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9-29 08:29:23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通用)语文教案10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通用)语文教案10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自主积累词语。

  2.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看看课本,说说上学见闻,让学生初步感受校园生活的美好。

  教学重点

  1.认识6个生字。

  2.准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对校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培养学生参与校园生活的自信心。

  教学准备

  识字卡片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结合课本第一页的图进行简单的入学教育,看一看图上的小朋友都在做什么,使小朋友对新的生活充满热情和向往,懂得小学生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

  2.认识语文书。(旨在充分调动孩子的感官,积极地体验)

  摸一摸:光滑细腻;闻一闻:纸墨清香;翻一翻:图文并茂。

  在学生愉快好奇地体验时,适时引导小朋友知道语文书里有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优美的儿歌和漂亮的插图。语文书是许多叔叔、阿姨劳动的成果,是我们学习的朋友、帮手,要爱护它,书皮不弄破了,页角不弄卷了。将来要比一比,哪些小朋友的书爱护得好。

  3.认识目录、课次、课题和课文、生字表以及书的页码。(让小朋友了解基本常识,为今后学习做准备)

  过渡: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一课:上学去。(板书)

  二、观察图画,引导说话(从情景入手,激发孩子学习兴趣)

  1.引导小朋友观察挂图,(多媒体动画或书上插图均可)图上画了些什么?

  2.鼓励孩子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知道图上画了上学路上,小朋友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去上学,见到了同学,正招手问好呢!(教师应该给予激励性评价,鼓励孩子响亮地说话,说清楚完整的话,说自己想说的话,尊重孩子独特的想法。)

  三、朗读课文

  1.老师范读。(范读3遍,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第一遍范读,教学生拿书、看书的姿势(两手把书放直,离眼一尺远)。

  第二遍范读,要求学生跟着老师读书的语速指着每一个字认一认。

  第三遍范读,要求学生一边看书,一边认真听读(听准读音,学会停顿,老师注意读的语速)。

  2.老师领读。(领读3—4遍)

  领读时,要注意由句到文,让学生和文字多见面。

  引导小朋友发现老师领读时都是在有“,”和“。”的地方停一停的。

  3.指名读。

  请会读了的小朋友起来读一读,如果小朋友不会读,老师再范读一遍,请小朋友模仿老师朗读。

  鼓励学生主动站起来读,及时帮助小朋友纠正方言。教师的评价要以鼓励表扬为主,增强学生读书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特别要从以下几方面引导:

  (1)特别要表扬读音准确、不丢字、不加字、声音响亮的学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引导学生保持正确读书的'姿势,坚决纠正顿读、唱读等现象。

  (3)培养学生听别人读时仔细看书、认真听的好习惯。

  4.同桌读,互读互听互评。

  小朋友刚刚开始学习朗读,只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遇到逗号、句号停一停,声音响亮,就可以了。

  四、作业

  把课文朗读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请小朋友读一读课文,能背的背一背。

  2.说说爸爸妈妈对自己朗读的评价。

  二、认读生字

  1.引出生字:小朋友们很聪明,课文读得很准确,既不丢字,也不加字,碰到“小豆芽”和“小圆圈”还停一停,现在课文里面有几个生字宝宝要来和你们交朋友了。

  2.逐个出示生字(可用课件,也可以用生字卡):上,学,书,包,早,个。小朋友,让我们和这些生字宝宝打个招呼吧(喊出每个字的字音)。

  3.老师带读生字。

  4.指名认读生字,并有目的地问一问:“你是怎么认识这个字的?”

  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引导:

  (1)对能够用拼音认读生字的进行表扬,以激发其他孩子学拼音的兴趣。

  (2)对能够在生活中认字的进行表扬,引导孩子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3)对通过读课文记住生字的进行表扬,告诉孩子们上课专心读书是很好的学习习惯。

  5.在课文中找出生字。

  教师带着小朋友们一起圈生字(黑板上或课件演示),并小结方法:我们一句一句地读课文,边读边圈,发现生字宝宝就给它轻轻地画个圈。

  把画出的生字读一读,不会的问一问周围的同学。

  6.把课文流利地读一读。

  三、积累词语

  1.帮生字宝宝找朋友。

  生字宝宝认识了这么多新朋友特别高兴,它们现在想请你们给它们帮个忙,帮它们找几个朋友,它们交了朋友就会变成法力无边的魔法师,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让学生充分地说,老师指导)

