威势,可算是虚写。如要实解就会出现矛盾,前218年,张良曾雇力士刺始皇于博浪沙,误中副车。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一字多义的比较,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通过积累十二生肖与十二时辰组合的词,以及包含各种动物名字的成语,丰富学生的语汇仓库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3.指导书写6个汉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

  4.自读短文,自主积累词语,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

  5.通过开灯谜晚会,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策划活动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活动体验。

  6.指导学生写好习作。

  教学重点

  感受汉字的独特,积累词语,进行阅读和语文生活。

  教学难点

  理解感悟短文《寻找天鹅的人》,练习场面描写和写活动感受。

  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

  师:我们每次到《语文乐园》中走一趟,都会有很多收获。我们从中学到了很多关于汉字的知识,积累了很多好词好句,培养了我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今天的《语文乐园》又将有许多有趣的知识与我们分享,准备好了吗?

  二、有趣的汉字。

  1.学生自由读题中的词语,看看有什么发现?(同一个“深”字,在不同的`词语中意思不同。)

  2.小组合作,通过查字典,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等方法探讨“深”字的不同意思。

  3.选择有关“深”字的不同词语说句子。

  4.想一想,你还发现哪些字在不同的词语中意思不同?

  三、词语超市。

  (一)十二生肖与十二时辰组合的词。

  1.自由读,找词语的共同点。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

  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2.指名读,重点指导读准带点字的音。

  3.齐读。

  4.找规律按十二生肖的顺序记一记。

  (二)包含各种动物名字的成语。

  1.贴出词语卡片,自由读一读。

  2.跟同桌的同学读一读,读准字音。

  3.仔细观察,你能发现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指名读词语,交流自己的发现:(每个词语都包含动物的名字。)

  4.讨论交流,理解词语的意思。(只需说出大意即可,可以用说话来理解,也可以用讲成语故事来理解。)

  5.谁能把所有的词语带回家?指名认读词语,试着用其中的一两个词语说说句子。

  6.我们还学过哪些这样的词语?

  四、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认读上节课积累的词语。

  二、写字板。

  1.观察每个字各个部件在田字格的位置。

  2.学生交流: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怎样写才最美观?

  3.教师示范,重点指导“矛”“绑”“湾”三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书写位置、笔顺。

  4.学生练习。

  5.作业展示,进行评价。

  三、阅读欣赏。

  1.过渡:同学们喜爱天鹅吗?有一位先生和你们一样喜爱天鹅,他决定到远方去寻找。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寻找天鹅的人》。

  2.自由阅读短文。

  思考: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你从短文中知道了什么?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4.续编故事:这位喜爱天鹅的先生,面对振翅飞走的天鹅,心里会想什么?又会做什么?

  5.读了这篇短文,你有哪些收获,积累了哪些词语?

  第三、四课时

  一、谈话引趣。

  许多地方都有正月十五闹花灯的习俗。闹花灯时,还常有猜灯谜的游戏。人们把灯谜写在彩色的纸条上,再粘贴到绳子上、花灯上挂起来,供人猜。谁猜对了就可以得到一份奖品。

  大家想亲自参加这样的活动吗?我们自己来策划一个灯谜晚会怎么样?

  二、小组合作。

  1.学生自愿组成小组,但不能多于8人,不能少于3人。

  2.小组商量,策划方案,合作讨论,选出主持人及猜灯谜内容。

  3.小组汇报策划方案,评出最佳方案。

  4.按照最佳方案以搜集灯谜、进行分类、布置活动场地、写主持台词等的分工着手准备,要求人人必须有准备,教师巡视指导。

  三、明确活动要求。

  活动中要求大家认真倾听,积极参与,把活动的各个环节和自己觉得最精彩的片断记在心中。

  四、灯谜晚会。

  1.主持活动。

  2.互相交流自己的活动感受。

  特别是将某一个记忆深刻的环节进行分享,在分享中讲清楚自己或者同学的表情,动作,言语以及当时的心理活动。

语文教案 篇4

  【预设目标】

  1、学会“全、奇”等14个生字,理解“奇妙、精彩、没完没了”等词语,会写“爸、全”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3、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喜爱读诗歌。

  【预设流程】

  一、导入课文

  看老师写3个字。

  (板书:看电视)

  你认识这3个字吗?一起读──

  (齐读课题)

  看电视小朋友们都很喜欢。明明他们一家人也特别喜欢看电视,他还写了一首看电视的小诗呢!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学习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

  1、请你打开书翻到第20页,先听老师来读读课文。

  2、多有意思的小诗啊,你们想读吗?那就请你认认真真地读一读,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学生自由读)

  过渡:

  刚才小朋友都读得特别认真,现在谁能大声地、清楚地读给全班小朋友听呢?

  3、分段检查读:

  ⑴ 第一段:

  第一段谁来读?看看谁是勇敢的孩子!

  (指名1人读)

  师评:你读得很正确。

  这一段里有几个生字宝宝,认识吗?

  (出示生字卡片)

  全:

  指名2人读。

  奇妙:

  这个词谁来念念?

  指名2人读──齐读

  看来生字宝宝都认识了,那咱们一起读读这一段吧!

  (齐读)

  ⑵ 第二段:

  第二段谁来念?(指名1人读)

  你觉得这一段中哪些字、词很难读,容易读错,能给大家提个醒吗?

