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8-20 10:03:49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3篇[必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3篇[必备]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有趣的作业》是义务教育课程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鄂教版》一年级下册中的一阅读课文,全文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要求同学们到大自然里找春天,把能代表春天的东西带到教室来,大家纷纷带来了小蝌蚪、柳枝、青草……可小丽带来的是自己亲笔画的一幅玉兰花的画。小丽的作业受到了老师的特别称赞。故事告诉同学们,任何花草树木,还包括小蝌蚪,它们都是有生命的,我们应当尊重它们的生命,关爱它们的生命。

  学生分析:

  一年级学生经过半年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掌握了一些简单的阅读方法,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的能力在不断地提高,能够关注日常生活中一些事物的变化,并且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见解。

  教学理念:

  1、《语文课程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积极性。

  2、让朗读成为学习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自主的氛围中学习,自由地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理解课文,让学生充分联系生活实际,树立环保意识和正确的情感态度。

  教学目标:

  1、学会“王、每、今、画、公、玉、兰、四”8个字,会认“代、表、教、定、课、桌、昨、完”7个字,认识5个偏旁“、人、、、口”。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懂得要自觉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大自然。

  教学重点:

  1、教学生学会生字,认识新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教育学生关爱动物和植物,热爱大自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师:前两天,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作业,请你们把能代表春天的东西带到教室里来,你们能给老师看看吗?

  (同学们纷纷展示自己的作品,老师点评)

  师:有位老师也给他的学生布置了相同的作业,你们想知道那些小朋友带的是什么东西吗?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三课吧!

  (板书课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悬念式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检查作业时鼓励性的语言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为后面的学习做到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

  师:谁愿意提醒大家,我们在初学一新课文时,应注意哪些问题?(1、标然段画出生字,读准字音。2、画出生字,读者准字音。3、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4、把不懂的词做上记号。)。

  [让学生自己说出初读课文应注意的问题,而不是教师一味地灌输,这样不但巩固了学习方法,还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课文,对故事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老师巡回指导)

  三、检查初读

  (尽量面向低水平学生,这样更能发现问题)

  1、学生开火车认读生字。

  要求会认的字:代、表、教、学、课、桌、昨、完

  要学会的字:王、每、今、画、公、玉、兰、回、。

  2、指名读课文

  ①指名读。(学生)

  ②给自然段标出序号。

  [通过检查和学生的,发现学生在学词识记和课文朗读方面的不足,并及时弥补,消灭了初读中的“拦路虎”,为后面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四、学习课文1-6自然段

  1、师:上星期,王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项什么作业?

  师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让其他学生带着问题听读)

  生:王老师要每个同学到大自然里找春天,把能代表春天的东西带到教室里来。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2、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读课文,看插图)

  师:同学们带的东西能代表春天吗?

  生:能

  师:同学们带了些什么呢?

  生:有蝌蚪、有柳枝、有青草……

  师:同学们只带了这三种东西吗?

  生:不是。

  师:你们想象一下,还会带些什么呢?

  生1:桃花。

  生2:小燕子。

  ……

  师:看来同学们一定很喜欢春天,所以观察得非常仔细。

  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深入新课。

  师:上节课同学们学的非常好,谁能说出课文的1-6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老师要同学们把最能代表春天的东西带到教室里来,同学们有的带蝌蚪,有的带柳枝,有的.带青草,小丽带的一幅画。

  师:你真棒,小丽为什么要画画呢?

  (学生自读第七自然段)

  生:小丽说:“我在公园看到一朵玉兰花开了,想摘一朵,突然看见‘爱护花木’的牌子,就回家画了这朵玉兰花”。

  师:你们知道小丽为什么要摘玉兰花吗?

  生:因为小丽心里想:这玉兰花开得这么美,不就正好代表春天吗?

  师:小丽为什么又没摘,而画了一朵玉兰花呢?