  2.找出课文中生字宝宝的朋友,画上“____”,并读一读,记一记。

  上学 书包 学校 同学

  四、背诵课文

  1.分小组把课文读一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最准确,最流利。

  2.自由背一背课文。

  3.指名背诵,评出“背书大王”。

  五、作业

  把课文背给爸爸妈妈听,并认一认生字表中的6个生字。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单元会写的17个字,会认的.字17个。

  2、培养学生自学生字的兴趣,积累识字方法。

  重难点

  选择好方法,记住难记的字,理解“陡峭朦胧”等词语的意思,并会运用。

  乐学善思

  办法小组竞赛

  教学流程

  一、自主学习

  1、自由读文,把生字圈画出来,读一读。

  2、给生字组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二、小组内学习。

  1、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

  2、交流、理解、运用词语。

  3、组内有同学不会的字词,请组内成员教会。

  三、小组竞赛。

  1、分小组,每小组出一名同学,说一个字的记住方法,再每组派出第二名同学“开火车”式接,每组100分,接不上的扣一分。

  2、开火车式读字词、

  3、选字组词,每错一名同学扣一分。

  4、汇报多音字(加分)。

  5、教师选词语,说一句话(加分)积分高的小组为胜。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想象课文所描写的雨前、雨中、雨后景象,体会大自然景物的美。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摘抄形象生动的语句。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所描写的雨前、雨中、雨后景象。 教学难点 体会雨水流进人们的心窝里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审题入手,激发兴趣 (一)板书课题,齐读题目。 (二)据题质疑,激发兴趣。 学生可能提出: 1、此文描写的是什么季节时的一场雨? 2、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的?主要说的是什么? 3、下雨时自然景物有哪些变化? (三)教师导入: 同学们都见过下雨,但雨在不同的季节是不一样的,雨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本文主要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一起学文来解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学生自己小声阅读全文,边读边想象下雨时的样子,雨后的景象有什么变化。在小组中把自己的感受讲给同学听。

  三、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1、找三位同学分别按段读书。其他同学思考:这场雨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季节下的?下雨前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这场雨是夏季的暴雨。如果学生答不出,引导学生读读第1自然段中的第二句,雨前的特点是:天暗、风狂、闷热。要是在春季和秋季绝不会如此。) 2、学生提出问题。 我仿佛看到雨水流进地里,流进果园里,流进人们的心窝里 (1)提问:这句话是什么句?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 (这句是作者的想象和推断,因为人们一直盼下雨,久旱逢雨,人们打心里高兴,这场雨给农作物带来了好处,给人们带来了喜悦,作者由大田里的玉米联想到整个庄稼地,果园和人们快乐的心窝。说明作者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2)用赞叹、舒畅轻缓的语气练习读第3自然段。 3、齐读最后一段。思考:雨后的景色是什么样的.?抓了哪些景物?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视觉和嗅觉并用,从天上的太阳,观察到地上的树木,突出太阳的亮,树叶的绿和泥土的清香,更加烘托出了这场雨的及时和适度,抒发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四、总结全文,朗读体会

  (一)总结: (这篇课文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按照雨前、雨中和雨后的顺序运用优美、生动的语言表现出了夏季降雨那特有的美,抒发了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本文继续练习了抓住句与句之间联系的方法进行学文。)

  (二)找出全文中你最喜爱的语句读读

  (三)朗读全文,体会情感。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并积累雅致的二字词语,生动的四字词语。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能力,提取整合的能力。

  2、研读精彩语段,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品味赏析本文优美生动的描写。

  3、学习本文的写法,培养学生将感受到的美转化为语言文字的能力即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引导学生开阔视野,感受印度文化的博大精深。

  2、学生感受中国舞蹈艺术的独特魅力,提高艺术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各种手法描写视觉形象的写作手法,进行仿写片断练习。

  教学难点:研读精彩语段,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品味赏析本文优美生动的描写。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诵读赏析法、合作探究法

  一、自学奠基

  1、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作者作品简介。

  3、课下注释及课后字词预习展示。

  二、交流展示

  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通过交流平台,引导学生进行方法的小结,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积累词汇,丰富语言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爱国主义思想的感悟。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读题,了解要求。

  2.讨论:通过阅读课文和搜集资料,你对旧中国所受的.屈辱和新中国取得的成就有哪些了解?

