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9-30 07:13:04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常用9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常用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过程与方法:利用课件学习生字,并巩固。 3、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1、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愿意挑一段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天都峰图片资料?

  板书:天都峰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板书:爬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a. 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b. 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c. 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三、 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石级:石头台阶。 仰望: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四、 品读感悟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3、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3)、“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 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b. 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3、4自然段。

  4、“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a. 学生读书圈划。 b. 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c. 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d. 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6、7两段。

  5、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a. 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 b. 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 c. 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五 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感受爱斯梅拉达的人性美

  学习多角度对比表现人物性格和主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字音 创新设计 自主学案

  2、熟悉文章内容,按小说三要素在文中划下关键内容。

  一、上课检查预习情况,理清文章思路。

  解题:两位主人公——伽西莫多和爱斯梅拉达

  重要事件——爱斯梅拉达在众人的嘲笑声中给伽西莫多伽西莫多喂水

  注:点明相关段落

  二、研习文本

  过渡:两张图片

  1、填空,要求——表情

  围观的群众 嘲笑 口干舌燥的伽西莫多

  爱斯梅拉达 微笑着 给伽西莫多喂水

  2、图中中同学们最感动的表情是什么?最厌恶的表情又是什么?

  明确:笑

  过渡:同是“笑”,却各不相同。

  验

  3、且先看围观群众的'“笑”——嘲笑,落实到言行有怎样的表现?

  提示:阅读体验

  三次请求换来的是什么?(抓住变化,揣摩伽西莫多的心理)

  伽西莫多——动物似的咆哮声“给水喝” 群众——笑的更厉害了

  伽西莫多——更另人心碎的声音“给水喝” 群众——一阵哄笑

  伽西莫多——喘息着“给水喝” 群众——(想象)

  三求三笑

  苦——乐(对比)

  思考:体现了围观群众怎样的人性?

  明确:愚昧、无知,缺乏同情心

  4、再看看“爱斯梅拉达给伽西莫多喂水”这一情节

  爱斯梅拉达——温柔、微笑

  思考,她的人性又如何?

  明确:善良

  联系围观群众 美——丑(对比)

  温柔的爱斯梅拉达微笑着给伽西莫多喂水,他哭了。

  笑——哭(对比)

  泪——水

  5、受尽围观群众嘲笑时,伽西莫多没有委屈流泪,为何现在会流泪呢?

  那姑娘的水不仅滋润了他干渴的喉,

  那姑娘的善举滋润了他因受尽嘲弄而干渴的心灵

  这是他感动于那姑娘善举的眼泪,眼泪中映着水。

  点题: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6、美德的力量是有感召力的,受到感动的不仅仅是伽西莫多,还有围观群众。

  对“围观的群众看爱斯美拉达给伽西莫多喂水感动的拍手叫好”这一情节,你有怎样的理解、感悟?(自由讨论)

  提示:抓住群众前后变化的反差,谈谈自己想法。

  此处情节安排正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作者有意凸显爱斯梅拉达的美德,是作者对人性美好的期望。

  小结:引用名言

  三、拓展思维

  在这美好的结局后,有没有一丝隐忧

  四、练习

  书本“问题探讨3”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第一、第三幅图的内容和联系,想象第二幅图的内容。]

  2、能把三幅图的内容连起来编一个故事。

  3、先按一定的顺序说一说,再写下来。

  教学重点

  发挥想象,完整、清楚地叙述一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明确要求

  1、自己读一读课文中的习作要求,再和小组同学相互交流讨论,弄明白本次习作的要求是什么。本次习作的要求是:

  (1)仔细观察一、三两幅图,了解两幅图画的内容。

  (2)思考这两幅图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3)想象第二幅图的内容,并在脑中浮现画面。

  (4)把三幅图的内容连起来编一个故事。

  (5)先说一说,再写下来,要求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

  三、指导习作

  1、仔细观察一、三两幅图,想想每幅图中有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讨论交流。

  2、这两幅图之间的内容有什么联系?把自己的想法和好朋友商量。

  3、想象第二幅图的内容应该是什么?