  生:因为牌子上写着“爱护花木”。

  小丽舍不得摘花,又很喜欢这些兰花,所以只好画一朵。

  师:玉兰花这样美丽,春天这样美好,小丽又是这样地喜爱春天,我们一起来读第七自然段,读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好吗?

  (学生读第七自然段,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由此走进小丽的内心世界)

  师:王老师说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读读第八自然段。

  (学生自读)

  师:听了老师的话,同学们明白了什么?

  生1:小丽和同学们一样,把最能代表春天的东西带来了。

  生2:小丽不但找到了春天,她还懂得了去爱春天。

  师:其他同学呢?

  生:他们有的捉蝌蚪,有的摘柳枝,有的摘青草,这是不对的。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动物也有生命,花草树木是供人们欣赏的,不能损坏。

  师:对呀!任何花草树木和小动物都是有生命的,我们应该尊重它们的生命,关爱它们的生命。

  (指老师的话,读出真心赞美小丽的语气)

  师: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课文吧!读出对春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读全文)

  [在教学中,注重课文内容与生活经验的联系,让学生联系生活去观察、去感悟,把学习语言和塑造人格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人文]

  结束

  师(播放有关春天景物的课件)配乐唱《春天在哪里》。

  板书设计

  3、有趣的作业

  同学们蝌蚪、柳枝、青草……

  找春天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和创造潜能。创设情境,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尊重学生个性感悟的基础上,开展研究性阅读。引导学生通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自主探究精神,训练阅读能力,丰富语言积累,提升情感价值。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语文第十一册(人教版)第19课:《第一场雪》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

  3、 领悟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

  教学难点:

  领悟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时间:20xx年10月20日

  教学地点:

  教学班级:六年1班

  教学准备:雪景录像

  授课类型:精读课

  教学特色:自主阅读、自主感悟、主动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学流程:

  [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都是南方孩子,在我们每年冬天很少见到雪。你们喜欢雪吗?大家对下雪时的情景不熟悉,谁愿意说说你印象中下雪时的情景?(生简要描述从电影或电视剧中看到的雪景)

  (点评:通过联系已有视觉经验导入课文,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和阅读的兴趣。)

  师:从你们对雪的印象中,老师看出来你们对我们雪的喜爱。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写的是哪儿的雪呢?(胶东半岛),那么让我们现在就随着作者峻青一起走进胶东半岛40多年前的那[指板书,生齐读课题]——“第一场雪”

  [初读感知]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听老师来读课文。边听边想:课文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这第一场雪的?

  (师配乐范读)

  师:现在对课文有点认识了吗?对作者的写作顺序有点认识了吗?(生:有)

  师:那么要有进一步的了解,要有深入的认识,你们还需要进一步读书。请你们快速地再读一遍课文,继续考虑一下。

  (生自读0.5-1分钟)

  师:读好了吗?(读好了),谁来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这第一场雪的?(生汇报,师相继板书:)

  (雪前、雪中、雪后)联想。

  [自读自悟,读中悟情、语法]

  师:在我们进一步读书之前,老师想问一下:大家了解哪些读书的方法?

  (生:边读边想;联系上下文;抓重点词句,抓住修辞方法;把心放到文中设身处地去读……)

  (点评: 在教学过程中,方法的提升是很重要的环节,其最大的意义在于使学生学会感受和品悟课文的途径,通过调动已有经验,使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阅读兴趣。符合课标中提出的“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

  师:下面请用你们喜欢的方法来读书,按照雪前,雪中、雪后的顺序来了解第一场雪的特点,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出来的?把心放到文章中去,看看你能体会到什么?(老师提示你,读书时可以勾勾画画,写一点自己的感受)

  (生自读3-4分钟)

  师:读好了吗?读好了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希望你们相互之间会有些启发。(2-3分钟)

  (读书汇报)

  雪前:天气变化快,骤然。

  雪中:又大、又急、又猛,鹅毛般 飘落 (看到的,听到的)

  (略)

  雪后:

  生:我觉得非常美。松树上柏树上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亮晶晶的,非常可爱,非常动人,非常的美,到处都是粉妆玉砌的世界。

  师:我们来看一看,读一读,想想粉妆玉砌是怎样的画面呀!

