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08 08:01:41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3篇(通用)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实用的语文教案3篇(通用)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第10课我论语教案(新课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 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交流探究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第10课我论语教案(新课标)》。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三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个人修养以及儒家核心思想三个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8、10两则主要阐述了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

  合作探究

  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根据对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

  朋、 三 、“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作业

  ①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②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从字面和深层含义两个层面探究本句的含义。

  班内学生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7个生字。

  2.感受张家界迷人的自然风光,增强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3.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张家界迷人的自然风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1.导入:

  你们喜欢旅游吗?你都到过哪些地方去旅游呢?那你听说过张家界,知道它在哪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迷人的张家界》这篇课文,跟随着作者一起来领略这迷人的自然风光。

  板书:

  迷人的张家界

  提问:从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你想知道些什么?

  2.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

  ①检查生字词的预习

  读生字组词:絮、劈、纤、杉、皆、锦、怡。

  学生互相提示易错的地方

  絮:注意读音

  区分"锦、棉、绵"

  提出不懂的词语,互相讲解。

  ②快速阅读全文,找出文中与课题相照应的句子。

  (这次来张家界,我才真正领略了这仙境般迷人的景色,迷人的张家界,名副其实的人间仙境。)

  板书:

  仙境般迷人人间仙境

  这种写法称作什么?(首尾呼应)

  ③文章是什么结构?(总分总)怎样分述?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张家界的迷人景色。

  板书:

  山奇、水秀、物丰

  3.引导学生理解首句的作用

  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找出课文中具体描写了哪些山峰?说说你快的方法。

  小结:中心句的作用:提示全段的主要内容,承上启下,提示了张家界的奇山秀水和其间生存的珍贵动植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4.品读交流,有感情地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①品读"奇山部分"自由读2-4自然段,把你喜欢的部分找出来,与同学交流

  A."重重叠叠的山峰……一首优美的诗。写出山多、山高、山之千姿百态,美妙神奇。(总写)(反复读,读出赞叹的语气,相同句式的句子,要注意声调高低或语速成的快慢区别)

  B."金鞭岩高出峰林之上……神鹰护金鞭。"(边读边想象)

  C."我们来到……在等待着出征的'号令。"既写出了山峰像将军一样威武,又给人一种动感。(个别读)要读出气势。

  小结。

  ②品读"秀水"部分

  "……清澈见底,纤尘不染的碧水中……安谧静美的享受。"

  写出了金鞭溪的清澈、静美。(指导朗读)

  ③品读"物丰"部分

  总结文章的表达方法:

  A.总分总的结构

  B.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5.情境再现

  ①播放介绍张家界的VCD,感受张家界的迷人。

  ②有感情地朗读你喜欢的段落

  6.课外延伸作业:

  (1)查阅有关张家界的资料

  (2)学习本课的方法,以导游的身份介绍学校。

  附: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23个字,会写28个字

  2.通过多元的识字方法,掌握生字新词。

  重

  1.会认、会写生字,理解新词意思。

  2.通过多元的识字方法,培养学生积累和运用词语的能力。

  乐学善思办法

  通过卡片识字,看拼音识字,达到让学生识字认字的目的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倔犟的贝多芬》和《女主人与乞丐》这两课文,再次感受科技的神奇。这节课老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对这一课字词的掌握情况。首先,请大家听老师读课文,自己圈画读不准音节的字及不理解的新词。

  二、检测预习情况

  1.同桌互考生字。

  2.在具体语境中,教师检测要求认的生字:圣族性权势弹旋律越货训斥

  (1)指名读(2)领读(3)齐读

  3.教师检测要求写的生字。

  (1)认读生字、新词。

  (2)说出记字方法。

  (3)选字组词并练习造句。

  (4)联系上下文理解“怒不可遏,倔犟,沐浴”等词语的意思。

  (5)教师指导易写错的字。

  (6)学生组内练写。

  (7)反馈指导

  三、完成检测试卷

  1.比一比,组词语:

  沐()权()奏()斥()

  淋()杈()凑()斤()

  2.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

  乐弹

  ---()---()

  3.造句:倔犟沐浴怒不可遏

  4.巧手来选词感激异样鄙夷邀请

  (1)这位双手健全的乞丐却()地走开了,不知是不不屑那20元钱,还是别的`什么。

  (2)独臂男人()妇人连同她的家人迁到城里去住,他已经为她准备了楼房。

  (3)乞丐接过钱,很()地说:“谢谢你。”

  (4)乞丐怔住了,他用()的目光看着女主人,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植树》教案02-05

《语文园地》教案04-14

语文写作教案11-03

语文翠鸟教案03-30

语文备课教案01-21

语文绿教案03-04

语文园地教案03-01