  (1)自己想一想,说一说。

  (2)在四人小组中相互交流、补充。

  (3)全班交流、评价。

  通过师生的交流、评价,使学生明白:第二幅图的内容是不固定的,只要想象合理,能和一、三两幅图的内容联系起来就行。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想象得越新奇、越有趣越好。教师对那些想象丰富、表达清楚流畅的学生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4、把三幅图连起来按一定的顺序,发挥想象练习编写故事。要求学生根据图意,大胆想象,把故事内容编写得更丰富。

  (1)自己练习编写故事。

  (2)同桌或找朋友互相交流自己编写的.故事。

  (3)互相评价、补充、修改自己编的故事。

  (4)学生自愿把自己编的故事在全班同学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做相机的评价和指导。

  5、学生把自己编的故事写下来。

  四、修改自己的习作。

  1、修改自己的习作,读一读看语句是否通顺,有没有错别字等。

  2、学生之间互相修改习作。

  3、展示交流成果和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有目的地进行指导。

  4、学生再修改自己的习作。

  5、誊写修改后的习作。

  语文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阅读、背诵古诗的兴趣。

  2、受到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自主积累语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师生一起收集自己喜欢的古诗。

  1、读一读,背一背自己收集到的古诗。

  2、和同学互相交流自己收集的古诗。

  3、从大家收集到的古诗中挑选自己特别喜欢的一、两首认真练习朗读,争取能背下来。

  二、组织古诗朗读会

  1、在小组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小组同学互相评价、练习。

  2、组织古诗朗读会,每位同学朗读自己挑选的古诗。

  3、组织大家评一评谁读得好,请他们给大家介绍经验。

  三、诗配画

  1、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体会,给诗配上恰当的插图。

  2、举办一期“古诗欣赏”墙报。

  3、组织学生一起欣赏、评价“古诗墙报”,增加语言积累。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 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 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

  1、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 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 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 诗歌鉴赏品味

  1、 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 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 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

  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语文教案 篇5

  (一)猜谜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要进行一场猜谜擂台赛,看看哪位同学猜得又对又快?(教师出谜学生猜,给猜对的同学戴上动物头饰。)

  红花头上戴,彩衣不用裁,清晨唱只歌,千门万户开。(公鸡)

  脚像小扇子,嘴像小铲子,下水捉鱼虾,不湿小花褂。(鸭子)

  耳朵长,尾巴短,只吃菜,不吃饭。(兔子)

  脑袋聪明,手脚灵巧,喜欢爬树,最爱吃桃。(猴子)

  花冠头上戴,锦袍披身上,尾巴像扇子,展开很漂亮。(孔雀)

  小老鼠,真奇怪,降落伞,随身带。(松鼠)

  2、这么多的小动物聚集在一起,谁能猜出它们要干什么?(板书:比尾巴,引导学生认识这三个字。)

  (二)趣味对读,熟读成诵

  1、请大家找一个朋友,你问我答地来读一读课文吧。(同桌或者自由选择伙伴进行一问一答对读,一边读一边做动作。)

  2、分组对读或男女生对读,可一边读一边拍手。

  (三)做“找尾巴”游戏,随机认识生字

  1、(出示没有尾巴的小动物图片和它们的尾巴)瞧,这些贪玩的小动物,玩得把尾巴也掉了,谁能帮帮它们,给它们把尾巴找回来?

  2、(在找到一种动物的'尾巴后,说说这种动物尾巴的特点,随机出示要学习的生字。)兔子的尾巴有什么特点?(学习“短”)

  (四)学习新笔画,指导写字

  (五)巩固识字,完成课后练习

  (六)知识拓展

  同学们,这些动物的尾巴这么漂亮,谁知道它们的尾巴有什么作用呢?(学生根据课外得到的知识,自由发言。)

  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些有关动物尾巴的知识,请小朋友在课后去看一看,读一读。(播放《动物尾巴的妙用》录像或将有关动物尾巴功能的资料贴在知识窗中。)

语文教案 篇6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们平时在阅读报纸、杂志时,常常会发现有许多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或优美的语言、图片等,语文教案-语文实践活动《制作剪报》。但是,时间一长,当我们需要用到它们时,却很难再找到。这种情况是否也在你们的身上出现过?那么,该怎么办呢?