  却 换 精彩 关掉 赛 咿咿呀呀 没完没了

  (指名读词后)这个句子你会读吗?

  (出示句子,指名2人读)

  师评:这么难读的句子你都读对了,太了不起了!你也很棒!老师觉得“打盹”这个词特别难读,谁能读准?

  (指名3人读)

  师评:你读得特别准,请你做小老师教大家读一遍。

  (学生领读)

  (出示句子)那这个句子你会读吗?自己先读读。

  (自由读)

  哪个能干的小朋友谁能读正确?

  (指名2人读)

  师评:不好。愿意再试一试吗?看来这个句子很难读,先听听其他小朋友来,等一会再请你读,好吗?

  (指名1人读)

  师评:好的,你把每一个字都读得很正确。读得很流利,很通顺!看来这一段难读的地方可真不少,认识了这些字,读好了这些词语,现在你一定能把这一段读得更好了。谁来读?

  (指名1~2人读 果然读好了!──小组齐读)

  ⑶ 第三段:

  谁来挑战第三段?

  (指名1人)

  (出示句子:“好球……直叫”)

  在这一段中这个句子特别难读,但是他也读对了,了不起!现在让老师来考考别的小朋友。

  (指名读──小组齐读)

  ⑷ 第四段:

  下面咱们该念第几段了?

  (第四段)

  在念第四段之前,谁先给大家提个醒,哪些字、词要特别注意?

  (指名说)

  修改 文稿 疲劳 舞蹈 音乐

  (指名1生读,指出多音字,齐读)

  看,这些难读的词语你都会读吗?自己先读读。

  (自由读 指名读)

  你一口气把这些词语都读对了,请你做做小老师吧!

  (学生领读)

  有了他的帮助,现在这一段一定读得更好了,自己再试试。

  (自由读──指名读)

  ⑸ 第五段:

  最后一段谁来念?

  (指名1人读 齐读)

  三、学习第1段

  1、课文咱们都读会了,小朋友在读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在这首诗中,这个词语出现了两次。

  (出示:奇妙)

  一起读──齐读

  (板书:奇妙)

  它们分别在课文哪里呢?赶快找到把它们圈出来。

  (生找)

  2、“奇妙”第一次出现在哪个句子里?能读读这个句子?

  (指名读1人)

  出示句子:

  每天,我们全家人都看电视,我家看电视,真有些奇妙──

  第二次呢?

  (找到后,读一读)

  出示句子:

  每天,我们全家人都看电视,我家看电视,可真有些奇妙!

  3、啊,找对了!在诗的开头和最后2次出现了“奇妙”,那你知道“奇妙”是什么意思吗?

  (指名答)

  4、真聪明!那你能读读这两个句子,把奇妙、奇怪的语气都读出来吗?自己先试试

  (自由读)

  第一句:

  指名读──范读──指名读──女生读

  第二句:

  指名1人读──男生读

  师评:读得好!第二句比第一句多了一个“可”字。

  过渡:

  丁丁说他们家看电视有些奇妙,你在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感觉到一些奇妙的地方?奇妙到底在哪儿呢?请小朋友再认认真真地读读第2、3、4段,找找看。

  四、学习第二段

  找到奇妙的'地方了吗?

  1、(生:却把一场精彩的球赛关掉)

  你在奇怪什么?能不能说得完整一点、清楚一点?

  (生:不知为啥换成了京剧)

  爸爸看京剧,为什么让你感到奇怪?

  (生答不上来:谁能帮他说清楚这个奇怪?)

  2、哦!这真让人感到奇怪?你是在哪一段找到的?

  (出示第二段)

  3、读出奇怪:

  那你能不能读读这一段,读出奇怪的语气?自己先读读。

  (自由读──指名2人读)

  老师也想来读,行吗?

  师范读。

  我读出奇怪了吗?那你能像我一样的来读吗?自己再练练。

  (自由读)

  (指名2人读)

  师评:有点奇怪的味道了!我好像看到你脑袋里的小问号了!

  咱们一起读出奇怪来。(齐读)

  4、情境对话:

  现在你们都来当当明明,好不好?来做个“打盹睡觉”的动作吧!

  (生做动作)

  明明、明明,快醒醒!你们刚才不是在看电视吗?怎么看着看着睡着了?

  (指名3人)

  (我不喜欢看京剧。)

  你为什么不喜欢看京剧?能用书中的话来说说吗?

  (咿咿呀呀的,唱个没完没了)

  可我知道现在电视上正在放一场精彩的足球赛呢!赶快换成球赛,好不好?

  (不好)

  那又为什么呢?

  (指名3人回答:因为奶奶喜欢看京剧)

  哦,我明白了。为了让奶奶看京剧,你和爸爸宁可放弃一场精彩的球赛,对不对?你们真是关心奶奶的好孩子!看来,你们家看电视的确有些奇妙,你能不能再读读,读出奇妙的语气来?

  (自由读──指名读──男生齐──女生齐)

  五、指导书写,小结全课

  1、指导写字:下面我们来写几个字。

  (课件出示:爸 全)

  请你观察这三个字,从结构上看你能发现什么?

  (上下结构)

  是啊,这两个字都是上下结构。我们先来写“爸”:

  爸:

  范写:看老师写这个字。上面是个父字头,一撇一捺要写得展开来一些,正好写到横中线。下面是个“巴”。谁来教教老师这个“巴”字该怎么写?