  投影出示:大雪整整……

  生读。

  生:一片雪白的世界,晶莹的世界,十分的美丽。

  师:他想得跟你一样吗?

  生:我想那里全部都是白色的世界,还可以看到美丽的彩虹。

  师:你们是怎么想象出来的?

  生:读课文。

  师:你读哪看出来的?

  生:从第三句到最后。

  生:我觉得这场雪很美,非常洁白的世界。

  生:雪非常的`纯洁,非常的洁白,像白色小天使,从天而降,仿佛置身于白色的世界。

  师:白色小天使,你想像力多丰富啊!

  (点评:师生在这一部分对话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任务。)

  师:不仅能联系上下文,还能借助生活体验来理解这粉妆玉砌的世界。我们看到大地一片银白,在阳光照射下千树万树仿佛看到了迷人的雪世界,想不想读一读。

  生:想。

  师:好,读出美来。等一会儿我们要开展一个朗读比赛,开始读。

  生读。

  师:朗读比赛现在开始,谁来参加比赛,谁先开始。

  两个同学比赛读。

  师:他们朗读你们别闲着,一会当评委,给他们评评。

  生读。

  师:谁来评评他们俩的朗读?

  生:他们读的停顿时间不够。生:我觉得他读得比较有力。

  师:你能发现他的优点,真不错。

  生:他们读“好大的雪啊”,没有读出雪大的语气。

  师:你能不能读一读,试一试。

  生读。

  师:你觉得你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我读得不错,还可以再努力一下,读得更好。

  师:那你再读一读。

  生读。

  师:你读得真好。(面向全体同学)你们行不行?

  生:行!

  生齐读。

  师:告诉老师你读这句心情怎么样?

  生:很兴奋。非常大的雪可以打雪球,堆雪人。通过孩子们的欢乐,表达了人们无比喜悦的心情。要读出喜悦。

  生:我觉得彩虹应该读得重一些。

  生:读得轻和读得重是两种不同的美,读得轻都读出轻飘飘的美,读得重是雪落时的那种美,但都是美的。

  师:还有谁有信心读得好,站起来。没信心的没关系,在底下来,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我们美美的读。老师起个头,你们来读。“大雪整整下了一夜……

  生读。

  (点评:理解体会雪的特点,及作者的写法,在理解同时指导朗读,在语言文字中感悟,在感悟中交流,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师:这么大、这么美的雪景,你们想看一看吗?(示录像)

  师:这些是胶东半岛当年的第一场雪,是如此壮美,作者不光写了雪的美,还写了丰富的联想!作者由第一场雪联想到了什么?谁来读读下面的课文?

  师:他想到了什么?你现在知道了吗?说说看:(生简要谈:“瑞雪兆丰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师:现在请同学们读读这部分内容,谈一谈你的理解。师:作者认为这是一场及时的雪,一场吉祥的雪,现在你知道作者的喜悦除了雪的美之外还有什么原因吗?

  (丰收、瑞雪兆丰年……)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胶东半岛这场雪正是下在我国连续三年遭受自然灾害,在国际上又承受巨大压力的时候,那是在全国人民没粮食吃,饿肚子的时候,胶东半岛下了这样的一场雪,一场预示着明年能大丰收的瑞雪,作者怀着一种深厚的民族之情表达了对这场雪由衷的喜爱,他怎么能不喜悦呢?

  师:愿意再读读课文吗?现在我们回头再看文章,作者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把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找出来,带着作者传递给我们的民族之情和由衷的喜悦来读一读,用你们的朗读来赞一赞这场雪好吗?