  2、为了避免此类事情的出现,很多人自制了剪报。你们看,这就是老师、同学做的精美的剪报。

  展示几份教师或学生做的剪报。

  二、分组讨论做剪报的知识

  认真阅读本次实践活动的提示语,共同讨论:

  1、制作剪报的步骤。(阅读——剪下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内容──分类──粘贴──装饰──命名。)

  2、应该收集什么样的材料?(能增长知识的,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帮助的内容,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语文实践活动《制作剪报》》。)

  3、从何处收集材料?如何收集?(可以到书刊上收集,也可以到网上查阅,并下载自己需要的内容,再将它打印出来。是自己的书刊,可直接剪下;不是自己的,应先将有关内容复印下来,再进行剪贴。)

  4、如何分类?

  5、打算给剪报起个什么名字?(根据收集的内容,起相应的名称。)

  6、如何能够将剪报装饰得更漂亮些?(可用彩笔画上自己喜欢的图画,可以电脑绘画,也可以加上些花边,还可以贴上自己平时喜欢的图案等。总之只要自己喜欢、满意就行。但一定要清楚、简洁,不可太复杂。)

  三、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带来的报刊进行阅读、剪贴。

  在此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让学生自行改进。如,如何将所需内容剪得整齐?如何才能贴得平整?

  课堂上做不完的`,可带回家继续做。

  四、展示观摩,交流评点

  1、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自己的剪报,介绍自己这份剪报的名称、制作过程。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评议。

  2、班级举办一次自制剪报展示会。为大家提供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机会。

  五、总结

  制作剪报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只要我们平时多看书、多看报,及时收集自己需要的资料,慢慢地,你就会拥有一本本内容丰富、精致美观的剪报。它们将成为你的小小资料库,成为你亲密的伙伴。你将从中学到很多知识。今后,每过一段时间,我们就互相交流、展示自制的剪报。到时候,我们还将评选优秀剪报。希望每个同学都能榜上有名。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一、应用学过的识字法子记住本课的生字,会写要求写的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二、初步了解反义词,领会反义词意义上的相反或相对于,主动累积词语。

  教学准备:

  老师:生字卡片,1幅组成多组反义词的丹青。

  门生:预习课文,自制生字卡片。

  课时支配:

  两课时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1、语言激趣,情境引入。

  一、孩子们,我们生存中有很多的事例都分外有意思,你看:远处的山峦有高有矮,小河里的流水有缓有急,公路上的汽车有快有慢,就是咱们人呀,也有男有女,心境也有好有坏,以是呀伤心时就哭,雀跃时就放声大笑。生存中的这种相干的事例,孩子们能再说一说吗?

  二、生说自己所见到的反义词征象。

  三、孩子们,请停一停,教师真不忍心打断你,我们生存中的这种词呀可以说是随处可见,你们通过了仔细的察看,找到了生存中的语文,看来呀,我们生存中语文可真多,只要你仔细察看必定能学到很多的知识。今日我们所说的这一些意思相反的,我们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反义词。板书:反义词

  四、反义词呀很有意思,一对对的,就像我们唱歌同样,我们就叫如许的句子叫反义词歌。补充课题:歌。谁能起来勇敢的读读这课题。指名生读,齐读。

  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二、再读课文,勾勒生字。

  三、自学生字。

  A、自读生字,读准生字字音。

  B、同桌互玩生字猜猜猜游戏。

  四、搜检生字认读。

  A、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B、指名读。

  C、全班齐读。

  3、再读课文,感知反义词。

  一、生字我们经由快活的学习都学会了,那末孩子们,我们到生字放在课文中,你还了解它吗?那教师就请一名小朋友来读,其他的小朋友当真的听,假设他有碰到了难题,你们还得伸出支援之手来协助哟。

  二、生读,其余生听,并实时评价。

  三、孩子们,适才人人都能找出这么多的反义词,信赖文中的反义词你们必定也能找到吧,请小朋友们拿出笔来,在书上找出他们来,并给他们作上摩登的记号。

  四、孩子们自找反义词。然后交换。

  五、这些反义词呀,藏在句子中都被咱们找出来了,然而有一些词呀,意思不大好理解,能说出你还不晓得意思的反义词来吗?