  (指名说,师一边写)

  谢谢你,我们写的时候还要注意,这个字上下两部分一样大,上下平分田字格。

  看清了吗?请你在书上描一个写一个。

  (把个别学生的字拿上来)你看他这个字写得怎么样?

  (指名学生说)

  全:

  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指名说)

  “全”和“爸”在田字格的位置差不多,请小朋友先在书上描一个,一边描一边记住每一笔的位置。

  谁来说说这个字怎样写才能写得漂亮?

  (指名说笔画的位置)

  有了他的帮助,现在你一定能把这个字写得很漂亮了,自己再写一个。

  关:

  我们要让“关”住进田字格里,怎样写才能让它住得舒服呢?请你观察一下田字格(指名答)

  范写。

  看清了吗?请你在书上描一个写一个。

  2、我们找到了一个奇妙的地方,还有奇妙的事儿吗?我们下节课继续找。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1.初步认识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本课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荣誉不能靠“争”得来,只有踏踏实实做事,默默为大家作贡献的人,才能获得荣誉,受人尊敬。

  3.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对鸟的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4.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荣誉不是靠“争”得来的,只有踏踏实实做事,默默为大家作贡献的人,才能获得荣誉,受人尊敬。

  2.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对鸟的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金 奖 章

  天已经亮了,可鸟国的王宫(ɡōnɡ)大厅里依然静悄悄的。[①以本段文字作为开头,其作用是什么?] 昨天鸟王孔雀过生日,鸟儿们喝得酩酊(ǐnɡ dǐnɡ)大醉,现在都还在梦里呢!只有乌鸦不声不响地在收拾着大家吃剩的残渣(zhā)碎屑。 [②用“鸟儿们喝得酩酊大醉”和“乌鸦不声不响”作对比,意在说明什么?]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乌鸦不声不响地收拾大家吃剩的残渣碎屑。

  太阳出来了,鸟儿们纷纷醒了。 突然,鸽子风尘仆(pú)仆地从外面飞了进来,雪白的衣服上沾了不少灰尘。大家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了鸽子。[③“突然”起什么作用?“风尘仆仆”“不少”“不由自主”“投向”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鸽子突然从外面飞来,大家的目光被鸽子吸引了。

  鸽子跑到鸟王面前,气喘吁吁地说: “大……大王,好消息,地球环保组织要派使者到鸟国来,还要颁发一枚金奖章呢!”[④“气喘吁吁”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写鸽子带来一个好消息,是事情的起因。

  这个消息太令人惊喜了,大家都欢呼起来。 [⑤“太”“惊喜”“都欢呼”等词语写出了大家怎样的`心情?]能得到地球环境保护组织颁发的奖章,该是多么荣耀啊![⑥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写大家十分兴奋。

  喜鹊清了清嗓子,大声说:“恭喜大王!”[句导读:喜鹊说的话,是对鸟王孔雀的恭维。]

  “是啊,金奖章非大王莫属!”大伙儿异口同声地说。

  段导读:第5、6自然段写出大家对鸟王的吹捧。

  鸟王得意地仰仰脖子,[⑦“得意”“仰仰脖子”写出了鸟王什么样的神态?] 好像脖子上已经挂上了金奖章。人类给鸟国颁发奖章,当然只有鸟王才配获得。[⑧用“只有……才……”的句式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写鸟王认为自己能得到金奖章,十分高兴。

  鸽子摇摇头,说:“不,不是颁发给大王的。我听他们说,这次要把奖章颁发给一只对地球有功的鸟。我没顾得上打听,就急着回来报信了。”

  段导读:介绍了奖章获得者的条件。

  黄莺一听,马上嚷开了:“准是颁发给我的。我唱的歌最动听!”[句导读:黄莺争奖章的理由是自己唱歌好听。一个“嚷”字,写出了黄莺急于表现自己的心情。]

  百灵不服气了:“唱得最动听的要数我!”他们俩你一言我一语地吵了起来。

  段导读:9、10两个自然段写黄莺和百灵都以自己唱歌好听来争取奖章。

  喜鹊平时总夸他俩歌声悦耳动听,这时却说:“歌唱得好有啥用,我天天向人类报喜讯,奖章当然是我的。”

  段导读:喜鹊此时一反常态,不再夸黄莺和百灵歌声悦耳了。相反,以自己为人类报喜来争赏。

  老鹰说:“我看还是抢吧!谁抢到手就归谁。”

  段导读:第9~12自然段,写出鸟儿们纷纷自夸争功的情形。

  鸟儿们一扫平时彬(bīn)彬有礼的斯文样子,吵吵闹闹,吹胡子瞪眼。鸟王看着它们,又伤心又失望,一时竟不知所措。突然,喜鹊大声说:“要是我得了奖章,就献给大王。” [句导读:这句话是喜鹊讨好鸟王孔雀的话,就是这句话,使一时不知所措的鸟王决定把奖章颁发给喜鹊。][⑨喜鹊眼看自己不能独享奖章,就说要把奖章献给鸟王,突出了喜鹊怎样的性格特点?] 鸟王听了这句话,像喝了一杯甘露,精神一振,心想:“喜鹊真是忠心耿(ɡěnɡ)耿!”于是,他连忙高声宣布:“我决定推荐(iàn)喜鹊领金奖章!”[句导读:鸟王的话证明了喜鹊的聪明,说明喜鹊的妙计达到了目的。][⑩鸟王高声宣布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段导读:鸟王建议把奖章颁发给喜鹊。