  独立准备;分组交流。

  3.交流:在资料的搜集和运用方面,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引导学生从搜集、处理、运用等方面进行小结,注意点拨:

  ⑴资料分类的方法:主题分类法──根据每个单元不同的主题对资料进行分类;项目分类法──本单元“勿忘国耻”可分“列强欺辱”“中华儿女抗争”等。

  ⑵学会建立自己的资料目录。

  ⑶养成定期整理资料的习惯。

  ⑷从多种渠道获取资料。

  二、日积月累

  1.自读成语,读准字音,了解这些成语的共同点。

  2.同桌对读,分组比赛,熟读成诵。

  3.任选一个成语为同学做讲解。

  4.勾画出讲解后仍不懂的成语,查词典解决(家庭作业)。

  5.拓展:尝试说同类的其他成语。

  三、展示台

  1.学习本组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畅谈收获,引导归纳出需要展示的项目。

  以下活动可结合班队会活动在平时进行:访问老红军、抗日老战士;参观烈士陵园等。

  2.根据学生具体的准备情况,课堂上可进行以下活动:

  抗战英雄故事会、手抄报评比等。

  3.评选活动:

  评选各项活动的能手;评出最有创意的活动小组;评出最佳作品,如手抄报。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发现汉字结构特点。

  2、发现多音字、形同音不同的特点。

  3、积累词组。

  4、学会填标点。

  5、朗读儿歌。

  6、口语交际。

  7、才艺展示。

  重点、难点

  1、引导同学发现多音字、形同音不同的特点。

  2、感受情境,填写标点。

  3、通过口语交际培养同学献爱心的思想与行动。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爱的奉献》的歌曲磁带,画面。

  课时划分:

  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识别字形

  1、出示生字,同学拼读,朗读词语。

  2、教师引导:大致理解词义。

  3、同学仿照例子写一写。

  4、教师擂台读

  5、同学结合此特点想想还有哪些熟字是这种构字特点。

  6、汇报小组讨论结果。

  7、教师出示生字,同学分一分。

  二、俺会填

  1、同学读句子,并拼读要填写的字。

  2、同学填写教师指正。

  3、引导同学说说:多音字的特点。

  4、说说哪些是多音字?

  5、教师小结。

  三、课堂回顾:

  1、同学朗读生字词,说说特点。

  2、朗读句子,举例。

  第二课时

  一、读读记记。

  1、先自读词语,找出不认知的字。

  2、理解词语,引导同学多想多说。

  3、小组读,全班读。

  二、俺会填

  1、同学试读句子,体会语气。

  2、请同学读,大家指正。

  3、请同学说还有哪些表达可以用问号。

  4、请同学说说还有哪些表达可以用感叹号。

  5、同桌之间试用问的语气和感叹的语气对话。

  三、俺会读

  1、结合字音,同学自读。

  2、分组朗读短文。

  3、同学们理解:藤和瓜为什么很好?

  4、看图朗读。

  5、想象情景朗读。

  6、看课文插图朗读。边读边扮演。

  7、教师与同学一起读。

  8、同学们说一小段话,交流评比。

  9、教师引导,学了短文后的想法。

  第三课时

  一、游戏导入,深入感受

  1、让同学扮演盲人,然后让他们说说看不见有多么不方便。

  2、让同学扮演残疾人,让他们说说生活是多么痛苦。

  3、小组讨论,俺们和残疾人相比有哪些优势。

  4、汇报结果,教师总结。

  二、想想说说

  1、谈谈自身在路上会看见有哪些残疾人,有哪些行动的'不便。

  2、出示图片,想想假如你看见了,会怎么做?

  3、教师引导指正,大家评论。

  4、残疾人还会遇到哪些困难,你会怎样协助他们?

