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到韶山》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26 07:17:36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七律·到韶山》语文教案范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七律·到韶山》语文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律·到韶山》语文教案范文

《七律·到韶山》语文教案范文1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

  教学难点: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多媒体幻灯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背景,检查预习,落实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教学过程:

  一、出示韶山图片,情景引入。

  二、解题,走近作者。

  学生介绍写诗的背景,以及有关韶山和作者的资料。

  三、整体感知,扫清障碍。

  1、读通古诗,做到正确流利。

  2、基础知识:

  (1)正音字:川(chuān)戟(jǐ) 菽(shū)

  (2)区别字:咒( )皱( )霸( )靶( )

  3、多种形式朗读古诗。(范读、指名读、同桌互相读诗)

  四、小组内自学古诗,理解重点词,了解古诗大意。

  五、组织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把握诗的大意。

  1、理解重点词:

  菽:豆类的总称。

  牺牲:为了正义的事业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2、参考:【译诗】

  离别后多少梦境在诅咒岁月的流逝,我的故乡啊与你一别已过了三十二年。红旗漫卷吹动农民的武装,而敌人却高高举起霸主的皮鞭。因为太多的壮志才会有牺牲,但我敢令天地翻覆换一副新颜。再喜看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尽是农民英雄们在暮色中收工归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诗意,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

  一、迁移引入。

  二、默读诗,细细感悟,作者回到故园,想起了当年的哪些情景?看到了今天的哪些变化?结合具体诗句理解。

  三、师生交流。

  四、朗读感悟。

  1、创设情境,朗读感悟,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教师进一步介绍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感受作者通过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3、指导学生读出作者表达的情感

  4、背诵古诗。

  五、升华总结。

  六、作业:

  1.默写古诗。

  2.查找毛泽东的诗词,进行积累。

  板书设计:

  回韶山 七律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概述回忆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具体追溯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回到现实讴歌

《七律·到韶山》语文教案范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2、理解诗意,体会诗人高远的思想境界。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高远的思想境界。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豪迈的诗风、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手段:

  硬件媒体:计算机 软件媒体:文字 画面 声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唱歌引入毛泽东,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毛泽东,投影出示标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根据注释自由朗读(让学生自由地读3分钟)思考:七律是一种怎样的文学体裁?

  2、齐读课文。

  3、提问20xx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的日子,算算毛泽东的出生时间?1893年12月26日。写本诗是多大年纪,主席多少年没有回家乡了?32年

  三、文本赏析。

  1、首联:表明诗人对故乡怀有一片深情,也交代自己离别故乡已经很久了。“逝川”运用典故,指三十二年前的岁月,时间跨度大。“咒”字是对时间流逝之快的感叹,这个动词炼得极好,十分新警。

  ①在首联中,回到阔别32年的家乡能表现诗人情感的`字眼是哪个?

  ②这份近似痛叹、哀伤的情感来源于什么?

  ③展开想象的翅膀,在阔别家乡的这段光阴中或许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让诗人发出了无限感叹呢?如:(亲人逝去、时间一去不复返、哀伤32年前牺牲的那些人们……)

  2、配乐出示1927年人们贫苦的生活状况以及大革命造成的血腥历史情景的图片,感受三十二年前的韶山,营造一个悲壮的氛围。 (学生齐读、指名读“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3、尾联:故乡旧貌换新颜的景象,生动感人。作者从历史的万千追忆中转回到现实,空间跨度大。

  ①在此诗中,与“咒”相对应,最能表现诗人情绪的字眼是哪个?(喜:欢喜)

  ②他喜从何来?[诗人看到的景象,具体描绘了以稻菽(为代表的农业生产的丰收景象,傍晚收工时,他们迎着黄昏缭绕的烟雾,高高兴兴地从田野上归来了!)真是诗中有画。这是一幅当代农村新生活的风俗画。] ③这“千重浪”的“稻菽”;这“下夕烟”的“英雄”,是眼前景,不出一望之遥;但它仅仅是属于韶山一地所有吗? (齐读、指名读“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4、诗的首联中“咒”字所表达的是作者对时间飞快流逝的怅恨之情,在这里已完全被“喜”字的欢快情绪所代替了。这里的一个“喜”字与开头的一个“咒”字相比照,真是天壤之别啊!是因为诗人联想到了什么才有如此之大的转变?

  ①诗人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场面如何?

  ②你又是从那些字词里品味出来的呢? 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有力突出当时“红旗”与“黑手”的斗争、“红”与“黑”的搏斗的尖锐激烈。 (小组读、学生齐读“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5、赏析颈联

  ①无数的牺牲,最终取得了怎样的成果?(换新天,人们终于建立了新中国,当家做主人。)

  ②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的先烈和革命者用鲜血换来的。面对今天的幸福生活,你有何感触呢?(它来之不易,应当倍加珍惜。)

  6、齐读,思考:通过本诗的学习,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诗风?

  三、拓展延伸 全班试背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