  鸟王一声大喊,大厅里立即安静了下来。等大伙儿回过神来,都不由得暗暗赞叹喜鹊的乖巧。

  段导读:写鸟儿们回过神来,都暗暗赞叹喜鹊的乖巧和圆滑。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写群鸟纷纷争功,希望自己得到奖章。

  隆隆隆,隆隆隆,天上传来直升飞机的轰鸣声,使者到了!只见他捧着一个系着红绸带的盒子,健步走进大厅。 [ 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那一定是装金奖章的盒子! 鸟儿们的眼珠子都快飞出来了。[ “快飞出来”几个字表现了鸟儿们怎样的心情?]

  段导读:写使者带着奖章走进大厅。

  鸟王赶忙迎上去,说:“欢迎您,尊敬的使者!”

  使者笑着说:“谢谢鸟王!我是来向贵国的一位公民颁发奖章的!”

  段导读:16、17两个自然段写鸟王和使者见面的相互致谢。

  鸟王快活地说:“太好啦,我郑重向您推荐,金奖章应授(shu)予劳苦功高的喜鹊!”

  段导读:鸟王“说话算话”,“郑重”推荐喜鹊荣获金奖章。

  鸟儿们都屏[bǐnɡ]住呼吸,大厅里安静极了。 [ 写大厅里安静的环境,其作用是什么?]喜鹊心里怦(pēnɡ)怦乱跳:金奖章就要挂在脖子上了,这多么值得自豪啊!更何况这还是地球环保组织颁发给鸟国的第一枚奖章呢!

  段导读:写喜鹊沾沾自喜的神态和兴奋的心情。

  使者笑了笑, 说:“谢谢您的推荐。不过,这次的奖章获得者已经确定了,是我们组织调查后作出的决定。” [ “我们组织调查后作出的决定”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写使者微笑着谢绝了鸟王的推荐,表明奖章获得者经调查已确定。

  使者打开盒子,拿出奖章。大厅里顿时就像炸开了锅,鸟儿们叽叽喳喳的,个个伸长了脖子,盼望着使者把金灿灿的奖章挂到自己的脖子上。[ “炸开了锅”“叽叽喳喳”“伸长”等词语刻画了鸟儿们怎样的神态?]

  段导读:鸟儿们都盼望得到金奖章。

  “金奖章授予——”使者清了清嗓子,大声宣布,“乌鸦!”[句导读:句中破折号表示声音延长,是讲话者为了制造悬念而用的。]

  乌鸦大吃一惊,抬起头来。[ “大吃一惊”说明了什么?] 使者已经走到他面前,把金奖章挂在了他的脖子上。乌鸦连忙说:“您大概弄错了!我既不像黄莺和百灵那样会唱歌,又不像喜鹊那样会说好听的话,也不像老鹰那样有力气……我怎么可能得到奖章呢?” [ 乌鸦用别的鸟儿的长处与自己的短处相比,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段导读:乌鸦认为使者搞错了,连忙解释。

  使者说:“没错。你看,奖章上刻着‘地球的清道夫 ——乌鸦’。大家知道吗?乌鸦每天把腐烂的动物尸肉、别人吃剩的残渣碎屑,都收拾得干干净净,还默默地捕捉害虫。他对净化自然环境、防止疾病蔓(àn)延作出了特殊而重要的贡献!”

  段导读:点明中心。使者说出了把奖章颁发给乌鸦的原因。

  鸟儿们不再争了。大家用敬佩的目光望着乌鸦。金光闪闪的奖章配上那身黑衣服,显得格外端庄、高雅。在大家的眼里,他一下子变得美丽起来。[ 你怎样理解最后这几句话?]

  第三部分(第15~25自然段):使者把金奖章颁发给乌鸦,乌鸦受到大家的尊重。

  表现了乌鸦谦虚、不爱争功的好品质。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认15个生字,学写10个生字。

  2.在认字、写字的过程中注重字义和字形的联系。

  3.提高自救意识,学习江凡在灾难面前冷静、机智的品质。

  教材分析

  《江凡》一文记叙了10岁的江凡面对火灾不只能冷静地想方法进行自救,还救出了奶奶和邻居。这篇课文比较贴近同学的生活,是培养同学自救意识的好教材。

  学情分析

  同学没有遭遇过火灾,不知道火灾中的应急常识,可能无法体验江凡当时的处境,因此课前要引导同学收集查找资料,教学中要引导同学多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昨天,老师安排大家查找资料,你们找到了哪些?能说一说吗?

  2.当火灾发生时,很多大人都有可能被大火吞噬,但在四川南充市却有一个10岁的小男孩从大火中救出了30多位邻居,他就是江凡。在发生火灾的紧要关头,他是怎样做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江凡》。

  3.同学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课文,自主识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笔画下来。

  2.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注意自身不认识的字的读音。

  3.自由读课文,找出生字的拼音读一读。

  4.小组合作,认识生字:焰、迅、速、烧、咳、嗽、慌、商、摸、终。(要求:说一说这些生字怎么读?想一想这些生字是怎么组成的?它的组成与字义、字音有什么关系?说一说这些生字什么地方容易写错?怎样写才好看?用生字组词、搭配词语或造句。)

  5.小组汇报,说说你是怎样认识这些生字的?