  三、实际演练

  让一位同学扮演盲人过马路,另一位同学给他协助,把说的和做的扮演出来。

  四、提出建议。

  第四课时

  一、歌曲跟唱

  1、播放歌曲《爱的奉献》,同学跟唱。

  2、同学感受歌曲意境。

  二、认读歌词

  1、教师出示歌词。

  2、同学试着读一读,教师指正。

  三、展示日记

  1、同学朗读自身的日记。

  2、大家评一评日记写的好不好。

  四、意境升华

  1、合唱歌曲,谈谈你的感想。

  2、俺们在生活中、学习中该怎样做,举例说说。

语文教案 篇7

  【教材简析】

  本单元选取的三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都是引导学生在感受爱、表达爱、奉献爱的过程中体会爱的重要性,把握正确的生活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古诗两首》是本单元的开篇之作,抒发了人世间最普通的友人离别之情,作为感情基石,为学生学习后面的课文打下了基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安西是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学情分析】

  两首古诗所表达的感情,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四年级是学生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发展的过渡期,学生的书面言语能力比较弱。本课的两首古诗都是脍炙人口之作,无论从斟词酌句还是写作技巧上,对学生的语文能力都有相当高的要求。要通过含蓄的诗句理解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大意,通过赏析诗人以景写情的表达手法,体会诗人表达的深刻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情”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法学法

  主要教法有“谈话法”、“情景教学法”、“重点字词品味法”、“角色体验法”等。

  主要学法有“想象画面法”、“联系生活法”等。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激趣导入,介绍李白

  1.背诵《赠汪伦》: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引出另一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李白)你对李白有哪些了解?

  3.品读诗题:题目告诉我们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谈谈对古诗题目的理解。)。

  二、复习方法,初读感知

  1.复习古诗的学习方法:

  初读感知→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悟意境→熟读成诵

  2.初读感知.

  (1)自读自悟: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诗的大意。

  (2)查读正音:通过指名朗读古诗,及时正音。

  (3)集体交流:你读懂了这首诗的哪些地方?

  (4)理解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三、品诗句,明诗意

  1.理解第一、二行诗的意思

  (1)谈话:李白与孟浩然是什么关系呢?你怎么知道的?

  (2)请喜欢读第一、二行诗的同学,起立朗读。

  (3)指名说诗意。

  教师适当点拨如下:

  西辞:从西边离开。(展示地理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扬州的西边,所以孟浩然由西向东顺流而下)

  烟花:形容花开得繁茂,象浮动的烟雾。(指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景象)

  谈话:这两行诗分别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时间,所以前两行诗是叙事。请用重点符号勾画出关键词。(“黄鹤楼”、“三月”)

  (4)齐读第一、二行诗句。

  过渡:在阳光明媚,鲜花盛开的三月送别朋友,诗人是怎样的心情?

  2.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1)请喜欢读第三、四行诗的同学起立朗读。

  (2)谁愿意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学生各抒己见)

  老师相机指导如下:

  孤帆:一只孤独的帆船或一片孤独的帆船。(并不是江面上只有一只船,这里写出了诗人对朋友的牵挂)

  唯:唯独,只。(也体现出诗人对朋友的担忧)

  天际:天边,天水之间。

  (3)自由朗读全诗,同桌互相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4)指名汇报说诗意。

  (5)全班齐读全诗。

  四、朗读诗句,体会诗情

  1.谈话:刚才我们理解了诗意,老朋友孟浩然要远去他方,诗人李白送别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依依惜别,难舍难分,情深意长……)

  2.提问:谁愿意把这两行诗读出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这两行诗中哪两个词最能体现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体现出诗人对朋友的无限眷恋和牵挂呢?(“孤帆”、“唯见”)

  3.请同学们想象“孤帆远影”、“长江天际流”的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

  4.师导:这两行诗借景抒情,体现了诗人与朋友的情意比江水更深,比江还长,应该读得怎样?(舒缓而情深意长)

  5.请男生来试一试。(读后,女生评,师评)

  6.请女生再来读一读。(读后,男生评,师评)

  7.齐读。

  五、扩展延伸

  1.谈话:听了大家情深意长的朗读,老师仿佛真的看到了一千多年前的那位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离去,看啊看啊,直到船只消失在天水之间。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诗人会想些什么呢?