  A、孩子们相互交换。

  B、重点引诱理解:细心、马糊容易难题平安伤害(可用联络生存现实法、造句法来理解)

  3、看图说反义词。

  一、指点生用自己的话说出第二题中的反义词,注重说完全。

  二、补充圆柱图,让孩子们对比说。

  4、本课小结,功课。

  一、师小结,这一节课,我们走进了秘密的反义词天下中,在那里学到了很多的`反义词的知识,让我们在经后的生存中去多多察看,信赖会学得更多。

  二、功课:认读生字,完成读一读。

  第二课时

  1、温习生字词,导入新课。

  一、生字接力

  二、摘苹果认新字

  三、导入新课。

  2、丹青比照,说写反义词

  一、生看丹青,自己说出反义词。

  二、小组交换:

  友谊提示:请结合书上丹青,用上这一对反义词,把丹青的内容说出来。

  三、全班交换。

  出示第一幅图,让生说出反义词,再让其用上这一对反义词语言。铅笔是直的,香蕉是弯的。

  其它几幅丹青,法子出上。

  四、读反义词。

  五、对照写反义词。出示两幅丹青,生看着写反义词,能写甚么就写甚么。

  3、课间操,反义同伙鼓掌歌。

  师:哭的同伙在那边?生:哭的同伙在这里——笑,哭对笑。

  ……

  4、识记生字,指点誊写。

  一、出示本课要求写的生字,指名生认读。

  二、说出记忆字形法子。

  三、用这些生字组词。

  四、指点誊写。

  重点指点:义易容

  板书设计:

  反义词歌

  笑——哭甜——苦新——旧明——暗快——慢深——浅

  细心——马糊容易——难题平安——伤害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师生情意。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宽容、关心他人,树立学习自信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会认本课8个生字,会写13个,结合课文进一步理解“窃窃私语、窘态”等词语。

  4.在阅读中,体会文中的细节描写,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经验,感受“我”是怎样进步的,“我”对老师的悉心关怀和培养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品读描写老师神态和“我”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我”对老师真挚的爱和感激之情。懂得学习时要充满自信。

  2.理解文章结尾的语句,加深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趣导入)。

  新的学期又在我们的期待中如期的到来了,老师要在这儿对你们说:“四年级的教室欢迎你们。”升入四年级的你有什么话要对老师说?每个人在他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些小秘密。有位作者在她小学四年级时也有个小秘密。(板书:举手的秘密)

  举手对我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事了,上课回答问题要举手,有问题请教老师也要举手。举手会有什么秘密呢?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

  (谈话中利用学生对新学期的新鲜感,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二、预习交流,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在小组内轮流读课文,纠正读音,注意语气停顿。读后交流读懂了什么。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2.投影出示生字词:

  A、谁能准确地领大家拼读这些生字词?指名领读。擦去拼音再读。随机抽查生字词读音。

  注意多音字:露、落、涨

  找出课文中这些字读什么音,读读这些句子,再练说几个句子。

  B、小组内相互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生字字形、弄懂词语意思的?

  C、组织集体交流,教者适当总结带有规律性的办法。鼓励学生要有创见。

  比如:记字形,可以用熟字换偏旁的办法。记“瑞”,把“端”(或“踹”)的偏旁去掉,换上“王”(王字旁)。“妙”还可以用加一加等方法。

  (2)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看同学么读的都很认真,老师很高兴。现在找几名同学按自然段接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自由练习朗读。A、各自练习说。B、指名当众讲述。

  3.集体交流你还读懂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

  师:本文通篇采用了朴素的叙述性语言,通俗易懂。那么通过反复的阅读你还读懂了什么呢?还有什么疑问?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出我知道课文写的是“我”和老师间的秘密约定。不知道答案时举右手,知道答案是举左手。“我”小时候很内向看上去呆头呆脑的,在老师的帮助下“我”变得自信成为一个优秀学生。【出示第一段,朗读感受对比描写。通过句式的比较,感受我的开朗自信是大家公认的。】举手的秘密除了指我和老师的约定,还指什么?老师为什么和我订了这样一个秘密约定?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三、自学尝试、合作探究、导引释疑(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师:这篇课文中是怎样描写老师的,又是怎样写“我”的感受的,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哪里?请同学们参照提示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议一议。