  6.游戏检测:请动物到家做客。(每张动物图片的背后写上生字的'拼音,老师举起图片,同学找出相关的生字卡片,哪一组的同学全部找对,图片归哪组所有,动物图片最多的组为胜者)

  三、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同学自由读课文,做到准确、流利。说说你认为江凡是一个怎样的人?

  2.同学们谈对江凡的初步认识。

  3.从课文哪些段落可以看出江凡是一个镇定机智的人?在同学充沛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从以下两个方面重点指导。

  (1)引导同学从火势的严重来体会江凡的镇定:

  ①当时的火势怎样呢?仔细看图(出示多媒体课件),再读一读课文第2、4自然段,用自身的话说说当时的火情。

  ②从课文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当时火势大,情况紧急?(体会“惊慌”的意思,并抓住重点词语指导朗读)

  ③假如你看到这样紧急的火情,你会想些什么?江凡又是怎么做的?(教师引读,同学齐读)

  (2)引导同学从江凡的做法来体会江凡的机智镇定。

  ①自由读课文第3、5自然段,讨论:这些段中写了江凡是怎么做的?哪些地方可以表示出江凡冷静机智,请找出这些语句来。(抓住有关动词指导朗读)

  ②江凡为什么拿衣服让奶奶包住口鼻?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

  ③在什么也看不清的楼道里,江凡为什么能把奶奶和邻居从火中救出来?

  4.你认为江凡是英雄吗?你对江凡说的话是怎样看的?

  5.自由练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江凡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想一想我们该向江凡学习些什么?

  6.同学交流感受以后,再读课文:“同学们,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把你此时此刻的感受和体会尽情地表达出来?你觉得怎么读能够更好地表达自身的感情,你就怎么读。”

  7.小组竞赛,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延伸表达,抒发情感。

  火扑灭了,邻居们也得救了,同学们,此时此刻,假如你也是被救人员,你也亲眼目睹了这一幕,你会用一句怎样的话来称誉这位小小年纪的少先队员?你会对江凡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

  1.在本课优秀教案中,重视同学对教材的整体感悟。让同学通过读课文去体验“江凡是怎样一个人?”接着又紧紧抓住体现人物特点的两个方面(即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动作描写),让同学在朗读中欣赏,在考虑中感悟。从而使同学理解课文,受到了情感熏陶。同时还注重在教学中,让同学边读边找出有关句子,从而让同学明白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道理,培养了同学良好的阅读习惯。

  2.经过两年的识字,同学已经掌握了近20xx个常用字,而且在识字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在此课的识字教学中,尊重同学原有的认字水平。首先让同学自由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让同学对生字有了整体的印象。接着,教师又鼓励同学利用拼音自同学字,在自学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让同学交流认识生字的方法,使学习能力强的带动学习能力弱的,从而让同学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学习。

  3.新课程非常重视同学收集、处置信息能力的培养。这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虽然低年级要求极低,但收集资料的习惯则要从小培养。在本课的预习作业中,教师就安排了同学查找资料,了解有关火灾的自救知识。从本次查找资料的内容来看,目的非常明确,而且涉和的内容有利于对教材的理解。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使同学养成有目的收集资料的习惯。在同学查找资料之后,教师很重视对这一活动的评价,一上课,教师就让同学汇报,通过汇报这一活动完成对同学检验的作用,从而促进了同学学习的不时进步。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任务

  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2.学习勾践在困境中不气馁、不沉沦,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精神。

  3.理解和整理归纳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栖、昆、资、形成、吊、蕃、释、饩、旅”等词语的意义。

  2.整理归纳“知、夏、既、劝、遂、当”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1.掌握古汉语中省略句式的类型和特点。

  2.体会本文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锤炼语言方面的字约义丰的特点。

  教具准备

  录音机,《勾践灭吴》教学磁带、投影仪、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特点]

  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2.介绍有关背景。

  3.学习课文的1~2自然段。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清出著名的小说家蒲松龄的聊斋屋曾有一幅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对联中的“苦心人”就是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勾践,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今天,我们就结合历史史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勾践事如何在失败中崛起,终于报仇雪耻,吞并吴国的。

  二、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先让学生看课文62页的.介绍)

  《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越语》,《国语》是继《左传》之后的又一部历史散文著作。《国语》中的“国“,指的是周王朝和鲁、齐、晋、郑、楚、吴、越七个诸侯国。“语”就是语言的意思。因为这部书是人物语言记载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的,所以称作《国语》。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而且是第一部分国记言的国别史。它所记载的言论史实,上起于西周的周穆王(公元前947年),下止于战国初期的鲁悼公(公元前453年),全书分为八部分:即《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共二十一卷。其中《周语》三卷,《鲁语》二卷,《齐语》一卷,《晋语》九卷,《郑语》一卷,《楚语》二卷,《吴语》一卷,《越语》二卷。

  虽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言“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但《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一般的看法是,《国语》的成书有一个过程,最初是左丘明传诵,然后是时人传习,最后经列国之瞽史改编、润色而成。时代大约在战国初年。

  后人曾传《国语》和《左传》并称,称《左传》为《春秋内传》,《国语》为《春秋外传》。其实《左传》侧重记事,《国语》侧重记言,就文学价值说,《国语》不及《左传》。(请参考课本62页介绍)