  2.请同桌互相说一说。(学生交流)

  3.指名上台汇报交流,互相评价。

  (这一别不知何时再相见了;江水啊,请把我的好朋友平安载到扬州吧,朋友,你慢慢走吧,我们会再相见的……)

  六、总结,诵读

  1.谈话:悠悠黄鹤楼,依依惜别情,同学们,请合上课本,闭上眼睛,让我们用深情的诵读再替李白送一程孟浩然吧!

  2.全班起立诵读全诗。

  3.同学们,学完这首诗,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七、作业布置

  诵读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二课时 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一、激情入境,揭示课题

  1.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谁有知心朋友?(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

  2.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

  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名言或名句?

  3.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今天我们学习20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4.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过了课文。谁知道“使”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安西”是个什么地方?

  二、初读古诗,掌握大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诗,适时纠正错误读音。

  教师相机强调多音字,区别不同意义的多音字的读音,并让学生组词。(舍、朝等)

  3.学生默读古诗,要求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请大家默读古诗,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注释思考这首诗讲了什么?

  (2)同桌之间先试着说一说。

  (3)指名学生说全诗大意。

  (4)指名学生具体生动地概括诗的大意。

  (5)教师总结诗意,学生回顾体会古诗中朋友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境。

  3.学生同桌互读,要求读出感情,注意节奏。

  (1)师配乐范读古诗。

  (2)学生多种方式读诗,教师指导有感情地读诗。(学生互读、师生共读、教师范读、指名读)。

  (3)学生配乐齐读。

  三、想象画面,走入诗境。

  1.理解第一、二行诗的意思

  (1)我们来看这两个字“朝”、“舍”,它们在诗中怎么念?把这两个字放回诗中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小雨,柳树,客舍,酒宴。)

  (2)师: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苍翠欲滴,你觉得这景美吗?让我们带着这感觉一起美美的读一下。(生齐读)

  (3)引导学生背这两句。指名背诵。

  2.了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遥远及艰辛。

  (1)从课题我们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两地相距大概有3000多里。在古代是没有火车、汽车的。可以想象在古时那得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旅途中元二可能会经受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气候、路上遇到什么意想不到的事等等……

  (2)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经常有关于贸易或外交活动。从军或出使阳关(唐出使西域的必经之路)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但作为好友的王唯,他想到好友要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想到好友要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于是,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他的朋友。这份情可谓重矣!

  此时,他们来到了一家小客栈里。正在惜惜相别。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一下。

  3.生齐读。(注意听学生的发音是否正确。尤其是“故人”)

  4.抓“劝”、“更”想象当时情景,师生互动谈话,进行多元感悟

  (1)师:“好一个“劝”字啊!我们想一下这是谁在劝?说说你的理由。

  5.演一演当时的情景。

  师生对话。

  师:王兄,多谢你从长安赶来送我,你的这份情,我元二领了,来让我们干了这杯酒。

  师:皇上此次派我去安西,我一定会不辱使命,扬我大唐雄威。只是,家中老母年纪已大,想到不能在娘身前尽孝,心中又平添几许惆怅,还望王兄,常去看看她老人家。兄弟在这里谢你了!

  师:我实在舍不得你们啊,还有家中犬子尚还年幼,就请王兄,多加指点。

  …….

  师:这是他们在互相劝。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啊!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啊!而现在两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痛心,这份难过,这份不舍,这份依恋,一起读这两句。(生齐读)

  6.就这么喝啊说啊,说啊喝啊,不知不觉,分离的时刻到了,不得不分开了。什么也不说了,什么也不能说了,就让所有的情都化在这杯酒里吧。那就更进一杯酒吧!读。

  7.一个“劝”字,一个“更”字,生动的描绘出朋友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情。

  四、总结升华

  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除了友情,还有亲情,乡情,师生情等等,等等。用你的心去感受人间真情吧!课下同学们可以找一下王维的其他诗篇进行阅读积累。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的意思。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叙事抒情 写景

  借景抒情 送别

  依依惜别之情 依依惜别之情

  附:相关链接

  送别诗几首

  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人、火、文、六”4个字。认识两个偏旁“忄”、“凵”。

  2、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激发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难点是了解诗意。

  【教学准备】

  学生到风景优美的地方去游览,让他们看看山、水、花、鸟,亲身厂家大自然的美丽。一幅山水画,认字卡片及相关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11个生字,会写“人、火”2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并能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一、指导看图

  1、激趣:老师带来一样东西,请大家先闭上眼睛,等我数到三下再睁开眼睛。(教师边数数,边贴出图画,准备给学生一个惊喜)

  2、指导整体观察图画,学生自由说说第一眼看到这幅画的感受。

  3、指导学生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说说图上画了什么。教师相机板书:山、水、花、鸟。

  二、学习课文

  1、谈话:刚才我们欣赏了美丽的山水画,现在来学一首古诗吧!