  (一) 指导学生抓住“我”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理解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一,学生自组学习。

  自学提示一:

  (1).快速读课文,用“---”画出“我”的神态、语言、动作描写。

  (2).想一想,“我”举左手和举右手是的心情有什么不同?你是从那句话中体会到的。

  (3).想一想 ,小学四年级开始在我身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2、在小组内交流文中对“我”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的语句。

  3、学生汇报,教师点拨指导。

  (1)、“我终于举起了左手,而且举的高高的,人都几乎要站起来了---生怕老师看不见”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朗读?(指导朗读读出兴奋、自信的语气)

  (2)、追问:从这些语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我”举左手和举右手是的心情有什么不同?

  (3)、在我身上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从胆小缺乏自信不敢举手回答问题到自信敢于回答问题把手举得高高的,从“呆瓜”变成优秀生。)

  (4)、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有没有遇到过举手后回答不出问题这样的情况。当时你的心情怎样?你最希望什么?

  (预设,学生会说“我心里很紧张 ,最希望老师安慰我,快点让我坐下。”)

  过渡:那么文中的.老师又是怎样做的呢?我们接着看课文。请先看自学提示二。

  (二)、指导学生抓住老师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理解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二,学生自组学习。

  自学提示二:

  A、快速读课文,用“~~~”画出描写老师的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

  B、再次默读描写老师的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想一想,通过这些描写你体会到了什么?老师的态度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C、你怎样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2、在小组内交流文中对老师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的语句。

  3、学生汇报,教师点拨指导。

  (1)、追问:“老师显然注意到了我的窘态,她友善地提醒同学们不要嘲笑我,然后示意我坐下。”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友善地提醒”表现了老师的细心和对我的细心爱护。)

  (2)、抓住文中两次老师眼睛的细节描写,进行想象、表达训练,指导朗读,升华情感,挖掘主题。

  “一开始,我只能举右手,每当此时,老师便和我交换一个眼神,这样一来,我的心里就感到很踏实了。”交换眼神,是一次心灵的对话,我只能举右手会觉得( ),而见到老师的目光,我“踏实”了,因为我从老师眼中看到了( )。

  【点拨:从老师的眼神中“我'读出了什么(关怀、理解、尊重、鼓励、期待等等)】。

  “我终于举起了左手,而且举得高高的,人都几乎要站起来了——生怕老师看不见。终于,老师的视线落在了我的身上,眼里闪现出一丝惊喜。”

  【点拨:从老师的眼神中“我'读出了什么老师一直在关注着学生的变化,多我给予关怀、理解、尊重、鼓励、期待,为“我”的进步感到欣喜。】(通过朗读来体会)

  【1、前文的“只能”和现在的“高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自信的我”让老师惊喜。谁能读出我的兴奋,老师的惊喜。(指导朗读第8自然段)。

  2、我终于可以自信的高高举起左手了,这是老师的真挚关怀的结果,“我”感激老师,谁能读出“我”对老师的感激。

  3、老师的尊重、理解让我从此在学习是更加刻苦用功,我战胜了自己,我再次感谢老师,谁来读。】

  (3)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约定。

  出示训练:老师为了( ),所以和我秘密约定( )。】

  (4)举手的秘密除了指我和老师的约定,还指什么?

  过渡:是的“尊重、友善、宽容”可以创造美好的境界,甚至可以改变人的一生。请同学们读第9自然段。

  总结升华:读完此文,请同学们静静的思考“举手的秘密”到底是什么。

  【点拨:文中这些对“我”和老师的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都属于细节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能够准确的传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使文章更加生动。现在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这些细节描写部分。认真体会一下作者从这些细节描写中传达出来的情感。】

  过渡:细节描写也是常用的写作方法,我们在写作中也应该尽量使用细节描写,现在就以《我的老师》为题写老师关心你的一件事进行片段练习,注意老师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和你的心理变化过程。

  四、课内小练笔

  1、学生进行片断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读小练笔。

  3、师生共同评议。

  过渡:是呀老师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他们把每一名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关心他爱护他。正因为有老师的关怀和爱护文中的我才有了那么大的变化。