  但总的来说,《国语》开创的国别史对后世是很有影响的。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司马迁《史记》和《世家》,陈寿的《三国志》,皆与《国语》一脉相承。

  三、背景介绍

  《勾践灭吴》记述了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及勾践灭吴的故事。

  春秋末年,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经常发生摩擦,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攻越,结果受伤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定要报仇,夫差练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大败之后退守到会稽山时,只剩下五千人,本文所叙述的就是勾践退守会稽山后,卧薪尝胆,富国强兵,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报仇雪耻的故事。

  (放录音,让同学们整体感知课文)

  四、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生字:栖(qī)絺(chī)譬(pǐ)雠(chǒn)嚭(pǐ)赦(she)鄞(yín)蕃(fān)饩(xì)

  (2)多音字:贾(gǔ)人爪(zhǎo)牙疹(chēn)疾疹衣(yì)非其夫人之所识则不衣

  (3)通假字:“餔”通“哺”例句: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

  “有”通“又”例句: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三千

  (4)异体字:“已”同“矣”例句:虽悔之,亦无及已

  “句”同“勾”例句: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

  “取”同“娶”例句:令壮者无取老妇

  “免”同“娩”例句: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政”同“征”例句: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歠”同“啜”例句: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生字、多音字、通假字、异体字的读音)

  2.再读课文,指导诵读,理清思路,简析文章。

  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1)勾践之言要读得沉稳、坚定、语速适中,因它虽兵败栖于会稽,事急求谋臣,但紧张而不慌乱,实为将帅风度。

  (2)大夫种临危不乱,挺身而出,进见勾践。所言责备之中又可见忠贞和自负,要读出来。

  (3)“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句节奏感很强,“夏、冬、旱、水”要用重音读。

  (4)“无乃后乎?”是大夫钟对勾践的提醒,要读出责备之中的忠诚之意。“何后之有?”虽是反问句却要读出诚恳的纳谏之意。

  (范读,学生齐读)

  提问:本段叙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本段以简练的笔法写出越国兵败退守会稽之后,君臣执手相谋的情景。

  第二自然段

  诵读指导:

  (1)本段主要记叙吴国大夫伍子胥的言辞。勾践派大夫钟使吴,以求和解,伍子胥坚决反对,他的进谏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要读得从容不迫,抑扬顿挫,尤其是“不可!”和“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句要读得恳切、坚决而有力量。

  (大夫钟之言要以谦卑恭顺之语气增添吴王夫差的骄矜之气。

  (齐读,指名一学生读,读后点出不足之处)

  提问:大夫钟赴吴求和,吴国君臣的态度如何?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吴国忠臣伍子胥反对和解,力谏吴王夫差。认为“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亦无及已。”吴国佞臣太宰嚭贪财好色,为越开脱,以“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之,又何求焉?”站在越国的利益上,谏夫差同意和解。而夫差不听忠臣之谏,轻信太宰嚭之言,与越国和解。《勾践灭吴》说课稿教案

  (齐读一、二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

  1.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古汉语词典进一步疏通文意。

  2.完成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课文的3~6自然段。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资料显示(一)(投影或多媒体)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史书,共21卷,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八国之事。

  2.《国语》是通过______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的。

  学生回答:《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之事。《国语》是通过记载人物语言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的。

  资料显示(二)(投影或多媒体)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2.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

  3.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

  4.遂使之行成于吴

  学生回答:“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的“栖”应为“退守”之意。“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中的“昆”为“兄”之意。“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中的“贾人”为“商人”,“资”为“储备”,“絺”为“夏天穿的一种细葛布”。“遂使之行成于吴”句中的“行”为“赴吴”,“成”为“讲和”。

  资料显示(三)(投影或多媒体)

  1.大夫钟是如何论述为政必须先求谋臣的道理的?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后,干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2.对于越国的求和,子胥、太宰嚭的态度如何?结局如何?

  学生回答:大夫钟用通俗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责备君王平日没有培养谋臣武将以备用时。越王勾践退守会稽之后干的第一件是求谋臣。

  对于越国的求和伍子胥坚决反对,太宰嚭贪财好色,为越开脱,吴王夫差听信了太宰嚭。

  二、学习课文的3~6自然段

  从第二自然段中可知:大夫钟略施小计,贿赂了吴国佞臣太宰嚭,吴王夫差听信太宰嚭之言,与越国订立了盟约,为勾践的报仇雪耻创造了条件。为了复国,勾践是如何做的呢?

  1.学习三、四自然段

  (学生齐读)

  诵读指导

  (1)“勾践说于国人曰”中“说”读shuō.“去民之所恶”中的“恶”读è,当作“不好”讲。“南至于句无”句的“句”读gōu,同“勾”。

  “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中的“衣”读yì,是动词,当“穿”讲。“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4个生字3个认读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夜宿山寺》的内容初步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的意思能说出从哪看出山寺很高。

  教学重点:

  1、学习4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读诗感悟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1、规范、端正、整洁地写字。

  2、了解诗的内容能说出从哪看出山寺很高。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了一首《静夜思》你们还会背么 指导读生字“诗”。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出示李白的图片。介绍李白一生游览过许多名山大川也写了许多赞美祖国山河的诗句他的诗有的十分夸张充满想象力有的`充满豪情故此人们称他诗仙。