  2、指导熟读诗句:

  ⑴学生借助汉语拼音练习读准字音。

  ⑵指名读诗句。师生共同正音,重点指导读准:“远、近、春”、“惊、听、声”、“色”等前后鼻韵母和平、翘舌音的`生字。

  3、理解诗句:

  ⑴四人小组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⑵猜谜:这是一首谜语诗,请大家猜猜谜底。(板书课题:画)

  ⑶结合图说说自己是怎么猜出来的。

  4、朗读古诗:

  ⑴师配示范读。学生闭上眼边倾听边在脑海中展现画面。

  ⑵指导朗读,读出古诗的韵味。

  背诵诗文:

  教师说诗意,学生说诗句。

  依据板书,自己练背,同桌互查。

  指名背诵,齐背。

  5、识字:

  ⑴读准字音,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⑵记忆字形,小组讨论:你认识哪些字?是怎么认识的?用了哪些好办法?

  用熟字形记忆“人”和“无”;区别“人”与“八”“入”、“无”与“天”音形义。

  用熟字加笔画记“来”。

  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认记“看”和“惊”,认识新偏旁“忄”。

  用熟字和偏旁的方法记。启发学生发现“还、远、近”都是半包围结构,“之”旁里面都是熟字。

  比较“远”和“近”、“近”和“听”的字形。

  6、写字:

  ⑴观察生字“人、火”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导学生按笔顺先书空后练写。

  ⑵展评。7、实践活动。回家找谜语,开展谜语竞猜活动。

语文教案 篇9

  一、活动目标:

  1.认识一些秋天的果子,知道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语文教案-秋天果子多。

  2.初步学会朗诵诗歌,体验诗歌的节奏美,让幼儿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二、活动准备:

  教具:

  1.各种秋天的果子:核桃、龙眼、苹果、橘子、香蕉、猕猴桃、柿子、梨。

  2.袋子一个、盘子一个。

  3.一张纸条。

  学具:

  3.梨子、葡萄、橘子、绿苹果、红柿子等剪好的图片和大盘子图片幼儿人手一份。

  4.胶水。

  三、活动过程:

  1.听秋天的音乐。

  2.提问:

  a.小朋友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秋天)

  b.秋天是一个怎么样的季节呢?(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3.出示装有果子的袋子

  a.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许多秋天收获的果子,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都有些什么果子呀?(想)

  b.请一位幼儿把袋子里的果子一个一个摸出来放到盘子里,并让幼儿说说你摸到什么?你摸到的水果是什么颜色的?像什么?

  4.欣赏诗歌

  a.最后教师摸出一张纸条:

  咦!(很惊讶的说):“这里面有张纸条,让老师看看是什么,幼儿教案《语文教案-秋天果子多》。”

  哦,是水果仙子送给我们的一首好听的诗,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听一听?

  b.教师边念儿歌,边在大盘子图片上贴水果图。

  小结:其实秋天就像一只大盘子!

  5.幼儿学诗歌

  a.第一遍:放慢速度,教师念一句幼儿念一句,在念的同时贴上一个水果,直到念完、贴完为止。

  b.第二遍:让幼儿一起参与。请一位小朋友上来贴水果图,老师和幼儿一起集体念诗歌;

  6.幼儿制作水果盘:

  a.这么多水果丰收了,我们小朋友也来做一个水果盘怎么样啊?

  b.幼儿制作水果盘。

  7.教师小结:现在果子已经装到秋天这个大盘子里了,我们把水果盘送给客人老师好吗?(好)

  四、活动延伸:

  “水果游戏”

  语文教案-秋天果子多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5个独体字和由这5个独体字带出的10个合体字;借助拼音读懂句子,理解句子的意思。