  (点评:这一部分的读,是在学生深入理解景物特点及课文内涵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进行的,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水到渠成。)

  师:你们不仅读出第一场雪的美,更读出你们和作者由衷的喜悦,不由得使我想到这样一首赞美雪的歌,《我爱你,塞北的雪》,我们用这首歌来唱一唱胶东的雪怎么样,能唱唱吗?试一试。老师唱,能唱的和老师一起唱,不能唱的为我们打拍好不好?

  歌:我爱你,胶东的雪,

  飘飘洒洒,满天遍野,

  你用白玉般的身躯,

  装扮银光闪闪的世界

  你用生命融进土地哟,

  滋润着山村的麦苗,迎春的花叶

  啊……我爱你

  啊……胶东的雪,胶东的雪

  师:好这节课就上到这儿,课虽完,但意未尽,如果你喜欢这篇课文,请你课后再去仔细品味这篇文章,你会有更多的收获。下课!

  [板书设计]

  雪前 天气变化快 骤然第一场雪 雪中 鹅毛般 飘落

  喜悦雪后 粉妆玉砌 五光十色联想 瑞雪兆丰年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学习4个会认字,学写6个会写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想。

  4.分角色演一演“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在朗读中了解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悟出寓言的寓意。

  教学准备:

  生字卡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寓言二则,板书课题,认识“寓”。

  2.你听过寓言故事吗?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谁来给大家说说。

  3.听了这么多的寓言故事,现在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吗?(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一个道理的文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的两则寓言,你发现了什么让你奇怪的地方?

  指名学生回答后,师述: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情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2.在看课文之前,你是否听过、看过这两则文言文?

  3.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对照译文慢一点读;(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意思。

  4.指名学生说读的过程,需要帮助的地方。

  5.分别指名学生读一、二则寓言。正音:揠(yà)曰(yuē)槁(gǎo)鬻(yù)矛(máo)盾(dùn)。

  6.老师范读,听的时候自己不会读的生字注音,不会断气的'做好标记。

  三、深入理解第一则寓言。

  1.自由地读一读第一则寓言,对照译文把不理解的词语标出来,把知道的字、词的意思用笔写上。

  2.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点拨理解以下词语:

  悯:担心

  揠:拔高

  者:指代人

  芒芒:疲惫不堪

  曰:说

  病:在课文里指累了

  槁:干枯的意思

  3.小组合作读、齐读。读的时候想一想它的意思,看能不能和译文的意思联系起来。

  4.挑战自己:不看译文,老师读一句,学生说一句意思。

  5.指名上台讲述这个故事。

  四、总结全文,明白寓意。

  1.解题。

  (1)逐字分析。揠:拔。助:帮助。

  (2)用自己的话说出“揠苗助长”的意思(拔高禾苗,帮助禾苗长高)。

  2.讨论:

  (1)这个人帮禾苗长高了吗?为什么?

  (2)想一想这人错在哪里?

  (3)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4)你能举出例子来吗?

  五、熟读课文。

  1.指导朗读。

  2.自由读。

  3.背诵课文。

  六、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识记字形:寓、悯、趋。

  2.讨论交流。

  3.指导写字:“寓”上下结构,下边不能写错。

  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趋:半包围结构

  七、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忆。

  1.检查背诵《揠苗助长》。

  2.从《揠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自相矛盾》。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2.再读课文,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

  A:自读自悟。借助译文,一句一句地读,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

  B:练习把语句读正确、流利。

  3.检查试读课文和理解句子意思的情况。

  A:名学生读。

  B:指名学生说句子的意思。

  C: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导读好夸的语气)。

  D:自己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课文故事。

  4.分角色演一演“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

  三、总结全文,明白含义。

  1.理解“自相矛盾”的意思。

  (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2.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你能举出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来吗?

  四、学习生字词。

  1.读准字音。

  2.自由识记字形。

  3.指导书写。

  “矛”字不能丢掉最后一撇,“盾”字半包围结构,“陷”的右边两横不能连在一起。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