  2、揭示课题。

  (1)这一天李白来到一座大山前这是一座高高的山云雾缭绕山上有一座寺庙。李白要去山上的寺庙山实在太高了爬了一天才到山顶于是他就住在寺庙里用一首诗歌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感受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夜宿山寺》。

  (2)读准字音读准题意 《夜宿山寺》中“宿”就是住的意思。‘寺’就是庙宇和尚住的地方。‘夜宿山寺’是什么意思呢”晚上住宿在山中的寺庙里。

  二、读通古诗认识生字。

  1、过渡他登上了楼台的最高层看到皓月当空、群星璀璨写下了怎样优美、浪漫的诗句呢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不认识字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圈出诗中的生字努力做到正确流利。

  3、指名读词语、读古诗在读中学习生字。 读准下列字音寺、宿、摘、恐。 认读生字时字形相近的可以放在一起识字如“寺”和“诗”可以让学生比较一下字音字形。

  三、理解字词、了解诗意。

  (过渡:朗读这首诗你对这座山寺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

  1、这首诗描写的是山寺的高大请你小声读读古诗你从哪句话看出山寺很高教师指出“危楼”指高楼“百尺”表示很高但不是实数。“星辰”是星的总称

  (1)想像一下,作者站在这么高的楼上是什么感受呢?

  (2)结合实际说一说你站在最高的地方是什么感受?李白所在的楼高高的可能都想想不到的高那你读出这样的感觉和语气。

  (3)这山寺高的仿佛一伸手就能摘到星辰,一起连起来再读读。 真是太高了,让我们在读读这句。

  (4)你要是上了这么高的楼,会是什么感受?——那你再读读。

  (5)李白怎么想的(恐惊天上人 )

  “天上人”指的是谁呢?

  为什么诗人不敢大声说话 ?

  是啊,李白想:神仙在干什么呢?我是一个普通人,可别吓着神仙,该怎么读?

  (6)四句连起来读一读。

  2、再读古诗读准字音

  3、 还可以这样读呢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学生自由朗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对读、学做小诗人诵读。)

  四、背诵古诗。

  (1)填诗背诵《夜宿山寺》。

  ( )( )高百尺 ,

  手可( )( )( ) 。

  ( )( )高声语 ,

  ( )( )天上人。

  (2)指名背诵。

  五、指导书写生字。

  辰 寺 诗 尺

  1、指导书写“诗、寺”两个生字。

  (1)笔顺跟随看清笔顺、间架结构。

  交流书写生字中应该注意的地方“寺”由两的熟字“土”和“寸”组成。“土”要扁一些“竖”写在竖中线上两个“横”起笔低收笔高都向右上方倾斜第2个“横”贯穿左右是这个字的3个横中最长的笔画决定整个字的宽窄。“寸”的“竖钩”在竖中线的右边。 “尺、辰”两个生字字形相似学生比较他们的共同点都有舒展的捺和撇。

  (2)描红。

  注意起笔、收笔、占格位置

  (3)教师范写

  (4)独立写一个

  (5)展示、评议

  (6)再独立写一个

  六、作业。

  1、抄写生字各3个。

  2、把这首古诗背给家长听。

  3、选做搜集李白的诗读一读背一背。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要求:

  1、能按"习作要求提示"选择和小伙伴之间发生的老师不知道的故事, 自拟问题写下来。

  2、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内容写具体,情节写生动。

  3、能主动修改自己的习作,逐步养成多读多改的良好习惯.

  重难点、关键

  借助插图探究写法,捕捉细节完成习作.

  课前准备

  创造一个老师不在场的课堂,给予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要求

  1 前几天,老师有一次因故不在课堂,老师想知道没有老师在时,同学们都做过些什么。不要怕在老师面前暴露缺点而羞于表达,大胆地说出真实的情况,无论是好事,趣事还是错事都可以说。

  2 交流

  3 揭示本次习作要求----写一写老师不在场时,你和小伙伴之间发生过的故事,无论是好事,趣事还是错事,都可以写下来。

  二、借助插图,探究写法

  1 整体观察插图,感知”面”的描述。

  讨论:画面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当时的情形怎么样?

  2 抓住局部观察插图,感知”点”的描写

  从插图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某个人或几个人进行细致的观察,想一想:他们在做什么?由人物的动作.表情想象出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 插入突发事件添加细节。

  展开想象:如果教室门猛然被推开,情况会怎样?或者突然有人说”老师来了”,情况又会怎样?

  三、联系实际,交流体验

  1、日常学习生活中,插图中描绘的`场面大家一定也经历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老师不在场时,自己曾经扮演过怎样的角色?

  2、交流、评议

  引导学生不仅抓住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还要把其他同学的种种表现都描述出来。

  3、各自梳理,确定本次习作材料

  四、写法迁移,尝试习作

  1、运用插图探究出的写法完成习作草稿。

  2、组织评议,指导修改。

  3、誊写习作

  板书设计:

  习作2

  “面”——把握记叙文六要素

  “点”——抓住人物活动

  “细节”——插入突发事件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4、艺术并非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要注意启发学生对艺术创造的认识和体验。使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写在作业 本上。

  3、查找有关的丰子恺的资料。

  教学设计:

  一、竹图展示,导入 课文。

  同学们看过竹子吗?在晚上看过竹子吗?在有月光的晚上看过竹子吗?画过竹子吗?在水泥地上画过竹子吗?在有月光的晚上在水泥地上画过竹子吗?没有的话,现在画一画。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这篇文章以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2、课文题为“竹影”,它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主要写人物活动?