  2.了解女、舌、舟做左偏旁时笔画的变化,并写好带有这些偏旁的字。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看图学独体字,再学由独体字带出的合体字。难点是:在由独体字带出的合体字中,有的独体字在合体字中有表义的作用,有的则起表音的作用。

  【教具准备】

  1.本课的生字卡片。2.教学挂图5篇。3.小黑板一块。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指导看图,学习5个独体字。

  1.出示5幅教学挂图,拿出5个生字卡片(女、舌、爪、巾、舟)。

  2.让学生上黑板将5个生字卡片分别粘贴在五幅挂图下。

  3.齐读这5个生字,注意读准字音。(鼻音和翅舌音要反复读)

  4.指导书写这5个生字。女第一笔是横,爪字第三笔是竖,舟第四笔横穿过第三笔横折钩。学生书空练习,直到能够写为止。

  5.请几位小朋友上讲台;根据这5个生字的注音在黑板上默写这5个生字,注意每一笔都要写准确。

  (二)学习由女带出的合体字妹、娘。

  2.注意独体字女和女作合体字妹、娘左偏旁笔画的变化。(女第三笔横变成提,不出头,就是不从第二笔撇上穿过。)

  3.练习书写独体字女和左偏旁女。

  4.借助拼音正确地朗读书上的两个句子,理解句子的.意思,老师不作详细讲解。

  5.用妹妹,大娘这两个词语各说一句话,要求和课本上的不重复。(个别回答)

  (三)学习由舌带出的合体字甜、乱。

  2.注意独体字舌和舌作合体字甜、乱左偏旁笔画的变化。(舌第二笔横要写得短些,使舌字窄一些,约占全字的1/2。)

  3.练习书写独体字舌和左偏旁舌。

  4.借助拼音正确地朗读书上的两个句子,理解句子的意思,老师不作详细讲解。

  5.用甜瓜、乱动这两个词语各说一句话,要求和课本上的不重复。(个别回答)

  (四)总结谈话。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5个独体字和由女、舌这两个独体字带出的合体字妹、娘、甜、乱,请同学们回去后将这9个生字各写三遍,注意独体字和独体字作偏旁笔画的不同。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上节课学习的9个生字卡片。

  2.默写生字。

  女 妹 娘 舌 甜 乱

  (二)学习由爪带出的合体字抓、采。

  1.看拼音读生字词。

  2.注意独体字爪在合体字抓和采中写法的不同。(爪,是抓字的右半边,起表音作用。爪在采字中变成爫,在字的上半部分,这个部首的名称是爪字头,起表义作用。)

  3.练习书写抓和采字。

  4.借助拼音正确地朗读书上的两个句子,理解句意。

  5.用抓和采分别组别(口头用开火车的方法组词,前面一个同学说过的词语,后面一个同学不要重复。)

  6.用抓住、采树种各写一句话。同座位的同学可互相交流。

  (三)学习由巾带出的合体字布、带。

  1.用教师带领大家学习抓和采的方法自己学习。

  2.交流学习效果。(同应读生字词:布 花布 带 彩带)

  3.老师检查、出示生字卡片和小黑板抽读。(生字卡片正面为生字,反面为词语。小黑板上抄写的是两个句子。)

  4.老师小结。表扬同学们自学得很好。强调一下巾在布和带中的位置。指导同学练习书写。

  (四)学习由舟带出的合体字船、舰。

  1.同学们自己读独体字舟和合体字船、舰及由它们组成的词句。

  2.老师抽读,然后同学们齐声朗读。

  3.让同学们说出舟和作合体字左偏旁时在写法上有什么区别。(舟作左偏旁时,第四笔横不出头,就是不穿过第三笔横折钩。)

  4.请两位同学上来分别写一写独体字舟和左偏旁舟。(学生书写后,师生共同评议。)

  (五)总结复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分小节让学生朗读。

  3.总结谈话。(学习的15个生字之间的联系独体字带出合体字)

  (六)布置作业

  (有条件的可在学校内完成)

  1.课后练习第1题,做在作业 本上。

  2.课后练习第2题在书上画出后,将连好的句子抄写一遍。抄写在家庭作业 本上,下节课检查。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精选]语文教案08-02

语文教案(精选)08-02

语文劝学教案09-21

【经典】语文教案07-20

(经典)语文教案09-14

语文教案(经典)08-19

【精选】语文教案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