  板书: 在老师的爱心与帮助下

  文章最后一句话作者在赞美老师对学生无私的爱的同时,也表达了“我”对老师的真切的感激之情。

  五、总结

  生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本节课的表现如何。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味诗歌的内涵。

  2.理解“树”的艺术形象。

  3.品味诗歌语言。

  教学重难点

  理解“树”的艺术形象,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准备

  课件或小黑板。

  设计思路

  诗歌要以读会意,新诗更要求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体会它的内涵,切忌教师过多地肢解诗意,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从语言人手,理解“树”的艺术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导人:扎根于土地,有枝有条,抗风御沙,沉积地下而变成煤炭这是树的用途,假如你是一株树,你会怎样去做呢?(板书课题及作者。)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

  反复吟读,体会感情,完成下列各题目。(出示课件l。)

  1.查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理清思路,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3.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背诵。

  4.理解“树”的形象。

  三、合作学习

  1.找出疑难问题,小组内交流。

  2.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交流。

  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出示课件2。)

  (见《新课标作业设计》本课“积累运用”部分。)

  2.理清思路,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从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明确:(第一部分:总写“我”——“一棵树”的形象。

  第二部分:展开想像和联想,表现“我”——“一棵树”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第三部分:把激情引向高峰,表明死后变成煤炭,把“纯洁的光,炽烈的热”献给人间。

  3.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背诵。)

  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自己喜欢的语段,并能够说出喜欢的理由。从理性上了解诗歌的写作特点。

  4.你能够说出文中“树”代表什么形象?’

  要求: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作者的形象即“树”的形象。

  明确:(“诗要塑造美的形象,以塑造人们美的'思想感情、高尚的品质和美的灵魂。”在诗中作者借助想像给人们塑造出了一个具有高尚品德和美的灵魂的艺术形象——“一棵树”。)

  (诗人通过“一棵树”充满激情的自白,使读者看到了这棵长在黄河岸边、长城脚下的树,身上流动着中华民族的血液,肩负着民族的神圣使命,有着为人民服务的强烈愿望和坚定的斗争精神。他不仅抵挡自然界的雨雪风沙和雷火,而且把自己坚韧而又慈爱的枝条伸向社会,给弱者和不幸者送去幸福和欢乐,为生活增添绚丽的色彩。他与广大劳动人民有着共同的理想——消灭贫困,建设一个幸福美好的新世界。为了这一崇高的理想,他愿献出自己的一切,即使死了,也要尽快变成煤炭,好献给人间光和热。从而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具有高度献身精神的战士的英雄形象,谱写了一曲为人类无私奉献的美的心灵的赞歌。)

  五、研读赏析

  反复朗读诗歌,讨论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3。)

  1.本诗哪些地方采用了联想的手法?请举例说明。

  明确:(想像和联想是构成抒情诗的基础。诗人托物言志,借树抒情。他把树进行人格化和精神化,这些都是依靠想像。通过想像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将更加丰满,光辉动人,乃至具有更大的概括性。“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献身精神”本身是抽象的,但树是具体的,可以感知的。通过对树的描写,使抽象的精神具体化、形象化,并概括了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

  诗人由“我愿摘下耀眼的星星,给新婚的嫁娘”是由星星联想到耳环;“我要挽住轻软的云霞,给辛勤的母亲,作擦汗的手帕”由云霞联想到手帕等等。)

  2.“黄色的、黑色的、白色的多茧的手”指的是什么?

  明确:(指世界上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广大劳动者。)

  3.如何理解诗的结尾深化了主题?

  明确:(表现为人类奉献的精神已经渗透到“我”的每个细胞,崇高的精神必将化作巨大的能量,为了建设一个幸福美好的新世界,他愿献出自己的一切,即使死了,也要尽快变成煤炭,献给人间光和热。把诗人情感推向高潮,诗歌的内容也达到高潮。)

  六、梳理巩固

  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小组交流学习所得。

  七、拓展训练

  (若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阅读理解”部分。

  八、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有关语文的教案12-07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饮酒》教案01-12

语文《项链》教案01-30

语文教案01-28

语文穷人教案11-23

语文《掌声》教案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