  3、本文除写人物活动外,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孩子们的游戏之中蕴藏着他们独特的“艺术”创造。

  三、语言品味,互动释疑。

  你品味到美了吗?

  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为生动?为什么? 此题让学生注意课文充满儿童情趣的描写,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认识。

  再次浏览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美的语句,并试着说明理由。

  如: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

  ……

  四、合作探究,比较鉴赏。(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点)

  梳理父亲讲述的中国画特点及有关画家的一些知识,引导学生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他们的学习愿望。

  梳理:(1)中国画不注意“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

  (2)颜色:中国画以墨和朱砂为颜料;西洋画则以事物的本来颜色为颜色。

  归纳:中国画重神似、神韵;西洋画重形似、写实。

  补充:中西方在画法方面的基点区别:

  (1)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

  (2)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

  (3)中国画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画人物画很重解剖学。 ( 艺术解剖学)

  (4)中国画不注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

  (5)中国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

  五、体验拓展,走进童年。

  1、名人与竹:搜集有关画竹的名家或关于竹的名句,名篇。

  2、竹之悟:有人说,竹—-每前进一步都要做一个小结;也有人说,竹——外强内干。你认为呢?请你联系实际,说说你的感想。

  3、竹之游戏:大家在童年时做过哪些跟竹有关的游戏?请用简洁的语言的叙说出来。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通过大家的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本文的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同时借助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把我们带入了孩子们的童稚活动中,也让我们进入了美的世界----------

  2、课外延伸:

  ①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游戏,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编花环……留心一下,想一想,你是否也在进行着一种艺术上的创造,是否也有艺术上的发现呢? 此题意在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感受艺术的能力,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②写一段童年的往事。要求:跟竹有关,语言自然、清新,尽量表现童真、童趣。

  课外资料

  一、作者简介

  丰子恺(1898—1975),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等。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表现浓厚的生活情趣。

  二、儿童画(丰子恺)

  孩子们的袋里常常私藏着炭条,黄泥块,粉笔头,这是他们的画具。当大人们不注意的时候,他们便偷偷地取出这些画具来,在雪白的墙壁上,或光洁的窗门上,发挥他们的作品。大人们看见了,大发雷霆,说这是龌龊的,不公德的,不雅观的;于整洁和道德上、美感上都有害,非严禁不可。便一面设法销毁这些作品,一面喃喃咒骂它们的作者,又没收他们的画具。然而这种禁诫往往是无效的。过了几日,孩子们的袋里又有了那种画具,墙壁窗门上又有那种作品发表了。

  大人们的话说得不错,任意涂抹窗门墙壁,诚然是有害于整洁、道德及美感的。但当动手销毁的时候,倘得仔细将这些作品审视一下,而稍加考虑与设法,这种家庭的罪犯一定可以不禁自止,且可由此获得教导的良机。因为你倘仔细审视这种涂抹,便可知道这是儿童的绘画本能的发现,笔笔皆从小小的美术心中流出,幅幅皆是小小的感兴所寄托,使你不忍动手毁损,却要考虑培植这美术心与涵养这感兴的方法了。

  实际除了出于恶意的破坏心的乱涂之外,孩子们的壁画往往比学校里的美术科的图画成绩更富于艺术的价值。因为这是出于自动的,不勉强,不做作,始终伴着热烈的兴趣而描出。故其画往往情景新奇,大胆活泼,为大人们所见不到,描不出。不过这种画,不幸而触犯家庭的禁条,难得保存。稍上等的人家,琼楼玉宇一般的房栊内,壁上不许着一点污秽,这种画便绝不可见。贫家的屋子内稍稍可以见到。废寺,古庙,路亭的四壁,才是村童的'美术的用武之地了。曾忆旅行中,入寺庙或路亭中坐憩片时,乘闲观赏壁上龙蛇,探寻其意趣,辨识其笔画,实有无穷的兴味。我常常想,若能专心探访研究这种绘画,一定可以真切地知道一地的儿童生活的实况,真切地理解儿童的心情。据我所见,最近乡村废寺的败壁上,已有飞机的出现了。其形好似一种巨大的怪鸟,互相争斗着。最初我尚不知其为飞机。数见之后,稍稍认识。后来听了一个村婆的话:“洋鬼子在那里煎出小孩子的油来造飞机,所以他有眼睛,会飞。”方始恍然,儿童把飞机画成这般的姿态,不是无因的。听了这话,看了这种画,而回忆近来常在天际飞鸣盘旋的那种东西的印象,正如那壁上的大鸟一般的怪物。校正那村婆的愚见,而用艺术的方法把飞机“活物化”为怪鸟,而设想其在天空中争斗的光景,这是何等有兴趣的儿童画题材!这样的画,在上海许多儿童画报上尚未见过,而在穷乡僻处的废寺败壁上先已发表着了。

  这点画心,倘得大人们的适当的指导与培养,使他们不必私藏炭条,黄泥块,与粉笔头,不必偷偷地在墙壁窗门上涂抹,而有特备的画具与公然的画权,其发展一定更有可观。同时艺术教育的前途定将有显著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