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19 07:08:01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共3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共3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流 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导学重点】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导学难点】

  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时】

  1课时

  【预习导引】

  1.查阅资料,了解诗人何其芳。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丁丁(zhēngzhēng ) 肥硕(shu ) 栖息( qī ) 归泊( bó )

  寥阔( liáo )枯涸( hé ) 清冽( liè ) 梦寐( mèi )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人表达的感情。

  4.把诗中不理解的句子写在下面。

  【导学过程】

  一、导入:

  “悲哉,秋之为气也。”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 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忧愁的,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

  二、简介作者:(投影或由学生介绍)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 论家。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三、检查预习:

  1.见预习2.

  2.指名朗读,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四、质疑探究:

  1.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讨论、明确:

  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2.诗中刻画了几幅 图画?

  讨论、明确:

  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3.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

  对秋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五、品味赏析:

  1.要求学生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讨论、归纳:

  农家丰收图:清 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 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 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明确:

  由远及近的顺序。

  3.找出你最喜欢的 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讨论归纳:

  (1)伐木声飘出幽谷—— 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2)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3)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4)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5)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6)秋天梦寐在 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7)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 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六、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七、教师小结:

  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八、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九、布置作业:

  1.以“秋天”为题写一 首诗,相信你一定能写好。

  2. 课外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红的、白的、蓝的……

  它不是石子,

  却能使滚滚波涛

  在我们心中激起,

  它不会飞,

  却能把我们带到奥妙的寰宇。

  它没有口,

  却能让我听到,

  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啊,它是什么?

  是老师的粉笔,

  ——老师用智慧和心灵深情地把它浇铸。

  (1)给这首诗加一个标题: 。

  (2)本诗运用的两种修辞手法是 和 。

  (3)第一句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是什么?

  (4)表 达主题的句子是哪句?

  (5)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带到奥妙的寰宇:

  听到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答案:(1)老师的粉笔

  (2)排比;设问

  (3)各种颜色的粉笔

  (4)最后一句

  (5)科学知识的世界;世界每个地方的消息。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并试着运用。

  2.积累革命诗歌。

  3.推荐好书,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词语盘点”

  1.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积累本组词语,进行听写或抄写。

  二、交流平台

  1.读一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在交流什么?

  2.再读《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开头和结尾,体会“首尾呼应”这种写法的好处。

  3.课外阅读中,你留意到哪些文章也采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读给大家听。

  4.把有这个特点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三、日积月累

  1.谈话导入

  革命战争时期,许多爱国志士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敌人的仇恨与对革命胜利的向往之情。阅读这些诗歌,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会在作者精炼的语言中看到他们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

  2.朗读《囚歌》,读懂主要内容。

  a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b交流: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

  3.背诵《囚歌》。

  4.课外再搜集一首革命诗词,练习朗读、背诵。

  四、课外书屋

  1.阅读《课外书屋》中推荐的书目。

  2.课外找其中一两本读一读。

  3.召开“缅怀先烈、继承遗志”读书会。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生字词,积累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母在孩子讲述过程中的心境变化,品味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之情。

  3.学习作者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注重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再现情境,在读中体会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和感受课文中表现的父母对孩子的深切的关爱。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通过父亲和母亲情绪、心境的变化的描写,感受父母对孩子的关爱。

  教学时间:2课时

  二、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作业:

  A.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把遇到的读音问题以及不理解的地方做出标注。

  B.思考:这篇课文中的孩子给父母讲了关于金翅雀的一件什么事?

  C.查找有关金翅雀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今天我们要走入第四单元的学习,课前同学们都已经初步浏览了本单元的课文,谁来说说,这几篇文章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这一单元我们将走进亲情,走进爱的世界。

  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伞下,感受着父母给予我们默默无闻的爱,这是我们感受最深切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金翅雀》,也会带给我们这样的感受。

  课前大家搜集了关于金翅雀的相关资料,谁来说说关于金翅雀你都了解了些什么?(学生简单交流)

  二、检查预习第一项: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

  2.小组内相互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3.教师出示整理的生词和容易读错的词语,指名朗读。

  4.小组中轮读课文,互相倾听,争取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三、检查预习第二项:

  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中的孩子给父母讲了关于金翅雀的一件什么事?

  四、细读课文,感悟理解文章内容。

  1.提出中心议题,学生自读自悟。

  中心话题:默读课文,找到在孩子讲述这件事情的过程中,孩子的心境是怎样的?父亲、母亲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勾画出相关语句,多读几遍,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旁边。

  2.小组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结合中心话题,全班交流。

  重点引导:

  描写人物心情的语句:

  如在描写父亲为孩子的安全担忧的时候,文章运用了“和母亲一样提心吊胆地听着,几乎屏住了呼吸”;随着儿子爬树危险性的不断升级,文章又运用了“父亲和母亲都惊呆了,谁也没有吱声。就这样两个人战战兢兢、一声不响地让儿子爬到树上,爬上树冠”;接下来,担忧的情绪更加严重, “听到这里,父亲的心脏都停止了跳动,完全忘记了儿子在什么地方,似乎还在高高的树巅,紧挨天际,完全忘记了他脚踏在地上,无须两只胳膊小心翼翼地附着树枝”。

  而孩子“仍在饶有兴趣地说着”,说这件事的时候,“孩子的表情天真无邪”。

  对照在故事讲述的`过程中孩子的心情和父母心情的变化,看看他们的变化有什么关系,你体会到了什么?

  对于文章中对心理活动的描写,教师还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精读最后一段,猜测故事情节。

  让学生再细致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引发学生猜测,父亲和母亲会谈些什么呢?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父母不在孩子讲述故事的时候就打断他呢?

  四、回顾全文,联系生活谈感受。

  回顾整篇文章,说说你读完此文后的感受?可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

  五、课堂词句积累。

  教师出示课后词语,让学生观察,这类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

  战战兢兢 心惊肉跳 提心吊胆 忐忑不安

  聚精会神 全神贯注 心不在焉 心平气和

  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词语?积累在书上。

  五、拓展阅读

  《悠悠寸草心》、《拐弯处的回头》

  浏览整个单元,意在让学生对本单元文章有一整体感受。

  培养学生搜集运用资料的能力。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是学习课文的前提。这里充分利用小组学习,发挥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概括文章大意的能力。

  以此问题,统领全课。课堂上,教师把宝贵的时间还给了学生,促进了学生的阅读、探究、感悟。

  学生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过程中,品词析句,感情朗读,从而让学生从父母心情的变化中感受到父母对孩子安全的担忧,对孩子好奇心和爱心的呵护。

  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父母对孩子的良苦用心。

  联系生活谈感受,有助于学生深化文章主题。

  培养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

  相关主题文章的拓展,增加学生阅读积累的同时,让学生深刻感受父母之爱。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经典)语文教案07-25

【经典】语文教案07-20

【精选】语文教案07-22

语文教案【精选】07-23

[经典]语文教案07-23

语文教案[经典]07-23

语文教案[精选]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